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經典閱讀心得 (19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張九齡《感遇·其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作為很多人的詩歌啟蒙,

文章標籤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全宋詩》卷348記錄了一首非常有意思的詩,這首詩名為《題金山寺》,它是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迴文詩: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

橋對寺門松徑小,檻當泉眼石波清。

迢迢綠樹江天曉,靄靄紅霞海日晴。

遙望四邊雲接水,碧峰千點數鴻輕。

所謂迴文詩,簡單來講,就是說這首詩,正讀倒讀都能成詩,我印象中有一篇《璇璣圖》,全文僅八百四十一字,但這幅圖玄妙的地方就在於縱、橫、斜……迭一字讀均可成詩,短短八百多字,竟然能讀出一千多首詩來,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

蘇軾這首《題金山寺》,雖沒有那麼多種變化,卻自帶一絲韻味,咱們不妨倒過來讀一下:

文章標籤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才動即覺,才覺即化——王財貴_季謙先生談求學與讀書

 

提問:王老師您好,我下面問的兩個問題可能對您有點冒昧。您一直是我們的老師,也是我們的榜樣,您之所以成為今天我們所有人心之嚮往的老師,您是怎樣一步一步成就的?第二個問題是,您的人生從開始到現在,您對自己是怎麼評價的?

 

王財貴教授:說明白也不容易,因為生命是很多方面,是很整體的,很難說是哪一個機緣造成如此。有一些記者在我演講之後採訪我,他問說是什麼樣的特殊機緣讓你這樣堅持推廣讀經。我說,你不要把我看成是洪秀全,因為洪秀全在一次大病昏過去三個月之後醒過來了,他就開始胡言亂語,他說他的父親是上帝,耶穌是他的哥哥,他是耶穌的弟弟,然後開始招募很多人,就開始了太平天國。我不是因為大病一場之後才開始推廣讀經的。(眾笑)

 

我為什麼會推廣讀經,為什麼會做這些事,這是很自然的,怎麼說呢?因為每個人的心靈都是活的,只要他的生命是活的,他的心靈就是活的,活的心靈時常會有所湧現的,就像泉水一樣會湧出來,它會告訴你,你應該怎麼做人、怎麼做事。在年輕的時候,我十五六歲的時候,心裡常常會覺察,自己太差了,古人所謂道德文章,什麼都沒有,能力很差,也沒有什麼志氣,也沒有什麼品德,甚至身體也不是很好。總之什麼都不好,就自己很自卑,很責備自己。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聽了那麼多道理,還過不好這一生?

王陽明說“知行當然是合一的”,為什麼呢? 他是以“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兩面夾擊來說知行合一的。一般人說我知道了,再進一步說我覺悟了,但是知道、覺悟和行為明明是兩件事啊,那當然知行不能合一。但是王陽明說的知,不是一般人說的知,王陽明說的行不是一般人說的行。他說:“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

 

“真”就是真實,

“切”就是切中,

“篤”就是篤厚,

“實”就是實在。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11/17易經蒙卦第二組重點整理及心得分享-後學江幸甄學習

  1. 前言

    這週即將正式進入了蒙卦,徐老師以前學習易經的經驗,會特別在書上註解甚麼時間點剛好人生第一次接觸到蒙卦,往後我們在溫故而知新時,重新再來的時候,我們可以重新回味,當年第一次讀這個卦和以後讀到這個卦的心得及深入的地方,可以再來做一個對照。上週與大家探討了所謂的屯卦,在序卦傳中,其實文王聖人在整個卦的排序,是有一定邏輯的。序卦傳上傳當中提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為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意味者萬事剛起頭時一定會有艱難的地方,但是今天艱難的過程中,要如何突破一切困境,就必須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稺也,這個稺的意思是幼小、稚弱(如初生的嬰兒畢竟蒙昧、懵懂),因此在這艱難過程中,我們就需要被啟發,於是進入了第四卦蒙卦,人在困難當中,你要找到一個路徑,當然就是要受教,最怕的是,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是在困難的處境,也不知道要找何人受教。蒙卦的組合-山水蒙,每一個象我們都要有所啟發,想像一下,前面一座山底下或許有水氣沼澤,於是水氣就會上升,因此我們的國畫都是描繪山水比較多,又稱為山水畫,而國畫又有一種特色,所謂山水濛濛,會帶有一種朦朧美(因為水氣上升就會產生一種朦朧的狀態)。易經聖人設卦觀象,最重要的就是要啟發,人活在天地當中,天不言,地不語,人在天地之間,唯人為貴,貴在那個地方可以跟天地比美,因為人可以講出天地之間的涵意,所以各位前賢一定要學會分享,每一個禮拜的時間過去了,我們一定要去省思,這一個禮拜當中,我們講了甚麼好話和分享善念去影響他人。

