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卦的德性】
「厚德載物」出自《周易》的「象傳」,原文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句話是從卦象的角度對坤卦的「卦辭」進行解說,要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就要了解坤卦的組成和「卦辭」的內容。坤卦由兩個坤卦(三爻卦)組成,六爻皆陰,是地的象徵。所謂「地勢坤」,就是說坤的形象是大地。由兩個坤卦組成的卦象,不能解釋成有兩個大地重疊在一起,只能用「厚」來形容。另外,大地能承載萬物,養育萬物,所以「象傳」說,君子應當效法大地,以寬厚的德行,承載萬事萬物。
那麼,「厚德」是指哪些德行呢?先看看坤卦的「卦辭」:「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這段話要分幾個部分解讀。「坤,元亨,利牝馬之貞」的意思是,坤卦有元、亨之德,占問雌馬大吉大利。「牝馬」即雌馬,坤卦為純陰之卦,為大地,能在地上日夜賓士者莫如馬,雌性屬陰,故以雌馬為坤卦之象。雌馬性情柔順,與大地「順承天」的特性一樣,故貞問雌馬得坤卦預示大吉大利。
「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這句話的意思是,具備坤德的君子,不宜爭先領導眾人前行,否則會迷失方向,若能追隨具備乾德的領導人,就有利於建立自己的事業。這和《老子》所說的「不敢為天下先」是一個道理。表明陰以陽為主,當后而順之則利。
「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安貞吉。」直譯的意思是,往西南方會得到朋友的幫助,往東北方會失去朋友。安靜沉穩,謹守正道,可獲吉祥。
雌馬有大地柔順之德 故能縱橫無疆
接著,我們可以通過解釋「卦辭」的「彖傳」和「文言傳」更清晰地了解坤卦的「厚德」。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語》「吾聞之,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無德而服者眾,必自傷也。」
厚德載福,要的就是幸福。有大德的人能承受較多的福分,更能帶來永久的幸福。大多數人用種種方法在追求幸福,例如用金錢的社交活動、官場權力、娛樂場所、宗 教、拜拜、誦經抄經、法會各式各樣方法數不完。這些方法也只能得到一時的紓解,不能帶來永久的幸福。因為我們為了追求幸福而用的方法,只是建立在我們自己 慾望的幸福,根本來說是很脆弱而不真實。我們只有了解自己,才能找到生命中真正的幸福,這個幸福是很自然不強求來的。了解自己,自然會流露德性,這也是奠 定德性的基礎。這個德性不是社會施加在我們身上或是塑造道德的德性,而是自然又簡單的了解自己的德性。不從了解自己來建立德性,光是行善助印經典做功德,唸經消冤業,拜佛懺悔都是欺罔的,絕對不是厚德著。不了解自己,不管你怎麼打坐,不管如何閉關修行,一點意義都沒有,都稱不上是厚德者。
《易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天 的運動剛強勁道,君子應剛毅堅忍,憤發圖強。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寬容萬物。自強不息是對生命的體會、堅忍不拔。厚德載物是一種寬和的態 度,對不同的思想持寬容的態待。《易傳》說到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就是表示人要有堅忍的意志和寬和的態度,堅忍的意志和寬和的態度對人類文化起了主導的作 用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易經的日常用法:《易經》沒有那麼神秘,它是科學的,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業,健康幸福,都受這64個哲理的左右。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這64個哲理,就形成了64個感悟,64個感悟回答了人生64個怎麼辦。 64卦為我們的生活解惑,減壓,導航。
