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經典閱讀心得 (197)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張良——給後世留下真機 

2013-09-13 作者:琴心   
 
 


《張良拾履》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督教中的輪迴說

2010-04-30 作者:黎茹     

【新三才首發】很多人都相信人有三生,相信人會根據其善行和惡行在六道中輪迴,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在早期基督教中也存在著輪迴之說,只是因為近代基督教的變革,使基督教將其剔除。」

早期猶太教的輪迴說

早在西元前200年至西元68年寫就的《死海古卷》中,就記載著昆蘭厄賽派(Qumran Essenes)猶太人等待《創世記》中的大祭司麥基洗德再次轉世重臨,新約《希伯來書》中耶穌為大祭司麥基洗德之說正是為了呼應這個厄賽派古老的傳說。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家縱論/與其談小人之惡 不如說君子之美

2015-04-12 01:53:59 聯合報 王力行(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

  

三月廿六日讀到一則新聞:屏東霧台消防隊出勤救護,途中遇到運物去育幼院的TCH公益車隊。聽到救護車警聲,廿輛公益車立即靠邊讓路。救護隊員感動不已。

網友大讚:與其怪別人沒公德心,不如從自己做起。

這使我想起文化學者、知名作家余秋雨,近日出版了《君子之道》一書,也巡迴台灣北、中、南部,和老師、學生探討一個他認為是孔孟諸子百家留給中華民族最重要的遺囑:做個君子。

做個君子是不是太沉重了?余秋雨的回答正好相反。他說,君子和地位無關,君子和學歷無關,君子和財富更無關。君子的對立面是小人,在中國人心目中,你說某人是小人都比說他是壞人還嚴重。君子可以是販夫走卒,可以從做身邊小事判定。

為什麼會是「做個君子」?余秋雨走過世界文明發源遺址、研讀中國諸子百家言論,「經過一輩子的觀察、思考後」發現人類文化是一個個集體意識形成,也就是集體人格。君子是中華民族集體人格的最終理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更是孔孟留給後代子孫最重要的「遺囑」。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智慧人生如群龍無首,諸德皆備

時間:2015-04-09 15:30 |  作者: 王财貴

乾卦六爻大概都以龍來做象征,君子可以說是人中之龍,那麽龍呢,就是萬物中之君子,所以這個“龍”其實代表陽氣,代表乾德。在乾卦裏面有六條龍,六條龍也就代表“群龍”,不只是一二三四五六,六不是一個固定的數目字,他是一個群,群龍。而我們剛才對于“初九”,有一種判斷,“潛龍勿用”;“九二”有一個判斷,“見龍在田”;“九三”有一個判斷,“乾乾夕惕”,有人叫做“惕龍”,因爲九三沒有出現龍,“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沒有出現“龍”,但是後來讀《易經》的人,特别發明了一個詞,叫做“惕龍”,所以第三爻也是龍,這個“惕龍”就是“惕人”呐,警惕的人,能夠自我警惕,随時謹慎,随時憤發,所謂的不憤不啓,不悱不發了。随時憤發的一個君子,可以用“惕龍”來象征,所以第三爻是“惕龍”;第四爻是“躍龍”,“或躍在淵”,躍龍;第五爻是“飛龍”;第六爻是“亢龍”,你看都是龍,對不對?只有第三爻沒有提到龍,後人說它爲“惕龍”,這些都是“龍”。所以,回頭過來從整個乾卦看,裏面包涵龍的諸德,龍的各種德,也可以說,有各種表現的龍德,或者是一龍的諸德。有的龍是表現這樣子,有的龍是表現那樣子,其實是同一條龍就有這些德,一龍之諸德,或是諸龍之分德、各個德,這樣叫群龍。
 
那麽群龍這個“龍”是變化無窮的,就像我們人生是變化無窮的,我們人的德是多方面開發的,于是,我們人的心靈當中就應該具備諸龍之德,就好像天地之間他不是一成不變的,他是各式的變化才成爲天地,所以天地就有群龍在運作,我們人間呢,也應該具備群龍之德,這樣叫做群龍。而群龍呢,不可以有首,無首,也就說呢,你不可以偏向哪一種德,而因爲人生是複雜的,天地是複雜的,你各種的德要在各種的情況之下表現,這樣你的德才算做是全備,而且這個德才不會是一種偏德,有一種偏向性,你随時是“潛龍”,你随時是“飛龍”,随時是“惕龍”,随時是“躍龍”,随時是“見龍”,這樣子你的生命才是活潑的,這個活潑的生命就是活潑的宇宙,這樣叫做“群龍無首”。假如“群龍有首”就完了,爲什麽呢?這個人只有一方面的表現,懂嗎?“群龍無首”代表諸德具備,而且運用自如,神妙無窮。這豈不是大德嗎?這樣的德才是大德。你若表現一方面的德,表現的非常地猛烈――這樣的德往往會敗事,把事情敗壞,所以“剛、柔”,也可以說是“善剛善柔”也可以說“惡剛惡柔”。假如一個人的性格表現是“剛”,我們初聽起來很好,非常地“剛明”,或是“剛強”,但是如果變成“剛烈”,“剛愎”,就壞了,對不對?剛德不能夠“見群龍無首”。剛德也是龍,龍德也有剛,龍德的表現也有柔。你不要說柔不是乾卦的德啊,只要他是光明的正面的也都可以列入乾德,只要是德。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的大過