  2. 所謂蒙就是不清楚,以爬山的經驗舉例,不清楚就去問而得到了答案,就是蒙引申的意義。正因為我們很多的不清楚,唯一最快的方式就是問人,去問的話,自然而然就會有機會得到解答。人生中正因為我們蒙昧愚昧,幼稚無知,那我們就必須加強學習受教而成長。蒙卦深層的涵義-就是教育,一個人從不懂變成懂,而受到啟蒙,就是受教。《說文解字》上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所以善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以人類的經驗為內涵,而達到社會共進的歷程就是導人向善這一條路(教育的核心)。然而,讀經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求善,讀歷史求真,有善就有美,讀經就是要找到人心向善之念,而往善的這一條路的方法(善之道),如果我們讀經典,沒有辦法讓我們自己的人心更良善,讓自己的周遭變更良善,那表示自己還沒有進入經典的精髓。

     

    從蒙引發出教育這個過程,我們應該要有向善的這個認知,蒙卦就有教育昏昧,開啟智慧,日日提升成長這個意義。蒙卦中兩個陽爻意味表兩種不同位置的老師,一位是處於辛勞位置的老師以有教無類精神包容各類型學生調教好,如果沒有找到包容我們愚昧的老師,至少還要找到一位能夠擊蒙我們老師,能夠適度給我們當頭棒喝引導我們。

    人從無知變成知,教育是喚醒人性的覺醒,覺這個字:學習看見,學習看見甚麼?學習看見我的那顆心,也是「悟」,所以上任何課程,要很清楚自己為何而學。常言:不知者無罪,但是不知者真的無罪嗎?徐老師用佛陀的故事來讓我們了解並不是「不知者無罪」,而是不知者受害最大。人們就是因為不明真理,所以才會在苦浪裡翻騰沉淪。往往是愚昧、懵懂的人才最容易受到最大的傷害,因為他們無法通過分析得知事件的背景和可能產生的後果,只有「有知」才可以使人明智,找到真理。所以對於我們不瞭解的事物,不要輕易下結論,更不要人云亦云,一定要慎言。                                                                                                                        二、重點整理

  1.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414慈悅易經課---乾卦筆記心得分享   文/賢瑞

 

 

乾卦經文~易經愈學愈對聖賢的智慧感到無法言喻的佩服,這不是讚嘆可以形容!乾卦和坤卦有用九和用六,這在其餘62卦都沒有,用九而非為九所用,御龍之道也!

 

變爻之法~陽極陰生,陰極陽生,故九至極陽變陰,六至極陰變陽,爻之變可從不變到多爻變,如心念一動則爻即動。乾卦六爻爻辭中,九三,九四皆不見龍,三四爻為人位,故成為人中之龍(隱龍)而人中之龍要等待時機,更要具足能力,時時自我警惕戒慎恐懼,才不會招來凶險,也有人說九三是惕龍,九四是懼龍,這都無妨(表相)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蘇爸爸為二兒子 的命名    名二子說(蘇洵)

【白話試譯】

車輻、車輪、車蓋、車軫,在一輛車上都各有作用,不可或缺,而車軾卻看似一點都不實用。雖然如此,如果去掉車軾,車子也就不完整了。軾呀!我擔心你不注意外表的掩飾而鋒芒畢露啊!天下之車,無不循轍而行,凡走過都留下輪跡,久了,即成「車道」。但談論車子的功用時,卻沒有「轍」的份、從來不會提到車道如何。縱使如此,就算車翻了,馬死了,輪跡也不會遭受指責與任何禍患,這是由於輪跡擅長處於禍福之間,又能勉力向前。轍呀!我知道你終究能夠免於災患。

