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不識「文以載道」  文/洪蘭
發文時間: 2017/12/8


 朋友對這次課綱微調教育部的態度很不諒解,他說文化是孩子自我認同的源頭,也是一個國家立國的根本,白話文可以自己看,文言文卻需要有人教,因為裡面有很多歷史典故,而這些典故正是讓孩子知道什麼是萬古流芳,什麼是遺臭萬年。他來信請我給他二篇我認為值得讀的古文,他要親自來教孩子。接到他的信時,我正在澳洲開會,手邊沒有《古文觀止》,但腦海立刻浮出二篇文章來,一篇是全祖望的梅花嶺記,另一篇是張溥的五人墓碑記。前者來自我父親,後者來自我母親的教誨。

我念小學五年級時,有一天,有人打電話來,口齒不清地說:要找馮先生。我說我這裡姓洪,不姓馮,因為歷史課正好講到明末清初,我就順口說,就是洪承疇的洪,我父親在旁邊聽到了大怒,罰我跪,叫我看全祖望的梅花嶺記,背會才准起來。以往父親叫我面壁思過,我都在思別人的過,只有這次,我深切後悔自己的無知,怎麼把袓先洪邁的清名和漢奸洪承疇搞在一起了呢?梅花嶺記是一篇非常動人的好文章,因為感動,所以很快背會,至今沒有忘記。文中說史可法死後葬梅花嶺上,因為梅花如雪,芳香不染。但是那只是個衣冠塚,因屍骸已經找不到了。民間老百姓不捨史可法為忠義而身首異處,便傳說城破時,有人看見他青衣烏帽,騎白馬出城投江而死,跟當年民間傳說顏真卿兵解,文天祥蟬脫一樣。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把尺,不是當權者可以愚弄的。文中還講到孫兆奎起兵抗清,兵敗被執後,被帶到洪承疇帳中。他與洪為舊識,洪就問:先生在兵間,審知故揚卅閣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孫兆奎回答說:經略從北來,審知故松山殉難督師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這真是回答的好,大大的諷刺了背主投降的洪承疇。洪承疇果然大恚,急呼麾下推出斬之。孫兆奎也是了不起,不因舊識哀求活命,這就是士的精神,讀書人的骨氣,知識分子的風範。不讀梅花嶺記怎麼知道什麼叫節操?什麼叫不朽?

 

五人墓是說明末魏忠賢捕殺東林黨的周順昌,蘇卅老百姓不滿周順昌被捉,發生暴動,江蘇巡撫毛一鷺嚇的躲到茅坑裡避難。事平後,他要懲兇,不然屠城,有五個人便自動出來頂罪受戮。三個士紳感於他們的義氣,各出五十金買他們的頭顱和屍體一起埋葬。我母親要我們讀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任何人都可以是流芳百世的人,這五個人其實是市井小民,沒讀過什麼書,但做的事長留老百姓心中。魏忠賢倒後,蘇州人刨掉毛一鷺為魏忠賢設立的生祠,把這五個人遷葬到生祠原址上,並立石碑旌其所為。母親說,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人一生一定要做一點對他人有益的事,才不會辜負大地生萬物來養你。這兩篇文章要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他讀,普立茲獎得主James Michener 說的對,一個國家的未來取決於這個國家的孩子年幼時所讀的書,這些書會內化成他對國家民族的認同、生命的意義、人生的目的和未來的希望。它必需早早教,才不會有第二個洪承疇和毛一鷺出現。

原文刊載於2017年12月8日《聯合報》;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