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7492  

是否應該給孩子完全的自由

 

2014-09-02

 

問:教授,上次看了王采淇老師給我的一本書叫《媽媽,請這樣愛我》。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說一位老師的心應該要和孩子的心連在一起。這書寫得非常好,我讀了之後,還有其他老師讀了之後都非常受益。但是其中有一個觀點,認為成人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成長能力,要還給孩子完全的自由,如果對一個孩子打遊戲吃零食都要限制的話,那他還有什麼自由?並且它引用其他的教育研究,談到孩子的敏感期,認為比如說小孩吃零食,就應該讓他吃;他想吃巧克力你就讓他吃,吃到最後,他把所有的巧克力都吃遍了,最後他自己就不吃了,就是說要讓他自己去自我成長,自己克服對零食的誘惑。那麼面對這種教育思想,父母對孩子的愛,怎樣才是真正的愛孩子,或者說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老師又該如何面對?謝謝!

 

季謙先生答:生命是很複雜的,一個生命要成長不容易,他向各個方面去表現。作為一個教育者要怎麼面對?這是一個拿捏的問題,不是一刀切的問題,也就是不是一個是非的問題,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問題。

 

很多人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不過呢,如果他的目的是要孩子成長,那大概就可以欣賞、可以參考。但是不是一定要這樣做或者那樣做呢?有時候也不一定,因為一種做法不能夠適合所有的孩子。不僅是不能適合所有的孩子,最最重要的是不能適合所有的家長或者老師。

 

有些家長能力強,他可以這樣想,孩子啊,就讓他自由啊。但你如果沒有那種本事啊,你敢讓他自由?我們也看過很多例子吧,不要說看例子,我們按道理去想,一個小小孩子,他能夠做到剛才書裡說的這樣子船到橋頭自然直嗎?

 

其實那是因為這個家庭已經有了一個氛圍,這個家長心裡面是很有把握的,他內心裡面的尺度是很明白的,他是暗中隨時在做引導的。像這種有能力的家長,他可以這樣做。沒有能力的家長跟老師啊,我奉勸你不要這樣做,這樣做就亂了。這樣子,你就害了孩子了。因為人有動物性,動物性是什麼呢?就是好逸惡勞、好吃懶做。

 

所以寫這種書的家長,都是很厲害的。(呵呵)你有這個本事你就去學他,要不然就規規矩矩。並不是哪一種方法都能夠適用的,放任的教學法是不能普及的。如果你叫每一個家長都這樣,整個社會就亂了。當然這樣的說法,也可以給我們參考,甚至可以讓我們起一種喜悅嚮往之情──假如天下的父母都這樣,孩子都這樣,那該多好!不過,它或許只能作個理想,最好每一個老師家長心中都有這種理想——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在自由之中學習自製,自己管理自己,給他絶對的自由,他也不放肆。但你敢嘗試嗎?如果放出去,看看不行,你再想收回來,可能就會造成傷害了。

 

舉例來說,比如子產,他是鄭國的賢大夫,把鄭國治理得很好,雖然孟子還沒有完全滿意,已經是很了不起了,孔子很讚歎子產說他有君子之道四焉。子產把鄭國治好了,要死的時候,他知道游吉子太叔要接替他大夫的位置,召子太叔來告訴他為政有兩個方法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即一個是寬,一個是猛。猛就是嚴格,寬就是寬鬆。當然,如果寬鬆能把國家治好,豈不是國泰民安,朝野幸福,但那需要為政者有很大的德量,如果德行不足,不僅無效,可能會生亂的。既然不能行政,你只好以嚴格治國,至少要先嚴後寬。你先嚴後寬,百姓就會感恩,你如果先寬後嚴,就會招惹抱怨。子太叔剛上任,不忍嚴勵,以寬為主,結果盜賊為亂。他不得已,殺了很多人,才平治了亂局。他很後悔,如果早聽老人言哪,這不必這樣要殺人了。

 

世間的道理很多樣,我們要把它想通,才知道怎麼用。所以遇到這種講信任孩子,放手教育的人,我都很尊重他們,我都說他很了不起,但這不是每一個人都可以用得上的。如果要我勸導各位呢,我想先請各位自己衡量一下,自己有沒有那個能力,你如果有那個能力,可以的!

