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箕子之明夷
|
箕子是殷紂王的親戚。紂王剛開始使用象牙筷子,變的奢侈起來時,箕子嘆氣說:「他用了象牙筷子,就一定會想配上玉環;用上了玉環,就一定會想得到遠方各種珍罕新奇的東西來使用。車馬宮室,以及種種奢侈之舉就要從這兒開始,而紂王也就要耽於安逸,不思振作了。」果然,紂王變的越來越奢侈,貪圖享樂,行為殘暴。 箕子向紂王進諫,紂王不聽。有人勸箕子說:「你可以離開紂王了。」箕子回答說:「為人臣子,如果因為君王不聽自己勸諫,就離開君王,那就是以這樣的行為來彰顯君王的罪惡,而為自己在百姓那兒爭得好名聲。我不忍心這樣做!」於是披散頭髮,假裝發瘋,去當別人的奴隸,從此不過問政事。有時候,他也藉彈琴來抒發心中的悲苦,人們稱他彈的曲調為「箕子操」。 |
目前分類:經典論文與常識 (173)
- Oct 15 Mon 2012 17:26
【歷史故事】箕子之明夷
- Oct 15 Mon 2012 07:51
一指之師終北面
一指之師終北面?
一日為師,終身為師。
北面:
拜人為師;行弟子敬師之禮。《漢書·於定國傳》:定國乃迎師學《春秋》,身執經,北面備弟子禮。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劉尹先推謝鎮西,謝後雅重劉,曰:昔嘗北面。明陳宏緒《寒夜錄》:董蘿石年六十有八,慨然北面陽明先生。
- Oct 14 Sun 2012 16:13
六尺巷
- Oct 13 Sat 2012 16:12
歷史故事:漢武帝不庇近貴 立斬親婿
歷史故事:漢武帝不庇近貴 立斬親婿
昭平君是公主的兒子,又娶了漢武帝約女兒夷安公主為妻,更加親上加親。皇帝是他的舅父兼岳父,貴盛已極,炙手可熱,養成了他驕橫暴虐的秉性,常常同一些權豪子弟一起鬥雞玩狗,招惹是非。隆慮公主臨終前對武帝說:「陛下的外甥、女婿脾氣暴躁,全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都是我嬌慣了他。我死之後,難保他不犯死罪。我就這一個兒子,懇求陛下憐憫。我想國家法律有獻金贖罪的條款,我願意拿出金千斤、錢千萬,為您的女婿豫贖死罪,陛下不會不允許吧?」
見到妹妹虛弱不堪的身子,充滿哀求的目光,漢武帝的心情十分悲痛,此時此刻,根本不容許他有絲毫的猶豫,就不住點頭,一口答應了下來。
- Oct 09 Tue 2012 17:44
項橐三難孔夫子
項橐三難孔夫子
《其一》
項橐,天生奇慧。七歲時與二,三子於土地玩築城遊戲。城既築好,則坐於城內。
孔子率諸弟子御車出遊。巧遇數小兒於馬路嬉戲。其中有一子獨坐不戲。
孔子乃駐車問曰:[獨汝不戲,何也?]
小兒答曰:<凡戲無益,衣破難縫。上辱父母,下及門中,必有鬥爭。勞而無功,豈為好事?故乃不戲。>遂低頭續以瓦片做城。
孔子責之曰:[何不避車乎?]