 

【原文】

輪輻(車輪中連接車轂和輪圈的直木)蓋(有覆蓋功能的東西,亦即車篷)軫(古代車箱底部的橫木。軸也),皆有職乎車,而軾(「軾」是車前的橫木,即扶手板,古人立乘車上,以手扶軾,以表致敬,有裝飾性作用。)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不知掩飾)也。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悅書院  易經班-- 後天八卦 上課時間:2017年11月4日(農曆九月十六)


歷史人物--范仲淹,北宋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滕子京,北宋河南洛陽人。與范仲淹、劉越同科進士
宋仁宗趙禎,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母李宸妃。
宋太祖趙匡胤,大宋開國皇帝。
宋太宗趙匡義,北宋第二位皇帝,在位21年,享年58歲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悅書院 易經班---河圖的演化                     記錄整理:賢瑞  


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一切到最後都是以地,因為中央戊己土,很多觀念告訴你持守中央,中庸之道,人頭中央之位在那裡呢?不是山根…所以一直強調中央的位置,中央為土為地,所以五加五遍地為十


以數背後的十,是修行很大的決竅,人從先天到後天,從河圖的數來演化中五之十,五加五遍布成十,一加五遍布為六,二+五為七,三+五為八,四+五為九,五+五變為中央之十,這是河圖的文字敘述,天一地六,六-一為五,地二天七,七-二為五….,都是以中間之五


天為陽為奇數,天數:1、3、5、7、9 和計25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6/12/6  雜卦傳: 剝,爛也   復, 反也


一:剝
象曰:上以厚下安宅。
上九(成卦主):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剝卦主旨:遺愛人間,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千古之後,人人為我。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孩子不識「文以載道」  文/洪蘭
發文時間: 2017/12/8


 朋友對這次課綱微調教育部的態度很不諒解,他說文化是孩子自我認同的源頭,也是一個國家立國的根本,白話文可以自己看,文言文卻需要有人教,因為裡面有很多歷史典故,而這些典故正是讓孩子知道什麼是萬古流芳,什麼是遺臭萬年。他來信請我給他二篇我認為值得讀的古文,他要親自來教孩子。接到他的信時,我正在澳洲開會,手邊沒有《古文觀止》,但腦海立刻浮出二篇文章來,一篇是全祖望的梅花嶺記,另一篇是張溥的五人墓碑記。前者來自我父親,後者來自我母親的教誨。

我念小學五年級時,有一天,有人打電話來,口齒不清地說:要找馮先生。我說我這裡姓洪,不姓馮,因為歷史課正好講到明末清初,我就順口說,就是洪承疇的洪,我父親在旁邊聽到了大怒,罰我跪,叫我看全祖望的梅花嶺記,背會才准起來。以往父親叫我面壁思過,我都在思別人的過,只有這次,我深切後悔自己的無知,怎麼把袓先洪邁的清名和漢奸洪承疇搞在一起了呢?梅花嶺記是一篇非常動人的好文章,因為感動,所以很快背會,至今沒有忘記。文中說史可法死後葬梅花嶺上,因為梅花如雪,芳香不染。但是那只是個衣冠塚,因屍骸已經找不到了。民間老百姓不捨史可法為忠義而身首異處,便傳說城破時,有人看見他青衣烏帽,騎白馬出城投江而死,跟當年民間傳說顏真卿兵解,文天祥蟬脫一樣。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把尺,不是當權者可以愚弄的。文中還講到孫兆奎起兵抗清,兵敗被執後,被帶到洪承疇帳中。他與洪為舊識,洪就問: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卅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孫兆奎回答說:經略從北來,審知故松山殉難督師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這真是回答的好,大大的諷刺了背主投降的洪承疇。洪承疇果然大恚,急呼麾下推出斬之。孫兆奎也是了不起,不因舊識哀求活命,這就是士的精神,讀書人的骨氣,知識分子的風範。不讀梅花嶺記怎麼知道什麼叫節操?什麼叫不朽?

