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可愛 德性可敬 二者兼備 方成偉器
(2014-01-20 05:36:25)人的生命可分氣性與理性兩層。氣性之銳利處,吾人謂之才氣,才氣之高妙,吾人謂之天才。
才氣之好,多來自天生(當然亦可自行往此方面著意開發)。凡特出的文學藝術成就,必須來自高才氣。
人的生命可分氣性與理性兩層。氣性之銳利處,吾人謂之才氣,才氣之高妙,吾人謂之天才。
才氣之好,多來自天生(當然亦可自行往此方面著意開發)。凡特出的文學藝術成就,必須來自高才氣。
生命要實在化,要把真的生命拿出來,或者說自己要過真的生活,“古之學者為己”,你所做的事跟你心中的願望要完全一致,不要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或者說不要把自己做的事當成自己不願意的。如果你做了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或者說你把你現在所要做的事當做是你不願去卻不得不做的事,這樣就是主客觀不統一,是生命的撕裂,是生命的不在其位不得其所,那就障礙了自己的生命,浪費了自己的生命。
中庸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是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富貴、貧賤、夷狄、患難,都是外在的環境,而外在的東西,完全不是你所能選擇的,但它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所以,不是要讓環境來適合你,而是你要適合環境,而且這種適合呢,不止不是去妥協,更不是去隨波逐流,而是在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裡拿捏,是盡其可能地用你的理想去轉化現實。但現實還是存在的,千萬不可以有一種憤慨之心,想要抱怨,要報復。強烈地想要改變,這不是君子的德行,所以面對各種情況,你要有能力知道怎麼處理,依照道理去處理,而這個道理是“合乎理想與現實”的理想,而不是只有理想,理想與現實永遠是有差距的,如果你不去調節它們,它們就是撕裂的,人們處在其中,往往不知所措,這時你生命便是不安的。但你如果只是去應付,去隨波逐流呢?又喪失了你自己的理想,所以真正的理想,必定是以理想為主,然後又能夠面對現實,把現實處理好,處理好的意思就是處理到最好,沒有所謂的完美,所以,只要盡力了,心中就沒有抱怨,沒有遺憾。
以上所說,是指對外在現實的處理,是孟子所謂“求之在外者也”,其中是有許多無奈的;至於你自己所要做的事,則是孟子所說“是求之在內者也”,這是你自己所能決定的事。比如說你現在做學生,你的本份是求學,要知道,學問是“求”來了,你要去求那個學,不是把那個學當作是你的敵對,當作是別人壓迫你的,假如你當作是別人在壓迫你讀書,那你就不要來這裡了,人生何必要這麼辛苦?奇怪了,怎麼會把讀書當作是別人在壓迫你,然後你要抗拒,怎麼會這樣子呢?但是人生往往都是愚昧的,所以我看一般學校裡90%的學生大概都把功課當敵人,所以你要把功課當作是你要去求它,你求他都來不及的,所謂“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它會跑掉的,你追它都來不及的對象。尤其領悟了“求學”的“求”的意思,便會感受到那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因為求學就不會像剛才所說的你不得已要去面對的,是會把你的生命往下拖的事,而是你所自願要去追求的,它似乎在你之上,那是你心中仰望的所在,你追求的物件是你心中的願望所在,這是多麼的幸福啊!一個人一輩子沒有多少這種機會啊!為什麼讀書是可貴的,讀書人是可羡慕的,因為你要讀書,要一輩子讀書,是不容易得到的機緣啊。命運要自己創造,幸福要自己感應出來,你現在感到幸福嗎?
人生只有一件事,至少你現在只有一件事,就是求學,其它的,你為什麼還要有那麼多的不安,那麼多的浮躁、波動、皺眉、歎氣?很奇怪,是不是?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命真實化,現在你所求的學,是經典之學,那是最好開啟錘煉真實化的時候了,你現在要趁年青,在書院裡,培養出真生命,學到真學問,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求者得之,我想求學,就是盡其在我就可以了,這是人生最簡單的一件事。你都還做不好,你還管不了自己,還定不下心,那一二十年之之後,出去做事,那些事是不會聽你的,這一種人說要治國平天下,早得很,連自己都擔當不起來,還談什麼其他?
