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與管理科學---周易六爻的時位哲學與中華國學
台大哲學系杜保瑞
一、 中華國學的角色領域功能
主要都是人生哲學、是追求人生理想的哲學、是必須自我修養的哲學。
儒釋道三教都是人生管理哲學、但是有各自的不同經驗領域及使用範圍。
國學與管理科學---周易六爻的時位哲學與中華國學
台大哲學系杜保瑞
一、 中華國學的角色領域功能
主要都是人生哲學、是追求人生理想的哲學、是必須自我修養的哲學。
儒釋道三教都是人生管理哲學、但是有各自的不同經驗領域及使用範圍。
清靜無為、無欲無爭,保住了性命
漢高祖劉邦去世以後,呂后專權,有意奪取皇位,但遭到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文臣武將們反對,呂后死後,大臣們想找劉邦兒子來即帝位,可是這時劉邦的兒子大多被呂后所殺,只有分封在西北邊塞上的小兒子劉恆,因他母親走『清靜無為』的路線,平時無欲無爭,呂后沒有把他放在眼裡,才保住了性命。於是大臣們商議之後,就準備將遠在邊塞,生性樸實,守道尚德的代王劉恆迎回長安,繼承漢室帝位。
深通《老子》『用而不用』的原則
當劉恆得知要回長安即位後,當即請示其母親,該不該回去?這時劉恆的兩個重要幹部,一個是郎中令(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張武,他認為此時朝中非常混亂,且一般大臣都是父執輩,很難駕馭,建議不能回去,不然,先打聽清楚了再說。另一個是中尉(相當於現在的參謀長)宋昌,他則認為,就情勢分析,自秦始皇暴虐以來,天下大亂,最後由你父親劉邦統一天下,大家都知道天下是劉家的,雖有呂后專權,但人心仍歸順劉家,大臣們認為現在情勢已能掌握,才會到邊塞來請你回去當皇帝,當然可以去。後來請示他母親決定,這位深通《老子》的老太太,運用了『用而不用』的原則,先派他舅舅去長安觀察一下情勢,結果認為可以去,才出發進京。
老子的謙德精神的顯露
當劉恆一行到了長安城外─渭橋的地方,權臣周勃率文武百官跪下來迎接,劉恆深明自己現在的地位,既非太子,更非皇帝,於是放下身段,即率家人們即刻下馬亦下跪還禮,這就是劉恆『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解其紛』的運用,亦是老子的謙德精神的顯露。老子曰:『我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漢文帝就用這三寶來治國,創下了歷史上的文景之治。
《老子》『無私』原則的遵行
周敦頤《太極圖說》概述 |
◎侯榮芳 |
|
《太極圖說》為宋儒周敦頤先生一生的代表作,全文雖僅僅二百五十二字,卻言簡意賅地將天地奧祕盡洩其中。故朱熹特將之從《通書》中選錄出,列於《近思錄》一書中六百二十二條之首。 儘管《周氏太極圖》的來源說法不一,然顧名思義《太極圖說》是周氏對《太極圖》作的一番解說。宋代名儒度正曾為周敦頤作年譜,文中肯定《太極圖》及《太極圖說》均為周氏所作,並為其歷程著墨一番: 先生稟生知之異質,加以汲汲于學,故一時老師宿儒、專門名家,一藝一能有過于人、有聞于世者,無不訪問,然其所至,皆天造自得,所謂不由師傳,默契道體者,是為得之。……今觀《太極圖說》精妙微密,與《易大傳》相類,蓋非為此圖者不能為此說,非為此說者不能為此圖,義理混然,出于一人之手,絕非前人創圖,後人從而為之說也。 綜觀全文及對照全圖,令人贊歎周氏之聰明睿智,窮究宇宙,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的道理盡在此。而傳統的《太極圖》均只有一圓,而《周氏太極圖》則將之一圓演化成一系列的圖,層次分明,猶如解剖透視圖一般,格外清晰,妙不可言。 |
幸福觀是人生觀、價值觀中的重要內容。儒家重視現實生活,而現實生活的意義在於求得人生的幸福。在儒家看來,人生的幸福既包括身體的健康、物質生活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愉悅和道德品質的高尚;人生不僅是追求個人的幸福,而且更在於謀求天下人的幸福。
在儒家的經典《尚書·洪範》中有「五福」之說,這「五福」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壽」就是健康長壽,「富」就是物質生活的富裕,「康寧」兼指身體的健康和精神上的安寧愉悅,「攸好德」即遵行美德,「考終命」即年老而善終。與這五種幸福相反的是六種不幸,即「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也就是一為早死,二為疾病,三為憂愁,四為貧窮,五為邪惡,六為愚昧懦弱。
讀《論語》,領略孔子的幽默
丁啟陣
幽默是個言人人殊、難以定義的東西。
