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演講 百年震撼 -- 王財貴博士北師大講座
2001年王財貴老師暑期大陸巡迴講座
北京師範大學講演
開 篇
今天我之所以來這裏,就是要說明一件事情——請各位老師,這一輩子務必要記住——教育是非常簡單的事;教育是非常輕鬆愉快的事;要培養人才,是不費吹灰之力的事。所謂的老師要有“愛心、恒心、耐心”,這些“三心二意”是不需要這麼強調的。我們只是不瞭解教育的本質——本來一個孩子,他就是那樣的純真純潔,他的品德,我們只要不破壞他,就很好了;本來一個孩子生下來潛能無窮,我們只要不障礙他,就不錯了。有許多老師,有許多家長,一直在殘害,在障礙我們的孩子。所以使我們國家沒有人才,從今以後,不要再那麼努力了。不要努力去障礙我們的孩子,千萬、千萬!拜託、拜託!要怎麼樣做到愉快輕松的跟小朋友一起成長?我請大家先看一段錄影帶,這是六年前的帶子。
前幾個禮拜,我們播送了一代新儒學大師牟宗三專題,對牟先生一生為中國文化所作的貢獻深感佩服。牟先生認為,對現在社會弊病的救治,中國傳統文化該是一帖良方,但是如何落實呢?現在他的嫡傳弟子王財貴,正在推動一項復興傳統文化活動。從根本上救起我們未來的主人翁。這個方法不但可以使小朋友學習成績進步,還可以開發增進兒童的智慧,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這是一種什麼方法呢?請看記者胡春玉、肖瑞華的報道:“這裏是臺北市中正國小四年級二班的小朋友,他們每天的早自習,都是在讀誦四書。而這裏是復興街的一個社區媽媽的家裏,小朋友下課後聚在一起也是在讀《老子》、《莊子》、《論語》這些一般人認為深奧難懂的中國經典。小朋友不但朗朗上口,有的甚至能背整本《老子》,半本《論語》了。全省目前初步估計,大概有五千個小朋友,正在接受讀經訓練。 這些小朋友經過一年半到兩年的讀經教育,不但國語能長足進步,有的竟然也從經典中學到做人處事的道理,令許多家長及老師又驚又喜。”
這個片子是六年前拍的,剛才說,現在全臺灣省有五千個小朋友讀經。那是我推廣讀經以後的兩年,從多少人開始推廣讀經呢?就是從一個人開始的,一個人到十個人,十個人到一百個人,到一千個人到五千個人,兩年就到五千個人,三年就到五萬個人,四年、五年以後就是五十萬個人。現在已經推廣七年多了,現在僅臺灣一座小島,就有一百多萬個小朋友在接受這種教育。東南亞從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到越南、泰國、緬甸,凡是有華僑的地方就有人在讀經。以及美國、加拿大、阿根遷、墨西哥、澳洲、紐西蘭,乃至於英國、盧森堡等地,或許我沒有聽說過的地方,只要有中國人,就有人開始在接受這種教育。
現在大陸也有超過三百萬個小朋友,分散於各個地方在讀經。如果現在還有不知道這種教育的人,你一定要開始知道。各位來自四面八方,我也希望從今天以後,大家回到各自的家鄉,回到各自的省份,告訴人們有這樣的教育,而讓人們接受這種教育。剛才說過,不是要老師更辛苦,不是要小朋友更多的功課負擔,不是要家長更加認真指導孩子,不是的。
我前年到大陸來,經過香港去見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說過那樣一句話:“現在天下父母以及所有老師都在做一件事”——我想,到底做什麼事?——“都在殘害我們的幼苗。”當然這一句話,在一個作老師的人聽起來是不很愉快的。大家不要不愉快,我也是老師。我教過小學,我教過初中,我教過高中,現在在教大學。我也要對這句話作痛切的反省。乃至於我們每個人都在殘害自己,這一輩子就是這樣子,而讓我們的事業沒有更好的成就。在大陸這個地方我不知道,至少在臺灣是如此。
為什麼會這樣子呢?因為臺灣的教育是完全學美國的。幾十年來都學美國,我們中國的東西統統忘記了。忘記中國東西並不見得就是不對的,我不是一個民族感情主義者。我不是說,我是中國人,所以我要復興中國文化。我們要復興中國文化,不只是因為我是中國人,乃是因為我們這個文化,是有意義的。我重新在檢討中國的教育理論,並不是因為我是中國人,所以我非把中國教育理論再拿出來不可,不是的。而是因為這種教育理論,它是有真理在其中的。既然我們這個文化是有意義的,縱使我是美國人,我也要來復興中國文化;縱使我是外星人,我也要尊重中國文化。