2015-03-11 09:10:19 聯合報 薛仁明

《論語》裡頭,孔子曾自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前兩句怎解,歷代爭訟不已,向無定論。我讀書不求甚解,對此爭論,一方面覺得頭大,二方面也覺得無味。可雖如此,我對此章末句,卻是深感興趣。簡言之,我很好奇,孔子到底有啥「大過」?

魯定公九年,五十出頭的孔子,先是擔任中都(魯邑名)宰,政績卓著,才一年,「四方皆則之」,不多久,升魯司空,再升大司寇,定公十四年,孔子以大司寇行攝相事,與聞國政,數月之後,就將魯國治理到路不拾遺、商賈不報虛價。就在孔子風生水起之際,「不知怎地」,一下子卻從政治的高峰摔落下來,踉蹌去職,黯然離魯,從此,展開他漫漫十餘年的周遊列國生涯。這顯然是孔子畢生極緊要、甚至也最緊要的一個大轉折,但是,這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樁「大過」嗎?

在那當下,孔子恐怕沒太多的自覺。剛離魯時,他更像是個失意的政治流亡者。但凡失意者,難免會憤懣、會不平;孔子不至於此,但悵然的他,仍多有嗟嘆。那天,離開了曲阜,夜宿「屯」地,魯國的師己送行,不平地對孔子言道:先生,您是沒有過錯的呀!(「夫子則非罪!」),孔子慘然一笑,「吾歌,可乎?」(我用唱的,行嗎?),於是唱道,「彼婦之口,可以出走;彼婦之謁,可以死敗」(婦人的口舌,可以離間君臣,使賢臣出走,使國家敗亡),最後,又不無自嘲、故作輕鬆地唱了兩句,「優哉游哉,維以卒歲!」(我就逍遙散盪、湊和地打發日子吧!)

師己回到曲阜,據實將孔子的話轉告給魯國第一權臣、也是使孔子離魯的關鍵人物季桓子,季桓子聽罷,喟然嘆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季桓子聽得出來,孔子說的是群婢,矛頭當然是指向他;此番說詞,不過是孔子的婉轉罷了!真正的問題,又哪裡是因為那群美女呢?

外表看來,這事是導因於孔子大展長才之後,引起齊君戒懼,擔心魯國一旦強大,將成齊國威脅,於是送美女八十人、寶馬三十駟,刻意拉攏,藉以分化。這時,季桓子看了又看、想了再想,最後決定,請魯定公接受齊國這番 「心意」,遂偕同一道「往觀終日,怠於政事」。這時,子路沉不住氣,首先對孔子言道,「夫子可以行矣」;孔子還抱著一線希望,想再緩一緩;就看看魯君大祭之後,是否將該送給大夫的祭肉照常送達。結果,孔子失望了。

這時,孔子心中百味雜陳,在離魯的路上,不免要感慨時運不濟、受困於「主昏臣佞」之局!可能得反覆琢磨了一陣子,才意識到事情沒那麼簡單。季桓子的「往觀終日,怠於政事」,顯然只是一個政治動作,裝昏庸、當佞人,其真正目的,也就是要「攆」孔子走;季桓子不過是在齊國示好之際,趁勢與齊國唱唱雙簧、「裡應外合」罷了!這一切,其實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季桓子與齊國對他的戒懼,慢慢想來,也似乎都有跡可循。只是當時他身在局中,又那麼意氣風發,對於形勢之變化,對於整個局面的相互影響,憑良心說:失察了!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悟入智能的目的而求知識性理解


