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小二上學期已看完整套金庸小說,同年二下先後完成老子、唐詩300首的背誦,全年讀書量25本,小朋友讀經滿三年。2010年,小三時更完成大學、中庸、論語的背誦,同時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套書,該套書共7本,全年讀書量42本,小朋友讀經滿4年。2011年, 閱讀了瑞典的犯罪小說《龍紋身的女孩》套書,該套書共3本,總頁數加起來約1800頁,全年讀書量31本,小朋友讀經滿5年,上述所記錄的讀書量還不包括該年所讀的經典。

2013年仲夏時分,深夜,小朋友累的睡著了,而我正靜靜看著小朋友的腦袋瓜並想像著她在夢中正和那位聖賢對話,是李白嗎?小朋友問李白為何可以寫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如此美麗動人的詩句;或者正和老子對話,老子正教著小朋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等富有人生道理的哲學,當然以上的對話都是我的想像。讀經七年,直到目前為止我仍訝異潛藏在孩子身上那股巨大的能量,若以年為單位,為什麼小朋友有辦法閱讀那麼多的書?有些書的程度都超越了她此刻年齡所具備的閱讀水準,閱讀對她來說就如同做平常事一般,想讀就讀,不需太過刻意。其實小朋友之所以可以閱讀眾多書籍,而且還是在年齡很小的時候,答案再簡單不過了,就是小朋友從5歲時就開始大量讀經,讀經的好處以及令人感動的地方我和小朋友正經歷其中,然而這次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有關於兩個好習慣的養成,也同讀經一樣有其年齡上的限制,一旦錯過了黃金時期,要想再培養,很難。

回歸字裡行間的美


我們的記憶可分成二種:一種是大腦的記憶、一種是身體的記憶,舉凡經史子集、詩歌詞曲、曲譜、棋譜、地理、歷史、化學式、數學公式..等的記憶都是屬於大腦的記憶;另外像:掃地、擦地板、洗衣服、煮飯、做家事、跑步、打球、爬山..等的運動則是屬於身體的記憶,根據美國的研究,閱讀和做家事這兩種習慣,必須在小孩13歲之前學會,一旦過了13歲想要再學會,幾乎不可能。試問幾個問題,您的小孩現在幾歲了?您的小孩平均一週看幾小時的電視?您的小孩,每天花多少時間在網路上面?您的小孩一天之中花多少時間在平板和智慧型手機上面?除了第一個問題之外,想想看其他問題有什麼共同之處...當小孩還小的時候,我們的環境提供了大量美麗的、多樣的、動人的、層次豐富的影像畫面給他們,一旦讓他們習慣了影像的世界,想要他們長大後再回到文字、咀嚼字裡行間的美、欣賞文字世界裡所帶來的知識、震憾和無限想像,甚至拜讀聖賢所遺留下的智慧結晶、讚嘆古人的生活晢學,結果可想而知,很難,因為小孩子從小已經習慣了影像裡世界。

不懂也可以閱讀


  閱讀和讀經之間是否有其相關性,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但要透過父母適當的引導,尤其當一個小朋友持續幾年讀經之後,閱讀對他來說可算是渾然天成,以自己家裡的小朋友為例,從5歲時開始讀經歷時3年,這之間也提供小朋友看故事繪本,中西方面都看,直到小二時某天小朋友工在寫一些簡短的文章,我在旁邊看了一下並問小朋友說,妳不是讀了很多經典而且教過的成語也可以用上去啊,這樣可以增加文章的可看性,小朋友聽到我的話馬上回答說,可是我都不知道經典和成語的意思,一說完便低頭繼續寫她的文章,小朋友簡單的一句話讓我猶如當頭棒喝,頓時陷入沈思...小朋友的確是不懂那些深奧文句裡的意思,既然不懂怎麼用,這又讓我想起剛進讀經班的情形,不懂為什麼也可以讀,一切彷彿又回到剛讀經時的情景...上天賦於小朋友此時的天賦就是他們超強記憶力,給他們什麼文章,他們就是照單全收,而且是一字不漏的再背誦出來,自從那次的經驗之後我就不再要求小朋友寫文章要用上經典或成語,而是將她慢慢引導到閱讀上面,讀經多年終於從這邊感受到其潛力的發揮,因為不懂也能閱讀,最重要是小朋友也喜歡閱讀,以金庸的小說為例,從第一本開始她只有問過幾個不懂的字,之後便進入所謂俠義的世界,只要時間充許,幾乎可以說是一天一本,像在趕進度一樣,有時我們大人睡覺了,小朋友都還一個人在房裡津津有味的看著,剛開始還會要求她不要太晚睡,如今不再趕了,因為閱讀對她來說已經慢慢成為一種習慣,再十年的時間吧,讓我把小朋友的閱讀習慣,變成一種自然。

