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讀經十三年    文/林益申(讀經家長)
  

    走過十餘年歲月,若是樹木、小樹也将長大,鐵杆也可磨成繡花針,愚公也必将整座山移爲平地,學習技藝可以出師。經過了十餘年,當年讀經的小孩部份進入大學就讀,成了文質彬彬的翩翩美少年。
 
    我的大兒子柏丞就是十三年前他小一的時候開始讀經的,柏丞本來是個比較好動的孩子,我知道讀經的重要,立志每天陪他讀經,我認爲他願意讀也要讀,不願意讀也要讀。回想起來,柏丞其實讀得很自然很快樂,尤其他弟弟加入讀經以後,兩兄弟有了伴,會互相鼓勵,情況就更好了。平常日子,在家早晚都有固定時間讀經,到了假日,我常開車帶全家到風景區,他兄弟兩個坐在草地上讀經,讀累了,打球,打玩球,再讀,讀了再玩,玩了再讀,一天大概可以讀五六個小時,這是一家人最快樂的時光。
 
    柏丞自從讀經以後,性情改了很多,本來會欺負同學,不到一年工夫,變成體貼人意,爲人服務,老師同學都很喜歡他。他讀的經,是按照王老師編書的順序,一本一本讀下來的。因爲我告訴他,資質不好的人要多用功,所以他每本書都讀了幾百遍。讀得最熟的是易經和詩經,易經超過一千遍,詩經将近一千遍,每本書都讀爛了,書爛了,我就再買新的,再讀爛了,再買一本,現在家裏有很多他們讀爛的書。這些爛書擺在家裏,成爲我家的鎮家之寶。孩子不在家時,看看這些爛書,我們做家長的心裏會覺得很安心,因爲這些經典裏的智慧他們都帶在身上了,這些經典會永遠保佑他們,他們一定不會變壞。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趙升君:寫在讀經三年後的感想

時間:2014-10-31 18:01 來源:王财貴讀經教育推廣中心---作者: 趙升君

 

        昨天,我學堂王仲逸他爸來到學堂,談起孩子的學習,感歎人生的路居然可以這樣順理成章。反過來再看老實大量讀經,原先所有困惑都一下灰飛湮滅。
 
        王仲逸五年級休學,三年背完《學庸論語》《老莊》《孟子》《易經》《詩經》《唐詩三百首》《書禮春秋選》《傷寒論》英文《十四行詩》《名著選》,現在進行《古文選》,據王仲逸說,這太簡單了,基本都能看懂。再往下,只剩《詩歌詞曲選》《佛經選》了,今年都能結束,然後進行複習,複習中,可以做一下移注,乃至讀史,和其它書籍,人生到這裏,孩子不由反省感歎:如果一個人從幼兒園開始讀經,讀到十四五歲,可以說所有經典都爛熟于心,到這裏,再反觀以前擔心的什麽寫字,才藝,閱讀,數學都成兒戲,都一下就帶上去了,再反觀這幾年因爲生活,軌範,教師素質等種種因素半途而廢的同學,他們回到家裏,這些問題也都沒有解決,甚至更嚴重,因爲這隻是高低的問題。然而經典卻讀了很少,人生不可能順理成章了。寫字,才藝,閱讀,數學都成了一直要解決的大問題。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再論大量讀經與解經之問題

(2014-10-28 21:04:59)
 

王財貴:原來這位先生所關心的主題之一是“解經”和“講解”的問題。這真是一大問題,因為古人說“學以致用”。學,就是為了用,背書,就是為了理解。背了書而不理解,怎能用?

這位先生真問出了個大問題,但由此也可見這位先生對讀經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真的太陌生了。因為凡是“大問題”,往往都是很淺顯的問題,也就是人人不用太多思考,就能注意到的問題。吾人推廣讀經,怎會不知道這個問題?如果連這種問題都沒想過,都尚未解決,怎麼敢大言不慚地跟人談什麼教育?