所以要想清楚,要把“求學”這件事放在一輩子中,把它的輕重本末先後想一遍,想得很清楚,你這把這件事就清楚了,別的事情同樣也清楚了。這件事情一定要解決,不可以含含糊糊,你含糊了幾年了,不可以再含糊下去了,把它想清楚,就是這個,然後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也想清楚了,你就知道怎麼去安你的心了。
講來講去就是講這些,開學的時候曾經要大家求一個“道”,你心中要有道,希望每一次我對你們講一點,你們就提升一點。期待有一天,你們能大徹大悟。要不然,總是模模糊糊地醒過來一下,等一下又睡著了,然後再醒來一下,再睡著了,何時是個了局啊?如果有一天你真的醒過來,大徹大悟,就是永遠醒了,這種人就上路了。
|
![]() |
|||
|
一個人生活在現實中,隨時會受到挫折,你可能連抵擋挫折的能力都沒有,你怎麽可能從滾滾紅塵當中超拔而出?沒有聖人在前面做你的模範,引導你,你怎麽可能?沒有聖人在背後不斷地鼓勵你,支持你,你怎麽可能?我們讀經並不是跟着聖人走,因爲聖人的智慧,本來就是我們的智慧,聖人只是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經典,只是幫助我們開啓自己。所以能讀經的人是有福氣的,能讀經的孩子是有福氣的,能讀經的家長是有福氣的。
聖人無所限
到現在還有些人不讓孩子讀經,說你看你們孩子讀經,只注重讀中國的書,尤其是注重讀儒家,孩子的思想從小就被限制了。我告訴各位,如果經典會限制人,如果聖人會限制人,那麽我甯可被聖人限制。殊不知,聖人是無限的,如果讓聖人來引導我們,就是讓聖人限制我們,他的引導,會引導我們走向無限,他的限制,正好可以使我們獲得自由自在。(熱烈掌聲)所以各位家長,如果你給孩子讀經,你一定要放心。讀這些經典,不會讓他小氣,不會讓他定於一尊,尤其是讀儒家。如果讀的是其他學派的經典,或者其他的民族的經典,雖然也号稱經典,但是剛才說了,凡是智慧表現在人間,它往往就受了一些限制,受了某一個民族的限制,受了某一個教主的限制。雖然很高明的宗教,很高明的學問,那限制已經很少了,但是難免都還有限制,只不過比其他的書限制性還少而已。所以,我們既然要讓孩子讀經了,在教材的選擇上,應該更上一層,到達完全沒有限制的地步。假如你還發現孔子限制你,孟子限制你,那我要恭喜你,你居然能夠發現孔子還有限制,孟子還有限制,那就代表,你可以比孔子、孟子更上一層,你就是“性者也”的堯舜了。(熱烈掌聲)。在你還沒有成爲性者也的堯舜之前,我勸你,先不要煩惱孔子會不會限制你,孟子會不會限制你,你先煩惱孔子所教導的,孟子所鼓勵你的,你做到了沒有?先想這個問題比較重要(熱烈掌聲)。還沒有開始學聖賢,就怕聖賢限制你,天下有這麽笨的人嗎?所以現在的人就是不讀書,然後怕讀了書被限制,到最後依照自己幾世幾劫以來的習性過一輩子,一輩子處處是障礙,不得光明,不得坦蕩,真是所謂“業障現前”啊。(熱烈掌聲)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顔色
所以,要開闊自己啊!你憑什麽開闊自己?當然憑大學問嘛!有大學問,就有大心量!當你讀書的時候,你盡量要去發現這些經典背後的學問跟心量。智慧高的人發現得越快、越深;智慧更高的人一發現呢,滿心喜悅,誠意地向往;真的高度智慧的人,他一喜悅,一向往,就馬上做到,我稱爲“顔淵式的好學”。顔淵的好學,不只喜歡讀書,孔子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那個發,是不只明白了孔子所講的道理,而且能夠立即在他的生活實現出來,使他整個生命起變化。我們不是應該鼓勵自己也能這樣嗎?