我是一個讀書人,一個知識分子。我憑知識分子的誠意,憑知識分子的良知來說這件事情。我今天所講的話,超出任何的宗教,超出任何的民族意識,超出任何的政治立場。大家都是學教育這一行的,我們好好來檢討一下,我們一輩子費了這麼多心血,我們的家長,是這麼樣的期待孩子,我們的老師是這麼樣的熱心、用心的來教孩子。尤其各位能夠到這來參加這個研習會都是一時之選。
我們付出的精力這麼大,難道孩子是這麼難教嗎?難道人才是這麼難培養嗎?我們為什麼不停下腳步想一想?我今天要貢獻給各位的,就是重新來檢討一下,我們教育的理論。我剛才說過,大陸的情況我不很瞭解,以下所說,都是我在臺灣的經驗。我是在批評臺灣教育界,不關大陸的事。但是如果大陸也有類似的情況,我們也可以反省反省。反正我們是以一個真誠的心來討論這件事情。我們有哪些地方要反省呢?
首先,從最大最深最高遠的一方面來講,就是有關於文化的心態。
中國人, 不要忘記了中國文化
先講一件事情來做比喻:你看過侏儒嗎?侏儒是長不大的孩子。長不大的人,大部分都是天生的。患了天生侏儒症的孩子,即使生在皇宮貴族之家,給他多少營養,他總是長不大。本來一個人,按照正常的營養供應,一個人都有長大的潛能,只要好好的養他,很輕松的養,這個孩子自然就會長高。但是患了天生侏儒症就養不大了,我們看到這種天生的侏儒症,會很同情他的父母,真的是很可憐的。不過我後來看到一個報道說,有的侏儒,不一定是天生的,也有人造的侏儒。為什麼要人造侏儒呢?因為有些沿街賣藝人,他需要有一些比較特別的東西來吸引觀眾。譬如說帶猴子,有帶大莽蛇的。有人說,這些大家都看過了,我帶來侏儒給大家看,人就會圍觀過來。然而沒有這麼多侏儒怎麼辦呢?他們有個辦法:造侏儒。怎麼造?去偷一個嬰兒,然後把他裝在罐子裏面,只露出他的頭,養他。本來這個孩子是正常的,只要稍微地照顧,他就能夠長大,現在卻故意不讓他長大。你要知道,包小腳的女人就很痛苦了,現在全身都包著,當然痛苦更加幾倍,所以這個孩子天天叫啊,叫啊,因為他要長大,卻不讓他長大。唉唉叫,不管他,讓他哀叫了十六年,再把罐子打開,他就比天生侏儒還要矮,這叫做人造侏儒。我們如果看到這種侏儒,不是只有同情而已,我們會覺得養他們的人實在是很可恨,可惡!我講這個做什麼呢?就是說,我們人除了身體的長大之外,我們還有內在精神的、心靈的、文化層次的成長。但是有些人很不幸,他就患了文化的天生侏儒症。如果他是生長在叢林的民族,在一個非常偏僻野蠻的地方。他所面對的環境沒有文化、沒有精神的陶冶。那麼,他一輩子就跟野人差不多,跟動物差不多,他長得身體很好,心靈卻沒有成長,這種人叫天生的文化侏儒症。這種人也值得我們同情。但是,如果生長在像中國這樣一個有五千年高度文化的地方,而我們的國民,我們的孩子,竟然沒有文化的成長。請問:這是不是叫人造的文化侏儒症?近一百年,中國就患了普遍的文化侏儒症。至少在臺灣,我的感覺是如此。
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忘記了中國文化。在臺灣已經是全盤西化了。中國人連中國書都不能讀了。什麼叫中國人連中國書都不能讀?一個人打開經史子集,而不能讀原文,還要靠翻譯,就說明這個人不可能瞭解深度的中國文化。一個沒有自己文化傳統的民族,而想要去吸收別人的先進文化,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他目光短淺,心胸狹隘。現在臺灣人學西方,學美國,不是學美國的冒險開拓的精神,不是學美國的那種大氣魄的民族精神。而是學美國什麼呢?學美國的好萊塢,學美國的麥克爾傑克遜、麥當娜。學日本,我們不是學日本的企業家精神,乃至於連日本的櫻花那種悲劇精神都沒學到,我們只學到日本的卡通、日本的漫畫。為什麼別人有好東西,你學不到呢?因為你喪失了對自己文化的信仰,一個喪失中國文化信仰的中國人,不僅對自己沒有好處,而西方人假如要跟你學一些中國文化,我們也不可能有所貢獻。所以,忘了自己文化的民族,不只是自己的損失,也是一種對於其他民族的罪過。為什麼西方文化可以傳到我們中國來?為什麼我們中國文化,不能傳到西方去?現在,假如派你或是我去傳播——有些西方人他的教養很高,他希望也學學中國的高度的文化——請問,我能嗎?你能嗎?我們的留學生,不都是社會的佼佼者嗎?我曾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因為我去美國也作這樣的演講——有個留學生對我說:
