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香toronto在 2015/01/06 00:42pm 發表的內容:
目前分類:讀經教育心得 (320)
- Jan 08 Thu 2015 10:20
讀淺的和讀深的,時間一長成效天懸地隔
- Dec 27 Sat 2014 15:21
經典誦讀利於小學生毅力的培養
經典誦讀利於小學生毅力的培養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經典名著,極富哲理與文學精華,是古聖前賢留給子孫後代的一份珍貴財富。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積澱,不僅凝聚了先賢仁人的智慧,更濃縮了華夏的思想精髓。1994年,現任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語教系副教授王財貴先生,開始向海内外華人地區推廣他思索多年的一種教育方式,即利用13歲之前的兒童時期,大量誦讀經典書籍,簡稱“兒童讀經教育”。漢語是中國人的精神之家,最大限度地擁有漢語文化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需要,通過文化認同來解決身份認同的精神需求,已成爲“兒童讀經教育”的顯著價值和意義之一。經過了十幾年後,讀經的風氣已經遍及全球,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在讀經。據不完全統計,僅中國大陸地區,就有超過五千萬的兒童從中受益。全國上下參與誦讀的面越來越大,它所負載的一些文化信息就會慢慢地沉澱到心靈深處,也就會有利于使孩子“先天”地具有作爲一個中國人的“文化身份”,利于現代兒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
雲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自主選編了《弟子規》、《論語》、《中華傳統美德誦讀本》等讀本,已進行了多年的誦讀實踐。在實踐中,發現誦讀活動除了使學生得到古代優秀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語文素養的作用以外,還能修正自己的行爲,磨煉自己的意志,對培養學生的毅力有着較好的促進作用。
- Nov 11 Tue 2014 15:53
父母讀經的重要性
父母讀經的重要性
孟母仉氏三遷其居,并不能幫助到近鄰同窗,而只能對自己的兒子負責.孟子同窗中也許有比孟轲更爲聰明調皮的,然孟軻因爲有一位了不起的母親.以斷機杼之功力淳淳善誘,從而孟子成爲和孔夫子比肩的聖人.而孟轲的同窗緊鄰則因爲沒有此等智慧毅力的母親而終流于平庸.
自古沒有聽說一流的學堂,但聞有一流的父母.
曾子的母親因家有客到,急于喚子待客,自咬其指,而山中打柴的曾子立即感應而返家,倘若曾子并非孝子,乃忤逆之徒,曾母把手指咬斷也必定徒勞無益.(曾參有一後母,予以爲,此母當是生母,後母應在其後)
吾常想,顔淵可爲堯舜,堯舜亦可爲顔淵,舜可以"萬方有罪 罪在朕躬"而天降大雨,顔淵亦必定有如此之本事,顔淵三日不違仁,可謂三月常在定.
倘若沒有叔梁纥和顔徵在的真愛情,世間還會有孔子嗎?或曰,孔子和孟子少年時皆是問題家庭也!予以斥曰:孔孟之家皆良善之家,不幸之處是皆子三歲其父早亡,彼孔孟若是問題家庭,天下當不再有聖人.三歲看大也!三歲孩童已足以記錄完成一生最重要之生命程序.或又曰:大舜亦問題之家庭也.彼有後母而有亂生,予聽之曰:汝隻知大舜有後母爲惡,而不知大舜有生身之賢母矣!而舜之弟象之惡,正謂後母之親生矣.
- Nov 11 Tue 2014 15:45
今日父母的兩個“擔心” 作者: 吳小東
今日父母的兩個“擔心” 作者: 吳小東
今日父母,最擔心孩子無才,不能謀生自立,而不擔心孩子無德,甚至擔心孩子有德,太善良了在社會上會吃虧。他不知道,德是養才的,德如土地,土壤深厚才能生長大才,所謂厚德載物是也。德不但不妨礙才,反而是醞釀才、擴充才、提升才、成就才的,讓才更容易、更充分、更穩定、更長久地發揮,并駕馭才,給才一個正确的方向。大德者必有大才。才之不足,乃德之未裕。今天我們之所以缺人才,千萬大學生之所以沒才華能力難堪大用,不是知識技能訓練不夠,而是根本上無德。一個有教養、有文化、有志氣、好學勤奮的年輕人,你有必要擔心他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嗎?