 

五人墓是說明末魏忠賢捕殺東林黨的周順昌,蘇卅老百姓不滿周順昌被捉,發生暴動,江蘇巡撫毛一鷺嚇的躲到茅坑裡避難。事平後,他要懲兇,不然屠城,有五個人便自動出來頂罪受戮。三個士紳感於他們的義氣,各出五十金買他們的頭顱和屍體一起埋葬。我母親要我們讀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任何人都可以是流芳百世的人,這五個人其實是市井小民,沒讀過什麼書,但做的事長留老百姓心中。魏忠賢倒後,蘇州人刨掉毛一鷺為魏忠賢設立的生祠,把這五個人遷葬到生祠原址上,並立石碑旌其所為。母親說,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人一生一定要做一點對他人有益的事,才不會辜負大地生萬物來養你。這兩篇文章要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讀,普立茲獎得主James Michener 說的對,一個國家的未來取決於這個國家的孩子年幼時所讀的書,這些書會內化成他對國家民族的認同、生命的意義、人生的目的和未來的希望。它必需早早教,才不會有第二個洪承疇和毛一鷺出現。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後天八卦  

2017.10.14   慈悅書院易經班  課堂記錄    筆記者:王美雲

一、以2首歌來與易經對照

(一)  樣樣紅 

青春少年是樣樣紅 你是主人翁
要雨得雨 要風得風 魚躍龍門就不同
青春少年是樣樣紅 可是太匆匆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用漢語翻譯了一首英文詩,美醉了!全世界都服了

在這個人人學英語的時代,大家似乎都快忘了,我們的漢語有多美多強大!這裡有一段英文的詩歌,用中文翻譯了一下,結果所有人都驚呆了!不信?你看看...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gYQglHjYd2wTczjAADHFihxK7c732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唯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遊記  

西遊記 的至高境界,看懂人生透悟
https://line.me/R/ti/p/%40bxd7099f

文章來源:西遊記吧

吳承恩在《西遊記》開篇寫到: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意思就是:想知道人生的真諦,那就必須看西遊記!

有人說,當你有一天真正讀懂了《西遊記》,你也就懂得了世間所有苦難的真諦,也就懂得了整個人生的真諦。

有人認為,《西遊記》可排在四大名著之首,而且它還是世間最偉大的一部成功學。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錢穆:教育最大錯誤是一意模仿西方



思想

       今天,我們東方人的教育,第一大錯誤,是在一意模仿西方,抄襲西方。不知道每一國家每一民族的教育,必該有自己的一套。——錢穆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君毅:中國宗教精神與其哲學


  
唐君毅(1909–1978) ,四川宜賓人,畢業于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現代學者,哲學家、哲學史家,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青年時代頗受梁啓超、梁漱溟、熊十力學術的影響。本文節選于唐先生《與青年談中國文化》。
 
       上期我們已經發了唐先生《與青年談中國文化》中的《中國文藝精神》,本期我們繼續共學其《中國宗教精神與其哲學》篇章: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貢問孔子:「什麼時候才能休息?」孔子的回答竟開啟一連串,讓人回味無窮的對話…...

有一日,子貢覺得有些累了,便問孔子能不能休息一會兒…...
沒想到孔子的回答,竟開啟了一連串讓人回味無窮的有趣對話…....

和君王相處,不可休息…...

子貢問孔子:
「學問之事太辛苦,我想暫停休息一下,出去侍奉國君,老師覺得可以嗎?」

孔子說:「《詩經》裡說:『要從早到晚,恭敬慎重,盡心盡力做好份內的事。』侍奉君王這麼辛苦,哪裡可能喘口氣休息呢?」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易經恆卦

 

恆。亨,无咎,利貞。利有攸往。

 

