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讀經班結合更多人、更多聲音及力量,給孩子一個穩定學習環境群體性,尤其是年紀小的孩子很有模仿性,透過讀經班正面鼓勵的環境,讓孩子更願意讀經,也是培養孩子的榮譽心,大部分的孩子都有被動性,但是參加讀經班透過團體的力量,在互動中更能樹立互愛、尊重的團隊精神。而且在讀經班讀經無壓力、不求理解的氣氛,可能讓兒童將經典內容與正向積極的情緒產生聯結,使其形成較正向的學習態度。
讀經讓孩子改善過動與妥瑞症 文 /林淑枝
九八年八月帶孩子上圖書館聽故事,孩子聽完故事正排隊蓋集點章,有位媽媽過來詢問這是什麼活動,閒聊方知是剛從台北搬到高雄,出來熟悉周圍環境,便獨自到館外走廊看些訊息。不久那位媽媽過來邀請我,一起去看英文讀經訊息,說:『讓孩子上英文讀經很好。』我心想在校學多年的英文都很差,更何況要孩子上英文讀經,豈不更難嗎?又適逢前陣子女兒想學英文,我也已開始教他認字母,但也因為那位媽媽說的話,還是到櫃檯要一份資料,但主任說先填基本資料,而我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硬著頭先填再說,反正不用先繳講義費,不去也沒關係。升上二年級的女兒剛開學,校內外都會發一些安親班或在校課輔的傳單,回來總是請她放在回收當計算紙,有天孩子回來說媽媽你看一下,咦~是中文讀經,我被內容一句話所吸引,就是可以幫助記憶,朋友也說5.6歲學珠心算可幫助記憶,心裡也一直在拉鋸戰,到底去或不去,問孩子她也願意去上。所以在報名最後一天到學務處繳報名單,他卻告訴我單子昨天已收走,待開班日再至班上繳。眼看中英文親子讀經開班日將近,於是決定帶孩子去上看看,但是皆以陪女兒為主,在家復習中文時,兒子總在旁邊玩玩具,當女兒不想讀也不勉強,我會唸給他們聽.認為女兒可驗收時,即邀她一起背誦,畢竟每次上課驗收通過的獎勵章,很吸引小朋友,這時母女兩出糗了,常被弟弟說:『你們背錯了。』打開書一看,果真,但幾次後,心想這孩子上課做他的事,我們在家復習也沒參與.怎麼比姐姐棒。
兒子上英文因聽不懂,老是坐不住,但愛畫畫我就可放心些,但有時也狀況連連,經常要生氣請他別影響上課;中文好一點,畢竟同語言,但也不大專心,像蟲一樣扭動。回家也沒有復習英文,經過了兩個多月,孩子唱出了第一首歌,我覺得有起作用了,接著第二首等等,真正讓我訝異是,有次孩子轉到英文頻道,正唱英文老歌,孩子很高興跟我說老師教過,我說有嗎?孩子已高興的唱起來了,但是我卻不會唱,可見每位孩子得潛力無窮。
同年九月在榮總確定兒子是妥瑞症和過動兒,從沒聽過妥瑞症這詞,急得像熱鍋上螞蟻,拼命上網找資料,也能體會一些媽媽分享的心路文章,但都沒人提到讀經,真是怪囉﹗但兒子的症狀超越網路所列及醫生所給的資料,最初是眨眼睛,而在十一個月前就已出現,我們卻是斷斷續續看眼科,又到民俗療法推拿,確定跟骨頭無關,應該跟神經有關,建議我們到大醫院檢查,醫生說需要給藥嗎?我當然回答暫時不了,畢竟西藥亦非善類,何況孩子發燒到四十點三度,也沒去看醫生,因為自己的身體就有自癒本能,有時也是一位醫生,心想定有其它方式可解,第三次就沒再回診了。
當兒子引起全家共憤時,已經是開始上讀經之後,起初不以為意,其因是兒子每天就寢前,跑廁所次數已達十多次,問他為何如此?他說:『不知道,尿不出來可就想去上。』且延伸到連出門也要上三、五遍才肯走,多次要帶他去看醫生,他卻堅持不肯,而我也順他,親戚朋友會說我不關心孩子,尤其是我的媽媽,每看我和孩子回家,見一次就唸罵一次,持續將近一年,現在想想或許當時是吧?剛開始上讀經班,我也是一位不太認真的家長,常常因孩子要每週有五天,且每天唸五遍的獎勵章而努力,直到某天江主任邀請,十全國小週末親子讀經班徐錦文老師,來上第一堂”家長成長班”,讓我像在海中找到了一塊浮板,結束前徐老師說王財貴教授,於十月十八日有場演講,會後也向他要了電話,當時我並不認識王教授,當然想要有更大的震撼力與支持,還有李美霞老師的第二場演講,因此便打開讀經之路,真的非常感恩這四位老師之餘,當然還有志工老師們,但我一直沒再遇到,那位曾有一面之緣的圖書館媽媽,好跟她說聲“感恩” 。