反而可以這樣說:百年來的教育在“理解不理解”“實用不實用”這點上出了大盲點,吾人的讀經教育的要旨,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請回頭看看最簡單的“一場演講,百年震撼”,已經把這問題說得很清楚了。

首先,“理解”也就是普通所說的“懂”,這個詞,有多種意義。大分有二,或是接近知識之義,如邏輯數理的懂;或是接近智慧之義,如人文藝術教養德性的懂。當然,這兩種並非截然可分,但總有其各別的傾向。兩種懂皆出於人性之所本具之潛能,故皆有其意義,當以教育之道整體開發之。若兩相衡量之,後者之價值尤高於前者,康德有“實踐理性有優先性”之說,張之洞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議,其微意亦指此高下而言也。

百年來,專以第一義的懂為標準,大行於教育界,此所以人文衰頹,教化不興,人心敗壞之最深理由也。若再進一步,兒童越小,理解力越弱,記憶力越強。吾人推廣兒童讀經,除了對人類的整體學問有整體的認識之外,對人生的全程發展也要做全盤考量。故一方面對兒童多要求背書,不重視講解。乃至對成人,亦勸先讀經一百遍,再求解釋。這種教學方法,是其來有自的。

然而,強調讀誦背書,是主張讓人不要去了解經義嗎?非也。正好相反,吾人是為了讓人更方便更深入地了解經義。

有的人一提到了解經義,就想到要由淺到深,通過訓詁手法,等等。這樣的思考太簡單了,直來直往,一個蘿蔔一個坑,那是教電腦教機器的必要方法,唯一方法。但我們的教育,是面對生命,生命有其奧祕,不可一概而論。難道不訓詁不講解,就不能懂嗎?

懂有各種懂,有時默默中,似懂非懂的懂,才是一種體會的懂,才是真懂。故任何人讀經,都有他自己當時的懂。讀越多,懂越多。這種懂,懂越多,就懂越深。大人小孩都一樣,有他自己的懂。有時,所懂的不符經文文句的意思,但卻符合人生的智慧。這樣的懂,在訓詁上是不合格的,但在學問上,是可貴的。

況且,吾人並沒有主張一輩子都這樣讀經背書,讀經久了多了,年紀長大了,即可以看注解,去聽人講說,真正去獲得“知解”上的懂。這時,因為已經有了默默體會的經驗了,其知解的懂得,比較容易轉成智慧的領悟,達到真正讀經的目的。

最最重要的還有一項,就是解經和背經兩者相互比較,解經是比較有趣而令人暢快的,背經是比較沉悶而令人畏難的。人有“好逸惡勞”之天性,如果開了解經之門了,學生往往不想“死記硬背”了。而兒童背誦的大好時機,很容易就過了,將來一生很難再有機會,有機會也很難再有心思,有心思也很難再有能力,於是背書不多,造成終生遺憾。

理解,是比較容易的事,尤其對一個“背書高手”,滿肚子都是經典的青少年,解起經來,易如反掌。如果想成“專家”,須學文字聲韻訓詁之學,以他們的“功力”,其實相當容易,而且會覺得富饒趣味。

總之,吾人不是不解經,反而是尋到了解經的最佳方法。吾人不是不想培養“經生”,反而尋到了成就經生的最佳方法。近世若有人想培養出小學人才,或有人想培養出古典“經學”的“經生”,最好向私塾去找已經背過數萬,乃至數十萬字經典的孩子來教,當會比較順手。

要精通文字聲韻訓詁,也不是普通人就可成就的。基礎不夠,即使有名師宿儒來教,也很費勁。何況如果沒有一點讀經的底子,對那冷門的學問,也將乏人問津,所謂“經學”將一代不如一代。

有些“國學班”以教解經和才藝為號召,得了老實大量讀經數年的孩子,教起來特別方便,便以他們為模範。但卻反頭過來,批評老實大量讀經,認為老實大量讀經是在害孩子,還說:還好,這些孩子到我這裡來解經了,廣才了,才有救了。

天下有這樣說話的道理嗎?