   接着,我們可以進一步再說讀書求學的第二個層次,就是所謂“理解”。一般人一提到讀書,就想到要理解,當然是沒有錯的,但我們必須對“理解”的意義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一般人說的理解,是知識型的,也就是會解釋會翻譯。這種知識型的理解态度,是不适用于讀智慧之書的。雖然知識也可以觸動心靈引發智慧,不過,你要回歸剛才說的那一種契會的目的來求知識才行。常有人問我,尤其讀夠論語一百遍的人常會發問,說我們把論語讀了一百遍了,有些章節有些句子确實很有體會,但如果想進一步全面地理解《論語》,應該怎麽辦?我就跟他說了剛剛的話,第一點,讀論語,甚至讀任何經典,任何智慧之書,是不需要那麽要求其全部理解的,你自有你的理解,那種自我生出來的理解涵着領悟,那樣的“理解”才是真實的理解。但是,如果你心很急,真的想要對更多文句與章節有所理解,雖然也表示你的好學,未始不是件好事。不過一定要端正心态,要以“悟入”爲目的來求知識性的理解,知識隻是一種輔助。假如心态正确了,你就可以去看注解。
 

朱熹與《四書集注》
 

  那注解怎麽看呢?我提供一個方法,叫做“移注法”。怎麽移注呢?我們可以找來古人的幾種注解,先以一種做基底。譬如,你要讀《論語》,《論語》的注本很多,古今都有,我建議第一本參考書,是朱熹《四書集注》中的《論語集注》。爲什麽?因爲所謂的“集注”,是集合前人的注解。朱熹是一個很用功的人,他讀書是巨細靡遺,他什麽書都讀的,乃至于道家的《參同契》他都讀,甚至替《參同契》作注解,所以朱熹的學問是很廣大紮實的。而朱熹做學問不止是博覽群書,他又有樸實的頭腦,也就是說他能很負責任地統合數據取其精華,尤其他注“四書”,是非常用心的,他曾七易其稿,也就是一番注完了以後,他再檢查,再重新修正,改了七次,到他臨終時,他還念念不忘。他讀遍了古來的四書的注解,選擇了他認爲好的集合在一起,所以我們讀朱熹的注本,就等于吸收了從漢朝以來一直到朱熹這一千多年所有的研究成果,所以朱熹的注是相當可靠的。何況朱熹不止是集古人的注解,朱熹自己有想法,也都附帶在後面。所以等于是既有古人的,又有他的發明。這部《四書集注》裏含藏着朱子畢生的工夫,朱熹之後的所有的注釋書,都一定要參考朱熹,以朱熹爲核心。我們把握到朱熹的注解,就把握到千古以來注解“四書”的核心,你怎麽可以不讀這本書呢?。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孟子爲何持性善論


   我們講人性有兩個層次:一個是,剛才說的,專指那内在而又深刻的“超越性”;一種呢,是整體說,卻以動物性爲主的“現實性”。曆來講人性就有這兩種說法,大部分的人都是整體說的。整體說的人性,像告子說“性無善惡”,人性無所謂善、無所謂惡,因爲這是天生的性,有什麽善惡可言呢?善惡是後天被環境所影響的。又有人說,不是性無善惡,而是性有善有惡。什麽叫有善有惡?有人生來是偏向善的,他是“好胚子”;有人生來就傾向惡的,他是“壞胚子”。那麽這個好胚子呢,你處在壞的環境裏,他還是照常地好,永遠地好。比如像大舜,他有一個不慈愛的父親,又有一個不恭敬的弟弟,像這樣惡劣的家庭環境中,舜還是一個孝順而友愛的聖人。所以像舜,他天生的性就是善的,是天生就要做善人,要做聖人的。而有些人呢,生下來就是惡的,即使有很好的環境,他終究還是惡。比如說,堯不是聖人嗎?聽說堯的兒子丹朱是個不肖子。你看,以堯爲父親,而且是君王,居然還有一個不肖的孩子,可見他生來就是要成惡人的。又譬如纣王,他身邊有微子啓、王子比幹啊,有這麽多的聖賢都是他的親人,而且還輔佐他,結果呢,纣王還是那麽壞,可見,他是永遠成不了好人的。這樣,有性善,有性惡。還有呢,又有人提出“性三品”的說法,把性分成三個品類,有是善的,有是惡的,有是中間的,等等,有很多說法。而這些說法都是全面地看人性,他們列舉一些人生表現的特點,然後歸納爲幾類,其實,說來都有道理,但都是不完全的。古今中外,人類有史以來啊,單單隻有一個人,隻有一個人說性是善的,這一個人叫做孟子。所以各位,以後你要好好地來了解敬重我們這一個古聖先賢——孟子。你要知道他是全人類有史以來唯一一個提出“性善論”的人,其他的通通都是整體地來看人性,整體看人性,因爲現實性強,總是往壞的地方流出去了。孟子呢,就單單對于人性的善的地方來看人性,護住人性的尊嚴。
 