你講得對。我剛到美國的時候受到過很大的困擾,一輩子都很遺憾。美國的同學非常的好學,他看到中國人就很高興:“啊,你是從中國來的,我聽說中國有一本書叫《易經》是很有名的。《易經》講些什麼,你是中國人,最好能告訴我。”
這個留學生說些什麼?他說:“ I am sorry,我沒有讀過。”
“那你們中國有一本《老子》。”
“I am sorry,我也沒有讀過。”
“那麼你們是禮儀之邦,你們《禮記》講些什麼?”
“I am sorry,我也沒有讀過。”
“你們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美在哪裏?”
“ I am sorry,我不知道。”
“你們是歷史悠久的民族,你們第一本史書叫《春秋》,還有《左傳》,還有《史記》也很有名。什麼叫《春秋》、《左傳》?關公為什麼要看《春秋》?”
“我不知道。”
“《離騷》文學價值很高,那個作者還要去跳河,請問,他為什麼要去跳河?”
“我不知道。”
“《世說新語》?”
“不知道。”
“宋明理學家為什麼要辨論?”
“不知道。”
“那麼你們有一本書,叫作《唐詩三百首》。”
“噢,我讀過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這樣的留學生,他自己也感覺到了慚愧。這就叫作文化的侏儒,沒有長大的心靈。所以,你只學別人夠嗎?現在整個世界興起所謂的“中國文化熱”。大家也都知道,不僅是中國人知道,外國人也知道,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假如中國人只是政治、經濟、軍事強大,那就只會讓西方人產生這樣一種看法:中國是可怕的,中國將又是一個可怕的民族。所以我們以後要想一想了,我們除了各方面強大之外,我們的心靈也要成長,我們的文化也要再度放射光芒。我們除了讓人畏懼之外,我們更要讓人尊敬,讓人喜愛。我們的下一代,要有寬闊的心胸,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從哪裏做起?從文化的教養做起。
科學教育與教育的科學化
我們的教育界不是從上到下都非常的努力嗎?難道我們沒有考慮到所謂的文化教養嗎?其實不是沒有考慮,我們上到教育部,下到所有的老師、家長,大家都是非常盡心盡力。但是,如果這個盡心盡力沒有對準焦點,那就非常可惜,費力多而收功少。如果我們對於教育的本質,瞭解得不夠透徹,我們對於兒童心理的發展,認識得不夠清楚。那麼我們所做的教育,不僅沒有效果,還有反效果。
近幾十年來,臺灣的教育思想——我剛才說過——是從美國學來的,是學美國20世紀初的教育思想,是所謂的“實用主義”,所謂的“邊需教學”,所謂的“行為科學主義”,所謂的“兒童中心本位”。這些術語合起來,用一句很簡單的白話說,就是“懂了才教”的教育。什麼叫“懂了才教”?就是我們要考慮到,一個兒童,他的心智學習、智力的發展,到底能不能吸收我們所教給他的東西。什麼叫吸收?就是我要講得很清楚,他要聽得很明白,聽完之後我要做測驗,他能夠回答我的問題,甚至最好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做出來,我才知道我達到教育的效果了。各位,你是不是這樣想的?你現在做教育,是不是用這一種的方法來實施?這就叫做“兒童中心本位”。它背後的理論基礎,是認知心理學。不要講這麼多術語,這就是“懂了才教”的教育。我們要知道,西方的心理學家,所研究的都是人類認知的心理發展。認知的心理發展,所應用到的科目,應該是認知的科目。認知的科目,在我們這邊,大概是放在所謂的數學、自然和物理、化學這些是科目裏。凡是認知的科目,最好按照認知心理學的發展來安排。什麼意思?就是“懂了才教”,而且教的時候,要教得很清楚,讓學生學得也非常地明白。這一步懂了,才可以教下一步。這叫“邊需教學,按步就班”。我們要這樣教的時候,必須要瞭解兒童認知心理的發展。兒童認知心理的發展,到底它的程式是什麼呢?有認知心理學的書可以去看。美國是一個科學的國度,對於科學教育,正應該按照認知心理學來教,所以他們科學的教育,是安排得比較合理的。如果他們沒有這樣合理的安排,恐怕我們的科學教育,不一定能夠教得成功。