第一感悟:養精蓄銳把握機會-----學會定位
《易經》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啟後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我們還必須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走起,該受的苦你必須要受,該喝的蜜你必須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閒氣定----戒除浮躁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個真實的故事,跟易經的數有關,但他好像也不是窺測天機,我覺得很奇特。在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四川成都有一個人名叫劉子華(劉備的劉,孔子的子,中華的華),他到法國留學,學天文。他的博士論文研究太陽系。他怎麼研究呢?他用朱子“周易本義”的四個圖,一個是河圖,一個是洛書,一個是“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圖”,一個是“文王後天八卦方位圖”。學易經的人一早就要學到這些圖,這是易經的基礎工夫。河圖和洛書是用從一到十的數字排成兩個不同的結構,而伏羲的圖就是剛才說的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乾、兌、離、震、是逆時針從上向左邊排下,巽、坎、艮、坤是順時針從上向右排下,合成一個圓圈。文王八卦方位呢?是採用《說卦傳》的第五章,所謂的“帝出乎震,齐乎巽”,震、巽、離、坤、兌、乾、坎、艮。跟剛才說的——乾、兌、離、震、巽、坎、艮、坤,次序不一樣。而次序不一樣就有了變化,這四個圖的變化一加減乘除起來,那麼數目就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劉子華發現這些數字和天文學的一些數字相吻合,譬如他算出太陽系中太陽和九大行星的質量、軌道等。但是,算來算去,總是還有一些不相合。他又再去推算。從數字中發現假如太陽系還有第十顆行星,這顆行星有多大,他的軌道如何,就可以與易圖的變化相合了。於是他就寫出這一篇論文,結論是太陽系還有第十顆行星。這篇論文一出來,沒有人敢判斷他的是非,最後國家天文學會開會,說姑且讓他通過吧,因為他算得都頭頭是道。經過幾十年之後,美國的航空母艦在大西洋用高倍望遠鏡捕捉到了這顆行星。(眾鼓掌)所以現在太陽系應該不是九大行星了,是十大行星。這叫數。雖然這個數不是拿來算一個人的命,但這個數有這麼神奇。很可惜,劉子華先生的學問並沒有多少人繼承,因為他發表的那個時代是我們國家苦難的時代,他本來可以留在外國,但他一定要回國報效祖國,遇上了文化大革命,誰還理他呢?結果他就老死於家鄉,默默無聞,真是可惜啊!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論語》“無友不如己者”章解
主講人:王財貴先生
時間:2006年9月30日
地點:北京薊門飯店(四海讀經師資研習營)
記錄:王財貴先生錄音整理小組
校對:懷仁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柢有基方築室——季謙先生談“如何教孔子的仁”
(鵝湖月刊社「四書講會」“如何教孔子的仁”發言稿)
時間:2014年1月26日