  各位!你想一想,要說人性,到底是整體地看人性來說人性,說性無善惡、性可善可惡、性有善有惡、性有上中下三品,是這樣比較把握了人性呢?還是像孟子,隻從人性裏面的最核心的一點點那個地方來說人性。哪一種觀點看人性才是真正的人性呢?這裏必須要有一種思考的能力。有人說人性,人性有那麽多表現,那爲什麽就單單隻看這一點點呢?孟子并不胡塗,他老早就自己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幾希”,就是隻有那麽一點點,但這是人類唯一不同于禽獸的地方。既然隻有這一點點是人跟禽獸不一樣的地方,那我們既然要說人性,我們豈不是要從這一點點來說嗎?所以各位,讀書一定不可以大意,也不可以道聽途說,尤其是讀聖賢的書,既然它号稱爲經典,你就不可以太過随便了。有人喜歡作翻案文章,翻案就是:古人所說的已成了定案,但我偏不信,我要找他的不是,我一定要把他駁倒。你對其他的書作翻案文章,或許是可以的,但對于聖賢的書,你膽敢翻案,那我就先警告訴你:你很可能不隻得罪了聖賢,你是得罪了天地,最危險的是,你得罪了你自己。誰作聖賢的翻案文章,我們幾乎就可以立即判定:這一個人是沒有什麽智慧的。哪一個時代專做翻案文章,我們幾乎就可以判定:那是一個沒有智慧的時代。沒有智慧,早上朱高正先生曾經說了:“沒有智慧,是要下地獄的。”(鼓掌)
 

性善論是不能反駁的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想完成的事/高校生昔時苦讀三國 小女子乙未笑看紅樓

2015-01-14 04:58:43 聯合報 吳妮民

〈2015-今年想完成的事〉三之一:立志篇

諸君,斯誠大哉問也——新的一年要認認真真完成什麼呢——每逢歲末年初,若身為一個願意改過自新的好人,總不能避開這樣的問題。過去的已經過去,今年種種譬如今年生,剛剛送走一段前塵,生活經過整頓後的清新、時曆循環的重啟,往往會是立志好時機。因而我想,如果可以,今年,就把《紅樓夢》讀完吧。

說也奇怪,中國古典四大名著,我唯一從頭至尾將文字粒粒吞服的,竟然是回回硝煙四起、兵馬倥傯的《三國演義》。理由極簡單,因為讀完整部《三國》,是高一時的暑假作業。當年,國文科辦公室不知為何決定女校學生假期中須精讀這本書(卻非更旖旎而蒼涼的《紅樓》、更魔幻的《西遊》,或者更血性江湖的《水滸》),且讀畢還得寫下摘要。這聽來似乎不難,但是諸君、諸君,請您們想想《三國演義》究竟有幾回——是的,學校的意思,乃「每回目」閱後皆寫上一篇大意,120回的小說,換算起來,就成了怎樣努力都離終點很迢遙的不可能任務。那個夏天我與同學出國,行囊中除去衣襪什物,都塞了本猩紅封面精裝硬皮的《三國演義》。生活在異地,起初我們還妄想這麼厚的一本書或許能夠解點中文癮,可北美適愜的陽光及茵碧草地,說什麼和千百年前火光漫天的赤壁都格格不入吧,是以遊學的一個月間,我們皆把三國恩怨拋諸腦後,一切都要等到歸國後、返校前數日,大家才匆匆翻開書速讀,並互借作業本、趕著「換句話說」,如此抄抄寫寫,總算把一段文字孽緣給了結了。

後來上了大學,我才發現,同輩男孩中不乏熱愛三國者,他們對不斷推陳出新的日本電玩《三國志》癡迷超乎我所想像,其中有人竟為此真正研究起三國史或學好了日文。我佩服那樣專一的狂勁,然時值今日,我始終沒有想再讀一次《三國演義》的意願,畢竟,出場如過江鯽、未幾又戰死沙場的武將們實在搞得我太頭大了。但命運奇妙便在此處,前年因緣際會下,我參加一交流團,人到了安徽亳州,那裡,就在城中地底下,有一龐大錯綜、全長達數公里的曹操運兵道,而它的入口,正落在一千八百年後、嘈嘈鬧鬧的現代馬路邊。面對這見證過三國人物的古軍事遺跡,我們無不肅然魚貫彎腰進入,昏暗的地道,窄仄僅容一人通過,拱頂,磚塊砌得嚴整周密。關於運兵道,相傳是當時兵力尚薄弱的曹操為瞞過敵軍、膨脹己軍實力而建,他將士兵由運兵道送至城外,再讓他們自行走回城內換上不同顏色的衣服,復從地道出城現身,使敵人錯覺曹兵人數眾多;曹操謀略深沉,實在震撼了我們。我不由得想像,若時空交疊,地道裡是否真有曹魏士兵蟻行穿透我身而過?我雖不喜讀《三國》,卻仍可以深深感覺到千百年前的曹操,藉由這工事隱隱傳來的一股意志和氣魄。

