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平漢墓「孔子見老子」壁畫探析
2015-03-20 由 中國社會科學網 發表于 文化
內容摘要:「孔子見老子」為漢畫像石中常見的題材,在為數不多的已出土漢代彩繪壁畫墓中也有發現,表現的是「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段歷史故事。「孔子見老子」典型的畫面(圖二:山東嘉祥齊山出土「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拓片局部)是:孔子和老子寬衣博帶,相對躬身而揖,年長的老子手持曲杖,孔子手捧贄雁為見面禮(《儀禮·士相見禮》載:「士大夫相見以雁」),孔、老兩人身後各有弟子跟隨,數目不等。而東平漢墓中的「拜謁圖」並不包含「孔子見老子」的上述標識性要素,不具有可識別性,且黑衣長者身後跟隨人員左顧右盼,若為孔子弟子不應如此不恭。
作者簡介:
...
圖一
2007年10月,在山東省東平縣商城工地發現3座石質多室壁畫墓,時代為西漢晚期至東漢早期,其中一號墓壁畫最為精美,門楣、墓壁繪有宴飲、舞蹈、謁見等場面的人物形象40餘個,色彩艷麗,生動傳神,出土壁畫已移至山東博物館保存。一號墓中一幅「拜謁圖」尤為生動,畫面中三位身著黑袍者居右面左,為首一人佩劍躬身,頭微揚,雙手攏於胸前作行禮狀,身著綠色袍服者居左面右,雙目微垂,欣然受禮(圖一)。很多學者從畫面構圖和人物動作推斷,認為此壁畫表現是的歷史故事「孔子見老子」的場景。筆者認為或可商榷。
「孔子見老子」為漢畫像石中常見的題材,在為數不多的已出土漢代彩繪壁畫墓中也有發現,表現的是「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段歷史故事。《孔子家語》載:「孔子謂南宮敬叔曰:『吾聞老聃博古而達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即吾之師也。今將往矣。』遂至周,問禮於老聃焉。」雖然歷史文獻對事件的具體時間和經過並無明確記載,但綜合考證各種資料,孔子到周都洛邑問禮老子的故事應發生在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時年孔子34歲,正致力於授徒講學,老子54歲,為周朝「守藏室之史」。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5000年來一場演講會 鐘點費居冠魁首 是誰呢﹖
李遠哲10萬左右 柯林頓總統20萬 而孟子呢﹖年薪狀況:任齊國國卿時年入或相當於300萬克黃金 但不貪戀。
《孟子 •公孫丑章句下》披露,他老人家在齊國當國卿,年薪是【10萬鐘粟】。《管子》記載:十鐘粟可換成一鎰黃金,一鎰相當二十兩或者二十四兩。十萬鐘粟就是二十萬兩或二十四萬兩黃金。先秦時期一兩相當於現在14克到16克之間,十萬鐘粟至少相當於300萬克黃金,如今的黃金價格為每克300多元人民幣,那麼【十萬鐘粟相當於9億元】 。
陸象山其云:「我是看孟子之書而開悟」﹐而陸是何許人也1在鵝湖之辯 逼朱熹無話可辯也2是王陽明隔空異代之師耶!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觀音菩薩出家日:自淨其意 無我利他 文/駱慧瑛 2016-10-17
香學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香學大學饒宗頤學術館藝術顧問;香港能仁專上學院客座教授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瑪利亞觀音
日語寫法日語原文假名平文式羅馬字
|
|
マリア観音 |
マリアかんのん |
Maria Kannon |
瑪利亞觀音是16世紀末至20世紀初日本天主教徒特有的。
1587年7月24日(天正15年6月19日),豐臣秀吉發佈伴天連追放令,下令驅逐在日本的外國傳教士。此後在江戶時代,德川將軍又多次頒布禁教令,強迫日本的天主教徒(當時被稱為「吉利支丹」)放棄其信仰。有一部分天主教徒放棄了信仰(転びキリシタン);但另一部分人則稱為「潛伏吉利支丹」(隠れキリシタン),表面上放棄信仰改信佛教,暗地裡仍在信仰天主教。這些潛伏吉利支丹,將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像當作天主教中的聖母瑪利亞進行禮拜。這些被當作聖母瑪利亞的觀音像,被日本人稱作瑪利亞觀音像。
大多數瑪利亞觀音像使用中國的青瓷製造,也有使用白瓷製造的慈母觀音(送子觀音)像。慈母觀音是從中國發祥的一種觀音像,其造型是慈祥的觀世音菩薩懷抱著一名年幼的嬰兒。肥前(長崎縣)的浦上(今長崎市浦上)、平戶、五島列島等地的潛伏吉利支丹,使用慈母觀音像為崇拜對象,影射聖母瑪利亞懷抱著年幼的耶穌基督。
瑪利亞觀音像的胸前雕刻著十字架,潛伏吉利支丹在祈禱時向其禮拜。日本各地的瑪利亞觀音像形狀各不相同。直到1873年(明治6年)日本廢除禁教令之後,這種文化逐漸消失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元)吳澄撰 清道光六安晁氏木活字排印學海類編本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禮記/學記第十八
看到此篇真的好高興,所以key in 下來與大家分享,學習和教育的總程序。古書中說過:「幼小螞蟻要不停地學習銜土的事情,然後才能夠築成大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看完後深深覺得與王教授所推廣的【讀經理念、讀經學習循序之安排,建國治民以教育為主,讓孩子先讀群經,才是真教育。】與古時天子、諸侯進行之教育規範竟然是一樣的。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弟子年齡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將孔子弟子中有年齡可考的23人按照降冪排列的方式列下: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南懷瑾先生講述真實的關公 来源:《中國文化泛言》