上完王教授一整天的課,真讓我如獲至寶,從此家裡就是兩台CD的天下,我也開始在讀經下功夫,於是先到女兒班上學習晨光媽媽帶讀經,可是上了幾堂課,認為意與願違想退出,但還是堅持到學期末,跟導師談了一下,沒想到老師跟我想法一致,進而邀請我幫忙帶一年級未完成的孝經,因她二年級忙中斷了,當下的我很高興,並請教老師帶的方式且敲定時間,經老師同意,也帶兒子一起上課,上完再帶他上幼稚園。可是踏出教室的門,就開始有些擔心,畢竟跟讀經班有些不同,但也圓了小時候想在學校當老師的願望。對兩個孩子的努力,真如王教授所言,三個月後就顯現出來,兒子先從眨眼慢慢改善了,從此我也不再注意他的行為舉止,只要積極並大量讀經就對了。直到九九年二月有天,孩子的爸爸突然問我,你有沒注意到兒子,睡前已幾乎不再跑廁所了。驚覺,我和孩子已沉醉在讀經世界,因為不管到公園散步、車上或是爬山,也不浪費時間,中英文讀經書必攜帶,可隨時復習。中英文讀經已經上了近十個月,發覺兒子的病竟不藥而癒,也覺得孩子似乎可再多加些經典,曾想別人模式會一樣嗎?女兒導師也有建議地方,後來還是決定於九九年七月暑假開始,到開班風氣很好的”十全國小週末親子讀經班”觀摩,上完第一堂課孩子說不去了,原因念太快進度太多,我也這麼認為,因兒子只讀一年公幼,字不識幾個,他很氣餒。但我還是堅持,第一次上看不出來,主要是還沒看到我想要的東西,事後才知道,我們上課的第二班很特別,有些不只離家遠,更有位媽媽堅持讀經十年,平均每位孩子讀經也有三、四年,而我們約有十個月,心想,下學期該轉到學習相近的班級,詢問孩子意見,卻異口同聲說”不要”,尤其是兒子,我很驚訝,他說:『柏謙哥哥很厲害,當老師教大家英文,我也要跟他一樣。』孩子會見賢思齊了,真是可喜,於是我也必須修正讀經方式,也因此上了第二個中文讀經班。而在這裡每個月有家長成長班,感覺很棒,別說孩子有惰性,家長應該也會有,我也不例外,偶而充充電是必需的。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唐】張九齡《感遇·其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作為很多人的詩歌啟蒙,
小年夜,祝您福祿雙全![宋 李鼐。鷓鴣天.種得門闌五福全]
種得門闌五福全。常珍初喜慶華筵。
王環醉拍春衫舞,今見康強九九年。
神爽朗,骨清堅。壺天日月舊因緣。
從今把定春風笑,且作人間長壽仙。
小年夜為中華傳統節日,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中國民間有「官三民四道土和尚五」的傳統,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區多在二十三日過小年,另外有部分地區(上海、台灣一帶)則以大年夜(即除夕)前一日為小年夜,即農曆臘月倒數第二天。在台灣,小年夜是大年夜的前一天。在大年夜時全家要團圓,而通常外地的家庭成員都會提前回家,因此大年夜前一天,幾乎就已經全員到齊,開始圍爐團圓,因此稱為小年夜。
有做也隨緣,沒做也是隨緣,那最後就沒有隨順了真正的因緣。努力全力以赴過,才有真正的隨緣。
學習不能學到最後說「很隨緣」,我們常聽到「隨緣自在」,隨緣的「緣」背後還有一個字,就是隨方就圓的「圓」,去圓滿緣。
「消息盈虛」是一種循環,滿了會成長,成長到一個過程適時要去釋放,哪些是不應該過滿的要消減,過程中,該空的是否放空它?該充滿時有否及時充滿?就如學習到了一個階段要越來越清楚什麼是應該要充實的、什麼是不必要的,「消息盈虛,天行也」時時刻刻發現到什麼有沒有增長?