好了,諸位看倌,那廂三國事說得頗多了,以下要回歸正題,多少年,不曾讀完的《紅樓》才是我的心事。自有《紅樓夢》以來,耽愛《紅樓》的人並不少,紅學也真是門浩瀚學問,有人從器物衣料著手,有人主攻飲宴,更有學者是從大觀園的植物來研究的;不獨大學裡開設了通識課,網路上甚至成立有紅學版,供諸多紅迷各自詮釋。眾所周知的《紅樓》愛好者裡,有位張愛玲,張愛玲在《紅樓夢魘》中曾說她《紅樓》從小便讀得爛熟,遇不同版本,稍微眼生的字都能自己蹦出來;她還補上平生三大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而我,我便連這種恨事也沒法說,莫提高鶚續的80回後了,真慚愧啊,大概自40回開始,我就再沒有讀全過。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認為,人生的哲學,不在於榮華富貴,光宗耀祖,而在於實踐「仁」的道德,要把自己培養成一個「仁人君子」。他主張:「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他要求:「士志於道,而恥衣惡食者,未足與論也。」他認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none

孔子不提倡「恥衣惡食」。其中「惡食」是與飲食上「食不厭雜」的現代營養學上的科學配膳、平衡配膳的理論是一致的。他還明確提出:「肉雖多,不能勝食。」意即席上肉類食品雖多,但吃的數量不能超過「飯量」,這明確地告訴我們主輔食品要合理搭配。只有主輔食品搭配合理,才能充分吸收動物食品中的營養成分,使人得到合理的養分,有利於新陳代謝和健康長壽。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經常飽食(尤其是肉食過量),會增加胃腸的負擔,消化液供不應求,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還會使血液過多地集中在胃腸,導致心臟、頭腦等重要器官會產生缺血現象,使人感到睏乏,不利於身心健康。

誠可知,目前有些人認為生活水平提高了,大魚大肉無休止地常食、多食,結果產生了「富貴病」。民諺云:「食要七分飽。」意為不能貪食,食得太飽,所以孔子提出的「食不求飽」也正體現了「節食益壽」的飲食觀點。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春秋戰國時期,不僅食品品種很豐富(但並不是不多),而且對飲食也已經很講究了,孔子的飲食觀很具有代表性。明代張岱《圭饕集序》中寫道:「中古之世,知味唯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細二字,已得飲食之徵。至熟食,則概之失飪不食;蔬食,則概之不時不食。四言者,食經也,亦即養生論也。」

孔子後來發跡,做了魯國上卿及魯國大司寇,俸祿都是「六萬斗穀子」,在當時已經是很富裕了(相當於現在高級白領階層的待遇),但當時孔子並不因為生活富裕了而過奢侈的生活,他對飲食很講究,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精」,精細,粗之反;膾,細切魚和肉,反覆用「不厭」二字,極言講究之致。

這裡有一段插曲,清代曹臣棟《逸經》引《呂氏春秋》載:「文王嗜菖蒲菹,孔子聞之,縮項而食之。三年,然後勝之。」

這一插曲彷彿有點可笑,但是既然有益,又何必怕人說笑話呢。眾所周知,菖蒲的根是苦的,非常難吃。所以孔子要縮著頭頸(難吃的樣子),吃了三年才習慣。不過,據《孝經》記載:「菖蒲益聰。」這就回答了孔子為何吃菖蒲之事,由此可見,孔子主張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恐怕也不全是著眼於「味道好」這一點,而看重營養,即養生的。

在飲食衛生上,孔子還有「八不食」。即「食鈕而蝕,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沽酒市脯,不食。」意思是說糧食陳舊了或變味了,魚和肉腐敗變質了,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不好,不吃。烹調不得當,不吃。不新鮮蔬菜,是指蔬菜要採摘及時,譬如春韭夏莧,無非是吃個鮮嫩。過時而采,形如柴草,又有什麼味呢?日本有句民諺:「鬼已有十八歲,粗茶已有粗泡時。」所以蔬菜採收要掌握時令是很重要的。「杜園菜」之所以可口,除了土膏露氣的好處外,現采現炒現吃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肉切得不合規(如肉壓切成糜狀),不吃。調料(醬)放得不當(太淡或太鹹了),不吃。從市場上買來的酒(怕有摻假)和肉(不衛生),不吃(喝)。這些與現代飲食衛生學的觀點是一致的,可借鑑。

