讀經教育百問千答   整理;方哲宣

 

錄製地點:北京    策劃:張利民/柏林     主持人:張曉靈 

 

  

  

文章來源;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14&topic=322&show=0

 

 

1、問:您是國內非常知名的教育家,我想知道在您這樣一個有建樹的教育家眼中,教育到底是什麼?他的根本、宗旨、靈魂是什麼?2、問:您做教育這麼多年,您的生命是完美的嗎?

3、問:那我重新問,您從事教育這麼多年,也進行了許多鑽研,那有些人就想知道,您覺得自己在那些方面比較完美?這樣問可以嗎?
4、問:那換一種說法,您從中找到什麼樣的快樂?
5、問:現在這個社會科技非常發達,人的思想也非常多元化,那麼家長到底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怎樣才是完美的人才,這個教育的根本方向是什麼?
6、問:現在的教育模式非常多,教育理論也花樣繁多,您認為中國教育的根本出路在哪裡?
7、問:我剛才之所以問中國教育的根本出路,是因為從三十年前就有這樣一個觀點,中國教育是最難攻克的堡壘。相比起其它國家的教育,比如說日本,他有劍道茶道,美國,他有生活中的教育,都有文化或者應用的技能在裡面,但是中國的學生好像只是一個做題的機器,那麼中國教育和其它國家教育比起來,有什麼差距?
8、問:您個人的教育理想是什麼?
9、問:但是有些家長一定要看到這個結果,認為您只是一家之言。
10、問:就這八十年的教育來講,有什麼現象能夠支撐您的一家之言?
11、問:還有一種說法,發展中國家更重要的是科技,因為美國比中國可能是前進了一百年,他可能需要一些回歸,而我們現在正在發展當中。
12、問:您雖然沒有全盤否認西方的教育,但您認為他是缺乏的。
13、問:我們回到第二個大問題,就是教育的內容。
14、問:十三歲之前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最應該教給孩子什麼
15、問:有人認為,我天天在家讀經,怎麼應付考試?
16、問:有家長問,如果一直讀經,我的學校功課怎麼辦?
17、問:您能幫我們舉一些這樣的例子麼?因為您已經推廣十四年了。
18、問:(笑)那不讓您生氣,那麼什麼是兒童讀經教育?
19、問:兒童讀經最終的目的?
20、問:但是很多人對人性的理解不同,您所理解的人性是?
21、問:很多人想知道您遵循什麼樣的人性,您從你遵循的人性中獲得了什麼樣的快樂?
22、問:讀經教育應該採用什麼方法,為什麼大人認為非常枯燥的經典,能讓兒童去讀?
23、問:為什麼數百年來沒有中國的思想教育體系?
24、問:那胡適為什麼還要在五四的時候提出廢除經典。
25、問:怎麼來落實讀經教育?
26、問:有很多人認為讀經是保守
27、問:有人說你八股,開倒車
28、問:讀經典是填鴨式的教育嗎?
29、問:誦讀經典是否就是死背書?
30、問:現在的教育理論更強調實用性,讀經是否具備這種實用性呢?
31、問:要求孩子讀經,一定要有德行嘛?
32、問:讀經一定是言教不如身教嗎?
33、問:現行的應試教育和讀經教育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34、問:您推廣讀經教育這麼年,就教育的改變來說也有一些。
35、問:無知,導致很多家長有很大的困惑,他會問現在生存壓力這麼大,競爭這麼激烈,他一直讀經,我如何發展多元化的思想和思維?
36、問:有的家長擔心,讀經會影響孩子的創造力嗎?
37、問:讀經會不會佔用其它學科的學習時間?會不會影響學習?
38、問:到底是什麼讓您產生了讀經教育的想法?
39、問:有什麼資格才能做讀經的老師呢?

 

40、問:都說開券有益,但是總結起來還是讀經典,很多家長在買書的時候有困惑,您能不能開出一個書單,什麼是經典的著作,我們該以怎樣的順序來閱讀?
41、問:您讀的經典和宗教的經典有什麼區別?
42、問:四書五經中如果有糟粕怎麼辦呢?
43、問:讀經教育教材用選本或注釋本可以嗎?為什麼?
44、問:低年級的學生是否要讀圖文並茂的好些?
45、問:讀經教材中有些發音和現在的讀音不同,會不會影響到孩子認字的能力。
46、問:中國古代私塾的啟蒙教育,有一些什麼方法?
47、問:兒童是否可以直接適用繁體字的教材?
48、問:兒童是否需要學習注音符號?
49、問:讀經教材和其它教材比起來,對視力影響大不大?
50、問:今天所提倡的讀經和早年私塾有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51、問:經典那麼難讀,大人都感到困難了,兒童能讀嗎?讀不懂經典怎麼辦?
52、問:如此深奧的經文,不解釋學生能有興趣背誦嗎?
53、問:所以您是很不贊成易子而教這個觀點的
54、問:十三歲以後讀經就沒用了嗎?
55、問:如果碰到就是不肯讀經的孩子怎麼辦,你有什麼高招?
56、問:沒有熱誠的家長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他認為讀經是封建的復古的
57、問:說個題外話,昨天從美國趕過來的老婦人,特意跟您交流對經典的看法,一個美國人讓自己的兩個孩子從小讀世界的經典,很難得,但是我看您的表情的時候,很淡定,我想知道您在想什麼,是覺得西方人要復古也在您的意想當中,還是世界文化都是大同的?
58、問:您一再強調十三歲之前要糊裡糊塗的,但是有些孩子一定要讓您解釋,那要解釋嗎?
59、問:讀經班各個兒童進度不一樣的時候怎麼辦?
60、問:閱讀經典篇章的進度怎麼把握更科學一些?
61、問:一天一百字進度會不會太緩慢了?
62、問:孩子怎麼能達到一目十行,過目不忘?
63、問:關於讀經機構混齡教學該怎麼辦?
64、問:剛才有家長提出疑問,認為您說糊裡糊塗的讀,是不負責人的說法。
65、問:您一直說讀經的人都是很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的人,那為什麼古人都讀經的,還有奸臣當道,破壞社會風氣?
66、問:在學校讀經,老師和行政人員都不贊同,有什麼辦法說服他們嗎?
67、問:讀經會影響孩子的身體鍛煉嗎?因為您要求讀經時間很長,越長越好。
68、問:如果要選擇一種樂器的時候,選擇什麼比較好?
69、問:孩子讀經需要表演嗎?
70、問:小孩子不想去讀經班,怎麼在學校課程之外安排讀經?
71、問:剛才說對孩子進行賞識的教育,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張口讀經怎麼辦?
72、問:相反的,他的孩子用另一些非常特殊的記憶方法,能夠倒背如流,您排斥嗎?
73、問:每日收聽大家說英語,是否與英語讀經衝突?
74、問:您一再說十三歲的分水嶺,這個十三歲有沒有醫學的依據還是有什麼經驗?
75、問:每天聽大家學英語,會和英語讀經產生衝突嗎?
76、問:有的孩子讀英文一年多了,卻不像讀中文效果那麼好,為什麼呢?
77、問:孩子生性比較弱,但是母親性格又比較急,經常哭,應該怎麼樣入手?
78、問:孩子指著經文就是不開口怎麼辦?
79、問:家長總感覺孩子記憶力差怎麼辦?
80、問:現在很多孩子有自閉症,他們讀經起來更困難。
81、問:很多讀經的兒童一定是非常優秀的,在同齡人中就有一種優越感,有驕傲的情緒,該怎麼解決呢?
82、問:就目前的教育體制來說,如何培養孩子文化的信心?
83、問:教育子女的責任是否要完全推給老師?有些家長就是這樣,把孩子送去學校了,不管他講什麼。
84、問:為什麼一些兒童需要在家裡自學,這個沒有形成風氣,家長還有一些擔憂
85、問:為什麼一些孩子要在家自學,怎麼樣學更有效率?
86、問:我知道您推廣讀經,臺灣高級長官您也見過,我想知道他們什麼態度?
87、問:在家自學教不下去了,孩子厭煩了,有什麼辦法?
88、問:有些家長擔憂,在家脫離社會屬性,會不會沒有交往能力?
89、問:老師非常感謝,不僅感謝您這樣辛苦,這麼忙能接受訪問,我更感謝能近距離的接近這樣一個... 最後請為我們的訪問做一個結束。
90、問:無論這個孩子是否讀經,一般家長對於數學都是憂心忡忡,您怎麼在讀經中解決這個問題?
91、問:對那麼多反對的聲音,如何來面對?
92、問:有些家長擔心,孩子一直在家讀經,將來會怎麼樣呢?
93、問:您一直在強調有生命那一刻起就應該胎教了,那應該怎樣進行呢?
94、問:您現在這樣溫和,您也接受過胎教的教育麼?
95、問:我們繼續數學的話題
96、問: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是符合天性,更多接近自然,讀經是否違反天性,是否和接近自然衝突?
97、問:有的人教經典的時候講解,您怎麼看?
98、問:讀經教育如何彌補現行教育的,他們衝突嘛?
99、問:現在社會關於讀經的提法非常多,像文化導讀,經典誦讀等,您的讀經和他們有什麼區別?
100、問:我們很高興看到很多學校用弟子規來進行德育教育,您覺得讀經和道德怎麼樣安排?
101、問:社會上以為中國文化缺乏創造力,讀經會抑制孩子的創造力嗎?
102、問:一個長期生活在海外的華人,連中國話都說不好,也許他一輩子都用不到中文,他要讀經嘛?
103、問:我們注意許多讀經家庭都有些宗教信仰。
104、問:超過十三歲怎麼讀經呢
105、問:網上有這樣的聲音,說您反對現行體制教育
106、問:兒童讀經之後要繼續教育,是否要以書院的方式?
107、問:官學和新私學在未來扮演什麼角色?
108、問:私塾兒童如何解決寫字教學的問題?教孩子書法應該注重什麼?
109、問:有人說您為了推動讀經自以為是,大聲疾呼,企圖顛覆教育體制,如今推動在家自學引起了質疑,想聽聽你您的看法。
110、問:體制內的老師該怎麼推廣讀經呢?
111、問:讀經本來是偏重于文科,但是為什麼他們考上了理工科的大學?
112、問:為什麼有些讀經的孩子在學校裡成績平平,這是怎麼回事?
113、問:用cd複讀機會造成孩子腦部不良和機械反應嘛?
114、問:多台cd同時播放優雅有內涵的聲音,那這些聲音還會優雅嗎?
115、問:剛才很榮幸聽見老師罵人活該,其實對於老師這樣有智慧的人來說,罵沒智慧的人活該更是體現了老師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老師假如你能夠左右教育,你怎樣進行教育改革呢?
116、問:老師最大的教育理想是什麼?或者說您個人的人生理想?
117、問:老師我還是沒有聽懂?就是怎麼才是最簡單方法教數學,怎麼樣才有效果?
118、問:您知道大陸的方言體系是非常複雜的啊!用方言讀經是不是影響效果呢?你是不是建議讀經非要普通話呢?
119、問:老師有很多孩子非常聰明,也許背的遍數非常多,後來速度非常快,您覺得這樣好麼?
120、問:老師如果我想開一家私塾,那最簡單的最實用的開辦的教育模式是什麼呢?
121、問:反復聽CD24小時是不是合適呢?是否讓孩子更多聽聽大自然的天籟的聲音呢?
122、問:對高材生人情世故為零分,這種現象您怎麼看呢?他也有好多知識可是他的情商不高。
123、問:有的家長問孩子連ABCD都沒有學過,那上來就生吞活剝英文的經典這合適麼?
124、問:其實不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就教育理念來說他是殊途同歸的,就像中國您一直建議閱讀和經典的區別而西方也是這樣的.
125、問:你好,阿貴老師非常幸榮也非常感謝能夠請到您,您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教育家,可以說您的教育理念影響了上億的人,就您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教育家也是國內外知名的教育家,我想問您一個很樸素的問題,您認為這個教育到底是什麼?
126、問:那您認為現行的教育體制有什麼不足的麼?
127、問:我是否可以理解為現在的教育體制缺少人性的關懷?
128、問:現代社會很是競爭激烈的,也是很殘酷的,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裡,簡單的說我們首先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養的人?
129、問:那老師現在教育的模式非常多啊,眼花繚亂,那就您的教育來說我們的根本出路在哪裡
130、問:那豈不是說我們現在的教育不都是本末倒置,本末混淆麼?
131、問:近百年來我們都在學習西方很想知道西方和東方文化的區別?
132、問:老師你一直強調古文是很優美的旋律,它和唱歌是又異曲同工的,都說說的比唱的好聽,不知道老師唱得怎麼樣啊,請老師來一段好麼?
133、問:老師請別介意啊問一個不該問的問題,有家長或者學者對您有一些攻擊性的言論,比如說王財貴是想因為這個出名,或者是有一些別的用心或者是有一些別的心思,但是據我瞭解您在這個上面到處奔波,還賠了不少錢?到底哪一種說法是比較準確的呢?

 

  

  

 

 

 

 

 

  

 

 

   1、問:您是國內非常知名的教育家,我想知道在您這樣一個有建樹的教育家眼中,教育到底是什麼?他的根本、宗旨、靈魂是什麼?

 

   答:教育是個大問題,要說起來不容易,但總有一個瞭解的原則——教育是教人,就要從人性教起,即開發他的人性。

   萬物都有本性,那人的本性是什麼呢?當然只有開發出來你才知道,但是我們總是要讓一個人能夠在天地之中不要辜負他的生命,所以我稱教育是一種“贊天地之化育”的工作。“贊”就是協助,協助天地的工作。

   天地生人,跟生草木、生一隻貓一隻狗,不很一樣的。因為草木以及其它動物,大概都是聽天由命的,但天生人,卻留給人類很大空間去自我調整、自我開發、自我改善。父母和師長就是負責下一代的調整、開發、改善的工作。有了父母和師長的教育,人才能成長得更加完美,所以教育就是開發人性的工作,就是贊天地之化育的工作,讓他更加充實、飽滿、光輝的工作,我們盡其可能,希望他們走向完美。至於什麼是完美,只有在過程當中盡其本分,所以不是要求已經講出來的完美,而是隨時把握到人性,隨時想盡辦法,盡可能來開發。

   而要良好的開發,就要對人性有良好的瞭解,以及正確教育的方法,所以教育就是開發人性培養人才的大工程,這是我對教育的瞭解。

 

   2、問:您做教育這麼多年,您的生命是完美的嗎?

 

   答:縱使是聖人,也不敢說他的生命是完美的,他也是盡其心力走向完美。

   我們當然不能說自己是完美的,我們只能希望我們的下一代會更加完美,只能這樣希望,不能夠自以為是,所以問這個問題實在是,(不好回答嗎?),不是,只是問這個問題比較笨,哪有人會說自己完美的。

 

   3、問:那我重新問,您從事教育這麼多年,也進行了許多鑽研,那有些人就想知道,您覺得自己在那些方面比較完美?這樣問可以嗎?

 

   答:(笑),也不太好,我研究教育瞭解教育,那是在我能夠自我教育以後,因為一個人在他比較幼稚的時候,心靈沒有成熟的時候,需要別人給他教育,等到心志漸漸成熟,他就可以自我教育。剛剛說教育是開發人性,使人生走向完美,應該自我要求漸漸走向完美,到底是否完美,並沒有一個標準可以評判,所以到最後也只是自己反省、自己改善、自己知道,所以我不能說自己是個完美的人,或者在某一方面完美,因為明天會更好。

 

   4、問:那換一種說法,您從中找到什麼樣的快樂?

 

   答:這倒是可以說的。

   如果你有了過,改了一個過,這是使人快樂的;你從有所不知進入到有所知,這是使人快樂的。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所說的“學”是沒有任何限制的,只要應該學的,就需要學。這個“學”落實了,在生命中成就了,會使生命更加開朗、充實、光輝,讓生命回歸到他自己,有一種幸福感在其中,孔子把這個感覺叫做“說(悅)”,不是一般所說的快樂,而是從內心生起來的,對得起天地,對得起自己的那一種感受,那是很愉快的。

   假如我能夠有所進步,我都是很愉快的,我能夠看到世界有任何進步,我也會很愉快的。如果我有這種感覺,任何人也都應該一樣,因為人性是相通的,自己的感受也是大家的感受。如果一種感受只是主觀的,而非客觀的,那麼這種感受就不能夠應用於眾人身上,但是他是否可以應用,在相當程度上自己是可以知道的,也就是說,一種主觀是否客觀,自己是知道的。

 

   5、問:現在這個社會科技非常發達,人的思想也非常多元化,那麼家長到底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怎樣才是完美的人才,這個教育的根本方向是什麼?

 

   答:不管科學發達不發達,不管世界多元化不多元化,這都是在表面上說,其實教育只是要讓他有一個開放的心靈,有一個求知的精神。有了這種求知的精神,那麼在任何知識程度的時代裡面,他都努力求知,不管那個時代有多少種類的學問,他都希望去瞭解去學習。

   所以教育是培養一種學習的心態,我們在目前這個時代和別的時代統統是一樣的。不一定只有這個時代要完美的人才,任何時代都要完美的人才,你不應該用完美做標準,而是要讓一個人能夠自我期待、自我勉勵,走向完美。

   在一個知識發達的時代,什麼叫做人才?就是他知識豐富;在多元化的時代什麼叫做人才,就是讓他有多元化的心態。這也是剛才說的,學而時習之,有這種精神,他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現代化的人,再過一千年,也有那個時代的現代化。

   所以,隨時都要把自己的心靈開放,隨時都要“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這樣好像沒有一個標準,不過我們現在所談的是一個教育本質的問題,如果你能教出一個符合教育本質的人,他能有這樣的心態,他必然能夠自我達到儘量完美,這樣的人已經對得起天地,對得起自己的人生,如果人人都能盡其所能達到完美,那麼這個世界已經是天下太平了。

 

   6、問:現在的教育模式非常多,教育理論也花樣繁多,您認為中國教育的根本出路在哪裡?

 

   答:不是中國教育的出路,而是任何一個民族教育的出路。沒有所謂中國自己特殊的教育,只要是人,我們的教育觀念都應該是一樣的。中國教育的出路在哪裡?那麼我們就來探討現行中國教育是否合乎人性,合乎人性的地方我們保留下來,如果有不合乎人性的地方,我們就要改革。所謂教育改革,其實是有把柄可循的,是有根可以找的。那麼教育改革成功了嗎?整個世界二三十年來都在做教育改革,中國這十多年來也跟著做教育改革,據我所知,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說他的教育改革成功了,我們中國是否可以說自己改革成功了呢?我看未必。追求其原因,難道教育是這麼困難的麼?有了改革教育的心,而努力的幾十年,卻沒有達到改革的成果,為什麼呢?其實並非教育本身是困難的,而是我們沒有把握到教育的本質,就是沒有把握到人性,沒有從人性的根本上去解決問題。所以,如果能夠按照人性來設計教育,我認為教育是非常簡單的,要培養人才是非常輕鬆的事情,現在最重要的關鍵,是不管教育還是其它學問,都要回歸“本”。

 

   7、問:我剛才之所以問中國教育的根本出路,是因為從三十年前就有這樣一個觀點,中國教育是最難攻克的堡壘。相比起其它國家的教育,比如說日本,他有劍道茶道,美國,他有生活中的教育,都有文化或者應用的技能在裡面,但是中國的學生好像只是一個做題的機器,那麼中國教育和其它國家教育比起來,有什麼差距?

 

   答:其實不僅是中國教育有問題,剛才所說的日本美國,乃至於世界上所有國家,也都有他們的隱憂。所以中國人也不必太過自責,雖然自責代表一種改進的決心,但是自責而妄自菲薄,而喪失了信心,也不好,因為這是全人類的共同問題。

   像剛才說的有的國家注重生活能力的培養,不單純為了應試,因為給他很難的功課,很辛苦的學習,也不管最後對人生有沒有意義,這樣當然是一種浪費。至於說生活技能要不要學,任何有意義的事情都要學,現在問題是要用多少世間來學。功課要學,考試範圍內的知識,也都有一定意義,但是它對人生的意義到底有多麼重大,我們要考察出來,然而去安排學生學習。假如學習一直在考試方面為難學生,恐怕也是費力多,收效少,所以還是那句話,要從人性的本能出發。

 

   8、問:您個人的教育理想是什麼?

 

   答:那是非常簡單的,幾乎人人都應該這樣想,也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就是該怎麼教就教,該教什麼就教什麼,有意義的教材,該在什麼時候就在什麼時候教。所以我認為教育有三大原則,所謂原則,“原”就是根源,“則”就是規律,最基本的規律叫做原則。教育有三個最基本的規律,你按照這個基本的規律而行,不見得能達到百分之百的功效,因為教育是教人,而不是教機器,所以不一定有百分之百的成就,但是如果不按照規則而行,甚至違反了最基本的規則,那麼只有一個結果,就是失敗。所以,教育一定要按照規則,當然所有事情都要按照規則,教育更要按照規則,因為教育是一個長期醞釀的工程。有些事情的成效很容易看到,讓人很容易按照成效來修正做法,來反省他的規則,但是教育的成效是在幾十年之後,甚至幾百年之後,所謂教育是百年大計,所以對規則的把握更應該謹慎,但是因為他是如此長遠的工程,所以對於教育規則的把握往往被人忽略。(有八十多年了),恐怕不止,自從有人類以來,很少有人把握到教育規則的。(但近八十年來尤其嚴重),是尤其嚴重而已。

   教育的三個基本原則,我認為第一,教育的時機要把握,第二,教育的內容要把握,第三,教育的方法要把握。這本來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卻忽略了,你一忽略,教育就或許費力很多,收穫很少,或者是敗壞人性,孟子所說,不僅是緣木求魚,而且還會帶來害處。

   所謂教育的時機要把握,就是在一個特定時期內要完成那些必要的教育,是有相當固定性的,這在教育上叫教育的關鍵期,你錯過關鍵期,一生後悔。如果後悔能改善,還沒有關係,如果後悔而來不及呢?那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教育的時機是教育的第一大關鍵。現在全世界,包括中國的教育體制,幾乎不瞭解教育的時機,而且教育改革一直沒有注意到這個最重要的一塊,所以,如果不客氣的說,我從老早以前就說,這種教育改革一定是失敗的,因為連這麼重要的原則都沒有把握,他怎麼可能成功呢?

   教育的時機有兩個方向要注意:第一,教育要從什麼時候開始;第二,在特定時期內要完成哪些必要的學習。而教育從什麼時候開始,又是教育時機最關鍵的問題,所以教育改革要注意這個問題,你在該開始的時候不開始,就一個後果,錯過時機。錯過時機,往往機會永不再來。

   (那麼最好的時機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去想一想,有很多大學教授對學生不滿意,他就責備學生,你們高中是怎麼學的?可見高中是大學的基礎。高中老師常罵學生,你們初中從哪裡來的,怎麼學成這樣子,可見初中學好高中就好教了。初中老師教訓學生,你們小學老師都沒有教嗎?小學老師呢,也不甘示弱,你幼稚園到底在做什麼?那麼幼稚園老師沒有話講了嗎?他會說,你難道沒有家教嗎?是不是,大家都聽過這句話嘛。所以你就知道教育的時機是什麼意思了,所以越早期是後來發展的基礎,越早期越重要。

   那所有父母親都會說,我的孩子好像一出生就開始學習了,那我們就問,出生才開始學習嗎?就可以問出答案了。所以教育的時機應該從什麼時候作為起點,道理很簡單,教育如果教的是生命,我們就說從生命有的那一天,就是教育的開始,也就是說從受孕的那一天開始,胎兒就應該做教育了。這就符合中國古人的說法,中國古人常講要胎教,現在中國人不信中國祖先了,所以中國祖先的話可以擺在一邊,但是如果西方人也研究出來胎教是有效果的呢?(他就相信了,問個題外話,您認為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是一個時代的問題,是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問題,我的理想是,並不排斥西方,凡是人類對的東西都要承認、都要學習、都要尊重,所以並不是中國祖先被忽略了我就生氣,我們學習西方就可恥,沒有這回事,我們現在就事論事。中國古人說胎教,有經驗上的直觀道理存在,西方人研究胎兒腦神經醫學,至少從人類生理成長上證實,胎兒是可以接受教育的。中國古人可能是從人類的心靈智慧性情這個更虛無縹緲,但是更重要的方面來教導我們要做胎教,綜合這兩方面給我們的教導,我們就知道胎教是可以做的。

   教育的教材必須要和教育的時機相配合,教育的方法又要與教材和時機相配合,所以三個基本原則是一體的,就是在什麼樣的時機用什麼樣的教材怎麼樣來教,讓他不辜負、不浪費這段時期,以作為未來發展的良好基礎。所以把教育的時機、教材、方法都把握了,一個人受教育的前途就會蒸蒸日上,把基礎打好了,未來就走向康莊大道,水到渠成。

   所以按照我的看法,人類接受良好的教育,只需要三年五年,最多十年,就可以成為一個好學不倦的年輕人,這個時候這個人就不需要有教育的煩惱,所以我們要解決國家的教育問題,解決家長的教育擔憂,一定要從根源入手,否則問題層出不窮,永遠解決不了。

   (時機越早越好,那麼內容呢?)

   內容我認為越恰當越好,該教他深度內容的時候就教深度的內容,該教他淺度內容的時候就教他淺度內容。

   如果把教育的時機大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幼稚期,一個是成熟期,就可以以十三歲作為一個分界點。十三歲之前稱為幼稚期,因為人的自我意識還沒有成熟,十三歲之後稱為成熟期,因為他漸漸成熟,大分為這兩個階段,就可以討論教育問題。

   心志沒有成熟之前,理解力比較少,記憶力是比較強的,比較寬泛的來說,十三歲之前是吸收的、醞釀的年齡,十三歲之後是理解的、表現的年齡。所以該吸收的時候給他吸收,該理解的時候引導他理解,這代表吸收不一定要理解。

   那麼我們給他吸收什麼東西才對人生有重大意義?就是吸收重要的、有深度的教材,所以越早的時候教越深的教材,這就是把教育的內容來配合教育的時機了。當然,不是越長大教越淺的,而是凡是要他吸收的教材都要是重要的、有深度的,凡是給他理解的教材,都要按部就班、從淺到深、由易到難。

   對照我們現在體制教育,就是從西方學習來的教育,我們就只知道人類有理解的能力,不知道人類也有吸收的能力,就不給孩子有所醞釀。所以現在體制教育最重大的失敗就是一個人沒有內涵。只有知識而沒有內涵的人,一方面知識不能有正確的應用,另一方面,其實,他的知識也達不到最好層次,他也不能有好學的精神。

   總結來說,教育的時機大分為兩個階段,教育的內容就要大分為兩類,一類是醞釀的,從深的學起,一類是理解的,從淺的學起,十三歲之前正好是學深的東西,這是對於人性的正確的把握而來的恰當安排。

   有很多人就會接著問,怎麼教呢,這麼小的孩子,理解力又不很好,一下給他很深刻的教材,怎麼教呢?其實教學的方法就是,該怎麼教就怎麼教,用最自然的、合乎人性的方法——他能夠吸收就給他吸收,他不需要瞭解就不給他瞭解。什麼叫吸收,就是讓他多接觸、多輸入,其實就是多背誦,作為一生的儲藏,就是先給他一座寶藏,將來任憑他去開發一生。我們現在都教育就是沒有給他一生才華智慧的基礎,所以長大後才華有限,而毫無智慧。

 

   9、問:但是有些家長一定要看到這個結果,認為您只是一家之言。

 

   答:當然我是一家之言,但不是普通的一家之言,什麼是普通的一家之言,就是有很多家,他只是其中一家。既然能夠成為家,其實他也有相當的功力,也有相當的真理性,所謂真理就是從人性出發的學問,不過有的偏向於人性的這一邊,有的偏向人性的那一邊,所有就有各家的說法,那就是一家之言。一家之言都有他的成就,都值得尊重,都值得效仿,但是如果有一種學問,是考慮了整個人性的全面,他也可以說是一家,但這個一是整體的一,那是涵蓋所有其它各家的,不跟各家衝突,而居於各家之上,而籠罩各家的。我認為我是第二種一家之言。

 

   10、問:就這八十年的教育來講,有什麼現象能夠支撐您的一家之言?

 

   答:我們中國近八十年的教育,大體都學西方,尤其是學美國。美國的教育是根據他們教育學者的學說而來,那就是典型的一家之言,哪一家呢?知識、科技。

   你說知識科技不重要嗎?當然重要。知識科技也是人性應當開發的學問,假如一個國家沒有知識沒有科技,他這個民族是沒有發展完全,但是,人生只有知識和科技嗎?這樣一問,就知道,噢,原來他是偏向了一邊的家。然而中國近百年來就是走的這一家,那麼我們就問,這不對嗎?不能說不對,我們這樣做教育是應該,但是我們很少去問,這夠嗎?所以問他對不對,是第一層次的智慧,一般人都很快會問,這個對不對,但是問他夠不夠,是第二層次的智慧,這就很少人知道,那麼我們現在考慮的就是夠不夠。要問夠不夠之前首先要知道他對不對,只知道對不對就不知道他夠不夠。所以,只知道他對不對就是一般的一家的看法,還知道他夠不夠,就是整體一家的看法。

 

11、問:還有一種說法,發展中國家更重要的是科技,因為美國比中國可能是前進了一百年,他可能需要一些回歸,而我們現在正在發展當中。

  

 

   答:不是發展不發展中國家的問題。只要是人,只要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要對人性的內容有所開發,只是有的民族的心量還不夠大,眼界還不夠長遠。所以開發中的國家心量要放大了,眼光第一次看到遠處了,一個未開發的國家,也可以立刻變成開發中國家,一個開發中國家只要三五十年就可以變成已開發國家,為什麼,因為都來自於對人性有沒有注重、有沒有開發、有沒有努力、有沒有成果。

   現在每個國家都要對人性進行總體的開發,知識科技是比較重要的部分。並不是發達國家就不需要注重了,發展中國家就一定要注重,而是每個國家都要注重的。

   但要知道,人性是可以多方面開展的,你注重知識科技的開發,也不會妨礙人文、文化、性情的開發,所以近幾十年來的中國學者大概都把人當動物看了,甚至把人當物看了,他就不知道人性是活潑的,人性的所有內涵是可以同時開發而不相妨礙的。

   發現中國缺乏現代科學知識,就努力去學科學知識,但如果認為要學科學就要先打倒自己的文化,這是把人當動物來看,把人當茶杯當桌子來看,這是污蔑了人性。一個科學家也可以做一個有德者啊,難道科學家就去做科學怪人才是科學家啊,教育同時可以教他文化,可以教他知識啊,為什麼你注重科學就一定忽略文化呢?

   有人認為我們是一個過度,要學習西方的現代化,科學與民主的價值觀。科學與民主沒有錯,但是我們要問,這樣就夠了嗎?如果你同時可以兼備,為什麼不兼備,所以幾十年來中國人的思想就是我如果面向哪一邊,就必須拋棄另一邊,這就是把人當物了。

   人是人,有智慧的人是同時可以兼備,我們的教育是兩面都可以同時注重,而兩面都注重,他還可以相輔相成。所以注重了人文教養並不妨礙科學成就,反而助長科學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善用科學、善用知識,這才是完整的人生。

 

   12、問:您雖然沒有全盤否認西方的教育,但您認為他是缺乏的。

 

   答:是的,這是西方教育的盲點,也是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之所以會日漸衰敗的原因。(您說的衰敗具體指什麼呢?)就是美國興盛了兩百年,他是否能繼續引導世界,這問題就出在教育的不完整,所以整個社會人心的不健全。中華民族如果真的未來要領導世界,必須好好思考教育問題,以整全的教育思想教育出整全的人才,所以必須是整體的一家之言,依照這個來做教育,開發整個人性。

 

   13、問:我們回到第二個大問題,就是教育的內容。

 

答:剛才講教育的時機要把握,怎麼把握,我們有兩個問題,教育要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就說教育從應該開始的時候開始,教育開始的時候要教什麼,我們就說應該教什麼就教什麼,至於用什麼方法,我們就說應該怎麼樣教就怎麼樣教。

   這樣說,好像繞口令,好像沒有回答,其實已經回答,一些善於思考的人就會去尋找答案。如果還要再問下去,也可以再回答,如果由我來回答,就剛剛好符合所問的人心中的答案。所以我常說我要講的理論,不是我一個人的理論,是講一切人的理論,我的主張,不是我個人的主張,是每個人共同的主張。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不可以到處去跟人家宣導這樣的理論,因為這有可能是一偏之見,如果一些不會思考的人,他被你引導到一偏的路上去,那是害人的,我不敢害人,所以我都說應該怎麼說就怎麼說,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有人問,那你說的應該是什麼,我就說,你認為什麼應該就是什麼應該。如果他不知道,還要問我,我就說出來,每一步都問,你是不是這樣想,假如你也這樣想,你就應該這樣做。是你照自己想的做,不是照我的去做,不是嗎?

   我說,教育開始的時機是應該開始的時候開始,你可以再問,什麼是應該開始的時候?我們就說他可以接受教育的時候就可以開始了,如果不明白再問,什麼時候是應該開始的時候?那就是有生命的那一天就是開始的時候,繼續再問,這麼小教他什麼?就說應該教什麼就教什麼,如果再問,什麼是應該教的?就是他能夠接受什麼,或者說什麼教材能夠對人生有意義,而且有重大意義,你就要教這些,不是嗎,難道你教他一些沒有意義的東西嗎?

   所以我們呼籲,都要懂得教育才來生育孩子,有人會問,教育的問題那麼複雜,我們怎麼會懂?我說其實人人都懂的,那些所謂的教育專家,只不過把人人都懂得的道理說的比較明白比較有道理而已。(您是專家嗎?)我不是真正的專家,因為真正的專家,是專門在某一個問題上鑽牛角尖的人,所以專家是對很小的事情知道很多的人,我不是這種人,我也不希望成為這種人。(您是那種人呢?)我是通家,因為我通達各種專家,我知道各種專家的優點和缺點,我利用他的優點,改善他的優點,我能否做到,暫時不能說,但是我有這樣的心願。你如果能夠做到,就是聖賢之人,但是你願意這樣做,至少是一個君子之人,一個好學者。

   一般的專家研究出來的理論都有道理,都有用,但是我們要有貫通一切的見識。有一種說法“專家專家,專門騙人家”,其實專家沒有騙你,專家很老實,他都告訴你,我在這一方面做研究,我的研究成果是這樣,反而是一般人被專家所騙,因為專家講的有道理,他就認為這是一切的道理,他把片面的道理當成完整的道理,所以他被專家所騙。不過也有些專家自己並不瞭解,他講起話來振振有詞,把自己的一偏之見說成看到完整的真理,他這樣向大家宣導他的道理,這也是騙人。所以有的專家本身是糊塗的,產生了騙人的效果,但有的專家不糊塗,而聽的人是糊塗的,於是他受專家所騙。我們以後對於道理都要這樣來看。

   (五四以來的人都是糊塗的嗎?)