地點:鵝湖人文書院(新北市中和區)
發言人:王財貴
整理:語鴻
修訂:王財貴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諸葛亮誡子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怠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唐詩宋詞是中國的文化瑰寶,其中很多句子讓我們拍案叫絕,流傳千古。
翻閱這些書籍時發現一個趣味的話題,唐詩宋詞中的很多詩詞絕句中蘊含著妙語之最,且意味無窮。
最開心的事——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快的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最難找的人——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最害羞的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最多的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易經》沒有那麼神秘,它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每天的生活起居,工作事業,健康幸福,都受這64個哲理的左右。我們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這64個哲理,就形成了64個感悟,回答了人生64個怎麼辦。
第一感悟:養精蓄銳把握機會—–學會定位
《易經》告訴人們,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啟後相互銜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雖然是曲折的,但我們還必須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從頭走起,該受的苦你必須要受,該喝的蜜你必須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閒氣定—-戒除浮躁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八宮卦架構裡,每一卦都有一個世爻,一個應爻。 每一卦的世爻及應爻位置都是固定的:
- 一世卦的世爻在第一爻,也就是初爻,因純卦在此爻變。
- 二世卦的世爻在第二爻,一世卦之後此爻再變。
- 三世卦在第三爻,二世卦之後此爻再變。
- 四世卦在第四爻,三世卦之後此爻再變。
- 五世卦在第五爻,四世卦之後此爻再變。
- 遊魂卦是則是在第四爻,因五世爻之後,上爻並不再變,而往下回頭再變的是第四爻,故以第四爻為世爻。
- 歸魂卦則是以第三爻為世爻,因歸魂卦是在遊魂卦之後,下三爻,也就是下體(下面的八卦)全變,而第三爻居下體之上。
- 本宮卦則是以上爻為世,因上爻如本宮之德性一樣,為居靜不變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學相對論/唐捐VS. 楊佳嫻(五之一)讀中文系的人
讀中文一定要常注入自己淋漓的血氣,敏於去浸淫和承受,也敢於去批判或變形。那麼,千年有魅皆當代,一事能狂便少年,我們也就常能體會「觀古今於須臾」的大歡欣。
2015-06-01 09:04:46 聯合報 唐捐、楊佳嫻
楊佳嫻
台灣高雄人。台大中文所博士,清大中文系助理教授,台北詩歌節協同策展人。著有詩集《屏息的文明》、《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少女維特》、《金烏》,散文集《海風野火花》、《雲和》、《瑪德蓮》,論述《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