「厚下安宅」給我們很大的啟示,一個人為何要修飾?修飾讓你的心更寬廣,自己寬廣之外,更安於底下的人。
慈悅書院 周六易經班母女檔 心得
余姐淑禧 的女兒張沛蓁遠嫁馬來西亞 母女每周一位在實體上課,一位在線上上課 進德修業 皆把握即時
余淑禧
確立目標、找準方向、把握人生。
何謂易學?乃是易理性命之學,推演天地萬物發展、變化、規律,以及人事、吉凶的學問。性者人之理,命者天之理。
如果說論語是給現代人行為處事指導最多的指令集,那麼易經則是確定人生戰略方向的指南針,後學讀易的時間已有兩年,
慈悅書院自開辦以來,始終堅持公益推廣,經歷了26年的發展歷程,講學內容主要為人文、文化、經典、生命教育。親子共讀經典體驗親子和諧關係,共同參與生命教育的學習與實踐。課堂上的愛與鼓勵、互動教學、親子品格孝行營隊等等,都是我們親子共讀經典的主要特點。讓我們一齊將“經典生活化,生活經典化”,讓更多的家庭,在輕鬆快樂中、在愛與鼓勵的互動中從中經典中汲取精華,傳承文化、塑造健康人格、開啟智慧、改善家庭關係、構建和諧社會,行諸善道竭誠邀請十方善友一齊來 善舉共善天下之事。
從延吉街的書院 ,延伸開辦的七校讀經班,每年歲末的這一刻,都是讀經班結業之時 ,即使在疫情下 ,維繫用線上視訊讀經,或恢復實體上課的過程,我們仍把握每一個機會,因為教育的時機不能等。
110/08/07 什麼事需要立即行動? 辛丑6月29日立秋 易經班心得 文/宋菁菁
今天易經班上完課,老師在群組問大家:「什麼事需要立即行動,諸君可有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當下心裡的直覺是:「運動和英文。」有時候不免也想,需要一直執著這二樣嗎?多年來一直沒有克服的?這次決定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如果這一年,還是克服不了它們,就不再執著了,把它們永遠從我的目標名單中刪除,就是跟它們無緣吧!或許應該學著放下它們!
這星期老師傳了一段影片,是有關於弘一大師的故事,他父親是鹽商,家財萬貫、樂善好施,母親是三房,也因此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他帶著母親搬到上海,母親過世後又到日本讀書,他精通繪畫、音樂、文學、書法、篆刻,真的非常有才華,卻捨得放下一切塵緣,一心向佛,最後成為佛教高僧,被尊為律宗十一祖,對他來說,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影片主題「有沒有一件事讓你一直放不下?」對我們來說,若能放下最放不下的事,一切也都能放下。
對我來說,有非常多的事,都放不下!感到非常慌亂,但是易經班的心得還是要寫,不寫好像有一件事沒有做好,於是我放下所有手邊的事開始寫。記得在讀修辦津要時,讀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