   人大部分是糊塗的,因為人本來就是糊塗而生。一般人都有相當的理解判斷能力,所以他對於一個有道理的理論,很容易瞭解,也願意去跟隨實踐,但是比較少人能進一步問完整不完整,所以一般人是糊塗的,尤其當教育沒有教導人清明,更加使真個民族糊塗。

   糊塗不糊塗一下子就可以看出來,只要偏執就是糊塗的,比如用西方打倒東方,這一定是糊塗的,用現代打倒傳統,這是糊塗的,用白話文打倒文言文,這當然也是糊塗的。只是很少有人去思考這個問題,因為現代化是有意義的,所以一般人只看他有道理有意義,就跟著走,那麼他忘記,傳統也是有意義的,有另外的道理和意義。西方當然是有很大成就的,但是你崇拜西方為什麼就忘了東方呢,為什麼把東方打得一文不值呢?這不是偏見嗎?這不是騙人嗎?你跟著他走不是被騙嗎?這本來是很簡單的道理,為什麼被騙,因為人本來是糊塗的,能夠有第二層次思考,能夠反省的思考的人是很少的,尤其是近百年以來的教育沒有教國民做這種反省的思考,所以能夠思考的國民是不多的,連這麼簡單的問題都思考不到。(您怎麼具備這種思考能力?)我聰明嘛,(笑),其實不是,我尊重道理嘛,我有良心嘛,(那就是說大部分中國人都是沒有良心,不講道理的)是良心不清明,道理不真切,所以就糊塗了。比如說一個做教育工作的人,在學校裡教的是西方那一套,整個體制也是那一套,他在整個時代風氣中,縱使有一點反省,也不能夠反省的很透徹,縱使想要改善,也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所以就裝作糊塗,認為無可奈何。其實不是無可奈何,你如果知道真理之所在,就要為真理所奮鬥,縱使跟別人都不一樣。這不是故意要去憤世嫉俗,也不是要嘩眾取寵,也不是要獨樹一幟,而是道理在哪裡,就跟著道理走。但是一般人不這麼想,他要隨俗,以前我是怎麼學的,現在人家是怎麼做的,我就這麼做,現在多少百姓知道教育有問題,大家還是把孩子送去教育,都知道自己這輩子沒有很大的,不要說成就,就是對於他的一生是辜負的,但是還是把他的孩子推向這條路。這是人性的脆弱。

   (有良知的知識份子,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會多一點)

   也不一定讀了很多書的人才有,每個人都會有,都應該有,但是很難讓每個人都站起來。(那是缺乏什麼?)追根究底還是教育,我們沒有給我們的國民做這種悲天憫人,或依理而行,依良知而行的教育,於是我們的國民沒有志氣。

   不是問題很難,而是時代風氣造成以後,沒有人來反省他,或者說反省的不深刻,或者反省深刻的也歎一口氣,認為做不到,也就跟著糊塗下去。(根本問題就是從最早的時候讓他接受什麼教育?)這樣激發他的志氣的可能性增多一點,教育只是給予可能,給予期待,不能說做什麼樣的教育那麼每個人都能成什麼樣的人,因為教育不是工廠的量產。

   但有的人說,這個時代裡面大家都這樣,你能夠改變時代嘛?每個人都這樣說的時候,每個人都在裝糊塗。我們應該這樣說,時代風氣雖然都如此,但如果有一個人不如此,就能對時代做一點改善,如果有兩個人三個人五個人十個人都如此,都在教育上做一個根本改善,影響的人會更多,那麼經過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風氣就轉了,但是很少有人做這樣的事,這是很奇怪的事,我也不明白。

  

   14、問:十三歲之前的教育最重要的是什麼?最應該教給孩子什麼

  

   答:給他奠定基礎。奠定什麼基礎呢?一切的基礎。一切怎麼來瞭解呢?我們從兩方面來瞭解,一般人都知道,科技與人文,籠統代表西方與東方,一般說品學兼優,代表人品與才華,就叫做一切,就奠定這兩方面基礎。

   本來學問是不該分國界人種的,但是在人類歷史發展中,每一個民族都有他的特殊成就,當然所謂特殊就是不完整了,但是特殊也代表有貢獻,這樣就大分為兩方面。不能說東方一定就這樣,西方就一定是那樣,我們就籠統的來說,不要抓語病。所謂東方的、人文的、智慧的,基礎是什麼?這就是平和中正的情操,一種高遠的理想,清明的智慧,這些是十三歲之前都可以打基礎的,這些和平中正的情操、悲天憫人的情懷、高遠的理想、清明的智慧,這些品質,都在經典中,或許也可以這樣說,經典就是記錄這些品質的文字的結晶,所以你要教導一個人有這樣的品質,最好是用具有這種品質的教材來教他。

   我們說,用有深度意義的教材並不一定能培養出有深度的人才,但是不用有深度意義的教材,一定培養不出有深度的人才,所以我們要用這種教材來教他。(比如,應該從哪一部教材教起?)這是不用問的,每個人都知道的。因為你可以這樣想,什麼是有高度智慧、高度人性內涵的教材,你就可以去檢查一下,不管是中國還是西方,看看哪本書具有這樣的品質。如果自己讀書不多,不瞭解,你可以問別人,如果沒有別人可以問,那麼幾千年來的人類有許多有學問的人,他們有個共識,你就依照他們的共識先承認他,當你自己有學問的時候再自己去選。所以古人已經幫你選好了,就看你願不願意照著來做,假如你不願意,你要說出道理。我們最怕的就是,從古以來所有有學問的人都這樣告訴你,這本書是經典之作,這本書有非常高尚的價值,他就是不信,你問他為什麼不信,他還說我不信就是不信,這沒道理嘛,這種人就活該嘛。

所以現在要把心放平,要講道理,你如果自己沒知識,就聽被人的,聽別人不是盲從,你可以說自己有知識的那天,就不聽你的,聽我自己的,如果你有這樣的見識的話,高過古人的見識,自然有人來聽你的,你怕什麼呢?所以現在要承認自己的無知。

   那麼古人共同推崇的書是什麼呢?就是“經史子集”。“經”又放在前面,所以經通達了,就比較容易瞭解“史子集”,也就是說“史子集”是由“經”生出來的,所以經是人類智慧中的智慧,經有那些呢?就是“四書五經”,古代讀書人認為“四書”是“五經”的領導,所以“四書”又重於“五經”,“四書”就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所以幾千年來中國讀書人共同推崇的一本書叫做——“論語”。

   而且現在不僅是中國人推崇,全世界講到中國文化,首屈一指就是《論語》,代表人物就是孔子。所以這不是誰來規定的,不是誰用錢買來的,不是強迫你來認識的,這是人類共同的認識,你為什麼不相信呢?你不相信請你講理由,所以你不得不相信,你要講別的理由,等你有學問再說。

   這是人人都能夠瞭解的,所以今天問的問題,都是不需要問的,自己回家想想都懂(但是百分之九十的家長都不去思考)就是不願意思考,不是看不懂,要讀書讀什麼書,告訴他學校的功課也不錯,但是不夠,我們要補足他,甚至還有更重要的書要讀,那讀什麼比較好的書?《三字經》《千字文》,我不是說《三字經》不好,也很好。再問,這是最重要的嘛?很少有人問這個問題,他如果一問就知道不是最重要的,唐詩比他更重要,我們再問,唐詩是人生最重要的學問嗎?不是,是古文。古文是最重要的嗎?不是,諸子百家,諸子百家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學問嗎?好像古人不是這樣說,是四書五經,你就自己問下去,你就懂了,什麼問題都自己可以懂的。

 

   15、問:有人認為,我天天在家讀經,怎麼應付考試?

 

   答:這有兩種方法可以解決。

   釜底抽薪的方法,他可以問:功課是人生最重要的嗎?功課好不好對一個人成才不成才,對人性開發不開發是最重要的嗎?或者說是很重要的嗎?如果他不是很重要,而只有一點點功能,那為什麼要把大量的精力去做只有一點點功能的事情。這是釜底抽薪的說法,所以功課不要注重。這說起來嚇人,沒有人敢去嘗試。

   我們再說第二種辦法,如果有一種方式,可以很簡單容易就讓你的孩子功課很好,那麼你這個注重功課的家長要不要讓孩子接受這種教育。那我就說讀經教育就可以達到這個效果。(他會問為什麼),為什麼自己去想想就好了,(想不明白,要聽專家的),你不要被我騙了(笑),我們可以回歸到人類成長的歷程,剛才講教育的時機越早越好,古人講性情的教育,西方講腦神經發展的教育,一個人腦神經發展的好就叫做聰明,發展的不好叫做愚笨。功課要好,其實非常簡單,就要聰明,要聰明還不簡單嗎?就是讓腦神經發展的精密,就是在他還能發展的時候,給他恰當的有助於腦神經發展的教育,你如果沒有給他這種教育,那麼他就自生自滅,好不好都是聽天由命。你如果能夠把握到這個要領,用教育的方法可以使任何一個孩子都聰明絕頂,都是天才。(他們需要看到這樣的例子),例子非常多,自己去找,我們已經推廣十幾年了,剛才也說了,要看到例子才相信的人,智慧已經不夠高了,你要聽到原理就相信,那如果天下沒有例子,你就不做啊。(但是大部人是不敢嘗試的),那就沒有辦法了,而且這個嘗試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16、問:有家長問,如果一直讀經,我的學校功課怎麼辦?

 

   答:我們分兩個層次來說。

   第一個層次,難道學校的功課就那麼重要嗎?不做學校功課就不行嗎?學校功課不好就代表沒有成就嗎?這個問題想清楚了,你就沒有那麼擔心。但是很少人敢這麼想。

   所以我們再想第二個層次的解決辦法,就是,只要讀經,學校功課就很容易。所以不是否認學校功課,也不是逃避,而是學校功課實在太簡單了。為什麼?因為學校功課做好有一個先決條件,要聰明,學習能力要強,學習興趣要高。要讓他聰明最好的辦法就是讀經,讀經以後學習能力就強,而且喜歡學習。一個聰明的人,學習能力強,又喜歡學習,學校功課就不在話下,而且依照我的看法,也只有讀經這條路能達到這個效果。所以,凡是煩惱學校功課的家長,解決學校學習問題的辦法,就一個,讀經,沒有別的路了。為什麼讀經能夠這樣,你自己去想想就知道了,如果還是想不通,等一下問題還會問到這裡,我們再慢慢談。

 

17、問:您能幫我們舉一些這樣的例子麼?因為您已經推廣十四年了。

 

   答:這個例子多的是,成千上百,凡是認真讀經的孩子,在一個月兩個月之後就能夠讓你看見他的進步,在五年十年之後,就有不同凡響的成果。所以這個成果就在世界上了,請有興趣的人自己去考察考察。

   如果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他不要去考察的,只問這個有道理嗎。假如你聽我講,認為有道理,就去做了,還要考察?你沒有時間去考察了。凡是必須考察的,必須有資料才相信的,這些都是笨啊。不要做笨人了,要做聰明人,這個對我就做,至於是不是有效果,一定有效果,假如沒有效果呢,沒有效果,我也甘願,這才是第一等的人才,第一等的家長,第一等的老師。所以不要再問這個問題,再問這個問題,我就笑你。不過也可以問了,你自己去查。有人問我,你為什麼不把資料統計出來,讓大家相信,我說中華民族的子孫沒有這麼笨,是外國人才那麼笨,所以遇到這個問題我就生氣。(笑)

 

   18、問:(笑)那不讓您生氣,那麼什麼是兒童讀經教育?

 

   答:這很簡單,“兒童讀經”四個字就把兒童讀經教育的基本意義都展現出來了,所以顧名思義,看到這個名稱就瞭解他的意義。

   “兒童讀經”者,在最恰當的時期,用最恰當的方法,給他最恰當的教材的教育。即,在最黃金時期,以最自然簡潔的方法,教他最高明深刻的教材,使他成為最優秀最完整的人才。就是把握教育的三個要點。

   “兒童”就是時機問題,“經”就是教材問題,“讀”就是教法問題。所以,在兒童時期,以誦讀的方法,教他經典的內容,這叫做兒童讀經。

 

   19、問:兒童讀經最終的目的?

 

   答:開發人性,培養人才。

   依照教育的原理做最恰當的工作,就是兒童讀經。並沒有要求成就什麼特殊的結果,一切結果都不用特殊。該怎麼做就怎麼做,人性做最好的開發,做最大的完成,就是教育工作的職責,所以完成教育工作的職責,你就盡了教育的本分。你要盡教育的職責,就要依照人性而教,依照人性而教,就是兒童讀經,所以這裡面沒有什麼理由,就是人性。

 

   20、問:但是很多人對人性的理解不同,您所理解的人性是?

 

   答:人性很簡單,人性不能夠規定的。經典與聖賢都來告訴我們什麼是人性,這是他們的體會,他們告訴我們的。我們是不是一定要跟著他們走呢?就不一定。真正的經典都是來啟發你的,問你自己是不是要這樣做的,你認為這樣做對不對。

   如果我們時常去思考,怎麼去做教育,我們按照教育的道理去做,那麼教育的道理在哪裡,這是人人都可以思考出來的。如果按照道理而作,你的做法可能就會跟我一樣,假如你根據道理來做,和我的居然不同,那請你不要相信我,你相信你自己。

   不過我有這樣的把握,假如你去思考教育的道理,你依照教育的道理而作,你教育的方法必定和我一樣,所以我才有這個自信來推廣這種教育,所以你不是跟著我走,是跟著自己走,跟著你自己走,剛好和跟著我走一樣。

 

   21、問:很多人想知道您遵循什麼樣的人性,您從你遵循的人性中獲得了什麼樣的快樂?

 

   答:古人說,人人都有對自己生命的認識,對自己生命的期待,對自己生命的鼓舞,以及對自己生命的一種契合的感受,那麼對自己生命的認識、期待、鼓舞與感受,這樣的能力,是很基本的能力,是時時刻刻與你同在,千古不變的能力,人人皆有,這種能力謂之良知。所以人人都有良知,你依照良知而作,在一般做人方面,你就是一個善人,一個君子,一個有德者。如果你在教育上依照良知而作,你就開發了人性,就對得起下一代。

   這不是依照某一個理由,某一個學派來說的教育,是依照人性兒說的教育,就是人人都這樣認識的教育。假如你認為這種教育一般人都不這樣看,甚至你認為自己不這樣看,你就要去好好去瞭解一下,瞭解了以後,你才會知道,本來就應該那樣看。如果你一認為如此,就會改變以前的想法、做法。所以我不是來說服人的,我是讓每個人說服他自己。

   本來讀經教育的推廣很不合時宜,和一般人的看法大不相同,它為什麼能夠推廣這麼迅速?只怕他不聽到,聽到了就會相信,只怕他不相信,相信了就會實踐,只怕他不實踐,實踐了就有成果,甚至超出他意料之外的好的成果。所以我認為,老天爺並不辜負人,往往是人背棄了老天爺,你不依照天地規則去做人,你就註定吃苦,煩惱。這叫做天作孽,尤可為,自作孽,不可活。所以人不要自作孽,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如果你聽這種教育到現在還不瞭解,請聽下去,如果你聽完了還不瞭解,總有機會繼續討論,甚至可以找到推廣讀經的人和地方來討論,甚至在網路上討論,甚至找到我來討論。

   (但是我覺得目前這個時代,人心很缺乏溫暖,飽讀詩書的人可能都是心懷柔軟的人。)

   這也不一定,要看怎麼讀,讀得對的,讀懂了就滿懷溫暖,讀不懂的越讀越冷酷的也有,當然那就不叫讀書人了。(笑)

   (但是經典往往給人這種力量。)

   是的,經典本來就是在講這種道理,不過,去接觸經典,學習經典確實也需要有相應與經典的態度和方法。我宣導的兒童讀經教育,讓兒童開始接觸經典,證實最方便,成效最大的方法。

 

   22、問:讀經教育應該採用什麼方法,為什麼大人認為非常枯燥的經典,能讓兒童去讀?

 

   答:凡是一個人認為經典枯燥,我就要請他小心一點,警惕一點了,你這輩子完了。經典是智慧,你認為智慧枯燥,經典是天地之道,你認為天地之道離你很遠,你不就完了嗎?所以千萬不要告訴我你認為經典枯燥,我就幫你判定,你完了。

   (但您不認為現在百分之九十的家長都是這麼認為的嗎?)

   對不起天地啊,對不起祖先啊,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對不起下一代啊。這種人,沒什麼意思的,與草木同朽啊,你不趕快回歸你的智慧,你遇到經典,經典很有智慧,你不去體貼他,反而認為他很枯燥,那你差太遠了。所以現在這個時代真是遠離經典的時代。

   (那您給他一種方法。)

   我就是說,任何人都需要親近經典,而經典本來就是很親切的,是你自己把他排拒了,拒經典於千里之外。有些時候排拒經典的心態很奇怪,他並不是瞭解了經典講了什麼,認為它不對,所以排拒他。大部分人不是這樣。而是聽別人說,經典很困難,經典很過時,他就排斥了,是別人在排斥,他跟著排斥,像這種人,需要重新做人,重新整理自己生命,重新把自己頭腦安排安排,他的頭腦太糊塗,太盲目了。

   有人說,經典很枯燥,我問為什麼,他說很困難,我說老兄,你讀過哪一本經典你覺得很困難,他說,我都沒有讀過,我說你沒有讀過怎麼知道困難,他說,別人說的,我說,別人說的你就相信嗎?他立刻面紅耳赤。本來他自己前幾十年就應該這樣想問題了,到現在已經三四十,五六十,七八十了,他還沒有從這個問題走出來,可憐啊!

 

   23、問:為什麼數百年來沒有中國的思想教育體系?

 

   答:不到數百年,只有將近八十幾年,從中華民國開國,就從國民政府成立以後,才去毀滅這一套中國的教育體系。所以以中國五千年歷史來看,讀經傳統至少兩千多年,至少從孔子開平民教育以來,中國教育就是以讀經為主,一直到滿清末年,民國初年才廢除這種教育。不讀經的時代只不過八十幾年,比照兩年多年,這是一個很短暫的時代。一般人生活在這個時代裡面,他眼光短淺。所以一個人如果有歷史的見識,他就不會認為讀經是很奇怪的事情,有的人是沒有歷史的見識,有的人是沒有國際的見識,或是國際歷史的見識。

   西方人從希臘到羅馬,乃至於到三百年前的歐洲,英國,這些所謂貴族之家,所有人才幾乎從讀經出來,只有近代以來的美國才遠離了這個傳統,但是美國遠離他的教育傳統,也是漸漸離開的,因為他從兩百多年前建國,一直保持英國的貴族紳士教育傳統,他日漸的忘記,日漸遠離,所以美國國勢從開國初年一直往上升,到後來,底下空了,什麼空了?文化,人心,教養,理想,智慧,空了,到現在我們就看見他要走下坡路。

 

   24、問:那胡適為什麼還要在五四的時候提出廢除經典。

 

   答:胡適,魯迅,陳獨秀等人為主導,提出打倒傳統的文化觀,這是民族的不幸、悲劇。那時候也有現實上的困難,也有自己學問上的不足,心靈涵養的不夠,我總稱為愛國激切。愛國愛民族的心態是對的,可尊敬的,但激切的心態是不對的,非君子之道,沒有百年千年的眼光,所以眼光短淺。不止沒有長遠歷史眼光,也沒有深刻對人性把握的眼光,因為他認為整個國家民族需要學西方,沒錯,需要學西方,他認為既然要學西方就要打倒東方,現在看來是不對的,不過當時時代風氣已經形成,就是現在中國人已經知道不需要打倒東方了,我們還回不去。為什麼回不去?因為現在中國人愚昧,不尊重理性,該做的事不做,大家安于糊塗,其實假如知道他不對,馬上轉過來不就對了嗎?轉過來不是指用東方打倒西方,不是用傳統毀滅現代,這又是另外一個五四,另外一種反動,我們不是這樣,我們是一切都在,一切都要,但你要知道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一切,你就要瞭解這兩方面——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乃至於文言與白話——你要瞭解他們的特性,瞭解他們在人性所占比率,你才知道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它,用多少精神力氣來學習它。

   如果在教育上有這樣的理解,就可以對於我們下一代做這種教育,甚至於對自己做這種教育。雖然成人以後,能力已經定型了,要轉換自己比較困難,但是能做多少做多少。我們下一代呢,希望無窮,只要一二十年,二三十年,整個中華民族全部轉變。所以我常說一句話,我們自己被犧牲了,不要犧牲下一代,我們多少可以改善自己一點,但是我們下一代可以完全改善,在哪裡改善,在頭腦這裡改善。

 

   25、問:怎麼來落實讀經教育?

 

   答:很簡單,如果從理論直接落實,那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就是你知道該怎麼做,你就怎麼做,這就落實了嘛。比如你知道要從很小的時候來教育,你就不要放任,不要浪費了他。

   從胎兒就不浪費。已經出生怎麼辦呢?出生到三歲不要浪費。已經幼稚園了怎麼辦呢?幼稚園不要浪費,不要幼稚園整天讓他過動物性的生活,要給他人的教育,給他文化的教養。那文化的教養會不會讓一個孩子變成老頭子,不會,你只要按照人性發展的規律,用最自然的、最愉快的、最簡單的方法,就不會把他教成老夫子。如果已經小學生?小學生也要把握,乃至於任何年齡的階段,都可以從知道的時候開始做。怎麼做?就是以經典做教材。怎麼學?不能自己讀的,就給他聽、帶他讀,能夠自己讀的,就自己讀。只管去接觸,接觸久了就有醞釀,醞釀久了就潛移默化,潛移默化成熟了,就能融會貫通,所以這是一種非常簡單容易的教育,隨時可以做,人人可以做,這不是很容易落實嘛?

   不過,雖然這樣說,但是這個時代有一個教育的體制,這個體制不一定合乎人性,那你怎麼做,這裡就分幾個層次。你如果依照我們國家所說的開放的教育觀念而來做,因為我們國家已經有多元的教育觀念,允許多元化的教育,那你就做自己的一元,和國家做不一樣的教育。如果你不敢放棄體制,就在體制內做,能做多少做多少,你做的越多,效能越大。也可以說,有福氣的孩子就能接受這種教育,接受這種教育多,福氣大,接受這種教育少,福氣小,但是都有效果,所以只有成功沒有失敗。

   所以你說怎麼落實,不能給出標準,就看老師家長怎麼認識,你全心全意的做,一天四個小時八個小時十個小時,都來讀誦經典,將來成就大才,一天只能勉強兩三個小時,成就中等人才,你一天讀半個小時十分鐘,也都對生命有好處,對整個國家民族有好處。

   (無疑經典是在孩子心靈撥下的最好的種子,)

   這種子不僅是為文化播種,在誦讀經典的教育過程中,間接建構精密的腦神經系統,以記憶的教育開發理解,這是全方位的開發,你做最簡單的投入,而有最多樣的收穫,所以這是最好的投資。

 

   26、問:有很多人認為讀經是保守

 

   答:保守現在好像是用來罵人的,其實這種罵人的人都不知道保守是什麼意思,被罵的人也不知道保守是什麼意思,所以就被帖了標籤了,保守是說他不進步。

   其實保守並沒有說一定不進步啊,我也可以既保守又進步啊,這很奇怪,一個隻進步的人,人格不完整,而你沒有保守而進步,這種進步不可靠。所以人家說你保守,你要欣然接受,因為你守住了根。

   所以保守者,保住守住人類文化的精華,這是保守的定義,所以你把人類幾千年創造的精華都保住守住在你的生命裡面,這樣並不見得一定反對你去開創,而且只有這種有大能力,才足以談開創。

   所以有人說我保守主義,我是非常的感謝,我說不敢當不敢當。(笑)

 

   27、問:有人說你八股,開倒車

 

   答:這是兩個不同的觀念,一個一個來。

   說我八股。講八股的人,我就問什麼是八股你知道嘛?大部分人不知道。什麼是八股?就是在王安石時代定案的,因為古代開科取士考狀元,最重要的憑據就是一篇作文,根據一篇作文就可以看出你的思想志氣,你的人文素養,你的文學程度,幾乎從一篇文章就可以選人才。現在很多人很奇怪,一篇文章怎麼就可以決定一個人才?因為你不會讀文章嘛。所以現在就是沒有人會讀文章,結果就不能從文章裡面讀出一個人的學問境界,於是就說作文不可靠,就要考很多,當然考很多也可以,客觀嘛,好我們不談這個問題。至少在古代是這樣,他很注重作文,而且在古代真的有能評論作文的高級學者,他讀文章就與作文章的人心靈相感應,就可以判斷出這個人他的內在的生命的內容。

   我們說文無定法,最好是別出心裁。但是做議論文,比如考狀元一定做議論文,這和普通抒情文就不一樣,文學表現最好自己有一套表現方法,但做議論文往往沒有那麼多套,你就把道理講清楚,而把道理講清楚,往往有一套程式,這個程式我們可以稱作段落。到了王安石的時候就佈告天下,你考狀元,考作文的內容要分成八段,叫做八股。所以八股的意思就是議論文要分八段來議論,比如第一段叫破題,第二段叫承題,第三段叫開講,很有次序的。一個題目出來,你先說這個題目最主要的意思是什麼,一兩句話把這個題目點破,叫做破題,這不是要一個高能耐嘛,接著這個題目,幾句話把他講清楚,叫做承題,開講,開始解說以後,要舉證,舉歷史做證據,舉某人的言論做證據,叫做比,有正面的,又提出一個反面的議論,叫反比,到最後,有一個結尾,所以議論文做這樣一個安排,是很完整的,有些去考中考高考的學生要做論文,按照這八段來寫,基本元素都有了,所以我奉勸天下學生都來學八股。八股沒有害你啊,八股是一個很聰明的設計啊,他提供給作文的人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格式。所以,你要罵我八股,我還很高興,我的為人是非常完整的,是有次序的,不是很好嗎。

   當然現在罵人八股是說,因為規定了這樣的格式,所有人都按照這樣來寫文章,於是千篇一律。其實做八股也可以不千篇一律啊,因為八股裡的內容,用詞造句,也都可以表現你的才華。有人認為因為我們都做八股文章,所以人民都不會思考了,不會思考和八股有什麼關係,真是莫名其妙。

   好了,我們說縱使八股是罵人的,罵這個人頑固,腐朽,沒有開創性,假如罵成這樣,我們就應該說,該頑固的時候就頑固啊,該吸收的時候就吸收啊,你還沒有開創性的時候開什麼創。先中規中矩,將來才能有特殊的獨立的創造,所以你先入格才能出格,現在的人都是無法無天的,你想獨創一個,門都沒有。所以先規規矩矩,先八股一下。

   (那說您開倒車,這也是表揚嗎?)

   啊,那當然是,(笑),我現在還不會開車,但是我做過別人開的車,我看他開車很靈活,尤其是車子要停下來的時候,他會開倒車的,我在想,如果一個製造汽車的公司,買汽車的人問說,你們的車只能往前開嗎?他說是,只能往前開,不能往後開,那誰來買他的車呢?所以我說,車子該往前開的時候就往前開,該開倒車的時候就開倒車,所以只問這個時機需不需要開倒車,而不是開倒車就根本錯誤,如果我的車子能往前開,能往後開,還能往左開,往右開,還能往上開往下開,我這是最完美的車子。你的車子都不要開倒車,你去吧,所以這些人都不要理他,為什麼不能開倒車,笑話嘛。

 

   28、問:讀經典是填鴨式的教育嗎?

 

   答;這就不大是。因為什麼是填鴨你要瞭解清楚,填鴨是因為鴨子這麼小,他的胃很小,吃的很少就飽了,但是賣鴨子的人,想要讓鴨子重一點,就灌食物,比胃大兩三倍的食物,不管他吸收和消化,這種狀況叫做填鴨。所以填鴨是不人道的,奉勸天下賣鴨子的人都不要填鴨,鴨子是很痛苦的。

   (那為什麼有人說您讓孩子讀經是填鴨呢?)

   因為他認為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小,你讓他學這麼多東西,類似填鴨,他認為理解力不夠,你讓他理解這麼深的東西,叫做填鴨,這種比喻是對的。但是,請問孩子的學習能力是不是你認為的那麼小,還是你小看了孩子,而且,我們叫他讀經又沒有讓他理解,我們只是讓他熟悉,讓他記憶,現在孩子正是記憶的黃金時期,他的胃口無限大,正是你填許多東西的時候,那填什麼東西?如果填一些沒有意義的東西,對他生命是沒有幫助的,既然要填了,就填最豐富的,最有營養的東西,這就是經典了。所以這不是填鴨,因為他接受得非常輕鬆方便,他還有覺得不夠,所以我認為讀經是填牛。牛的胃很大,他需要很多食物,你不給他很多食物,他的胃是空的,他是餓牛,所以我們現在給孩子的東西太少了,意義太少了,每個孩子的心靈都在饑渴之中,我們的生命是一片蒼白,而錯過時機,幾乎不能再填,等不能再填的時候,他沒有高度人文的表現,也就是沒有素質,這時候你再說來注重素質教育,我告訴你,來不及了。

   所以我的教育正是素質的教育,我的教育正是給他人文教養的教育,有了人文的教養自然知道什麼是八榮八恥,自然知道如何與自己和諧,與他人和諧,與社會和諧,與天地和諧,為什麼不填呢?但不是填鴨,而是填牛。

 

   29、問:誦讀經典是否就是死背書?

 

   答:誦讀經典我們要他反復接觸、熟悉乃至於背誦到滾瓜爛熟,讓他成為一生學問的根基,讓聖人之教與他的血液融為一體,周流他的全身。如果從背書的立場來看,當然是死背,我從來沒聽說過活背的,什麼叫活背?不可能活背嘛。我們人生任何一個詞語都是死背來的,茶杯就是茶杯,茶壺就是茶壺,你不能說這是杯壺,所以只有不會講話的孩子他會活背,凡是已經有思考程度的人,對於詞語和文法,都是死背之後才活用的,所以不死背就沒有活用,而死背的在他的人生歷程中,遇到恰當的狀況,他能拿出來用,這叫活用。所以先要死背做基礎,才能有活用的機會,不死背,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個活用的人,你為什麼要來批評死背。

   所以,說讀經教育是死背的人,是有見識的,是說對了,但是如果你說讀經死背是為了反對讀經,那就是自討苦吃的人,你這種態度還要影響別人,就障礙了別人成長,誤人子弟,千萬不要再做這種傻事了,既耽誤自己又耽誤別人。所以該死背的時候就要死背,該死背的學問就要死背。

 

   30、問:現在的教育理論更強調實用性,讀經是否具備這種實用性呢?

 

   大:所謂學以致用,我們學習就是為了用,如果不用就是浪費工夫了。所以實用主義有他的真理性,但是他的真理性並不很徹底,而很多人瞭解得更有偏差。說現在教育注重實用,這沒有錯,但是不是所謂不實用的教育就沒有效,我們要問這個問題,才能把實用主義定位,所以,第一句話我們說實用主義是對的,第二句,實用主義不是全部都對,這樣才能瞭解真的實用主義。

   再來,讀經是不是實用,我們說,讀經當然要實用,不過現在一般人講的實用是指,讀經是不是能現買現賣,把實用解釋成現買現賣,也就是說今天教你你懂不懂,如果不懂就沒有意義,你不懂怎麼用?不能用就沒有意義,這個有他的真理性,凡是知識技能的學習都要教的很明白,既然明白清楚了,就能在現實生活中用出來,而經典呢,這麼小就教這麼高深的道理,他懂不懂,不懂,那有沒有用,我們說,現在沒有用,而且不需要用,因為人是要活下去的,他將來會有用,而且要用一輩子,所以凡是問這個問題,我就說,你去看你的兒子,他會不會活下去,如果他不會活下去,我看這一輩子沒有用了,這不是罵人嗎,該被罵嘛,你不懂人生嘛,你還可以談教育嘛?

 

   31、問:要求孩子讀經,一定要有德行嘛?

 

   答:這個就是說,在教讀經的時候,要不要順便要求德行,甚至有人說,是不是先要求好了德行,再去讀書。大家都知道,一個有學問的人假如沒有德行,這個學問或許使人為惡,所以德行是一切學問的根本,有了德行,學問才顯出他正面的效用。不過站在教育的立場說,在教育的實施上,要教他讀經是容易的,要教他德行是不容易的,並不是讀經的孩子不容易教導德行,而是要教導人類德行,本來就是很艱難的工作。既然我們認為讀經是有意義的,有功效的,我們就要做了。至於德行教育呢,我們希望做得更好,但是德行好不好,不是你設計出來就一定產生效果,我們只能盡力去教導德行。

   所以讀經是一定要做的,在任何狀況下都要教導德行,而我們發現,讀經的孩子,比較容易開發他的德行,所以德行不是要拿出來特別教的,因為德行不能用特定的方式教導,而教導以後一定有成就的。他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潛移默化,而讀經促進了這個潛移默化,教讀經的家長和老師也多少提升了自己的文化層次,他也能夠產生一種示範作用,所以德行不用特別教,也不用特別強調。如果你設計一套教德行的方法出來,往往是德行的敗壞,因為他按照一定規矩來實踐德行,這就不是德行,德行是從內在啟發出來的,是從長時間的薰陶中慢慢長進的,我們相信一個孩子基本上都是純潔的,不至犯大罪惡的,我們這個時候只能給他教養陶冶,最多給他生活的基礎規範,你很難要求一個孩子做到十全十美,我可以把任何生活小細節都規定好,你應該怎麼說,怎麼吃飯,怎麼坐怎麼站,應該做什麼應該做什麼,規定得細如牛毛,他縱使照這樣做,也不見得是一個有德者,他只是一個生活有規矩的人,生活有規矩的人如果不內化,他將來也會用他的規矩來為惡。

   我們說在讀經教育的歷程當中,我們要守住的最底線,第一點,老師家長不會故意教他做壞,這已經站住底線了;第二點,多多少少讀經的家長和老師會比一般人有更高的文化期待,這就有增善的可能;第三點,在讀經教育當中,我們又設計了一些基本規範,不必太繁瑣,不必太嚴格,只要這個孩子不比一般人壞,在水準之上,我們就立於不敗之地了,我們最後是期待著經典的啟發,使他有德行的自覺,更長遠的是他步步走向君子聖賢之道,也唯有經典可以給人有這種智慧跟理想,所以我在推廣讀經歷程當中,雖然沒有特別強調德行教育,但我認為德行教育就在其中。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有一項世界性調查,說中國人平均道德水準低於世界水準,可能就是我們離開經典太久了。)

   應該是如此。為什麼呢?因為西方人也有經典,也有智慧的書,而且他們的經典一直沒有重大的敗壞,所以我常說,西方的教育,以美國為標準,他體制內的教育是擺明瞭,我以知識為准,甚至我只教知識,那麼他們文化的素養,精神的寄託在哪裡呢?大部分在宗教,小部分在民俗或者文化場所,比如博物館、音樂廳,所以我說西方教育比中國多少是完整的,因為他們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知識在學校中,文化在社會上。

   中國古典的教育是以文化為主,有了文化後,他上進了,也容易有知識,只是古代中國知識開發的模式和西方不一樣。西方開出近代科學,假如我們認為科學是有意義的,我們也可以學科學,我們不必用科學來否定中國一切教育成果,所以中國以前是以文化為中心,知識為週邊,教育是以德行為本,以技術為末。從五四以來,我們打倒了中國教育,就是不以文化為本,而以知識為本,在學校裡固然以知識為本,但因為社會宣傳知識科學太過分,所以在民間在百姓家庭中,也沒有文化的教育,所以的幾乎沒有家庭的教育社會的教育,家庭和社會都只為了讓孩子上學。西方人有學校的知識教育,又有社會家庭宗教的文化教育,中國是學校沒有了文化教育,社會家庭也跟著學校走,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中國人的道德水準不如西方,因為他們有道德教育,我們沒有。所以我常這樣反省,五四以來,一直說我們要全盤西化,我們要努力學西方,努力到寧可放棄自己的祖先,我就嘲笑他們,你並沒有完全學西方,西方人沒有你這麼傻,沒有你這麼激情,他們起碼是完整的,只是他們還不夠全面,所以五四這批人害慘了中國,我們要把眼光放遠,在你的心靈裡面重新去組合,你都需要,但也要有主從輕重本末的安排,如果你糊裡糊塗兩面都兼顧也好,假如能夠更精明一點,知道以什麼為主,以什麼為輔,你的教育以什麼為本以什麼為末,就清清楚楚,兩面俱到,這就是中華民族發展的一個指標,也就是中華民族能帶領世界走向更光輝時代的關鍵,所以中國人要醒來了,要聰明一點了。

 

   32、問:讀經一定是言教不如身教嗎?

 

   答:這個觀點可以分兩個層次來講,一般說的品德教育是言教不如身教,這有相當的道理,因為他的意思是說,你與其整天嘮叨,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你倒不如身教,自己做的非常規範,他看久了會學習,而且他會敬佩你,假如你嘮叨,他反而問你你做到了嗎?所以言教的功效是比較少的,所以身教為本,這叫言教不如身教。

於是很多人根據這句話說,我們要先訓練出一批高層次的家長和老師,不然就教不出高層次的下一代,因為你只是言教,就算叫他讀經好了,但是身教沒有做好,言教不如身教,你的身教不行,孩子的成長會受到限制。

   我認為這裡有一個盲點,我們要這樣想,生命的發展是多樣的,無可限量的,我們要相信生命,要相信人性,要相信天地,要相信孩子,一個老師和家長盡其可能有示範性行為,但是如果孩子只學你的示範性,我們的下一代一定比我們差,所以老師和家長一方面盡可能做好,一方面也不要以為你好了孩子就好,或者孩子和你一樣就好了,應該希望孩子的生命有更廣大的開發。

   我們希望孩子成一個君子聖賢,但一個老師很難做到君子聖賢,那老師怎麼辦?就用君子聖賢之言教他,老師和家長都應該和孩子說,我是跟你一起來學習君子聖賢的,這樣你的身教就不如言教了。

   所以,講一個觀點,初看有道理,你要再站高一點看,他的意義夠不夠完整。一方面言教不如身教,另一方面我又說身教不如言教,這兩個言教的意義就不一樣了,前者是嘮嘮叨叨的言,後者是聖人之言,我們知道這兩個言教的不同,我們就不用執著於,必須訓練出有德的家長和老師,才能教出有德的下一代,現在在這個無德的社會裡面,等你訓練出有德的家長和老師,我看我們民族都滅亡了,沒有孩子可以給你教了。趕快教吧,不管你是有德者無德者,不管你有沒有學問,沒有學問的老師和家長教出有學問的下一代,沒有德行的家長和老師教出聖賢,這才是教育的功能,所以,話看怎麼講,不要執著。

   你接近聖賢之言,是走向聖賢最方便的方法,你不能說擺一個聖賢在這裡做模範,才能教出聖賢,不要這樣想,因為沒有這樣的機會,我們任何機會都要把握。

   有的人在那裡空想,我要培養出一批老師和家長,要不然怎麼可以教聖賢之道,他自以為了不起,一般人說對呀,因為言教不如身教,這是對的,但不現實,所以我是最務實的。隨時都可以做,你為什麼不做呢,你還等什麼時機來做呢?你一等兩等,來不及了。

 

   33、問:現行的應試教育和讀經教育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答:讀經也是可以考試的,所以應試教育問題不出在去應付考試,而是出在考什麼東西,而考什麼東西的問題不出在考什麼東西,而是你教的什麼東西,假如你教的是人性,所考的是人性,用人性的方法去考他,有何不可?應試當然是可以的。

   (但我們目前沒有辦法改變這種教育的體制)

   誰說沒有辦法,事在人為,而且我們政府清明,只要他們知道,他們不會故意做無效的工作。所以只怕他不明白。那什麼時候可以明白?不知道。他不明白我們就不做嗎?還是要做,做久了或許他們就明白,做多了或許他們就明白了,明白了就大規模改善,改善之前,每個家庭每一分鐘都可以做小規模的改善,這也是務實啊,很多人說什麼時候我們才有整個國家的推動,這個都是妄想。

   應試的缺點大家都知道,但是現在沒有辦法改善,為什麼沒有辦法改善?因為整個體制推行這麼久,已經是僵化的了,所以不是應試不對,而是應這種試效果不大,如果你知道這對人生沒有意義,你就不要那麼認真的應試,不那麼認真應試,沒有辦法跟人競爭怎麼辦,那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競爭,難道有文憑才能競爭嗎,還是一個人有德有才就能競爭,所以要回歸教育的本質,有德有才才是教育的目的,所以怎麼教讓他有德有才,他就可以競爭,我們不要說競爭,他就可以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天下國家。

 

   34、問:您推廣讀經教育這麼年,就教育的改變來說也有一些。

 

   答:一定有一些,起碼我家裡就得到一些好處,我身邊讀經的朋友得到一些好處,我走遍大江南北,所接觸的人都得到好處,到底有多少效果,我也不知道,我們只是盡力去做,多少人能聽得到,能聽得懂,能照這樣去做,這都不是我們所要追問和祈求的。

   (但很多地方的政府確實有這樣的行動)

   那很好,有的地方我知道,有的地方我不知道,因為我是一個隻做事不求成果的人,我只是推廣,不去調查哪裡接受了這種觀念,但是我知道必定有許多地方會接受,而且接受的人會越來越多,接受的層次越來越深,為什麼?因為這是人性所在,只要是人,一定會走這條路,只要走這條路,其它路都帶上來了。

 

 

     對“什麼是人才”的瞭解影響到他對應試還是讀經的選擇,如果按照教育的原理來談教育,那應試不應試不在考慮範圍。不是說學校的功課不必學,而是說學校的功課不是為了應試,不是為了成績,而是為了它是人類的學問而學。這是對教育有完全瞭解的人採取的態度,所以這裡沒有要放棄學校功課,也沒有說一定要應試,而只做該做的,至於學校功課好不好,要不要一窩蜂去上大家認為好的學校,都不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個家長能這樣想,一個孩子能接受這樣的教育,我們可以說他的成績也不會差到哪裡去,他上名校的幾率也比較大。

   所以我們也顧及應試,問題是,你功課要好應該怎麼做,有人說要努力做功課啊,老師多派作業啊,晚上十二點一點才睡覺啊,早上五點就起床啊,這樣功課就會好,你看天下不都這樣嗎?功課好了嗎?所以要迷途知返,路已經走不通了,而且幾十年來所有的人都告訴你此路不通,你為什麼還要走那條路。

   (有時候都是生命的教訓,不知道您是否瞭解現在大陸學生的自殺率非常高,就是因為他們的心已經死了。)

   是的,我們的政府和社會也都很關懷,但是很無奈。關懷是你有德行,關懷而無奈是你的無知,所以凡是你關懷所到,你就要有辦法,可是他一籌莫展,對人性無知,對教育無知。

 

   35、問:無知,導致很多家長有很大的困惑,他會問現在生存壓力這麼大,競爭這麼激烈,他一直讀經,我如何發展多元化的思想和思維?