圖/楊佳嫻提供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当我们把各种外在有形的限制排除之后,第二步就要设法回归内在,因为一个人一生中所接触到的苦乐,都是由他的自我所造成,也是自我在感受这些苦乐的,为了回归内在,庄子提出了三个步骤:第一,要弄清楚什么叫“知”?“知”这个观念,我在拙著《细说老子》里已经讲得很清楚;庄子对“知”也作了补充说明。第二,从“知”回到“心”。“知”代表我与外在世界对立,我要去了解它。如何去知?就要靠心的作用。第三,提升到天人合一。
我们先要了解“知”到底是好还是坏?庄子用了一个比喻说明:南海之帝、北海之帝经常到中央之帝这里来玩,中央之帝招待他们,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很感激,心想:每个人都有七窍,可以用来观察感知,但中央之帝叫“浑沌”,浑沌就是没有七窍,那多不方便!他既然对我们这么好,我们就要感激他。因此南北二海之帝每天替中央之帝开一个窍,开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这说明什么?说明浑沌原来是没有区分的,是一种混同唯一的状态,是和谐圆满、没有分裂的。你一旦替他开了七窍,使他可以得到知识,一旦得到知识,他马上就丧失了“道”。这个“道”是最重要的,你为了追求知识的话,就可能丧失了“道”。所以,庄子强调一个人的研究态度。首先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举例来说,宇宙之外有没有上帝呢?这是存而不论的。因为你不能证明,也不能否定,所以不要去谈。其次是,“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你可以说,但不要去详细讨论。譬如,天文学是什么?地理学是什么?这是六合之内的问题,你可以发表个人见解,但不须与人商议。第三是,“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我们古代有很多圣王,他们怎么治理老百姓,你可以去商议,但是不要辩论,你一辩论,麻烦就来了。这些都值得我们参考。当你一步一步把知的范围限制在一个有效的情况之下,就能自我约束,不要太多不必要的知识。否则,你知道得愈多,离“道”愈远。“道”原来是整体,既然是整体,你就不应该把它区分。而你在“知”的时候,一定会造成区分的效果。所以庄子要设法回到内心的层次,第一步就是弄清楚“知”。
第二步是要找到“知的根源”,知的根源在于心。因此就出现一个特别的观念:“心斋”。心斋,代表你的心像吃素一样,不要想荤的事情。如何才是心斋?庄子举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一个工匠很会雕刻,他刻的人与真人完全一样。君王看了吓一跳,问他:怎么能刻得那么像呢?工匠回答说:我开始刻的时候,一定要先守斋,三天之后,心里就不会想“庆赏爵禄”,就是说不去想会得到什么赏赐,或者别人会不会给我一个官做?守斋五天之后就不敢想“非誉巧拙”,就是想别人会不会称赞我,说我技巧很高呢?七天之后,就忘了自己有四肢五官了。所以,心斋的意思,就是把功名利禄统统排除;把别人对你这种技术的称赞也都设法排除;最后连自己的生命都要设法超越,然后才去雕刻。这个时候,你的雕刻已经没有主观的欲望成见,刻什么像什么,等于是宇宙的力量在你身上表现出来。你没有一个自我,反而不受隔阂与限制了。这个心斋的比喻说明了:我们的心平常都是向外追逐,追逐许多具体的东西而不知道回头,以致忽略了这个心本身只有一个作用,就是要让它静下来,从虚到静,从静到明。我们的心如果充满各种欲望的话,它就是乱糟糟的,把所有的欲望都排除掉之后,它自然就虚了,虚了之后它自然就静下来,静下来有什么好处呢?水如果静下来,就可以当镜子来用,照出一个人长什么样子。