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地背誦經典,其好處是不可勝數的。除了上述幾點外,還有如下好處:

第一,
在兒童記憶力最佳的年齡——零到十三歲帶領他們背誦經典,符合兒童智力發育的規律。順勢而為使教育和學習變得異常輕松。我們家長和教師何苦跟規律對著乾、誤人誤己呢?要問零歲胎兒怎麼背?

 


答復是:孕婦媽媽快樂地帶著自己的胎中寶寶背。

第二,
誦讀經典無須多加解釋,因而是人人可以當老師的,只要老師掌握了經典導讀的六字真言就可以了。這六字真言是:“小朋友,跟著念”。
老師不用為自己國語說不準、英語發音不地道而犯愁,因為最標準的中英文發音和朗讀的磁帶和光碟已經為你們準備好了。老師可以同孩子一起跟著念,同孩子一起成長是多麼幸福、多麼快樂!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是這樣的。

第三,
人人可以當老師——但這種老師不是一味說教、什麼都想解釋的教師,而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的那種導師,是引領兒童誦讀經典的導師,是同孩子一起“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的導師,因而也就是孩子們最好的同學。世界最古老最有名的教育學經典《學記》:“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學習的功夫老師佔一半,教育的功夫學生佔一半;老師也是學生,學生也是老師——是這樣的。

第四,最好的老師就是經典。由於“人人可以當老師”,結果是:人人都是聖賢的學生,人人都與聖賢為友。教師和學生一起學、一起背、一同提高,一同通過生活來反思、體悟、切磋,而不是老師單方面說教。經典是生活的寶典,來自於生活,需要在生活中運用、體味、檢驗、掌握、升華、推陳出新。對於兒童來說,最好的老師就是經典。師生們一起朗讀、背誦、消化、反思、體味、運用、檢驗、掌握、升華、推陳出新——這就是與生活融為一體的師生們自我學習、自我修正、自我創新、自我成就、自我完善的自我教育程序。

第五,
不隨便不急於解釋經典。好處在於:

1揚長避短,加緊誦讀。兒童記憶力強而理解力弱,應當揚其長避其短,否則時過境遷,記憶力弱了以後再背誦,就晚了。《學記》說:“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就是這個道理,現代教育學稱之為關鍵期現象,古今道理是相通的。理解力弱的時候非要解釋,強人所難,拔苗助長,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則。

2經典超越時空,常讀常新,世世為經,代代是典,何況個人一生,怎麼能受用得盡,解讀得完。正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博士所言:“小孩背詩一點都不困難,好的詩詞含意深遠,像我自己已經70多歲了,對於詩詞的感受,每10年都不同。”馬克思也盛贊古希臘神話具有永恆的魅力。永恆魅力的來源在哪裏?就在於她們是激發人類創造力不斷迸發、永不枯竭的源泉。常讀常新、永讀不厭就是“經典一部勝雜書萬卷”的奧秘所在。

3解釋經典,慎之又慎。經典由於其原創性極強,不恰當的解釋容易使她們變成教條,特別是老師水平離經典較遠的時候,釋經典就等於毀經典,解經典就等於滅經典。人們厭惡經典,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低水平宣傳解釋經典所造成的誤導。這不但誤人子弟,也誤了教師自己,需慎之又慎。

4身教為上,沉默是金。教師不隨便解釋經典,樹立了嚴肅的學風教風,本身就是最好的身教,所謂沉默是金,所謂“天何言哉”,所謂“無言之教”,盡在不言中。不言的實質在於“慎言”,並不是一味不說話,而是謙虛謹慎,與小朋友一道拜聖賢為師、一同體悟、一同切磋。這就需要教師加強修養,辦法是追趕小朋友背誦經典,不斷反芻。隨著小朋友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體悟和反思越來越多,教師和他們討論懇談、切磋琢磨的機會也就越來越多,這就自然形成了共同以聖賢為師的教學氛圍,而不是過早地讓孩子們定於一尊的解釋,敗壞他們對於經典的胃口。

5海納百川,不定一尊。要問如何避免經典的束縛?有個好辦法在這裏:
對於經典我們也不定於一尊,而是敞開心胸,將古今中外、人類公認的一切最優經典都加以選取。各部經典由於其原創性都極強,個性都極鮮明,把她們集合在一起爛熟於胸後,最容易激發各類大創意。為什麼任何一個領域的大師都注重經典?原因就在於經典最容易激發大創意。愛因斯坦鐘愛哲學,楊振寧熱愛中國經典,都是有名的案例。這樣的案例不可勝數。
一般說來,假如說書籍可以激發創意的話,經典更容易激發大創意,普通書則更容易激發小創意。沒有經典的熟讀和積累,要想成為數學、物理學、經濟學、繪畫、音樂等領域的創造性大師,不是非常困難,就是根本不可能。有了經典的儲備,小小創意的巨大潛力也就容易發現了,小創意積累成大創意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小創意就不會那麼容易流於雕蟲小技了,小才就容易成為大才了。識時務者為俊傑:

網路時代的所急需的大才是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化人才,正需要我們將全球經典聯成網路,教給孩子誦讀,這是時代的需要。

6熟讀經典,會使閱讀力、理解力、思考力、想象力大大加強,再讀起普通書來毫不費力,使小朋友幾年之後就可以達到一天一本普通好書的閱讀量。這就是“以少數經典帶動大圖書館”的閱讀方針,其結果是一卷頂萬卷,一書帶萬書,一本生萬利,帶動眾多學科和技能的有效學習,促進人才全面發展。