- Oct 08 Mon 2012 09:58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談到《禮記·經解》
南懷瑾先生在《論語別裁》中,談到《禮記·經解》,頗有趣味——
- Oct 06 Sat 2012 08:04
孔子論儒行
孔子論儒行
魯哀公問孔子儒者的行為準則是甚麼,孔子說:“儒者平時的起居十分莊重嚴肅,坐立都非常恭敬,講話有信用,行為不偏邪。走路時不走險路捷徑以貪圖便利,居住時不爭冬暖夏涼的住處。他們珍惜生命,等待時機發揮作用。”
“儒者不把金玉當作寶貝,而以忠信為寶;不求擁有土地,而把樹德立義作為安身立命之本;不祈求聚斂財貨,而把掌握淵博的知識作為富有。他們以事業為先,報酬為後,是很容易供養的。不是正義的事業儒者就不會合作,儒者與人交往就是這樣的。”
“儒者不會見利忘義。面對眾人的威脅和武力的恐嚇,至死也不會改變操守。儒者對於錯話,不說第二次;對於流言,不會追究。時時保持威嚴的儀表,對於應做的事情能夠當機立斷。這就是儒者立身的獨特之處。”
“儒者以忠信作為盔甲,以禮義作為盾牌,行為處世以仁義為準則。即使遇到暴虐的政治,也不會改變操守,儒者的立身處世就是這樣的。”
“長官採納他的建議,就堅信不疑,竭盡全力;長官不採納他的建議,也不會巴結諂媚。儒者從政就是這樣的。”
“儒者學問廣博又勤學不止,品行篤實仍不斷提高自己。不得志時不會放縱自己,仕途通達時也遵行正道。奉行以和為貴的禮儀,並以忠信為美德,以寬厚為法度。仰慕眾賢而又容納眾人。儒者的寬容就是這樣的。”
- Sep 26 Wed 2012 16:37
迴文詩
「迴文詩」又稱「迴文」。是古代的文人,在舞文弄墨之餘,為了更求聲韻與形式之美,所精心創造的屬於遊戲式的文體。又因為中國文字具有「單音、獨體」的特質,如果將詩文的字序,周而復始的倒過來迴環讀誦,字義也可以完全不變,例如: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天連水色水連天,月若不圓不若月」、「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藍天白雲照雲白天藍」等。
而若是將迴環的詩句連綴成篇,也就是迴文詩了,如王安石五言回文詩〈碧蕪〉:
「碧蕪平野曠,黃菊晚村深;客倦留甘飲,身閑累苦吟」,倒讀即變成:
- Aug 21 Tue 2012 09:52
允執厥中
允執厥中
『允執厥中』四個字是堯傳給舜的心法,舜又將它傳給禹,並將它衍繹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個字。舜為何還要再另加上前面三句、十二個字呢?宋儒朱熹說:『堯之一言,至矣,盡矣!而舜復益之以三言者,則所以明夫堯之一言,必如是而後可庶幾也。』–意思是說:『本來光是堯那一句話就夠盡至、夠透徹了,為什麼還要再另加前面的那三句呢?用意是要把堯的話說得清楚明白,一定要做到那三句話,才可能達成最後那一句話的目標。』可見,『允執厥中』這四個字仍然是十六字心法的精要。
『允執厥中』是《古文尚書 – 大禹謨》的用辭,《論語》用的則是『允執其中』,二者之差只在『厥』與『其』之一字,其實這二字都是語助詞,用以加重語氣,二者意義上並無差異。
最簡單的解釋:以現代白話言之:『允』是『允當適切』之意,『執』是『保持把握』之意,『中』就是不偏不倚的『中道』;合而言之就是『要適切允當地保持與把握不偏不倚的中道』。這樣,不論是一般的做人、處事或個人修養、參政治國都會有一定的成就。另外,也有人認為『允』是『誠信無假之心』,『執』是『堅守』之意,『中』就是『中正不偏』之道;合而言之就是『要以誠信無假之心堅守中正不偏的中道』,二者意義上的差異其實也並不大。
- Jul 16 Mon 2012 14:57
關於孟子的.成語.名言.典故
- Jul 16 Mon 2012 14:46
孔廟 孟廟對聯
紀昀(1724—1805)的一副:
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
聯語高度評價了古代偉大的先哲孔子的“文章道德”,與天不老。並說孔子的後人,同享福祿,世代尊榮。據傳“富”字上沒有一點,是寓意富貴無頂之意。
乾隆皇帝愛舞文弄墨,為大成殿寫了兩副對聯,其中一副還寫出了名:
氣備四時,與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萬世,繼堯舜禹湯文武作之師。
- Jun 20 Wed 2012 12:03
孟子
一、孟子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生於西元前三七二年。孟子遠祖是魯國上卿大夫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遷地教子」、「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孟母三遷 1.墳場..模仿送葬2.市集..學著小販叫賣3.學宮(國家教育機構)..成就其學業與德業
˙斷機教子…孟子少年不肯用功讀書,孟母乃斷織訓子,孟子始發憤勤學。
- Jun 20 Wed 2012 12:01
史記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史記卷七十四 孟子荀卿列傳第十四
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歎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異哉!