恆者,直心亙古,忄+亙,亙就是上下貫穿,而且從古至今,你的這一份恆心持守能不能就像這一份直心,頂天立地而且萬古不變,這才叫做恆。我們這一份直心,這一份原始的初發心是不是能夠不變。恆,亨,亨者,通達之道也。无咎,一個人最怕的是做完事情之後怨尤、怨悔,甚至於做了之後才發現大過即使不犯,小過不斷。我們如何讓自己所做的事情達到不會有過失,叫做无咎。无咎者,在繫辭傳,子曰:「无咎者,善補過也」。能夠常常去彌補你曾經作過的,去檢討它,甚至於避免過錯再發生。因為人不可能無過,所以只能記取每一次的教訓,所以顏回為什麼叫不貳過,所以孔子為什麼尚且會講: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各位想一想,你我隨著歲月的累積,孔子尚且感慨的講五十歲,甚至更早,可以把易理精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大過錯,當然這是孔子自謙。我們今天去想一想,在我們人生歲月,即使今天你已經四十歲了,我們是不是能如孔子所講的「四十而不惑」,人生之中你能真的不會去迷惑,而且你敢很肯定,我們今天所講所及的每一條路都是步步踏實嗎?所以說要无咎者,今天我們只能說「善補過也」。在善補過的過程裡面,達到利貞之道,每一個卦第一行常常會出現四個字,叫「元、亨、利、貞」四種德行。

 

元、亨、利、貞四德從乾卦就告訴我們,乾,元、亨、利、貞。天地創始一定有一個起源、開頭,元者,到最後如何讓它開頭的美善保持通達之道,利,今天講無往而不利,叫做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利」,我們今天講,不是講求自己個人的小利、小得,而是講求大利行為,這樣利己又利人,而且還要走在,「貞者」,就是正道也。我們要知道整部易經要告訴你的是往上、往善這一條路而走。古人很明白告訴我們,易經是為君子而講,不為小人而說。我們要自詡是一個進德修業的君子,因為你是進德修業的君子,易經要告訴你趨吉避凶之道,因為人世之間充滿很多的陷阱,而這些經驗法則就是告訴你,從這些經驗法則裡面能夠閃過一個、跳過一個坎窟、坎陷,今天就可以到達通達之道。所以唯獨以行著正道的方向,你堅守住才有意義,所以貞者正道也。也因為這樣,利有攸往,甚麼叫利有攸往?「攸往」就是不斷往前能夠毫無阻礙。所以告訴我們,恆,今天這件事情堅持了,你就是要走到底,是不是你今天有堅持才有辦法持續往前,用很坦誠正直的這一份誠心,能夠面對著以前所做的,未來你所行的,到最後都能夠一致,這個就恆。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與老子和生命智慧〉--王邦雄

華人何以輸掉了一片大好江山

今天,在任何一個社會中,都有其熱門與新潮的東西,這些東西的流行,就如同潮流一波波湧來,又一波波快速消退。因此,我今天要談舊學——經典,例如「論語」、「老子」、「孟子」及「莊子」等。它們和聖經、佛經一樣都是經典,在世界上不過幾部而已。幾千年來所有中國人都是靠這些經典的支持而活下去,我們不能沒有它們,不要認為它們只是舊學,惟有舊學才經得起歷史的考驗。街頭文化只是泡沫,而泡沫在轉瞬間便會流逝,因此,我們要長江大河而不是泡沫。我上個月到馬來西亞參加大馬十三州華人聯合會首度舉辦的演講活動,講了四場人生講座,主題是儒家思想與現代生活。馬國共有五百萬華人,而且在當地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尤其鄭和下西洋時是中國國威最遠播的年代,我甚至遠去參觀了當年鄭和的大船因擱淺而停靠的河岸。我有些感傷,因為現在馬國政經文化均由馬來人主導,當然,馬來人有一千多萬,而華人才五百萬,但整個工商業原來是在華人手中。因此,我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幾百年來中國人把這片大好江由輸掉了呢?這是我在馬來西亞八天中壓在心頭的問號。我們不是要打垮別人,但我們為什麼失去了主導權?我想當初華人都想回中國老家,所以大家只開拓工商業,希望賺了錢就回家。中國人老是要回家,因為那是家常日常的田園鄉土,身在海外卻心繫祖國,所以我在馬來西亞的感覺就是那裡是比中國更中國的地方。馬來西亞最高指導原則是可蘭經,而蘇丹是永不轉移的權勢領導中心,我到當地才見識到今天這個世界還有這種政治生態,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當地中國人問我中國是否有可以和可蘭經相真正並論,甚至分庭抗禮的經典呢?我聽到這話後,才深深體會到幾百年來,五百萬華人內心深沉的寂寞與空虛,可能就因為沒有經典,才輸掉了這一片大好江山。他們雖然有自己的教育體系,但沒有文化共同體、沒有人家共同的精神天地與心靈世界,也沒有向心力與凝聚力。因此,整個教育體系雖是讀華文、講華語、認中國字,但就是沒有中國心。老一代華人雖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但不能只靠感情,還須有理想、情意,以及共同的世界觀及價值觀。所以我說中國當然有經典,而且有許多部,四書、五經、十三經、二十五史,只是在馬來西亞沒有生根,因此五百萬華人在馬來西亞異域飄泊,因為馬來人有可蘭經,而華人卻沒有做為動力與方向的經典。馬來西亞化人拜的是關公與媽祖。遠離國門,大家要有桃園三結義的情義,因為關公義薄雲天,所以禮他;而飄洋過海,也靠媽祖保佑,才可以平安歸來。問題是,當落地生根之的後,關公與媽祖,就不再能給予五百萬華人可以安身立命,代代相傳的文化心靈與歷史傳統,此為海外華人花果飄零的內在因素。失去了中國人的道,也會失去了中國人的尊嚴。