要不然我們讀書有什麽意義呢?每個人讀經典,應該像文天祥說的“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顔色”。檐是屋檐,在屋檐下,微風徐來,叫風檐。在風檐中,打開書來讀,叫“風檐展書讀”。默默間,感受到“古道照顔色”──古人之道,照亮了我的臉色。爲什麽古人之道會照亮臉色呢?他打開書,這些書一定是聖賢之書,剛才我們說聖賢之書的背後是有智慧流淌着的,智慧就是一種光明,一打開書,這個光明從書裏面就煥發出來,照射出來,照亮了這個讀書人的臉色。唉呀,這種人真的會讀書啊!不會讀書的人,一打開書,如果打開的是小說,看着還蠻有興味的。如果打開的是經典,就看到聖人一直在啰嗦,每一句都是封建、迂腐,那麽,他不是“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顔色”,是風檐展書讀,昏昏而欲睡。所以會讀書不會讀書,效果是不一樣的。我們已經長大的人,應該鼓勵自己,希望從不會讀書的人,很快地變成會讀書的人,你的命運也将跟着你讀書能力的轉變而轉變。
近年来人的心理疾患呈上升趨勢,有些人的心理疾患长期得不到缓解,淤积心中日久,就染上了心臟病、癌症等病症,有的人因此会用自杀等消极的方式来解脱。如果我们能够在人群中大力提倡经典诵读,则可使许多心因性的疾患消滅于萌芽状态。
神奇的诵读
治療心因性疾病 诵读经典是最好的方式
许多时候,我们身体稍稍感觉不舒适,就把希望寄予求医求药或者用保健品进行相应的大补上,豈不知,现代社会70%的疾病都是因为心理因素引起的,而这些疾病打针吃药或用保健品补充营养的效果并不佳。治疗这些心因性疾病,诵读经典是最好的方式,不管用哪一国语言,只要你进入诵读的境界,就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陳秀絨活水探源----從傳統啟蒙教育到兒童讀經》序 王財貴"(];. 古人說:「良知只有隱顯,沒有存亡」。因為良知只有存,沒有亡。只是對於其「存」的實在性,有些人在有些時覺悟了,則良知當下自覺其「顯現」了;有些人在有些時不能覺悟,好像良知消亡了,其實這只是良知一時被隱蔽,沒能顯現罷了,良知還是存在在他心靈深處的。總之,良知是不會真正亡失的,因為這是人性秉彝所在。只要是人,則人性在,只要人性在,則良知在!} 凡是與人性相關的事物,皆可如此看。例如,在教育工作上,古人行之數千年作為人生教育基礎的「傳統啟蒙教育」,如果是不合理的,亦即不合人性的,則這種民族長年累月活在非人性的生活中,老早就已經自我毀滅了,還能在世上存活數千年而寫下光輝的歷史嗎?但,如果「傳統啟蒙教育」是合理的,亦即合乎人性的,則不管是誰,用如何大的力量,想要摧毀它,總是摧毀不盡的,縱使那反人性力量如日中天,終有一旦,會成強弩之末。人性是永在的,此一永在的人性,必會隨時找尋恰當的時機選擇合乎人性的教育模式,從新興起。[ 當前的「兒童讀經教育」,可以說就是「傳統啟蒙教育」的劫後重生!# 但這一番重生,不是「復古」,乃是「復人性」。本來,完全的復古是不可能的,何況在此民智大開的大時代裏還作復古的大夢,豈不可笑?所以,吾人當前所推廣的讀經教育,不是墨守成規的復古,乃是自覺地本著人性而設計的。所謂本著人性,一是就著人性內容之全量,一是就著人性發展之程序。所謂「人性內容之全量」,在現時代裏,我們的教育內容,至少應綜攝中西古今所有文化智慧之成就;所謂「人性發展之程序」,我們的教育施設,應針對人性的潛能,就著其年齡成長的每一個歷程,給予最適當最大量的開發。 所以,讀經教育不是傳統啟蒙教育的直接延續,而是人性本來就應該這樣做,所以這樣做。如果讀經教育,有暗合於傳統啟蒙教育的地方,那也因為傳統啟蒙教育的這部份是合乎人性而不可改變的。但吾人推廣的讀經教育也有諸多不按照傳統啟蒙的地方,那是因為傳統啟蒙教育並不盡合人性,所以不必完全遵從。! |
