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w.myblog.yahoo.com/mclee632008/article?mid=2367&prev=2372&next=2192&l=f&fid=10
大家都知道子路是誰,他的死亡是很戲劇性的。這件事記載在《左傳.哀公十五年》,衛國之亂,太子蒯聵出亡後又回到衛國時發生的。蒯聵的外甥名叫孔悝,統領一座城,蒯聵為了建立自己的勢力想尋求他外甥的協助,但對方怕得罪 國 君拒絕了,蒯聵竟然就直接進程挾持了孔悝。當時子路是孔悝的朝臣,而在衛國的朝廷裡還有孔子的另一名學生子羔。子羔看狀況不對,逃離了衛國,要到陳國去,剛好碰到了要從陳國入衛國的子路,子羔就警告子路:衛國情況很危險,不能再進去了,子路卻覺得自己當人家的家臣,沒有怕死的道理,所以還是回返衛國。
當然他就遇到了蒯聵。子路質問蒯聵,為什麼挾持孔悝?還威脅蒯聵,如果蒯聵敢殺了孔悝,他會馬上找人繼承孔悝,仍然不會和蒯聵結盟。除此之外,子路還罵蒯聵是個膽小鬼。蒯聵被罵得火大,就派石乞和盂黶去擊殺子路。
兩人「以戈擊之」,子路不敵。《左傳》記載,打鬥中,子路的帽纓斷了,於是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死前最後一刻竟然是把帽子戴好「結纓而死」。這畫面很重要,具有高度象徵意義,而且提醒了我們回頭檢視子路和蒯聵曾有過的互動。
蒯聵之前出亡,主要因為他父親衛靈公有名寵妾「南子」,南子是大美女,她和英俊的宋子朝發生了婚外情,搞得全國上下都知道,只有衛靈公或是被蒙在鼓裡,或是不在乎。蒯聵要替父親報戴綠帽的仇,想殺了南子,行動卻失敗了,只好出亡。
南子在《論語》出現過。「子見南子,子路不說」,為什麼發生這件事?孔子當時來到衛靈公的朝廷,因為名氣太大,朝廷翻雲覆雨的大美女也想見他。孔子去了,子路非常不高興,明白地和老師說:你不是說過,「未見好德如好色者」?喔,那去見大美女幹嘛?如果孔子不是因為女色誘惑而去見南子的話,那另一個可能的理由更不堪,南子借美色影響靈公左右衛國朝政,人家當然會猜測孔子要透過南子來謀得權位。孔子的大弟子子路,如此 明白地讓 老師知道「我不爽」。孔子只好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如果真的這樣,實在會遭天打雷劈。孔子的說法是,我既然是衛國的客人,這國家的女主人堅持見我,我沒有不去的道理。我去見她,中間有著帷幕,談了兩句我就退出了;你雖然討厭南子,但是這樣的見面過程中,沒有不合禮的地方吧。
這故事多麼鮮活,這就是孔子和子路之間的關係。
《論語》曾多次提及子路,只要子路一出現,我們就不會覺得孔子是「萬世師表」,是個無聊無趣的人。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孟子的.成語.名言.典故 .
1、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爲了他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爲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麽不同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麽不同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麽不同?”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麽不同。” 孟子接著說:“現在大王的廚房裏有的是肥肉,馬廄裏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麽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麽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經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後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麽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這句話,後人將“始作俑者”引爲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3 、五十步笑百步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采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遊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麽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厮殺。厮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一暴十寒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10-17 作者:柳东缘
【新三才綜合整理】齊桓公與管仲謀划攻打莒國,事情還沒公開而整個國都的人都知道了。齊桓公很納悶。
管仲說:「國都裡面一定有聖人。」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代唯一女將軍(圖)
【新三才網訊】長久以來,在民間流傳著許多古代巾幗英雄的故事,如花木蘭、平陽公主、樊梨花、楊門女將、梁紅玉等。但這些人要麼是民歌或演義中的人物,要麼就是其身份並非正式的將軍。數千年的中國歷史上,正式列入國家編製的女將軍,實際上只有被明朝崇禎皇帝詩讚“鴛鴦袖時握兵符”的女將軍秦良玉。
《明史·秦良玉傳》說:“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儀度嫻雅。而馭下嚴峻,每行軍發令,戎伍肅然。所部號‘白桿兵’,為遠近所憚。”秦良玉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二十五史》載入將相列傳的女將軍,填補了正史將相列傳中長期以來無女性的歷史空白。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6-11 作者:琴心
【新三才首發】中國從來不缺少偉大的女性,但是常常,她們隱在男人的背後,沒有自己獨立天地的色彩。然而,一個女人卻在3000多年後破土而出,以無價的歷史瑰寶向人掀開了一角曾經輝煌而被忘卻的歷史。她的名字叫「婦好」,是公元前十二世紀上半葉殷商中期一位了不起的君王——武丁之妻。雖然漫長的歲月與朝代的更替使商王朝留給今人的痕迹已經非常稀少,但就在這些罕有的遺世之珍中,卻有相當一部分屬於這位特殊的女人。