「唯酒無量,不及亂」

誠可知,孔子是個酒徒,酒量很大,但他能自我遏止,適量而飲。

《論語》記有「唯酒無量,不及亂」之句,意即「只要飲酒不限量,但卻不至於醉」。《論語‧子罕》還記載有這麼一段話:「子曰:『入則事公卿,出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於我哉?』」意思是孔子說:「在外侍奉國君和大臣,在家孝敬父兄,有喪事不敢不努力去操辦,喝酒不被酒所醉倒,這些事對我來說是沒有什麼困難的。」

眾所周知,酒少飲有益,多飲傷身,這些都是被古今醫學及大量事實所證明的。

「食不語,寢不言」

孔子不僅對吃很講究,而且還注意「吃相」和「吃的文明」。例如「食不語,寢不言」中的「食不語」是飲食衛生的好習慣,因為每當在吞嚥食物時,呼吸動作是暫時停止的。如果在吃飯時大談大笑,那麼呼吸和吞嚥食物必然會同時進行,這樣一來,容易使食物誤入氣管或鼻腔內,因此會發生嗆咳、噴嚏、流淚等現象。若是魚刺、碎骨、豆粒之類一旦誤入氣管,則後果更是不堪設想。所以常聽老人說「小人吃飯不要講話」,其原理即在於此。

由於孔子對飲食有良好的習慣和嚴格的要求。他雖然幼時家貧,後來發跡(陞官),但能享有73歲高齡,這與當時(公元前五六世紀)人的平均壽命僅30歲左右相比,確為「高壽」了,孔子的「食經」成為他長壽的奧秘。

六種養生套餐祝您長壽

儘量多吃生鮮膳食

長壽人群幾乎都喜歡生食。水果生食無可非議,蔬菜和主食也應該儘量減少加工的時間。罕沙人做薄餅的時候,一兩分鐘就好。沖繩人在極短的時間用旺火炒菜。生鮮食物會產生對生命至關重要的酶,酶是生化反應的「領導者」,可以幫助人體驅除有毒物質,保持健康狀態。

少吃肉,多吃植物蛋白

處於長壽地區的人群,一般每星期只吃一兩次肉,或者在蔬菜中加一點肉作調味。肉食含有大量有害的飽和脂肪,以少吃為好。但是肉食又是脂肪的主要來源,不吃似乎又營養不夠,那就用植物蛋白來替代,比如豆類、堅果和魚卵。

食用有益脂肪

長壽人群的食譜中沒有致命的脂肪,但有大量的修復脂肪,而西方人普遍在食譜中把這兩種脂肪攝入量弄顛倒了。長壽地區的人從堅果、種子和魚類中攝取必要的脂肪,或者從橄欖油中攝取單不飽和脂肪;而很多發達國家的人卻偏向於從肉類和奶酪攝取飽和脂肪,造成人們肥胖和衰老。

食用全穀類食品

白麵包和精米在加工過程中營養成分會大量流失,而沒有經過精細加工的麵粉——全麥麵和糙米,包含著多種維生素和植物纖維,因此它們能夠促進人們的健康。

選擇有益大腦的食物

人腦最需要二十二碳八烯酸,即DHA——所謂「腦黃金」。我們都知道,堅果類食品有益大腦,除此之外,魚類中鮭魚、鯖魚、金槍魚、沙丁魚的魚油是DHA的良好來源。沖繩島位於海洋的包圍之中,沖繩人魚肉也吃得最多,所以也最有益於健康長壽。

只吃你所需要的食物

沖繩、巴馬等地的人們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的飲食富有營養但熱量很低。他們只吃需要的食物,多餘的一概不吃。吃得少,活得更年輕。過多的攝入食物是美國人患病較多、壽命相對不長的主要原因。

來源 《網文》 - See more at: http://www.ntdtv.com/xtr/b5/2014/11/08/a1152387.html#sthash.CaOhFhWR.dpuf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哲學之繼往開來

香港新亞研究所 盧雪崑教授

 
〖整理說明〗:
  1、全文依據盧雪崑教授2014年10月19日應北京燕京讀書會之邀講座《孔子哲學之繼往開來》音頻資料整理;
  2、文中除對口語無意義詞進行删減外,其餘全部忠實原音;
  3、依據前後文意添加序号。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韓良露/樂活在天地節奏中
 

近日出了兩本新書:良露家之味和樂活在天地節奏中。離今年六月出版的文化小露台和台北回味,還不到半年的時間,寫書哪有這麼快?其實這幾本書都陸續寫了不止七八年,就像慢燉著老火湯,一直沒熄火,今年生活有了重新的氣象,終於關火盛裝端出四碗文章之湯。

