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刊載於200011月 百世資優教育月刊

今日不讀經 明日更後悔 ---徐錦文

四年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政寧在清大 「人文與科技」對話座談會上,建議教育部要求小學畢業生至少要會背誦一百首唐詩宋詞。

楊政寧表示小孩背誦詩詞並不困難,尤其好的詩詞含意深遠,他自小時讀的詩詞,隨著時間沈澱了人生歷練,越能從詩中品味出不同感受。

當時和楊博士對話的何炳棣院士表示,他童年就曾背誦左傳有關鄭國和晉國的故事,他都背過不下十多篇,他認為中國文化有豐富根深柢固的人文傳統,對一個人的生命情調是極其重要的,失去學習這項文化的機會,這輩子是很難再彌補的。

其實早在五年多前任教於台中師院語教系的王財貴教授,就已在全省大力在提倡讀經運動,這股熱潮由國內影響至海外華人世界,甚至海峽對岸的大陸,也重新重視起讀經教育,並加以推廣。由於王教授這幾年的倡導,全省讀經風氣已逐成風潮,在學校有利用早自習帶導讀經的學校老師或義工媽媽;在社區有推廣設班的讀經團體,從大都會或是小鄉鎮,琅琅讀經聲已不是什麼稀奇事,在台南、台中、台北、高雄四處孔廟舉辦過兒童讀經「小狀元會考」,幾場會考下來參加人數近二千人,引起電視媒體重視與報導,可見「讀經」這新人類的新養分已獲廣大迴響與認同。

人類有兩大學習能力,即記憶力與理解力,記憶力只在十三歲前發展,這是所有心理學家共同認定的「人生秘密」,但確有許多兒童平白錯失這段教育的機會。

提倡讀經教育,就是要利用他這段期間,記下一些永恆的東西,我們不讓他背些有價值的書,他就只好去記一些流行歌,甚至電視廣告、卡通片對白,「背書」有負擔,那是指大人而言,大人由於理解力較強,所以能直接從經典契入而瞭解其益處,一方面也是記憶力衰退,所以背誦的工夫上就會非常吃力。

兒童時期反覆誦讀,這過程兒童並不會感厭倦,尤其是越小的兒童,就好像他們同一部卡通可以看上無數次,而且樂此不疲即是一明顯之例。

這段期間猶如電腦輸入資料,在他理解力尚未完全發揮出來之際,把經典牢記在腦海深層中,待其理解力發揮,這些進駐在心靈中的經典,經義也會透入生命,陶冶出正大光明的人格,這種優雅氣質潛移默化的變化是不可測度的。

台中縣大里市崇光國小的朱安邦老師在班上推廣讀經,就目睹到團體讀經效果的見證。他帶四年級的小朋友讀了一學期,就感覺到小朋友學習能力增強,大部份小朋友學科成績進步,特別是上數學課時,發現他們非常樂於課前預習,進度往往超前老師所規定。至於一些學習適應較不良或成績不佳的小朋友,在讀經方面,相較於成績優秀的同學毫不遜色,在同儕團體中獲得認同與肯定,逐漸懂得自我努力,更不致於自暴自棄

全班在文化經典薰陶下,同學們個個性情平和,生活常規進步,教室管理輕鬆,進一步連閱讀能力也增強,養成自動閱讀習慣,小朋友看的書愈來愈厚,文言文的書也看的懂,家長對孩子的改變喜形於色,更願意陪同孩子讀經,初期許多不瞭解讀經理念而誤解的家長,均轉而肯定及忍認同讀經價值,有的家長還自動到校擔任「讀經老師」。

朱老師這班小朋友在要升上五年級之前,這群家長還主動連署上書給校長,要求不要把這班小朋友拆散編班,能至小學畢業為止。後來,儘管學生上了不同國中,有心的家長還是組成了家長委員會,讓這批學生能經常聚會,並維持讀經活動

如今,崇光國小已全校實施讀經教學,有更多的家長利用早自習時間來指導小朋友讀經。以上之例,可說團體讀經顯著之例其中之一,王財貴呼籲教育界的同仁:「發生在國中或高中的學生問題,必需在國小就解決,使潛在問題消失於無形,讀經是一種人格教育的基礎,傳統經典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隨著年紀增長,悟性啟發,對經典的體會會越來越深。」他進一步語重心長的說:「今日不讀經,明日必定後悔。」

台北市信義區福德國小的莊惠秀老師,利用每節上課的前五分鐘,或老師不在教室的時刻實施讀經,經過一段時間,秩序變好了,不用老師大聲動氣,學生定性變佳,他以一位身為媽媽及老師的身份對讀經有感而言:「樹木都需要藉助陽光水份來幫助它成長,希望我們的孩子長得好,當然也要給他一些好東西,一些磨鍊,孩子小時候不願意吃苦,我們是不是該為孩子堅持些甚麼?」我們深信小朋友不一定每一個一開始就喜歡讀經,相對的父母親鼓勵及堅持就很重要,就好像小朋友也不一定喜歡補習數學、英文等課程,但家長還是沒有商量餘地的要小朋友學習,只因家長認定它的「升學價值」,何況經典所蘊含的「價值」絕非只用在升學考不考、需不需要來衡量而已。

有人或許會問讀這些經典在現今是否有用?經典之所以稱作經典,放之於任何時間空間皆可以為準則,它不因時代變遷而損其價值性,它可以不斷引發被創造,歷久而彌新。面對經典不能以現實功利的角度去看,它所蘊含古人對生命的體驗、人性思維的論敘,就端看我們如何去落實在生活當中,如果成人仍不能改變輕視經典的態度,繼續用短視輕薄的態度來看待經典,則老祖先所遺留下來的珍貴智慧,將會我們的失落而消失,這種文化損失更是不可彌補。