 

進一步說,是不是嚴格管教,孩子就不能夠自由自在,就不能養成自製力了呢?你也不要小看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了。從小就管得嚴,這個孩子就沒有自由了嗎?這樣就沒有志氣了嗎?你沒有聽過孟母的故事嗎?子不學斷機杼啊!這不是很嚴格嗎?我還聽說那個美國的大將軍麥克亞瑟,麥克亞瑟將軍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就成名了,後來又跟中共打韓戰,是世界有名的將軍。麥克亞瑟當了將軍以後,他回到家裡,如果他的母親看不慣他,還會叫他跪下,打!到了當將軍還要打,你說麥克亞瑟一定是很懦弱的,很窩囊的男人?但他是大將軍呐!所以啊,一般人看人是太過簡單了。

 

我們用什麼態度教孩子?說到底,我們要用理性來教孩子。有理性的人,該給自由的時候就給自由,該給嚴肅的時候就要嚴肅。孔子所謂不得中行而與之。最好的人生態度是中行,雖然中庸不可能也,我們也要儘量用理性引導孩子明白人生的道理,成為一個有理性的人。假如你嚴格限制他,是出於非理性,為了你的方便,為了你的權力欲,你是在掌控他,這樣的孩子當然受到非理性的引導,容易養非理性的習性。但老師如果是理性的,知道有某些地方,某些時候要嚴格,這樣教他可以讓他成長得更好,你就這樣教,你是盡你的本份。人,做到這個地步,就是聖賢了。你不要沒有信心,這山望見那山高,什麼都想要。你只需要誠誠懇懇地做人!那如果別人批評你太嚴格,你為什麼把那孩子管得讓他像在監獄一樣,說要讓孩子自由啊,要尊重孩子啊。他如果這樣批評你,這些人往往也不懂道理的,他或許只知道一邊。我們要全面地考慮,要知道兩邊,才是對生命真正的尊重。有些時候是該自由的,要給他自由,有些時候是該要求的,要要求他。我們給他自由,是尊重!我們要他進步,也是尊重啊!甚至逼迫他趕快讀書,也是一種尊重啊!為什麼這樣就是不尊重?為什麼一定要如他的意才叫尊重?

 

所以,什麼叫作尊重,這是很難理解的一個觀念。許多我們常用的詞語都不容易理解,都要好好重新思考。就好像我說懂不懂”“這個詞,也是很難理解的。現在整個世界,都在追求懂——懂,理解啊——知識的認定,思考的明白,大家都知道,這樣叫懂。至於一個人如何做人,如何有靈感,有智慧,這樣算不算懂呢?其實,即使在科學或知識的領域裡,當觸及到創發的高度,都不是普通的懂。若只是普通的認知理解的懂,只知道既有的知識,他怎麼能夠創造呢?他要去懂那個以前所沒有的,甚至是人間都還沒有的,懂那個不可懂的懂,那時候才是創造啊!那不可懂的懂,是什麼懂?許多人都喜歡問讀經的孩子,你讀這些東西,懂不懂?孩子往往說不懂,聽到的人就呵呵嘲笑。其實,孩子說不懂,他難道就真的不懂嗎?他可能真懂,或者懂得很深,只是說不出來。你怎麼說如果測試他,他講不出來,寫不出來,就說他不懂,而不懂就不要教了呢?所以一般人的思考都是很淺薄的。不是表面上說得有意思,就是對的。要瞭解一個道理,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們遇到這個管教寬嚴的問題,要想一想,你才能夠決定要不要按照他那樣做。

 

我見過這位作者的太太。這本書可能是他們合寫的。這位太太一看就知道她是相當幹練的女強人(先生豎起大拇指),不是一般人可以學到的!她的眼光銳利,眼光一掃射啊,這個孩子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呵呵)。你有這個本事嗎?我不相信!(眾笑)所以那本書所講話,都沒錯。我們的心要尊重孩子,希望孩子能夠從自由中學到自製。但是我們要知道,真的自由,是要合於理性的。如果我們現在知道孩子還不能合於理性,我們應該幫助他。幫助他,不一定就是管控他,老師千萬要把這種分別弄清楚!你要想,我在幫助他,我希望他更好,我知道如何使他的生命更成長,他的前途更遠大。千萬不要想:我現在是老師,你太調皮了,專門給我搗蛋,我要制服你。不要用管控的心態去管教,心態要轉過來,你的心態一轉,你的心光明坦蕩了,孩子也會有感應。

 