如今回望前麈,千禧年前該當四十而不惑的盛年,我卻充滿徬徨,卅二歲當年選擇中年暫時隱退,先環遊世界一年,繼之在倫敦過起讀書沉澱的生活,研究西方心理占星學,學習世界料理烹調,比起廿四歲時因負擔家中債務與家計而投身媒體,寫電視劇本做新聞身不由己火火熱熱七年,在倫敦的日子好不愜意自在。

但是,中年的我也已了解,人生本是自由與責任的平衡,兩者皆我所看重,如魚與熊掌雖不可兼得卻可以分得。卅九歲當年,我回台北照顧先後住院開刀的父母,也意識到遊子的自由假期該暫告中斷了。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樂」讀波西米亞的不朽傳說
 
【聯合報╱焦元溥】

雖然我最喜歡巴黎和台北,論及最美的城市,我還是會選布拉格。

1999年我初訪捷克,即被此城之美所震懾。那是建築藝術的迪士尼:樓宇教堂精巧可愛不說,那鐘樓屋簷排列之奇彷彿剪碎了字典往天一撒,繽紛落下就成一首首典雅小令。當夜幕降臨,籠罩在街燈中的城市和打著光的城堡山互相對望,黃澄澄金亮亮,美輪美奐成為舉世稱頌的「黃金布拉格」,行腳中永遠保證的美好。

只是雖有美麗首都與怡然家園,想要出人頭地,捷克著實費了一番功夫。這是強國旁邊的小國,十九世紀在奧地利統治下更處處受限。作曲大師德沃札克(Antonín Dvoák,1841-1904)家境不佳,小時候仍被父母送到說德語的城市生活,要孩子儘快學會「上流語文」才是正道。但這位作曲家從來沒有忘記家鄉,更努力捍衛民族尊嚴。面對勢力龐大的奧國樂譜商輕忽他的要求,以德文的Anton而非捷克文的Ant.來代表Antonín的縮寫,即使當年仍為才冒出頭的小牌,德沃札克就已嚴正抗議:「不要開我們捷克人的玩笑,也不要為我覺得可憐!我要求的只是一個小願望,如果你無法實現它,我有權將之視為你的無理。」在功成名就後,這位隨和樸實,喜歡大自然、火車頭與養鴿子的作曲家仍然堅持,其所有出版的樂譜,封面都必須加上捷克文印行,展現對故鄉永不磨滅的認同與支持。

畢竟,無論強鄰如何,捷克獨到的風土文化之美,永遠無法被取代。德沃札克後來到美國任教,寫了鼎鼎大名的《新世界》,返回故鄉後卻不再寫交響曲,反倒以捷克民間傳說寫下四首管弦樂敘事詩,以及淒美動人的水精靈歌劇《露莎卡》。他的前輩史麥塔納(Bedich Smetana,1824-1884)更是愛國志士,早早就知道要以音樂激勵人心,寫作捷克語歌劇和交響詩召喚民族精神。他參與革命、創辦學校,最後更譜出《我的祖國》以六個樂章展現家園的風土人情與村野鄉談。其中〈莫爾道河〉旋律感人至極,膾炙人口的程度已是捷克第二國歌:「莫爾道河……兩條主要源流,其一溫和急促,另一冷靜平緩,匯流後穿過森林,看到巍峨風景……當樂曲回到莫爾道河主題,河水流入洶湧的聖約翰急流,進入布拉格時豁然開朗,經過雄偉壯觀的高堡,最後緩緩流進易北河。」此曲之美,鐵石心聽了都會為之動容,但真正讓它真誠感人的,仍是作曲家對國族堅定不移的信念。

在德沃札克之後,波西米亞這塊土地又孕育出楊納捷克(Leo Janáek,1854-1928)這樣的奇才,盡一生之力將音樂和語韻文法結合,譜出自成章法的絕妙音樂。他的歌劇題材廣泛,從百年不老魔女到未婚懷孕少女全有精采描寫。洋溢奇思妙想的《小交響曲》規模龐大不說,還被村上春樹寫進小說《1Q84》當成串連全局的主題曲——不得不說,那還真是大作家的聰明選擇。「我們捷克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國家更是美麗,我們只是因為被鎖入鐵幕,所以現在沒錢。但賺錢不難,有文化和美麗卻不容易。只要我們努力工作,三十年後捷克會和德國奧國一樣好!」當年在布拉格自助旅行,唱片行老闆對我慷慨陳詞,言談間滿是對自己國家民族的信心。無論是山水風光還是音樂文化,捷克蘊藏著太多故事,等待有緣人真情以對。只要你願意親近,這塊土地永遠不會讓你失望,總能一次次打動你的心!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君毅:孔子與人格世界