在臺灣,科學教育是失敗的。為什麼?因為明明顯顯地違反了兒童的心理。現在臺灣的孩子,害怕數學,恐懼數學。學生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面對數學的壓力。假如我們各位的孩子,或是你的學生,小學一、二、三年級數學考得不錯,你不要高興太早,四年級以後再說。四、五、六年級,有許多學生就有壓力了。到了初中,有二分之一的人數學考不及格。到了高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數學、物理、化學統統考不及格。在臺灣,大學聯考,數學總平均只有30分。一個國家辦教育,辦得讓青少年數學只有30分,請問你的科學教育在哪裏?但是,難道是老師和學生們不認真嗎?不是。我剛才說,事情不是認真就可以的。假如你要去哈爾濱,你往南邊走,你走得越快,可能離目標越遠。所以先要確立目標,先要有智慧,然後加上努力,才可以成功。要不然,努力是白費的。如果我們小朋友學習數學有壓力,我們應該學學美國人的教育方法。我們的孩子,是那麼樣的聰明,那麼樣的認真。這一點點數學,為什麼學得那麼痛苦?我們來看,我們應該怎麼讓小孩子學數學學得簡單。各位老師,你如果有教數學,教得很辛苦的經驗,以後你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我這有一份美國數學教育,課程安排的內容,它是初中一、二年級的數學教材。他們學什麼呢?第一,讓孩子學會四捨五入的技巧。第二,讓孩子會約分,二十分之十約成二分之一。第三,讓孩子知道,二又三分之一等於三分之七。讓孩子學會分數加減乘除、小數加減乘除。讓小孩子會算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的面積。這是美國學校初中一、二年級的數學內容。這些知識我們的學生什麼時候學的?在小學三年級學的。我們的孩子,數學算不好,一旦算不好就沒興趣了,就害怕了。你怎麼樣來引導他? 我們怎麼引導一個人,讓他喜歡數學?喜歡數學不僅只是數學本身,其實是喜歡思考。他會思考,他敢思考。遇到一個問題,他能想出三種辦法來解決,這才是科學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我們科學教育最主要的是,讓一般的國民,都能夠思考,能夠面對問題。其次才是培養一些科技工作者。最高一層,才培養科學家。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民眾,學數學並不是要做科學工作,而是要學會思考。
但是我們的數學教育,讓我們的國民不會思考,不敢思考,面對問題不知道怎麼辦。
因為從小學四年級我們就害怕思考,認為思考是那麼困難。所以四、五、六年級數學不好,你就應該安慰孩子,千萬不要罵孩子笨,因為他不是故意笨的,那是他的父母親生給他那麼笨,所以罵孩子笨,等於罵到了人家父母親。我們應該安慰孩子說:孩子啊,沒關係,你現在算不會,我們初中再來算你就會了。到了初中,他再來看這題目,啊呀!我以前怎麼會那麼笨。這麼簡單的問題,我居然不會。現在他就會了。所以,我大膽說一句話,數學科學,是不用(很辛苦)教的。誰(很辛苦的)教數學,誰(很辛苦的)教科學,誰就是笨老師。人類心靈當中,本來就有邏輯,本來就有數學。我們只要稍微引導他。怎麼引導?按照他心靈發展的秩序。他心靈怎麼發展?老天爺生我們人,自然就讓我們人從小到大,智力每一年都有所增長。每長一年,他的理解能力就更高一點。初中生當然比小學生理解能力高一點,在小學不能理解的數學、物理、化學,到了初中,簡直是不費吹灰之力。那麼初中怎麼辦呢?他初中只學小學的數學,他初中的數學怎麼辦呢?很簡單。孩子啊!高中再來學就會了。老師不就輕松了嘛!我們孩子不就愉快了嘛!那你說:這個不行,這是降低我們的程度。這不可靠,這不行,我們不能降低我們程度,我們怎麼可以把科學程度降低呢?
