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認識孔子 By
傅佩榮
國學的天空
子曰:「莫我知也夫!」我心中不免一震。孔子居然感嘆沒人了解他!如何才能了解孔子呢?
我於一九八○年九月到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博士。住進學校宿舍之後,發現同寢室有一位日本同學。我從小聽過一些八年抗戰的故事,對日本人並無好感。但是每到週末,同寢室的另外兩位美國同學常常外出遊玩,留下我與日本同學相對無言也不是辦法。
於是我們開始聊天。聊了一陣子之後,我突然覺得自己還滿喜歡同日本人聊天的,因為我的英文遇強則弱,遇弱則強。有一天,我們聊到了孔子,這位日本同學忽然顯得興奮起來。我問他:「我們談到孔子,你興奮什麼?」他說:「我認識孔子。」我說:「你怎麼會認識孔子呢?」
他很得意地說:「我們日本人在中學時代都要背誦《論語》。」然後他拿來一張白紙,在上面寫下:「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看到日本人寫出我們的文言文,還是出自《論語》,我心裏深感震撼。當時我隱約覺得不太對勁,好像自己家中的陳年舊貨,被別人拿去當寶貝了。到底是我們犯了數典忘祖的大錯,還是別人天真幼稚而上了大當?我提醒自己應該認真看待傳統文化了,不然將來可能連自己的祖先是怎麼回事都搞不清楚。
二,一個挑戰
二,一個挑戰
我到耶魯大學一個月後,去拜訪一位神學院教授。他的父母曾在上海傳教,所以他對中國學生特別友善。
在談話中我向這位林貝克教授請教一個問題,我說:「基督徒相信人有原罪,把人看成性惡,這似乎太消極了。相對於此,儒家就積極多了,肯定人性本善。」當時我對儒家的認識還很膚淺,以為《三字經》的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是一個普遍的真理。
林貝克教授坦承他不了解儒家,不過他還是反問了我一個問題:「請問,儒家主張人性本善,那麼中國人會做壞事嗎?中國有壞人嗎?」我說:「那倒是有的。」他繼續問:「那麼,惡是從哪裏來的?」
我一時語塞,腦中有如電光石火,糾纏着一個問題,我想的是:「我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問他:基督徒相信人有原罪,但是西方人也會做好事,西方世界也有好人,那麼善是從哪裏來的?」他大概會回答我:「善從上帝來,所以你相信上帝吧!」我知道自己理屈,立刻起身說:「很抱歉,我臨時想到有一件事要做,請容許我先告辭了!」然後奪門而出。
當時我深感慚愧,因為大家琅琅上口的「人性本善」,居然經不起理性的簡單測試。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儒家的學說研究清楚。
三,孔子非常特別
三,孔子非常特別
我開始抓緊時間學習《論語》。〈鄉黨篇〉記載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細節,很快就讓我感受到孔子的不凡之處。
孔子有一天下朝回家,聽到家人報告說:「馬廄失火燒了。」他立刻詢問:「有人受傷嗎?」卻完全沒有問到馬的損失。
古代封建社會講究階級,馬廄失火的話,受傷的可能是車夫與傭人。在孔子心目中,人人平等,不因階級而有差別待遇。孔子的年代是公元前五五一至四七九年,在公元前第六至第五世紀,這種人道精神與人文主義實在讓人讚嘆。相對地,馬是貴重的資產,但是再怎麼貴重的財物也不能與人命相提並論。
孔子與人交往,他怎麼對待朋友呢?當他知道有個朋友過世了卻沒有人料理後事,他就挺身而出說:「我來負責喪葬事宜!」一死一生,乃見交情。這種雪中送炭而不計代價的行動,當然出自高尚的心靈。
有些人家境富裕,送給朋友車馬,孔子說聲感謝,拿來就用。但是,如果有人把家中祭拜祖先所用的祭肉,拿來送一塊給孔子,孔子卻恭謹地作揖拜謝。由此可知,他重視精神價值遠遠超過了物質價值。以上兩件與交友有關的事,世間幾人能做得到?
我對孔子由認識而欣賞,由欣賞而崇拜,在閱讀《論語》時,內心逐漸充滿了熱情。
四,誰能了解孔子
四,誰能了解孔子
我念到《論語.憲問篇》,看到孔子說:「莫我知也夫!」心中不免一震。孔子居然感嘆沒有人了解他!他有三千弟子,其中賢者七十二人,為什麼沒有人了解他呢?要如何才能了解孔子呢?最好的辦法是從他的志向入手。
孔子表白自己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篇〉他希望做到:讓老年人得到安養,讓朋友們互相信賴,讓青少年得到照顧。這十二個字的志向在人類歷史上從未實現過。如果我們嚮往這種大同境界,不是應該設法先認識孔子的思想嗎?這種強烈的動機也引領我走上探討中國哲學的康莊大道。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