 

   答:所以對每一個觀點要想清楚,怎麼才能應對激烈的競爭?有能力才能應對競爭。而如果我們問,應試的成績能不能代表能力?你考上好學校能不能代表能力?很多人知道不能。你既然知道,為什麼還要去走那條路?

   (因為現在用人單位第一個要看的就是你的文憑。)

   這就是我們政府首先要從這裡改造起,就是看他的才華,看他的品德。而你既然知道這是多元化的時代趨勢,十年二十年之後剛好是多元化的時代,等你的孩子長大,會是非常多元化的。多元化的時代,人才出頭的管道是很多的,現在就已經稍微可以看出來,許多有發展潛力的企業,他用人的標準不是看你的學歷,而是看你有什麼樣的才華,所以所有家長和學生都應該堅信,將來你能夠取得成就,你所能握住的就是品德和才華,而不是分數和學歷。如果家長都看破了分數和學歷,那體制的分數和學歷就不能約束人,所以被它綁住是你自己甘願的。所以不可以怪罪體制,只能怪罪你對教育不認識,但是我們作為一個教育的領導單位,也不可以怪罪百姓,怪罪學生,為什麼他們受不住而自殺,你要自己反省,你的制度能不能讓他有良好、正常、光明的發展,這兩方面都要反省,整個社會問題馬上解決。現在就是大家都不反省,所以這制度就死了,已經死了幾十年還是死的,家長就往前沖,明知道是死胡同還拼命的往前沖,所以這個問題漸漸浮現出來,一發不可收拾。為什麼不停下來反省一下呢?一反省,問題馬上解決。

   所以問我說怎麼解決問題,我說你的人心要恢復光明,那問題又來了,怎麼恢復光明?以往都是愚昧的教育,愚昧的成長,到現在的就愚昧的執著,怎麼能夠光明?那你能光明一點就光明一點吧,能夠反省一點就反省一點,反省一點就改善一點,每個家庭改善一點,整個社會就改善很多,所以我並不唱高調。

   (我覺得您過於謙虛了,其實您推廣這十幾年很多地方也出了許多多元化的人才,我一直希望您舉例子,您為什麼......

   很多人一直說多元化的社會,你一直唯讀經難道要培養語文的人才嗎?歷史的人才嗎?何況中文和歷史不是讀經就能包括的,所以不能唯讀經吧。

   那麼我們要問什麼叫多元化,怎麼樣能有豐富的學問,他都必須基於一個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興趣,所以一個人只要有學習的能力和興趣,就可以面對多元的學習。一個人如果有籠罩性的智慧,在多元裡又能分出輕重緩急。要一個孩子有聰明的頭腦和優雅的品格,用什麼來教他最好,就讀經。而且要小時候讀經,長大再讀就來不及了,那只是一種挽救,死馬當活馬醫。所以要在恰當的時機對他做恰當的教育,他自然有恰當的成長,有恰當的成長自然有高度的能力,有高度學習能力和興趣,學習自然有高度成就,至少在標準之上,所以你要求那個果,必須種這個因。你要有廣博的知識和多元心態,你必須有開發廣博知識多元心態的心靈,而這個心靈可以用經典來陶冶他,因為經典本來就是開創性的人性光輝。經典誦讀又是構建腦神經系統最方便的方法,所以不要看讀經是一直讀一直背誦,他在訊息的反復流動中,就建構了精密的腦神經系統,現在意義懂不懂?不懂。現在聰明能不能發揚?不能。但是他每長大一歲,這個聰明就能發揚一分,意義就理解多一分,既瞭解經典意義,感受到聖賢教化,而這些聰明又可以供他思考可用,所以一個孩子只要聰明他就好學,他就學習快,一個人只要有經典的薰陶,自然就性情優雅,品德高尚,他聰明好學就有卓越的才華,這就是人才的標準,一個國家要治國,就要用這種人,一個企業要發展,就要用這種人才,所以這種人正是社會爭取的,你怕什麼。大家都不去求本,而去求末,都去看要有競爭力,卻不知道競爭力究竟是什麼,知道學歷和文憑很重要,就不知道更有用的是一生的品德和才華。

如果我們能放開眼界,去看國際,你要成為一個國際人才,所謂先進國家所要招收的研究生,考察的最重要不是你是哪個名校畢業的,而要看你有什麼能耐,只有中國等沒有發展起來的國家,才迷信學歷。但是你要知道中國在發展中,發展迅速,等到十年二十年之後,不是現在這樣子,你的孩子是十年二十年之後要面對社會,你應該怎樣教他,不是該想一想嗎?所以自己沒眼光不要讓你的孩子受障礙。

   (這些年您雖然沒有統計,但您是瞭解的,在家讀經的孩子也有很多考上大學,成為人才的。)

   當然,讀經的教育有個層次的做,有的是非常積極,從胎兒到十三歲,用大量的時間來讀經,成就很大,將來進入體制,他是體制內的佼佼者,不進入體制也是可以自學成才的青少年。

   第二種是一半時間讀經,一半時間去學校上學,因為一半時間讀經,學校功課也不得了。

   再有一種是大部分遵照體制,撥出一點時間來讀經,這對於他的能力成長也都有幫助,所以依照個人所在的懷鏡,對讀經有不同處理模式,但是只要讀就好,多讀多好,少讀少好。

   (是不是大量讀經的孩子,考上大學的年齡都是提前的。)

   也不是往往,但是有這樣的例子,我們不鼓勵他早早考上大學,我的推行教育的心態是,從理想上說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從現實上說,要面對個人的限制做各個不同處理。所以最理想的是不走體制的路,永遠不走體制的路,另一種做法,先讀經幾年,再進入體制,就是你剛才說的,從小學到高中不在體制內,但是他自己學習體制功課,去參加高考,這也有例子,可以提前考入重點大學,為什麼,因為讀經以後學習能力強,而學校功課基本上很簡單的,對一個有學習能力的孩子是不必教的,他自己學就好了。所以現在人們把學校功課看成洪水猛獸,看成登天之難,都是因為孩子笨,或是被用笨的方法教學。所以一個聰明的孩子很容易做功課,所以就很容易接上體制。

   如果在臺灣就很難這樣做,因為臺灣的體制規定得太死板,反而大陸現在開放中考和高考的年齡和學歷限制,於是任何人都可以考高中和大學,這是非常正確的制度。

   (這就是你一直宣導的在家自學,這是一種世界趨勢。)

   所謂在家自學,正確的講法應該是在家教育,西方叫做home (?) ,最近兩三百年,已經被世界定義為正規的體制內的學習模式,其實凡是有學習的地方就是學校,家裡能夠給予教育,那也是學校,他也可以學習,所以是面對已經成定型的學校觀念,而有了在家自學。

   本來在沒有現代化定型學校之前,人類也一直在做教育。從古以來,中國或是西方的教育都是家庭教育,蘇格拉底沒有聽說他上過小學、高中、大學,他卻是西方學問的開創者,我們也沒有聽說孔子是哪個大學畢業的,釋迦摩尼佛,他更沒有上過什麼小學,但他們都在接受教育,耶穌是一個木匠的孩子,沒有聽說上哪一個小學過,所以人類的教育本來就是在家的,用學校的教育本來就是不得以甚至是不合人性的,把一群孩子按照年齡放在一個地方教同樣東西,當然不合人性,所以西方近些年來已經在漸漸覺醒了,尤其是所謂多元化時代,要有多元化人才,多元化人才要用多元化的教育思想來培養,所以真正懂得教育的國家,是鼓舞人民自己來辦教育,只要他不故意去危害孩子。一般情況來說家長很少故意要害孩子,所以讓家長自己設計教育的過程,是一種優良的制度,在西方已經漸漸成風氣,而且有些政府是支持鼓勵的,甚至有些政府把人民所交的教育稅退給家長,讓家長自己來教,這真是以民為本。那現在中國,包括臺灣和大陸,暫時做不到這一點,沒有關係,只要政府網開一面,不要把守得這麼緊,要為整個民族前途著想,要知道人才的多元必須做到教育的多元,所以開放給有教育理想的家長自己來教孩子。

   所有教育的理想如果依照我的建議,就是從人性出發,給予最恰當的教育,那麼一個孩子的成長是非常迅速的,他可以成長到非常高明的層次,他本身就是開朗的心胸,依照他的年齡和環境不同,就可以做不同的學習。

   只有基本的理想智慧跟能力是難以培養的,其它用這種理想智慧和能力來學習的學問統統是容易,現在的學校只知道有這些學問要去學,而不知道如何培養學習的能力。我的讀經教育呢,只著重培養他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還有基本人格,至於他要具體學習什麼,這不用擔心,他學的好不好,更不用擔心。假如基本的能力和人格沒有培養好,你天天用這麼多功課給他學,正是障礙他的成長,所以你的觀念一正確,你的做法就正確,而且你一明白,就不會受許多無聊的疑惑牽扯。一定要做一個明明白白的人,不要看到某個人在讀經,我也要讀一讀,看已經形成風氣了,我們要趕上時髦,有人不去學校讀書,他居然也能考上大學,這多麼有成就,我也要去學,這樣都是不明不白,所以不管有沒有人因為讀經而提前考上大學,我既然知道讀經是對的,我就從小做。

   所以有人一直問成效如何,我就一直跟他說,你不要管成效如何,這不是我沒有成效告訴你,而是我不用成效吸引你,因為用成效來吸引你,你還是糊塗的。當然也有有人問到時,我是不得以講到一些成效,一講出來,駭人聽聞,簡直是天方夜譚,能有這麼好嗎?他問題又來了,這怎麼解決呢?

   (您是需要他從根本理念上的轉變)

   對的。

 

   36、問:有的家長擔心,讀經會影響孩子的創造力嗎?

 

   答:我們就說,什麼教育可以不影響他的創造力,什麼教育能讓他更有創造性?是沒有創造性的教材讓他有創造性,還是有創造性的教材讓他有創造性?他會想,沒有創造性的不如有創造性的教材吧,所以還是選擇有創造性內涵的教材吧。那天地之間,古今中外什麼樣的教材最富有創造性?就是那些有創造性的人物所結晶下來的著作,這叫做經典,永垂不朽,歷久彌新,這種書你不讀,還有什麼書有創造性。所以你要讓孩子有創造性,一定要讓孩子讀經,其它都是障礙創造性,這不是很清楚嗎?所以對經典意義的不瞭解,導致你對追求的目標拿不定主意,所以我不是用經典來壓人,來拘束人。經典最開放,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是一個開放的思想嗎?孔子又沒有說你要跟我學才行,他說見“賢”就要思“齊”,孔子說天行健,君子要“自強不息”,他哪裡叫你綁手綁腳,沒有啊,只是你不讀經啊,你被騙了。所以回歸經典,回歸理性,不要再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來障礙自己了,我們已經可憐很久,不要再可憐下去。

 

   37、問:讀經會不會佔用其它學科的學習時間?會不會影響學習?

 

   答:你就去問磨刀會不會誤砍柴功?當然佔用啊,那你不要去磨刀,直接去砍柴好了。(笑)

 

 

 

 38、問:到底是什麼讓您產生了讀經教育的想法?

 

   答:問這個問題的人很多,尤其是有記者身份的人最喜歡問。(笑)

   你不要問為什麼,只要知道這個想法好就行了。

   (笑,那還是要問)

   有些人的人生觀教育觀跟一般人不一樣,就好像是怪異,你這個問題其實就是問,你為什麼這麼怪異,那怪異的人一定有一個怪異的機緣,大家都這樣想。

   近代的例子就是洪秀全,他本來是要考秀才的,屢考不中,生了一場大病,昏了三個月,醒來以後,他就創了一套思想,太平天國就起來了。所以大家都想,凡是不一樣的思想一定來自不一樣的原因。或許吧,不過我不是這樣,不是生了場大病,醒來就想讀經了,我沒有得過病,越來越健康,是眾人都病了,所以我就跟他們不一樣。

   (還是沒有回答,難道就是一個知識份子的良心嗎?)

   或許有週邊的原因吧,因為我是學教育的,但學教育的那麼多,為什麼我跟別人不一樣,那就要看最內在的特質,就是我認為一個人都應該依照道理而思考,依照道理而判斷,依照道理而行動,這是每個人都知道的,都應該這樣做。所以我常說,不是我一個人發現了讀經,而是每個人都應發現,不是我一個人來推廣讀經,而是每個人都應該推廣。所以現在就問讀經合理不合理,再問如果合理你為什麼不去瞭解不去實踐。我的意思就是說首先要有一個核心的品質,就是你要尊重道理,依道理思考和判斷,這樣才符合知識份子的本分,我是讀書的,至少我讀過十年書,古人說,寒窗十年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所以我把知識份子定義為,讀過十年書以上的人都應該是一個知識份子。現在我們看很多人都讀過十年書,幼稚園三年,小學六年,到了初中,就是知識份子嗎?好像不是,為什麼不是,因為他不能從理而思、從理而斷、從理而行,那怎麼讀了十年書還不是知識份子?教育有問題。一個人被教育教得生命有問題,他是不是就應該怪罪這個社會,也不一定,等他能夠思考的時候,就應該勉勵自己依理而思,依理而斷,依理而行。

   所以我也是在十七八歲的時候——我是讀教育的——那時候我就漸漸想,我應該依理而思、依理而斷、依理而行,我就一直反省,我所讀的教育理論是否合理?我們應該怎麼判斷它?假如我判斷它是對的,我就要按照這樣來做,假如他講的道理不完全對,我就做一半,做三分之一,做到恰如其分,所以我就增多了這一個態度。所以我們在教育上應該以這樣的態度去應用教育理論。用在其它方面也是一樣,比如在做生意上,先要瞭解做生意的基本心態是什麼,然後再去運用所有的資源和市場,這樣也可以把生意做好,對所有事都如此。

   我是學教育的,要對教育負責,我要用公正的態度去看我所學的教育理論,這不是很正常嗎?於是我就發現,這些教育理論有道理,但是有盲點,同時我也在反省自己的人生,這兩相對照起來,就漸漸發現,應該用讀經的方式來做基礎的教育。我怎麼反省人生呢?每個人都有這個時候,就是十五六的時候,自我意識漸漸成熟,他會反省社會,大部分人都是抱怨的,他也應該反省自己,反省自己的學問德行是不夠的,兩方面都會有。一方面對社會,大部分人都不滿,也有感恩的,但現在越來越少了,這不可以的,應該對需要感恩的就感恩,需要批判的才去批判,這才是公正的人嘛。對我們自己也是,我自己有多少才華多少德行,是不是夠,這應該瞭解,如果不夠,應該怎麼做。我當時就這樣想。

   我看自己的才華,差遠了,不夠的,看我自己的德行,不夠的。我為什麼知道不夠?因為和我們讀過的書裡的這些人比較,我們都有國文課,都讀一些文章,所謂的道德文章,這樣才可以拿來教學生,做範文嘛,我讀那些文章,覺得自己實在差太遠了,我就想為什麼我差這麼遠,我就去看他們的作者介紹,我看了很多作者,得到一個規律,就是這些作者,無論古代的、現代的,哲學家、文學家,所有有成就的人,小時候都是讀經長大的,我用一句簡單的話說,就是他們從小讀有用的書。而我從小學讀的書,都是讀無用之書,只是小學讀的書,讓我可以考初中,初中讀的書,讓我可以考師專,對於整個人生的前途,對於國家民族,對於國際世界,對於天地宇宙,一概沒有用。

   我稱這是兩方面的反省,一方面是我小時候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是因為我不聰明,也不是不用功,而是這些聰明和用功投在沒有效果的學習上,因為我們教育所教的,從我小時候開始,就教一些很簡單的知識,對於基本能力品德智慧性情,幾乎一片空白,所以從主觀上來看,我認為我的生命沒有受到任何教育,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從客觀方面呢,我學習教育理論,每種教育理論也應該拿來反省一下,就是看他對不對,還有更重要的是,看他對在哪裡,所謂對在哪裡就是看他哪一方面有道理,應該在哪方面用。如果他可以在哪一方面用,就不是在全方面用。後來就漸漸深化到,對於整個人生,整個人類的文化表現,我認為都應該如此看。那麼,就首先做一個區分,再對這個區分做一個判斷,我們怎麼區分人類的學問呢,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用的是一種邏輯法則,我在做這樣想的時候並沒有想到這是依靠什麼樣的原理做這種區分,後來我漸漸瞭解是依照一種邏輯法則,這個邏輯法則首先表現為二分法,就是人類會把所有物件分成兩類,簡單的說就是陰陽。我們如果去看歷史,有古代現代,看地理,有東方西方,看文學的表現手法,有白話文文言文,這些都是二分法,當然二份不一定都要這樣分,但是大體上習慣是這樣。我們對學問也有科學和人文,用二分法來分別全世界,分別一切物件,你有了左邊就有右邊,有了前面就有後面,如果是兩邊形成一個主體,我們就想一個問題,一個人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要接受完整的教育,必須兩面兼顧。我就漸漸發現,為什麼我或者一般人所受的教育不很成功,甚至是失敗的,原來問題根源就出來這裡,甚至中華民族近一百年來的浩劫,問題就出在這裡,就是我們對世界瞭解不夠全面,原來是因為我們心態不夠全面。我漸漸就形成一個教育的獨特看法,就是凡是學了一個教育原理,我必定要看他在哪一邊是有成就的,他是否有另外一邊的缺憾,漸漸發現,近代西方的教育是偏於一邊的,偏于知識的效用、理解的訓練,人類是否還有另一面也是很重要的生命特質呢?每個人都知道一定有,如果有你怎麼去彌補呢?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我們知道有知識的學問,又有所謂生命的學問,就是智慧的學問,這兩種學問都需要,請問你如何去開發?你是否同時去做呢?還是在不同時機做不同的教育?所以我又探索時機的問題,把人生分為幼稚期和成熟期。學習的方法又有兩種,對於知識的學習是懂了才教,教懂才有用,教不懂沒關係,等到長大再教也一樣,甚至更容易教;另一方面是生命的學問,不懂也可以教,教不懂也有用,因為他是屬於薰陶的、潛移默化的,甚至不懂的時候就一定要趕快教,等到懂就來不及,所以這種學問是越早學越容易,這樣印證人類學習能力的發展,有一種是能力遞增,越長大越高明,就是屬於認知的能力,另一種是記憶的能力

 

 

 

   用這種二分法來思考問題,比較簡潔方便,可以把問題做全面性考察,如果人類學問有兩大性質,那麼我們教育似乎就應該有兩大模式來應對這兩大性質,另外我又想到,可能對人類的年齡的成長,也分成兩大階段,來完成這兩大性質的教育。

   所以從十七八歲開始,我就構想這個問題,首先是自己做一些彌補的工作,就是多多少少勉強自己去讀一些有用的書,就是讀一些經典。我出去教書的時候,二十幾歲開始教書,我就對小學生做一點實驗性的教學,發現非常順利,小孩子也不排斥,當然,經過二三十年後,都有一些當時的孩子來跟我彙報,縱使只教一點點,這個經典對他們一生有重大影響。後來我自己有孩子了,我就想我自己被犧牲了,不要犧牲下一代,所以我就邀幾個好朋友,親戚鄰居的孩子一起來,給他們做讀經教育。所以我的讀經推廣工作是從自己家裡孩子開始的。因為一種教育理論要推行出去,影響的層面是很廣大的,如果這個教育是錯誤的呢,會害人的,如果會害別人,我先害自己的孩子比較沒有罪過,不過也發現可以過得去,那再經過十幾年,我四十五歲所以,我認為時機才成熟,至少我的一些理論才漸漸自己明白,也形成一套想法,我才開始出來推廣。

(剛才說的還說得過去是指的什麼呢?和不讀經的孩子有什麼區別嗎?)

就是一般人容易起疑問的,他喜歡嗎?那還過得去,至少他沒有排斥。他能夠嗎?至少他沒有什麼困難就學起來了,就是這樣我說害還得去的意思,當時怎麼會知道他有多少功效呢?縱使當時有一些功效,我也覺得那不是最後的。讀經很容易出現的功效,有些人以為這些就了不起,我也沒有認為什麼了不起,我說還過得去,什麼意思呢?讀經以後認字就快,認字多了後就喜歡閱讀,一朗誦的結果腦神經發展,喜歡讀書後知識量增長,就提升他的學習能力,在學習的表現還比較出色,一般人認為這就了不起,我認為就還過得去而已。

   (您以前說過讀經三個月就相當於小學的水準,如果讀經一年就相當於什麼,是有這樣一個比例?)

   這也有相當的宣傳效用,但它也是真實的,我的講法是,如果讀經一年,大概就有高中的語文程度,讀經兩年,就有大學的語文程度,讀經三年,就有大學中文系的語文程度,這是指語文程度而言,其實是指他的語文基礎而言,他打下多少根基,有了這些根基,隨著生命成長,就會發揮,所以我講的程度並不是讓一個一年級讀經一年的孩子和一個高中的孩子來比賽作文,而是一個根基的意思。

   (那時候在臺灣推廣讀經是九四年)

   九四年是正式向社會推廣,我成立一個讀經推廣中心正式推廣,意思就是第一點我寫出一本很簡略的手冊,第二個就是成立一個小地方,兩三個人辦公,接受各地的諮詢,協力廠商面就是做示範教學,在那個地方開讀經的教學班,每個禮拜上一次課,每次課上一個半小時,一方面是做實驗,另一方面也讓別人做參考。

   (在大陸是什麼時候開始呢?)

   在大陸推廣延後不了多久,因為在九四年臺灣開始,大概九五或九六年,當時在香港的南懷瑾先生,他知道了,就讓他的弟子請我到香港講,在香港演講後,香港就有少數的地方開始讀經,而南懷瑾先生也介紹我到海南島去演講,海南島並沒有發生多大的效應,後來很快就到了上海,首先是對希望工程學校的校長演講,那次的作用就很大,帶動幾百萬的孩子開始讀古典名著,這樣漸漸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媒體也在報導,我從那時候開始,大概一年平均來大陸一次或兩次,每一次都是二十天到一個半月,做巡迴演講,平均一天講一場到兩場。

   (現在大陸大約有多少學生在接受讀經教育,程度如何?)

   我是自己沒有去統計,我也沒有能力去統計,因為沒有一個大的機構來做這個事,因為這是一個大事,他的影響層面很廣,所以我沒有確定的資料,但是我看過大陸有一位教授,他說據他的觀察和估計,在三年前,他就這樣講,大陸大概有三千萬的兒童,多多少少開始讀經。

   所謂多多少少的意思,是從教材來說,三字經也算,唐詩也算,一直到四書五經,這都算,第二個多多少少是從時間上來說,一天二十分鐘三十分鐘也都算,一直到一天六個小時八個小時,這樣叫多多少少,這樣總加起來他說有三千萬。如果三年前有三千萬,那到現在2008年,應該有五千萬乃至於更多,多多少少在接受讀經教育。尤其是近年來,大陸政府一直致力於提倡中華優良文化的教育,提倡品德素質的教育,提倡和諧的社會,對於民族人心的改善,是非常用心,而當政者,或者說教育工作者,也漸漸去思考這個問題,如何端正人心,如何提升品德,如何和諧社會,至少經典教育不僅沒有妨礙,反而是有益處的,如果照我來看,經典教育才是唯一的一條路,最簡潔方便有意義的路,其它的教育對這幾方面的作用都不如經典這麼簡潔方便。

   (我記得去年新聞聯播好像播出過全球各大學內已經推行經典教育,納入教改日程。)

   這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一則以喜,就是這麼多人注意,而且真有這麼多大學注重經典學習;一則以憂,就是他們沒有把握到教育的要領,因為經典教育在十三歲以前就要完成,當然一方面大學生是要讀了,但為什麼不知道小學生、幼稚園、嬰兒、胎兒也可以讀啊,為什麼不知道呢。所以如果都到大學生才讀,他們又累又辛苦,有些時候又反感,那如果真的認真,效果也不大,如果真要培養文化人才,十三歲就要完成。

 

   39、問:有什麼資格才能做讀經的老師呢?

 

   答:如果真正瞭解教育的話,有這份教育的熱誠和見識就可以當老師了。有些人認為老師要有相當的學問,相當的品德,當然有高的學問和品德更好,但是有了學問和品德,你對於教育的本質認識不清楚,你也不能把教育做好。我們現在這樣看,以一般的學問和品德的標準,只要他有對教育有真實的認識,其實就是說,對經典教育認識清楚了,他照著現在的學問和品格就可以做讀經老師。如果他有科班出身,大學的文憑行不行?行。如果沒有大學,初中可以不可以?可以。小學畢業呢?可以。甚至小學沒讀過,他只要認識注音符號,就可以當讀經老師,甚至他不要認識拼音符號,只要會按CD機器,就可以當讀經老師,因為經典錄成CD用聲音就可以傳授經典,如果你能認識拼音,看著有拼音的書念給孩子聽,就可以做讀經教育。

   如果你教的是知識技能,你必須有專業的能力,才能夠教好,現在你教的是文化,是從語文入手,而語文的學習本來就是人類的基本天性,語文的學習就是反復聽,反復跟著念,念到熟悉,念到背誦,念到滾瓜爛熟,念久了念多了,他自己就能夠融會貫通,我們現在教語文的方法呢,把他當知識來教,教一句就要懂一句,而且不僅要懂他的內容,還要懂他的文法結構,懂每一個字的意思,這樣就很難教。

   所以讀經的老師是很容易培養出來的。但是說容易,他其中也相當難。因為他要打破幾十年來的教育框架,是不容易的。所以有許多老師,包括學校的校長,乃至於一個地方的教育局,當他們知道讀經的觀念以後,他們是採取一種“也不錯”的想法,所以在功課之餘加一些讀經,當然也可以,但是有些時候他們會發現,只加了一點點時間精力去讀經,他會產生很大的作用,甚至少部分時間讀經比用大量時間學習讀功課的效果還要大,所以他漸漸認識的更清楚了,他就漸漸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是事情並沒有那麼順利,有些時候,用少量時間去讀經,並沒有什麼效果,於是就淡忘了,或者一個大團體中,只有少部分的班級在讀,他就會承受很大的壓力,行政方面的,主管的領導不諒解,一般的同事取笑他,他承受不住。所以推廣的過程中確實是很多的波折,很多的起伏,但是總體來講還是很順利的。

 

   40、問:都說開券有益,但是總結起來還是讀經典,很多家長在買書的時候有困惑,您能不能開出一個書單,什麼是經典的著作,我們該以怎樣的順序來閱讀?

 

   答:這個問題不很清楚。表面上很清楚,其實需要去面對這個問題的內容是很多的。因為這裡至少分成兩個概念,一個是讀經,一個是閱讀。說開券有益大體指閱讀而言,反正讀了書一定就有益處,但一般開券有益是博覽群書的意思。讀經所選擇的教材是有相當固定性的,閱讀就比較廣泛,如果講到讀經要選那些做教材,一般應該都可以自己選擇,意思就是說,如果你認為某一部書是人生必要讀的,乃至於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所在,更進一步是永垂不朽的天地之真理,你認為這部書是如此如此的,它就是你所要選的經,如果你不知道這些書在哪裡,我可以以我的觀點來介紹一下。我的觀點其實也不是我的觀點,這是歷史上共同的觀點,所謂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後所留下來的大家公認的,經常不變的大道,像這種書,其實沒有多少。我把中國幾千年來稱得上經典中的經典的書,分成四等,要選擇讀經的教材,從最高度的選取,因為高度的讀會了,低度的就很容易。最高度的經典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本書背起來了,將來能夠融會貫通了,中國就沒有更多的書,所以人生唯讀四本書就夠了,意思是說,讀四本書之後他什麼書都能讀。假如沒有時間讀那麼多,就把一本論語讀完,他就能夠瞭解其它三本,能夠瞭解其它三本,一切書就都能讀。如果有時間有精力,可以多讀多背,所以第二度的經典,就是易經詩經老子莊子,第三度必要讀的書就是一些很有名的古文詩詞歌賦,第四流的經典就是一般流行的童蒙書,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弟子規,朱子治家格言,這些書,讀也不錯,不讀也沒關係,因為,以上的書都會了,這些書其實非常容易的。所以一般人從三字經讀起,從唐詩讀起,我都笑他,你在障礙你的孩子你知道嗎?他說哪有,讀這個很好,他進步很多,我說如果你讀論語,讀易經,不是進步更多嗎?四流的經典以下,都不必把他看成是經典,有時間讀一點背一點,沒有時間沒有關係,以後慢慢讀,只要一二三讀經典讀多了,其它的是很容易,這是經典的書籍。

   所謂開券有益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博覽群書,這是有關閱讀的教育,現在全世界都知道閱讀是很重要的,臺灣和大陸都在提倡學生閱讀的風氣,閱讀課教起來,煞有介事,好像閱讀有一套教學方法,教來教去,喜歡閱讀的學生還是不多。其實,一個人,尤其是在小時候,基本上是喜歡讀書的,喜歡學習的,因為人的生命就想要充實、飽滿,所以人的內在生命是渴望學習的。如果你依照人性來教育,他本來就喜歡讀書。所以讀經的孩子叫他讀三個月半年一年之後,他就自己去讀書,而且喜歡讀書,喜歡到什麼程度呢?喜歡到手不釋卷、廢寢忘食,有些家長都有另外的煩惱,他說我的孩子太喜歡讀書了怎麼辦,我就說,你這個家長真是得了便宜又賣乖,如果天下的家長都有你這個煩惱,我們天下太平了。

   孩子為什麼不喜歡讀書呢,因為我們教他讀書的方法不對,如果要他博覽群書很容易,其實很簡單,我有一套閱讀教學法,我稱為“放牛吃草教學法”。其實如果要講閱讀教學法,我們可以先講認字教學法,因為閱讀先要認字。認字稱為小學教育的一大艱難的工作,其實認字是很簡單的,人類基本上就有認字的潛能,認字本來是很容易的,我們把他看得很困難,依照我的建議,認字有一種合乎人性的教學法,我稱為“糊裡糊塗認字法”,就是對文字的認識是人類的潛能,尤其是兩三歲的孩子就有很大的潛力,人類是怎麼認字的呢?就是從模模糊糊中慢慢他就清楚,是糊裡糊塗就認字的,人類認字程式既然是糊裡糊塗的,我們就用糊裡糊塗的方式教他認字,也就是不用教認字。而讀經呢,是反復看這些字,一兩個月兩三個月竟然就能認幾百個字,半年一年兩三千個字都認完了,這不是糊裡糊塗認字嗎?

   認完字他就會去讀書,剛認字不很多,不很清楚,年紀又小,他讀的書一定是似懂非懂,你不必管他懂不懂,像放牛一樣,讓他去吃草,管他會不會消化,他會一天天長大。你如果去問牛,牛啊,你吃這些草,你消化成幾兩肉,你算給我聽,這只牛就餓死了。(笑)所以我們現在的教育是很可笑的,天天就問,你這一本書有什麼心得?他那麼小有什麼心得,他還沒有讀過大學他有什麼心得。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問題,一個孩子是吸收能力強,表達能力弱,他讀進來,好像瞭解,你讓他講的時候,他就不瞭解,所以有些孩子會說,你不問的時候我好像還很懂,你一問我就不懂了,(笑)我們老師偏偏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他不能懂,硬要他懂給你看,孩子說我不懂,老師就擺臉色給他看,那孩子就覺得讀書怎麼這麼辛苦,不是讀書辛苦,而是瞭解這些書辛苦,不是瞭解這些書辛苦,而是瞭解還要表達給老師聽,那是非常辛苦,所以老師專門找苦差事給學生做,於是孩子就不喜歡讀書,於是孩子不讀書這個家長就活該,老師為了孩子不讀書煩惱,老師活該,家長活該老師活該的結果,這個孩子就一輩子活該,(牛就餓死了,)就餓死了,倒盡胃口了,所以你就放牛吃草吧,他能夠認字,認幾個字也不管,就給他讀,他隨便讀,懂也好不懂也好,但是他喜歡讀,就越讀越多,年紀越長越大,他懂得就越多,懂的比老師還多,於是,所有學校功課不學就懂,學校的功課只不過是用白話文寫的日常生活知識。你用這些簡單的知識,老師要教得他很清楚,老師很痛苦,一點點東西要硬掰硬掰一點點,研究得很精細,所以老師的薪水要加幾倍才可以,老師太辛苦了。(笑)

 

   41、問:您讀的經典和宗教的經典有什麼區別?

 

   答:經典是一種統稱,凡是有價值,值得流傳的,都可以叫做經典。而我所推廣的經典,是站在文化的立場上,一般宗教都有經典的著作,但是那個宗教的經典,別的宗教不一定看他為經典。但是從文化、從人類理性、從天地之道來看的經典,各個宗教都看他為經典。所以我不是站在宗教的角度來看經典,但是有不少宗教,他經典本身也代表了相當高的智慧,這樣也可以看做是文化的經典。所以我選取的經典,不僅是哲學的,甚至不只是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基督教的,乃至於有其它像希臘的、羅馬的,人類公認的智慧表現,都是我的經典,所以我提倡經典沒有宗教的界限。當然一些宗教徒特別選他們的經典來教孩子,我都勸他們,要把心胸打開,哪一個宗教太過固執於己見,固執到排斥他人,這個宗教遲早要滅亡,自取滅亡,所以宗教也是人性,合乎人性的宗教才能源遠流長,一個宗教越來越合乎人性,合乎到完全切中人性的時候,他就喪失了宗教性,而稱為人間共同的信賴所在,這就是沒有宗教的宗教。

 

   42、問:四書五經中如果有糟粕怎麼辦呢?

 

   答:這種問法是常見的,回答這種問題的方法,最直接的方法是,問他,老兄,四書中那句話是糟粕,請你指點一下,他們想了老半天,顧左右而言他,不講了,不跟你談糟粕了。因為他沒有讀過。(笑)

   (那他們怎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呢?)

   笨嘛,道聼塗説,自己沒腦子嘛,這是一種非常敗壞的品質。近八九十年來,中國人就被教育成這樣子,沒有責任。

   好了,果然有些人真的讀過,他就指出幾句,不合現代精神的,這句有女性歧視,這幾句違反了民主規則,講得振振有詞,我們就有兩種處理方法。

   第一種,比如論語,最多被舉出的就三章,論語總共有498章,你有三章是糟粕,有495章你都認為不是糟粕,都是精華,那麼你何苦把這三章不要讀,那是什麼意思,所以都讀吧。縱使有糟粕,這糟粕並沒有掩蓋精華,是瑕不掩瑜啊,一大塊寶玉,只有那麼一點點瑕疵,這塊寶玉都要丟調嗎?沒有人會這麼笨的。

   何況,再問他,這幾句真的是糟粕嗎?是你不懂不會用還是他真的妨礙了人性?所以我常說,是糟粕人才看出糟粕,你如果精明人看的都是精華,所以自己回去多讀幾年書再說糟粕,遇到這樣他就不敢講話了,如果他還是不服氣,那就說,你就不要讓你的孩子讀論語,別家的孩子要讀論語,二十年後,我們再看是那家的孩子比較有品德,二十年後我再和你談,算了。所以我常常罵人,誰說經典有糟粕,我就生氣。

 

   43、問:讀經教育教材用選本或注釋本可以嗎?為什麼?

 

   答:開券有益嘛,多讀一句總是有益嘛,但是我們既然要做教育,不要挂一漏萬,不要費力多收工少。那有人說我精選幾句,不是我佔便宜嗎,你們讀的有的不實用,我每一句都實用。那就問,什麼叫實用?他說我認為這幾句話很流行,這幾句話很明白,那我告訴你,你的學問只限於如此,你為什麼要讓我們的下一代跟你一樣到這個程度,你認為沒有用的就沒有用嗎?你認為不常用的就應該拋棄嗎?所以,我的讀經教材,如果是經典中的經典,比如四書、易經、詩經、老子,都是全本。莊子就有選擇了。古文以下更是選擇,一萬篇中才選擇半篇。有些是需要選擇的,有些是不需要的,如果你連論語孟子都要選擇,你的孩子就不會成大才了。所以不要用選本,如果用選本就擺明瞭這本書裡面只有一部分是精華,但是我認為有某些書絕大部分是精華,甚至句句是精華。

   (莊子怎麼選呢?)

   依照幾千年來學者的共同認識,內七篇和最後一篇天下篇,這八篇是莊子本人的作品,其它是他的後學的作品,因為莊子三十三篇太多了,因此我就選擇八篇,這八篇讀會了,其它的外雜篇,也都很容易,甚至你能夠用最原始的莊子思想來批判那些外篇雜片的不足,這樣莊子就沒有全文了。你看連莊子都不必全文,大家可以知道我推薦的經典的書和文章,是精簡了又精簡,精簡到不能精簡了,你還要把論語也精簡,那簡直是自己障礙了自己。

   再來說注解本,有注解也不是完全錯,但是我的意思是說,我們來不及講給孩子聽。什麼意思?他要理解這些內容,他要花費一部分時間精神,還不如把它通通拿來背書。因為你吸收的時間都不夠了,你還想要去消化去琢磨。一隻牛在危機的時候,他吃草的時間都不夠了,他還想到我吃一頓草,我消化一頓,反芻一下,他來不及的。如果你認為你的孩子可以活兩百歲,可以有三十年五十年去背書,你就讓他就消化去吧。我認為我們的孩子沒有這樣的時間。

   再來,這麼小的孩子,他讀的是治國平天下的大道,你把治國平天下的大道將給他聽,有意義嗎?那你說,這些經典不全是大道理,也有生活小道理,如果是生活小道理,他自己就明白,你講了是白費力氣,所以他能懂的你就不必講,他不能懂的你講了沒有用,可見注解是沒有意義的,我們期待他讀了很多、醞釀了之後,他所開發出的無窮智慧。不看他現在能懂幾句,現在作文會用幾句,我們不小氣,所以可以培養出大才。所以你不要認為,我給他講解,他背的比較快,他比較會運用,你不要為此高興,你不要小看了人的生命。不要低估了孩子的前途。讓他一直讀一直讀,讀多了,你會發現,不解自解,等他將來要成學者了,自己看注解,一個能把十幾本書背完的人,他看注解是非常容易的,勢如破竹,而且那時候有自己的看法,像這樣才是做學問,你小裡小氣的,這個小腳板要放大,放不大。

 

   44、問:低年級的學生是否要讀圖文並茂的好些?

