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大量讀經與解經之問題

(2014-10-28 21:04:59)
 

王財貴:原來這位先生所關心的主題之一是“解經”和“講解”的問題。這真是一大問題,因為古人說“學以致用”。學,就是為了用,背書,就是為了理解。背了書而不理解,怎能用?

這位先生真問出了個大問題,但由此也可見這位先生對讀經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真的太陌生了。因為凡是“大問題”,往往都是很淺顯的問題,也就是人人不用太多思考,就能注意到的問題。吾人推廣讀經,怎會不知道這個問題?如果連這種問題都沒想過,都尚未解決,怎麼敢大言不慚地跟人談什麼教育?

反而可以這樣說:百年來的教育在“理解不理解”“實用不實用”這點上出了大盲點,吾人的讀經教育的要旨,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請回頭看看最簡單的“一場演講,百年震撼”,已經把這問題說得很清楚了。

首先,“理解”也就是普通所說的“懂”,這個詞,有多種意義。大分有二,或是接近知識之義,如邏輯數理的懂;或是接近智慧之義,如人文藝術教養德性的懂。當然,這兩種並非截然可分,但總有其各別的傾向。兩種懂皆出於人性之所本具之潛能,故皆有其意義,當以教育之道整體開發之。若兩相衡量之,後者之價值尤高於前者,康德有“實踐理性有優先性”之說,張之洞提“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之議,其微意亦指此高下而言也。

百年來,專以第一義的懂為標準,大行於教育界,此所以人文衰頹,教化不興,人心敗壞之最深理由也。若再進一步,兒童越小,理解力越弱,記憶力越強。吾人推廣兒童讀經,除了對人類的整體學問有整體的認識之外,對人生的全程發展也要做全盤考量。故一方面對兒童多要求背書,不重視講解。乃至對成人,亦勸先讀經一百遍,再求解釋。這種教學方法,是其來有自的。

然而,強調讀誦背書,是主張讓人不要去了解經義嗎?非也。正好相反,吾人是為了讓人更方便更深入地了解經義。

有的人一提到了解經義,就想到要由淺到深,通過訓詁手法,等等。這樣的思考太簡單了,直來直往,一個蘿蔔一個坑,那是教電腦教機器的必要方法,唯一方法。但我們的教育,是面對生命,生命有其奧祕,不可一概而論。難道不訓詁不講解,就不能懂嗎?

懂有各種懂,有時默默中,似懂非懂的懂,才是一種體會的懂,才是真懂。故任何人讀經,都有他自己當時的懂。讀越多,懂越多。這種懂,懂越多,就懂越深。大人小孩都一樣,有他自己的懂。有時,所懂的不符經文文句的意思,但卻符合人生的智慧。這樣的懂,在訓詁上是不合格的,但在學問上,是可貴的。

況且,吾人並沒有主張一輩子都這樣讀經背書,讀經久了多了,年紀長大了,即可以看注解,去聽人講說,真正去獲得“知解”上的懂。這時,因為已經有了默默體會的經驗了,其知解的懂得,比較容易轉成智慧的領悟,達到真正讀經的目的。

最最重要的還有一項,就是解經和背經兩者相互比較,解經是比較有趣而令人暢快的,背經是比較沉悶而令人畏難的。人有“好逸惡勞”之天性,如果開了解經之門了,學生往往不想“死記硬背”了。而兒童背誦的大好時機,很容易就過了,將來一生很難再有機會,有機會也很難再有心思,有心思也很難再有能力,於是背書不多,造成終生遺憾。

理解,是比較容易的事,尤其對一個“背書高手”,滿肚子都是經典的青少年,解起經來,易如反掌。如果想成“專家”,須學文字聲韻訓詁之學,以他們的“功力”,其實相當容易,而且會覺得富饒趣味。

總之,吾人不是不解經,反而是尋到了解經的最佳方法。吾人不是不想培養“經生”,反而尋到了成就經生的最佳方法。近世若有人想培養出小學人才,或有人想培養出古典“經學”的“經生”,最好向私塾去找已經背過數萬,乃至數十萬字經典的孩子來教,當會比較順手。

要精通文字聲韻訓詁,也不是普通人就可成就的。基礎不夠,即使有名師宿儒來教,也很費勁。何況如果沒有一點讀經的底子,對那冷門的學問,也將乏人問津,所謂“經學”將一代不如一代。

有些“國學班”以教解經和才藝為號召,得了老實大量讀經數年的孩子,教起來特別方便,便以他們為模範。但卻反頭過來,批評老實大量讀經,認為老實大量讀經是在害孩子,還說:還好,這些孩子到我這裡來解經了,廣才了,才有救了。

天下有這樣說話的道理嗎?

總之,讀經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讀經不妨礙講解與實用。一天八小時至十小時讀經,正是解經最佳途徑,也是學好才藝的最佳途俓,甚至是回歸體制應考的最佳途徑。所謂“幼而學,壯而行”,古人也沒有說必要現學現賣也。

生命是奧祕的,人會在時間中成長。大家的教育的目標是一,但達成之路則有多樣,理當隨人各自認定,不必定於一說。大家相互尊重,方是人間美事。且人各有緣,同是一路之人,相互祝福之不及,又何必相爭相譏,弄得勢不兩立呢?

教育,要用較深較遠的眼光來看,方得其實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