以「道行」來「然物」:回歸中國道做中國人

首先,我引據莊子南華真經的一句話;「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齊物論)來解析當前的處境,與我們要走出的路。物是人物,人物要有自己的「然」,要「然」得住,問題是,「然」要由謂之而來,別人如何說我叫「謂之」,譬如:「好朋友」、「好學生」、「好兒女」等。這個「好」千萬不要讓它在人間消失,要對好同學說「你很好」,也要感謝父母、老師、永遠記得他們的好,讓我們的眼神中永遠充滿讚美、賞識與感激,因為如果不「謂之」,父母的「然」就出不來,反之父母也要「謂之」,讚美、肯定兒女,兒女的「然」也才能出來。「謂之」就是父母對兒女說,兒女對父母說,老師對學生說,學生對老師說,以及朋友相互說,也就是良性的互助,相互的觀賞和感動。但在別人怎麼說之前,我們得必須先怎麼做,所以,自己要先行之,別人才能謂之,要行之,謂之才能出來,也就是要行之而成。然而,誰來謂之與行之呢?當然是人,但人又如何行之呢?就要有一個價值標準,也就是有一個「道」,把人放進這個道中,才能行之。這個這就是經典,不論是儒家、道家、基督、佛陀、阿拉等都有其各自的「道」。馬來人有可蘭經,但此地華人卻沒有儒家、道家或佛家的道。沒有「道」,物就會散掉,人也就不知如何「行」,而後別人也就不知如何謂之。當別人無法稱讚你、欣賞你及肯定你時,成不能成,然也不能然,如此也就只能異域飄泊,花果飄零,這真令人感傷。所以我們今天要講道,不論是人道、天道,甚至江湖道等,總要有一個道,因為在道中才能找到義。中國人的道義及親情,是世界上最強的,如家族紀華僑心系祖國等,他們幾百年來一直在辦華人教育,雖然官方不承認,他們依然堅持,擇善固執。咽此,今天的重點在於人一定要活在道之中,讓道活出來。因為這個道給我們一個世界,除告訴我們是非善惡外,也告訴我們要追尋什麼,珍惜什麼。我們看佛門弟子、基督徒等,凡在道底下的人都有所不同,他們很專注、凝聚而且有團隊精神。我們看宗教團體,它們常有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那是由道發出發的。所以我們一定要建立一個觀念:人與物一定要活在道中,在道中才能找到人道,而這樣的人道一定是透過文化傳統中某一部經典開發出來。今天,從新加坡、馬來西亞、到香港、台灣、大陸,甚至洛杉磯等地有許多中國人,但中國人的道卻逐漸在式微,尤其在海峽兩岸的中國。我曾到大陸去尋找中國,但卻無法找到,因為今天不論在大陸或台灣所過的不是中國式的生活,而是日本式及西泮式的生活,如此,有一天十幾億的中國人將會在大地上消失,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兩岸中國的未來出路——在古都與山水之外的經典