武丁——商朝中期最偉大的帝王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9-05 16:58:15 http://www.gmw.cn 來源﹕光明網
婦好
婦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且為三個法定配偶之一。名好﹐“婦”為親屬稱謂。銅器銘文中又稱“後母辛”是因為她的廟號稱辛﹐即乙辛﹐周祭卜辭中所稱的妣辛。祖庚﹑祖甲的母輩“母辛”也就是她。她深受武丁寵倖﹐被封于外地﹐擔負守土﹑從征的重任﹐死於武丁晚年。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彌勒佛有哪些象徵意義
到寺院朝拜過的善男信女都知道,在漢傳佛教寺院的天王殿內,都供奉有彌勒菩薩的坐像。彌勒菩薩像展示給人的是慈顏常笑,大肚能容的形象。凡是到寺院 朝拜的信徒,見到彌勒菩薩樂呵呵的形象後,都會心生歡喜。佛教寺院之所以將彌勒菩薩置於寺院的第一層殿堂中,有其特殊的含義。因為在佛教中,彌勒菩薩具有 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徵意義,將彌勒菩薩置於一進寺院的殿堂中,是為了讓參禮彌勒菩薩的人,能夠從彌勒菩薩這些品格中得到啟迪,從而把自己鍛造成具 有彌勒品格的人。本文下面就簡要闡釋彌勒菩薩的這些象徵意義。
一、慈悲
慈悲精神是所有諸佛菩薩都具有的情懷。慈悲的含義為: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與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拔苦),稱為悲,二者 合稱為慈悲。諸佛菩薩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稱無蓋大悲(無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對於慈 悲,諸多經典中都有所論述。如大智度論卷二十九將慈、悲賅攝於四無量心中,而分別稱為慈無量與悲無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丘處機本名亡佚,金朝皇統八年(1148年)正月十九日生於山東登州府棲霞縣濱都村。他自幼不愛儒學,偏好神仙之事,十九歲那年便棄俗入道。次年他聽聞王重陽在寧海州全真庵授徒,就前往皈依。王重陽為他取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
|
|
|
1168至1169間,王重陽率領他與其他弟子馬鈺、譚處端、劉處玄、王處一和郝大通在山東登州和寧海州傳教,創立了七寶、金蓮、三光、玉陽和平等會,奠立了全真道的根基。
|
|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此話大家耳熟能詳熟,但通常都將「無毒不丈夫」理解為「不狠毒就算不上是大丈夫」(註一),這實在是讓「大丈夫」背上罵名,蒙受不白之冤!其實,「無毒不丈夫」中的「毒」並非「凶狠」、「毒辣」的意思,恰恰相反,在此表示的卻是「寬厚善良」之義。
《說文解字·艸部》:「毒,厚也。」【段注】:「『毒』,兼善惡之辭,猶『祥』兼吉凶(註二);『臭』兼香臭也(註三)。《易》曰:『聖人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列子》書曰:『亭之毒之。』皆謂厚民也。」意思是說:「毒」既可指「善而厚」,又可指「惡而厚」。此處當作前解。
另外,根據漢民族傳統道德文化和心理特徵,「君子」和「大丈夫」歷來都是以正面形像出現的,兩個詞的褒義色彩十分濃厚(即古人所謂的「美辭」)。如《論語·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類例子舉不勝舉。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論語.述而十六》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認為「學易,則明乎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故可以無大過。蓋聖人深見易道之無窮,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學,而又不可以易而學也。」此章之見解在目前分為兩派,一派認為孔子學過《周易》,另一派則否定。 另外,道家易學論者也提出論點:「《易傳》的哲學思想,是屬於道家,而非儒家」﹝1﹞、「《易傳》是道家易學」。
孔子是否作《十翼》?在唐朝以前,都認定《十翼》作者為孔子。直到宋代歐陽脩著〈易童子問〉,以為〈繫辭傳〉中文句重複,雜亂無章,且觀點有相互矛盾之處,而懷疑〈繫傳〉非孔子之作,乃出自眾家之說,用以釋經之言。《論語.述而一》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宋代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注釋: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脩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
〈象傳〉上下、〈彖傳〉上下、〈繫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雜卦傳〉為《十翼》,目前學者對於孔子是否贊述《周易》之研究不一。此分報告針對孔子是否讀過《周易》?是否作《十翼》?《易傳》是否為儒家易學?推及孔子釋爻義。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尊德性」的心學所成就者為德性的修行;「道問學」在道德上,可成就倫理學的知識系統。陸象山尊德性雖能直契孟子的道統精神,然而朱子的道問學可建構和發展儒家的學統。此兩者在儒學研究上,應有互補的需要,因為儒學是具備亦德性修行亦學術研究的雙重性格,實是兩者相輔相成。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龔鵬程
按:推薦龔鵬程先生之系列文章:論一些關於中國文化的胡說八道。在龔鵬程教授近期博文中陸續刊載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808ed0100rs4x.html(
這裏是第五篇《忠孝》一文中一些摘錄——批評中國傳統的人主要是沒讀書。
——禮教吃了人,或它準備吃人嗎?讓我帶大家讀點書,看看在近代被汙名化最嚴重的“三綱五常”到底是在講些什麽?