今日父母擔心的另一件事,是怕孩子笨,不聰明,理解力差,擔心孩子不會靈活運用。他不知道,理解不是空穴來風,理解的基礎和前提是記憶吸收,記憶力強的人,其理解力一定強大。理解是簡單的,是從正确、及時的記憶吸收中自然産生的,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所謂“觀千劍而後能曉劍,誦千賦而後能自賦”。理解是人頭腦自然的運作,不需要特别的強調。經過長期、充足的吸收醞釀之後,孩子的聰明智慧如紅日噴薄欲出,此時稍加點撥,即飛躍雲海光芒萬丈了!此即古人所謂“厚積薄發”。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而言,“厚積”是首要的,是難的,“薄發”是次要的,是容易的。乃至隻要能“厚積”,一定有“薄發”,擋都擋不住!世人都希望看見孩子發,發,發得好,發得早,卻不知讓孩子老老實實去吸收積累,真所謂“緣木求魚”也!而且非但不得魚耳,“後必有災”:因爲該吸收時不好好吸收,偏讓孩子去理解,拔苗助長的結果,是毀壞了孩子的頭腦,讓他以後也不能思考!今天中國孩子沒有創造力,主要不是所謂“死記硬背”造成的,而是強迫理解造成的!
- Nov 07 Fri 2014 14:33
海外讀經的日子 每個海外讀經學童,都是一枚特別的種子
海外讀經的日子——賀王財貴先生六五壽辰暨讀經推廣二十週年
題記:每個海外讀經學童,都是一枚特別的種子
海外每多一個讀經的華裔子弟,就會多一個真正的雙母語兒童,甚至是三母語兒童。
也就多了一個有可能真正深入中西方雙方面文化的種子。
- Oct 30 Thu 2014 16:49
一位被讀經教育震撼的媽媽~
- Oct 22 Wed 2014 20:37
讀經人的幸運與幸福
讀經人的幸運與幸福 (作者:邱秀玲 苗栗縣頭份鎮尖山國小老師)
讀經的孩子很幸福,孩子讀經的父母更幸福。
兩年前,我的兩個孩子(當時兩人分别爲兩歲八個月及一歲兩個月)很幸運地在找保姆的過程中經群伸生機飲食中心的朱小姐介紹,到興隆讀經幼兒園就讀。過了一段時間後,孩子在洗澡時唱着"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操作玩具時,念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散步的時候,兄弟倆會随性念誦"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稍長之後兩人發生争吵時,我把兄弟兩人叫到面前說“兄道友”,兩人就接“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問哥哥你友愛弟弟了嗎?哥哥搖搖頭,問弟弟你恭敬哥哥了嗎?弟弟也搖搖頭,我問那怎麽辦?兄弟兩人面對面敬禮,哥哥說:“弟弟對不起”,弟弟說:“哥哥對不起”,于是我問然後呢?哥哥說:“哥哥要愛弟弟”,弟弟說:“弟弟要愛哥哥”,“哥哥和弟弟要相親相愛”,然後兩人互相抱一抱,擦幹淚水相視破啼爲笑。諸如此類生活點滴,不勝枚舉。
再者,我是一個平凡的小學老師,可是,自從四年前我開始將兒童讀經融入課程,作爲各領域延伸教材,帶領班上的小朋友做兒童中國文化經典導讀,就陸續地有家長主動參與和投入做班級的義工,利用晨光時間及教師晨會時間經典帶讀,并協助指導兒童灑掃應對基本生活禮儀,以及班級庶務的處理。
- Oct 02 Thu 2014 18:48
毓老的讀經家學
以下轉貼自台灣讀經教育學會FB上的分享。作者張輝誠老師是近幾年來在台灣因推廣翻轉教室學思達教法而出名的高中國文老師(張老師說:”學思達教學法,是一套完全針對學生學習所設計的教學法,真正訓練學生自「學」、閱讀、「思」考、討論、分析、歸納、表「達」、寫作等等能力。”其推廣幾年下來,因師生上課教與學的改善,漸漸在國小,國高中甚至大學裡獲得好評。這套教學方法不同於兒童讀經的只是讀,並似乎與兒童讀經相悖,可作者卻仍對兒童讀經的只是讀,抱以全然的肯定與支持。)以下文章提及兒童讀經教育似有針對性,不知針對何事而發。且文中提到毓老的讀經家學,供大家參考。