世所標榜關公之忠義,則於忠道之詮釋,不僅施於君臣之際,且可盡於人倫綱常之間。其於義道之影響,且可概于朋友之適而及於社會之則。是誠《春秋》大義之微旨,故關公之典範,終能由人
編者按:這篇文章選自南懷瑾先生的著作《中國文化泛言》,是懷公為《武聖關壯繆遺跡圖志》這本書作的序,從這里我們可以相對全面和客觀地瞭解關聖之生平事蹟及為人。
老古出版社自成立以來,發行書籍皆以開繼承啟文化為職志。頃者,負責業務之古生國治,編輯部之曾生令偉,偕來問訊,且告知即將出版《武聖關壯繆遺跡圖志》一書,囑為之序,驟聞其請,誠有難以下筆之感。蓋自元明以來,關公事蹟,由史乘而衍為演義,自人位而極為帝天,迷離惝恍,家喻戶曉,俗成聚實,賢者猶不免於信奉,況已成為民俗文化之中堅信仰,普為四海同欽,須欲辨別其是非有無之際,誠無益于化民成俗之旨,且徒亂于季世神道設教之風也。
嘗謂上下五千年,中國文化之人物,于史冊名聞之外,而獨能普遍流芳於百代,且又為後世所盡知之人物,譽聖頌帝,數不多得,文如尼山之孔夫子,固不具說。武則關、岳並稱,而尤以關公為普聞,其故何哉?思之再三,俗稱岳武穆獨以精忠報國為典訓,其量止於君臣之閫,而未能化及人倫之大者。至如世所標榜關公之忠義,則於忠道之詮釋,不僅施於君臣之際,且可盡於人倫綱常之間。其於義道之影響,且可概于朋友之適而及於社會之則。是誠《春秋》大義之微旨,故關公之典範,終能由人道而臻於神明之尊,豈偶然哉?非徒然也。
孟子有言曰:“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以之律于關公生平之盡心志節,誠如孟子所言前二者之實,後四者之基。若夫身後之修,抑為精誠之漸進,或為聰明正直,死而為神之美崇,洵有不可知者。佛曰:不可思議,亦其斯之謂耶?
論者有曰:徵之史實,演義之說關公事蹟,不可盡信,且其為人所盛傳徐州依曹之玷,計較馬超之忌,拒絕孫吳之執,以及荊州之失,其可議者殊多,曷足以當武之聖者之譽乎?曰:此亦有說。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況陳壽之撰,依違曹魏而輕議蜀漢,亦理所必至,事有固然也。然壽之史傳曰:
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既而遼以問羽。羽歎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公。公義之。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于袁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沈家桢:佛家五眼【经典:从没看过这么生动透彻的讲解】 |
光明觉照 2011-08-23 23:12:15 作者:沈家桢 摄影:来自网络 |
一九六九年佛诞日以英文讲于纽约大觉寺 讲稿由舒吉夫人、唐龙居士译成中文 诸位朋友:什么叫做五眼呢? 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引用这几个名称,来和诸位研讨一些佛法。首先我要指出,这里所称的「眼」,并不是单指人类的眼睛。人类的眼睛只是肉眼的一种。事实上,人眼并不十分优越。 鹰的眼睛比人眼看得远得多。猫头鹰的眼睛对于光,远比我们的眼睛敏感,所以猫头鹰能在黑暗里看见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图1 各种动物耳朵能够接受到的频谱比较表。)
从中可以看出,人类声音世界的丰富程度比起狗、飞娥等动物差得太远。
|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禪宗六祖與中國理學
2013-03-25 19:46:02 来源:南懷瑾先生
本文原載《十方禪林》刪減之處文中已注明。
前 言
中國固有文化,有二大主流,自有史以來,一向持續不斷,嬗變不已,成為中國民族特有的精神,即是儒家與道家。由東漢末年開始,經過兩晉、南北朝而至初唐鼎盛時期,中間雖有佛教文化的輸入,曾與儒道二家在形式上發生磨擦,終因三家在根本上有其一脈相通的共同點,雖有外貌上之分歧,而往往互相融攝為一,故中國傳統文化,實質上一向由儒、佛、道三家的思想構成一種耀古爍今的歷史精神。依據史家的觀念,凡稱先代升平隆盛之治,必首舉漢、唐,當漢、唐升平之際,其文化精神,亦形成一代的特有模式;漢代的政治文化,左右固有傳統文化儒道二家的思想,自成其為一體系;而唐代則因加入外來佛教文化,益增其光輝。
佛教文化自南北朝迄于初唐這一長期的陸續輸入,與中國固有文化互相融攝,影響至巨,追初唐盛時,中國佛教先後產生兩位偉大的聖者:其一,即中國第一位出國留學僧,回國從事偉大翻譯事業的玄奘法師;其二,即為弘開中國化佛法的禪宗,被譽為東方如來的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玄奘法師的翻譯事業與闡揚深密教義以及疏釋“唯識”“因明”等學,使盡精微極博大的佛學義理,達到登峰造極的境地,影響以後中國學術思想界,其功非淺。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来源:樂耕書院
現代人一提起寺廟就會想到燒香化紙、求神問卜、借仙佛斂財等愚昧、迷信、貪婪乃至欺詐的行為,這些的確是現代寺廟普遍存在的現象,但這一...
現代人一提起寺廟就會想到燒香化紙、求神問卜、借仙佛斂財等愚昧、迷信、貪婪乃至欺詐的行為,這些的確是現代寺廟普遍存在的現象,但這一切並不是寺廟最初存在的狀態,更不是古人建立寺廟的初衷。至於寺廟產生的淵源,它的最初狀態是什麼樣子,又為什麼隨時代變遷變成今天這幅模樣?這些問題牽涉太廣,在此暫不討論。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