 

   答:如果圖文並茂能讓他學習得更好,那可以,如果不能,就是浪費資源,論語本來就這麼厚了,加上圖變這麼厚,你要請人去設計,印刷還要好幾色。如果只是文字,他也讀得有味道,何必圖文並茂呢?而且他被圖吸引過去,對文字敏感度就不足,你是障礙了他將來的發展。所以好的教材,是文字歸文字,圖畫歸圖畫。而圖畫呢,最好都是名家的手筆,你讓他看簡陋的圖案和顏色,是對他心智成長的障礙。我們一般放眼出去看的顏色和圖案都比你的課本上的複雜,他都已經在看了,所以他不看你的書的時候,是一直增長聰明的,一看你的書,就開始笨起來,但是如果他看的是名家的作品,是出自天才的表現,和周遭景色比起來更是精彩。同樣是買一本書來看圖畫,你是要他更進步一點,還是要他更退步,這有待家長去考慮。(有一個山東的讀經的家長說得有意思,他說這個孩子到走路的時候自然就會走路了,你何必考慮他先邁左腳還是先邁右腳。)是的。

 

   45、問:讀經教材中有些發音和現在的讀音不同,會不會影響到孩子認字的能力。

 

   答:會影響到家長認字的能力,不回影響到孩子。(笑)一般家長笨,也把孩子想那麼笨。如果有些音不同于現代音,把他統一化也不見得不行,因為意思解來解去也可以解出來,但是既然有這種傳統,保留特別的發音也不影響他的讀和背,而他讀和背後,他發現兩個發音不同,久而久之就會知道,這個字就是那個字,他不會混淆。比如說我編唐詩,為了表現一些古味,所以,李白注音Li Bo,有些幼稚園的孩子就讀李bobo,家長有時候就問,我的孩子如果把這個字都讀bo,以後小白兔都讀小bo兔,怎麼辦,我說第一點你孩子沒有那麼笨,第二點你的孩子這樣讀也沒關係,他說如果在學校注音錯被扣一分怎麼辦,我說扣一份還有九十九分,怕什麼。所以我們讀經的小朋友,沒有一個人把小白兔念成小bo兔,大家都知道李白就是李bo,他的學問好像比別人多一點。

 

   46、問:中國古代私塾的啟蒙教育,有一些什麼方法?

 

   答:中國古代私塾的教育有一個主要的走向是對的,就是他從語文教育入手,語文教育從經典文章入手,經典文章從多讀多誦多背入手。只要對於語文多接觸,語文能力就提升,而且是用的經典型語文,這就是高度語文,高度語文有了程度後,低度語文就可以學好。而整個語文程度增長之後,他的學習能力就跟著成長,所以其它應該有的學問就比較容易自我學習,所以中國古代私塾的教育在這方面是非常合理的。

   如果我們在觀念裡,認為古代私塾有些做法不對,你就不做嘛。比如五四時代最喜歡譏笑古代私塾,譏笑他們不懂就搖頭擺腦的背,你現在不是搖頭擺腦的背那些不懂的東西,現在都是睜大眼睛聽老師講解小貓小狗小花小草的,那我請問,古人學了六年可以學到什麼程度,你也學了六年,你學到什麼程度,你自己都失敗了還要譏笑古人。所以古人的教學基本觀念是對的。你又譏笑古人,背不會就打手心,你如果認為打不對,你不打就好了,但是不要因為古代私塾的老師打孩子,你就認為私塾應該放棄。如果洗澡水髒了,把洗澡水倒掉,嬰兒還是要撈起來的。正確的你就保留,不對的你就改善嘛。所以近幾十年來中國人頭腦裡的私塾印象都是五四那批人造成的。古代私塾老師也有很溫和的,學生也有很喜歡上學的,為什麼把他形容成古代私塾老師非常兇狠,拿個戒尺專門打人,把學生打得頭破血流,所有孩子都翹課,才沒有這回事,所以我們做人要明白,既不要迷信古人,也不要迷信現代人,因為如果古人會騙人,現代人照常騙你。

 

   47、問:兒童是否可以直接適用繁體字的教材?

 

   答:我知道大陸的政府越來越清明,但是我不知道他清明到什麼程度,如果一個清明的政府對自己祖先的文字還有忌諱的話,是很令人失望的。有關於字形的問題,是繁體還是簡體,我認為不管繁體簡體,認識的過程和認識的效果都差不多,有人認為簡體比較好認,沒有這回事,反而是變化多的,才容易分別,太類似的,常容易混淆。所以就認字效果來講,繁體字比簡體字好認。當然,這個容易不容易對於學問成就所差不大,不過對於閱讀祖先文獻,差別就大了。如果把文獻拿出來全部整理一遍,要消耗多少金錢,何不讓國民能直接讀祖先的書呢?作為工具來講,繁體字比簡體字工具性強,因為他可以上下五千年,從文字學來講,繁體字比較接近文字學的規則,簡體字有些是違反的,不回歸繁體字對於中國文字的深刻性優美性會有相當的遺漏,這是很可惜的。還有是美感的問題,所有寫書法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還是繁體字漂亮,就這諸多方面,繁體字是應該恢復的。

   (是不是只有中國是圖像文字的代表?)

   是的,現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字都已經簡化到拼音文字了,只剩下中華民族還保留了形表文字,就是用造型形來表示意義,不是用音來表示意義。本來任何民族的文字最初都是象形,但是中國就保留了形表,於是就有兩派看法。一種就是落後,所有的民族都是形表,有的民族都轉成音表了,中華民族還保留形表,中華文字是最原始野蠻的落後的,該把他消滅的,但是有另一種說法,他是最自然最合乎人性,他最優美的。據說用電腦來處理文字,用中文處理信息量大,當然這些我們不需要去討論。

   縱使中國文字是比較落後的,是不方便的,我是一個中國人,我也要維護他,除非他障礙了我們文化的發展。連日本人都不會去詛咒他們的日本字,為什我們中國人要詛咒中文。日本字表達範圍很狹窄的,但他們儘量運用,也可以成就學者,也可以在全世界列為強國。為什麼中文就不足?所以每個民族都熱愛他現有的文字,這是應該的。

   (單從挽救傳統角度來說,也不應該排斥他,因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尤其是現在的世界,一面講國際化,一面講各民族的特色,因為有了特色才可以貢獻自己給別人,所以近百年來的中國,一直想要消滅自己,跟著別人,這在西方學者看來,是很無知的,而且是沒有意義的,西方人不需要你再錦上添花,他希望你表現自己,你有所表現,他們才能有所學習,他們才能長進,所以中國人不要放棄自己在世界中應該扮演的角色。

 

   48、問:兒童是否需要學習注音符號?

 

   答:這問題比較小,比較細,當然就這個問題也可以表現一些重要的意思。

   什麼叫注音符號,中國古代的文字,也有注音,但是用的是一種很特別的方法,在現在看來很特別的方法。中國古書對一些生僻字、難字也有注音,一種叫“直音法”,一種叫“反切法”。所謂直音法就是以一個同音字來注這個音,於是人們就知道這個字讀音和一個常用字一樣,於是這個男子就會讀了,但是如果找不到剛好讀音一樣的字怎麼辦呢,就用反切法,就是把兩個字連起來讀,上個字取其發聲,下個字取其收韻,包括聲調,於是聲韻結合成一個音。比如“東”,德紅切,德取其“d”音,紅取其“ong”韻,就是"",這樣就能知道東的讀音。比如朱子在注解論語的時候,人不知而不慍,“慍”字算比較生僻的字,朱熹就注這個慍的音,他說,慍,於問切,於古代讀“wu,"w",問取“en”,古音沒有“y”的音,所以古音慍讀“wen,到了現在,於讀作“yu”,反切之後慍就讀作“yun”,也很科學。但是反切比較笨重,所以在民國初年,就發明所謂注音符號,用符號來注音,這就仿照印度日本的注音法,就選出一些基本的聲跟韻,一共37個,用很簡單的構型,稱為符號,這樣符號就把聲韻結合,結合聲調,就能讀出這個字的音。注音符號的取型相當有學問的,比如“”這樣寫,像個弓字,就是古字的包,把一個東西包起來,所以古代讀包的取他的簡化,讀成“b”,我們許多簡化字也是學這個,注音符號其實就是簡化字。像“”,是這樣,古字“帽”的字形,帽子不是這樣嗎,但是這樣太簡單,上面有折紋,就加一橫,下面一個目,代表戴在眼睛上面,一個帽子的框框,畫兩個折痕,加上眼睛,就是冒冒失失的冒,不知道什麼意思了,於是加一個巾就代表用布做的“帽”,像這樣用簡單字形念做“m”,每個音都有一個簡單圖案,叫做注音符號。所以臺灣的孩子認字之前就學注音符號。後來在大陸,為了表示和國民黨不同,凡是國民黨的東西我都不要,你好的我也不要,所以注音符號本來很好的東西,我也不要,就一定要改成漢字拼音。拼音用什麼?用洋文,我覺得這是中國人的恥辱,你中國字上面加一個洋文,不成體統,但是我無所謂,因為只要一個孩子有學問,你管他用中文還是英文來注音。你看他問的是,如果是在一個漢字拼音的社會裡,他要不要學注音符號,那不學也可以,一個孩子讀經讀了半年一年他就認完字了,就不需要了,而且拼音符號很好學,如果你要拼音符號轉成注音符號,只要對照一下,幾天就學會了,所以這是很粗淺的問題,要學也可以,不學也罷。而且讀經的孩子有一個特性,假如從兩三歲開始讀經,到了字都認得了,拼音符號還不會,因為他都認字,到了五六歲的時候,他也看了很多拼音符號了,一教就會,甚至他自己會拼出音來,沒人教就會了,這是人類的基本能力,所以對於拼音的教學,不必那麼在意,教認字比較重要。

 

   49、問:讀經教材和其它教材比起來,對視力影響大不大?

 

   答:第一是身體健康不健康,第二是燈光夠不夠,第三是看書時間久不久,第四是字體大不大。我們讀經本字體都很大,所以對於視力,比較不會那麼吃力,所以讀經教材用大字,也考慮到視力的問題,一般來講,讀經本的字大,而且讀的時候不是緊盯著,讀熟了以後是飄飄的看,但是他讀的時間長,這對眼睛會產生疲勞,所以我們建議讀經的孩子,每半小時一小時要休息。(剛才說飄飄忽忽是不是指享受到了讀書的快樂?)是的,用一般的講法是,他當時是用右腦來學習,不用心的學習,如果盯著字看,用心的時候是用左腦來學習。所以讀經是左腦和右腦共同運用的學習。

 

   50、問:今天所提倡的讀經和早年私塾有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答:應該有不同的地方。早年私塾的教法,如果問他為什麼這樣教,他大概會說,我以前的老師就是這樣教。但是現在的讀經,是以教育理論來說明,而且是綜合了中國、西方、古代、現代,並且包含了各種學問,包括腦神經學等等,它是禁得起學術的考研的,站在這個基礎上來推廣。這雖然很像古代的私塾,但又不一定一樣。而且古代私塾因為經濟條件的關係,書很少,除讀經本之外,就很少其它書,而且家長和老師有意禁止孩子讀其它書。那麼現在我們當然也不是鼓勵孩子讀很多書,因為讀經比較重要,其它書比較不重要,經讀多了,那些書就很簡單了,用很少的時間就能讀到很多書了。

 

   51、問:經典那麼難讀,大人都感到困難了,兒童能讀嗎?讀不懂經典怎麼辦?

 

   答:問這個問題的人對讀經理論瞭解是不夠深刻的。對讀經理論瞭解不夠深刻,就代表他對人性瞭解不夠深刻。剛才說,經那麼難,大人都感到困難,兒童怎麼懂,這句話是對的,但不可以把這句話放在教育中實行。經典很難是對的,現實中的大人不瞭解也是對的,大人不瞭解的文章小孩也不瞭解也是對的。但是我們問,經典真的難嗎?難。那麼什麼叫做難?他們說經典意義很高深,就說他難,因為你的能力很底,能力越低,經典就越難。換句話說,如果你的能力高,經典就不難,所以你不怪自己的能力低,卻怪經典難,所以一說經典難的人,我就說你是個沒有學問的人。沒有學問的人應該感到慚愧,不要再責怪經典了。

   但是造成他能力低是有原因的,我們也不忍心責備他,因為每個人都要上進的,也不是他原來不聰明不用功。他又聰明又用功,長大以後能力那麼低,為什麼?因為他被教錯了,他用的沒有意義的功。所以一個家長認為經典難,他該怎麼辦呢?不是因為難就不教了,而是要想辦法讓自己的能力高,而我提升自己能力已經錯過機會了,我多多少少提升一點就滿足了,但是我們下一代要提升能力是很容易的,所以我不要讓我的下一代覺得難。所以越是感到經典難,你越要教自己的孩子。

   那問題又回來了,我都不懂,我怎麼教我的孩子,這問題就出來了,我沒有要你教孩子懂,只是讓孩子讀。那只有讀就能懂嗎,不懂有什麼用。我就告訴你,假如你小時候讀了,你背了一肚子易經、老子、詩經、論語,滿肚子都是學問了,你到現在二三十歲,經典還難嗎?所以你要把問題的癥結想清楚,你才能解決這個問題,你不要把問題原地踏步,那問題永遠存在。所以說經典難的人,更容易對他宣導讀經,如果他認為經典很容易,不讀就會了,那他的孩子不讀也會,但是從來沒有人敢這樣說,所以任何人都要教孩子讀書,這是你的責任。

 

   52、問:如此深奧的經文,不解釋學生能有興趣背誦嗎?

 

   答:這樣問的人也是不瞭解人性,他把一個可愛的、有前途的孩子,想成是跟他一樣笨。其實孩子的生命是非常開朗、非常活潑的,他是很有好奇心的,他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他不怕老虎,你幹嘛常常要說,這個老虎很可怕,因為我很怕老虎,你為什麼要跟他灌輸這種恐懼感呢?所以他有沒有興趣讀經,要教了才知道,不要沒有教之前就斷定他沒有興趣。

   你為什麼沒有興趣,因為你不懂,所以你認為不懂就沒有興趣。孩子不是這樣,孩子只要熟悉就有興趣。怎麼讓他熟悉?就一遍一遍讓他聽,讓他跟著讀,讀到會背。一個孩子會背論語,他走路都在背,怎麼沒有興趣。所以很多人問我,你教讀經學生都愛讀嗎?我說我的學生有愛讀的也有不愛讀的,他問什麼人喜歡什麼人不喜歡?我就說喜歡不喜歡的理由只有一個分界點,會背的就喜歡,不會背的就不喜歡,讓他會背也只有一個理由,多讀就會背,少讀就不會背,多讀少讀也只有一個分界點,有人帶領有人督導他就多讀,沒有人督導自己愛讀的孩子是很少的,所以讀經要成功就只有一個理由,就是家長和老師很認同,很認真帶他念一百遍,把一段文章念一百遍沒有不會背的,會背了就高興。有人說有的孩子真很笨,念一百遍還不會背,那也沒有關係,只要他念了一百遍,就當他學習成功,給他一百分,為什麼?因為這麼笨的孩子,經過天天把一段文章念一百遍之後,他也在漸漸成長他的聰明,所以對於他的成長應該給予鼓勵,那麼再讀幾個月,一兩年之後,他也跟一般人一樣聰明,甚至比別人還聰明。所以讀經是很簡單,只要你不障礙你的孩子。

 

   53、問:所以您是很不贊成易子而教這個觀點的

 

   答:不,我是很贊成甚至鼓勵易子而教的,因為父母教自己的孩子,他的角色會產生混淆,孩子對家長的角色也會產生混淆。因為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是以愛為主,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以敬為主,當然愛裡面不是沒有敬,敬裡面不是沒有愛,而是以誰為主。父母教孩子讀書,你在平常的時候是他父母,但教讀書的時候變他的老師,一個人要隨時轉換得當,才能把孩子教好,要不然孩子會混淆。

   父母跟孩子的關係太親切,所以教學不能制度化,高興就多教點,不高興的時候就少教一點。但是老師就不能這樣,要維持恒定的品質,所以孩子在老師那裡可以保持一個平穩的學習態度,這樣他的學習比較有效果。我不是說家長教學一定沒有效果,只是比較容易出問題。所以古人要易子而教,現在就是送去給一個班裡面。(這樣定位都比較準確)對的。

 

 

  54、問:十三歲以後讀經就沒用了嗎?

 

   答:經典是永恆的智慧,是人性的發養,所以只要是人,只要隨時讀,隨時有領會,都有意義。所以十三歲以上的人讀當然有意義了。只是你十三歲之前為什麼不讀,十三歲之前讀很方便,你只要把經文熟悉在心中,就了事了,而且經過長期醞釀,很深刻的智慧會發揮出來,這是合乎人生成長的。你到了十三歲後,本來是要去面對人生的,你必須去融匯你肚子裡的學問,結果你發現肚子裡沒有學問,沒有高度的參考諮詢,於是你面對人生就往往不得當。而且你要面對人生,要學習很多知識,要處理很多問題,你又開始理解了,所以背誦和吸收的能力已經減弱,這時候你要去背誦和吸收不是不搭調嗎?那是勉強的學習。而因為沒有經過長期醞釀,理解的深度就不夠。但即使這樣,十三歲以上你還是要學,學多了學久了,你也有相當的深度。(種子有一個醞釀期和開出非常美麗的花朵)是,所以我常說十三歲以後就沒救了,這句話不是要打擊十三歲以上的人,而是勉勵家長跟老師,要注意我們的下一代,所以不要把這句話用錯了。這是講給家長和老師聽的,如果講給青少年聽,就不會這樣講,如果也這樣講,就告訴他們你們以後也要結婚的,要注意你們的子女。

 

55、問:如果碰到就是不肯讀經的孩子怎麼辦,你有什麼高招?

 

   答:那我就問,如果你碰到不肯算數學的小孩子怎麼辦,你有沒有高招?(沒有啊)那我就沒有。這是人類永恆的問題,人類一定會發生的,你不能責備讀經,我說的意思是讀經教育也跟一般教育一樣,不是讀經特別枯燥,尤其方法對了,有興趣的人占大比率的。

   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有興趣,因為任何教育都有孩子沒興趣。沒興趣讀經的孩子總是沒有沒興趣學數學的孩子多,但是我們一直還在努力教數學,你為什麼不努力教讀經。我常問家長,你的孩子對數學有興趣嗎?沒有。沒有你教嗎?他說不教還行嗎!那你的孩子對讀經有沒有興趣?沒有。那你教嗎?沒有興趣就算了吧。他說因為數學要考試,讀經不考試。那你的孩子學習是為了考試?他說是,那這個家長就沒救了,不是家長沒救,他的孩子沒救了。

   所以教育如果是必要的,你要想辦法教,即使沒有興趣也要教,何況讀經符合他學習特質,教久了教多了,他就有興趣,有很多人一起讀,我很少見到沒興趣的孩子。

   大部分認為讀經沒興趣的人,第一點是家長先想的,還沒有教就說他沒興趣,第二點,你的方法不恰當,因為你並沒有給他時間讀很多遍,就讓他來背給我聽,他當然很痛苦,就沒興趣,還有,大部分人都沒有讀經,只有他一個人,他感到孤單,也會沒有興趣。所以如果這些條件都能解決,我不敢說每個孩子都對讀經有興趣,但我可以說,讀經是孩子最有興趣的科目。不相信我們試一下,假如教育部課程規定,每一個孩子都需要背論語,每個禮拜有五節課六節課讀經,方法就是老師帶他念一百遍以上,大部分都會背,大部分都有興趣,大家都在讀,你背給我聽,我背給你聽。有一些孩子不會背,但是老師說,你已經進步了,為什麼?因為你縱使不會背,已經讀一百遍了。這樣的話,就沒有一個人沒有興趣,因為沒有興趣你也不責備他,這叫做有效的教育工作。

   所以說讀經沒有興趣,不可以怪罪讀經教育本身,而是讀經教育的配套,我們要創造這樣的配套(沒有這樣的氛圍)是的。而在沒有配套的情況下,我還是要鼓勵有見識老師和家長,自己想辦法,辛苦的教讀經,只要你把握了讀經教育基本觀念,給他機會,不強調成果,多讚賞他,每一個孩子都喜歡讀經。因此不要對讀經心存恐懼。如果還怕孩子沒有興趣的人,我就判斷他是不懂教育原理的人。所以一個人頭腦要活絡一點,遇到一個問題,先把問題關鍵研究情況,讀經沒有興趣關鍵在哪裡,是你自己空想出來的呢、還是真有這種狀況,如果在

 

   因為讀經教育正好合乎兒童學習的天性,所以原則上他是有興趣的,或者說原則上不會沒有興趣,我教了十幾年讀經的孩子,只要家長的熱誠度夠了,我是老師,當然我的熱誠度是夠的。多鼓勵,不做過分要求,像這樣,日漸他就有所表現,一個人有了成就感,他就熱愛學習,我幾乎沒有見過不喜歡讀經的孩子,尤其是越早開始,他越沒有興趣的問題。(那就是說不喜歡讀經就是家長的熱誠不夠),有時候老師的熱誠度就不夠,或者他已經有其它學習習慣帶上來了,有些七八歲十來歲的孩子,最初的時候的確有些排斥,因為一般學習方法是懂了才算,他已經習慣了,就會有排斥的過程。但是有一個老師說的很好,縱使我的學生對讀經沒有興趣,我也要把他教得有興趣,這是老師的責任之一。如果有家長和老師說我的孩子沒有興趣,我就不教了,那這是不負責任的家長。只問應該不應該教,假如應該教,你就應該想盡辦法,讓他有興趣學習,要不然,教育完全是推卸責任的。所以我們先假設,沒有沒興趣的孩子,假如他表現的沒興趣,一定是有某些原因,可以解決的。所以作為老師和家長,都要有無窮的信心和誠意,我不信有孩子不喜歡讀經。

   有一個例子,一個母親發現他的孩子,他的孩子在幼稚園,有一天起來,一邊穿鞋子,一邊不知道嘴裡在念什麼,仔細一聽,在念蘇東坡的赤壁賦,家長就覺得很驚訝,不僅會背而且這麼喜歡,連穿鞋子都在念,家長就不打擾他,一直穿著衣服還在念,送出門還在念,為什麼呢?因為他熟悉。所以引起孩子興趣的方法是很多種的,剛才說,我們大人的熱心,還有他的同儕都在念,還有他從小就開始念,再有他念了一段時間有成果了,他產生了一種成就館,這種成就感才是維持他興趣最好的關鍵,所以我們要儘量讓他有成就,就是讓他多念,他有成就就鼓勵,所以多鼓勵也是產生興趣的好方法

 

56、問:沒有熱誠的家長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他認為讀經是封建的復古的

 

   答:是的,如果老師家長內心對讀經教育沒有很徹底瞭解,心裡一方面想教讀經,一方面又有疑惑,最粗淺的疑問就是,他會懂嗎?不懂怎麼會呢?我們常常解釋這個問題,孩子學習模式和大人不一樣,這個可以很快解除。不過還有一些很深的疑慮,來自文化的觀念,有些家長意識上還不曉得,但是潛意識裡確實有這種疑慮,比如這麼古老的陳舊的,他還有用嗎?現在都什麼時代了。有些人就直接批評讀經復古,如果他批評讀經復古,我就很高興,覺得他很有見識,讀經就是復古。他以為是攻擊到了讀經,其實是在讚賞讀經。為什麼呢?因為所謂“古”是什麼意思,到今天我們還知道那個“古”,可見是了不起的“古”,是“流傳千古”的“古”。一本書能夠流傳千古,是何等的寶貴啊。所以我常說,假如“古”有道理有意義、應該去複,我們就不可以不復,假如你不復古,你就是野蠻人,你這輩子沒有什麼大成就了。

   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只要問這個“古”是不是巨人,假如這個“古”是沒什麼意義的,他是害你的,那千萬不要複,但是假如這個“古”對你有幫助,他是永垂不朽的,他是能夠讓你繼續走下去,開創現代化的,這個古你為什麼不復。所以不復古的人是個呆子。如果我們考察世界歷史,所有創新都來自於復古,這叫“返本開新”,返回根本開創新的境界。如果你沒有返回根本,就是說你底子不夠厚實,你就不能開出有價值的創作,所以復古是必要的。

   你不是一直要學習西方近三百年的成就嗎?西方近三百年來的成就怎麼來的呢?就是復古來的嘛,叫做文藝復興嘛。五四時代中國人一直歌頌西方文藝復興,他們複希臘的古,創造出新的世界,他為什麼要阻擋中國人複自己孔孟的古,(西方在複耶穌的古,佛教在複釋迦摩尼的古,為什麼沒有人反對呢?)是的,所以現在中國人是莫名其妙。

   所以我說我才是全盤西化,因為西方的好處我都學到了,你卻只學到他的片面,沒有學到他的全面。但是我是不是全盤西化呢?也不是,因為全盤西化就是把自己丟掉完全變成西方人,我提出一個新的觀念,叫做“全盤化西”,什麼意思呢?就是把西方吸收進來然後消化掉,變成我的文化營養,跟我自己的文化融合在一起,可以創造新的文化,所以現在中國的文化方向就是“全盤化西”。那麼全盤化西的結果,西方的古代現代我都吸收了,而你怎麼有這種能耐吸收呢?你必定有自己的胃口,你胃口從哪裡來,是從你傳統來。我們的傳統是開放的傳統,所以只要你復古。古人沒有限制你前進,反而每一句話都要告訴你,你一定要誠懇的面對自己,誠懇的面對你周遭的天地物,(要你有一個開放的心靈)當然是,古人是鼓勵你的,古人沒有限制你,你不讀書不知道古人有這麼開闊的心胸,以為讀了古書就會拘束了,你才拘束呢,你不讀書,只是一個小生命。所以不要怕復古。

 

   57、問:說個題外話,昨天從美國趕過來的老婦人,特意跟您交流對經典的看法,一個美國人讓自己的兩個孩子從小讀世界的經典,很難得,但是我看您的表情的時候,很淡定,我想知道您在想什麼,是覺得西方人要復古也在您的意想當中,還是世界文化都是大同的?

 

   答:那當然了,我們昨天所講的,包括我講的、她講的,一般人看起來好像駭人聽聞、天方夜譚,但是老早我就認為這是人生的常理常道,人生本來就這樣過,教育本來就應該這樣做啊。所以他做的只是最正常的教育了。如果不是從讀經開始的教育,我都認為他們的路途充滿了艱辛危難,那才是可怕的。至於這麼樣正常的教育,我當然是很篤定的聽著,很淡然的面對,因為淡然是永恆的。所以,我們面對她的恰當的教育,我是很平靜的看,但是,也是很深刻的佩服他。(在您的意料中?就是不僅僅是中國人在反省)我想一定有人在反省這個問題,一定有人一直在做這樣的事,這叫德不孤必有鄰,不僅是中國人這樣想,外國人也應該這樣想,只要是人就應該這樣想,所以不做讀經就不是人。(笑)

 

58、問:您一再強調十三歲之前要糊裡糊塗的,但是有些孩子一定要讓您解釋,那要解釋嗎?

 

   答:這是不符合教育本性的,這個孩子被教壞了,他才會這樣問。還有呢,或許是,這個孩子還沒有全面學習的能力。他問為什麼,這是知識領域內要這樣問,而且時常要這樣問,所以在知識領域內問問題的孩子是屬於聰明的好學的,作為老師家長就應該儘量的解釋,滿足他的好奇心,這樣他的問題會越來越深,思考就會越精密,這是在知識上的成長。但是有關於文化教育、美感教育、德行教育,這是不需要問的,因為這不是知識、一個孩子最主要的學習就是文化的薰陶,而不是知識的瞭解。只是因為近代的教育風氣,老師宣導孩子要從知識學起,以知識為標準,所以我們孩子從幼稚園開始,就漸漸養成往知識方面學習的興趣,結果,另外一方面,文化陶冶的工作一直沒有做,他的心靈成為一片文化空白。所以,如果依照孩子的本性,從小讓他接受高度文化教養,他就不會常常問這是什麼意思那是什麼意思,但是現在整個社會都形成這樣的習慣了,怎麼辦呢?所以作為老師家長,就要分清兩種學問的不同,要用兩種不同模式來教,知識是儘量要講清楚的,文化智慧方面是不必講清楚的,家長老師有這樣的認識後,就能面對這個問題。

   有人常有疑問,我沒有能力給他講解怎麼辦?我說不必講解,他還不到時候,如果他說孩子一定要問怎麼辦,我說,有兩種方法回答。第一種方法就是你很老實,你說,你問我我問誰啊,我也不懂啊,他問兩次就不問了,所以永遠沒有後患。但是有些孩子很聰明,他會反過來嘲笑老師,老師不懂還敢教,這時候你就板起面孔教訓他,你知道老師為什麼不懂嘛?我就是小時候沒有人教我讀經,所以我長到這麼大,我沒有學問,你不要像我這樣子,你趕快給我讀(很少有這樣境界的老師)所以我要教你這樣做啊,這是真理,如果老師以前讀了,我就可以告訴你啦,所以我現在不能告訴你呀(老師是你的反面教材,笑),這是最好的辦法。

   其實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從來沒有一個孩子問過我這是什麼意思的,從來沒有的。那麼第二個方法,就是有些人不好意思說我不懂,那你就問,小朋友你幾歲了,他說十歲,你就說,這些文章是二十歲的時候才會用到的,到那時候你不懂我再給你講,現在你這麼小我給你講也不懂。等到他二十歲了,他會來找老師說,老師,這個經典我懂了,但是我知道你還是不懂。(笑,但是聰明的老師會在這十年裡把這都讀懂,然後挽回面子)老師能這樣做令人很高興,但是他不這樣做,也不便指責他,因為他也沒多大指望了,錯過時機就沒指望了。

 

59、問:讀經班各個兒童進度不一樣的時候怎麼辦?

 

   答:現在的讀經班可以分作兩種形式,業餘的和專業的。所謂業餘的讀經班,大體是一個禮拜上課一次,這些學生幾乎都是烏合之眾,老師教這種班級就有一定進度,這種進度我提供一個教學法,就是“三百讀經法”。

   第一個一百就是每天進度一百字。每個禮拜上一節課,老師就教七百個字。

   第二個一百就是把經文念一百遍。這七百個字在一個禮拜念一百遍,可以第一天念第一個一百字,第二天念第二個一百字,也可以一天念十五遍一百字,七天就差不多一百遍。

   第三個一百是給孩子一百分。會背的孩子當然給一百分,不會背的也給他一百分,因為他只要把七百字讀一百遍,對他的身心成長都已經達到教育目的,所以教育不是要一個固定標準,而是要讓每一個人都按照他現實的程度都往上生一步,這叫做蒸蒸日上,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蒸蒸日上,我們就人才輩出,就天下太平了。所以我們的教育不要唱高調,要務實。每個孩子每天把經典文章一百字念一百遍,十年二十年之後,我們的社會風氣就變了,我們國家民族就有前途了。所以業餘讀經班,或者老師在學校裡,也挪出時間,讓他每天一百字讀一百遍,這樣不管家庭做學校做,叫做業餘讀經,能夠這樣做就了不起了。

   不過有些家長發現,讀經越多長進越大,所以就希望孩子大量讀經,就是說每天讀的字數多,重複的次數多,變成永遠不忘,這必須有大量時間。時間一大量,就必須幾乎全天候讀經,就四個小時、六個小時、八個小時,乃至於十個小時都來讀經,這種情況進度就有不同,因為每個人資質不同,每個人加入的讀經時間點不同,如果你限制固定進度,必然有些孩子跟不上,有些孩子閑來沒事,所以最好是因材施教。在全天候讀經的班級裡,每個人的進度是不一樣的,老師考察每個孩子的能力,來安排他進度多少。不同孩子讀的書可能也不一樣,每個孩子就讀自己的書。那聲音不是很嘈雜嘛?不會的,孩子很有定力,他只聽到自己的聲音。或者說他也聽到別人的聲音,不會被干擾,甚至別人的聲音也進入他的心靈中,將來他讀到別人讀的書時,彷佛也讀過一樣,這和大人學習模式不一樣。越小的孩子越不需要用注意力來學習,大人是必須專注於一點才能學習,如果有別人的干擾心情就動盪不安,家長就以為孩子一定要共同進度,這是不通人性。那些研究教育心理學的人都是大人,大家都是用大人已經敗壞的心靈來限制孩子的成長,所以對於所謂教育心理學,我們還要徹底的反省,並不見得西方的教育心理學就是完美的。

   (您說到這個西方,我倒覺得在說法上是不一致的,也許在理論上是相同的,比如很多家長說,王老師要求孩子重複背一百遍,而哈佛的校訓是,學習的宗旨是我學的越多,我忘的就越多,我忘的越多我幹嘛還要去學習)

   你說的是哈佛小學嘛?(是大學)大學就不用,大學和小學是不一樣的,剛才不是說嗎,大人的心態和孩子是不一樣的,如果用哈佛大學的教學法來教哈佛小學,保證孩子不能上哈佛大學,(如果十年八年我們的孩子長大了)都上哈佛大學,(笑)

   因為不同時機用不同方法教嘛,怎麼能一樣呢,他們說他們很多元化,他們很開放活潑,我才不相信,他們沒有智慧,真正的智慧在中國,中國古人教兒童就是你只管背,我們成就多少治國平天下的大才(但是好在西方人也有了這種覺悟,像昨天那個婦人)不僅是他們有這個覺悟,全世界的猶太人都是這樣教孩子的,他們十三歲以前就背書的,一邊上學一邊關起門來背書,他也不宣傳,為什麼不宣傳你知道嘛?他們宣傳了別人知道了,別人也這樣做了,他們還能主導世界嘛?(那您應該給他們辦班,太沒有情懷了)笑,我是這樣子,先在中國辦班,(笑)我也不自私,外國人想要這套教育理論我也盡力宣導,看哪個國家先接受,哪個國家就先出現世界性人才,將來就主導世界。

 

60、問:閱讀經典篇章的進度怎麼把握更科學一些?

 

   答:剛才說了無所謂篇章進度,我們只算字。當然也不是很嚴格的,剛好一百字,你多幾個少幾個字反正到一句話停下就可以。縱使有些老師太執著,就按字,剛好一百字,比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後面不念了,“子乎”不念了,你說這樣不合理,這是大人不合理,小孩子無所謂,所以這些是不必執著的,重點只在你趕快教,教越多越好。

   (不過他問這個問題也很好,這說明他在關注了)

   是的,有些人問問題是很莫名其妙的,他明知故問,要讓人解答一下,才更安心

   (他是想和老師接觸)

   其實他自己想一下就明白了。

 

61、問:一天一百字進度會不會太緩慢了?

 

   答:這是業餘讀經的標準,就是一邊上學做功課,撥出一點時間讀經的標準。你的時間精神放多一點可以超過一百字,你時間精力不夠,或者為了前幾天不給壓力,也可以自行減少。如果一天背二十字,一年三百天來背,六十天來複習,那一可以背六千字,背十年,六萬字。其實一個人心裡有三萬字的經典,他將來長大就能夠自己讀經史子集,成為一個有高度文化教養的人,只要三萬字。何況他能背六萬字。所以一天二十字也了不起。但是,如果你能夠全天候讀經,往往孩子十三歲之前能背三十萬五十萬乃至一百萬字,那是成就大才的基礎。所以一個家長和老師你教育的心量有多少,教育的理想有多遠,決定你怎麼教讀經,你要培養大才,非要五十萬以上。

 

62、問:孩子怎麼能達到一目十行,過目不忘?

 

   答:希望大家不要存這個妄想,如果祖上沒有積什麼德,很難生出這樣的孩子,這是千萬人之中或許有一個。所以我們做教育工作的人,不可以妄想有這麼聰明敏銳的學生,我們是盡本分,就算有障礙的孩子,我們都儘量開發他。如果看到別人的孩子一天背一千字,我的孩子很努力了,只背一百字,我就放棄了,或者不滿於這個孩子,就逼迫他,像這樣的家長和老師統統不是在做教育,而是在鬧情緒,他不是在為人間美好而活,他是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所以一定要安安定定平平穩穩,要用這種態度來教學。

 

63、問:關於讀經機構混齡教學該怎麼辦?

 

   答:混齡也有相當的合理性,其實要分的是能力,而不是年齡。大體我們是分識字的和不識字的。還沒有認字以前的孩子一班,需要指導帶領。已經認字的就鼓勵他自己學習。大概分兩班就可以,混齡不混齡沒什麼關係。人數多了分年齡也無所謂,人很少再分年齡就沒什麼意思了,所以混齡不混齡要看人數多少。

   (但確實有這種狀況,就這些學生,師資能力不夠,三歲和十三歲都在一起,怎麼把握?)