閱讀是提升小朋友學習力和競爭力的最好方法


      父母是小朋友的第一位貴人,或許我們可以教他們很多,或許我們無法教他們什麼,也或許我們可以教他們一陣子,可是我們有辦法教他們一輩子嗎...透過閱讀,小朋友豐富了自己的生命;透過閱讀,他們的眼睛同時也看到了全世界;透過閱讀,或許以後全世界也因為這個小孩子而改變也說不定,閱讀是提升小朋友學習力和競爭力的最好方法,也是身為父母送他們最好的禮物之一。

從灑掃、應對開始教起


  同樣是13歲之前必須養成的習慣,也是一個幾乎被世人遺忘的習慣,做家事,在討論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古人是怎麼教小孩的,《三字經》就有這麼一段「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古人約六歲進學,先學灑掃、應對、進退,然後才開始學認字及其他學問。如今看似多才多藝強調多元化的教育,到最後仍是智育掛帥,功課以外都不重要,我們確定要這樣教小孩嗎?在智慧和品性上,我們有比古人強嗎?如果沒有的話,是不是要學習傳統美德,從灑掃、應對開始教起?

做家事的同時,一定讓小朋友一起參與


     在我們那個年代家裡的規定:想要零用錢就要幫忙做家事,所以週六下午(早期星期六還要上學半天)或週日休息的時候,我們必須依照父母所劃分的家事區域進行打掃,讀書多少年也代表我們持續了多少年,直到出社會之後零用錢這項誘因不見了,可是留在我們體內的卻是一輩子的身體記憶,父母是否知道身體記憶這回事,我沒去問,肯定他們也不知道的成份 居多,可是他們卻知道這麼教小孩,如今我們為人父母...不同的年代,相仿的年齡,家裡的小朋友約5歲時我們也悄悄對她植入這項記憶,算一算時間,小朋友5歲剛好也是她開始讀經的時候,進入讀經班一陣子之後我們才知道身體記憶這種現象,是巧合嗎?這下總算是明白了。前一陣子在公司等電梯剛好聽到兩位媽媽的對話,其中一位媽媽說道:昨晚為了一張紙屑叫小朋友丟,小朋友說不是他放的,可是媽媽說不是你放的也可以拿去丟,雙方你來我往猶如兩軍對戰前夕,煙硝味甚重,正當緊要關頭,電梯來了不得不進去...事後回想,媽媽請小朋友拿紙屑去丟,不拿去丟是小朋友不對,可是是誰造成今日的情形,父母可能要負大部份責任,因為在小朋友的體內沒有所謂的身體記憶,結論:古人已經把答案說得很清楚了,六歲開始學灑掃,因為那時候是小朋友主觀意識還不強的時候,父母做家事的同時,記得要讓小朋友一起參與,而且一定要讓他看得到你在做家事,小朋友從小就耳濡目染,長大自然而然就會自動做家事。再者會做家事的孩子到了長輩家,若有機會幫忙整理,試問這樣的孩子,誰人不疼、誰人不愛。

父母就像一把圓規


  閱讀和做家事的養成都有其13歲的限制,而這兩種習慣都和父母有相當大的關係,因為從一開始的培養以至於往後的堅持,如果要說出個年齡區間來,我的看法是從5歲到20歲都是養成期,很漫長的一段時間..而父母就像一把圓規,在這期間和孩子一起不斷的刻劃出方圓,一點一滴,日月累積,日後小孩長大成人乃至於終其一生,就靠著這方圓來約束並牽引著他,基本上窮十數寒暑父母已帶領他養成規矩,也不用太擔心他日後會變壞或做出逾矩的事來。

大部份的父母註定無法參與小朋友的下半輩子


  好習慣的養成並不容易,三五年內也許無任何顯著的成效,而一路走來更是顛簸不已,或許和學校的分數可能也沒有直接關係,我和大部份的父母都一樣,都會面臨到日漸衰老的問題,唯有透過好習慣的養成才能讓孩子的人生不致走偏;我和大部份的父母都一樣,註定無法參與小朋友的下半輩子,唯有透過好習慣的養成才能讓孩子受用無窮一輩子,想讓孩子學會獨立和面對詭譎多變的未來嗎?堅持你所堅持,然後你才會看見你所沒有看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