==============================================================Jh)
©轉引自張輝誠老師FB[
張輝誠:《毓老真精神》(臺北:印刻文學,2012年)
我先來說說讀經的優點吧:第一:讀經可以增加兒童的記憶力;第二,讀經之後,長大後對於文言文語感、理解能力較未讀經的學生有大幅的優勢;第三,兒童讀經提供一個生命典型可供想望;再者,兒童讀經推廣也不過二十年上下,假若五到十歲開始讀經,現在也才二十五到三十歲,還沒有輪到他們有修齊治平的機會。
再者,讀經之重點不是要解決孩子之紛歧諸如霸凌等等生命的問題,解決霸凌是家庭與輔導的問題。我們要有耐心,就像我對我栽培出來的學生有耐心,我根本不在乎他們有沒有考上台大,而是我相信我的學生會成材,我有足夠耐心等待她們三十年、四十年。我雖然沒有要它們背書(高中生才背太慢了,)但我所教的都是經書內涵(所以某種程度我也是在作銜接),因為我的父親從小也是用這些經書道裡教我的,他沒叫我背,但我都已經牢記在心裡頭。
我在毓老師書院讀書時,來了一個全國經書背誦冠軍的高中生(莫沛儒),我很好奇毓老師怎樣看他,他告訴我:毓老師對他說:「錄音機也會背,不會用,有啥用!」是的,重點在於用,才是讀經的目標。但是,不能忘了毓老師早在十三歲就背完了五經(皇族家庭教育,類似今日兒童讀經教育),而他也是長大之後,才慢慢學會用的(社會、政治、國際經歷,就如同我所說的銜接教育)。
- Oct 01 Wed 2014 18:05
讀經的酸甜苦樂
讀經的酸甜苦樂![]() |
在吃食物時常常會吃到酸甜苦辣這四種滋味,但是讀經卻有酸甜苦樂的四種感觸在我心裡: 酸─我想要背經的時候,我卻背不起來,我的心好像被石頭壓住了,缺氧了,直像口中含酸梅,酸到皺眉頭。 苦─媽媽每天要我讀經,有時逼得我好難受,每天提不起精神來,真的很想放棄讀經這件事,好像吃苦瓜,有苦難言啊! 甜─在讀經的時候,會發生有趣的事情,譬如媽媽教我讀經的時候,會說到好笑有趣的經典故事,讓我忘記讀經的苦,就像吃蛋糕既飽滿又香甜。 |
- Sep 24 Wed 2014 15:22
一位大學生讀完論語後的體驗
相約《論語》一百2010冬令營隨感--王允迪(冬令營學員)_
曾有人說生命是一條河流,奔騰不息地向前流淌,途中會遇到鮮花遍開的美麗風光,也會遇到蕭索陰冷的灰暗地段,對最後河流能成為大海還是小溪取決於河流的廣度與深度;也曾有人說過生命是一隻無腳的鳥,只要起飛就不能停落。對我來說,生命是一棵樹,中途可能因為營養不夠會停止生長,但是只要有根在,只要擁有陽光和雨露,只要獲得充足的養分,便會枝葉繁茂長成參天大樹,而它的種子一旦成熟便會隨風而去,落地生根長成新的參天大樹。
讀《論語》前的日子——渾渾噩噩 o
對於讀論語前的二十多年生命,如果非要我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渾渾噩噩。對於我的出生,我不能選擇,對於我的生活,我無力選擇,二十多年的漫長歲月裏,我做的是跟同齡人一樣的事:上學,吃飯,睡覺。去收穫生命中淺顯的快樂:獲得好成績的榮譽感,得到自己喜歡的衣服的高興,好朋友志同道合的溫暖感,專注學習中的充實;也曾有過短暫的不愉快:成績不如意的失落,與人交往中遇到的小摩擦,現實中遭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所有的這些快樂與失望是如此的短暫以至於我都忘記它們發生的原因。腦袋長久以來像是裹了個隔雨的塑膠薄膜,那些短暫的快樂與失望的情緒像是雨點一樣敲打在薄膜上面,隨著雨過天晴,那些短暫的情緒化做煙霧轉瞬即逝,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衝破那層薄膜,刺激到我的大腦神經。每天忙忙碌碌的生活,為了渺茫中隱約看到的光明道路而努力著,
