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故事——兒童讀經的見證

時間:2015-01-15 13:11   作者: 王财貴
 

  王陽明從先祖以來就是官宦世家,書香門第,他的父親也是狀元呢。他父親在外爲官,母親留在家裏。有一天,王陽明的祖母做了個夢,夢到雲端有一個穿紅衣服的人,手裏抱着一個嬰兒從天上抛下來……祖母驚醒過來,正跟他祖父說這樣一個夢,只聽家人來報:夫人生了一個孩子,祖父心裏一動,就是!果然是一個吉祥的夢。所以,就爲王陽明取了名字,叫做“王雲”,當時村裏的人,把這一棟樓叫做“瑞雲樓”。我有一年暑假到餘姚,朋友帶我去參訪陽明故居,那一棟樓還在──當然是整修過了,不過據說是舊地重建──那位朋友還津津有味地爲我說了這個故事。王雲出生以後,不幸有個缺點,就是啞巴,到五歲還不會講話。生了一個啞巴孩子,豈不令全家憂心?有一天,家裏的人,帶着五歲的小孩到門口去玩耍。有一個瘋癫道人,一瘸一瘸的走過來,走到王雲前面,端詳了一陣,摸摸孩子的頭,說了一句:“是個好孩子,可惜道破了!”家人一聽,覺得奇怪,話中有話!想要問,這個道人就自顧自走了。家人就回話給祖父,這個祖父又是心裏一動:啊!果然是洩露了天機。所以就把名字改了,改成“王守仁”,這個孩子就馬上開口了。他開以後,不隻是講話,他還會背書,把四書五經哇啦哇啦地背。祖父問他:“你怎麽會背這個書呢?”他說:我老早就聽您常常念呢,我就會了。各位,這叫做“兒童讀經”。(熱烈鼓掌)祖父有正經八百地教孫子讀經嗎?沒有的,甚至也沒有說“小朋友,跟我念”,連念都不必跟着念,他隻有聽,他就聽會了。所以我們今天推廣兒童讀經,也要感謝王陽明啊!他替我們做了見證。(掌聲)
 
  王陽明到十一歲的時候,書讀了很多了,很有才華。有一次他父親帶他出遊,父親跟朋友在一起喝酒──古代的文士喝酒之後,一定會想賦詩,他們一個一個在那裏吟哦──所謂“吟成一個字,撚斷數根須”,作詩是要斟酌推敲的,古時候男人大體都留鬍鬚,在思考的時候,就撚着鬍鬚。吟成了一個字,居然撚斷了數根須,作詩不容易的啊──有一個人吟啊吟着,吟成了兩句,旁邊這個十一歲的小孩接着把下兩句完成了。他父親和朋友們大爲驚奇,說“這個孩子會作詩啊?”
 
  王陽明說:“我隨便作作啦!”(先生笑,衆笑)
 
  大家說:“你會作詩,那好,我們出個題目,你作作看。”擡頭看見月亮從山巅升起,說,你就作山月之詩吧。王陽明随口就作了一首詩,可能不需要七步,曹植不是七步成詩,王陽明是隨口就有了:
 
  “山高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闊。”
 
  詩意說,山高月遠,山很高,月亮很遠,覺月小,我們感覺月亮比山小。便道此山大于月,于是,一般人就說,這座山比月亮大。爲什麽一般人會說山比月亮大呢?因爲他的眼光太淺近了,他短視。若人有眼大如天,如果有一個人的眼晴像天那麽大,還見山高月更闊,他眼光長遠,一定會看到,山雖然高,月亮更廣闊。
 
  一個十一歲的孩子,能夠作詩,而且涵有很深的哲理,真了不起。我也曾經用這首詩來比喻我們的讀經推廣。一般人對于教育的觀念,都看到教育體制中,建了那麽多的學校,聘了那麽多的校長、老師,學校的教學内容和教學方法,都跟上了國際的腳步,合乎了世界的主流,而且全國的孩子一百年來都在受這樣的教育。現在居然有人出來說個什麽“讀經教育”,違反了體制傳統,違背了世界潮流,而且隻那麽一小撮人,不要說百分之一不到,千分之一可能也不到,甚至萬分之一也不到,應該隻是十萬分之一或百萬分之一吧。于是,有人就說,讀經教育是不可靠的,我們應該面對時代,我們應該跟從世界,時代跟世界都不這麽做,你怎麽敢這麽做?
 
  各位,如果有人,以後用這樣的觀點質疑你的讀經,你就吟一首詩給他聽:
 
  “山高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高月更闊。”(熱烈鼓掌)
 
  所以我感覺王陽明這首詩啊,好像是爲幾百年之後我們讀經教育而作的,他當時似乎就知道,讀經教育會受到一些人的誤解,他替我們解開讀經的疑難,我們又要感謝他了!(掌聲響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