孩子的學習力是很強的。我前幾天聽張君朋老師說他教孩子的故事,他孩子三歲時,他為了教導孩子吃飯不要掉米粒菜肴在桌上,如果掉在桌上要撿起來吃掉的習慣。他想應該以身作則,所以他就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故意把一些飯菜掉在桌上,當孩子看到的時候,撿起來吃掉。這樣做了幾次,孩子果然領悟了,他看看自己的碗旁有掉下的米粒,就撿起來,塞給爸爸吃。(眾笑)孩子的學習力是很強的啊!你愛他,他是知道的,你尊重他,他是知道的,你是為了自己自私管控他,他也知道的。

 

這個問題回答到這裡,依然沒有標準答案。你千萬不要失望,說本來問王老師,就是希望他給出一個標準答案,我好等因奉此,依旨遵行,這裡沒有聖旨的,呵呵。你自己要拿捏啊,心態要開放,收放自如。

 

至於說讓孩子吃東西吃到他不想吃就不吃了,這個有時候也蠻危險的。這本來是人類的理想,這種理想理想從1762年盧梭的《愛彌兒》出版以來更為流行。《愛彌兒》書上說,上帝造人是完美的,一經過人的手,就變壞了,這是盧梭的名言。他認為最好不要給孩子做任何人為的教育,讓他自然成長就好。《愛彌兒》大家要看!其中寫一個孩子的成長,給他自由,給他放逸,他犯錯啊,都沒關係啊,原諒他,他後來也能夠自然生長成熟。

 

聽說康得看這本書,看到入迷。康得每天下午四點一定會出門散步,時間固定,而且他走路的步伐和路徑都是每天都一樣的。所以他走過某一家門口的時候,那一個婦人就知道,哦,要煮晚飯了!(眾笑),全村的人都以他來對時,他是這麼嚴格的人。可是有一天,他忘記了散步,那一家也忘記了煮飯。(眾笑)他為什麼沒有散步,為什麼會忘記呢,因為他看《愛彌兒》看得入迷了。這類似中國慧遠虎溪三嘯的故事。原來《愛彌兒》是這麼動人,寫一個孩子的成長,真的是天地之子啊!這個光輝燦爛的生命啊,希望無窮,我們只要看著他,欣賞他,放任他,他就成長了。很好啊,很值得嚮往!我也嚮往,嚮往這種人生,這種教育。

 

當代也有人奉行這種教育。最徹底的是英國的夏山學校,有沒有聽過?(眾答:聽過)日本還有《窗邊的小豆豆》,都看過了吧。夏山學校辦了幾年之後,被提起公訴。公訴的意思就是不是某一個人告它,而是整個社會告它。有一些法官自己提這個告狀,因為夏山學校放任的教育,使這個學校的孩子畢業之後,與社會格格不入,要麼就作怪,要麼就不合群,反正就是不能適應社會,成為社會的負擔。所以就有人告到法院,經過一番審理,最後判決:夏山學校勝訴。法院判決的理由是,任何人不可以干預教育,一個辦教育的人有他教育的思想,他應該得到尊重,他有權去實現他的理念。我們聽到這裡,應該非常敬重所謂西方的民主精神、自由精神。一個國家為了維護教育思想的自由,就連發現問題了,整個社會都不滿了,法院還要維護這個教育的思想。了不起啊!他們整個心胸是開朗的。我們中國不知道要什麼時候,才能夠學到這一套。

 

夏山學校雖然勝訴,但是去的人其實不多,而且越來越少。他們講的教育思想,就是《愛彌兒》的思想,就是盧梭的思想嘛!但是他們的理想有沒有達到呢,可能是空想!他是相信人性本善,或不要說本善,而是人性本質光明,本來就能夠反省,本來就應該自己決定自己的。誒,這個想法都很好!但是他忘了人有動物性,而且動物性的表現是很強烈的。如果讓動物性決定他自己,你不是耽誤了這個孩子嗎?而且他這種動物性決定了自己之後,他還認為他是受教育出來的,他還認為應該這樣做,如果這樣的話,也不是危害社會了嗎?所以,日本的《窗邊的小豆豆》一出來,大家也都很嚮往。因為這個作者長大以後做了一個電視媒體人,他的文筆也寫得很活潑,可見這種教育也教出相當成功的人。但是,要養成一個活潑的成年人,是不是就一定要有活潑的教育,這個是值得思考的。大家可以想一想,自己的成長歷程,想一想你的朋友的成長歷程。小時候非常活潑的,是不是長大就活潑?或許有;但是,是不是占絕大多數?還是偶爾?反過來說,小時不活潑,是不是長大了就很內向,大家都知道,這也是不一定的。生命是奧祕的,它的成長,是一個長遠的歷程,它有多樣性,不是教什麼就是什麼,我們不是也常說讀經的孩子將來不一定就成聖賢嗎?