聽從父母的話,為了報答父母也為了似乎是理想的理想奮鬥著:高收入的工作,高質量的生活,高素質的人際關係。似乎並沒有時間也沒有花時間去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何在,只是隨波逐流,走在大多數人都在走的道路上。也曾有過夢想中的生活:像三毛一樣流浪,走過很多地方,遇到很多人,去追逐自己的靈魂;或者每天讀書寫字,過著田園牧歌般的生活:甚至想回到古代,每天女扮男裝出去闖江湖,打抱不平,除暴安良,過著逍遙的大俠生活……但是所有的這一切只是告訴自己是夢想,或是暫時不可能實現的,為此告訴自己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必須先幹自己不想幹的事,直到自己有了足夠的資本才能隨心所欲。 真是如螻蟻、如草芥一般的生命啊,回想往昔的二十多年,我會忽然失神,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有時想起來也真是悲哀,茫茫宇宙中,我竟不知自己將來魂歸何處,沒有足夠大、足夠粗的根,我只能像一顆輕浮的種子隨風飄蕩,遇到合適的土壤停止腳步,而如果這塊土地如果不是足夠的合適,我又只能重遷土地,但每一次的遷移都會損耗我的能量,直到最後我精疲力竭,隨便選擇一塊土地生存下來,而由於沒有足夠的能量,我只能長成一棵小小的樹。J
讀《論語》的日子裏——充實而快樂
或是因為想為太久沒有變化的生命注入新鮮的血液,或是因為心目中對古代聖賢智慧的嚮往,一聽說這邊有這樣一個活動,我便義無反顧地奔向北京而來,只是匆忙在電話裏給父母說明一下情況,沒有回家,已經半年多了,雖然對年幼的弟弟日思夜想,但我還是選擇了《論語》冬令營。帶著幾分好奇與新鮮,我懵懵懂懂來到了白羊溝。來到這裏一下子就愛上了這裏,那麼乾淨的天與山,遠處的山尖上覆蓋著些許的白雪,使人有種來到了韓國的錯覺。處於群山懷抱中的讀經中心,安靜得像是一顆沉睡中的種子,使人不忍心喚醒它。
- Sep 24 Wed 2014 15:13
金秋,與經典有約——記2009年德國華裔少兒讀經秋令營
金秋,與經典有約——記2009年德國華裔少兒讀經秋令營
(按:本文的作者楊嵋女士,有一對可愛的混血寶寶,一家人居住在德國漢堡。女兒出生後,開始接觸讀經教育,後因體會到海外華裔兒童學習中文的困境,積極聯繫當地中文學校,辦起週末的業餘讀經班,後又開展讀經春令營、秋令營等,幾年後的今年,已頗具成效。本文可為海外讀經教學做參考。)
2009年夏天,全球讀經教育首倡者王財貴博士在德國七城市的巡迴演講,有力地促進了德國各地的少兒讀經活動。9月28日孔子誕辰,全歐洲第一所專門經典教育組織——致謙學堂在漢堡成立,以期為在德華裔少兒中西文經典學習提供更加專業的輔導和教學。y
2009年10月12~23日, 致謙學堂舉辦了成立後的第一項大活動,即組織德國第一屆華裔學生讀經強化學習營——讀經秋令營。對於這種讀經學習方式,即使是在開展了讀經活動已經三年的 漢堡,也少有家長耳聞。事實上近年來,讀經秋令營和冬令營活動在大陸和臺灣的讀經界都開展得轟轟烈烈,效果頗佳。這類活動特別適合平時忙於學校功課而無暇 專門學習經典的孩子。如果每週僅能用零散時間學習經典,可能一部《論語》就要學習一兩年甚至更久,學習效果也未必令人滿意。孩子們因為無法進行專門的讀經 學習,對經典的熟悉程度有限,也較少能體會到讀經本身的快樂。而利用假期集中學習誦讀經典,在一定時間內誦讀經典上百遍,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熟讀乃至背誦下 相關經典。鑒於德國此地華裔少兒的讀經活動和國內體制內學校的情況相似,致謙學堂率先把這一高效的讀經學習方式引介到德國。