我们的心也是一样,从虚到静再到明,心若澄明的话,宇宙万物皆在我心中,我一看就看到真相。我们一般很容易扭曲我们所看到的事物,以我们自己的意思、自己的愿望来扭曲,因此我们都看到自己想要看的部分,专家学者也不例外。譬如,有一群人一起散步,撞头看见天上的月亮,第一个人说“月亮的光是从太阳光折射而来的”,因为这个人是天文学家。第二个人说“嫦娥奔月是多么的美”,这个人当然是文学家或诗人。第三个人说“月亮是上帝的另一种启示,让我们在夜晚也可以看到光明,不致迷路”,这个人显然是宗教家。每一个人看到月亮,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这样就不能看到月亮的真相。当然,我们也很难说月亮的真相是什么?你一说是什么,就代表你已经设有立场;在这种情形之下,你又何必区分它是不是月亮呢?所以庄子设法让我们在“心斋”这个层次中,让自己的心由虚到静到明。
另外有个方法叫“坐忘”。坐忘就是我坐这里休息,突然之间忘了我是谁。如何去描写这个情况呢?譬如,当你觉得你有脚时,表示你的鞋子有问题,你的鞋子可能太小了。当你中午吃完饭时,觉得你有个肚子,这表示你的腰带太紧了。所以你忘掉自己的脚,代表鞋子正好,忘记是非的话,代表内心处在一个和谐的状态。所以舒适的鞋子是不会让你感觉到的。如果说你戴着眼镜立刻发现自己戴着眼镜,就表示镜片很脏了。任何东西都一样,当你一眼就看到它的存在,代表着它有问题。为什么?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就像鱼活在湖里面一样,它根本忘记自己是一条鱼,当它记起自己是一条鱼的时候,代表它已离开了水。你看沙滩上的鱼,一直在挣扎着,因为它发现自己是一条鱼,需要水。在水里游的鱼,常不觉得自己是条鱼,它觉得自己就像处在“道”里面,完全忘记自己是谁。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翟璜智諫魏文侯和李克薦相
2012-06-02 作者:张 弘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聶隱娘
聶隱娘者,唐貞元中,魏博大將聶鋒之女也。年方十歲,有尼乞食於鋒捨,見隱娘悅之。云:「問押衙乞取此女教?」鋒大怒,叱尼。尼曰:「任押衙鐵櫃中盛,亦須偷去矣。」及夜,果失隱娘所向。鋒大驚駭,令人搜尋,曾無影響。父母每思之,相對涕泣而已。後五年,尼送隱娘歸。告鋒曰:「教已成矣,子卻領取。」尼欻亦不見。一家悲喜。問其所學,曰:「初但讀經唸咒,余無他也。」鋒不信,懇詰。隱娘曰:「真說又恐不信,如何?」鋒曰:「但真說之。」曰:「隱娘初被尼挈,不知行幾里。及時,至大石穴之嵌空數十步,寂無居人,猿狖極多,松蘿益邃。已有二女,亦各十歲,皆聰明婉麗不食。能於峭壁上飛走,若捷猱登木,無有蹶失。尼與我藥一粒,兼令長執寶劍一口,長二尺許,鋒利,吹毛令剸,逐二女攀緣,漸覺身輕如風。一年後,刺猿狖。百無一失。後刺虎豹,皆決其首而歸。三年後能飛,使刺鷹隼,無不中。劍之刃漸減五寸。飛禽遇之,不知其來也。至四年,留二女守穴,挈我於都市,不知何處也。指其人者,一一數其過曰:「為我刺其首來,無使知覺。定其膽,若飛鳥之容易也。」受以羊角匕首,刀廣三寸。遂白日刺其人於都市,人莫能見。以首入囊,返主人捨,以藥化之為水。五年,又曰:「某大僚有罪,無故害人若干。夜可入其室,決其首來。」又攜匕首入室,度其門隙,無有障礙,伏之樑上。至瞑,持得其首而歸。尼大怒曰:「何太晚如是!」某云:「見前人戲弄一兒可愛,未忍便下手。」尼叱曰:「已後遇此輩,先斷其所愛,然後決之。」某拜謝。尼曰:「吾為汝開腦後藏匕首,而無所傷。」用即抽之,曰:「汝術已成,可歸家。」遂送還。雲後二十年,方可一見。鋒聞語甚懼,後遇夜即失蹤,及明而返。鋒已不敢詰之,因茲亦不甚憐愛。忽值磨鏡少年及門,女曰:「此人可與我為夫。白父,父不敢不從,遂嫁之。其夫但能淬鏡,余無他能。父乃給衣食甚豐,外室而居。數年後,父卒。魏帥稍知其異,遂以金帛署為左右吏。