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第436期 2009-12-02 
 
 
 
 

多肉少菜、多麥少米的飲食習慣,已經讓台灣的糧食安全網,愈來愈脆弱、愈受制於人。如何從自己的一餐做起,幫台灣免除糧食危機?

十月底,政府突然宣布大幅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牛未到,人先吵成一團。爭議焦點都集中在吃美國牛肉安不安全?就是沒有人問:「我們到底該不該吃那麼多肉?」

台灣人每年吃進肚子裡的肉類,已經跟愛吃肉的美國人一樣多了。

根據農委會二○○六年統計,台灣每人每年平均消耗七十七公斤的肉類,是日本和南韓的一倍。但是,台灣人每年穀類和魚類的消耗量,還不到日本、南韓的一半。國民健康局在去年的調查也顯示,十八歲以上台灣人,只有二三%男性、二七%女性的飲食符合天天攝取蔬菜、水果量的建議標準,兒童更低到只有六%。

先不談健康問題,這樣的飲食型態,很不環保。

愛吃肉  被國際糧價綁架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曾公布,畜牧業生產所製造的溫室氣體,佔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一八%。前年和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主席帕喬里(Rajendra K. Pachauri)就疾呼,肉是碳排放量高度密集的商品,個人最佳的減碳行動就是少吃肉。

更重要的是,愛吃肉,註定被國際糧價牽著鼻子走。因為,台灣畜牧業使用的飼料,完全由國外進口,只要國際玉米價格上漲,肉價必定隨之而起。

除了肉類,台灣穀類糧食的對外依存度也很高。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教授申雍研究,氣候變遷並不影響台灣的農業生產,真正的衝擊在於糧食供應。台灣糧食自給率僅三二%,主食穀類的自給率更只有二四%。申雍觀察,台灣人的主要糧食,已逐漸捨稻米而就麥類,可是,台灣幾乎不生產小麥和玉米。

「稻米是唯一可以在台灣生產的主食,但在穀類總消耗量中,稻米所佔的比例還不到一半,」申雍表示,台灣最能掌握的糧食是稻米,但米吃得太少,等於是自動放棄糧食主導權。

多肉少菜、多麥少米的飲食習慣,也提高糧食安全和經濟負擔的風險。

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柳中明指出,台灣糧食過度仰賴進口,只要農業大國如美國、澳洲、巴西或印度出現乾旱或氣候異常現象,就直接打擊台灣的糧食安全。

全台灣目前有四十三萬公頃的水稻耕地,足以供應全國民眾的糧食需求,只是,吃米的人愈來愈少,水田利用率大幅下降,去年就有一半水田處在休耕狀態。再加上近年政府不斷放寬農地使用條件,申雍擔憂,萬一世界糧倉發生極端氣候的頻率提高,出現糧食危機,台灣可能沒有足夠的土地可以耕種。

「耕地就好像台灣的糧食儲蓄,應該留一些在手上。把儲蓄全部花掉,最後只能跟地下錢莊借錢,」申雍比喻。

在一九七○年代以前,台灣的外匯存底主要是靠農產品外銷累積,但現在,農業已經成為對外貿易逆差的最主要來源。申雍估算,二○○四年至二○○八年間,台灣每年平均對外貿易出超九十一億美元,台灣去年進口的糧食與飼料總值卻將近九十億美元,也就是說,「相當多的對外貿易收入,要被用來進口糧食和飼料以養活國人。」

為了健康,為了對抗暖化,為了避免糧食受制於人,申雍建議,如果民眾能少吃一半的肉類,多吃稻米,就能減少半數的進口飼料玉米。接著,只要利用現有休耕的農田種植玉米,台灣甚至不需要花錢跟外國買飼料。

今年六月,搖滾樂團披頭四主唱保羅.麥卡尼和幾位知名主廚共同發起「週一無肉日」(Meat Free Monday)運動,從減少吃肉來節能減碳。荒野保護協會和主婦聯盟也在不久前,號召社會團體和政府一起響應星期一不吃肉。環保署統計,一天不吃肉,每個人就能減少七公斤的碳排放量。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期,明年國際糧價仍將繼續居高不下,在抱怨麵包、早餐變貴的同時,不如先從餐桌上的菜餚改變起。(全文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