由南懷瑾先生創辦的香港國際文教基金會曾與華東師範大學技術合作,在19986月至19996月,進行「兒童誦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與潛能開發」積效相關實驗研究,在過程隨機選取上海市兩所幼園共120位小朋友,四所小學287名一至三年級學生當實驗班,實驗方法是讓小朋友每天誦讀「中國文化寶典」15-20分鐘,實驗結果有幾項重大結論:

一、 誦讀經典可以明顯、快速地增加識字量。

二、 記憶的廣度和理解力有明顯提高。

三、 提高兒童的注意力。四、有助人格成長。

在整個過程,研究人員從大量的實驗數據發現,目前的教育學對許多兒童心智潛能的許多理論有很多不足,造成許多觀念和作法上的錯誤。

實驗中幼兒園中班的識字能力超過大班學生,幼兒識字方法和目前學校教學方法有很多不同,幼兒透過聽某個字聲音,同時觀看浙字形狀來認識這個字,完全不用理解這字的含義,在兒童心智結構中,背誦被成人所認為「艱澀難懂」的文章,與背誦淺顯易懂的兒歌是同一意義的活動,難與易只是成人的成見,幼兒可在無意識狀態中「自動」識字,完全可以不按照傳統習字的教育方法「主動」識字,越是在低齡階段,聽和看的能力對識字越有幫助。兒童之所以能夠每天15-20分鐘的時間輕鬆簡單的讀經,就能在注意力、記憶力、人格等方面全方位成長,主要原因還是教材,這套緊湊濃縮的智慧寶庫,在文字的組合時,卻用簡練的短句,讀起來更有一種音韻之美。

這些事實和研究,對兒童教育有巨大的研究意義,在台灣台南師範學院林登順教授親自下鄉實驗讀經教學,並獲得國科會補助,作成實驗報告,種種實驗、統計、分析,都與大陸一樣,顯示了極端正向反應。

小朋友十三歲前就像一塊海棉,給他什麼他就吸收什麼,三歲背完老子八十一章的兒童現已不是新聞,五歲背完大學、中庸的更已不在少數,甚至有小朋友已在背誦孟子、詩經、易經等經典。在讀經班中,小孩子得到一種滿足與表現機會,雖然他們尚未完全知其經義內涵,卻已在其中獲得智慧滋潤與快樂。

曾有家長看見女兒從一羞澀的童顏,變成活潑大方的在眾人前朗讀經文,媽媽感動而掉淚,小女兒看見了還會天真問媽媽:「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曾有小朋友睡覺前會跑去提醒媽媽:「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也有小朋友在他的作文本上,以注音寫出「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坐在一旁正在吃飯的爸爸,驚訝的幾乎將口中的飯噴出,這種親子對話,有趣的故事是滿簍筐,說不完也道不盡,讓我們感覺為孩子注入活源之水時,讀經的經義也隨著歲月,自然融貫在其中伴隨成長。

任職於高雄縣輔英技術學院的蔡雅薰老師,曾長期旅居美國,小孩亦是在美國出生,她在美國就曾見聞美國小孩的讀經教育成效,他們研讀主要的是聖經,這些曾讀過經的美國小孩,即使上大學了,大多數對人應對進退均還是彬彬有禮,這給蔡老師對這群大學生產生探討的興趣,後來才知他們從小就從讀經中墊立起良好人格基礎,在美國一些州也都有類似讀經比賽的電視節目,小朋友都很重視在讀經過程所獲得的獎勵,不論是獎章或獎牌,都是他們一生中最為珍惜的。這過程給蔡老師很大震撼,重新思索小孩子的教育,經過深思熟慮後和先生收拾行李,放棄美國的教書工作,帶著小孩回台灣接受教育,並積極的將小孩送到讀經班,他也感嘆我國擁有如此好的文化資產,還是有太多人不曉得要珍惜。我們極為讚賞蔡老師這種千里返鄉送小孩讀經的精神。

很多人都知道讀經的好處,若是住家附近又沒有讀經班時,要如何作?王財貴教授說:「在社區內召集著十個左右學生,在客廳就可以開班,甚至只要能遮蔽風雨的地方就可以成立教室。期待家家是教室,人人是老師。」在台南孔廟的榕樹下或走廊,現也有一百多人在讀經,在涼風樹蔭下,讀經聲聞上達於天聽,迴響於殿廊,這種景觀就曾讓日本觀光客大為驚嘆讚賞,對臺灣的兒童讀經所展現的文化活力,留下深刻印象,希望能王教授的《兒童讀經教育說明手冊》翻譯成日文在日本發行。每天半小時讀經,並不會剝奪小朋友太多時間孩子成長階段就這麼一次,只要父母親願意伴隨他成長,就可發現讀經效果不只有單方面會成長,可以全面提昇學習的興趣,對語言組織、人格薰陶、文化素養,具有多方面效果。

誠摯邀請天下有心人加入推動讀經行列,借著讀經散播更多文化種子,讓人性覺醒、人心復活,讓未來有了開創實現的源頭活水,人人啟發出無限的潛能狀志,透由聖賢的字字珠磯,將情意世界、美夢城邦串聯成銀河般閃亮珠鍊,和聖人作心靈對話,與賢哲成為至友。期許所有兒童「腹有詩書氣自華」,在天真的童年、無私的少年時期都能永遠的「來去經典中,悠遊天地間」,在人生叩門問學的旅程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