   如果人手不夠,情況不允許,統統混齡也可以。像我教的那個讀經班,是業餘的,一個禮拜來一次,也有剛出生八個月,父母抱著,他也來讀經,也有十幾歲初中他也來讀經,而且每個孩子都有大人陪著,有爺爺奶奶五十歲了,也都陪著,這是大混齡,你就教嘛。有人幫不認識的孩子指著字,他認字就快一點,如果沒有,他只聽,聽多了,或許他模模糊糊,但是這些文字經常在他面前閃爍,他久而久之也會認字。所以如果你很刻意的指字認字這樣效果很快,如果沒有刻意,他隨便指,指錯了也沒關係,等他會背了,也漸漸能認字。前面認真教的,和後面不認真教的,相差只有三個月,認真指字的孩子,大概三個月到六個月能認一兩千個字,如果沒有人幫他指呢,大概六個月到十二個月,也能認那麼多字。所以六歲以前的孩子,他前途還很遠大,所以能夠儘量幫助他,就幫助他,如果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就用我們那招最好的讀經招數,就是糊裡糊塗教學法,糊裡糊塗認字法。

 

 

   所以我們教讀經就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只要讀經就好,越早讀越好,讀越多越好,其它統統不必管,其它都糊裡糊塗做下去,我只有一條,就是讀經讀經讀經。遇到問題,讀經就可以解決,孩子不喜歡讀經怎麼辦?不喜歡繼續讀下去,漸漸他就喜歡了。孩子調皮怎麼辦?調皮的孩子讀經,他就漸漸知道做人的道理,他就慢慢不調皮了。過動的孩子怎麼辦?過動的孩子讀經讀經讀經,他就安靜下來不過動了。孩子功課不好怎麼辦?功課不好的孩子就讀經讀經讀經,聰明了,功課就好了。那還有什麼?幾乎沒有什麼問題了吧。

 

64、問:剛才有家長提出疑問,認為您說糊裡糊塗的讀,是不負責人的說法。

 

   答:我們這樣看,做人是很簡單的,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講話也是很簡單的,該怎麼講就怎麼講,教育也是很簡單的,就是該怎麼教就怎麼教。他在糊裡糊塗的時候,他是用糊裡糊塗的能力來學習的時候,我們就應該符合他的本性,這叫學生中心本位,杜威叫做兒童中心本位。所以杜威的教育理論違反了他自己的理想,他是希望我們的教育要符合學習者的能力,符合學習者的心態,而一個孩子他是糊裡糊塗面對世界的,所以我們要糊裡糊塗來教他。字怎麼認?糊裡糊塗就認了,如果精明的教他,他很痛苦。所以現在青少年錯字連篇,為什麼?小學的時候教太精明了。一個有學問的人就不會寫錯字,你就讓他有學問,一個有學問的人寫錯字人家還不敢說他錯,你看了不起。所以最重要的是學問,不是認字。一個有學問的人就能寫文章,所以作文不是那麼重要的,批改作文不要那麼認真,一個沒有學問的人,你給他批改一輩子作文,他作文還是不好,一個有學問的人,你不必批改,他就能作文。現在我們不強調一個孩子有學問,天天強調他字有沒有認清楚,教他作文方法,結果把我們下一代都教壞了。

   所以該糊塗的時候就要糊塗,你順著他的糊塗他日漸會成長他的精明,所以糊塗的時候用糊塗的方法教,教的他滿肚子都是學問,教到他能夠精明的時候,他就漸漸精明起來。現在糊塗的時候你用精明來教他,教出一批糊塗的下一代。

   (現在很多家長揪住這個問題不放,是因為他沒有經過這樣的實驗,沒有看到,因為我們國家多年來就是這樣一個體制。)

   是的,沒有看到就不懂,這種是第二等智慧。第一等智慧,雖然沒有看到,他想一想他就通了。所以讀經教育你不必去問他真的有效果嗎?只要你聽到這樣的解釋,你就馬上要全心全意的、義無反顧的、只有這一條路勇敢走下去。如果失敗怎麼辦?我就跟你保證不會失敗。你要去找一些例證,那麼例證已經不勝枚舉散佈在天下之間,也許就在你的身邊,最怕的是你看到例證還是不信。有些人不是不信,他是不敢,他認為這是一個打賭,如果我告訴你這是必勝的賭局你為什麼不打?何況這不是打賭,這是由於對於人性的瞭解,對於所有教育理論的反省才凝聚出的一種教育學理,所以不要看糊裡糊塗不是道理,該糊塗的時候就糊塗這就是道理。

   (有些家長一定要看到例證,有什麼辦法讓他們瞭解嗎?)

   這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因為太多了。假如只有一兩個例證我可以記得很清楚,假如那麼多,成千上萬,我哪裡記得呢?所以我不記得任何例證。

   (沒有機構來統計是嗎?)

   沒有,因為這都是自發性的,許多家長老師自發教學。有些人聽到後很熱心,義務性的去推廣,自己刻光碟,自己印手冊,然後放假的時間到公園人多的地方去發,讓這些路人都趕快逃避,因為以為這是瘋子。但是這種熱心總是能感動一些人的,所以在每個地方都有這些人這些事,有這些問題的家長老師,或許你身邊就有例證,只是你不去尋找。如果你真的要尋找,現在網路非常發達,也有讀經的網站,你打上兩個字“讀經”,或者“兒童讀經”,就有幾百萬幾千萬的資料,你就可以搜尋到,就可以看到例證,有些人是留下位址電話的,你也可以親自去或者打電話給他,凡是教讀經的老師和家長都是非常熱心的。

   有一些在做推廣,也有一些人開了班,這樣你更有尋求解答的地點了。要不然你就去我主持的網,“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因為我在臺灣成立了一個“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為什麼叫“全球讀經”呢,因為我們認為讀經這種教育觀念不止是中國的,乃是世界的,因為他從人性出發,是全球都能接受的。這個網已經有幾千頁的資料,裡面有基本理論,也有教學心得,當然也有這些問題,所以今天我們提到的問題,已經在許多地方提出過n遍了,你的問題不出其它的問題範圍。甚至我剛推廣的時候,已經把這些問題想過了,所以我就大言不慚的說,你儘管問,我沒有不能回答的,為什麼?因為你問題還沒有問完,我就知道怎麼回答你,你想過的問題我都替你想過了。你有一個頭腦,我也有一個頭腦,你的頭腦和我的頭腦是一樣的,因為人性是一樣的,你會發生的問題我也知道你會發生,我還知道你為什麼會發生,我還知道怎麼解答這個問題。如果我還沒有想完,我是不敢這樣出來推廣,讓大家做一項糊裡糊塗的工作,把孩子教糊塗了,我要負責的。所以有問題的人你首先要這樣想,我這個問題可能不是問題,如果他不是問題,為什麼會有問題呢,可能是我糊塗了,你自己想想就能解答了。你如果不執著,是可以瞭解人性的,你瞭解人性就可以瞭解教育,就知道讀經合乎教育原理。假如一時不能解決,別人也和你一樣,有一樣的頭腦,一樣的時代,一樣的煩惱,他提問了,有人回答了,跟你親自問是一樣的,所以有問題的人是可以尋求很多管道去解決的。

 

   65、問:您一直說讀經的人都是很有悲天憫人的情懷的人,那為什麼古人都讀經的,還有奸臣當道,破壞社會風氣?

 

   答:我不是說讀經的人都有這麼高的情懷,這麼高的品德,這麼大的才華,我是說讀經使人比較有機會、比較容易成為這樣的人,因為經典就是這樣的內容,就是無窮的智慧、理想、品德,所以你接觸這樣的書,醞釀久而久之,比較有機會內化而成為自己的品德。但人性是多樣的,至少是兩樣的,人有超越性,有現實性,現實性往往是污濁的,我們讀經是希望用光明的本性來提升化解污濁的一面,但是能否化得掉,能否化得完全,是沒有保障的。我們只是給他增多機會。教育只要有機會,我們就要去做,所以教育不是算術,二加二等於四,百分之百,不是這樣。

   所以有人問你不是說自古以來所有孩子都讀經的嗎,為什麼古人還有那麼多奸臣,歷史有那麼多動亂?其實能夠這樣問的人,有相當的文化關懷,我很敬佩他。但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我們不可以跟他辯,不能說歷史上的讀書人個個都是聖賢,你不能這樣辯,因為事實上不是這樣。但是這個問題怎麼解答呢?我常常反問他,照你這樣說,如果自古以來人人都不讀經,就天下太平嗎?其實不是,自古以來沒有這些經典的薰陶,中華民族可能老早滅亡了。世界上所有滅亡的民族都是因為文化的衰落,人心的敗壞,中華民族是因為有這些經典護持著人心,提升了人性,這樣我們才能在這種文化的保佑之中源遠流長。所以有奸臣有亂世,不可以怪經典,而要怪人性之複雜。我們反過來看,如果遇到奸臣亂世,請問誰去面對奸臣?誰去拯救亂世?還不是讀經的人,所謂邪不勝正,有些人走邪路,有些人走正路,走正路的人多,走正路的人力量大,中將把世界帶向光明。

   (其實他們未嘗不知道,救國於危難的往往就是有高知情懷的人,那麼為什麼不問這樣的問題呢?)

   因為他故意要唱反調(他為什麼要唱反調呢?),因為他想讓讀經理論更完美,他以為讓人人成聖賢就完美了,這思考是糊塗了,人生不能完美,人生只是期待他完美,我們要懷著一顆誠敬的心,懷著長遠的等待,這才是教育的本色,有人說教育要使人人成聖賢,這是妄想。

 

66、問:在學校讀經,老師和行政人員都不贊同,有什麼辦法說服他們嗎?

 

   答:也可以說有辦法,也可以說沒有辦法。因為人類有固定的思想,尤其是社會風氣如此,所以你很難說動他。但是很難說動是不是就放棄了呢?也不是,你只管做應該做的,說你應該說的,他聽也好,他不聽也好,總會有人聽。聽到的人做,他總會有成果。有的人是專門功利主義看成果辦事,有的人是專門牆頭草兩面倒,哪一邊風氣強他就跟哪一邊,所以那些人終究要支持讀經的,只是時間問題。假如說,他這輩子來不及支援讀經了,他下一輩也會支持的,我們耐心等待他嘛。

 

67、問:讀經會影響孩子的身體鍛煉嗎?因為您要求讀經時間很長,越長越好。

 

   答:西方在一百年前有一個生活基本規律,叫做“三八制”,學習八小時,休息運動八小時,睡覺八小時。如果我們讀經八小時,還有八小時運動,怎麼會沒時間運動呢?(你是說晚上的時間也都加上)不是,白天也可以讀一讀經,運動一下啊,為什麼連續八小時都用來讀經,這種想法未免太幼稚。

   (您這麼多年經驗,什麼運動比較好?)

   我認為體育比運動好一些,什麼叫運動?就是人是動物,所以動物的一切活動都叫運動。但是只有人類對於自己的身體跟天地宇宙的關係有研究,所以對自己的身體也要做教育,這叫體育。世界上只有中國和印度比較注重體育,其它民族主要是運動。因為體育要知道自己身體的五臟六腑、奇經八脈、所有穴道、氣血循環,知道這些道理後,才知道合理動作,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這種活動叫體育。

   現在我們學校裡都有體育,其實都是運動,中國人這一百年來吃了大虧了,你祖先自古以來有體育,你去學西方的運動,以為運動才可以免除東亞病夫的恥辱,可以培養出健康的國民,固然現在國民或許比以前健康,但這是許多條件支持的,並不是因為運動,所以如果把運動改成體育,我們國民會更健康。所以我建議全日制讀經的孩子最好去學學體育,就是中國的武術、印度的瑜伽。如果有條件就去請老師來教,沒有條件的武術的基本動作做一做,瑜伽的基本動作做一做,每天做,他和經典一樣,就是人體動作的經典,不怕做千遍萬遍,所以如果讀經能配合武術,家長就不必擔心。有些家長說讀經坐在那裡讀,身體會不會敗壞?經過這五六年來經驗,家長都說,我的孩子經過這樣的讀經下來,我的孩子身體更健康,長得更高了,為什麼?因為他心情寧定、起居有常。這樣的孩子一定是有良好的發育。現在家長注重這個注重那個,其實吃了很多垃圾食品,起居不正常,看電視一天幾個小時,眼睛都看壞了。讀經的孩子只看有益於身心的電視。

   (很多讀經班的孩子練太極可以嗎?)可以的,首先有活動,第二關係到身心,第三關係到天地宇宙,越是這樣越好,但縱使打太極拳打得不好,變成太極體操,也不錯。

 

68、問:如果要選擇一種樂器的時候,選擇什麼比較好?

 

   答:是的,我也有這種主張,孔子說致於道,居於德,依於仁,也要游於藝,孔子是不反對才藝的學習。我們讀經的孩子,我也鼓勵最少有一項才藝。但是這種鼓勵要看機緣,因為有些地方有老師,有的地方沒有,有的地方有經費請老師,有的地方沒有,尤其以後我們要在農村地區推廣,那裡連飯都吃不飽,才藝有沒有就不必計較。所以以理想以經典為主,以知識和才藝為末,最好是本末兼備,但是不能兼備的時候,不可以捨本逐末。我們護住本,就護住了人生的命脈,所以才藝有很好,沒有也沒關係,有也不必太多,不必用太多力氣,除非這個孩子是有關於才藝的天才。古人不重天才,也不想培養天才,假如有天才,古人反而故意把他壓下去,為什麼?因為古人認為人生在天地間,最好是全才,而不是天才。最近接受西方文化後,很看重天才,認為天才了不起,其實天才沒什麼了不起,在廣土眾民中,其實中國有許多天才,一個家裡生了天才不見得是幸運的事情,什麼叫天才?就是某一方面非常有興趣,專心致力於這方面,往往其它方面是忽略的,叫挂一漏萬,這種人叫天才。當然他把一個小方面發揮得很好,也給世界帶來文化的創造,也是好事。所以對於天才孩子是否要順著他的資質來培養,在我來看是可有可無的。假如家長老師想培養,就培養,假如不願意就還是讀經,讓他成為通才,而不是天才。

   現在我們社會上有很多假天才,我們要培養真天才,而不是假天才。什麼叫真天才?他是從天而來,他稟賦中就是這種才分,什麼叫假天才?你提早叫他接上才藝,他自然比別人好一點,家長就認為他是天才了,其實不然。天才如果從天而來,他本來就有這個稟賦,在生命的特質上就有這種傾向,而且傾向非常尖銳。這種人怎麼發現呢?用四個字就可以發現,叫做樂此不疲。什麼叫彈鋼琴的天才,很容易的,假如你讓孩子兩三歲五六歲就讓他彈,時常催促他去彈,他彈了十幾分鐘,下來要去上廁所,再彈了十幾分鐘,又要去喝水,這種孩子,就不要叫他天才。什麼叫天才?彈了幾個小時,叫他來來吃飯,他說等一下我再彈一下,又彈了一小時,飯都涼了,又催他,他說等一下,這種人可能是天才。所以家長要看孩子是否天才很簡單,在你沒有逼迫的情況下樂此不疲,這是天才,這種天才你培養他,將有所大成就,假如不是天才,硬逼的,他也不見得沒有成就,但是這不是光輝亮麗的成就。

   (有些家長認為培養一項技能,他以後可以生活。)

   是的,這樣也可以的。但是我們的理想是讓一個人成為全才。一個全才的人,他生存的更好。現在是怕一個孩子不能生存,給他一技之長,讓他能夠生存,這是教育最低的要求,這是在亂世中,一個經濟蕭條、沒飯吃的時代。家長要緊張,我就請家長看看中國現在是什麼時代,雖然有些地方還是很貧窮,不過你的孩子發揮的年齡是十年二十年後,那時候大概就不是現在這樣,如果一個人還為生存而擔憂,這個民族就是一個停止前進的民族,甚至沒落的民族。

   一個人應該是在衣食溫飽的情況下,就該致力人性的開發了,現在中國幾乎不回餓死人了,你的孩子將來不會餓死的,我們要給孩子這種志氣,只要我不餓死,我就要好好做人,堂堂正正面對世界,用自己的才華讓這個世界更加光彩,這樣這個孩子才真正是一個開朗光明的孩子,你把他壓縮成一個,你將來可能會成為一個乞丐,你可能會餓死,你趕快混一口飯吃,這算什麼教育?這算什麼家長?這算什麼老師?

 

69、問:孩子讀經需要表演嗎?

 

   答:表演是一種花樣,穿插的,偶爾表演一下也未嘗不可,但不是以表演為重點。不過有些地方的家長和老師,看到孩子表演就有一種自豪驕傲,增進讀經的興趣。久而久之對讀經瞭解深刻了,就漸漸回歸理性,讓孩子在平穩安定的氣氛中成長,而不要讓他常常粉墨登場,常常彩排,這些都浪費時間,不大需要。是不大需要,不是一定不可以,大方向守住,其它的可有可無就可以了。

   但是有的讀經班,為了推廣,為了讓大家都看到,這是用心良苦,所以要看情況辦事,沒有一定規矩。

 

70、問:小孩子不想去讀經班,怎麼在學校課程之外安排讀經?

 

   答:往往不是孩子不想去,而是家長沒有決心。專門讀經學堂,能夠去到這些地方的是少數,一千個人裡面有一個已經很了不起了,能夠全日在家讀經的孩子是有大福氣的,一般孩子都受制于家長老師時代風氣的框框,把他的前途框住了。有時候不是父母,是父母的父母,老觀念,他以為不去學校就不行,沒有文憑就會餓死,這都是落伍的世界觀,結果他把落伍的世界觀就把孩子的生命壓縮了,讓他不得成長。所以很多為人母親的一聽我演講,就想把孩子送去全日讀經,先生反對,因為先生沒有聽過我的理論,叫他來聽,他就是不聽,認為自己對,其實他是一個頑固的人,他認為自己看法對,也應該參考別人的看法。也有父母都希望孩子全天讀經,讓他滿腹經綸作為一生文化根基,但是父親的父母或母親的父母反對,有的是父親的父母支持,母親的父母反對,結果兩對老爺爺老奶奶打架。

 

所以我們近代人對於天才,可以採取中國古人的方式,也可以採取近代西方的方式,近代西方的方式就是讓他往天才的方向去精深尖銳發展,讓他好像煙火一樣,煥發出一片光芒,照亮大地。但也可以像古人的方法,你是天才,但我要把你培養成全才,所以不讓你往一偏的方向發展,保持人的性靈與天地相適。

天地創生萬物,並沒有特別創哪一個物,老子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最完整的人就是各方面一起發展,不得已才略有偏向,雖然略有偏向,也要勉勵自己能夠尊重對方,像這樣,你的心靈與你自己是和諧的,與人是和諧的,乃至於歷史天下國家宇宙都是和諧的,一個天才的心靈是破裂的,只發展一個方面,其它方面對他可有可無,這種心靈是孤單的。所以我也不鼓勵一定要培養天才,也不是說培養天才不好,畢竟天才是很難得的。

(我們換一種說法,不要求他成為一個天才,但是培養一種情趣,情操,應該選哪一種樂器?)

大部分人不是某一方面的天才,但大部分人需要美感的教育,美感的教育首先給與鑒賞能力。鑒賞能力不需要實際操作,比如對音樂,就是嬰兒開始聽好的音樂,聽到三歲,音樂的鑒賞能力就有了。美術呢,如果出生以後就讓他看名畫、有名的雕塑、建築、舞蹈、戲劇,一切人類在博物館裡好的東西,都讓他看過,到他三歲五歲,將有一生美術鑒賞的能力,這是不需要花很多時間的,這是環境教育。

但是,如果要自己有一技之長,要能夠表演,這就必須有技術性學習,所以鑒賞性的學習和技術性的學習就不一樣。任何人都要有鑒賞性的學習,只有少數人可以有機會去作技術性學習。又能鑒賞又能有技術當然是比較完美,就是孔子,他各種技能也都很好,所謂禮樂射禦書數,所以聖人是全面的發展,因此讀經的孩子如果有樂器演奏的能力也很好,但是不必強求。有了鑒賞能力已經生活得很好了。這樣就能讓富貴之家的家長能夠很自豪,因為他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去學才藝,那貧窮之家的孩子怎麼辦呢?這個家長也要安心,我的孩子能夠鑒賞已經了不起。所以,每個家庭都安下心來,盡其可能的去培養自己的孩子,只能說盡其可能,並不可劃定標準,否則許多人就要吃虧,有許多人就要不安。我聽說一些窮苦家庭,也想盡辦法,找很多工作,借錢貸款去讓孩子學才藝,我說除非這個孩子是天才,不需要如此,只要盡力就可以了。如果這個孩子真的是天才,那是天下共有的,要由天下人來負責,所以一個教育步上軌道的國家,應該有這種機制,發現國家的天才,由國家來培養,但是我們還達不到這個層次,所以只能讓貧苦之家的孩子稍微吃虧,但是我們一定要讓這些家長安心,盡力了就可以安心,不要乞求某種標準。

(想問您什麼樂器更合適?)

一方面或許有更合適的樂器,但是所有樂器我看都有這種效果,讓小肌肉活動,讓美感增強,所以樂器效果都差不多,如果有可能選擇一些優雅的有深度的,據我所知就古琴吧。(古箏?)都可以,但我提倡古琴,因為他的指法變化萬千,跟其它樂器一樣,而他的樂曲以及聲調都講究中正平和,對性情的陶冶是很正面的,而且他是中國特有的。有特殊性才能對世界各民族產生增強的效果,如果跟著西方人走,也不是不好,但對整個世界貢獻比較小,所以我是很隨意的提議,你千萬不要因為我提倡古琴,其它樂器就不學,這樣我就有罪過了。

(讀經家長比較信賴您)這樣不行,只有讀經可以信賴,其它都不必信賴。(因為您對讀經有研究,您是一個有情懷的人),不可以,這是非理性的,把我當明星了,不可以。(您有很多粉絲,不可否認,就我這兩天對您採訪,也感受到您是有大情懷的人,我作為父母想請您對天下父母,教育者說些什麼)也沒有什麼可說的,該說的都說完了,為人父母者就要這樣想,這個孩子來這個世界是不容易的,你生了他,希望能夠養育他,養育包括教養,讓他成人成才,或者說讓他盡可能的成人成才,不要辜負他的生命。作為老師也是,你能夠像宋朝張載所說的“為天地力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記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每一個讀書人都應該有這樣的志氣與理想,自己達的到達不到沒關係,反正你走去,但是你要懷一顆熱忱的心,希望下一代走更遠,開得更大。為人子弟的呢,都要勸導他,經典是很重要的,很容易的,書是很容易背的,不要怕,也不必問他有什麼功效,你只要讀就對了。其實孩子也不需要你給他講什麼話,只要常常讚賞他就好了,所以讀經很簡單,就是多鼓勵,少壓迫,多期待,少要求。假如讀經是合乎人性的他自然漸漸走上這條路,如果讀經是不符合人性的那麼我們不該來推廣,也不應該來教,所以最終還是老師和家長來負責任,孩子是被引導的,你引導他走向征途,他將來就可以反過來引導家庭,引導國家。所謂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所以人類的命運或者是向上提升或者是向下沉淪,都靠人心來選擇,而人心必須是誠意的,必須是光明的,必須是有理想的,我們希望家長和老師先弄清楚,把誠意拿出來,孩子就逐漸走向理想。

 

 

 

71、問:剛才說對孩子進行賞識的教育,但是有些孩子就是不張口讀經怎麼辦?

 

答:剛才我說你遇到問題怎麼辦,就是不管他,再教下去,那個問題不解自解,你一直想在這問題上執著,一直想要解決他,而耽誤了讀經,這個問題永遠還在那裡。

(看來這個家長也作了這個努力,就是說孩子怎麼也無法開口。)

只有無法開口啊?那沒有關係。假如一個胎兒,他大概真的無法開口,如果是一歲的孩子,也無法跟你說的,兩三歲後一般就會開口,如果也不開口,那無所謂,他只要一直聽一直聽,在他內心裡一直在開口。不要只注意他表面上的口,我們心靈中有口。語言就代表思想,只要他思想在那裡轉,總有一天他會開口,他一開口,所謂不鳴則以一鳴驚人,所以讀經最重要是有沒有在念。

 

72、問:相反的,他的孩子用另一些非常特殊的記憶方法,能夠倒背如流,您排斥嗎?

 

答:我也聽說在國際上一些人提倡快速記憶法,影像式記憶法,我是比較平實的。依照正常活動,人能夠聽,能夠複誦,能夠記憶,就很自然的,反復誦讀達到記憶的成果,久而久之他漸漸消化,甚至他長大後不一定只把原文搬出來。只會原文叫做有腳的書櫥,這樣也不見得就是最好的。他必須消化了,隨時要用原文就用原文,要融會貫通就融會貫通,這樣才是好的成就。所以這個經典要融會到他血液中的。如果用特殊的方法,好像照相一樣,一拍照把書印到頭腦裡,人類也許有這樣的能力,但是這樣好像不大順當於日常表現,這種記憶法記得的是否能夠消融,是否像電腦一樣,把資料調出搜尋應用,如果將來使用這麼麻煩,現在就不必用這個方法輸入。所以我們多讀背誦的方法式自然的,我認為自然才是合理的,如果不自然的方式,也許會產生不自然的效果,在還沒有證實以前,我當然不是一口斷定,但是有這個疑慮。(您擔心他只是暫時的)他記憶了不能融化,只是像一個影片,我們生命是活的,自然讀書法會融入在生命當中,不自然的讀書或許不能融入在生命中,這個記憶是固定在那裡,不能隨時應用,甚至聖人的智慧就不能醞釀開啟你的生命,你只是一個記錄,文字記錄,用這種功,對生命的意義不大。

金庸的小說有一段描寫張三豐教張無忌太極拳,他掰的也很精彩,這也是來自于中國人生哲理。話說天下各大派聯合攻打武當山,張三豐已經老了,他的弟子有的受傷有的生病,只剩下一個張無忌是可造之才,張三豐在十幾年來研究出一套太極拳,可以天下無敵,但是他已經老了,他就想教給張無忌,大敵當前,他沒有辦法一招一招教,就讓他好好看,他就把太極拳演了一邊,問張無忌你記得嗎?張無忌說我大概記得六成,張三豐再演練一遍,你記得嗎?張無忌說我只記得三成,所有弟子都緊張起來,那怎麼辦,我們現在就靠你了,本來你記得六成現在只記三成,張三豐說我再演一遍給你看,結果他再一遍,問你記得嗎?張無忌說我都忘記了,結果去應敵,他果然天下無敵。所以你不能把招數只放在頭腦裡,你一直背一直背,這樣是一方面刺激腦神經發展,一方面經典用這種自然的方式進去後,他融入在生命中,他可以形成一套,也可以打散,他也可以記得,也可以忘記,到最後,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我就不知道用特殊記憶法能不能達到這種效果,如果能,那也無所謂,如果不能,那是種危險。

(老師的疑慮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我們看精彩的電影以後,我們還是會經常在腦海裡浮現這個鏡頭。)但這個浮現,其實是浮現鏡頭的意義,就好像易經說言不盡意,得意可以忘象,得象可以忘言。我們所讀的書是言,是文章,要記錄那個象徵,那個象徵是象徵某種意義,意義是不能說的,只能用象來表示,而你說的總是說不盡象的所有內容,不能說盡象的內容,就不能把握所有的意。所以經典言語是智慧的表現,我們是用經典言語接近智慧,而不是要把經典的言語牢牢記住,當然你不牢牢記住將來就不能運用。

 

我覺得讀經教育糊裡糊塗的,讀啊讀啊,自然記憶,記憶後也許會忘記,忘記後複習,縱使最後都忘記了,他的能力已經提升了。所以讀經最主要目的不是背書,背書是自然的,是從背書裡增進他文化的涵養,增進他學習能力,啟發他的智慧,培養他的品行

 

73、問:每日收聽大家說英語,是否與英語讀經衝突?

 

答:不衝突。語言的學習來自於反復接觸,人類很小的時候,老天就給人類語言學習的天才,只要你一直接受這種語言,他就有文法的悟性,他學語音就可以學得非常標準。所以語言的學習是糊裡糊塗學來的,是以人類語言天賦為背景,只要給他環境,老天自然讓他完成學習。對於文章的學習其實相差不願,也是在文章學習的關鍵期內,我認為是十三歲之前。所以語是糊裡糊塗學來的,文也是糊裡糊塗學來的。我們環境給他什麼語,他就學會什麼語,環境給他什麼文他就學什麼文,所以,白話文簡單不簡單,說簡單也可以說困難也可以,但是三歲就會講白話,三歲到十三歲都學白話,將來也看得懂白話文,也能作白話文章,如果你三歲讀文言,到是三歲他也會文言。但是會文言白話會更好,只會白話,一輩子不會文言。所以人類語文的天賦就是,有教就有,沒有教就沒有,你教什麼他就會什麼。現在我們一般的國民不會文言文,是因為我們在語文學習關鍵期內沒有教他文言文,你認為文言文難就不給他學,他將一輩子難,你認為文言文可以教,他接觸多了,就可以領悟文言文,這就好像說,英語難嗎?中國孩子都說英語難,美國的孩子說漢語難,為什麼換一個位置就相反呢,因為你沒有給他環境。所以假如中國的環境是英語的環境,中國的孩子都會說英語容易,你給他都是白話文的環境,他長大就說文言文難,如果你給他文言文的環境,他也說文言文很容易。我們是倒果為因,我們不教孩子學文言文,將來反而怪文言文困難,這叫倒果為因,所以要讓國民都能讀祖先的書,就是經史子集,這很簡單,就是在他語文學習關鍵期內,教他經史子集,他將來就會讀,怎麼教?用語文的學習方法教,就是經常接觸,多念多背,糊裡糊塗種就日漸精明,所以這是人性啊,為什麼還要懷疑呢?

 

74、問:您一再說十三歲的分水嶺,這個十三歲有沒有醫學的依據還是有什麼經驗?

 

答:十三歲當然是說明上的方便,這個沒有一個固定的某個時日作一條明白的分界線,他是大略的,(為什麼一定十三歲呢)差不多如此,大概十三歲之前自我生活還沒有獨立,自我意識還沒有開放,十三歲之後就日漸能獨立和自我思考、有自己意見,尤其是現在小學畢業那一年就十三歲,所以我們姑且用十三歲,也可以提早到十歲,因為早熟嗎,也可以推延到十五歲,就是表示人類心理發展有成熟期和幼稚期,不講十三歲也可以。

(根據您的經驗是否能證明十三歲)

這個分界點很多心理學家也這樣說,皮亞傑就用十二歲。因為十二歲之前他的運知能力還不成熟,十二歲以後抽象運知能力就成熟。所以抽象和具體用十二歲來分界,這是有統計的。所以我們大略說十三歲,既然他運知能力不成熟,我稱為醞釀期、吸收期,十三歲之後是思考期、表現期,那家長和老師認為什麼時候是醞釀期,調整一下也可以。

根據我們實施讀經教育的經驗,所有老師也都證實,小學教讀經接受度比較強,而且越小接受越強,他吸收的也越好,到五六年紀就漸漸排斥,到初中就更強,他已經不適合這樣學習。這不是我規定的,這是人類自然如此,而且不僅有學理研究,也有實踐的證明。

 

 

有些人不明白兒童心理,也不信任人性,他一心就想著,孩子一定沒有興趣讀經,要引發他的興趣,而引發孩子興趣的方法就是適合孩子的習慣,孩子的習慣是什麼?好玩。所以就遊戲教學法。所以有一些人推廣讀經,一開口就說,讀經是不是很乏味的?大家都說是,所以我們要鼓舞孩子,就要有一些遊戲,敲木魚、打響板、接龍啊、給他獎品啊,等等。如果他沒有高度的誠意跟信心,暫時這樣做也可以的,但是如果長久這樣做,就耽誤了,因為人類本性不是如此,孩子不應該如此長大,你以為孩子都這麼愚昧,縱使教了讀經,依然被你障礙了。

所以我們提倡老實讀經,就是只管讀。我們對人性是有信心的,只要他讀熟會背了,他就有成就感。更進一步,我們相信一個人的生命本來就是光明的、坦蕩的、好學的,假如能夠給他充實飽滿的學習,他將感到深度的滿足,這種滿足或許不能叫做快樂,乃是一種幸福。所以讀經教學要達到這最高的教學藝術,就是要開放一個孩子的幸福感,越讀越感到自己穩重、凝定、廣大、光輝,所謂圓滿無盡,圓融無礙。你不要認為孩子這麼小,怎麼可能有這麼高的境界,老子不是說專其至柔能嬰兒呼嗎,嬰兒是有道的,孟子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孩子內在是有聖人之德的,你為什麼把兒童當猴子來耍呢?

(因為他沒有讀老子)也不是,一些讀經推廣的人也讀過,但是他不信,他不深刻,他只是膚淺瞭解人的現實性,孩子是好玩的,但是人的內在是坦蕩光明的,所以一個孩子正常的表現應該是能動能靜,既活潑又好學,我們要把這兩方面都開展出來。孩子有時候調皮一些沒關係,他只要不故意為惡,也應該在限度內接納,但是他靜定一方面,要好好去引導。

(有一個生動的例子,我身邊又一個小孩子,剛呀呀學語,有一天他很久沒看見爺爺了,他也沒看過電視,他看到爺爺說你累了我幫你按摩一下,看到爺爺的頭髮白了,他說爺爺老了,所以家長很奇怪,他只是讀經,怎麼能夠瞭解這些,能有這種心智,但是家長為什麼一味否認)

是的,所以我們要相信生命,生命有無窮的深奧,有無窮的秘密,我們只要誠懇的、積極的、光明的面對他,他將讓你有出乎意表的喜悅和收穫,你講這種例子,這種例子到處都有的。我在遼寧聽過這樣的故事,父母離異,放在奶奶那裡,奶奶也不知道怎麼教,後來聽說有一個地方有全日制讀經,就送去了。到了過年,孩子寫賀卡給爸爸媽媽,內容是,雖然你們沒有養我,但是我讀大學有一句話說,為人子止於孝,所以以後我也要孝順你的,這個父母看了以後,痛哭流涕,都跑來看這個孩子。你說一個二年級的孩子,他怎麼讀的懂大學呢?他就有他的懂,而且用得也蠻恰當的,縱使用的不恰當,他用的是積極的正面的用法,就可以了。你說一個幼稚園的孩子能懂論語的意思嗎?我說不懂,但也不能說完全不懂。比如你去幼稚園問小朋友,你們要做君子還是小人,大家都說君子,什麼是君子他們還不知道了,你不能說,你為什麼要做君子,什麼是君子你知道嗎?這不是太蠻橫了嗎?

他不是這樣學習的,他是整體學習、深入學習,也可以說是意向性的學習,不是知識的學習。所以我們人類的這種能力是很偉大的,這種能力很快消失的,你不保養他已經是罪過了,你還摧殘他。所以讀經就是開發他,讓一個人在三歲五歲時就有一種不知其然的高遠的理想和志氣在他心中盤旋,所以不要逼迫孩子,也不要認為孩子就是好動的、好玩的、喜歡獎品的,也要知道孩子是穩定的、好學的,你越這樣想他越能夠表現這樣子,你越認為他只是一隻猴子,他越表現是一隻猴子。

(有些人知道撫摸孩子就能得到感動,但是他不知道孩子也能做其它的)

是的,這是一個時代風氣的問題,我們要打開風氣,因此我們要到處去跟人說,說了不相信也沒關係,再跟另外的人說。

 

75、問:每天聽大家學英語,會和英語讀經產生衝突嗎?

 

答:剛才講到語文教育多接觸就熟悉,到最後他就能夠靈活運用。我們中國近一百年來,都希望讓國人有國際眼光,國際眼光的前提是學會他的語言,其實這種認知本身就是錯誤的。你要有國際眼光不一定要學別人的語言,或者有部分人把外國語言學好了,他可以用漢字來介紹。所以國際眼光不是學語言的問題,而是你能不能夠多讀它們的書,體貼它們的文化。

好了,縱使要一個人有外文能力,也有兩種方式學習,一種是按照很庸俗的方法,從語言學到文章,因為語言是比較簡單,文章是比較難的,從淺度文章學到高度文章,這是很機械的想法。所以一百年來,中國的孩子費盡千辛萬苦來學外文,都是從會話開始學,你還沒有學到高度文章的時候,都已經老了,而你以前學的淺度的文章,沒有用的地方,也都忘記了,所以,進一百年來,中國人學英文,費力很多,收效很少,浪費多少人才。

我們現在要懂得語言學習的本質,本國的語很自然就學會了,本國的文,比如我們說中國,我們認為要從白話文學起,其實白話文是不必學的,因為白話文是記錄我們的口語,所以只要你認得字就能夠讀白話文,只要你會寫字就能寫白話文,我們的口語三歲就學完了。所以學白話文是重複三歲的學習,因此一個人永遠不得成長,白話文教育就是讓整個國民文化素質低落,文化素質低落,人心就敗壞,叫做亡國滅種的教育。所以白話文為什麼要學呢?我們要教高度的語文,因為語文教育是教什麼會什麼,所以你教文言他就會文言,到了時間他就會了,什麼時間,十三歲以上,因此我們只教文言文,也能認字,而且認更多字,認字就會讀白話文,怎麼讀,自己讀,所以白話文文章不是都沒有意義,但是他太簡單他可以自己讀,不必教,我們只教他不能自己學的,不趁這個時候教高度文章,一輩子就把五千年文化拒之門外,這個人就不能成為中國人。

英語就不是如此,我們要重新反省。第一個英語的語我們不在環境中,比如你設一個全美語教學環境,這是很特殊的,造作,一般的學校把英語教室變成用美語的回話,這也是造作,這結果就是費力多收穫少,所以我認為中國人要學好英語是不必教英語的,我們只教英文,因為文裡面有發音,也有文法,所以我們只教英文,而且教高度英文,高度英文會了低度就會,自己會就不用教。

(我們這一代很多學習就是語法句式是什麼樣,就讓學生很反感)

他不懂人性,他對人性沒有信心,他不知道孩子心靈當中就有很大聰明,他可以領悟文法,只要給他很多資料。他客觀上有一定文法,他主觀上就能領悟客觀的文法。所以我們不教外語則已,要教就教經典。就是反復誦讀,讀到會背,只要會背,資訊多了,又很熟悉,他就能領悟文法語法,又能訓練出發音的標準度。所以如果以後要學會話,很快就學好了,或許這輩子沒有機會和外國人講話,又何必學會話呢,或者他要去外國,要學英語了,他有高度經典閱讀能力,能把經典朗誦出來的人,要學生活語言不是一兩個月就學好了嗎,你為什麼要費盡全國學生精神力氣,要學將來不能夠發揮的英語呢?所以中國人學英語花這麼多時間,到最後外國人還是看不起你,你縱使學好了英語,能力大概只夠美國三歲小孩的水準,大概只能讀報紙雜誌,不能深入他們的文化,所以近百年來中國人說要吸收西方文化,我認為都是胡扯,你根本吸收不進來,為什麼?他只會和他們講些日常生活,天氣好嗎,你吃飽了沒有,只會寫幾封信,這怎麼能瞭解西方兩千年高度的心靈,你不能瞭解它們高度的心靈怎麼能說吸收了他們的文化,所以中國近百年來是走錯了路,吸收西方文化很好,但你能不能真正吸收。

(莎士比亞是您比較推崇的?)