作者:張中和(深圳得謙學堂)
我們看到一些走馬燈一樣的家長幾乎把國内稍好些的學堂轉了個遍,也很少找到像樣的學堂。而實際上隻要使自己變成一個一流的母親;此時你不管在哪裏都是一流的私塾。比如說你有一台房車或者一個山洞一個茅篷或者隻在自己的家裏,這個地方立即就會是陽光燦爛金沙鋪地法音宣流處處都是洞天福地。如果你尚無這個偉大情懷心靈福至;無論走到那裏,清泉也會變得渾濁乃至成毒液,妻子會變得醜陋而似羅刹,丈夫會變得軟弱而如牛馬,師者會變無知和愚昧。
但孔母和孟母不是這樣的,她帶着孩子住在任何一個學堂隔壁,都可以把孩子教育成大師。但不同的是:孟母搬遷到學堂的隔壁,并不會給學堂其他孩子帶來任何好運;每個母親所能負責的隻能是自己的孩子。
主題: 初中生還能讀經嗎
内文:
孩子小學中高年級才開始讀經,因此讀的不熟。現在,馬上要讀初中(台灣稱爲國中)了,還能讀嗎?如何讀呢?按照王财貴老師的觀點,一過13歲,就無藥可救了。可初中生都是快過13的人了,可見,馬上就要完結讀經生涯了。想起了真覺可惜。
日期: 2006/05/06 發言人: 王财貴
何止初中還能讀,八十老翁都能讀呢!有讀就有效,愈早讀愈有效,比起八十老翁,初中的效果大多了,不過比起兒童,則成效差一點,我之所以說十三歲以上無效,是一種激勵的說法,是要還有兒童的家長趕快把握的意思,請勿誤會。但初中以上,不僅主觀的看,其效果較小,客觀的看,他也很難有時間精力去讀經了,必需有堅強的志氣,才能挪出時間,您有堅強的信心嗎?孩子有堅強的意志嗎?如有,則其它人雖不能讀,而您的孩子是可以讀的。除了咬緊牙根教讀下去之外,也沒有别的方法培養語文和文化功底了,沒有别的方法培育大人才了,所以,請立志吧!有志者,事竟成!若您和孩子都沒志氣,則請不要怪我說:他沒希望了!
社會越複雜越需要讀經
有些父母似乎知道讀經好,但他擔心孩子讀了經,不能在複雜的社會中立足。他總是擔心如今社會太複雜了,讀經出來的孩子太溫柔良善,難免要吃虧。這也難怪,因為他們自身沒讀過經,不瞭解經典的價值和經典對人生的重大意義。
讀經並不是培養逆來順受的“老好人”,而是開發人的大智慧,培養人的大胸懷與大能力。讀經不僅讓孩子人格圓滿,道德高尚,還讓他智慧超群,能力出眾。范仲淹、王陽明、曾國藩等人都是一介書生,但他們不僅能講學論道,也能出入官場,也能統率千軍萬馬,屢建奇功。他們面臨的社會,也都是混亂複雜的社會,正因為他們熟讀經典,學問精深,才能夠在混亂的社會中安身立命,功業震古鑠今,學問永傳後世。
所以,不是讀了經到社會上會不適應,而是不讀經才會不適應;不是社會太複雜了讀經無用,而是社會越複雜越需要讀經。經典並不是風花雪月的點綴,也不是無關痛癢的道德說教,而是古聖先賢從血與火的現實和對人性的深刻反省中提煉出來的智慧,保佑後世子孫少走彎路。
國學經典到底能給我們的孩子帶來什麼?103.06.25
曾經,美國雜誌記者勞特斯問李嘉誠先生:你能成為華人首富,是因為什麼。勤勞?是比別人聰明?比別人更會溝通?。。。李嘉誠就用兩個字回答:氣概。
氣概是什麼?氣概是一個人的格局,一個人的高度。為什麼關羽、張飛、諸葛亮會跟劉備打天下,是因為劉備有匡扶大漢的氣概。如果你希望孩子長大能有一番作為,培養他的精神氣概是最根本的。
勞特斯再問李嘉誠:你這種氣概是怎麼培養出來的。李嘉誠先生感歎:兒童時期學的《三字經》、《千家詩》、《詩經》、《老子》、《莊子》等,這些知識彌足珍貴,它令我終身受益!雖然李嘉誠只有初中畢業,但不影響他成為大企業家、大慈善家,所以一個人的成就,關乎他小時候精神餵養的是什麼!