總之,讀經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讀經不妨礙講解與實用。一天八小時至十小時讀經,正是解經最佳途徑,也是學好才藝的最佳途俓,甚至是回歸體制應考的最佳途徑。所謂“幼而學,壯而行”,古人也沒有說必要現學現賣也。

生命是奧祕的,人會在時間中成長。大家的教育的目標是一,但達成之路則有多樣,理當隨人各自認定,不必定於一說。大家相互尊重,方是人間美事。且人各有緣,同是一路之人,相互祝福之不及,又何必相爭相譏,弄得勢不兩立呢?

教育,要用較深較遠的眼光來看,方得其實也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 子 你 該 讀 資 治 通 鑑 了 !  王財貴 【讀經通訊第22期 2000年】

     曾國藩為訓勉子弟,作了一篇文章,開頭就說:「國藩志學不早」。其實他五歲開始讀書,十歲左右就背完了九經(五經加上公羊、穀梁、儀禮、禮記),從此以後優遊經史子集了。居然還自責「志學不早」! 

  不過比起其他人,曾國藩的讀書經歷確實有點「晚」了。且舉一代名人胡適之為例:胡適之四歲就背詩,五、六歲開始背古文,九歲就讀古典小說,十一歲點讀資治通鑑。十三歲就讀完左傳了。而沈剛伯(當代歷史學家)自敘說:「四歲時先祖父便教我識字,六歲正式背書寫字,先祖父安排的順序是:第一朱子小學集解、第二孝經、第三論語、第四孟子、第五大學、第六中庸、第七詩經、第八書經、第九易經,這九本書在兩年內背完,而且詩經、書經和四書是連注解都要背的。以後兩年(八歲到十歲)便讀完了左傳、國語、國策、周禮、禮記、公羊傳、穀梁傳、資治通鑑和續資治通鑑。」

  這樣大氣魄的讀書法是很平常的。人人都如此的。而這樣的成績只不過奠下小小的基礎而已,所以胡適之說:「讀資治通鑑是我研究中國歷史的第一步」。 

  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會恍然大悟!為什麼近現代以來,中國一直出不了大人才!我認為十三歲之前沒讀過資治通鑑,這一輩子,縱使天資聰慧,充其量也不過成就一個「小聰明」罷了。所謂「暴殄天物」莫此為甚!而現在要開始讀資治通鑑只要先行讀經三年即可! 

  隨著「兒童讀經」風氣的展開。如果能照「三百讀經法」讀經--每天一百字,讀一百遍,達到百分百記憶一年可背完三萬字,識字量可達到三千以上,便可廣泛閱讀白話文書籍,一年可讀超過一千--讀經三年可背完九萬字經典,識字量超過五千。課外讀物超過三千本,即可嘗試閱讀古典小說,如封神榜、東周列國誌、秦漢演義、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之類。看過三、五本古典小說的語文程度,可抵得上千本的白話文讀物。以後就可讀古文觀止(參考註解翻譯而讀)讀過古文觀止,即可正式讀資治通鑑了。——司馬光原文的資治通鑑,其中有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可驚可嘆的人品,有君子小人的大是大非,有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本,有憂古憂民的情懷,有歷史興亡的勸戒。——千萬不要讀翻譯而改造過的白話本,因為原來的精髓醇醪,都被參了水了。 

  以我們教的台北華山書院讀經實驗班為例,這五、六年下來,已有兩個兒童讀完了資治通鑑。第一個是莊鴻宇,六年前小學三年級來讀經,到六年級就讀完資治通鑑、史記、漢書、後漢書。從此品學兼優,今年甄試考上了建國中學,第二個是余禮祥,三年前來讀經時,本是個過動的一年級小朋友,今年寒假居然可以開始讀資治通鑑,而且,四個月之內便全部讀畢一遍,暑假,再讀完了第二遍。(現在就讀新店市新和國小,正要升五年級。)另外還有莫沛儒小朋友,台北師院實小四年級,正在閱讀中。 

  你認為這是不可思議的事嗎,其實,你的孩子,你的學生也可以做到。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家長、老師,千萬不要因為自己見識的鄙陋短淺,而障礙孩子的大好時機!電腦網路,十八歲以後學還來得及,而讀經、讀資治通鑑,空過了十三歲就難了。 