參加此次秋令營的學生來自大陸背景家庭、臺灣背景家庭以及中德混合家庭,年齡從4-15歲不等,多數學生來自漢堡,三分之二的孩子有或多或少的讀經學習經驗,三分之一的學生則沒有接觸過讀經。根據德國秋假時間長度並綜合參與學生的程度,此次秋令營中的6歲以下學生在兒童營,主要學習《論語》的前幾篇;7-15歲的孩子們則在少年營中以學習三千五百字左右的《中庸》為主。r->zg:
©
在為期十天半秋令營中,全程參加少年班學習的孩子們總共誦讀中庸約160遍, 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大段大段地背誦中庸中的段落,甚至全篇背誦。過去沒有讀經訓練的幾位學生也在這種強化學習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進步,能熟練朗讀有拼音本的 《中庸》,甚至是無拼音本《中庸》。兒童班的學生則在寓教於樂的學習中,如期完成《論語》第一至第四篇大約兩千字的誦讀學習,孩子們可以清楚指讀,基本成 誦。讓帶班老師驚訝的是,有些《論語》的語句很長,都是孩子們從未聽過的甚至是很拗口的句子,這些四五歲的小不點兒都能很順利地跟讀下來。在一遍遍的指讀 朗誦中,孩子們還認識了不少字。可以說,他們的努力換來了令人驕傲的成績。孩子們的專注力也在這種傳統學習方式中得到了良好的訓練。
- Aug 02 Sat 2014 09:41
我們將書寫一段怎樣的歷史 文/黃山營輔導員 王歡歡
我們將書寫一段怎樣的歷史
對於自小在熱烈火辣的山城長大的我來說,對江南的印象更多是想象。江南的婉約含蓄,浪漫清逸惹得無數文人墨客駐足。江南,是青石小路上撐著油紙傘的姑娘走過的地方,是平靜湖面上蕩著一葉扁舟的漁夫高歌的地方,是才子佳人會聚在木式茶樓裏吟詩作對的地方……
同屬江南的徽州卻沒法滿足這樣的幻想。從巍峨的黃山,到綿長的徽杭古道,再從雅緻的胡適故里,到古樸的孔靈村落,對徽州的了解在一步步加深。然而,我的思緒,卻久久蕩漾在“浧坡别墅”帶給我感官與精神上的雙重沖擊中,難以抽離。旅途中千篇一律水墨畫一般的色調——典型的“徽派建築”,已然讓雙眼審美疲勞,以至于“江南第一家”的牌坊映入眼簾時也興趣索然,粉牆黛瓦,木刻石雕,不過如此,心下嗤之以鼻,如此普通竟也敢稱“江南第一家”,而“莊園”更是談不上。可是,轉過一道又一道的屏風,一個又一個嶄新的天地相繼向我展開,一次又一次顛覆著我先入爲主的“不屑一顧”,每一處雕刻,每一件擺設,每一種設計都有其獨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承載着幾千年的歷史背景,這樣厚重的含義,讓我在反觀自身時,慚愧得不敢正視自己的生命,竟然如此輕薄脆弱,連腳跟都立不穩,如何負載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我們除了長著一副東方面孔,操著一口中國話外,再無更爲充分的東西來證明自己是一個中國人。在這樣一個5000多平方米的住宅裏,沒有一件物品的存在是多餘的,處處流露著祖先的智慧,哪怕隻是一粒塵埃,也蘊藏著幾千年的文化,試想,在這裏,找不到一絲庸俗的毫無意義的物品,其族人無心向學都難。此刻的我們除了舉起手中的相機咔擦拍下這些景物的本身外,再沒有更好的方式來記錄這一段旅程。
歷史無言,我們這些噪雜而又渺小的生命,與之相形見絀,自覺擡不起頭來。其實,最美好的東西都是免費的,而流芳百世、亘古彌新的恰恰是人人與生俱來的。分分秒秒都在更新的科技是進步的,而人心,是永恒不變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隻是我們在飛速發展的世界裏忘記了恒定不變,忘記了自己來到這個世間那一刻的完整與純粹。在偉大的古聖先賢面前,我們是那麼可憐,我們自覺悲哀,但,隻有悲哀是不夠的,要在“無選擇中看到選擇,在不自由中得到自由”。聖者當然不會嘲笑我們這些卑微的生命,他站在最光明的地方,告訴我們:“子服堯舜之服,誦堯舜之言,行堯舜之行,便是堯舜了”。聖人隻是平常,聖人只是純一無僞,我們覺得遙不可及隻是因爲現在的我們不夠平常。“我欲仁,斯仁至矣”,回歸到最原初的心靈,那個置身于天地之間的自己,清明的自己,又如同太陽般耀眼。