一、前言
二、古人了解孔子之道
三、本文了解孔子之道
四、(甲)學者與事業家
五、(乙)天才型
六、(丙)英雄型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Oct 21 Tue 2014 16:19
  • 十親

十親

尊親─不辱身,不羞親;矜矜言舉品建格全。

事親─禮恭,卑伏不倦;情柔委婉同小兒真。

奉親─心悅,歡愉表態;物質供之色愉無怨。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君毅:孔子與人格世界  (三十九年九月“民主評論”第二卷第五期)

一、前言
二、古人了解孔子之道
三、本文了解孔子之道
四、(甲)學者與事業家
五、(乙)天才型
六、(丙)英雄型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06.14 (六)  講於 慈悅書院            記錄:志清


初九 賁其趾,舍車而徒。象曰:舍居而徒,義弗乘也。


賁是一種文飾、裝飾。你去裝飾你的雙腳,赤足走路,地上有很多障礙物當然走起來就不方便,你就會穿穿鞋子,包著布,就是在形容一種很淳樸,腳踏實地的方式,把你的腳裝飾好,然後你捨棄車,你並不坐車而是用安步當車的方式一步一腳印。(上回徐老師有教大家怎麼走路)為什麼要去捨棄這樣的車?古代的人能夠有辦法坐車的一定是具備相當大的身份,但是並不是很多人都有這樣的身份去坐,所以他寧可走這樣的一條正道之路,而且因為剛初出茅廬,因為很多事情都是一步一腳印的過程,在初九爻的這樣的人生剛開始的歷程,一定要腳踏實地,所以他寧可用徒步而行的方式,不是講求快速,是寧願用很紮實的一步一步的行走,到最後達到他的目的地,也象徵很淳樸的一種裝飾,但並沒有讓你失去你自己的本質。也因如此,最後行走的過程才能步步清風,安步當車,風雨無阻,一路坦然前進。

初爻動爻  變  艮(52)艮在人象為足,為腳。為何捨車徒步而行?由此取象。很樸實,不用車子…加諸於他,不會有所心動,不改其本色而前進,此爻說明裝飾樸實前進。

六二 賁其須。象曰:賁其須,與上興也。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語(遇)魯大(太)師樂(岳),曰:「樂(岳)其可知也,始作,翕(洽)如也;從(縱)之,純如也,皦(皎)如也,繹(亦)如也,以成。」

 

翕-「翕」當「合」字講,「翕如」等於翕然,就是五音六律,聲音翕合盛大的樣子。
從之-「從」義同放縱之縱。「之」指音調節奏。就是音調散揚
開來。
純如-音調和諧的樣子。
皦如-「皦」當明講。「皦如」就是音調明朗的樣子。
繹如-「繹」絡繹不絕的意思。「繹如」就是音調連續不斷的樣
子。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改過課程》
審「理」聆「天音」 省察「明」事「因」
鑑「往」知「來」運 「使命」繫乎「今」
明鏡可以照人 借事足以觀身 
鏡中觀己「心念、火候、德性」 否有提昇?
事中明己「進退、功利、是非」 否有覺人?
「萌意、起念」 動乎四體 為感召「善惡」之門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易道中的人格世界           

       
壹、前言

在易經中的人格世界來看,可以分成聖人、大人、君子、小人四種,這可能是在論人格修養方面最有意義的部份,從經文中不難發現,聖人、大人乃修養最高標準,也是是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聖人一辭,並不在象辭、爻辭中,只在六個卦的彖辭中曾出現過(恆、觀、豫、 頤、咸、鼎),卻多見於繫辭傳文字中。而大人一辭,在經文中共有10個卦(乾、訟、否、離、蹇、萃、升、困、革、巽)。由於聖人在經文中沒有論及到吉、凶、悔、吝,乃如佛家言跳出陰陽對待。藉由卦爻辭的探討,我們只能得知大人、君子與小人間的互動關係,並且一睹他們是怎樣在不同的時機、時勢、時代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後從中得到啟發,以重新思索並且反省我們在這一時代中的生命定位與人生課題。

大人並非只是生理意義上的長大成人,更是指具有高度發達的智慧。 在易經中的大人與君子更是有明顯之別,這種超凡入聖的德行圓滿的境界,深深影響後世的儒道二家。在《孟子離婁下》,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滕文公上‧第四章》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在孟子眼裡的大人,具有最高的道德和最高的智慧,並且不失一顆純樸之赤子心,更是一個人的德行、智慧、功業發展到極至的狀態,也就是《孟子滕文公下》中“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從這裡可知儒家聖人、易經的大人都是超越名利物欲的圓滿者。

 

貳、易經中的大人、君子、小人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