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經典閱讀心得 (173)
- Nov 13 Wed 2013 18:04
源遠流長 任重道遠
- Nov 07 Thu 2013 16:20
心中有道,回家有路
(本文為泰山文化基金會照亮心靈講座摘錄)
有一年暑假,我到美加走了一趟,一路上皆住親戚或是學生家,因而知道海外華僑不管工作多忙,每天一定要收看一天只播半小時的台灣新聞,從兩岸互動到政經局勢,每件事都讓他們十分關心,令人強烈感受到這就是對「家」的認同──人在異國,心繫家鄉。
在東方人的世界及文化傳統裡,「家」,有一個極特別的意義,不但是我們「出生的地方」,也是「最後要回去的地方」。
- Oct 25 Fri 2013 09:14
了塵契聖心
了塵契聖心
搖舟行江穿幽徑 山繞迴鐘磬音 望斷遠峰雨飛輕桃李兩岸欣
綠水橋平楊柳映與春風盛金樽
雲開煙霞天還清 抵按小秦箏 漸酒一壺一竿綸 如儂有幾人
萬松嶺上一閒僧 來往客雲 故人孤舟 依江蓑笠翁 白首臥雲松 西窗醉月頻中聖 邀天星酬作應 秋去冬來歲月憑何問浪濤聲神清天然忘與爭竹籬樂中生 古臺芳榭渺漠中紅英飛逝江東 水流雲散難成夢 休將恨無窮 寒林靜思絕 幻音掩柴扉 避世爭 踏上高峰脫俗境了塵契聖心
- Oct 25 Fri 2013 09:12
五倫常存
天下之人 各懷其家 父子兄弟 異體同氣
修士啊 想一想孤竹讓國 想一想仲郢事叔
看趙孝代弟輕生 看張範以子代姪而生
最怕是斗粟尺布 最怕是煮豆燃箕
天生的雨翼 勿傷本誼 (兄弟倫)
高山不作 流水無音 人之相交 貴在知心
修士啊 想一想林宗高誼想管寧割席
- Oct 25 Fri 2013 09:11
善
善念一動勝過千方百計
善事一件勝過金銀財寶
善人一個勝過才子佳人
善氣一股勝過風和日麗
- Oct 25 Fri 2013 09:10
經書精神傳承
- Oct 14 Mon 2013 21:31
向孔子借一盞燈 東海大學榮譽教授 蔡仁厚
這是幾年前應中部教育電台邱素貞小姐的訪談節目,所作的問答講稿。日昨檢出,覺得意思不錯,故用文字發表,與讀者一同分享。 8L~0
作者附識一0一年十一月
【問】每一個人都需要一盞燈,但一般人的生命之燈,可能不夠明亮,我們能不能向別人借一盞燈呢?譬如,向孔子借一盞燈。
【答】「借一盞燈」,這句話很謙和,很誠懇。燈可以照亮人生,照亮世界。每一個人都需要一盞燈。當社會失去光明的時候,普通的人很難在黑暗中放射出光亮,所以要靠聖賢。由聖賢的生命之光,來驅除黑暗,重顯光明。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很自然地會發出一個要求,那就是──向孔子借一盞燈。
古人有一句話,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意思是說,如果没有孔子,人世間就會陷於長夜漫漫。這表示,孔子這位大聖人,乃是中華民族的長夜之光。有了孔子,漫漫長夜也會轉為光明世界。如果我們要向孔子借一盞燈,孔子一定很樂意借給你,讓你重新照亮人生的道路,繼續前進。&
恐孔子並不是把他自己的燈交到你手,而是給你一個指點,告訴你說:你不必向別人借燈,你自己就可以點亮你的燈。因為你心中本來就有一盞燈,而且是一盞有光源的燈。只要你一念警覺,回過頭來,正視你生命中的光源,自然就會顯發出明亮的光。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可以自己點燈,自己放光。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D\mr
- Oct 07 Mon 2013 16:22
【相約《論語》一百】
【相約《論語》一百】
生命的創意,是最大的創意,最深遠的創意。要開發年輕人,生命的光明;要鼓舞年輕人,生命的理想。”——王財貴教授 寄語【相約《論語》一百】大學生夏令營
“只要一個人把任何一部經典誦讀一百遍,他必定能從經典中提升其為學的能力,必定能從經典中領悟為人處事的道理,必定能變化氣質、開闊胸襟、啟發智慧,而這些不正是大學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嗎?這一百遍必將影響其一生!”