- Jul 23 Wed 2014 17:34
我為女兒找到了好出路(與有見識的父母一起分享)
我為女兒找到了好出路(與有見識的父母一起分享)
我是應試教育的受害者:花了很多時間精力學的英語、政治、生物,除了應付考試外,跟不學沒有兩樣……而人生必學的倫理道德、價值觀、思維卻無緣接觸,“過了那個村,沒有那個店”,小時沒奠定人生的基礎,大了必定走彎路,迷茫、彷徨、放縱、墮落、…差一點毀了我整個人生。
幸好接觸到傳統文化,命運因此改變。現在回想起以前的教育,覺得非常痛惜:人生最重要的時期被誤了!給我一輩子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我不知是否該索賠?該向誰索賠?——這是氣話,文化大革命被誤的人更多,損失更大,能向誰索賠呢?這也是我的命!不能怪哪個。
現在女兒又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雖然素質教育喊了這麼多年,但還是一切為了分數,實質上並無改變……當然,女兒和大多數家長是意識不到問題的,得了95分覺得不夠好,都在儘量爭取得98分……象我們當初一樣,只知道要考大學,分數就是出路,就是前途,就是命根,不知道其它的。
- Jun 20 Fri 2014 16:39
和兒子在海外讀經的日子--德國 李偉霞
《和兒子在海外讀經的日子》(2014-05-29 21:50:40)
王財貴按:德國李偉霞女士之文《和兒子在海外讀經的日子》,真是很好的經驗分享。句句真實,故句句動人。此種文章,應讓祖國僑辦或漢辦看到。
懷仁按:因為近日德國華人論壇有很多關於海外兒童讀經的討論,吾友偉霞發文分享了她和兒子在海外讀經的故事。海外兒童讀經,其中的辛苦、父母的付出以及孩子們的進步,讀來真令人感動。時至今日,中國人想讀自己祖宗的經典,仍然會引起如此軒然大波,也真是世間奇聞了。思之亦悲從中來。然而悲中亦充滿希望的淚水。看到世界各地有越來越多的華裔兒童開始讀經,真幸福。
李偉霞按:我的大兒子陽陽4歲才開始說中文,很晚的。我們這幾年一直用讀經的方式學習中文,兒子現在小學一年級,德語和數學作業是和其他班上的孩子不一樣的,每週一節課和二年級孩子一起上。老師建議跳級。
- Jun 20 Fri 2014 16:29
我為什麼要辦《讀經》雜誌
方哲萱 作者簡介:方哲萱,女,西曆一九八一年出生于天津,江蘇常州人。南開大學經濟學學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碩士,《讀經》雜誌主編、蘇州樂謙學堂創辦人之一,王財貴讀經教育推廣中心高級講師。曾在天津人民廣播電臺、《城市快報》、中國音樂網、《伊秀》雜誌等媒體擔任記者、編輯。二〇〇三年起,致力於華夏禮樂衣冠復興與研究,組織第一次全國性漢服活動,多次策劃參與釋奠禮、祭禮、冠笄禮、士昏(婚)禮等禮儀項目。以網名“天涯在小樓”撰寫的文章,被公認為復興推廣中的利器而廣為轉載。 |
我為什麼要辦《讀經》雜誌
作者:方哲萱
- May 12 Mon 2014 19:11
掬書香滿懷--深圳梧桐山讀經村紀行 王美燕
掬書香滿懷--深圳梧桐山讀經村紀行 王美燕
古代書院的概念在現代日趨模糊, 但現代私塾卻悄然興起, 讓「國學」 , 「 經典」 再度鮮活起來,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自在自為的文化復興的助力。
.尋見