孟軻,騶人也。〔一〕受業子思之門人。〔二〕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彊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三〕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其後有騶子之屬。
〔一〕 索隱軻音苦何反,又苦賀反。鄒,魯地名。又云「邾」,邾人徙鄒故也。 正義軻字子輿,為齊卿。鄒,兗州縣。
- Jun 20 Wed 2012 11:58
朱元璋為何如此惱怒孟子
明朝開國之初,人才奇缺,朱元璋在登位的次年,即洪武二年(1369年),詔全國府、州、縣興辦學校,幾年下來,頗見成效。據《明史•選舉志》記載,雖然是窮鄉僻壤,也都有兒童入學,弦歌之聲不絕,為唐宋以來所未有。朱元璋很重視教育工作,他多次申令全國的士子非四書、五經之書不讀,孔孟之書又必須以朱熹之注為准。
馬上可得天下,但馬上不能治天下。明太祖朱元璋深諳此理,他奪取天下後,十分注重學習,在聖賢書中尋求治國之道。當他翻自《孟子》卷四《離婁章》時,龍顏大怒曰:“這老兒要是活到今天,非嚴辦不可。”因為這一章裏,有這樣一段話: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稱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稱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稱視君如寇仇”。
朱元璋親自操刀刪《孟子》
好一個膽大包天的孟軻,竟敢鼓動人們在皇帝對待他們不好時,就把皇帝當作仇敵賊寇,那還了得。《孟子》中記載了孟子時常在各國的國君面前,直言告誡,從平民的角度告誡國君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在朱元璋看來,這有傷國君的尊嚴。特別是孟子的言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更是讓這位大明開國皇帝怒不可遏:民貴君輕,成何體統?是可忍,孰不可忍?
- Jun 18 Mon 2012 14:39
禮樂制度起源
禮樂制度起源於西周時期,相傳為周公所創建。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構成整個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對後世的政治、文化、藝術和思想影響巨大。
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
隨著西周社會制度的土崩瓦解,禮崩樂壞,中國歷史進入了東周的春秋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的儒家創始人孔子面對春秋時期的社會亂相,極力主張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提倡「克己復禮」,認為只有恢復禮樂制度,實行仁愛,才能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實現「天下有道」的和諧社會。
孔子對禮的解釋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發乎情,止乎禮」
孔子對顏淵講 :一日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
1.禮的含義
“禮”的含義比較豐富,其跨度和差異也比較大。“禮”的含義,按枟辭海枠中的解釋,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 Jun 14 Thu 2012 16:53
韓愈藍關遇阻
韓愈藍關遇阻
韓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今河北省昌黎縣),因先世移居在南陽(今河南省修武縣東北三十里),所以新唐書本傳說他是鄧州南陽人。生於唐代宗大歷三年(西元七六八年),卒於唐穆宗長慶四年(西元八二四年),享年五十七歲。德宗貞元八年(西元七九二年)登進士,後來屢次應博學鴻詞試不第。歷任四門博士、監察御史、國子博士、中書舍人、刑部侍郎、吏部侍郎等官職。卒贈禮部尚書,諡文。神宗時並追封為昌黎伯。世人也稱他為韓文宮或韓昌黎。生平著作,他的門生李漢編為昌黎先生集。