——倫理是教人應該怎麼做。例如,教人要誠信,並不是說世上就因此沒有說謊的人了。正因說謊騙人者累世不絕,所以我們更要強調誠信(所以,不是禮教吃人,而是因為社會上人吃人,才須提倡禮教以減少吃人)。哪有人像近代學者這樣說:「你看,說謊的人那麼多,因此儒家講誠信是要不得的,應打倒!」這不是發神經嗎?_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平之戰 簡介
秦趙長平之戰是中國戰國時代的一場大規模野戰。前後耗時3年,以秦軍勝利,趙軍失敗而告終。是役秦軍前後坑殺趙國軍人45萬,被後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自此戰後,其他的諸侯國均不再有對抗秦軍的實力。秦統一中國的戰爭從而只剩下時間問題。
背景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45年),秦國出兵攻伐韓國的野王。野王投降秦國。韓國上黨郡與本國的聯繫被切斷。韓桓惠王懼怕秦軍兵鋒,決定主動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息戰禍。上黨郡守卻不願降秦。韓桓惠王於是派馮亭接替上黨郡守遂行降秦的相關事宜。馮亭也不願降秦,為避免加強秦國同時利用趙國力量抗秦,他獻郡於趙國,趙孝成王接受,封馮亭為華陽君同時仍任上黨郡守,派平原君趙勝領5萬趙軍接收上黨。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中國舊文化裡,人的「名」與「字」,有很明顯的分際。周代男子幼年稱名,成年之後稱字,死後稱諡。(《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死諡,周道也。」)不過,時有古今,詞有差異。現代人自我介紹時,常會講:「我的名
字(name)叫李安,她的名字是叫林青霞」;而所謂「李安」、「林青霞」者,在古人看來,其實是姓名。彼等並不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標的。
「三月之末,…,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根據上引《禮記˙內則》的記載可知:古代嬰兒出生三個月後,方由父親正式為之命「名」。這大概是從前醫衛條件不佳,滿三月,確定能存活,長輩才幫小孩取「名」。「名」是幼時在家供親長呼喚之用,通常稱「小名」,或叫「乳名」、「奶名」。先秦之世,人「名」或不忌雅俗,例如:晉成公名黑臀,魯成公名黑肱,鄭莊公名寤生,鄭獻公名蠆(字子尾;「蠆」音ㄔㄞˋ,蠍子),魯國孟孺子名彘(「彘」音ㄓˋ,豬也),齊桓公名小白,晉文公名重耳--通常這是為了表示親暱,或是為了求長命百歲的厭勝(閩南人為子女取名豬屎、臭頭,同出一理。)。
成年後,人須另取供平輩和晚輩稱呼的名,它就是所謂的「字」(《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一般說來,自稱、謙稱要稱「名」,親長對卑幼者也可稱名;尊稱、敬稱,必須稱「字」。平輩間,要稱字,否則即是不禮貌的行為(除非朋友間相熟到可以不拘禮法,但此不足為式)。此外,漢民族更有避諱的風俗,《左傳˙桓公六年》:「以諱事神」,也就是說:人亡歿之後,口頭不可再直呼死者之名,木主也不能直書其名。所以,若為日後祭祀著想,人理當在弱冠時取字。至於女子,也有字,《禮記˙曲禮上》言:「女子許嫁,笄而字。」倘未許聘,無婆家,則稱「待字閨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商太宗太甲(生年不詳,前1557年去世),姓子,名至,是商朝第四位君王(一說前1579年—前1557年在位,在位23年)。太甲是商湯之孫,太丁之子。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箕子是殷紂王的親戚。紂王剛開始使用象牙筷子,變的奢侈起來時,箕子嘆氣說:「他用了象牙筷子,就一定會想配上玉環;用上了玉環,就一定會想得到遠方各種珍罕新奇的東西來使用。車馬宮室,以及種種奢侈之舉就要從這兒開始,而紂王也就要耽於安逸,不思振作了。」果然,紂王變的越來越奢侈,貪圖享樂,行為殘暴。
箕子向紂王進諫,紂王不聽。有人勸箕子說:「你可以離開紂王了。」箕子回答說:「為人臣子,如果因為君王不聽自己勸諫,就離開君王,那就是以這樣的行為來彰顯君王的罪惡,而為自己在百姓那兒爭得好名聲。我不忍心這樣做!」於是披散頭髮,假裝發瘋,去當別人的奴隸,從此不過問政事。有時候,他也藉彈琴來抒發心中的悲苦,人們稱他彈的曲調為「箕子操」。
周武王討伐紂王,滅掉殷商之後,就去訪問箕子,向他討教治理百姓所需掌握的天地倫常的道理。箕子就向武王陳述了自己的觀點,武王聽了非常高興,把箕子封在了朝鮮,而且並不把他當作周朝的臣子。