 

生命既然那麼奧祕,那談教育理論是不是沒個準則啊?其實,有些教育理論對準了人類的真正理想,有些教育理論則不是,它或者偏離或者夾雜。希望一個人光明,這應可做為人類教育的理想,然而,想用放任的方式啟發光明,它成功的機會是不多的。而我們用理想來教理想,這種成功的機會應該比較大。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寧可選擇機會大的來做。我們認為用經典用聖賢之道來教一個孩子,這樣應該比較容易啟發一個孩子的光明之心,讓這個人比較容易有端正的人格,而且有自由思考的能力。

 

近代有很多人說經典是障礙人的。那是在清朝末年民國初年,一個文化沒落的時代,國民的劣根性發揮到極點,中國整個社會是腐敗貪婪的。而這種現象是不是由文化傳統帶來的,大家必須思考一下。一般人是不會思考這種問題的,只含糊籠統地把各種因果攪在一起,看到時代衰頹了,就歸罪傳統。難道聖人之道是要來教我們腐敗,教我們封建、迂腐的嗎?好像聖人之道不是這樣子的吧?正好相反,時代的罪過,就是因為國民遠離了聖人之教,喪失了君子之德,我們反而要回歸聖人之道,才能夠面對現實的問題,使現實的不良慢慢地消解,使社會的光明繼續地增長,所謂將順其美,匡救其惡。不過,從文化的根源思考問題,從人性的深度探討教育,總是顯得比較保守的。其實,保守的意思,是盡心於保住守住人類的文化、智慧精華,我們用保守的態度來做保守的教育,正是以人類的理想喚醒理想,讓人類智慧得以持續,人類生存得以保障。我不敢奢望用解放、自由的方法來達到原來的理想。

 

這不是我對人性的光明沒信心,反而,是有很深的信心,只不過,我也對人性的深沉不容易開展有著戒慎恐懼的敬畏。所以,我們一面相信孩子的本性是光明的,老師的心態只要不太過小氣,老師的管理只要不太過情緒化就好。但更重要的一面,是要誠誠懇懇地尊重經典,尊重聖賢,把聖賢的經典老老實實地教給下一代。我們或許可以自己承認我們沒有什麼學問,自己承認我們沒有什麼品德,但我們要有一顆誠意的心把文化智慧傳下去。孩子們是不是因此就會譏笑你呢?家長是不是因此就說你是阿貓阿狗呢?恐怕不一定。誠意可以感動天地啊!當你誠意足夠的時候,你做起事情來心裡就很充實篤定。充實而篤定的這種心境,是可以把孩子內心的光明引發出來的,孩子雖然被你管著,並不會感覺你在壓迫他,他的心跟你相應,同時會感受到這本是他的願望所在,他不是被迫的,他是自由的,從這自由中,得到生命的開放和學習的悅樂。

 

剛才黃軼男老師跟我講,說我們中心的學堂這幾天老師稍微嘗試了一下滴水不漏教學法,上課行禮以後,就一直讀一直讀一直讀一直讀, 經聲不停地讀到下課。孩子回家跟她說:媽媽,我現在讀很多呢!我今天讀書讀得好快樂啊!可見孩子讀多了,他的心靈有充實感,因而快樂了。你若給他放鬆了,他一會兒動一動,一會兒出出神,他的心靈是空虛的。空虛,是不會快樂的,如果快樂,也是浮躁的,表面的。所以我們要對人性瞭解透一點,你不要懷疑一直教他讀書讀書,是不是管得太嚴格了呢?你該管嚴格的地方就管嚴格啊!該放鬆的地方才能放鬆啊!那表示你愛他的方式有很多樣,而隨時應對恰當啊!而你在教他讀書的時候,你心裡面想——我這是愛你的,像這樣子的愛是很深的──你的心思,孩子會感受到的(先生微笑著)。那感受,是在心中很深沉的一念裡,那一個念頭在感應,而不是你表面有多少言語眼神去演示,有多少動作體貼去安慰。一切要往心裡面走,這叫做教育的心法!(先生很堅定的表情)

 

好,為這個問題講太多了,因為這個問題很重要。總之,我們要時常反省,我們有沒有真正敞開心胸去接納孩子。只是接納的方式有很多種,而且要從心靈去接納,不是做表面工夫,我是講這個意思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