幼年非常孤苦可憐,三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由哥哥韓會和嫂嫂鄭氏把他撫養長大。不幸的是他哥哥韓會在他十五歲時又死在韶州刺史任所,孤兒寡嫂,流寓江南,生活非常淒涼。好在他上進心強,不被環境屈服,在無師自通下,讀完了五經百家,不但考上了進士,而且還成了「文起八代之衰」的一代宗師,為文學的復古運動開創了先河。
為人方正,生性鯁直,仗義進言,從不害怕權勢。德宗貞元十九年(西元八○三年)曾因上疏直論宮市弊端,由監察御史被貶為陽山(在今廣東)令,由於政績很好,在憲宗元和元年(西元八○六年)六月被召回京師擔任國子博士,此後一連升了兩次官。元和七年(西元八一二年)當他擔任職方員外郎時,卻又因上疏評論華陰令柳澗事,再被貶官為國子博士,為此他心裡鬱鬱不樂,寫下了那篇文章,驚奇他的文才,就在次年(元和八年)改任他為比部郎中史館修撰。接著又連升好幾次官。
憲宗元和十四年(西元八一九年)韓愈五十二歲時,任職刑部侍郎,因為憲宗派太監杜英奇率領宮人三十人持香花到鳳翔(今陜西省鳳翔縣)法門寺去迎接佛骨到大明宮,供奉了三天後才送到廟裡去。王公大臣和庶民百姓看到皇帝這樣尊崇,都爭先恐後地去朝拜及施捨財物。韓愈看到百姓甚至有傾家當產,燒頭頂,烙手臂去寺廟表示誠心的,實在看不過去,又寫了一篇(論佛骨表)上書極諫憲宗。在疏諫中韓愈說,古時候的帝王沒有信佛,都能活到很大年紀,而且天下太平。自從佛在東漢傳入中國後,,不僅國勢衰微,那些信佛的皇帝也都短命的。這些話大大地觸怒了憲宗,要判他死罪。幸虧宰相裴度及文武大臣極力替他向憲宗求情,才蒙開恩,貶謫到潮州去做刺史。
潮州在廣東沿海邊境,唐朝時還沒有開發,是一片蠻荒之地。韓愈長途跋涉,奔走任所,走到藍關(就是藍田關,在陜西省藍田縣東南)時,因為面臨多次險境,又值大雪,人和馬都很困倦,心中感到十分痛苦和絕望。還好他的姪孫(一說姪子)韓湘在這時出現,在韓湘勸慰之下,心情才稍為好轉。
- Jun 14 Thu 2012 16:52
臘八節
臘八節
一:臘月的由來
古人習慣上將農曆十二月叫做「臘月」。為何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呢?談起這起源,恐怕必須由先民從狩獵時期剛進入農業初期的事說起。「臘」字的本義,原是把各種祭祀配合在一起舉行的意思。在古代的農業社會,一切的風俗習慣,都免不了與農業生產發生關係,農民的生活,無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是十分的忙碌,然而比較起來,大概只有冬季才有較多的空閒時間,所以常在大豐收之後的年底舉行盛大的祭典,表示慶賀和慰勉自己一年來的辛勞。
基於傳統敬祖的觀念,首先想到的祭祀對象便是列祖列宗了;同時又想到農業的收成,不單是靠人力,風調雨順也是一大主因,當然也應該感謝神靈的庇佑;最後更希望以祭典為自己驅除不祥和疫癘,永保平安,所以利用「臘祭」將各種祭祀合併在一起舉行,藉以表達自己內心的誠意,因此,把祖先、神靈和天地合在一起祭祀,便稱為「臘祭」。因而「臘」可是包含了好幾種意義的。
- Apr 19 Thu 2012 11:47
重新認識孔子 作者:楊照
重新認識孔子 作者:楊照
http://tw.myblog.yahoo.com/mclee632008/article?mid=2367&prev=2372&next=2192&l=f&fid=10
大家都知道子路是誰,他的死亡是很戲劇性的。這件事記載在《 左傳.哀公十五年》,衛國之亂, 太子蒯聵出亡後又回到衛國時發生的。蒯聵的外甥名叫孔悝, 統領一座城,蒯聵為了建立自己的勢力想尋求他外甥的協助, 但對方怕得罪 國 君拒絕了,蒯聵竟然就直接進程挾持了孔悝。 當時子路是孔悝的朝臣, 而在衛國的朝廷裡還有孔子的另一名學生子羔。子羔看狀況不對, 逃離了衛國,要到陳國去,剛好碰到了要從陳國入衛國的子路, 子羔就警告子路:衛國情況很危險,不能再進去了, 子路卻覺得自己當人家的家臣,沒有怕死的道理, 所以還是回返衛國。
當然他就遇到了蒯聵。子路質問蒯聵,為什麼挾持孔悝? 還威脅蒯聵,如果蒯聵敢殺了孔悝,他會馬上找人繼承孔悝, 仍然不會和蒯聵結盟。除此之外,子路還罵蒯聵是個膽小鬼。 蒯聵被罵得火大,就派石乞和盂黶去擊殺子路。
- Apr 19 Thu 2012 10:16
諸葛亮《誡子書》
諸葛亮 寫給兒子諸葛喬(一說諸葛瞻)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官至丞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