生前大力提倡幽默小品文寫作的林語堂,曾經寫過一篇題為《幽默的孔子》的散文。林氏文中,有「幽默是這樣的,自自然然,在靜室對至友閒談,一點不肯裝腔作勢」的說明。因此,孔子「腳踏實地」,說過的「很多入情入理的話」,都被他當作幽默的證據。
自然,我對於「幽默」一詞的理解,也跟林語堂不同。我的標準很簡單,就是有趣,好玩。什麼是有趣、好玩呢?在概念上糾纏沒有意思,請看《論語》中的例子:
作者簡介
劉強,字守中,別號有竹居主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現為同濟大學中文系副主任、詩學研究中心主任、同濟人文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明倫書院名譽山長,博士生導師,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
一《論語》是「四書」之首,研究儒家和孔子最重要的經典,差不多可謂「中國人的聖經」,古人讀《論語》,雖不必焚香沐手,大概總要正襟危坐的。然而,《論語》實在又是很有趣、很幽默的一部經典,越讀越覺得滿紙蘭若,齒頰留香。
宋代理學家程頤說:「今人不會讀書。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又說:「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後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後知好之者;有讀了後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緣起
《論語·先進》第三和第十三兩章,連起來讀,頗有意趣。第三章是著名的「四科十哲」弟子排行榜,第十三章是其中四位弟子陪在孔子身邊時的言行舉止情形。「四科十哲」是,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第十三章提到的四位弟子是:閔子騫、子路、冉有和子貢。這四位都是榜中人,分別來自德行(閔子騫)、政事(冉有、子路)、言語(子貢)。情形是,閔子誾誾如(中正的樣子),子路行行如(剛強的樣子),冉有、子貢侃侃如(和樂的樣子)。
四科十哲,遴選範圍並非孔子一生辦學的全部弟子,而只是曾經跟孔子周遊列國吃過苦歷過險的那一撥;第十三章提到四位弟子,大概也不是有意對十位得意弟子的表現進行比較,而是某一次師徒聚會情形的實錄。
《大學》
1、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譯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終,明確它們的先後次序,那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譯文:古時候想要使天下人都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養自己的身心;想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就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於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奉天法古
儒家非常強調以天為則,以史為鑑,這就是要奉天法古。以天為則就是要效仿自然,順從自然。
對於自然,對於天地萬物,我們必須按照其自身的規律去理解它,而不應該根據自己的主觀願望去隨意地改變它。這不僅僅是道家的思想,也是儒家的思想。
在《論語》裡面曾經提到,堯為什麼偉大啊?「唯堯則天」!讚揚堯舜能夠無為而治。我們已經一再說過,無為而治不是一種消極的態度,相反,它蘊含著積極的意義。
連續劇「奇皇后」講述朝鮮一位進貢至元朝的奇姓貢女,經過一番鬥爭,終於成為皇后的故事。商代也有一位與眾不同的「奇皇后」,但此奇非彼奇,商代這位「王的女人」,真是令學者們嘖嘖稱奇的一位王后。她不僅多次帶兵打仗,她為戰爭募集的兵力更是目前所見最多的一次;她的丈夫,商王武丁,為她的生育與病痛焦慮不已,夫妻情深,可見一斑。
秦檜後人秦澗泉:曾被乾隆問身世 或破格點為狀元
清代乾隆年間,位於南京秦淮河畔的一家府第出了位狀元,名叫秦澗泉(1715~1777年),因此這個小巷就被地方官命名為“秦狀元巷”。秦澗泉又名天士,號秋田老人,祖籍安徽當塗。他自幼聰明好學,10歲便能寫詩作文,少年時書法就小有名氣,以至所得潤筆能養活家人。當時人稱“制典重高化,為熊(伯龍)劉(子壯)嗣響”。後更是精於書法,其墨直逼歐柳。
秦澗泉23歲時在江南貢院考中舉人,但是此後在科場上並不順利,直到38歲才進京趕考,在皇太后60壽辰的萬壽恩科中,終於大魁天下,成為清朝開國以來的第43位狀元。