今天,每逢清明時節,台灣所有的人都擠在高速公路上,準備回鄉掃墓。雖然有幾百萬人在那兒大塞車,公路幾近癱瘓,但沒有人埋怨,因為所有的人都在回鄉的路上,有什麼好生氣的呢?反而應該感到安慰。如果有一天,清明節高速公路暢通無阻,我們才應該傷感,因為那表示沒有人回家了。所以大家往前後左右看看,都是我們的家人,回家的人就是家人,世上沒有比這個感覺更親的了。不過,今天卻不一樣。我到大陸尋根,也是走在回家的路上,感情是一樣的,但我請問為什麼我在這兒沒有看到返鄉掃墓的人潮?他們沒有人能回答我的問題。我問這話時,很多老先生、中年學者都很傷感。身為中國人,如清明不回家掃墓、春節不圓燈、中秋、端午不回家團圓祭祖,就不是中國人了。今天是中國人了。今天台灣的中國人也就是靠這一點,因為我們內心的經典沒有消失。中國是有經典的,但我們要行之,行之有成,就是道行。我們常說出家就或修道的人道行很高,但道行不只是出家人要修,我們大家也要修行,但修什麼道呢?修中國道、人道,也就是將人的尊嚴、價值、人性的光輝修行出來,否則大家都活得很苦悶與寂寞,因為屬於人的價值及尊嚴活不出來,中國人的榮耀也活不出來。今天的台灣雖然有錢,但卻過的是富有的貧窮生活,我很羨慕住的杭州、北京、南京、桂林、昆明等地的人,我認為他們是以最少的金錢過最高層次、最高品質的生活,因為中國最好的山水美景都在那兒。他們住在西湖畔、漓江邊、北京城、南京城,每一步都是古蹟。在台灣,我最喜歡台南,走在路上都是走在先民的路上,那種感覺真好。然而那隻是歷史古蹟、自然山水,我們大家也都希望擁有那樣高品質的生活,讓生活充滿山水美景與從文傳統。但為什麼不將這兩種事物放在我們的心靈中呢?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有經典,每分、每秒、做每一件事都代表中國心,也都有經典,如此,我們的每一步都有幾千年,每一個活動都是全中國的,會讓我們的層次提高。我到馬來西亞時,正好在舉辦「第一屆馬來西亞華文書展」,書展中有我的「人生關卡」、「做個出色的人」等著作,演講之後,我的書立刻銷售一空。他們很多人告訴我,書沒有了要怎麼辦?由於馬來西亞的物價是台灣的三分之一,而台灣去的書,還要加上郵費五十元,所以台灣的書價對他們而言是天價,但他們還是要看中國書。而我們在台北只要用很人性的價格就可以買到書,而不必用天價。其實,書應該是無價的,我之所以這樣比喻,只是就個人的負擔能力及社會經濟的能力而言,書的價值應無法以金錢來衡量的,有些書甚至有用千年的歷史,像「論語」、「老子」、「佛經」、「聖經」、「可蘭經」等。然而,我們有了經典後還要找到「然」,但先要道成而後物「然」,我們中國人一定要好好表現,因為我們成了之後就取得了我們的然,這樣的然是歷史的地位也是全中國的或世界性的地位。我們的重要性不要只是表現在財富上,就如我所說的桂林、昆明、杭州、北京、南京等地,真的很美,走在那裡會覺得做一個中國人是不必感到慚愧的,因為我們有幾千年的歷史。此外,我們走在長城上,也會覺得自己是大漢兒女。漓江、西湖、石林燕子洞等美景,如果沒有經典,就沒有人懂得欣賞它們的美,因為心中有經典的人,才有眼光欣賞文化古蹟及自然美景。所以不要以為每個人都能觀賞世界的美好,父母及師長不是很疼兒女學生嗎?但兒女學生就是看不到。兒女或學生不是很努力用功嗎?但父母及師長卻看不到。四周的美好都存在,但沒有人看到,這是令人十分感傷的,所以有經典的人才有世界性的眼光、幾千年的眼光、中國的眼光,如此才能看到每個人的好。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