這裡, 遠離城市的喧囂, 有青山環繞, 連路旁小店的店名都帶著一種疏離的清高的氣質, 不經意間你就能瞥見精武國學院的字樣, 時有讀書聲倏然入耳。沒錯, 這裡是新興的大都會深圳的梧桐山讀經村。帶著某些疑惑, 《 教育大觀》 記者領著一群國學愛好者尋訪到深圳梧桐山讀經村, 並聯繫到天謙學堂堂主廖智楷老師。如果把梧桐山讀經村比作一本精美畫冊, 我們此番的梧桐山之行只能算是走馬觀花的匆匆流覽, 但至少在這驚鴻一瞥中有感悟,有思索。
- Apr 25 Fri 2014 11:48
辭台積電工作 竹科林佳儀無酬推廣「兒童讀經」
林佳儀 右二
方文山「玩弄」漢字,周杰倫的曲風很「很中國」,「讀經」也開始成為一種可以被翻轉的流行美學,看似復古,卻很新潮,特別是與學校考試脫鉤後的兒童讀經。
孔子是至聖先師,以推廣「讀經」為職志的林佳儀,也是位很跟得上時代的「鮮師」,用各種方式吸引小朋友與她一起走進時光隧道,一起領略「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的「捉迷藏」遊戲,因為讀經不只是讀書,也是一種樂趣,能讓學問與生活變得「好玩」起來。
- Apr 16 Wed 2014 09:29
你的孩子能不能遇到貴人?
作,要讓他找到一個好上司。每天去求有沒有用?假如這樣就求到了,那觀世音菩薩不就被你賄 賂了?那他還是聖人?所以這樣做不如法。怎麼樣才是孩子一生能遇貴人的關鍵你要找到,就是孩子的禮貌,對長者的禮貌,對長者的恭敬。當他有這個態度,長輩一看到覺得這個年輕人不一樣,因為他有恭敬就會有受教的態度。所以長輩跟他講什麼,他馬上都點頭微笑:謝謝你今天跟我講這一段話,對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他越恭敬,這些有智能的人、有經驗的人就癒願意提拔他。 |
- Apr 15 Tue 2014 19:07
親子讀經有感~再感新儒家的寂寞
親子讀經有感~再感新儒家的寂寞 作者:張溶玲
當前讀經風氣時興大開,兒童讀經班普及全台鄉里,並儼然已有受教育當局重視之勢,但令人憂心的現象是:「兒童」讀經大於「親子」讀經,其中又有出於「功 利」之心而令孩童讀經的父母!這些出於「功利」動機而令兒童讀經的家長,大多將「讀經」視為孩子蒙學期間「階段性」的記憶力訓練課業,少能將「讀經」視作 人生修為之志業,甚有多者還是「時有餘,方讀經」。
如此不以讀經為正事,抱持有「多餘」時間才讀經的想法,則常因孩子學校正規課業因素而中綴讀經,此乃因「讀經」不是課程考試之必須,也不是升學成績評 量之依據。況且,單令兒童讀經,而己身並不著落實踐經典誦讀與體會的師長,如何能藉經典陶鑄文化生命,進而引領孩子走向文化心靈大道,實踐經典生命的道德 內涵?
每當我聽到有人探詢讀經之事,一開口即問:「讀經有何好處?」、「讀經會讓孩子變聰明嗎?」、「讀經會讓孩子成績變好嗎?」、「孩子到讀經班就會變乖嗎?」......等諸如此類的「大哉問」時,心中便暗覺此人不為經典而來,如何能與經典浹洽相會?
- Dec 19 Thu 2013 10:59
過年送什麼好禮 碧溪(大陸網友)
過年送什麼好禮 碧溪(大陸網友)
過年,是我過去比較不喜歡的節日,闔家團圓,走親訪友倒也蠻好,可整日除了吃喝,就是聊天,每天過完,除了肚子裡裝的滿滿的,心裡腦裡卻是空落落的,身與心俱不佳。不過2013年春節,我還是蠻期待的,吃吃喝喝說說話話,正好推廣讀經好機會。今年親朋好友的禮物中除了食物,還會多份”文”物,想好了買100多本<論語>,自印100份<讀經教育重回體制之呼籲>,自刻100張<一場演講百年震撼><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
嘻嘻,做我的親朋還是蠻幸福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