|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與“才”是古人很早就注意的問題。根據所選用人員具備“德”與“才”的多少有無,宋代的司馬光曾將之劃分為三類:德才俱無的愚人,才勝於德的小人和德勝於才的君子。現實生活中,德才兼美的人畢竟是少數,面對“德”優或“才”優甚至二者均談不上優的人選時,我們如何抉擇和應對呢,也許歷史上“三家分晉”的故事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春秋時,晉國大夫智宣子准備在兩個兒子智瑤與智宵之間選一人作為接班人。智宵沒有突出的才能,也沒有明顯的缺點,較為平庸。智瑤則有五項突出的優點:長發高大,比較帥﹔精於騎射,有武藝﹔能唱會跳,才藝高﹔能寫善辯,文采好﹔堅毅果敢,有氣魄。擁有這麼多優點,加之較為強盛的武力,智瑤很可能繼晉文公之后成為春秋時代又一位由晉而興的諸侯霸主。不幸的是,他有一個明顯的缺點:狂妄傲慢。毫無疑問,這是“德”方面的嚴重缺陷。在嗣君確立問題上,智宣子的雙眼顯然是被智瑤的諸多優點光環給炫暈了,沒有聽從謀臣智果改立智宵的建議,將權力的魔杖交給了智瑤。這個錯誤的決定最終導致了智家的滅亡。
智宣子死后,智瑤掌控晉國。在藍台與韓國君相會宴時,戲弄國君韓康子,侮辱國相段規。懾於智家強大,韓康子君臣滿腹怨氣卻都銜恨隱忍。謀臣智果看出其中微妙,提醒智瑤要防備韓國。智瑤狂妄地說,生殺大權在我手中,誰能傷害得了我呢。智果聽到這樣的話,氣憤地反駁,螞蟻、蚊子都能傷人,何況是一國君相呢。智瑤不聽。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歲公元前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歷 八月廿七日 ,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靈洞”,傳說為孔子誕生地)。因父母禱於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二歲公元前550年,周靈王二十二年,魯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魯。
三歲公元前549年,周靈王二十三年,魯襄公二十四年,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去世,葬於防(今曲阜縣東二十五里處之防山,今稱梁公林)。孔子的母親顏征在攜孔子移居魯國的首都曲阜闕里定居,孤兒寡母,家境貧寒。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作尊稱揭祕〉讀後
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副教授 蔡根祥
看到了《國文天地》第二二五期裡,刊登了鮑延毅教授的〈『子』作尊稱揭祕〉一文,心裡一陣興奮,因為我也對這個問題存疑了很久了。而當我讀完之後,心裡卻產生了更多的疑問,不得不冒昧地提出來,說一說我的想法。
鮑教授以為「子」之所以可作為尊稱,是因為「子」是商代的皇族族姓;因此,姓「子」的就是商朝的貴族,既為貴族,所以就可以引伸為尊稱。而傳說中商朝的老祖先契,是他的母親簡狄吞下了一枚「玄鳥」卵而得孕生下的,所以後來帝舜命契為司徒,封于商,賜姓「子」。而商朝之所以姓「子」,鮑教授引證「師田父尊」以及「召伯虎敦」的「子」字型作「」「」像個小燕子的形象,而且翼、尾特別鮮明,來證明商朝姓「子」的傳說,所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是有根據的。這樣,似乎真的就能很合邏輯地說明「子」之所以為尊稱的原因了。其實,
鮑教授說了兩件事,第一是說「子」何以為尊稱,第二是商朝何以姓「子」。然而我對鮑教授所說的兩點都有不同的看法,茲分述如下: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一毛不拔:本指戰國時楊朱所倡的為我、貴己學說。語本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後用以譏諷人極端吝嗇、自私。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都像你這一毛不拔,我們喝西北風!文明小史˙第五十五回:王明耀是一毛不拔的,也混在裡面,白吃白喝。
2 一傅眾咻:一人教誨時,眾人在旁喧擾。比喻學習受到干擾,成效不佳,或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語本孟子˙滕文公下: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3 一暴十寒:語本孟子˙告子上: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如:他無心於課業,唸一天,玩十天,一暴十寒如何能把書唸得好?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