也不是一定推崇莎士比亞的著作,莎士比亞不能完全代表西方的成就,但是他的文章很難,所以難的文章也讀一讀的話,就讀莎士比亞。你越長大就不能讀莎士比亞,這輩子就和莎士比亞無緣了。簡單的東西就是名著,我提倡外文讀經,世界上有文化的民族都有義務,有權利讀他們的高度著作,比如日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西班牙文甚至阿拉伯文,這些高度語文我們精選三萬字背熟,將來就比較有能力去學他們的語文,如果能夠多學幾種語文也是有好處的,但是如果不能,先把中文學起來,也就對得起這輩子了。

(您建議英文經典讀哪幾本?)

不管哪一國的文,只要要學,就從經典開始讀開始背,這樣就很容易進入他們的閱讀以及語言體系中,(現在家長還是比較重視英文)是的,現在英文算國際通用語言,將來可能加上中文,甚至中文流行度會超越英文而上,但是近幾十年內,恐怕英文還是有必要學,要學英文是非常容易的,只要讓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背英文經典,背上三萬字到五萬字大概就成功了,我們推廣英文讀經已經有七八年歷史,有許多的例證可以證明孩子是喜歡讀的,讀起來是沒有壓力的,如果從幼稚園開始一面讀英文一面讀中文,他的表現是英文與中文同樣有興趣,甚至有些孩子比較喜歡讀英文(為什麼呢)因為比較簡單嘛。

(中文您推薦四經,那英文呢?)

這要請教專家,我在中文讀經本的編輯上有一些自信,英文的經典還不至於有大差錯,其它經典就要請教專家,我編出來只是給天下人一個參考,如果你沒有更好的意見,你讀我建議的,大概八九不離十,如果你自己有更好的意見,就用你自己的。也可以給我建議,因為這不是定於一尊,不是一家之言,這是公天下之言,所以有人自己編讀經本,也沒有關係,但是他必須真的有文化的見識。如果只是為了做生意和表現自我,那成了天下的罪人了。

(有人希望您給出建議)

有兩種條件來決定你選哪些英文讀經本,第一個是這個孩子年齡大小,越小就讀越難的,越大就讀越簡單的,也就是說年齡越大,可以讀學校課本,年齡越小的可以讀深的,因為他不必應付考試,太深的文章對學校考試的幫助不是很大。第二個條件就是,家長和老師的志氣,他要培養高度人才,就要讀越深的,如果只要應付考試,就讀淺的好了。我建議有志氣的老師從最難的讀起,莎士比亞就是最難的,之後可以讀一些名著選讀,或者聖經啊,還有比如我選柏拉圖,不過它是用現代英文翻譯的,所以在英文表現上還是淺的,只是在意義上深。所以我們第一學他語言,第二學他文化,在這兩種考慮上來選擇讀本。

(如果是要求比較深的,您建議他讀什麼?)

建議也不能一概而論。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我選的仲夏夜之夢,名著選讀,柏拉圖我選擇的是蘇格拉底的自辨,或許再讀一些格言名句選,如果還要再讀下去,讀會話也無所謂。剛說有些英語教學,每天多聽多聽,就漸漸熟悉。每天聽就是讀經的觀念,讀經觀念是更加集中精神,其實就更加節省時間,就是對一些重要教材,反復練習,而一般英語教學就是在一個程度之內,給他讀很多種文章,時間就浪費了,經典文章一兩篇讀熟,就比一百篇普通的文章有用。有一兩篇經典文章熟透在心中,你隨時可以拿出來用,所以應該用讀經的方法來讀外文。甚至外國人學中文,也要像中國人讀經一樣讀。

有一個故事,蠻有意思,在三四年前,我去濟南開座談會,還沒開始的時候,他給我介紹孔子基金會和政府要在世界各國建立一百所孔子書院,已經建了六十幾所,當然現在已經超過一百所,在往五百所一千所前進,我問建孔子學院要做什麼,他說要宣傳中國文化,我說要請什麼人來講,他說還沒有到這個層次,現在只是教漢語課程,我問內容是什麼?他說就會話啊,那會話從哪裡開始,他說日常生活啊,我說就小貓叫小狗跳啊,他說大概差不多,我就很嚴肅的和他說,了不起,我們中國文化戰略了不起,我們用這種教材把外國人先教笨了,將來好領導它們。(笑)如果你叫外國人一上來學論語,背論語、孟子,那外國人好學的,外國人很快領悟到教學成效,這種理論的厲害,如果全國推行都學中國的論語孟子,全世界都走向光明,但是中國人如果不先做,那是可害羞的,所以中國人先做吧,我們也希望外國人這樣學,可以節省很多時間精神金錢,而達到很好效果,在自然簡單輕鬆愉快的教學種,讓一個人的人性完全開發。

 

76、問:有的孩子讀英文一年多了,卻不像讀中文效果那麼好,為什麼呢?

 

答:這是當然的,因為人類的語文學習必須在長久的習慣中養成,如果按照腦神經的發展來講,你有什麼樣的發音跟語法,那就構建什麼樣的腦神經系統來面對他,所以在腦神經系統發展的關鍵期內,你學習這種語文,就構建那種語文的系統,如果你有新的語文進來,他必須構建新的一套腦神經系統,如果兩三種語言一同學習,他是一同建構。但是人越長大腦神經系統越來越定型,到是三歲幾乎就定型了,所以如果十三歲以後才學新的,他就要用原來有的語文系統來面對他,甚至發音都不標準,你是用自己母語的音去模仿,文法系統呢,必須通過思考來轉換,所以錯過時機後再學其它的語文,對整個生命是非常大的耗費,所以建構語文最好的時機是十三歲之前,更好的時機是六歲之前,最好是三歲之前,如果已經十來歲了,你讀中文經典,雖然文言和白話不一樣,但發音和語法還是相近的,如果新的語言進來,你要構建新的系統。尤其我們是中國人,比較多的時間來讀中文,比較少的時間來讀英文,當然英文的效果不好啊。假如反過來,如果你是中國人,但是你在美國生活,你的嬰兒出生就接觸英文,二三歲就讀英文經典,等到他八九歲再讀中文經典,這個家長還要怪中文經典難,這是一定的嘛,這問題很無聊。如果你回到兩三歲的時候,讓他讀中文和英文時間一樣多,那他會同樣的容易。

(也許他並不是不懂,而是不想接受,有排斥心理)

還有一個問題,我稱為教學心法,你心裡想什麼,會映射到孩子身上,如果你一直認為英文很難啊,我讓他讀英文是殘害他,結果孩子就讀不起來了。如果你有很大信心,我讀一句是一句,孩子起碼不排斥英文。慢慢走,也能夠漸漸順利起來,所以這都是相對比較的。

 

77、問:孩子生性比較弱,但是母親性格又比較急,經常哭,應該怎麼樣入手?

 

答:她的孩子是活該,難怪這個家長急,她會哭就是因為你愛急,你想她不哭,首先你不要急。送去讀經班,離開你的急,讀經老師不會那麼急,她就會很安穩,就能穩定下來。所以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很多壞習慣都是家長給她的。所以以後要思考人性,對孩子要人性化教導,這樣天下的孩子就很幸福。但也不是溺愛他,讓他整天看電視,嘻嘻哈哈就是快樂,有時候快樂背後是空虛,那是一種非常深的痛苦,我們家長只會看表面,那我們以後就沒有人才。而且這種空虛造成的痛苦不是幾年,而是會一輩子,所以教育是一輩子的事。我們要記住,充實飽滿剛健光輝,用這樣的文章來教育他,家長在教育的同時也教育自己,家長也漸漸成長,這叫做教學相長。

 

78、問:孩子指著經文就是不開口怎麼辦?

 

答:那沒有關係,他在心裡面在年就好,將來他一定會開口,或者家長越期待他開口,他反而不開口,你不管他,他或許在旁邊就開口。

 

79、問:家長總感覺孩子記憶力差怎麼辦?

 

答:記憶力差解決的辦法就是讓他讀經,他的記憶力就漸漸增強了。理解力差怎麼辦,也讓他讀經。有人說記憶力差讀經好像有道理,因為讀經就是讓他記憶,那理解力差也讓他讀經就解決,反正一切問題讀經就解決了,那讀經是不是萬靈丹?

有一次我去演講,講完了以後,一個老師就很警覺,他提問說,照你這樣說,讀經就是萬靈丹嗎?我說我不好意思說它是萬靈丹,但是打下良好基礎,對於其它學習總是有幫助的。我講的很客氣。散會後,有一個家長跑來跟我說,你剛才回答問題那麼客氣幹什麼,以後你就說,讀經就是萬靈丹,讀經就對了。家長比我還有信心。(您為什麼那麼謙虛客氣呢?)對找茬的人我不好和他正面衝突,所以要把他吸引過來,那個人可能是存心來踢館的。

剛才說讀經可以增強理解力。有的家長對讀經是沒什麼問題了,他遇到我就不問讀經,他問他最關心的問題。他說我的孩子數學不好怎麼辦?本來我可以不回答,因為我推廣讀經,又沒有推廣數學,但是我推廣讀經是照顧教育全域說的,所以我說我們來思考一下,你有辦法讓你的孩子數學好嗎?他說我有辦法就不來找你。我說你想讓孩子數學好,又不知道怎麼讓他好,你的孩子數學當然不能好了。所以現在教育界的人,都犯同樣的毛病,你想要解決問題,連解決問題的辦法都沒有,那麼這個問題永遠不能解決。假如我們發現問題了,有了解決的辦法,都不一定能完全解決,何況連辦法都沒有。所以天下問題是很嚴重的,有了問題一籌莫展。所以我們先來商討出解決的辦法,我們依照這個辦法來做,看看能不能解決。

我說最簡單方法就是,你去考察看看誰的數學好,你讓自己的孩子和他一樣,你孩子的數學不就好了嗎?他說我孩子班上的班長數學好。我說你讓孩子和班長一樣好就可以了嘛。他說跟班長一樣是什麼意思?我就跟他說教學有三個點要注意,大概教學效果就出現了,第一個是老師,第二個是家長,第三個是學生。我就問,老師有沒有特別的教班長?他說沒有,老師是全體一起教。可見數學好不好不是老師的問題,以後不要怪罪老師不會教。我再問,班長的家長有沒有特別關心孩子的數學,他說反而比我不關心,可見孩子數學好不好和家長的關心沒有關係,所以家長不要太關心數學了,人家不關心反而好。第三點學生,我問,那個班長有沒有特別努力的補習數學,他說班長沒有補習的,他算數學是隨便算的,可見數學不是努力不是補習就好的,所以奉勸天下的家長不要送孩子去補習數學了,不補習反而好。可見數學學習和老師、和家長、和學生都沒有關係。那就怪了,數學好不好和什麼有關係?我說你還不知道嗎,數學好不好只有一個條件。他說什麼條件?我說班長聰明嘛,他想想也對。

他就想,那我怎麼辦?我說你讓自己的孩子和班長一樣聰明不就好了嘛。他想也對,但馬上想到不可能,每個家長都認為不可能,所以家長就在這裡糊塗了。我說如果有辦法讓他變聰明你要不要做,他說我一定做,我說讓孩子聰明的辦法只有一個,讀經,他就笑了,說那我不做了。為什麼不做,因為看起來好像八杆子打不著。

除了讀經能夠確實快速增進一個孩子的聰明之外沒有別的路可走了。我們只要一直讀誦,不管是聽進來的聲音,還是讀進來的聲音,這樣聽這樣看這樣讀,就在發展他的腦神經,而且是眼到耳到口到心到,所以讀經是一個簡單的學習活動,但是他是關涉到所有學習,是全面刺激腦神經發展。所以是最簡單的學習,不花錢的學習,任何人都可以立刻開始做的學習,不需要任何工具説明的學習。你彈鋼琴總要有一架鋼琴,打網球總要有一個網球場,讀經只有一本書,所以這麼簡單而又全面的開發,為什麼不做。所以數學不好的孩子,你就讀經吧。

但是,另外一個問題又來了,現在數學都不好了,我還用時間來讀經,他豈不是學得更差嘛?我說如果你的孩子還在胎兒,還在幼稚園,他就沒有這個問題,所以勸你讓你的孩子儘早讀經。他說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那我勸你再生一個。

如果你不能再生了,現在孩子小學三四年級了,已經比別人笨了,怎麼辦?有兩個解決辦法,一個是你發現教育出現問題的時候,你就要警覺,沒有辦法解決了,你就死了這顆心。但是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生了七年的老病,要用針灸的方法治療,才能深入到經脈,而灸是要用艾草,艾草是越老越好,所以你生了七年的老病,你要用三年的沉艾。你說我沒有三年的艾草,孟子就告訴你,從現在開始儲存,三年以後你就有了,就可以治你十年老病,他說還要等三年,我現在已經病了還要等三年,孟子就告訴你,你不存,一輩子也沒有三年艾草,還是從現在存吧,你為什麼以前不存。

如果你三四年級數學不好了,按照常理是永遠不好了,你要改善他,就從現在存吧,從現在增進他的智慧吧!怎麼辦?求三年之艾,讀三年經。你的數學經過讀經後也會增強,數學能力增強怎麼表現,你從原來不會的地方做起。假如三年級孩子只有一年級程度,就從一年級開始做起,不要急,不要管學校的功課進度,因為那個進度是不合人性的,你按照他自己的進度去學,三年之後,他到五六年級,數學不僅跟得上,而且還會超越。

教育是這樣做的,是長期的投入,但是你投入的方法正確,你收穫是很大的。你讓他讀經一年,就有一年的聰明,讀三年的經,聰明超越兩倍三倍以上,他不是這三年聰明,他是聰明一輩子,因為聰明起來的人永遠不會再笨,如果十三歲還沒有聰明起來,永遠不能再聰明了。所以增進聰明只有十三年的時間,增進聰明的方法就是開發腦神經系統,不斷訊息的刺激,就是讀經。但是有些人就是不信,那沒有辦法。所以我們效法鄧小平同志,讓一部分人先聰明起來。(笑)

 

80、問:現在很多孩子有自閉症,他們讀經起來更困難。

 

答:當然自閉症越早發現越好,他的自閉的堅固性還沒有哪麼強的時候,一直用語文來刺激他,讓他頭腦成長的更加豐富。自閉症可能是有某一方面受到障礙,路打不通,我們讓他打通一切障礙,他的自閉狀況就減低,甚至完全改善。不管是自閉症,其它像的心智障礙,像腦性麻痹,感覺統合不良,過動,等等,都可以在越早的時候開始大量訊息刺激,讓他構造豐富的腦神經系統。所以一個心智有障礙的孩子讓他大量讀經,他一般都能超越一般正常的孩子。這是很平常的道理,有些人認為太過誇張,其實哪有誇張。(經典本身就是打開一個人的心胸)那是指德行而言,光語文的練習就對頭腦有刺激,所留下來的聖賢哲理,更是有廣大的成效,所以光看腦神經發展本身就應該讀經,何況人格的教育更是只有讀經才能解決。

 

81、問:很多讀經的兒童一定是非常優秀的,在同齡人中就有一種優越感,有驕傲的情緒,該怎麼解決呢?

 

答:我們當然儘量的勸說,但是人總是人,他有現實性。所以一個人能力比別人強而驕傲,所謂貢高我慢,這是常常會發生的。如果瞭解人性,也不便太過責備,是很自然的現象。如果更深一步說,一個孩子如果讓他平平庸庸的成長,他都很謙卑,比照另一個孩子聰明有才智而驕傲,我寧願養一個聰明而驕傲而不是平庸而謙卑的人,何況他還只是孩子,何況他現在受的是經典教育,不是普通的文學,不是普通小說,不是普通知識技能。這些經典在他心中漸漸醞釀,他將來會內化,該謙卑的時候就會謙卑,眼界一打開,知道這個世界學問無窮,他變成一個有志氣的人,而不是驕傲的人。

有些人認為有志氣的人是驕傲,有才華表現認為是我慢,這不一定的。我們要看他是不是欺負別人,他如果沒有欺負別人,一個孩子表現一下自我有什麼關係呢。我們要相信人性的光明,他越長大越知道做人的道理,因為有志氣有理想的人表現泱泱大國的風範,你說是我慢嗎?那是自然的,因為他的生命超俗拔塵,不與一般人見識,但是他是引導人性走向光明的,這又什麼不好呢?

(總有一些個例,發展到極端的,擔心他會剛愎自用。)

如果是一般才華的貢高我慢,也許會剛愎自用,但我接觸一些孩子,在七八九歲時確實有點驕傲,我看他上了初中高中大學,反而隱藏自己才華,因為他害怕光芒四射,他知道怎麼做人了嘛。倒是一些平庸之輩,稍有所得就沾沾自喜,眼光短淺。眼界一打開,心胸一開放,就沒有那些問題。所以我們不要怕現在小孩子有些愛表現的情形,因為他有才華才愛表現,我們可以儘量勸導,不可以因為這樣因噎廢食,因小失大,你就得不償失。所以我還是儘量教導讀經,儘量勸導他謙卑,不可以因為孩子愛表現就責備他貢高我慢,而停止讀經。

有很多是學才藝,仗著才藝而驕傲,只學才藝而驕傲可能一輩子改不掉,但是學經典一時驕傲將來可以改善的,所以我們要相信經典,相信人性,所以有這種擔憂的人都是對經典沒有信心,對人性沒有信心。我就對經典有信心,我們開放出來,給大家都在一個光明的世界中自我前進,將來他會遇到很多跟他一樣有能耐的人,他就會謙卑了,因為現在旁邊的人都不如他嘛。

 

82、問:就目前的教育體制來說,如何培養孩子文化的信心?

 

答:你不可以培養孩子的文化信心,而要培養和宣導家長和老師的文化信心。孩子就給他一直讀經,不要講文化信心給他聽,他成長了,自我領悟了,自然就有文化信心。沒有經典做底子,永遠沒有信心,有信心也是憤世嫉俗,有些人提倡中國文化,要為文化盡心盡力,我看這種人也很可怕。他自己沒有什麼才華,就是憑著一種熱情,這種熱情有時候是激烈的,這種人也很可怕,我常說要平和中正,光明坦蕩。

(還是要建立家長對經典的信心)

家長和老師要有信心,對兒童就不需要要求他有信心,給他這些經典,自然有信心。。。

 

83、問:教育子女的責任是否要完全推給老師?有些家長就是這樣,把孩子送去學校了,不管他講什麼。

 

答:如果老師值得信任,這是對的,如果老師不值得信任就不可以這樣。但是老師值得信任,孩子也不是二十四小時在老師那裡,所以在誰那裡誰負責任。

家長自己沒有文化信念,沒有教育本領,你信任老師就好了。如果你信任老師,老師在做讀經教育,在做長遠的培養,你完全信任,縱使孩子回到家裡,你也要按照老師的方式去教,這也是完全推給老師。如果老師不可靠,只教他天天考試,那考的試,你從小有考過試,知道長大以後沒有用,為什麼要把他全部交給老師,所以要看誰懂嘛。

(據您瞭解,如果用百分比來形容,有多少老師是值得信任的。)按照我的方法做的就值得信任,沒有聽我話的就不值得。(笑,這是顧左右而言他)這個比例講不出來(就您的感覺呢)大概萬分之一吧(哦,太可悲了)那不是,聽到我講萬分之一的人不要傷心,你可能就是那萬分之一啊。以前的朝日新聞,日本最大的新聞,一天一個大標題,我們有些國會議員是豬,這引起國會抗議,如果你不道歉,就想辦法讓你關門,報社壓力很大,隔天就註銷道歉啟示,說昨天寫錯了,應該是我們有些國會議員不是豬。(笑)所以我們有萬分之一的老師是值得信賴的,可能你就是,或者聽到的人都是。

 

84、問:為什麼一些兒童需要在家裡自學,這個沒有形成風氣,家長還有一些擔憂

 

答:也不必形成風氣,因為一個體制的建構不是那麼容易的,背後一定有強大的學理、精密的思考,還有許多經驗的累積。尤其是近一百多年來,是由西方傳來的,我們認為西方是最完美最可靠的,所以推行有年,體制的教育還是牢牢掌握了家長的思考。而且體制教育也不是完全沒有效,讓家長完全退出來,一般人也很難接受。所以我常說,只要一千個學生裡有一個人在家自學也就夠了,所以在家自學也表現了一個國家教育的多樣性,將來或許可以培養出更加多元的人才。

在家自學已經是國際上教育開放不開放的指標。美國有百分之三的孩子在家自學。中國的教育觀念跟教育制度的發展還落後美國幾十年,一步要追上去,恐怕不容易,因為國民的覺醒力沒有那麼好。所以在我期待中,只希望千分之一,我們只希望做到美國的三十分之一就夠了,我們從幼稚園到初中一共有三億的學生,這三億學生,一千人有一個在家自學,就有三十萬,有三十萬能讀經,將來國家的人才就用不完。我的期待是很小的,也希望這種期待與天下同胞共同來分享來完成,這都是為國家民族前途著想,乃至於為整個世界,整個天地宇宙著想。這理論不是我個人的,期待也不是我個人的,是大家一起的。所以這個理論是讓大家來思考來檢驗,這種實踐是讓大家來參與,暫時不能參與的人也不責備,因為時代是開放的,我們的政府是清明的,社會是自由的,人人用他自己認為最好的教育來做,他就安心了,就對得起孩子了,所以不是每個人都要全天候來讀經。但是人人多多少少讀一點經是應該的,少數孩子全天讀經。我常常開玩笑說,有福氣的孩子才能讀經,有大福氣的孩子能夠讀很多經,你福氣不夠,想讀經還不很可能的。所以我們把道理、把案例、把期待說出來,讓大家思考討論。贊成也好,不贊成也沒關係,每個人都很誠意的做人,都按照良知來做事,依照理想來教育,我們就心滿意足了。

 

85、問:為什麼一些孩子要在家自學,怎麼樣學更有效率?

 

答:所謂在家自學是針對現行體制,有些家長發現兒童讀經效用很大,更進一步認識到非讀經不可,而且培養高度人才必須大量讀經,所以就沒有時間做學校功課,比如一天讀四個小時以上,就幾乎不能上學,就從學校撤出來,這叫做讀經在家自學。當然在家自學的情況本來是人類教育的基本狀況,也就是說從古以來中外教育都是家庭做的,要麼是父母教,要麼是請家教,要麼集中村莊孩子,由老師來教。自從一九一七年德國要普遍增進國民教育水準,有了義務教育法令,就是家長應該把孩子送去國家辦的學校,孩子接受教育變成不僅是權利,而且是義務。後來世界各國都認為這樣規定很好,因此義務教育的情況就流行於世界,中華民族也是從民國初年開始漸漸實施。在實施早期,功效是很大的,因為有些家庭是不懂得教育的,有些家庭沒有能力給孩子教育,所以國家讓國民都受基本教育是很好的,不過,西方經過一兩百年也發現,由體制設計的一定模式,一定的教材,這樣就好像工廠裡量產物品一樣,所以人才不夠用,因此也有一些有見識的家長,他認為自己有獨特教育理念,而且他認為學校體制設置不理想,所以就自己教,在國外有一部分是因為宗教問題,比如基督教國家百姓,有些人認為要過基督化的生活,但是學校沒有這種生活,所以要在家教。另一部分是自己有自己專業,所以要自己教。在中國,我們從民國開始已經有義務教育法規,當時對於知識教育普及是很有功效,但是已經七八十年了,社會經濟基礎漸漸發達,家長眼界也打開了,有些家長也有自己教育理念,要把孩子培養得比體制更好,於是就在家自學。

自從我推廣讀經以來,我也漸漸加入讀經在家自學觀念,如果家長對讀經認識很深,我也鼓勵他在家自學,在臺灣,在家自學已經列入教育法規,不過,要經過一定程式的申請。

 

說到在家自學,本來就是最自然的,流行最久的教育模式,因為不管東方西方,在古老的時候都是由家庭做基礎教育。尤其中國古代政府非常聰明,所有人才都在民間培養,他只挑選,考狀元。所以古人只說教育,並沒有在家自學這個名稱,在家自學是針對義務教育而說的。義務教育的來源大概是一九一七年德國政府考慮到要增進國家競爭力,國民必須普遍有基本智慧,於是開設學校,要家長把孩子六歲送到學校,起碼教六年,給孩子教育不僅是權利,而且是義務,這叫義務教育。中國民初由政府規定的義務教育漸漸實施,早期的時候確實產生很大成果。西方一兩百年以來,發現學校教育不是最好的,有些家長認為可以教得更好,本來學校是為了教出人才,而家長認為可以教出更好的人才,這是共同的目的,所以西方政府就漸漸同意甚至鼓勵在家教育,這風氣就漸漸流行。近幾年來在臺灣也有一些家長給孩子在家學習,有些是因為宗教的關係,但大部分是為了家長有特別的理想。自從我推廣讀經後,家長發現孩子讀經越多,效果越好,有些家長也問我能否在家自學,我就開始推廣讀經在家自學,自從這樣推廣,自學的人數是以讀經最多。這也有幾種模式,第一是家長自己教,他要有教育觀念而且扮演好家長和老師的角色,也有為了教自己孩子,他去找鄰居親戚的孩子,五六個,七八個,請一個老師來教,也有是知道讀經重要,他自己開一個地方,也有人送來讀經,有些走讀,有些寄宿,這樣的設立越來越多,我們就統稱為讀經學園或學堂,按照古人的說法就是讀經私塾,但是和私立學校不一樣,私立學校觀念和模式還是體制的,但是在家自學就完全不同於體制,不過教育的理想是一樣的,就是培養人才。我認為怎麼教能培養人才就怎麼教。現在政府開明,鼓勵社會多元,我們也宣導家長對在家自學不要有什麼異樣眼光,因為去學校和在家一樣進步,尤其在家自學有一個優勢,因為學校功課很容易瞭解,也可以兼學學校功課,所以一般在家的孩子,他的課程安排是:以讀經為主題,為核心,但是也需要學些其它的東西。

我認為讀經之外,第一層必須學的是體育,就是身體活動,但是我建議是中國武術和印度瑜伽;第二層,如果有時間精神,就閱讀,廣泛閱讀,讀經孩子都很喜歡課外書,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他的知識量增多,理解力就強;第三層做學校的功課,讀經孩子能力很強,所以不用教他自己就會,這樣他有一種自我滿足感,所以有時候老師還要限制他,學校功課變成令他高興的學習,甚至可以做獎賞來用,你要讀書好讓你做學校功課;如果再有精神,就學一些才藝。這就是在家自學一個功課安排,我並沒有很明確設計規矩,你一定要用多少時間做什麼,但有一個基本法則,你去調配。那麼,有的學生就真用四個小時讀經,三個小時中文,一個小時英文,六個小時呢,就是四個小時中文,兩個小時英文,其它時間再去調配,總之除了體育之外其它可有可無,比如閱讀,一般人認為很重要,其實對讀經孩子來講,他是喜歡讀的,但讀書的時間不可以壓縮到讀經時間,如果簡直沒有時間讀課外書了,不讀也可以,因為他讀經多了,能力很強,兩三年後,讀很簡單的書,本來花一個禮拜時間讀的,現在也許一天就讀完了,甚至不必讀也可以,那些童話讀來做什麼?總之,凡是不能夠大量增進人類智慧的東西,都用很少時間精神去學,或放在以後在學,所以在家自學的孩子每一天都在長進,而且是一輩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86、問:我知道您推廣讀經,臺灣高級長官您也見過,我想知道他們什麼態度?

 

答:這是當官的人一般的態度,就是恩哈,(那您呢)我就繼續做。(您走過大陸很多地方,支持的多,還是反對的多?)凡是遇到我的,幾乎都支持,至少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不支持都是因為沒有接觸過,沒有聽過我的演講,沒有聽過理論,他想當然耳,一聽到要背古書,一下子就氣急敗壞了,這是很無奈的,(就改變教育體制,大陸和臺灣哪個更開放些)就我的聰明,我應該說都很好都很好,(笑,以後您還會為這樣的問題和他們交涉嘛),當然,我雖然不很主動,但一有機會我還是要說一說,不管對誰,不管是對百姓,校長,老師,官員還是中央領導,這是知識份子的責任。(您怎麼理解他們的態度)這是很自然的,因為每個人都有既定觀念,他們都是有學問有地位的人,他們對自己觀念的信守比一般人堅定,而且他們沒有時間好好瞭解你在說什麼,所以基於外交禮貌聽一聽,其實沒有聽進去的,所以只要他們不反對,我就很感激了(以他們智商來說,應該很快就理解)他們沒有時間聽的,就是聽的哪一段時間,心思也在別的地方,所以他們是沒有瞭解,不是不支持,我就好幾次跟臺灣政府當局說現在讀經在社會上已經很流行,有很多成果,是解決教育問題最好的方式,我們願意把十幾年推廣的方式奉獻給政府,教育畢竟是政府大計,要比較快的讓國家解決教育問題,一定要政府支持,我三番兩次的建議,得到的就是哼哈兩字的回應。這也是意料之中,我也不意外,我也不失望,人間世本來如此,如果你有任何妄想都是自己不瞭解。所以只要瞭解了人情世故,就能坦然面對,你認為他們很奇怪嘛(他們也很有學問的,)正因為他們有學問,往往堅守自己的學問,就不會再接受別人不同的意見,尤其我的意見差得哪麼遠。(有學問不是要心胸廣大嘛)本來是這樣,但那是一種理想(等這些孩子長大了)是的。

 

87、問:在家自學教不下去了,孩子厭煩了,有什麼辦法?

 

答:據我所知的,其實就是有跟我保持聯繫的,隨時有問題都提出商討的,這種在家自學的地方往往越辦越盛,學生越來越多,家長越來越高興,沒聽說哪裡辦不下去的,不知道哪裡辦不下去,辦不下去一定有理由,他一定沒有按照我的建議來做。不是說不按我的建議就怎麼樣,而是如果我的建議是道理所在,他不按照道理,當然教不下去。所以如果他教不下去,就把讀經理論再想以遍,一定是哪個環節出現差錯,甚至是大差錯,就是不瞭解,按照自己的想法,摻雜不成熟的理論。

 

88、問:有些家長擔憂,在家脫離社會屬性,會不會沒有交往能力?

 

答:就是合群性。首先這樣看,第一點,在家自學也不是離群索居,家庭也是有相當開放性,家庭來往的不是人嘛,也要和人來往。再如果是一個班,有十幾個孩子,他就有同儕,來往的家長也都是人啊,尤其是我們說群性教育,就是合群教育,什麼叫合群教育?一個人要他合群,其實要啟發他的良心,有良心的人就能合群。所以群性教育不是把一群人放在一起就合群了,我們的學校不是這樣嘛,他們合群嘛?臺灣的學校不都是群體生活嘛?臺灣立法院合群嘛?所以群性教育是合群的教育,不是群體接受教育。

(問這個問題的家長,他的孩子只是一個人在家裡,擔心失去競爭力)

在臺灣也有這樣的例子,有的家長跟他提醒,你的孩子必須有朋友才好,他就去問孩子,你自己在家裡一個人讀書,你都沒有朋友怎麼辦,孩子說,我有啊,他家長說誰你朋友,他說子路啊,子夏啊,子貢啊,我們都是朋友啊,杜甫是我爺爺啊,李白是我叔叔啊,他怎麼沒有朋友呢。他一有機會,還是出門的啊,出門和鄰居在一起,不是群體嘛,而且他不是被關起來,他偶爾也去學校,他的同學反而跟他很好,他也對同學很好,所以要保持人的溫暖的悲憫的心,仁慈以及同情的心,這樣他在自己獨處時,不會感到孤單,與人一起的時候,他能夠與人溝通良好,體貼別人,這樣就是有群性的人,所以一般人想太多了,一談到在家自學就只有一個人,其實人是活的,他也會走來走去。

 

89、問:老師非常感謝,不僅感謝您這樣辛苦,這麼忙能接受訪問,我更感謝能近距離的接近這樣一個... 最後請為我們的訪問做一個結束。

 

答:該說的話都已經說了,就是我常講的,讀經的孩子是有福的,讀經的家庭是有福的,讀經的社會是有福的,讀經的國家是有福的,讀經的世界是有福的,我祝福所有的孩子,所有的家庭,祝福我們的國家,祝福這個世界!

 

 

 

  90、問:無論這個孩子是否讀經,一般家長對於數學都是憂心忡忡,您怎麼在讀經中解決這個問題?

 

答:數學教育是我們吸收西方文化以來,一直成為東方各個國家很頭疼的問題。數學怎麼教?其實我認為數學是很簡單的,數學是人類心中本有的東西,我們不過把心裡早知道的道理,一層一層發掘出來,這樣就能成就數學。東方人教數學哪麼辛苦,學科學哪麼辛苦,一百多年了,還是趕不上西方,數學這麼難嘛?本來人心中的東西,為什麼這麼難呢?我從教育的立場來思考,發現不是數學難,而是對於數學教育的本質沒有把握到。我們違反了數學教育的規律,所以非常用功但是沒有成就,白白浪費了他的生命,白白折磨他的心靈。

數學要怎麼教?我就說,也是跟讀經的方法一樣,或許說,跟所有做人道理一樣,就是該怎麼教就怎麼教,順著他理解能力發展,引導他發展。注意引導這兩個字,我們國內的教育就不是用引導的方式,而是用強迫的方式。強迫本來聰明的孩子,強迫他不可以聰明,強迫本來不聰明的孩子,你一定要聰明起來,結果大家都受苦。其實數學教育有他的規律,而西方把握到規律,就是數學根本不用教,要教就隨便教一教,要學就隨便學一學,他們就成科學國家,那不是得了便宜有賣乖嗎,我們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嘛。(笑)

至於怎麼操作,我認為很簡單,不要障礙孩子的聰明,但也不催促他的聰明,他能做的時候,讓他做,做到哪裡算哪裡。數學是邏輯的表現,而人類邏輯能力,也就是理解能力是隨著年齡發展的,所以到某個年齡就有某種成長。有些天生就比較聰明,順著他的生長就日漸生長,有些不聰明的孩子,他也在慢慢發展,數學要注意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怎麼做呢?就是從兩歲三歲開始,就教他一點,比如數數,就讓他數,數不來,沒關係你就等著,兩三歲的孩子有的從一數到十,有的從一數到一百,有的不行,不行的孩子你不要緊張,你就等著他,一年以後他就會數了,差一年能差多少呢。一年以後還不行,兩年以後他肯定會數了,為什麼要哪麼急呢?急有用嘛?兩三歲這樣,四五歲這樣,五六歲都這樣,你會數數了,你懂加法了,引導他思考,讓他回答,他能夠題目就讓他做,能做到哪裡就做到哪裡,以不教為教,讓他玩數學。到小學有了教材,建議小學老師從一年級開始就讓小朋友會做自己做,他會做自己高興做,不會的也白教,所以數學是不必教的,誰教數學誰笨,而且把孩子教笨。因為那個會的你還教他,他不得前進,不會的你硬教他,他就心生恐懼,所以都笨,因此我們的數學教育是把孩子教笨的教育。怎麼看到他笨呢,他到三四年級就可以看到,因為普遍一二年級孩子百分之八十數學都九十一百分,因為那時候從零開始,他有了理解力就很容易瞭解那時候的數學,但老師全班一起教學,對於聰明的孩子,就限制他,不讓他成長,還沒有成長起來的孩子,就逼迫他,讓他一定成長。所以我們做法很簡單,大家放輕鬆,瞭解人性,瞭解兒童,瞭解個別差異,讓每個人依照自己的能力去做數學,做到哪裡算哪裡,這樣幾年之後我們就有數學家,就有科學家,而一般趕不上功課的人,他也可以照常過日常生活,而他學習歷程中沒有多少挫折,他對於思考就有興趣,這就是一個會思考的民族,一個民族都會思考,其中必然產生數學家科學家,這樣我們的科學才能趕上世界的水準。

 

(到現在我小學一二年級數學我都不懂,我是說應用題,這個管子多少水,那個管子多少水)

 

我出個提給你做,有一個水池,東邊水

 

(我的孩子問我時,一頭霧水)

 

如果應用問題,往往不是你不會算,往往你不知道他在問什麼。你會不會算是數學問題,你知不知道他問什麼,這是語文問題。(可是我是語文課代表)那你以後把題目念三遍,看知不知道,不知道再念五遍,念十遍,列出方程式,你就能算了,因為加減乘除你會吧(乘除比較不會)那沒關係,你這樣的年紀,讓一個會數學的人來給你補習,一個小時你就會了,所以小學不會的,初中再學,初中不會的,高中再學,但是現在國家的教育思想有太過急切的情緒,認為要我們的國民快速趕上西方,就必須用強大壓力做最困難的問題,就是比西方科學國家困難三到五年,這障礙了他的思考興趣,摧殘他的思考力,所謂培養出一批不會思考的國民,我們常常罵我們國民不會獨立思考,原來是我們的教育把他教壞了。真正的科學國家知道數學和科學是要靠思考解決問題的,而思考是以徹底明白為標準,不是糊裡糊塗教他做很多題目,叫他應用公式,這個思考是每個人心中的事,你不可以強迫他,你只能引導他,所以政府的數學教育思想要改變。再來,老師和家長才可以放鬆,因為教的好教不好都沒關係,成績好不代表成功,現在不好不代表以後不好,同時,一個人成功不需要哪麼深的數學,那是做數學家用的,不是生活用的,我常說,我們去市場買菜,沒有人用sincos來買菜,他也照常過很好的生活,最重要是能夠思考,喜歡思考,而不是每個人都做那麼深的數學,所以讓所有人做那麼深數學,中華民族永遠不能成為科學國家。

 

91、問:對那麼多反對的聲音,如何來面對?