第六,一人讀一人得益,眾人讀眾人得益。專業化分工協作是社會進步的良方,眾人合班合校誦讀,好處大於個人單獨誦讀之和。這是一個簡單的教育經濟的計算。許多家長不約而同地懂得兒童經典誦讀的極大意義並且立即在自己家中付諸於行動,但是苦於自己工作繁忙和缺乏交流而難於一以貫之,常年堅持。這個困難很容易解決,就是開辦兒童誦讀班或誦讀學校,或是在已有幼兒園和中小學中推廣。這個辦法,

一是節約教師、設施、場地和時間;
二是形成同學互助互學互動的氛圍,培養集體意識;
三是便於專業化分工協作的教學、研究和推廣。

第七,
經典誦讀最大的好處是糾正目前全球偏重知識和技能訓練的弊端,而將教育的重點前往文化熏陶、智慧鍛煉和人格培養上來。堅實的全球經典文化功底和胸懷遠大、仁慈忠厚、大智大勇的完美人格塑造,是教育的最大成就。如同經濟領域需要第一流標準企業帶動眾多企業一樣,教育界也需要偉大完美智慧的人格帶動一般人才。也許教育永遠也不能使每個人成為聖人,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但是若不直取“上法”,就連“其中”也得不到了,那會使後人一代不如一代,如同馬鈴薯選種不注意選優,必定導致種子逐年退化、一年不如一年那樣。馬鈴薯的道理每個農民都懂,人格培養的道理如出一轍。優中選優是唯一的選擇。曆史早已證明並且還將不斷證明:只有健全的人格才會做出最有價值的創造性業績,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健全人格的塑造。經典誦讀的教育方法必將作為教育學的經典原則而載入史冊,功在千秋。

兒童誦讀中國經典的作用中在台灣、香港開展數年,要點如下——

第一,兒童中國文化導讀的理念

大量的科學研究證明,少年兒童時代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13歲以前是人的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年齡段。在此期間加強記憶開發和知識訓練,對人的一生十分重要。為此,從一九九四年開始,台灣和香港先後開展了“兒童中國文化導讀”作用中,由老師帶領小朋友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從熟讀到熟記,一步一步地學習古典詩文。六年來,台灣已有一百多萬兒童誦讀經典,香港也有上萬名小朋友在學習中受益。

第二,好處和成效

1兒童的記憶力加強,注意力集中。

2行為好轉,心地向善,修養提高。

3語文程度提升。兒童學習一年,能有高中語文程度;學習兩年,能有大學語文程度;學習三年,能有中文系語文程度。

4帶動其它學科,如數學、曆史等成績的提高。

5培養讀書興趣,增加曆史、地理、天文、數學、常識、文學、藝術等各方面知識。

6父母子女一起讀經,更能增進親子感情,是最好的親子作用中。

第三,教學方法(根據過去六年來的教學經驗總結)

“人人是老師
處處是教室”

只要是有熱誠,能讀拼音,就能成為一個導讀老師。

2“小朋友!跟我念!”——導讀的六字真言

用活潑愉快、唱兒歌或背廣告詞的方式,讓兒童和老師在沒有壓力下,自然地熟讀,而後從中取得背誦的樂趣和成就感,是一種在唱遊中學習的方式。
3每日誦讀20-30分鐘.在學校由老師利用課間,早自習或分組作用中的時間,分幾個時段背誦(因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有限,所以以時間短,多反復為佳)。回家後,再由家長帶動讀誦,既能增進親子情感,又能把誦讀經典的樂趣與好處和家人分享。

4兒童的背誦速度,將在三個星期後明顯加快,因此可採取漸進的方式,原則上:

第一個月每天熟讀或背誦半頁
第二個月每天熟讀或背誦一頁
第三個月每天熟讀或背誦一頁半

誦讀的先後順序由老師根據小朋友的興趣決定,如果一個班級的二分之一小朋友能背誦,就可以進行下一單元,不需要遷就落後的小朋友。落後的小朋友,只要多少背一點,也有相當的功效

第四,教學重點

小孩方面:“不求理解,只求熟讀;只獎勵,不強求”。只要反復念,兒童自然就能背誦。

師長方面:“要持之以恆,要有信心”。

老師和家長們最好創造一個人人都在誦讀的環境,讓孩子浸濡其中,自然會樂意親近經典。

幾個兒童一起學習,將比一個孩子單獨學習的效果好。

第五,課程規劃

主要教材為十部經典,另選讀部分輔助教材,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共十二冊,約三至四年完成(以每月一冊,每天一頁半之進度)。

第一階段十二冊:
大學、中庸、論語、老子、莊子選、唐詩選讀。
第二階段十二冊: 孟子、詩經、易經。
第三階段十二冊:
三禮、春秋選、古文選、詞曲選。輔助教材為三字經、千字文、孝經、弟子規等等。每天誦讀十分鐘,兩個月左右就能背誦。

第六,特別注意不要以成人對經典難易的看法來衡量課程的深淺

兒童的學習潛能和吸收力是成人無法想象的,例如背誦三字經與背誦大學、中庸對孩子來說,沒有難易之分,故不贊成讓兒童由三字經、唐詩等輔助教材開始背誦,而建議從大學、中庸、論語等開始。江澤民1997年存取美國期間,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講,提到有關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的內容:

“記得我在高中讀書時,老師給我們講微積分,第一課就是講《莊子》中的‘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很形象地使我建立起極限的概念。這說明中國古人早已認識到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無限的,也說明我們的先人對自然界的認識已達到相當的水平。

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國人就開始了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作用中,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國曆史上產生了許多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
'百家爭鳴 '局面和老子、孔子等諸子百家的學說,在世界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