那請問,我們費了那麼多的努力,你科學程度有提升嗎?現在我們已經長大成人了。我們去市場上買菜,用sin cos買菜嗎?我們初中、高中,學了六年的數學,那麼認真,那麼辛苦,請問你的數學在哪裏?你的物理、化學在哪裏?這些正面的知識,這些方法技巧,我們沒有。學習數學、物理、化學,要培養出我們內心的一種解決問題的興趣和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讓初中生、高中生學了那麼多東西,天天非常痛苦。結果發誓一輩子,不再算數學,對科學沒有了興趣。像這樣的國民,是不能培養出科學的氣氛的。
臺灣就是如此,還好,大陸可能不是如此。
但是誰能夠,誰又敢讓孩子初中學小學的知識,高中學初中的知識呢?大家是不敢的。其實,一個人如果這樣,初中去學初中所應該瞭解的東西,高中去學高中所應該瞭解的東西。到了高中畢業18歲,他自己認為數學這麼簡單,物理、化學這麼簡單,我要學數學,我要學物理、化學。於是他考大學,就考這些科係。到了大學18歲,人的頭腦成熟了——這是老天爺給我們的成熟,我們不費吹灰之力,他就成熟了——我們只要稍微的引導他,按照他的程式稍微的教導他。到了大學,他只有現在我們初中的數學程度。但是他考上數學係,這個時候數學教授就可以訓練他,因為他成熟了。而且以前沒有課外補習,所以身體長得很好。在一、二年之內,就可以把以前辛辛苦苦,學五、六年時間才能學習到的東西,全部學回來。臺灣的學生,跟美國的學生比較,同樣是大學數學、物理、化學係,臺灣的學生在高中畢業的時候,老早就把人家,大學一、二年級的東西學完了。所以美國的學生,一、二年級的程度是很差的。但是經過兩年,他就與中國學生平起平坐,乃至於超越而上。而他是自願要學的,當他到了研究所,會更加深入地學習。
我們贏他六年,他贏我們一輩子。教育是一輩子的事,不是初中、高中六年的事,更不是小學三、四、五、六年級的事。我們要為孩子一輩子著想。
一個科學工作者,大學訓練四年,從初中程度開始,訓練到大學畢業。跟我們大學畢業水平一樣高,甚至更高。因為他自己會思考,科學的學習,要養成自己喜歡思考,自己願意思考。而不是逼迫他算很多的題目,算很深很難的題目,這是沒有意義的。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凡是屬於認知科目,都要認知得非常清楚。假如他一知半解,你就要教下一個科目,下一個單元,那你就在殘害我們的孩子了。怎麼辦?告訴各位,目前沒有辦法。不過,我等一下可以提供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就是我們如果能夠提升他學習的能力,增進他學習的智慧。那麼雖然只在國小三、四年級,五、六年級,他照常算我們現在這麼深的數學,他都能夠自然的、輕而易舉的學會。
我們只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是降低我們科學教材的程度,適合兒童,讓他學得很高興,以至於培養思考的興趣。第二個辦法,從小提升他學習的能力,讓他也能夠應付高度的數學教材。我們只有這兩個辦法。如果不採取這兩個辦法之中的任一個辦法,像現在我們的教育,那是殘害我們的兒童。
兒童教育貴在耳濡目染