如此又數年。至元和間,魏帥與陳許節度使劉昌裔不協,使隱娘賊其首。引娘辭帥之許。劉能神算,已知其來。召衙將,令來日早至城北,候一丈夫一女子,各跨白黑衛。至門,遇有鵲前噪夫,夫以弓彈之,不中,妻奪夫彈,一丸而斃鵲者。揖之云:「吾欲相見,故遠相祗迎也。」衙將受約束,遇之。」隱娘夫妻曰:「劉僕射果神人,不然者,何以洞吾也,願見劉公。」劉勞之。隱娘夫妻拜曰:「合負僕射萬死。」劉曰:「不然,各親其主,人之常事。魏今與許何異,顧請留此,勿相疑也。」隱娘謝曰:「僕射左右無人,願捨彼而就此,服公神明也。」知魏帥之不及劉。劉問其所須,曰:「每日只要錢二百文足矣。」乃依所請。忽不見二衛所之,劉使人尋之,不知所問。後潛收布囊中,見二紙衛,一黑一白。後月餘,白劉曰:「彼未知住,必使人繼至。今宵請剪髮,系之以紅綃,送於魏帥枕前,以表不回。」劉聽之。至四更卻返曰:「送其信了,後夜必使精精兒來殺某,及賊僕射之首。此時亦萬計殺之,乞不憂耳。」劉豁達大度,亦無畏色。是夜明燭,半宵之後,果有二幡子一紅一白,飄飄然如相擊於床四隅。良久,見一人自(「自」字原缺,據明抄本補)空而踣,身首異處。隱娘亦出曰:「精精兒已斃。」拽出於堂之下,以藥化為水,毛髮不存矣。隱娘曰:「後夜當使妙手空空兒繼至。空空兒之神術,人莫能窺其用,鬼莫得躡其蹤。能從空虛之入冥,善無形而滅影。隱娘之藝,故不能造其境,此即系僕射之福耳。但以于闐玉周其頸,擁以衾,隱娘當化為蠛蠓,潛入僕射腸中聽伺,其餘無逃避處。」劉如言。至三更,瞑目未熟,果聞頸上鏗然,聲甚厲。隱娘自劉口中躍出。賀曰:「僕射無患矣。此人如俊鶻,一搏不中,即翩然遠逝,恥其不中。才未逾一更,已千里矣。」後視其玉,果有匕首劃處,痕逾數分。自此劉轉厚禮之。自元和八年,劉自許入覲,隱娘不願從焉。云:「自此尋山水,訪至人,但乞一虛給與其夫。」劉如約。後漸不知所之。及劉薨於統軍,隱娘亦鞭驢而一至京師,柩前慟哭而去。開成年,昌裔子縱除陵州刺史,至蜀棧道,遇隱娘,貌若當時,甚喜相見,依前跨白衛如故。語縱曰:「郎君大災,不合適此。」出藥一粒,令縱吞之。雲來年火急拋官歸洛,方脫此禍。吾藥力只保一年患耳。縱亦不甚信,遺其繒彩,隱娘一無所受,但沉醉而去。後一年,縱不休官,果卒於陵州。自此無復有人見隱娘矣。
唐朝貞元年間,大元帥魏博有一員大將聶鋒,他有個女兒叫聶隱娘,聶鋒非常疼愛她。隱娘十歲那年,有位比丘尼師父來化緣,看見在門口玩耍的隱娘,十分喜愛,便向聶鋒要求:「大將軍我想討您這個女兒來傳授功夫,希望您能答應。」聶鋒不但不答應還大發雷霆!...師父見聶鋒執意不肯,也不再多作解釋只留下一句話就離開,這句話讓聶鋒很擔心,師父說:「就算將軍把女兒鎖在鐵櫃,她終究會被我帶走的。」,聶鋒為防範意外,加派許多護衛看守女兒。到了夜裡,不見什麼風吹草動,聶鋒以為安全了,趕緊到女兒房裡查看,結果......,隱娘真的不見了! 聶鋒簡直不敢相信會有這種怪事,下令所有人出府尋找隱娘,可是找過一天又一天,城裡城外都尋遍了就是沒有隱娘的蹤影。儘管夫妻倆傷心欲絕,也不得不接受女兒已經失蹤的事實。
五年後的某一天,那位帶走隱娘的比丘尼師父帶著隱娘回到將軍府。師父對聶鋒說:「我已經教給隱娘一身好功夫,現在該是把女兒還給將軍的時候了。」話才說完,人也不見了。一家人久別重逢,聶鋒夫婦欣喜若狂,高興得掉下淚來!對於隱娘失蹤五年的事情,聶鋒覺得這其中一定不尋常一再追問隱娘:「到底這五年來妳都在做些什麼呢?」,隱娘含混地回答父親說:「剛開始就是讀讀經文、唸唸咒語而已,沒學別的。」,聶鋒不太滿意女兒的答覆,總覺得女兒好像在隱瞞他們,隱娘經不起父母親窮問不捨只好老實作答:「坦白說,不是我不說實情,只怕女兒說出來爹娘不信,反當我說謊。」,聶鋒夫婦看隱娘鬆口,異口同聲對隱娘說:「乖女兒妳就告訴爹娘實話吧!」,隱娘點點頭,答應說出習藝的經過。......... 五年前,師父連夜把我帶離家後,不知道走了多遠的路,天亮時我們走到一處環境清幽的地方,在那兒有一個大石洞,附近沒人居住,倒是樹林多、猿猴很多。我一到石洞已經有兩個和我一般年齡的女孩等在那裡。