機智應對乾隆身世提問
中國的上古祖先極具智慧。(來源:合成圖片)
天地孕育萬物,必受其影響,植物隨著四季變化而變周而復始,作為同是地球的動物和人類,也一定會受晝夜、四季、年月變化的影響,歲月在樹木體內刻下年輪,同樣也會在人體內留下痕迹,也就是說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會受到“地球繞太陽一周,月亮繞地球一周”的影響,這就是天人合一。
一、人體節律之---7日節律
西方近代才發現人體生物鐘,而我國二千五百年前的《黃帝內經》里就已經詳細地描述了人體生理、病理的晝夜節律、七日節律、四季節律、年節律、六十年節律、三百六十年節律。
清朝最後一個狀元的答卷:中國的科舉制起於隋朝終於清朝,科舉制的歷史有1300多年,對我國文化影響深遠,第一屆科舉是在605年(隋朝大業元年),最後一屆科舉是在1904年(光緒三十年),當時的狀元是劉春霖。圖為劉春霖的照片。
清朝最後一個狀元的答卷:圖為劉春霖的殿試答卷,他在中了狀元以後,沒有當官就直接到日本留學,3年後回國。
最資深的老師 最新的教學 游常山 2015-10-14
孔子,擁有2500年「資歷」的資深老師,然而,他的教學符合最進步的教學理論,以學生為中心、啟發、辯證式教學、因材施教……,大家現在談的,這位「老老師」早在實踐,他穿越漫長歷史,走進現代,依然歷久彌新。
公元前479年,中國春秋時代。孔子的愛徒子路,為趕回衛國,平定政變,在戰亂中身受重傷,命在垂危。個性剛猛正直的子路臨終前,憶起老師教誨的儒者風範,雖痛苦不堪,仍堅持整肅衣冠,端坐而死。
消息傳來,時年73歲的孔子,痛心疾首,對他的另一個愛徒子貢喟嘆:「太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說完,老淚縱橫。
7天後,他自己也壽盡,告別世間,葬在魯國城北泗上,弟子都守喪3年。如果論斷一位老師的貢獻,最有效的指標是看學生的成就,則孔子堪稱古今中外最優秀的老師之一。
孔門3千弟子中,生平事蹟被後代史家認為可名列「賢人」的,有72人。絕對的數字也許不驚人,但是如果從相對觀點來看,在2500年前的中國,孔子卻是極有影響力的一代宗師。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
上善若水,從善如流,如水人生,隨緣而安。
做人如水:能適應任何環境,就像水一樣,能包容萬物,本身卻非常的純靜;做事如山:要踏踏實實的做事,像山一樣穩重,像山一樣給人以信任!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既弘揚水的精神,也道出了一種處世哲學: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要有極大的可塑性。因為水性柔而能變形。在海洋中是海洋之形,在江河中是江河之形,在杯盤中是杯盤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形。
做人應該像水一樣,至柔之中又有至剛、至凈、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氣度。
古人有一副對聯:「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養徳,養氣,養精神
養徳養氣養精神,種桃種李種春風。養心與養德合一的儒家養神。儒家重視養心和養德。儒家的教導其實是精神養生的教導。孔子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千百年來,鼓舞了很多仁人誌士,直到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都是相通的。儒家的中庸、立德、修心、盡性、禮樂等,也可視為精神養生的方法。
孔子認為,天道以中庸為法,過猶不及。養生要謹守中庸之道,才能頤養天年。孔子重視人的道德修養,說 “君子先慎乎德”。事實證明,以德立身是養生的重要根基。
如果想要增大自己的 “原創資本”,成為卓越不凡的人,就須從養德、養氣、養精神三個方面加強修煉。
老子與莊子,一個是極致的平凡,一個是高超出塵,兩個領悟生命真相的人,他們因為各自的質地,而開出不同的花朵,結出不同的果實。
領悟生命真相的人,按照他們的本性而活。
是水,就從高到低,從溪泉而至江河,潤澤千裏,卻無潤澤之心,它只是流動;是火,就點燃草木,從星星點點而至熊熊烈火,烹煮萬物,
卻無烹煮之心,它只是燃燒。
所以,老子騎青牛出函谷,而不知所終;所以,莊子夢蝴蝶而化遊魚,相忘於江湖。
這個世界,大抵會有這樣兩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