——全球讀經教育首倡者 王財貴 教授
- Oct 07 Mon 2013 16:12
讀 經 春 聯(王財貴教授先生撰寫)
1、禮節樂和真富貴,春華秋實大文章。(橫批:居家自有天倫樂)
2、龍騰鳳翥徵祥瑞,聖教仁風啟太平。(橫批:陽春麗日煥天文)i
3、璞玉渾金是壽者相,琪花瑤草得氣之先。(橫批:春日和煦天君泰然)
4、道以德宏聲由業廣,禮為教本敬作身基。(橫批:太平有象大造無私)
5、風調雨順唐虞世,物阜民安富貴春。(橫批:四時喜氣養天龢)
6、四境福祥滋化雨,百年聖教暢春風。(橫批:傳家詩禮啟人文)
- Oct 07 Mon 2013 16:10
讀者文摘 2010 12 月號 為什麼要認識孔子 By 傅佩榮
我於一九八○年九月到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博士。住進學校宿舍之後,發現同寢室有一位日本同學。我從小聽過一些八年抗戰的故事,對日本人並無好感。但是每到週末,同寢室的另外兩位美國同學常常外出遊玩,留下我與日本同學相對無言也不是辦法。
- Oct 02 Wed 2013 22:28
孔子的願景
前言:孔子的祖先
一、夫子的胸懷大志:
二、夫子蒙受三難
三、夫子的魄力-明知不可為而為
四、夫子的願景--天下有道
五、孔門的心傳(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
六、夫子的中心思想~仁
- Sep 24 Tue 2013 09:35
易經 大象辭 彙整
易經 大象辭彙整
第一卦 乾 乾為天 乾上乾下
乾:元,亨,利,貞。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見龍再田,德施普也。 終日乾乾,反復道
也。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亢龍有悔,盈
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 Sep 24 Tue 2013 09:24
易學思想與中國傳統建築學環境優化
易學思想與中國傳統建築學環境優化
摘要︰本文從卦象、易數與陰陽合德三方面論述了易學思想與中國傳統建築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系,中國建築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源是來自《周易》,與易學思想的發展變化密切相關。
建築是上古人類創造的最宏大的物質產品。它既具有遮風避雨、滿足人們日常生產和生活的實用功能,又能表達某種崇敬和信仰,以及劃分社會尊卑等級的精神功能,因而在中國道統文化中佔有較重要的地位。
《周易》最初雖是一部占筮之書,但它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保留了大量有關我國古代人文和科技方面的史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頭,也是我國古代建築學的源頭,其中直接關系到古代建築學的史料雖然不是太多,但因易學是我國古代成書較早的典籍學說,因而這些史料對中國建築的研究來說有著彌足珍貴的價值。本文以探索的態度,試圖來論述易學對中國建築的影響。
- Sep 24 Tue 2013 09:19
《易經》所啟示的哲學
《易經》所啟示的哲學
甲、以君子之德貫穿全易
易道重在鼓舞君子行德以得貞吉,勗勉小人立德方得以無咎,故六十四卦中的《大象辭》,即有五十三卦以「君子」之德來勉世人,列之如下:
1. 乾—君子以自強不息。
- Sep 24 Tue 2013 09:13
讀易經的 方法 --白培霖
讀易經的 方法 白培霖
易經雖經過秦朝焚書坑儒而以卜噬之書得以存活,但大部分的人對易經仍然充滿了神秘感。
聖人設教,不會這麼無聊寫一本天書教後人去猜。所有人寫書的目的都希望自己的學說能被運用出來,解決問題。翻來覆去的解釋,誨人不倦的態度都來不及了,怎麼可能藏頭去尾,留一大堆問題叫後人去猜? 因此,易經之所以神秘難懂,主要是因為孔子的解釋丟掉大部分。我們研究易經的方法(不是研究八卦),就應該從現有文獻裡面的片麟隻甲中學習孔子讀易經的方法。
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這句話中告訴我們孔子對這幾部經的用力之處。詩經,書經為古代的民風歌謠及政書,篇幅浩大,所以孔子將有益於世的部分留下,重覆或不重要的部份就刪除。禮樂對人性民心的影響很大,所以孔子將不正的部份導正,定下一套他認為可以移風化俗制度。周易用贊,春秋用修,這是很特殊的形容。贊,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見的意思,古人行禮,旁邊都有一個幫忙的人,這個幫忙的人就是贊。修當然比較容易,春秋是魯國的歷史,孔子將這段歷史修改之後展現他對未來政治的藍圖,由據亂世,經昇平世,而達到太平世。
- Sep 24 Tue 2013 09:11
觀乎人文--易理「時」「中」之道
觀乎人文--易理「時」「中」之道
《易經 》是儒家群經之首與義理之奧府,它以象、數等不同角度,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來譬喻、統括宇宙間品類萬端、吉凶禍福的各種變化現象及事理,故〈繫辭傳〉云:「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蹟,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而每卦每爻的變化情狀正顯現事物在特定的「時」所發展的階段現象。