她倆長得很秀淨伶俐,沒見吃什麼食物,竟然能夠在峭壁間飛來飛去,就好像猴子爬樹那樣的輕巧又萬無一失。師父交給我一顆藥丸要我吞下,又交給我一把長約二尺的寶劍,吩咐我跟著那二位小女孩一起練攀岩走壁的功夫。慢慢的,我的功夫進步許多,對付猿猴、虎、豹都不成問題。三年後,我能一劍刺中天上飛的老鷹,而二尺長的寶劍變短了五寸,劍變短了,功夫也精進了,飛禽走獸都不是我的對手。 第四年,師父帶我上街市走動,不過我不認得那是哪州哪縣?當時,師父指著一個從我們身旁擦肩而過的人並數落他犯下的罪行,還交給我一把羊角匕首,要我殺了他而且不能引起路人的注意。我照師父的話做,當街殺掉那個惡人,奇怪的是光天化日之下,沒有人看到我所做的事。我帶回惡人的首級交師父處理,師父取出特製的藥水一淋瞬間便把惡人的首級化作一灘水。 第五年,也就是不久前,師父對我說:「有個罪大惡極的大壞人,平日作威作福傷害無辜,不知害死多少人,衙門治不了他的罪!妳半夜潛進他的家裡把他解決掉,為民除害。」,於是我帶著羊角匕首輕而易舉從門縫閃進去,躲在樑上等待時機。一直到天快亮了才回到師父身邊。師父怪我回來得晚,我向師父稟告:「因為看到那個人和小孩玩在一起,一時不忍下手,所以耽擱一點時間。」,師父告誡我以後遇到類似的情況要當機立斷才不會危及自己的安全。後來師父說:「我為妳開後腦,把羊角匕首藏在裡面,要用的時候直接從後腦抽出來。」完成師父交待的任務後,師父打算送我回家,她說:「妳的功夫已經學成了,回家去吧。二十年後我們再相見。」聶鋒聽完女兒一段奇異的經歷,直覺不可思議,心裡打了個寒顫,對隱娘也產生一股莫名的畏懼! 隱娘回家的當晚,又不見蹤影了,清晨時候才回來。這回聶鋒再不敢多問女兒。聶鋒對隱娘擁有奇特的法術與功夫充滿恐懼,漸漸的不再像從前那樣疼愛她。
有一天,一個專門為人磨鏡子的年輕人在聶府門前作生意,隱娘向父親表示希望嫁給那磨鏡的年輕人。聶鋒起初並不同意,隱娘是將軍的女兒自然要嫁給身份地位都相當的人才匹配,但是隱娘堅持自己的選擇,聶鋒也只能順從她的心意。隱娘的丈夫除了磨鏡子以外別的本事都不會,多虧聶鋒經常供應小夫妻倆人的吃住穿用,生活過得很舒服。幾年後,聶鋒過世,他的上司魏博大元帥聽說聶鋒有個女兒身懷絕技,便高薪聘請隱娘來幫他。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竇娥冤死,人為何要承受三年大旱?(圖)
2014-12-10


先說一個「六月飛雪」的小故事:
當竇娥含冤被押赴法場,行刑之前,貪官問竇娥還有何話講?竇娥說:一、請賜我三尺白綾掛在百尺高桿之上,如果我是冤的,一腔熱血不會落地,而是濺在白綾之上;二、如果我是冤的,人頭落地便會大雪紛飛;三、如果我是冤的,我死後三年亢(大概的意思)旱。那貪官撇嘴搖頭連說「愚昧,荒唐」。心想「這六月酷暑怎會下雪?人只見血往下流,我倒要看看血怎麼往上飛的?哼……」於是命人拿來三尺白綾掛在高桿上。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良——給後世留下真機
2013-09-13 作者:琴心

《張良拾履》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督教中的輪迴說
2010-04-30 作者:黎茹
【新三才首發】很多人都相信人有三生,相信人會根據其善行和惡行在六道中輪迴,不過很多人並不知道在早期基督教中也存在著輪迴之說,只是因為近代基督教的變革,使基督教將其剔除。」

早期猶太教的輪迴說
早在西元前200年至西元68年寫就的《死海古卷》中,就記載著昆蘭厄賽派(Qumran Essenes)猶太人等待《創世記》中的大祭司麥基洗德再次轉世重臨,新約《希伯來書》中耶穌為大祭司麥基洗德之說正是為了呼應這個厄賽派古老的傳說。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家縱論/與其談小人之惡 不如說君子之美
2015-04-12 01:53:59 聯合報 王力行(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