比如魯迅、老舍、巴金、郭沫若、朱自清、沈從文、徐志摩、林語堂、熊十力、辜鴻銘、梁實秋、陳獨秀、蔡元培、李大釗等等這些文豪,全部都是讀國學長大的,沒有一個是讀我們這些“小明小華上學校,小貓小狗哈哈叫”長大的,最終他們都成為白話文的文豪!
還有我們國家的領袖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溫家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蘇步青。甚至包括臺灣的首富王永慶,雖然是小學畢業,但他飽讀經典,不妨礙他成就一番大事業。海爾的總裁張瑞敏,也曾說過他是應用國學的智慧讓海爾走向全世界。
———— 2013年 ————
———— 2012年 ————
———— 2011年 ————
———— 2010年 ————
愿轉情緒之激昂為義理之擔當
|
文章主題: 我想骂人了
太极:
最近看了不少先生的演讲稿和网络回复。我现在认为教育就应该是这样做才是对的,读经是教育唯一正确的路。 可就是如此之唯一,如此之正确,可为什么我是这么晚才听说?那些所谓的推广中心做什么去了。……
季謙:
下面引用由太极在 2011/03/29 04:29pm 發表的內容:
作為一個儒者,應當相信“八字相剋”一類東西嗎
\
季谦先生:
学生在婚姻问题上遇到一个大困惑,请季谦先生开金口,为此可怜的羔羊解惑。我有一女友,年龄比我小六岁,女友的工作、家庭我父母无异议,只是我父母认为婚姻中男女差六岁,便会相克(鸡兔相克),因为这六岁的问题极力反对;而我的大伯父则以为我父母这所谓的六岁问题是没道理的,但我父母很信。我现在不知怎么办,是继续交往呢?还是听从父母的话分手算了?作為一個儒者,應當相信“八字相剋”一類東西嗎?
季謙:
俗語云:清官難斷家內事,這個問題是不該回答的。但眾所週知,本交流網事務一向猥雜煩瑣,我就是想清一下,能清得了嗎?既然不清,又被指名了,只好回一下: 我不知儒者是否當信六歲相尅之說。但查論語孟子及詩書易禮諸經,並無此說,宋元明儒諸學案,亦皆無此說。典籍既無可考,是為無稽之說,無稽之說,實不可輕信。所以,你如果是儒者,就不必信那一套了。但,你如果不是儒者,而是庸俗之輩,那就另當別論。
《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心靈成長》主講人:王財貴教授
時間:2012年5月13日
地點:北京師範大學敬文講堂
錄文者:煙臺海陽李傑
修訂:王財貴 2012年5月23日-5月27日
徐勇教授,各位教授,各位年輕的朋友:大家晚上好!(掌聲)
謝謝徐教授的引言,這個引言也很觸動我的心靈,因為隔了十一年,我又到這個地方來,其實我已經忘了當年的情景了。聽說我們這個演講廳也重新裝璜過,現在顯得很莊嚴、豪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