天地萬物,曾不能以一瞬,遷流不息,如何在「變易」中以「簡易」馭繁雜,而臻通達無礙、安身立命呢? 〈繫辭傳〉云::「變通者,趣時也」〈艮.彖〉云:「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即能審時合勢、通達行權、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時中」之道,故惠棟提出「『易』道深矣,一言以廠之,曰時中」。又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而《易經》全書皆「時中」之理的體現,它從趨吉避凶的指示中告訴我們在不同的「時」境做出「中」適宜的舉動,以順時而動、與時偕行。因此,探求在 「變易」無常的萬事萬物中,掌握 「不易」「中道」的原則,來以 「簡易」馭繁雜的智慧寶典。以下就三方面來探研《易經》「時中」之道。
- Sep 24 Tue 2013 09:09
易道中的人格世界
易道中的人格世界
壹、前言
在易經中的人格世界來看,可以分成聖人、大人、君子、小人四種,這可能是在論人格修養方面最有意義的部份,從經文中不難發現,聖人、大人乃修養最高標準,也是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聖人一辭,並不在象辭、爻辭中,只在六個卦的彖辭中曾出現過(恆、觀、豫、 頤、咸、鼎),卻多見於繫辭傳文字中。而大人一辭,在經文中共有10個卦(乾、訟、否、離、蹇、萃、升、困、革、巽)。由於聖人在經文中沒有論及到吉、凶、悔、吝,乃如佛家言跳出陰陽對待。藉由卦爻辭的探討,我們只能得知大人、君子與小人間的互動關係,並且一睹他們是怎樣在不同的時機、時勢、時代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後從中得到啟發,以重新思索並且反省我們在這一時代中的生命定位與人生課題。
大人並非只是生理意義上的長大成人,更是指具有高度發達的智慧。 在易經中的大人與君子更是有明顯之別,這種超凡入聖的德行圓滿的境界,深深影響後世的儒道二家。在《孟子離婁下》,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滕文公上‧第四章》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在孟子眼裡的大人,具有最高的道德和最高的智慧,並且不失一顆純樸之赤子心,更是一個人的德行、智慧、功業發展到極至的狀態,也就是《孟子滕文公下》中“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從這裡可知儒家聖人、易經的大人都是超越名利物欲的圓滿者。
貳、易經中的大人、君子、小人
- Sep 24 Tue 2013 09:09
如何落實頤養身心 --林佩蘭
如何落實頤養身心 --林佩蘭
現代的人很注重身體的保養,臉部的保養,所以吃得很養生,穿得也很講究。但事實並沒有因為吃了有機食物就沒有人生病,就像很多人總是表面光鮮亮麗背後確是孤寂的。是否應該重新思考所謂的養生之道還是修身養性之道。
徐老師說:今年是「頤卦」之年。因為頤卦為養,即是食,自己本身之損益,跟自己吃下去的東西,是相對性質的反應。常言道:「病從口入,禍從口出」。除了養生之外也要養性,達到身心靈的和諧狀態。想想:讀聖賢書所謂何事?引述聖人之言: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謂何事?從今而後、庶幾無愧!」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仁心做起,從自己 本身做起。從心下工夫,而非外在的表象。
我們讀經時也是在穩定自己的心靈,常清常靜就能生妙智慧。我自己的經驗就是多誦經,多看可以提升自己的心境的書。修身養性不是修行者的專利,道在日常生活中,改自己毛病去自己脾氣。凡事不要跟人家爭,凡事都要忍三分。若要生氣之前先深呼吸一口氣,緩和一下自己的心,想一下有沒有生氣的必要!不要常看惹惱的事物,因為心情的好壞都會跟著起心動念!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由此可知,說話和禮貌是做人處世的要件。頤養身心,培養內德,才能處世圓融。多結善緣才有貴人現。
- Sep 24 Tue 2013 09:08
易經班 心得 --涂翠梅 (國小退休老師)
易經班 心得 --涂翠梅 (國小退休老師)
徐老師說我們讀「易經」就有如站在聖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因為「易經」就是經過伏羲氏、周文王、周公、孔子四位聖人編寫而成,它的「易理」包羅萬象,所以只要讀懂易經的道理,不需占卜就能懂得如何趨吉避凶,對我們的幫助很大。
我現在已退休,退休後,反而在承擔維持穩定家庭生活,和些許家業的責任,跌跌撞撞、好不痛苦。由此知道自己的智慧不足,想要補救,很幸運的在社大找到 徐 老師的課─易經─生活智慧,知機無悔。我選了它從第一期上到現在第四期,沒有中斷。每次上課都是從旗山過來。
- Sep 24 Tue 2013 09:06
週末易經班 心得--人生有什麼事值得讓你堅持,始終如一? 作者:林佩蘭
週末易經班 第二組家長 心得--人生有什麼事值得讓你堅持,始終如一?
思考功課:人生有什麼事值得讓你堅持,始終如一?
我想到以前讀書的時候,老師要我們寫作文.題目是我的志願.還記得我寫的是”老師”.我求學的過程, 一直到出了社會,並未選讀有關老師的相關科系,也沒有從事教學工作,但是當老師的志願一直深深烙印在心.
想想自己並不是一個始終如一的人,因為我也善變,也會喜新厭舊.但是我知道這是人的慾望像無底洞一樣,產生的變化.就像我要學好毛筆字,確沒有堅持去練習而擱置著.想要每天讀一本書,也因為忙碌的生活,為自己沒時間找了理由而斷斷續續而最後中斷了.聖人說:要立大志不要常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