三月廿六日讀到一則新聞:屏東霧台消防隊出勤救護,途中遇到運物去育幼院的TCH公益車隊。聽到救護車警聲,廿輛公益車立即靠邊讓路。救護隊員感動不已。
網友大讚:與其怪別人沒公德心,不如從自己做起。
這使我想起文化學者、知名作家余秋雨,近日出版了《君子之道》一書,也巡迴台灣北、中、南部,和老師、學生探討一個他認為是孔孟諸子百家留給中華民族最重要的遺囑:做個君子。
做個君子是不是太沉重了?余秋雨的回答正好相反。他說,君子和地位無關,君子和學歷無關,君子和財富更無關。君子的對立面是小人,在中國人心目中,你說某人是小人都比說他是壞人還嚴重。君子可以是販夫走卒,可以從做身邊小事判定。
為什麼會是「做個君子」?余秋雨走過世界文明發源遺址、研讀中國諸子百家言論,「經過一輩子的觀察、思考後」發現人類文化是一個個集體意識形成,也就是集體人格。君子是中華民族集體人格的最終理想,是中華文化的核心,更是孔孟留給後代子孫最重要的「遺囑」。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智慧人生如群龍無首,諸德皆備
時間:2015-04-09 15:30 | 作者: 王财貴
乾卦六爻大概都以龍來做象征,君子可以說是人中之龍,那麽龍呢,就是萬物中之君子,所以這個“龍”其實代表陽氣,代表乾德。在乾卦裏面有六條龍,六條龍也就代表“群龍”,不只是一二三四五六,六不是一個固定的數目字,他是一個群,群龍。而我們剛才對于“初九”,有一種判斷,“潛龍勿用”;“九二”有一個判斷,“見龍在田”;“九三”有一個判斷,“乾乾夕惕”,有人叫做“惕龍”,因爲九三沒有出現龍,“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沒有出現“龍”,但是後來讀《易經》的人,特别發明了一個詞,叫做“惕龍”,所以第三爻也是龍,這個“惕龍”就是“惕人”呐,警惕的人,能夠自我警惕,随時謹慎,随時憤發,所謂的不憤不啓,不悱不發了。随時憤發的一個君子,可以用“惕龍”來象征,所以第三爻是“惕龍”;第四爻是“躍龍”,“或躍在淵”,躍龍;第五爻是“飛龍”;第六爻是“亢龍”,你看都是龍,對不對?只有第三爻沒有提到龍,後人說它爲“惕龍”,這些都是“龍”。所以,回頭過來從整個乾卦看,裏面包涵龍的諸德,龍的各種德,也可以說,有各種表現的龍德,或者是一龍的諸德。有的龍是表現這樣子,有的龍是表現那樣子,其實是同一條龍就有這些德,一龍之諸德,或是諸龍之分德、各個德,這樣叫群龍。
那麽群龍這個“龍”是變化無窮的,就像我們人生是變化無窮的,我們人的德是多方面開發的,于是,我們人的心靈當中就應該具備諸龍之德,就好像天地之間他不是一成不變的,他是各式的變化才成爲天地,所以天地就有群龍在運作,我們人間呢,也應該具備群龍之德,這樣叫做群龍。而群龍呢,不可以有首,無首,也就說呢,你不可以偏向哪一種德,而因爲人生是複雜的,天地是複雜的,你各種的德要在各種的情況之下表現,這樣你的德才算做是全備,而且這個德才不會是一種偏德,有一種偏向性,你随時是“潛龍”,你随時是“飛龍”,随時是“惕龍”,随時是“躍龍”,随時是“見龍”,這樣子你的生命才是活潑的,這個活潑的生命就是活潑的宇宙,這樣叫做“群龍無首”。假如“群龍有首”就完了,爲什麽呢?這個人只有一方面的表現,懂嗎?“群龍無首”代表諸德具備,而且運用自如,神妙無窮。這豈不是大德嗎?這樣的德才是大德。你若表現一方面的德,表現的非常地猛烈――這樣的德往往會敗事,把事情敗壞,所以“剛、柔”,也可以說是“善剛善柔”也可以說“惡剛惡柔”。假如一個人的性格表現是“剛”,我們初聽起來很好,非常地“剛明”,或是“剛強”,但是如果變成“剛烈”,“剛愎”,就壞了,對不對?剛德不能夠“見群龍無首”。剛德也是龍,龍德也有剛,龍德的表現也有柔。你不要說柔不是乾卦的德啊,只要他是光明的正面的也都可以列入乾德,只要是德。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