  原來古人讀經讀史並不偏廢,「體經用史」,有守有為,內聖外王,人格方能完整。我們期盼一、二十年之後,天下有棟樑之材。至少,立法院不再以打架來解決國家大事,則蒼生甚幸。

        ——二OOO年,七、十二於印尼雅加達飛福州機上 


  (附註: 讀資治通鑑,有胡三省的註解。北京中華書局用現代標點符號重新編排,共有一萬零二十三頁,台灣世界書局已有翻印,分為十六冊,裝璜精美。) 


【讀經通訊 ~~第二十二期~~ 】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最後由靜如在 2014/10/28 05:16pm 1 次編輯]/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
幸福讀經的一家人~
第一部分——女兒讀經之前

!
女兒徐鈞鴻2014828日到廣東惠州明德堂至今已經一個半月了,不但非常順利的適應了差異巨大的生活,而且沒有讀經基礎的她短短時間即收穫她包本背誦的第一本書《學庸論語》(已於20141021日完成包本錄影),回想起她一路以來的成長歷程,我也算是操碎了心,感慨萬千之餘,也想把孩子的讀經歷程分享一下。`<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赤兔之死        楊振良‧花蓮師院民間文學所所長   ─由大陸高考國文榜首作文省思國文教育

 

 
2001
年九月,應學術單位之邀,赴大陸參加交流,偶爾見到大陸高校考試資訊所刊載的一篇滿分作文。恰巧,中央電視臺也正播出機智搶答節目,主持人所訪問的正是這位主角。談到他的作文為何可以寫到如此的分數,平常讀些甚麼書?這位剛從高中畢業的大男孩給了主持人這樣的回答:「平常除了古文詩詞之外,還讀《紅樓夢》、《三國演義》……,我覺得,自己民族的東西還有許多要讀……」之後,他暢談了自己對《紅樓夢》主題思想、人物觀感,未來努力的方向……。口齒清晰,有股傲氣,三分自信,說起話來,生氣勃勃。


那天晚上看完電視,我失眠了,努力想了很多問題。窗外濃鬱文化氣息的江南小鎮給了我十年的回憶。我想起一九八九年初到杭州,陪同我與內子遊沈園、西湖、靈隱的兩位杭大科研處的年輕人。一位學歷史,一位學電機,古詩、對聯琅琅上口,南宋歷史如數家珍……,熱情誠懇,直到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還是好朋友,一位是新聞學院院長;一位是事業有成的工程師。他們兩位的語文表達有股說不上的古典氣質,我相信,絕對是誦讀古文培養出來的。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全家人的讀經經歷  作者: 朱立新

 

       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讓我們全家受益。

       我先生和我都四十多歲了,和大多數同齡人一樣,我們小時候除在中小學課本裏讀到一些唐詩、宋詞和古文外,很少接觸傳統文化經典。雖然我們倆都上到碩士研究生畢業,但覺得肚子裏空空的,缺乏文化底蘊,工作中常常感覺力不從心。2003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有幸看了台灣王财貴教授關于兒童誦讀經典的教育理念光盤,頓開茅塞,原來高深的古代經典可以很簡單地讀和教。于是就買了教材一邊自學一邊教九歲的兒子。從那時起,經典成爲我們一家人共讀的内容,是我們天天不能缺少的精神食糧。讀經典改變了我們全家人的命運。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和孩子包本一年的心路歷程—明明媽系列之四

 

    去年10月9日,在衆人的非議和疑惑之中,我排除了重重阻力,和明明一起坐上飛往廣州的航班,到遠在千里之外的明德堂求學。當時懷着唯一的信念——包本背書。
 
    我對于王教授的讀經講座,研讀不多,原因之一,我家先生擔心我對讀經教育過分癡迷,爲“息事寧人”,在家裏盡量收斂;原因之二,教授說他推廣讀經20年,講來講去主旨都沒有改變,所以我竊以爲,讀了幾個著名講座後,已經讀到了讀經教育的80%;原因之三,随着讀經典的增多,我以爲,王教授是象牟宗三、熊十力、唐君毅等大家看齊的新儒家,正如孩子讀經典要分先後次序,王教授和這些大師的著作,應該在讀完經典之後,細細的研讀和學習。
 