 

答:如果有人真的很反對讀經,我就覺得很安慰,什麼教真的反對?我們讀經是關心教育,真的反對的人是為了關心教育,他怕把人教壞了,所以他才反對,這種人是有熱忱的,對教育有良心,凡是有熱忱有良心的人都是好人。但是,如果這些人反對讀經,是讀經真錯了嗎?還是他不瞭解,他心中有自己一套對讀經的想法不是我們的想法,他以為讀經就是他想像的那樣,他怕這樣會障礙孩子,這是有良心的,所以我尊重他。但是我奉勸他,為什麼不拿出知識份子的誠意,開放一下心胸,先把對方瞭解清楚再來反對。所以他是有熱情但是不真誠,學術的真誠是先瞭解對方才來批評。

有些人呢,不是為了教育的良心,他是為反對而反對,凡是跟他不一樣的閉著眼睛就反對,他從年輕時候就反對這個世界,這種人叫瘋子,你對瘋子有什麼辦法呢,我們就付之一笑。所以沒有人能反對讀經,如果真有人反對讀經,他反對的對,我明天立刻改善。所以我不是要堅持讀經,我也不是剛愎自用,也不是自以為是,標新立異,嘩眾取寵,反正教育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凡是關心教育的人都該這麼想,誰能提出讀經教育的缺點,不合人性,不合教育理論,不合兒童心裡,你提出來我馬上接受。如果有人反對讀經,我是高興的,因為他可能成為我的老師,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人有這樣的誠懇,來真正瞭解讀經後來批評,我非常失望。

(這些人對你的勸告有效用嘛?)

沒有一個是讓我做參考的,都是八股,都是五四以來的八股,都是西洋的八股,都是一偏之間(沒有人轉化觀念嘛?)轉過來就不會批評了(我是說在您勸告之下)有,有的本來反對,後來支持了,支持了他就努力協助推動,所以我相信人性,我相信真理,我相信良心,我相信知識份子,所以我相信讀經會越走越順利。

 

92、問:有些家長擔心,孩子一直在家讀經,將來會怎麼樣呢?

 

答:所謂在家讀經只是大量讀經的意思,你在學校也可以大量讀經,比如說我們一些學校知道讀經的重要,他用大部分時間來教讀經,你就不必在家讀了。大量讀經可以培養更有學習能力,有心胸志氣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就前途廣大。當然我們也要做一些培養,怎麼培養,我的計畫是,十年讀經,十年解經,十年立業。比如三歲到十三歲,他用大量時間讀經,能夠背誦三十萬到五十萬經典,包括中文和外文,甚至更多,到十三歲以後,理解力發達,就可以解經了,對於背過的經典每一字每一句每一章每一節統統深入其中,他就具備了自己思考的能力,然後給他古今中外所有學術代表著作,給他知道人類有多少學術成就,讓他了然於胸,他就可以縱觀全域,成為他獨到見解。而這不是他的主觀,而是基於人類共同智慧,凝練出人類新的文化方向,這樣就能貢獻給我們的民族,甚至全人類,這叫做時代的人才,世界的人才。到了二十三歲,讓他去遍訪名師,讓他去名山大川,歷練人生,到三十三歲,成熟,成為一個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父母,對得起祖先的人才。

(教改可能要很長時間,家長希望您給一個合理建議)

在家自學可以家長自己教,可以請附近鄰居親戚朋友孩子一起來,也可以開一個私塾,天下願意學的孩子一起來,模式很多。有的人加上一點自己的意見,不一定只有讀經,這也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他有一個總原則,就多讀經,其它是可以有不同變化的,我提倡私塾的觀念,是一個總原則,沒有標準模式,所以個人可以自己設置,自己推行。我也希望天下私塾可以交換意見,共同尋求更完備的模式來實施教學。我們正在做這樣的建議。

 

93、問:您一直在強調有生命那一刻起就應該胎教了,那應該怎樣進行呢?

 

答:我們凡是進行一種教育,都要知道他的道理。胎兒能不能學習?如果他不能,教育就沒有效果。古人有胎教的說法,我們不信了,不過西方也有研究成果,胎兒是可以接受教育的,因為他的心智正在成長,他從腦神經發展說起。所以至少在腦神經發展上我們應該做胎教,何況他還有性情的培養呢。我們先瞭解腦神經,腦神經要依靠訊息的刺激才發展,而我們人類接受資訊有五個管道,眼、耳、鼻、舌、身、接受色聲香味觸的資訊,在胎兒時期,眼鼻舌身都不起作用,只有耳朵,聽覺起作用。因此我們教育管道非常簡單只有一種,就聲音。要用什麼聲音呢?我們說用豐富的聲音可以刺激精密的腦神經發展,用優雅的聲音可以陶冶他的性情,所以給胎兒的就用豐富而優雅的聲音。大家就去自己選擇。如果不會選擇,我建議有三種,第一種就是天地宇宙的聲音,但是我們現代人類已經漸漸遠離天地宇宙,幸而我們還有第二種,就是天才的聲音,表現為音樂,被稱為經典而流傳千古,叫做古典,這就是胎兒最好的教材,第三種就是經典誦讀的聲音,經典就是好的文章,所謂抑揚頓挫,父母念是親切,音色好的人念是優美,可以同時給他聽,二十四小時。家裡有人懷孕準備兩架cd機器,一架放古典音樂,一架放經典誦讀,放在不同地方,聲音可大可小,以小為好,早上按一個play一個replay,因為聲音都是天才的聲音,我們就正在教孩子稱為天才,這樣聽十個月的聲音出生的孩子,已經在各個地方有這種案例,我們稱作讀經寶寶,凡是讀經寶寶就不一樣,相貌不凡,很好養,不哭不鬧,越長大越表現他的聰明,越有氣質。所以我常到各處去,都請當地人一定要推廣當地胎兒教育,讓以後所有出生的嬰兒都是讀經寶寶,這種孩子幾乎不用教,他好學成性,他聰明絕頂,他性情溫和,學校裡面免除許多教育困難,我們國家以後就出現許多人才。

一個孩子如果出生了,眼睛張開了,就可以有第二個管道的教育,看越豐富越優雅的圖畫、顏色。一種是天地宇宙的景色,所謂鬼斧神工,再來就是人類永垂不朽的名畫,戲劇,舞蹈,看三遍五遍十遍二十遍,讓他在三歲之前聽盡世界名曲,看盡世界名畫,打下他一生美感基礎,高度鑒賞能力,精密的頭腦,溫和的性情,就步上人生康莊大道。

至於讀經,初生後繼續聽,到他能夠看字,能夠跟著誦讀的時候就可以讀經了,教他認字,認字就能閱讀,就開拓了心靈廣大世界。這是我稱為讀書的生涯規劃,從胎兒開始,到出生,到十三歲,以讀經為主,以吸收為主,以涵養為主,十三歲之後才開始去理解,開始去融匯貫通、發明創造。

 

94、問:您現在這樣溫和,您也接受過胎教的教育麼?

 

答:應該沒有,因為我們近一百年來的中華民族是荒廢的,蒼白的,國不成國,所以沒有教育觀念,我不是因為從小讀經長大,我是因為長大後後悔,我來推廣讀經。說我的氣質好,那是我長大以後自己修養來的,從我能夠反省自己開始,十五六歲吧,所有人都是十五六歲反省自己,有些人就自暴自棄,自暴者就是憤青,自棄者就患憂鬱症,能夠積極正面面對自己生命,來面對世界,這才是更有意思的,我從哪個時候開始儘量勉勵自己亡羊補牢,能夠長進的地方自我長進,能夠學習的地方儘量學習,我還差得很遠(您太謙虛了)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和順居中,英華髮外。不過我還是當不起古人這麼說,我還是很差的,我是盡力而已。(但是給了別人這樣的感受)你少見多怪嘛(可是好多人都這樣說)你不要讓我睡不著覺了(笑)。(僅僅是飽讀了詩書嘛)我不是講我自己,所謂飽讀詩書也有兩種境界,一種是做書呆子,另一種呢是從讀書的歷程中,發現智慧,書中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命,這時所讀的書才是真的,你才知道經典的每一句話都是實在的。近百年來的中國人一直批判古人,但是根據我的看法,如果我們自己認為自己很聰明,我想古人也不比我們笨,我們覺得自己生機活潑。我想古人也年輕過。所以我做學問,是先相信古人,然後拿我自己和古人比比,我們不如古人,要見賢思齊,如果我們比古人好,那是因為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我們要慶倖。我們看到古人的缺點沒什麼可驕傲的,古人的好處你還沒有學到呢。所以我們做學問的方法就是相信古人,與古人為友,互相見賢思齊,然後面對現代。因為古人的環境和我們不一樣,但是他們心靈是一樣的,古人處事的態度我們可以拿來用。我們讀書往往讀到他的事件,但是事件背後有他的道理。事件可能過去,但是道理不會過去。有些人認為古人說的都是古事,現代有現代的事情要做,這種人是不會讀書。所以我覺得假如我有一點點成就,是因為接受了智慧的薰陶。智慧是無窮的,文化是廣大的,我們應該敞開心胸,先學習,再批評,不要先批評,你以批評就不能學習了嘛。

 

95、問:我們繼續數學的話題

 

答:剛才說數學是不用教的,自己學的才算,本來就應該這麼做。我在推廣讀經的同時,也注意到數學科學的教育,我就叫老師試試這種方式,有的老師真的嘗試了,最好的起點是小學一年級,他一會認字,就可以讓他自己讀數學課本,做數學習題。老師有一招很管用,就是鼓勵學生偷寫數學作業(偷寫?)是啊,我們的體制就是,不管阿貓阿狗,就用統一教材,我剛才說了,有些孩子能往前做,老師為了軍事化管理,不讓他往前做,我還沒有教,你就偷寫,你小偷,擦掉,重寫,結果那個學生一生的思考興趣就被你障礙了。這是對不明理的老師說的,他就往前寫,寫到他做不下去的地方,他可以問老師問同學,每個人都停在他思考的最前端,但是我們不要逼迫他,他再過幾天,幾個禮拜,幾個月,他說我又會了,他就往前進。跟不上的怎麼辦呢,也一樣,只管他自己做,問問老師,問問同學,問問家長,啟發他一下,他還是不明白,這時候老師應該安慰他,不是指責他,說沒關係,現在你還小,這些題目太深了,過一陣你就會了。過幾個月果然他會做了,二三年級不會做的題,他到五六年級肯定會了。(那他二三年級肯定不及格了)那你是要為他二年級考試及格而奮鬥,還是為他一輩子幸福奮鬥,(這是體制問題)這是家長心態問題,老師教育理論問題,國家體制問題,所以要一體解決,要不能解決,就要有人負責任,國家體制不能負責任,老師不能負責任,家長要負責任,家長不能負責任,這個孩子就活該,叫做共業。我們在業力之中,中華民族就是這樣激情,這樣妄想趕上西方,而不知道數學科學教育的本色,用非科學的教育想把數學教好,是教不好的。所以中國人一定要反省,數學教育的方法一正確,天下孩子都很幸福,而且將來就可以很自然出現天才,這些天才很自然可以成就。(就會有很多華羅庚出現)是的,因為華羅庚一定不是在老師的課程下出現的,他一定超越課程,所以要有天才老師才能教出天才學生。我們整個民族人口這麼多,必定有幾百幾千個華羅庚,白白被我們體制扼殺了,所以不在學校上學,問題就容易解決。讀經私塾的孩子,數學是可有可無的,你也可以一輩子都不算數學,你也可以過現代化的生活,他飽讀詩書,看了很多課外書,到了五年級,從一年級數學做,大概一天就把一年的做完了,一個禮拜就把二三年級做完了,為什麼要耗費哪麼多精神力氣,一步步辛苦的做數學,所以這就是不瞭解兒童心理。兒童理解能力是慢慢成長的,人類的理解能力越長大越精明,到了精明的時候再做簡單數學,他是愉快的,你在他還沒有發展到時候強迫他做高度難度的數學他是痛苦的,到最後,結果是一樣的。甚至輕鬆做才有良好發展,因為數學一受到挫折,他就心生恐懼,心生恐懼就學不好,勉強到初中高中都是假的,這輩子不喜歡思考,跟著庸俗的大眾過他的人生,所以你逼迫他學數學,不僅沒有數學成就,連人生都敗壞了。

 

所以數學教育不要那麼認真了,我們要成為科學國家是非常容易的。總結一句,數學是不用教的,誰教數學誰笨,把人都教笨了。

 

96、問:孩子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是符合天性,更多接近自然,讀經是否違反天性,是否和接近自然衝突?

 

答:孩子是活的,他有機會就接近自然。你上學就接近自然了嘛?你用上學的時間來讀經就好了嘛,你又不是把孩子放在暗房裡面。這種問題都是推理太過,想太快了。他該銳利思考的地方他糊塗,這樣的地方倒精明。他把孩子想成死機器,把家長都想成暴君。

(接近自然重要還是讀經重要?)

那就叫他去非洲過原始生活吧。當然都重要,讀經是我們要教的,大自然偶爾有機會就去接近,你要是能在大自然中設一個私塾,教讀經,那也是我主張的,但是如果你不可能呢?不可能就在都市里,偶爾去山林裡走一走。一般人不都是這樣的嘛?你怎麼不去學校問老師,接近自然重要還是上學重要。

 

97、問:有的人教經典的時候講解,您怎麼看?

 

答:也無所謂,他喜歡講就講一講,不喜歡就不要講,能講多講一點,不能講就不必講。為了節省時間,統統不必講就最好。你講也不要板起面孔,你講的也不一定最好,你隨便講他隨便聽。如果你板起面孔,他以為是標準答案,是害他一輩子。所以這是自由的,我說不必講解,是不必要,不是不可以。所以有人講沒關係,但是請不要執著一定要講,你講讓他瞭解的可能還是你的,你不講他自己瞭解的是他自己,所以以不講為比較高,講的是安慰你自己,是浪費了孩子,請你去選擇。有些人忍不住講,也可以,但是我總是忍得住。所以我當然也能講,但我教讀經十幾年,從不講,也沒有孩子問過我,十幾年前的孩子,到現在,都可以自己讀文言文。

(您是不是覺得硬性的灌輸只是增長知識,而不能增長情懷)

往往如此,但也不必然,所以教育是活的東西,不能一概而論,我們就是拿捏尺寸就可以了。

 

98、問:讀經教育如何彌補現行教育的,他們衝突嘛?

 

答:凡是有意義的東西都不應該衝突,體制的教育也是有哪麼多學者研究出來的,必定有好處,也不必排斥。但是要得到體制功課的成果,不需要哪麼多時間。所以用大量時間讀經,少量時間做功課,至於比例,那就看一個人對教育理解有多深。對兒童瞭解越深,讀經時間自然拉長,學習能力提升了,體制內容自然容易。如果一直執著于現行教育觀念,他就轉不過來,他就害了他的學生,也害了自己,因為你用那麼多時間教哪麼少的東西,孩子就比較愚笨,越教越困難,你把孩子的聰明才智提升了,你就輕鬆。

 

99、問:現在社會關於讀經的提法非常多,像文化導讀,經典誦讀等,您的讀經和他們有什麼區別?

 

答:沒什麼區別。我剛開始推廣的時候就用讀經,但是在十幾年前,中國大陸對“經”這個字有忌諱,所以許多人就用比較柔和的說法,叫“經典誦讀”“文化導讀”等,但是意思都一樣。(但您為什麼堅持用讀經)因為他本來就是讀經嗎,比較簡潔響亮。(但是會誤會,以為是佛經聖經什麼)誤會久而久之就會解除。為什麼為了誤會就取消應有的稱呼呢?再說誤會為佛經聖經,因為佛教徒,基督教徒還保留了讀經的傳統。本來文化有文化的讀經,宗教有宗教的讀經,文化是普遍的智慧,我現在提倡的是文化的讀經,但是文化的讀經傳統已經被破壞了,而宗教還保留,於是有人誤會。誤會歸誤會,真理還是真理,我們應該讓誤會回歸真理,而不是委屈真理而符合誤會。所以十幾年來讀經的詞語也漸漸流通,講文化導讀經典誦讀的時候在平常也用讀經,所以我相信真理一定戰勝一切,不怕別人誤會。我們做人也一樣,你假如行得正就不怕誤會,樹正是不怕影斜的,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因此我用“讀經”,而且一直用下去,我相信以後“讀經”會成為家喻戶曉的詞語,那時候中華民族就有救了。

 

100、問:我們很高興看到很多學校用弟子規來進行德育教育,您覺得讀經和道德怎麼樣安排?

 

答:很好啊,用弟子規來做德行教育是很簡便有效的,我推廣讀經,也勸讀經的孩子都讀讀弟子規,並且多多少少實踐弟子規。但是,德行教育和讀經教育是不同層次上說的,德行教育好像空氣,二十四小時都要呼吸,二十四小時都要注意德行,但是並不一定要停下來用某一個時間特別練習呼吸,所以不一定拿一段時間來訓練弟子規,弟子規是在日常中隨時提醒,我們要特別做的是讀經,所以我們特別教讀經,附帶教弟子規,有時候讀經,二十四小時都要提醒弟子規,這樣就相輔相成。這兩種教育看成排斥的,就不瞭解這兩種教育的本質,瞭解人生道理以後,任何事都能做恰當安排,不會心思混淆,不會張惶失措。

 

101、問:社會上以為中國文化缺乏創造力,讀經會抑制孩子的創造力嗎?

 

答:說西方文化比中國文化多了創造力,這需要鑒別一下,這種人所說的西方創造力,應該加個限制,叫做知識的創造。其實不可以說知識的創造,叫做知識的發明。創造有很多種,還有智慧的創造啊。智慧才是真正的創造,知識只是發明。西方近兩三百年來,確實對於知識方面有精彩的發明。知識的特質是累計的,是可以日新月異的,所以只要累計一層,就有精彩。不過智慧呢,他是一層又一層的,所以智慧不可以再說發明。假如說中國人的創造在智慧,這智慧如果在孔子那裡成就了,那就是永恆的智慧。西方人也瞭解的,西方人的智慧在耶穌時候成就,兩千零八年來,西方人沒有說在對上帝的瞭解上比耶穌更進一步,西方人可以不進步,為什麼中國人一定要進步。所以中國人所要進步的是知識方面,而知識要進步是很容易的,所以中國人不要那麼氣餒,我們有自己精彩的一面。西方有他的表現我們可以學習,見賢思齊,我們就是太緊張太恐懼了,你一個沒有信心的人,怎麼能面對人家的精彩文化,所以我們要端正自己,

 

102、問:一個長期生活在海外的華人,連中國話都說不好,也許他一輩子都用不到中文,他要讀經嘛?

 

答:我們說讀經其實就是把人類的智慧用很簡便的方式吸收進來,如果他在海外,不想學中文,他也可以學外文,外文也有外文的經典,凡是經典都是智慧,凡是智慧都是共通的,外文經典學好了,也容易瞭解中國的智慧。如果他還要更上一層,也來讀讀中國的經,他就具備中西文化傳統,他融會貫通,成為時代性國際性人才。所以並不是只有中國的才是經,我建議海外華僑子弟他已經對當地的語文很好操作,他應該多用些時間讀中文經典,他讀中文經典也能增進聰明,當地語文也能學得很好。他的中文比當地好,他當地的語文也比當地好,這不是相得益彰嘛。至於一輩子要不要用到中文,誰知道呢,一個不懂中文的人,可能他遇到機會也不爭取,甚至逃避,所以一輩子用不到中文,假如他有這個能力,自然會用到啊,所以沒有能力才用不到,而不是沒有機會用。所以家長不要給他這個遺憾,要用的時候居然沒有能力,所以沒有用不到中文的中國人,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因此這個問題是因為家長見識不足,不是孩子應不應該學的問題。

 

103、問:我們注意許多讀經家庭都有些宗教信仰。

 

答:目前是這樣,這也是歷史的理由。因為所有文化都破壞了,宗教保留讓文化還沒有破壞殆盡,所以一遇到有文化的呼聲,他們的迴響是比較迅速的,因此在最初幾年內,有宗教信仰的家庭比較容易接受。但是如果讀經的道理是合理,將來就不只是宗教家庭會讀經,我推廣讀經也是一視同仁,所以他是超越於宗教和民族之上,甚至超越於政治形態之上。智慧就是智慧,他是永恆的,他是共通的,所以我不計較誰在讀經。

(有些家長認為你加入宗教色彩,是這樣嘛?)

我沒有宗教色彩啊,儒家是信人間的常理常道,所以他不是宗教,而且他包容任何宗教。我們讀經的推廣者都應該有這種心態,也希望我們下一代,要有宗教情懷,所謂宗教情懷就是悲天憫人,宗教狂熱就是有排他性。所以表面上宗教家庭比較容易接受,以後會是全民的。

 

104、問:超過十三歲怎麼讀經呢

 

答:我說十三歲是警惕,要家長和老師一定要把握時機。並沒有反過來說十三歲以上就不可能進步了。我說十三歲以後沒救了,這是一種警告,如果有誰聽了以後不服氣,他就有救,你如果聽過以後,認為自己沒救,那就真的沒救了,所以任何人任何時刻都可以從經典收益,只是越小讀收益越大。

十三歲以後我稱為成人讀經,可以長養他的文化胸懷,所以一個人要自己生命充實飽滿,就應該開始讀經。怎麼讀呢?就是把自己的心態降低到嬰兒,就把握到語文學習的要領,只管接受不管應用,只管記憶不管瞭解,只管去讀不管動不動。所以這就太簡單了。一般成人為什麼不能讀經,是犯了教育思想的錯誤,他認為什麼都要瞭解才有用,其實不然,科學、數學、知識、技能是瞭解才有用,但是像文學、哲學、美學、智慧,都是醞釀型的學問,只要你多接觸,自己會醞釀,而且他的瞭解是慢慢瞭解,沒有固定答案的瞭解,他是永遠可以往前進的瞭解,所以你讀一句就可以用一輩子,這多划算。如果你不強求,就現賣現賣,就可以讀經了。

我有一個簡便的方法,可以做參考,其實說參考是太客氣,就你一定要這樣做,要讀經只有一個條路,就是多讀。你先選一本經典,中國人就選論語,外國自己知道自己經典是什麼。從第一句開始讀,第一句完讀第二句,第二句讀完讀第三句,第三句讀完讀什麼你知道嘛?(第四句,笑)那大家都懂對不對,不然,第一頁讀完你還要翻開第二頁,唯讀原文不必讀注解。

(但是成人已經具備理解能力,一定要強迫他不理解嗎?)

這不是強迫。我考察成人為什麼讀經典的理由,是因為他認為經典很難,所以他就不敢讀,注解比原文還難,你不讀原文讀注解頭更大了,去讀注解我保證這個人注解都讀不完。所以要人類從最簡單的方法接近聖賢,就你唯讀原文,一直讀完,論語總共一萬兩千多字,只要一個小時就可以讀完一遍,老子五千字,半個小時就能讀完。這麼舉世聞名的經典著作,你是一個中國人,居然這輩子沒有讀過論語,沒有讀過老子一遍,我看以後很難去見閻羅王,那有罪過啊!

(兒童還有很多時間理解消化,成人有沒有這樣的時間,不理解之後會學以致用嗎?)

經典本來就很簡單,你要去熟悉他,熟悉了就自然瞭解。如果不瞭解,熟悉以後看注解就有興趣,你才有進一步的可能,你不熟悉他,你讀注解,讀幾句就不想讀了。我不相信誰有這樣的志氣,你不熟悉能把一本書都看完,不信你自己做看看,你以前為什麼不做,所以不要逞強了,承認自己的無能。(有這樣的例子嗎,不看注解,自己就懂了?)到處是,而且你如果讀完一遍,自己做個記號,寫個一,最好寫上幾月幾日,還可以讀第二遍,再寫個二,五遍畫一個正,畫二十個正,你就讀了一百遍。依據我的預測,以及很多人照著做的結果都證實,不要說一百遍,讀第一遍就有相當瞭解,三五十遍就幾乎會背,讀一百遍大概一輩子用不完。

讀一遍就有相當瞭解是什麼意思?論語四百九十八章,大概兩千句,你瞭解百分之一,就瞭解二十句,論語瞭解一句就不得了了,你瞭解二十句,你不是只會。。而且論語瞭解一句就等於瞭解一切,因為這是智慧,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不是知識,一個蘿蔔一個坑。所以不要把智慧的書當作知識的書來讀,一句就夠,何況有很多句。你在讀的過程中,對某些句子忽然有某些感悟,好像書中的句子霎時之間大放光明,照透了整個人生,照透整個世界,這叫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讀書沒有到這個境界,你這輩子都白費了。

(您這樣的感悟,讀了多少遍呢?)我天才大嘛,讀不到一百遍就很有感悟了。(笑)你就立志把論語在最短時間讀完一百遍,如果真有一些句子不瞭解,你就去看注解,可以看三家五家十家,你就變成專家了。那時候你看注解是喜悅的,因為你得到這一句,你就融會貫通,又會得到其它句,這時候,你才真叫有能力讀書,才真叫再讀書。我們的初中高中乃至於大學教的國文課,統統白費了,浪費人生,而且使我們的初中高中生,最討厭孔子孟子,因為我們違反了教育的規則。所以老老實實,明明白白,你就知道怎麼做。(是不是很多人反對您,您說初中高中都在浪費生命)沒有人敢反對我啊,因為敗軍之將是不敢言勇的,反對我的人是死鴨子嘴硬,慚愧的人還有救,死鴨子嘴硬的人算了不和他計較,他將與草木同朽。一方面很少人反對我,一方面他反對我我也無所謂,因為這是他的事不是我的事,我把書讀了他不讀,與我何干?但是從整個國家民族歷史的發展,我們倒是希望人人都是心平氣和從理而行,如果不是這樣做,要知道吃虧的是自己,而且你對不起自己祖先,對不起自己民族,對不起我們子孫,這罪過可大了,所以你不要隨便反對我。

 

105、問:網上有這樣的聲音,說您反對現行體制教育

 

答:現行體制教育有很多好處啊,一個有良心的人怎麼會對有好處的事情反對呢,莫名其妙,所以我從不反對任何教育理論,從不反對任何體制,我只說他不夠。所以許多教育理論不是錯,而是不夠,現行體制不是錯,是不夠。你花費大量時間,收到很小成效,你浪費了學生,只是這樣。你沒有錯,但是你可以改變一下教育理論,調整一下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法,可以用同樣的精神力氣達到同樣的效果。所以我的讀經教育不是和體制對抗,不是平列式的對抗。讀經教育理論是籠罩性的,提升一個人的學習能力,體制學的更好,所以體制用很少時間學。比如我舉個例子,在臺灣屏東,有個家長給他的孩子申請自學,他從幼稚園讀經,小學二年級想在家讀經,結果送上去申請,教育局的人給他打回,說我不相信一個孩子可以自己做功課,這個家長就打電話給我說,冤枉啊,我的孩子已經做到四年級的功課了,你看這不是浪費國家人才嘛?我就讓他繼續申報,結果還是在家自學了,他就問要用多少時間做學校功課,我就說用五分之一的時間吧,大概每天用一個小時,過了半年他和我說,說我說錯了,他的孩子每天用半小時做學校功課,回去考試都是名列前茅,所以用十分之一就可以把學校功課做好,所以我們是浪費了十分之九的人生。(這樣的例子很多)不是很多,是每一個人都這樣(凡是您接觸的)沒接觸到的也這樣,這是道理,道理是普遍的,(每一個都這樣?不會因人而異嘛?)不會因人而異,不會因地而異,不會因男女而異,不會因種族而異,(但是就是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敢於實踐)不知道是我們的責任,不敢實踐是他的責任。

(您推廣了這麼多年,有沒有辜負了自己,是不是沒有達到自己預想的效果,您預想的是什麼樣?)

我沒有預想,也不可以有預想,天地之間有道理也有顯示,我只講道理,我不責求現實。道理是一致的,現實是多樣的,只要多做就多好,少做就少好。所以只要聽到有人讀經,如果他在讀三字經,我說也好,至少比語文課本好,他每天讀十分鐘,我說也好,至少比不讀好。但最好還是遵照讀經的四個要領來做,第一個要領是及早讀經,越早越好,早到什麼時候,就從你知道的那一刻起;第二個,老實讀經,什麼叫老實?第一讀真正的經,不要讀次要的假的經,第二就是只是讀,不要有花樣,真的用你所認為枯燥的讀書方法把書讀進去了,天下就沒有更難的事情了,所以我們是培養大才的胸襟氣度,所以要老實讀經,千萬不要用很多故事遊戲獎品,有也是偶爾為止,或者初期做一做,總是要引導他向人才的方向走,而每有個孩子本來都是天才,都是被你的方法教成庸材了;第三個,大量讀經,按照自己的條件盡可能越多越好,字數越多越好,遍數越多越好,字數多遍數多,時間就花的多,時間花得一多,普通的學校就不必去,從幼稚園到小學五六年級都不做學校功課,到六年級的時候用幾個月就把小學功課統統做完,不做也罷,他已經超越這個程度了,所以這叫大量讀經;如果能夠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他的生命是充實飽滿的,他是快樂的,我們叫快樂讀經,這種快樂是深度快樂,應該叫做幸福的,應該叫幸福讀經。

(老師在推廣過程中,有一次演講據說只剩下一個人,而且還是更夫,您當時有快樂嘛?)

我講起話來就是旁若無人,口沫橫飛,不管有沒有人聽都一樣的。(笑)

(是什麼支撐您?)我們是老實推廣,大量推廣,快樂推廣(笑)(真的很快樂嘛?)當然,因為我們所講的是道理,我們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我們只問自己應該做什麼,而不問功效。只要合理的,他必定有功效,假如不合理的呢,縱使一時轟轟烈烈,終歸煙消雲散。這是知識份子的心靈,要不然讀書做什麼,讀書所以明理,所謂理中有事,所以你明瞭理又要知道事。理是很容易說出來的,事呢就有千差萬別,你說了理,希望有人遵從,但有人遵從有人不遵從,這叫事,你要用理來引導事,不要因為事而吞沒了理。我們要依理而行,但是我們都同情一切事情的變化,所以我不怪罪現實,但是我相信必定能夠引導現實,改變現實。

 

106、問:兒童讀經之後要繼續教育,是否要以書院的方式?

 

答:當然是,這就是有了滿腹經綸後,他畢竟還是孩子,他畢竟只有堆積,就好像一座寶山,必須去開採,必須去鍛煉,才能真正成才。而鍛煉所在,似乎不能在學校中,因為現行學校確實沒有完整規劃,所以我們鼓舞天下之間多開書院,也讓教育有多元化表現,讓國家有多元化人才。一個清明的政府,最具有標誌性的表現就是開放多元,在清明政府之下的教育尤其要開放與多元,這是現代化精神,也是我們民族正在追求的價值。所以我相信私塾和書院教育是協助政府的,有益於民族的,也必定被政府所接受和鼓勵。

(如果以書院方式進行,有什麼好的建議,以什麼模式更科學?)

本來書是自己讀的,學問是自己成就的,學生和老師都是輔助地位。所以如果有書院的話,就是有人引導他如何讀書,讀哪些書,然後和他討論,適當的時候指點他。就好像龍要自己畫,地上的龍畫好了,老師只來點睛,點好了眼睛龍就能飛,如果他龍還沒有畫好,老師去點了眼睛,牆壁上眼睛骨碌骨碌轉,也飛不起來。(笑)所以書院就是自由的講學,其實是讓一個年輕人自己讀自己的書,自己做自己的思考,然後有老師來指點,他日漸就能成就,所以書院教育很簡單的,就是這些。

(不必要求老師的素質了?)

私塾老師不必要求素質,但是書院老師必須有高度素質,而這個高度素質就是他要有見識,要有理想,要有智慧。這種人當然現在世界上是不多的,但我們盡力去做,或許我們下一代就有許多這樣的人出現。文化的敗壞是一步一步的,文化的復興也是一步一步的,所以不要急,老天給我們機會,所謂皇天不負苦心人,我們就只能盡力做,豐碩的成果是自然會來的。所以我信心很夠的,我們現在看到一些孩子日漸成長,他肚子裡墨水漸漸濃厚,我們正準備來怎麼輔導這樣滿腹經綸的孩子,所以書院的開設是必要的。

 

107、問:官學和新私學在未來扮演什麼角色?

 

答:我們還是叫私塾。官學私學是傳統上的分別,我們現在只講體制內體制外。體制外的教學地點,如果是兒童期就稱私塾,如果是青少年以後已經開始講學,就稱為書院吧,所謂新私塾和新書院,這個新不是去弄新的一套,而是面對現代時機和現代學問來說。中國最古老的學問是儒家道家,到了漢朝隋唐以後,就加上佛教,就儒釋道三家,現在面對西洋,所以有儒釋道西四家,所以現代書院傳承內容是比較豐富的,教學者能夠面對新的時代,面對新的學問,培養新的人才,就稱為新的私塾,新的書院。其實不加新也可以,因為一個明理的人,一個經典性的人物隨時都是新的,因為經典就是歷久而彌新。

 

108、問:私塾兒童如何解決寫字教學的問題?教孩子書法應該注重什麼?

 

答:寫字分兩個層次,一個是寫硬筆字,一個是寫毛筆字。以現代的教學,一個孩子是先學硬筆,再學軟筆。我們教寫字有兩個條件,一個是認字,一個是手指的小肌肉可以良好控制。什麼時候好控制呢,一般是六歲,所以家長不要著急,一個只要認得字的孩子,他到一定年齡,教寫字是很簡單的。所以在家自學的孩子,可以延後一點,大概七八歲吧,那時候字差不多認完了,開始學寫字,還有有規矩的,從比劃開始,然後開始結構。比劃幾天就學完了,結構就一個字一個字寫,讀經的孩子還有一個方便,就是抄經。寫硬筆是很簡單的。

但是要讓他能力更好,就必須要他學書法,學書法其實可以比硬筆字更早。兩三歲就可以學了,怎麼學?大概一個孩子可以拿掃把的時候就可以寫書法,拿掃把當筆在地上寫。或者他可以拿大筆在報紙上塗鴉,但是有一點,他要參照字帖,而且是名家字帖,他不管認識不認識,不管比劃正確不正確,結構嚴謹不嚴謹。但是他手上塗鴉,心裡可不塗鴉,這些名家作品就深深烙印在心靈中,這是何等寶貴的文化資產。所以孩子隨時看看書法作品,也隨時可以塗鴉,不塗鴉也沒關係,手指在空中畫一畫嘛。小肌肉更好的控制後,大概十歲,三四年級,就可以教他寫書法了,因為寫書法是比較困難的動作,在軟筆上要有各種運作動作,而不是一直畫,這些程式繁瑣的動作,必需理解力到相當程度。所以書法不必太早,即使晚一點,十七八歲再寫,一個飽讀詩書、性情凝定的人,有一個名師教他,不很困難,要寫到相當程度很容易,當然要成為書法家那是一輩子的事情。總之這些教學都是在讀經之外附帶的,不必哪麼緊張哪麼重視,也不必太早,讀經才是最重要的,把根紮好了,長枝長葉是必然的。

 

 

 

109、問:有人說您為了推動讀經自以為是,大聲疾呼,企圖顛覆教育體制,如今推動在家自學引起了質疑,想聽聽你您的看法。

 

答:這是必然的,不質疑才怪了。所以一般人都是見樹而不見林,一般人都是淺嘗輒止,一般人都是附和盲從。所以我講的讀經教育是從根源的地方,從人性出發,依照教育的本質,注重教育的規則所凝練出的教育體系,跟其它教育理論的一偏之見,當然有所差別。當然這個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本末的差別,是上下的差別,是廣狹的差別,如果是這樣的差別,只要一個有眼光的人就看出並沒有差別,所以並不是顛覆什麼,也不是做逆向思考。我們是讓現行體制回歸教育本質,節省國家財力人力,節省家長心力,節省老師心神,節省孩子生命。我在反對什麼呢?

說到私塾,也是因為很心急、很切實的把握這段黃金時期,這種把握法也是讓一個孩子更快速提升他的學習能力,他也是可以協助體制,所以我並不反對一切,但是有很多人反對我,很奇怪。

(反對很可理解,但是用了顛覆的詞,您為什麼還哪麼平和,是不屑於理論還是有寬容的情懷?)

詩經上有一句話,“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知道我的人認為我真的是因為憂國憂民,不知道我的人認為我是嘩眾取寵。如果是不知道的人批評我,為什麼我要生那個氣呢,我只能讓他更瞭解我。所以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怕人家不知道我,只怕我沒有這個能耐。現在我們沒有能耐啊,我們學問不高,品德不夠,我們的力氣太小,我們還沒有認真的推廣、長久的推廣,所以別人不知道,那別人不知道是應該的,所以他們的批評也是應該的,我們應該自己反省,自己努力。

(推廣這麼多年,您在經濟上是有收益呢,還是虧空呢?)這我不知道。(聽說您一直做賠本的買賣?)如果賠下去的是金錢,也不算多,我賠下去的是生命啊,生命是無價的啊,我賠下去的是黑頭發,白頭發換不回來了,這個才要計較,我計較金錢幹什麼,我就把錢全部虧掉也只是一點點啊,但是生命的付出才是最高的價值所在。但是,誰不付出呢,很多人付出於爭名逐利,他也頭髮會白啊,他也臉皮會皺啊。(但是他有經濟的收益啊)他經濟收益也買不回他的幸福和青春啊,他還不是在耗費生命(您收穫的是良心,作為一個男人要養家糊口的)謹受教。(笑)

 

110、問:體制內的老師該怎麼推廣讀經呢?

 

答:這是很重要的問題,你問來問去問到一個重要問題了。其實我最理想的讀經的地方是學校,因為教室都建好了,老師都請好了,他來做教育是理所當然義不容辭。只是現行體制之下的校長和老師還不知道讀經並不違反體制,甚至有助於體制,假如他知道,在學校裡實行是最方便的。怎麼讓體制讀經呢?就是讓教育局領導,讓校長老師知道讀經的道理。第一步要融入在教學體制中,我叫做融入式讀經教學法。就是不改行政體系,也不改課程表,只是讓老師在每一節打上課鈴的時候,利用零碎時間多讀經,最好的抓取地方是每節課打上課鈴,讀三分鐘五分鐘當作讀經操,其實我建議有信心的老師一打上課鈴就讀十分鐘,雖然擠壓了上課時間,但是讀經提升他的學習能力,所以反過頭來他用比較少時間做功課,反而做得更好。信心更大的老師,一堂課讀二十分鐘,有些老師是讀了二十分鐘,看學生讀得起勁,就讀三十分鐘四十分鐘,整堂課也不知道什麼課,就讀下去。有老師和家長問,那學校進度怎麼辦,我們剛才說了,孩子學習能力好,用一點時間就能趕上進度,甚至超越進度。在臺灣已經有些老師做了這種證明,他就整天到晚以讀經為主,他功課越較越輕鬆,到最後是學生不要老師教功課,他說老師我們都學完了你還教嗎,他這一班功課全年級最好,他所讀的經是多出來的一生的成就。所以讀經不讀經並不是體制的問題,而是老師認識的問題,認識到道理的老師,他可以不改變體制,這叫做融入式教學法,我稱為掛羊頭賣狗肉法。(笑)當然我們也希望從體制上改革,就是把讀經列入體制內課程,如果這樣,剛才所說的融入式做起來更加理直氣壯,而且讀經教學一開始推行,馬上可以發現效果。還有一些家長更積極的,他會發現需要更多的時間讀經,超過四個小時到六個小時,於是他會讓自己的孩子在私塾讀經。當然我也建議在體制內做不到全校都全天讀經,也可以調查家長意願,成立一個特別的示範班,以讀經為主,這樣也不必在家自學,這樣我們國家人才就很多了。

 

111、問:讀經本來是偏重于文科,但是為什麼他們考上了理工科的大學?