好了,我今天不再講科學教育了。我講的問題是要比對另外的一邊,另外一邊才是我們的主題.換一句話說,科學教育應該按照科學辦法來教就是科學教育。既然要學得懂,所以我們要懂了才教,教懂才有用。而人生有很多的學習,有很多科目不屬於科學,凡是科學之外的,統統不屬於科學。科學的科目其實只佔我們所有科目的十分之一,或是不到十分之一。其他十分之八、九,統統不是科學。我們人生不只是科學,西方科學先進國家的人,對於他們孩子的科學學不好,並不緊張、沒事。為什麼?人生的大部分不屬於科學。那麼,這些大部分的學科,既然不屬於科學,要不要按照科學方法?要不要懂了才教?要不要教懂了才用?我們不是要想一想嗎?所以,科學辦法是,科學則按照科學辦法教;非科學就不一定按照科學辦法了。你如果把非科學科目,都按照科學辦法來教,你就在殘害我們的孩子了。因為我們弄錯方向了,我們犯錯誤了,固執了。
我們舉個例子,什麼叫非科學,什麼叫非科學的辦法。比如說音樂,音樂總不是科學吧?離科學很遠,對不對?美感教育,音樂、美術,這種教育不是科學。我們大家都知道。但是現在我們的教育,這種的科目也按照科學辦法來教。什麼意思?就是懂了才能教。因此,在臺灣就沒有真正的音樂教育,也沒有真正的美術教育。只有課程。老師、家長認真教,但是沒有成果。什麼叫音樂沒有成果?就是家家戶戶都在聽流行歌。那麼我們為什麼會如此呢?就是我們的音樂教育,完全失敗。為什麼音樂教育會失敗?因為不按照音樂的辦法來教。什麼叫按照音樂的辦法來教?有一句話說,維也納的孩子沒有不懂音樂的。為什麼?因為音樂的教育是耳濡目染,而不是一點一滴的傳授,不是思考分析,它乃是一種環境的陶冶。怎麼陶冶?不是用流行歌來陶冶,不是用靡靡之音來陶冶。用靡靡之音來讓孩子一聽,將來他的心性就敗壞了。什麼時候開始敗壞?非常早的時期就開始敗壞。只要他有耳朵,就開始在敗壞。好的東西耳濡目染,不好的東西也耳濡目染。一個人從胎兒當中,三個月到五個月就有聽覺。那個時候就可以有音樂教育。用什麼音樂來教育呢?用具有音樂內涵的音樂,真正的音樂。假如我們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音樂。很簡單,古典音樂。中國有古典音樂,西方有古典音樂,為什麼它叫作古典呢?因為是經典之作,流傳千古。叫作古典,並不是因為它時代很古。時代很古,只是古董而不是古典。所以不會選取音樂的人,就選古典音樂。父母親幫這個胎兒聽音樂,0歲到3歲,人的聽覺神經,發展百分之六十到八十。所以3歲之內,要聽世界有名的音樂,只要聽一遍兩遍,終生不忘。深入到他心靈深處,幼兒學的東西,都影響他一輩子。好象深入到骨髓一樣,一輩子洗刷不掉。學好的東西就有好的後果。你如果讓他去學這些靡靡之音,暴戾之氣,到18歲就發作給你看!
一個國家,一個社會,要讓它充滿愛心,要讓我們的國民悲天憫人,溫柔敦厚,教育的時期先在3歲之內。你不要花錢,不要花時間,不要花精神。你不要對小孩子硬硬的說:你乖乖給我坐在這裏聽貝多芬!不需要。他在跑,在跳,在哭,在鬧,在吃,或者在睡覺,統統可以聽。因為兒童的吸收能力是最好的,越小的時候越是全盤吸收,像海綿一樣的吸收。全部堆存在他生命的深處,將來慢慢地發酵。就好像種子種下去一樣,將來慢慢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現在你當然看不到種子,我們怎麼能看得到它的成效?如果你不播下這個好種子,他就播下壞種子!“三歲定一生”,是中國人的老話,西方人現在也這樣講。那個丹尼爾高曼,寫EQ的人,他為什麼要寫E Q 這本書?因為他看到美國青少年的人欲橫流,是不可挽回的,所以他就考慮怎麼的教育可以讓一個青少年有優雅的性情。他終於從腦神經的發展原理,發現要在3歲之內教育孩子,音樂是最簡單的方法。我們中國的老書《孝經》就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如果要讓我們將來的社會、國民,有禮貌、有秩序、有教育、有愛心,3歲就要教他。