    所以,對教授講座的研讀太少,以至于孩子讀經一年多的時候,我還對“包本”這個詞幾乎沒什麽印象。第一次聽說包本,還是從明德堂,2013年初正是明德堂開始大規模包本錄像的初期。我一聽說,即無限嚮往。樸素的認爲,這就是讀經典背經典的終極狀態了。反正孩子是要讀經,既然讀就去追求最紮實的吧。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兩天,沈陽弘謙學堂組織家長會,田老師要我分享一下如何在我先生不認可讀經教育的情況下,堅持讓明明讀經3年。


       的確,這個問題,存在廣泛的共性,很多家庭會由于夫妻一方不同意,導致孩子沒能讀經。聯想到最近兩年明明接受讀經教育,明明爸不支持,我也曾處在深深的困擾中,去年曾得到明德堂劉玉潔老師專門發文介紹經驗,還曾獲得幾位媽在群裏聊天循循善誘,我深深獲益,才得以堅持到今天,守得雲開見月明。所以,樂意分享這一年的實踐曆程,如果能有幸給遇到類似問題的家長幫助,将是十分快樂的事。


       我是不善于總結的人,還是從故事講起吧。


       到今年(2014年)國慶節,明明送去明德堂滿一年了,是當初我和先生約定的日子。去年此時他同意明明只讀一年,期滿要回體制讀初三,參加中考。
不得不說,明明在明德堂這一年收獲很大,按照劉老師的計劃,如果能堅持讀到今年10月底,他會再完成一本中文和英文,背書的總數將達到8本。一旦中止,20萬字中文遙遙無期不說,孩子挑戰通背英文第一本書的願望将就此戛然而止。而如果繼續堅持一年,他有希望完成中文20萬,英文10萬,既滿足進書院的标準,回學校接軌也毫無問題。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懷着喜悅的心情陪孩子成長——明明媽系列之一

時間:2014-10-14 12:55 | 來源:網絡| 作者: 明明媽 

       到今年年底,我的孩子接受讀經教育已經1年零7個月了,可以說這段時間很漫長,因爲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我和孩子都經歷了巨大的心理變化,理念的颠覆,每一個月的心情都好似山路十八彎一般千回百轉;也可以說很短,因爲孩子在如此短的時間裡讀完了四書和易經,特别是他到明德堂之後,四書即将通本錄像,易經也已分章節背誦,他已經完成了以前我想象用一輩子都無法讀完的書。

       看到群裏很多家長的分享,大家都寫得那麽好,也使我有一吐爲快的衝動。我是一個大孩子的家長,是教授所說的“沒救了的”那類孩子,然而,時至今日,讀經教育已經讓我從内心裡産生一種深深的喜悅,我将懷着喜悅的心情、懷着幸福的期待,靜靜等待歲月的流逝,等待孩子健康成長。

       我的孩子是2012年5月正式走上讀經之路的,那時候的他,在讀小學6年級。在講到他走上讀經之路之前,我要先介紹一下我的教育理念。孩子從小到大,我一直都高調宣稱成績不重要、奧數不重要、升學不重要,健康快樂最重要,但我從沒有放鬆過對他的教育,反而千方百計的尋找我認爲正确的教育之道。比如,由于我自己從小深受啞巴英語學習之苦,所以孩子出生後,我就對他英語學習很關注,但不希望他步我的後塵,我想給他多創造聽英語的機會,把英語當成語言來學,而不是當成一個學科,甚至社會上那些新鮮的五花八門的英語教學方法我都曾一一嘗試。孩子五年級前,我沒有給他補習過數學和語文課,我還記得當時朋友送孩子補課,我告訴她培養孩子的能力更重要。曾經爲了孩子學習小提琴,我對他講有了這一門愛好,比你成績好都重要,爲了引領他小提琴入門,我自己先跟着老師惡補那些樂理知識,再給他講……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