 

答:說讀經是偏重文科的學習,好像有道理,但人生歷程中,本來老天安排先學語文後學科學。該學語文的時候努力學語文,奠定了學習科學的能力,所以該學科學的時候很容易就學好了,於是十三歲之前以語文為主,十三歲以後學科學就很簡單。他高考時就隨便他選擇了,因為他是全方位的人才。

因為現在國家需要理工科的學生,他就去學理工了。但也有些學生認為國家需要文科人才,他就去考文科。考文科的人理科也很好,考理科的人文科也很好,這才是真正的文科跟理科,我們現在學校的教育呢?文科的不懂理科,理科的不懂文科,完了。所以讀經的孩子是全方位開發。

語文學習關鍵期,給他大量訊息,促進腦神經發展,我稱為“建體”,建構他的根基,就好像開很多高速公路一樣。當年齡漸長,諮詢需要流通的時候,這叫“開用”,就好像在高速路上跑汽車。如果沒有建好許多高速公路,跑車的時候必然塞車,所以我們先建好高速公路,而不是要汽車先跑,跑出高速公路,這不行的。交通一定要先建道路,然後跑汽車。現在的教育就是一面建馬路,一面跑汽車,甚至不建馬路了,光跑汽車,希望跑汽車能跑出馬路來,但還是這麼羊腸小徑,崎嶇顛簸,結果都塞車。塞車就是學習能力慢,他就不喜歡學習,叫做厭學。所以厭學的孩子不可以責備他,因為他頭腦裡沒有高速公路,所以他一定塞車,他不是故意不喜歡學習,而是一學習就頭疼,凡是厭學孩子統統是家長和老師聯手造成的,因為在建高速公路的時候,拼命要他跑汽車。所以讀經是適合人性適合兒童發展的教學,該讀經的時候就讀經,該記憶的時候就記憶吧,該死讀書的時候就死讀吧,把書讀死了,將來就活過來了,你記多了將來就能理解了。

 

112、問:為什麼有些讀經的孩子在學校裡成績平平,這是怎麼回事?

 

答:如果這個孩子讀經了以後,在學校裡面成績平平的,那麼可以推想,如果他不讀經,成績是落後的。現在能夠到平平這是進步,所以我們不能說讀經以後人人都第一名,那誰做第二名。我們只是讓一個孩子進步。現在家長太功利了,你就把孩子摧殘了。你要看著他長大,你要鼓舞他,他表現平平就平平嘛,他已經在盡力讀書了,他就是個好孩子。所以我們只問用功不用功,不問聰明不聰明。你本來不聰明的讓你聰明一點,這是平平,你本來平平變得聰明,本來聰明的讓他更聰明嘛。不是說一個智慧不足的孩子一讀經馬上成為絕頂天才,不可以這樣看事情,一方面他有進步就滿意,而且他讀經將來後勁很強,現在平平,或許將來能夠出色,你要等待啊。

 

113、問:用cd複讀機會造成孩子腦部不良和機械反應嘛?

 

答:我在推廣的時候常提倡讓孩子聽,假如你要聽音樂,你又不是帝王之家,不能請樂隊來演奏,那就用cd嘛,如果你讓他讀經,不能天天自己給他讀,那就請cd來讀,這是方便。假如你不採取這個方便,就白白浪費了孩子的教育時機,你是想這些是機械聲音,他可能有毛病,我就讓你請真人來表演。他的毛病是不是真有,會不會毛病很大,會有害處,這誰知道呢,我們一般不都聽機器聲音嘛?所以問這個問題的人是太過精明,推得太過了,他會說用真人來做不是更好嘛,父母來念不是更好嘛,你兩邊衡量一下孰輕孰重,如果有利就取其重,如果有害就取其輕。我不知道會不會有機械反應,但是十幾年來沒有一個孩子聽很多cd就機械反應了,如果你這麼擔心就去當帝王。

 

114、問:多台cd同時播放優雅有內涵的聲音,那這些聲音還會優雅嗎?

 

答:我提倡從胎兒嬰兒開始聽多種聲音。所謂多種,其中有音樂做背景,多一種就是中文經典誦讀,再多一種就是英文經典誦讀,就是三種。要把這個問題想清楚,我們耳朵是二十四小時三百六十度開放,世界上所有聲音都同時彙聚到耳朵裡,如果你分析世界的聲音,不下一千種,只是有的你注意到,有的沒有注意到,有的比較大聲,有的比較小聲。現在只多了這三種聲音,有人問我們的孩子會不會產生混淆,甚至有人問孩子會不會發瘋,我說如果會發瘋,大人會先發瘋,孩子不會。因為大人用注意力來學習,你同時注意很多種聲音,如果你能力不夠,就會差生干擾混淆錯亂慌張,假如你不注意他,就不會,就很自然。越小的孩子越沒有注意能力,他正是全盤吸收的時候,所以越小越適合這樣教,越大就越不適合。不過從小到大,隨時保留古典音樂的聲音是可以的,如果你要思考,經典誦讀就可以關掉了,如果是遊戲的時候,對他的意識是沒有影響的,他的潛意識卻吸收了。這是以最短的時間吸收最大量諮詢的好方法,我沒有聽說一個孩子聽多種聲音會發瘋的。我們所說的多種,也不過是音樂和經典誦讀,這又什麼關係,最多多一種外文,你可以放在不同的地方,而且不用太大聲,聽不到也沒有關係,他只是一種文化醞釀過程,不要死盯一個時刻,他是很自然的。

 

 

 

115、問:剛才很榮幸聽見老師罵人活該,其實對於老師這樣有智慧的人來說,罵沒智慧的人活該更是體現了老師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老師假如你能夠左右教育,你怎樣進行教育改革呢?

 

   答:我左右不了教育,也不敢當,不過古人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讀書人他也應該關懷天下,那麼人人都可以貢獻才是。我是做教育的,我從教育上來反省一下,提供我反省的結果,這樣已經盡了本分了。我認為每個人進了本分,天下就太平了。

   我近年來所推廣的兒童讀經教育,我認為他是適合兒童的心靈發展的,十幾年的試驗的成效也都證明了這一點。所以我就在教學的閒暇時間到處奔走,有人想聽我就講,有的人聽了贊同我會很高興,聽了不贊成的我也不會難過。我相信理智所在必定是人心所在,必定是快樂所在。因此我是快樂的,聽我的話的人是快樂的,那他們快樂我也是快樂的。

   (那這就是您對於我對兒童讀經提出問題的答案嗎?)

   兒童讀經包括了教育的三個基本規律,我認為教育的三個基本規律。一即教育的時機要把握,二是內容要把握,三是教學的方法要把握。“讀”是教育的方法,是最簡易自然的方法,所以兒童讀經教育就在一個人最黃金的時期,用最簡捷的方法,交給他最深度的智慧,使他成為最優良的人才,如果有人能夠接受,會為他的家庭,為他的社會帶來福氣的。

 

   116、問:老師最大的教育理想是什麼?或者說您個人的人生理想?

 

   答:就是讓人生不要白費,讓我們的下一代成人成才,有優雅的性情、卓越的智慧、豐富的性情和才華。簡單說是品學兼優。

 

 

   117、問:老師我還是沒有聽懂?就是怎麼才是最簡單方法教數學,怎麼樣才有效果?

 

 

答:如果用教數學的原理來教數學,我們先確立一個最大的原則。人類最大的原則是邏輯,所以邏輯是從人的心靈中發出來的,數學也是從人的心靈中開發出來的,教數學要確立信心。孩子是能學數學的,甚至孩子是喜歡學數學的。但是孩子的心靈能夠開發多少?有的人開發得深,有的開發得很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淺的也就夠了,只有當數學科學家的才深度的學習,所以數學是不能強求的。

   一個孩子的數學的能力怎麼盡情的開展呢?在有機會的情況下發展。我有一個理論,用數理的原理來做教學?所謂數理讀經就用數理的原理來進行讀經教學。他能夠懂多少,就教他多少。

   一個人什麼時候懂得教數理乃至科學呢? 大概一兩歲就可以了吧!反正他講話就行,如果他願意,只要你別逼迫他就可以。所以一兩歲已經表現他的數學能力了,數理的表現就必須在語言當中,只要你不逼迫他,如果不是用數位表現,他用語言表現也是可以的。數學並不是一定用數學來計算的,他能夠往前走就往前走,現在有的學校的老師按照我的方法讓孩子偷寫數學,居然有的孩子就算到三四年級去了,像這樣學是很有樂趣的。像這種孩子算數學是很高興的,你能夠讓他自己做就可以了。如果一直沒時間做那也沒有關係,以後再學好了,也可以節省時間。

   我們現在知道的數學教育是用數位、公式,一個單元一個單元的進行的,甚至有點故意為難學生的數學教學,比如奧數,認為做好奧數在做數學很簡單,不然,其實最好的數學用讀書的方式,是可以從語文的方式切入,我現在和大學的教授協商過準備編一些這樣的教材。

   (他們認同麼?)

   當然同意,在大學教時間長了,他也知道我們的小學和中學的數學教育是失敗的,是不會思考的。一個孩子學數學可以用具體的方式學,用具體是比較嚴格的、訓練嚴密的思考,像兒童讀物一樣,漸漸引入數字的觀念,數學的天地裡了。照這個數學教授的預計,孩子看這些讀物,五六年級的時候就可以做到高等數學,讓他自己做幾乎不需要教他,他有問題的時候給他指點。

   (這些數學教授一直推廣讀經,是不是看到了你推廣讀經的效果呢?)

   也不是的,是這些教授一直在關注我們中國人學數學的路,怎樣走正確,我不是寫的數學,但是他們看到我的文章和我的想法是一致的。

   (那您是怎麼出現這種想法?)

   我的文章是教育的道理,是懂得人性,是你學數學的道理,我們不必是數學家,不必教過數學,但是你也知道教數學的道理,真正學數學的也都支持我的看法,我就勸他寫出這樣的教材,現在就在編寫。如果一個孩子從看得懂開始一直學,他極可以達到那個高度,假如是天才我們就可以讓他和教授級的人來學,培養出真正的數學家。

   (讀經的孩子和不讀經的孩子數學能力有差別嘛?)

   當然有區別。讀經的孩子語言能力好,其實也代表思考能力強,所以語言能力好的孩子,數學就好。但換成抽象的表現,有些人有幾個很好的印象,有些人語言能力很好,數學卻考0,像韓寒,叫韓寒現象,其實他數學也可以很好,只是不想學,他把學習數學的聰明來學語文,像讀經的孩子他不會彈琴,因為他沒有練過麼。但是,這些必須有一個轉換的過程,他只是不想轉化的,不是他沒有能力轉化,不要混淆這兩個觀念。一個是沒有機會一個是沒有能力,這是不同的。而且我們常常把數理連在一起說,理是科學的基礎,那麼什麼叫科學?現在我們把他分成物理化學,怎麼讓孩子學科學?真正的科學國度怎麼樣學科學?並不是你給他很多公式讓他算,而是具備科學能力,尤其從小開始就培養科學的興趣。還有很多家長擔心那怎麼具備興趣?就是科普讀物,孩子很好奇他去看科普讀物,看過兩三百本科學的書,他的程度會很高,很快進入所謂數學的世界。邏輯表現數學,數學帶動科學。我們都可以從語文的角度切入。這樣子是我們的數學教育,科學有很好真的效果,這樣子是個挽救近代學生對於數理的恐懼的唯一的路線了。

 

   118、問:您知道大陸的方言體系是非常複雜的啊!用方言讀經是不是影響效果呢?你是不是建議讀經非要普通話呢?

 

   答:這個關係到很大的語言系統的問題,就中華民族來講也是有很多民族的,不過語言是相同的,這就有很大的幫助。但是近一百年來政府有普通話的推行,所以本來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語言系統,不過方言保留了相當濃厚的地方自己的色彩,還保留了古音,最重要的保留了六聲,造成讀書的抑揚頓挫。所以有些方言讀起古書來是更有味道的。因此如果有人用方言讀經很有趣,也很應該,也是可以的。我是閩南人,閩南就是福建,古時候它是化外之地,中原的家族遷到福建帶來了文化、老師,所謂與外人隔絕,他們帶來了文化,那裡是世外桃源了,與外人隔絕,這些老師就用自己的方言教子弟讀書。如果有的地方用方言讀讀,我覺的很有興趣也很應該

   (老師說保留方言會很好聽,那用山東話和普通話,哪個好點啊?)

   那就沒有主從本末了,因為現在普通話已經通行那麼久,那麼就也不需要再爭取了。簡體字和繁體字不一樣,所以讀經還是普通話為主,我們也可以偶爾用方言讀讀,這個也是很必要的。其實多一種語言,就多一個頭腦,就多一點聰明所以不要放棄,這也是對文化的尊重。不過如果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你講方言是很不禮貌的,大家以普通話為主讓方言有一種趣味,那麼孩子可以當作好玩來玩它。

 

   119、問:老師有很多孩子非常聰明,也許背的遍數非常多,後來速度非常快,您覺得這樣好麼?

 

   答:提倡也不禁止,因為如果我們要引用近代對腦神經的研究,含含糊糊的念也是開發右腦啊!那你又說如果這樣含含糊糊的過去,我怎麼知道他在念的怎麼樣啊?那你讓他讀慢一點,字正腔圓的背嘛!我們背經的過程中教他寫字或者默寫,默寫總不會那麼快吧!除非他會寫草書。我們開發孩子不需要總是用大人的觀點,許多的問題都應該放鬆點。

 

   120、問:老師如果我想開一家私塾,那最簡單的最實用的開辦的教育模式是什麼呢?

 

答:教讀經的開班方式基本上有兩個類型:一個是學校的,一個是校外的。那麼社區的讀經班是有兩個模式的,一種是課餘的,一種是專業的、全天候的讀經班。課餘的是一個禮拜上一次課,或者是佈置作業,一個是回家在家裡自己把課程完成,這就叫業餘的讀經班。有的專業的是在讀經四個小時以上,才是全天候的,叫做在家自學的叫做讀經學園,讀經學堂,讀經學校可以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在體制內的融入法,利用零碎的時間最好是每節上課之前。第二種模式是最近提倡的“半體制”,他不是有國家體制規定讀經。但是校長或者老師和家長協商,老師是以大量的時間來讀經其它的功課做相當的調配。這種模式我認為將來有大的發展,因為全國有五個六個,以後就會有很多個的這樣做的。一個孩子潛能很大的,適當的開發就可以展現巨大的能力。大部分的老師、家長認為學校功課都沒有學完,其實我們是沒有開發他的能力,是我們壓制他的能力,是我們把孩子教笨了。你總教他笨,一年兩年不是笨一兩年,他是那笨一輩子。不管是體制內、體制外的教育,還有另外的補充教育模式是幼稚園,其實幼稚園是很容易推廣讀經的,因為國家對於幼稚園的規定沒有太多的限制,所以許多幼稚園讀經也有兩種方式,一種在原有的功課之上大量的讀經,但也可以讓幼稚園轉型或是新開一個幼稚園,以讀經為主的幼稚園叫讀經幼稚園,每天讀經在四個小時以上,在這兩種幼稚園畢業的學生和其它學生相比,能力氣質有千里萬里的差別,希望你的孩子在幼稚園的時候,務必大量讀經,讀三年一輩子就夠了。

 

 

 

 

 

   121、問:反復聽CD24小時是不是合適呢?是否讓孩子更多聽聽大自然的天籟的聲音呢?

 

   也可以的,我說24小時要聽那樣是原則上的建議,也可以說是一種誇張性的想法,但是不見得不行你要相信人的能力是很強的,大自然的聲音他也可以聽到啊?

   你為什麼看不起我們的孩子呢?宋朝王安石有一首詩,說蟬燥林欲靜,鳥鳴山更幽,又有蟬聲又有鳥叫,你難道會說你不要叫了很吵的,我要清淨這樣很不清淨。結果呢因為我們有的時候傾聽能力很強的你怕什麼呢?但有的時候我們把聲音關掉往往聽到的都是喇叭,你還是聽古典音樂好了,所以這是一個總原則,你也不必那麼執著。你要做不會有你想像的那麼多毛病你不做也可以,所以我這只是一種建議供人參考,但是有的人去做了實踐也沒有聽說他有壞處只是好的反應好的回報並沒有聽到壞的消息,所以你也可以試著做的心裡不安的時候關照一下沒關係。

 

   122、問:對高材生人情世故為零分,這種現象您怎麼看呢?他也有好多知識可是他的情商不高。

 

   答:這種情況不是普遍的是特殊的也就是說大部分聰明人他到處都很聰明,大部分高材生各方面表現都很好那麼如果有一些高材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小這樣的你就可以選擇一下,讓他生活能力好一點智商低一點還是讓他智商高生活能力低一點。我覺得現在中國人很奇怪,我們常去歌頌西方有某個科學家搞研究很厲害,結果把手錶當雞蛋煮了,我們就說好啊!好啊!這個人真厲害啊!

   那麼一個中國的學生他有某一方面相當的成就,但是他生活的能力不足你又說不好啊!不好啊!這無所謂的嘛!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的,你如果讓他生活能力好點那是很簡單的,生活是很好學的杜威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是錯誤的教育觀念。生活固然都是教育但是教育不只是生活嘛?你讓他只能適應社會的生活,這種生活有什麼意義啊!所以一個人最好在自理生活之上還要有高度的學問,高尚的文化品德。我們的經典都希望一個人有全面的發展,所以我們推廣讀經假如有人說高材生他的生活必是0分的,那不是必定的高材生,有些生活是零分的是可以成立的,但是有些是極少數一個,孩子聰明不就是不想學麼,不就是不注意細節嘛,孩子不想學嘛!

   (讀經就是心懷若軟心懷社會的,)

   他只是應試、考試的的高材生,但不是讀經的高材生。這個要分開的,所以我們讓孩子讀經一面讀經也有品德教育啊!當然也有生活教育啊!經典就是要完滿人生啊!所以讀經典就是讓孩子有全方面的發展,只是有輕重本末,因為以開發他的文化素養、智慧才華為主,他的生活他的為人處世那是附帶就有的,所以如果說在體制內是考試的高手,他卻不懂人情世故甚至冷漠無情,那麼是我們體制需要反省的,我們讀經正是要扭轉挽救這種情況

 

123、問:有的家長問孩子連ABCD都沒有學過,那上來就生吞活剝英文的經典這合適麼?

 

   答:你去問美國孩子,美國孩子是先學會英文ABCD呢?還是先會講英文呢?不學ABC就會講英語,那麼我們為什麼先讀ABCD才要講英語呢?等到英文經典學完了再學ABCD不是一兩天就學完了的麼?

   (老師的意思是說我們學的語法、語勢啊就包含在裡面了?)

   我們要解決不容易解決的問題,你不要一直盯在那些容易的問題那些無聊的問題那些粗淺的問題上,否則你就達不到高明的境界了,

   (但有的人確實沒有學過英語,看到英語確實會打怵的,你有什麼好的建議麼?是先聽?)

   對!讓孩子反復聽,反復聽,反復背,反復背,那有的要先聽,跟著念越背越多他聽的多越聽越清楚了,越念的越多就清楚了。

   (還有的家長說只要都會英語對話一千句就沒有必要學這些東西了?)

   或許有些家長認為我們學英語,外國語最重要的是讓他會講話,這是比較小氣的志向不高的,那如果要講話我建議也不是從對話學起。

   如果要學會對話,假設情況來聯繫對話乃是把對話的精華撿出來一千句讓他去背,把一千句背出來。這時他就很容易在生活中運用出來,越用越方便。這是最快速學習閱讀的方法但是學對話我覺得還不夠,必須學閱讀學會閱讀還不夠還必須學會高度的閱讀,這樣子你才可以真正的吸收到其它民族的智慧而你高度的會了,你的低度的對話是很簡單的。所以學語文的順序是先學高的再學低的,我們現在學語文的方法是剛好顛倒先學低的學不到一半就老了,而且低的也沒有用,你不出國就沒有用麼!

 

   124、問:其實不論是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就教育理念來說他是殊途同歸的,就像中國您一直建議閱讀和經典的區別而西方也是這樣的.

 

   答:當然可以,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代表的西方人,把語文教錯了,文化沒落了。文化沒落了你的科學也是可怕的,那麼中國不可以再部美國的後塵,這是要從教育改革做起而教育改革最最重要的是語文教育的改革。

 

 

 

  

   125、那恰逢2008春節期間之際呢,我們有幸請到了阿貴老師本人,就您對教育行業孩子讀經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或者是有什麼不足之處來進行解答,希望您能從這套光碟中受到一些教育和啟發。問:你好,阿貴老師非常幸榮也非常感謝能夠請到您,您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教育家,可以說您的教育理念影響了上億的人,就您是一個很有影響力的教育家也是國內外知名的教育家,我想問您一個很樸素的問題,您認為這個教育到底是什麼?

 

 

   教育是一個很簡單的內容,教育是順應天地,萬物都有他的本性,都有他的命運,有他的成長,天地的造化。天地造化呢,唯獨只有人也是受天地造化,但是人也是受天地造化惟獨只有人,也是首天的的造化,這個空間就是由教育來完成後的。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他就是野人,所以一個文化人是依靠教育而成功的儘量。充實、光輝、飽滿,要依照天地之性我認為教育是這樣的一個心理工程。

 

   126、問:那您認為現行的教育體制有什麼不足的麼?

 

   答:當然,所有的人都在關懷生命,都想辦法讓他有他的本性成長,我們的體制都有教育的特質,有他自己遵循的規則。我們現在討論的是他們做的合不合教育的本質,順不順教育的規律,應該說達到教育的目的了沒有。假如沒有我們就可以改善。現在有好多國家在做教育改革,我們的國家也在做教育的改革,但怎樣改革真的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此起彼伏,教育有教育的特質,看怎麼改革。。這就是我十幾年來一直注意的問題。

 

   127、問:我是否可以理解為現在的教育體制缺少人性的關懷?

 

   答:我的意思是現在的教育體制有所偏頗,這樣講也太籠統,我的意思是現在的教育體制只注重知識的養成而忽略了智慧的開發,使得整個社會日漸的只會功利的發展經濟而忽略了和諧的愛、溫暖的人生。像這樣子不重視知識的提升,即使經濟發達了我們還是痛苦的,如果一直這樣只好世界走向毀滅,所以你粗看只是很小的事,但是對於教育來說,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128、問:現代社會很是競爭激烈的,也是很殘酷的,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裡,簡單的說我們首先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養的人?

 

   答: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首先應該想到的是一個完整的人。現在是什麼樣的時代?我們還要追求什麼樣的東西麼? 就好像說我們現在是經濟建國、科技救國 ,我們還談什麼虛幻古老的性情啊智慧啊!其實不然,現在是把人當作物來看,但是人是活的,人的心是靈光的,是可以兩面兼備的,你具備的性情並不影響你的賺錢。

本來據說蔣經國,要把總統位置傳給他的,可是在他的聲望登峰造極的時候他中風了。後來他老的時候回憶以前做的事情,說以前我要做的是把臺灣的經濟建設起來才建設文化,沒想到經濟建設還沒有成功,文化建設已經來不及了,到現在我才知道原來經濟建設是硬的建設,文化建設是軟的建設,經濟建設必須要相當硬的條件來配合,文化建設只要有一個文化建設的心就可以了,如果我可以重來,我要在經濟建設的同時搞文化建設,將來我們的經濟就會平穩增長不會出現泡沫經濟。我因此現在也想奉勸大陸,我們現在經濟不是在起飛麼?我們也要在文化上起飛,要不然會成為一個經濟的怪獸。全世界是一方面要和你做生意一方面又恨你怕你,一個泱泱大國怎麼可以走到這種地步呢?如果我們來不及了,非常容易的,只要讓我們的下一代好好學習具備良好的性情就可以了,那麼你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品德誠信是一切事業的基礎,這是現在所有的企業家都知道的事,我們政府也應該提早知道。

 

129、問:那老師現在教育的模式非常多啊,眼花繚亂,那就您的教育來說我們的根本出路在哪裡

 

   答:很簡單,該怎麼教就怎麼教。現在很少人反省怎麼教。按照我的看法,人一生的發展大體分成幼稚期和成熟期: 幼稚期有幼稚期的教育方法,成熟期有成熟期的教育模式。

   大體是吸收、儲存、醞釀的,你就讓他吸收、儲存、醞釀。那麼吸收什麼呢?儲存什麼呢?什麼東西才有效果呢?就是越高明的越好,所以越小的時候要用越高深的教材讓他吸收、讓他儲存,這樣子就成為一輩子醞釀的基礎,13歲之後自然就隨著他成長就可以漸漸的提取、運用、成長,這就是教育的生涯規劃。隨著他面對世界的機緣漸漸的能夠提取,能夠理解,能夠融匯,能夠運用,能夠成長,我稱為教育的生涯規劃。

 

  

 130、問:那豈不是說我們現在的教育不都是本末倒置,本末混淆麼?

   答:也不完全是本末倒置,只是你的理解不能深刻,你的使用不能廣大,所以我們太急了。這叫做書到用時方恨少,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英雄無用武之地。我們現在整個社會就遭受到這種困難,大家都有這種困難,所以要改變教育。

   我們容易盲從歐美那的道聼塗説,其實一層轉入一層,要培養人才是很容易的,但人往往都是膚淺的,所以任何事情都有他的方式,能夠將思考的事情落到實處,那這個事情必定日漸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131、問:近百年來我們都在學習西方很想知道西方和東方文化的區別?

 

   答:根據德國科學家康得對人類理性的研究,近百年來東方的學問是生命的學問,是智慧的學問,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的,一種是思辨的應用、是思考的運用成就知識的運用,一種是實踐的運用成就品德智慧的學問。剛好呼應了哲學家對人類理性的研究所以這兩種分法是一般人都可以接受的只是每個民族在他的歷程發揮中各有偏向。

   只有到了近代中國人,五四時代的知識份子,他很莫名其妙的說西方的學問是學問的全部意義之所在,東方的學問是沒有意義的,只要中國人學西方我們中國人就得救了。這個連西方都不敢說的話,中國人敢說。這就是造成近代中國悲劇的原因,我稱為“五四的迷惑”。而這種迷惑深入人心,我稱為“五四的八股”。要破除這種八股很簡單,自己明白了自己可以深入人心。

   那麼如果自己來不及,我們可以教導下一代。我們以一種整全的教育文化,整全的文化之後我們就有一種整全的民族文化。這種整全如果由中國來完成他就對中國有所貢獻,不排斥西方也可以完成,不過我認為要融貫中西中國人的責任就比較重大,因為中國人的智慧是比較容易的,而西方人的學問是很明白的,邏輯、數學知識等都是很明白的學問,這種學問下功夫一五一十就可以學到。中國的學問是高明的,飄渺的,靈活的,你也可以說是不明不白的。這種學問必須是有幾千年的傳統的子孫才可以接近的。所以這幾十年來西方的學問是光芒萬丈的,東方人都知道學西方,而東方人把自己都打倒了西方連學東方的機會都沒有,

   可見東方學西方是很簡單的,只要我們繼承了自己的文化,我們很容易把西方文化也學進來兩相融匯,凡是很理性的東西都不會衝突,到時候都應該融匯。哪一個民族新融匯,哪一個民族就完成人類歷史文化的責任,中華民族要發展,只有這條路。  

   (近百年我們全盤西化失去了什麼?中華民族失去的是什麼?)

   你失去了自己,對不起自己的祖先。西方人看不起你,兩面不是人。我替中華民族叫曲,我們冤枉啊!我們不必這樣子的,你看到西方文化的偉大,西方的科學發達、船堅炮利,你學就可以了麼?你為什麼要把自己的祖先打倒呢?你把人看的太小了麼?你把人心看成一個物體了吧!人心是可以敞開的,是可以兼顧的!假如一個人不可以兼顧,一個民族是可以兼顧的吧?你為什麼從教育的方法上讓中國人不能讀中國書,這是罪過啊!祖先是不會原諒你的,而且西方人也不會尊重你的。

   (從小的方面說,作為一個人讓我們失去了什麼?)

   你可能缺少溫柔、沒有性情、沒有智慧、心裡不安!你可能沒有真性情,沒有真智慧,心裡不能夠篤定。因為你沒有堅守自己的理想,你的志氣發不出來,所以《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每個人都是要明德的,這不是一個人的事,是民族的事情!“在親民”,每一個人都要把自己的生命向外開闊,小則對自己的家人,大則對社會,你能夠敬業樂群最大就是悲天憫人。你要把自己的內德日漸的透徹光明,你外在的德要日漸的廣大擴充所謂的內聖而外王,這是外在的意義,這是自我的實現。所以凡是沒有往這方面走的人,都是辜負了自己,那一個人辜負了自己他活該,本來沒有人教你修賢,成聖成賢,但是你自己沒有往這裡走,所以他就小看了自己,你爭得了名爭得了利,你認為自己有德了其實你失去更多。

 

 

 

 

   人生難得,尤其是黃金時代,很快的。小時侯在幼稚園的三年就是奠定人生很好學習的黃金時代,千萬不要讓孩子錯過這三年的時間,不要在這三年的時間讓可愛的孩子學習猴子的樣子,那麼三年之後它一輩子就是一個猴子。人生難得啊,三年的黃金時間就奠定了孩子一生的基礎,希望父母不要讓孩子在幼稚園。大量的讀經,不要錯過這三年的黃金時間。所以我冀望全天下地父母在他幼稚園三年,大量地讀經,奠定一生人品以及才華的基礎。否則後悔莫急,錯過三年後悔不及。千萬、千萬!切記、切記!

 

   132、問:老師你一直強調古文是很優美的旋律,它和唱歌是又異曲同工的,都說說的比唱的好聽,不知道老師唱得怎麼樣啊,請老師來一段好麼?

 

   答:本來人類的語言是表達情意的,情誼越深那麼在情意升到語言不能表達地時候,它就會把語言拉長,那語言拉長地時候還不能完全表達它就把語言抑揚,就是有了旋律,它才表達地淋漓盡致,這個就是吟誦或是歌唱。吟誦歌唱還不能表達的時候就旁邊是有音樂來烘托,還不能表達氣氛的時候就手舞足蹈。所以語言、吟唱、演奏、讀書、朗誦、舞蹈,他是從同一種心靈發展出來的,所以詩歌五樂是同根源的。因此古人在讀書的時候,它是朗讀的,讀著讀著讀到優美的時候,像詩他是吟的是唱的,但是吟和唱都是來自語言,所以和語言是相配的所以最原始的吟唱是原聲調的加強,後來才有歌曲的編寫。歌曲編寫往往都一首歌是為了一篇文章或一首詩詞來編的。不過有些地方因為要做經典的教學,而經典的文章那麼多詩歌那麼多,所以不能夠每一首都去編。據說孔子彈古琴,對於詩經三百首都配上音樂,所以孔門弟子一面讀書就一面唱詩,叫做弦歌不輟。可見古人讀書是很快樂的,讀書就是唱歌。

   但是自從民國以來,五四時代那一批人,就全部大批特批,就把這一切中國人的風雅全部打倒,讓我們現在讀書是很枯燥的,所以很可惜。我現在有一個心願要恢復讀詩的聲音,恢復讀書的聲音,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實現。

   現在我是鼓勵讀經界的朋友,他的家鄉有老一輩他還能回想他小時候讀書的聲音,希望把它錄下來,讀書的聲音多了,它很有一種自然的韻律,我們孩子可以多聽也可以自己發明一套讀書的方法。那最接近語言的吟詩呢,我在臺灣有一個朋友叫做梁炯輝老師,他跟我一起在提倡漢語教學,所謂漢語就是用河洛語來讀古書。河洛語就是黃河洛水,就是中原的的語音也就是唐朝時的語音,用古代的語音來讀經就是標準的閩南語,用標準的閩南語就是用中原的古音來讀書,用中原的古音來讀書抑揚頓挫,他很容易變成吟唱,那麼我就用梁景輝老師他的吟唱的模式來唱一首唐詩。王維的《送別》,。。。。。。。。。{} 。。。。。。    

   如果你能內心感受感受到他的意境,你的情感就很豐富,於是你就不能平平板板的讀,你會拉長聲音。真的能夠感受到一種古老的大唐的韻律,聽起來非常有美感、非常舒服,聽到古代的韻律每一個人都會有美感。

   (是啊,所以我們一定要提倡五四以前,不要被五四所限制)

   還有另外一種模式,因為我們剛才說,老夫子教弟子,因為他讀書很多很難,每一首都來編一首曲所以漸漸會形成一種格調,就叫調,是某某地方的調,遇到五言的詩就用五言的調,七言的詩就用七言的調,當然也有平起啊仄起啊,就是幾種調式就可以唱以前的詩,可以唱以前的歌,比如說用一個調子,用閩南調來唱杜甫的詩,只是你在唱不同的內容的時候,你在加上強弱快慢不同的就可以表達了,比如用閩南調來唱杜甫的《喜雨》。。。。

   (難怪有篇文章說音樂是最會鑽空子的,然後推波助瀾,讓優美的更加優美,淒美的更加淒美。)

   還有另外一種模式,是編歌曲。剛才說過古人對特定的詩詞編定的歌曲,比如說李白的《關山月》,古今曲很有名的一首彈唱曲,唱。。。。。。。,這是古曲但是近代人一直在編。

   我有一個朋友劉宋波,他在臺灣編了幾百首的新曲子,他稱為唐詩新唱,有幾首大家耳熟能詳,有幾首意境流傳天下了,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我給大家說一下。他是在很小的時候離開家的,老大的時候才回家的,他少小的時候離家,長大才回家的,有一種又傷感的但有一種愉快的心情表現。我曾經在印尼雅加達那裡有個演講,印尼政府禁止華人讀華文書,禁止了十四年,所以華人子弟不僅不會讀中國書,甚至連中國話都不會講,他們很憂心。最近幾年才開放,我去的時候剛剛開放不久,那我就用這首詩來表達你們這裡的華人就好像是少小離家,老大又回來的,你們遠離了中國文化,現在又漸漸回歸了。我唱這首詩來體貼你們的心情,這首詩是這樣寫的,少小離家老大回,,,,,,,唱。。。。。我看著他們都哭了,尤其是把家拉長,“少小離家老大回”這個是很哀傷的就要。

   (老師這首詩讀過好多次,但是只有這次有一種力量非常的有感慨,他增加了內心那種遊子思鄉的情結,悲愴的情緒,是一種輔助劑是一種催化劑!謝謝老師!)

   還有一種模式是古代的私塾,有老一輩的老先生,還記得小時候讀書的聲音,有一個教授魏雲子,他偶爾唱唱小時候學過的歌,其中有一首我也學了蠻好聽的。。。。。。。就是《詩經》的,蒹葭...

   (老師真的有這種感覺,因為我喜歡唱歌,有時候你單獨的唱歌的時候,記歌詞是很難的,可是你自然而然唱出來就記住了。)

   所以我也是正是要推廣這種教育,想選一些,三五十首,那樣子把它錄出來供給天下的孩子學習,南腔北調都無所謂,因為有的是比較豪放的,有的是比較文雅的,有的是比較樸素的,應該這樣講,有的是比較華麗的,那剛才唱的也有的比較樸,素也有的帶一點花腔,要帶花腔的也很多啊!比如說我到雲南的麗江,那個納西族,納西族還保留了古樂,唐朝宋朝的古樂,唐朝宋朝是的古樂他們都保留了下來。我覺得音樂的旋律變化很多,跟我剛才唱的不大一樣。

   (那是什麼樣的呢?)

   你要聽麼?

   (當然!)

   那我就唱一下唐朝後主李煜的《雨後淘沙》。

   納西古樂據說是從唐朝宋朝保留下來了當時人就這樣唱的,{}。。。。。。。。

   (有幸,有幸,老師不要隨便給別人聽啊!會有美女愛上你的,現在的音樂一聽就煩躁了,尤其是連說帶唱的甚至都沒有旋律,人心浮躁了才會聽那種音樂。)

 

   133、問:老師請別介意啊問一個不該問的問題,有家長或者學者對您有一些攻擊性的言論,比如說王財貴是想因為這個出名,或者是有一些別的用心或者是有一些別的心思,但是據我瞭解您在這個上面到處奔波,還賠了不少錢?到底哪一種說法是比較準確的呢?

 

   答:沒有,沒有,沒有,說我是藉此機會出名是一種誤會,我本來就很出名,不會藉此出名。(笑)說我賠了不少錢也是一種誤會,讀經是天下人的事,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許多人讀經義不容辭,甚至有的都不認識,他也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他。有的人真的是對此傾家蕩產推廣讀經,很多地方都有這種人。比如說臺灣有一個林琦敏先生,他是一個企業家,在早期讀經推動上他拿出相當的資金支持讀經,還有南懷瑾先生在臺灣的時候也在推廣讀經上花了很多錢。所以不管是知名的、不知名號的、有資產的、沒資產的這個是大家的事情,這個讀經能夠推廣是大家的事。但是話又說回來讀經不是我一個人的事,像我這樣一個沒有資產的人,就是把錢花光了也沒有多少的。我推廣讀經十幾年,我想說難道就沒有花費麼?我這十幾年的時間把精神和力氣花費在推廣讀經上也老了不少,比如說頭髮都白了古人說一髮千鈞!我這麼多頭髮值多少錢啊!

   (但是我覺得您雖然失去了一些錢物質什麼的啊!)

   沒有,沒有,沒有

   (比如說一開始您在世界跑來跑去的路費不都是自己花費的嘛?)

   這個很少的,我到各地都有人接待的,這個不足掛齒,尤其近一兩年來在臺灣成立了一個基金會,應該說有了基金會的支持更穩定了。

   (老師覺得錢是身外之物而內心的富有是真正富有是麼?)

   大概是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