播放古典音樂,不要花你的時間,任何時刻都可以。這個古典音樂可以小小聲,不要妨礙大人工作,因為大人聽這些音樂,他聽不習慣,因為大人已經沒救了。但是一個嬰兒他的耳朵是非常靈敏的。世界上有多少種聲音,他的心靈、他的腦神經就產生多少種應對的方法,越豐富的聲音,越剌激他的頭腦的發展。這叫作耳聰,耳朵是聰的。如果你孩子超過3歲,頭腦神經還有百分之二十的機會。幼稚園3歲到6歲是一個階段,幼稚園的老師,一定要天天在校園裏,放優美的音樂。不要每次都放:“哥哥、爸爸真偉大;媽媽、姐姐多歡喜。”放了三年就完了,孩子的心靈就受到永遠的污染,所以六歲之內很重要。如果你的孩子超過了6歲呢,6歲到13歲剩下百分之十的機會。小學階段務必注意,你下課時間就可以放好的音樂。放古箏、古琴曲,有什麼不好呢?為什麼要放流行歌呢?我們建議,在這七年之內,我們讓所有的北京城的計程車上放的音樂,都放古典音樂。將來外國人來大陸,就有不同的觀感。孩子13歲之內是非常重要的。你的孩子如果超過13歲呢?我看就算了。
依照人類心理的發展,人類腦神經的發展超過13歲之後,我們那種直覺的能力就消失了。我們那種深度學習的習慣沒有了,老天爺所給我們那強大攝取的力量,攝取的這個功能就收回去了。除非你自己再打開心門,再接受偉大心靈的呼喚,你才能跟它起共鳴。但是這種人是很少的。我們為什麼不讓任何一個人統統是在有天才的時候,給他天才的教育。你為什麼要把孩子放在垃圾堆裏面?教育是不費吹灰之力的。
另外,美術教育也是這樣的。讓一個孩子3歲之內,看世界名畫——世界有名的風景、世界有名的建築。只要圖片就可以了,只要一幅名畫看過三次,就終生不忘。這叫做眼睛明亮,“耳聰”加上“目明”就叫做聰明。這個孩子一輩子的學習,就比別人輕松愉快,不費吹灰之力。人才的基礎就奠定了。3歲,這不關老師的事——但是老師要去宣導——這是關乎家庭教育。我們的家庭幾乎沒有教育。我們的家長認為:小孩子懂什麼?小孩子當然不懂,但是人生的學習只有懂才行嗎?你現在不學,將來一輩子不懂。現在學了,每一年都有它的懂,乃至於懂一輩子。
千萬不要再迷失了,不要再問他懂不懂?數學要懂不懂?音樂不要懂不懂?美術不要懂不懂?那你說,我如果一邊教音樂,一邊告訴它音樂的知識不是很好嗎?我告訴諸位,他有鑒賞音樂的能力。他聽過幾百首世界的名曲,要知道音樂這些理論,等到他18歲,兩個禮拜全部學完,你怕什麼?知識是比較簡單的事,心靈的開發卻是很難的事。為什麼現在就要告訴他,這個人叫貝多芬,這個人是十八世紀的人,他寫作的技巧是什麼,它分幾個樂章,第一個樂章代表什麼?第二個樂章代表什麼?這不是音樂,是音樂的扼殺。
我不是來講藝術教育的,我要說的是更重要的一種教育。以下要講語文的教育。
人類的文化成就、人類的智慧,都靠語文傳下來。語文的學習,是要比其他的學習還要更加的困難,更加的深刻。但是語文的學習,老天爺老早就安排好了。語文是幾乎不要教就會的。誰那麼認真教語文,誰就是笨老師,誰就在害孩子。
我們把語文拆開來,分“語”和“文”兩方面。“語”就是說話;“文”就是讀文章、寫文章。北京孩子都學會一口標準的北京腔,臺灣孩子都會一口標準的臺灣普通話。北京的人學不到的,要不相信,你去看看我們臺灣標準的臺灣普通話,你知道嗎?這是何等的耳朵的力量,何等的聽力,你知道嗎?這是何等的學習力量,你知道嗎?是你父母親教的嗎?不要往自己臉上帖金了,你根本不要教,只要這個地方有這樣的語言,3歲學完!乃至於有兩種、三種、四種、五種語言。3歲之內全部學完。你要知道,一種語言是多麼的復雜,電腦是學不會的。電腦學起來還是沒有像我們這樣靈活呀!我們講話時,是不要思考的。一種語言就這麼復雜:發音復雜,詞語復雜,文法復雜。兩種語言兩倍復雜。有兩倍復雜的學習,就造就了兩倍的聰明程度。所以,讓你的孩子多學幾種語言,就造就他一輩子反應非常的靈活,這是最好的教育。而且不費吹灰之力,根本不要教。