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要實在化,要把真的生命拿出來,或者說自己要過真的生活,“古之學者為己”,你所做的事跟你心中的願望要完全一致,不要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或者說不要把自己做的事當成自己不願意的。如果你做了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或者說你把你現在所要做的事當做是你不願去卻不得不做的事,這樣就是主客觀不統一,是生命的撕裂,是生命的不在其位不得其所,那就障礙了自己的生命,浪費了自己的生命。
中庸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是故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富貴、貧賤、夷狄、患難,都是外在的環境,而外在的東西,完全不是你所能選擇的,但它必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所以,不是要讓環境來適合你,而是你要適合環境,而且這種適合呢,不止不是去妥協,更不是去隨波逐流,而是在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裡拿捏,是盡其可能地用你的理想去轉化現實。但現實還是存在的,千萬不可以有一種憤慨之心,想要抱怨,要報復。強烈地想要改變,這不是君子的德行,所以面對各種情況,你要有能力知道怎麼處理,依照道理去處理,而這個道理是“合乎理想與現實”的理想,而不是只有理想,理想與現實永遠是有差距的,如果你不去調節它們,它們就是撕裂的,人們處在其中,往往不知所措,這時你生命便是不安的。但你如果只是去應付,去隨波逐流呢?又喪失了你自己的理想,所以真正的理想,必定是以理想為主,然後又能夠面對現實,把現實處理好,處理好的意思就是處理到最好,沒有所謂的完美,所以,只要盡力了,心中就沒有抱怨,沒有遺憾。
以上所說,是指對外在現實的處理,是孟子所謂“求之在外者也”,其中是有許多無奈的;至於你自己所要做的事,則是孟子所說“是求之在內者也”,這是你自己所能決定的事。比如說你現在做學生,你的本份是求學,要知道,學問是“求”來了,你要去求那個學,不是把那個學當作是你的敵對,當作是別人壓迫你的,假如你當作是別人在壓迫你讀書,那你就不要來這裡了,人生何必要這麼辛苦?奇怪了,怎麼會把讀書當作是別人在壓迫你,然後你要抗拒,怎麼會這樣子呢?但是人生往往都是愚昧的,所以我看一般學校裡90%的學生大概都把功課當敵人,所以你要把功課當作是你要去求它,你求他都來不及的,所謂“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它會跑掉的,你追它都來不及的對象。尤其領悟了“求學”的“求”的意思,便會感受到那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因為求學就不會像剛才所說的你不得已要去面對的,是會把你的生命往下拖的事,而是你所自願要去追求的,它似乎在你之上,那是你心中仰望的所在,你追求的物件是你心中的願望所在,這是多麼的幸福啊!一個人一輩子沒有多少這種機會啊!為什麼讀書是可貴的,讀書人是可羡慕的,因為你要讀書,要一輩子讀書,是不容易得到的機緣啊。命運要自己創造,幸福要自己感應出來,你現在感到幸福嗎?
人生只有一件事,至少你現在只有一件事,就是求學,其它的,你為什麼還要有那麼多的不安,那麼多的浮躁、波動、皺眉、歎氣?很奇怪,是不是?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生命真實化,現在你所求的學,是經典之學,那是最好開啟錘煉真實化的時候了,你現在要趁年青,在書院裡,培養出真生命,學到真學問,所謂“我欲仁,斯仁至矣”,求者得之,我想求學,就是盡其在我就可以了,這是人生最簡單的一件事。你都還做不好,你還管不了自己,還定不下心,那一二十年之之後,出去做事,那些事是不會聽你的,這一種人說要治國平天下,早得很,連自己都擔當不起來,還談什麼其他?
所以要想清楚,要把“求學”這件事放在一輩子中,把它的輕重本末先後想一遍,想得很清楚,你這把這件事就清楚了,別的事情同樣也清楚了。這件事情一定要解決,不可以含含糊糊,你含糊了幾年了,不可以再含糊下去了,把它想清楚,就是這個,然後用什麼心態去面對,也想清楚了,你就知道怎麼去安你的心了。
講來講去就是講這些,開學的時候曾經要大家求一個“道”,你心中要有道,希望每一次我對你們講一點,你們就提升一點。期待有一天,你們能大徹大悟。要不然,總是模模糊糊地醒過來一下,等一下又睡著了,然後再醒來一下,再睡著了,何時是個了局啊?如果有一天你真的醒過來,大徹大悟,就是永遠醒了,這種人就上路了。
孔子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權,是聖人的境界,這個慢慢來,你先從共學,而有志於道,就不錯了,孔子三十而立,你還沒有到三十,但你已經十五了,應該志於學了。志於學,也是一種立,有小立,有大立。孔子三十而立是立于整個人生,是大立。現在立志,立定你自己向學之志,是小立。別人怎麼搖動你先不管,整個社會怎麼移動你先不管,你現在要管的是隨時反省,有沒有志於道。每天要提醒自己,以此自勉,遇到波動馬上覺醒,這樣子你的生命就漸漸回歸一處,你的生命就真實了,你求學的力道就大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