但是你要懂!不懂,就浪費他的天才了。學英語,太簡單了,還要教嗎?還要教的這麼辛苦嗎?你去看美國嬰兒好了,他3歲就學完了。說個半開玩笑的話,我在臺灣,勸導那些來聽的人,因為他們都有孩子,我就跟他們說:假如你有孩子的時候,你要注意了,父親講家鄉話,母親講普通北京話,再請他的阿姨來講英語,讓他的爺爺來講日語,請一個德國的司機,再請個西班牙女傭。3歲之後,這孩子會講五種語言。但是他不會跟你講英語,是因為他知道你不懂英語,他只跟他的小阿姨講英語。語言是不需要教的。但是假如我們不瞭解人性,不瞭解人類發展的歷程,我們就白白浪費掉了。等到錯過時機,你就要用九牛二虎之力,焦頭爛額,還是學不好。假如用九牛二虎之力,能夠學好,我也甘願。但是時機一去不復返,叫做“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連“百年身”都沒有了,下輩子再說!錯過時機永不再來。
白話文是不需要學的
各位,你是老師,你是家長,你要好好注意這件事,不是要你認真教就好啊!你要教的時機恰當,要教的時機恰當啊!怎麼才能教的時機恰當呢?非常簡單,要懂得人性,要懂得人性很簡單,每一個人都懂。今天我來這裏,沒有講一句新的道理,是你自己老早就懂的事。你自己就知道應該怎麼做。
當了老師,還要用相反的方式來做,可憐我們的孩子,被犧牲了,不要再犧牲我們的下一代了,將來要痛哭流涕的。現在我所說的,不是讖語。你不要教的,大家都知道,學校裏面教語文的時候,如果所教的是白話文,就等於浪費老師的青春,浪費兒童的生命。為什麼?白話文是不要教的,為什麼不用教?只要認得字,就會讀白話文,只要認得字,就會寫白話文。因為按照胡適之先生的說法,白話文叫做“我手寫我口”。我口就是講話,我的手會寫字,我就會寫白話文。白話文是不需要學的。
不過我們的語文教員,還是有工作做,做什麼呢?學文。什麼叫“文”?記載我們語言的工具,而這種記載,從古以來都是一件慎重的事,我們講話比較不慎重,隨便說說便算了。但是我既然有思想,要記載下來,要傳諸久遠,我們就要慎重。怎麼慎重呢?第一點,我們的思想都要精確,不是隨便說說。要精確化,要考量,要整理,整理才能精確。第二點,你不要太羅嗦,要很簡明來表達。第三點,你既然要讓很多人來看,你要非常優美的來表達。所以這種表達,是把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語言,經過整理精確化,簡捷化,優美化,才把它記載下來。這樣的語言不是普通語言,這樣的語言叫做“文章的語言”,寫文章的時候,特別用這語言,是人造的語言,是升華的語言,是高度的語言。這種語言不在日常生活中,但是它是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這種文章的語言,簡稱“文言”。人類之所以偉大,一個文化之所以可以傳下去,我們之所以可以欣賞到優美的文學,就是靠文言文。自然環境可以學語言,自然環境卻不能學文言。學文言使我們人類學習的角度更加的開放,使我們人類能夠進入到歷史當中。如果只學會講話,他就進不到歷史當中,進不到文化裏面去。因此,要傳承所謂的人類智慧,你要能繼承所謂的傳統,你要站在巨人肩膀上,你必定要學會讀你自己民族的文言文。包括西洋也是這樣。不能讀文言文,就代表他們不能瞭解自己的祖先。不能瞭解自己的祖先,只好被當作一個從零開始的原始民族來看。他如果接收到外來的文化,他只有全盤的吸收。所以臺灣的文化就叫做全盤西化,可憐的臺灣人!希望我們大陸趕快去拯救!水深火熱啊。但是,你能拯救嗎?我看兄弟之邦,差不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