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經典論文與常識 (17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箕子之明夷

箕子是殷紂王的親戚。紂王剛開始使用象牙筷子,變的奢侈起來時,箕子嘆氣說:「他用了象牙筷子,就一定會想配上玉環;用上了玉環,就一定會想得到遠方各種珍罕新奇的東西來使用。車馬宮室,以及種種奢侈之舉就要從這兒開始,而紂王也就要耽於安逸,不思振作了。」果然,紂王變的越來越奢侈,貪圖享樂,行為殘暴。

箕子向紂王進諫,紂王不聽。有人勸箕子說:「你可以離開紂王了。」箕子回答說:「為人臣子,如果因為君王不聽自己勸諫,就離開君王,那就是以這樣的行為來彰顯君王的罪惡,而為自己在百姓那兒爭得好名聲。我不忍心這樣做!」於是披散頭髮,假裝發瘋,去當別人的奴隸,從此不過問政事。有時候,他也藉彈琴來抒發心中的悲苦,人們稱他彈的曲調為「箕子操」。

周武王討伐紂王,滅掉殷商之後,就去訪問箕子,向他討教治理百姓所需掌握的天地倫常的道理。箕子就向武王陳述了自己的觀點,武王聽了非常高興,把箕子封在了朝鮮,而且並不把他當作周朝的臣子。

後來箕子回中原朝見周天子,路過殷商故都的廢墟,看到宮室都已毀壞,上面已經長出了青青的禾苗。箕子非常傷心,想要哭泣,又覺的不可以,因為只有女人才愛哭,於是寫了名為《麥秀》的詩,以歌當哭。詩中說:「麥芒尖尖啊!禾苗油油。那個頑皮的孩子啊!不聽我的好話。」其中頑皮的孩子,說的就是紂王。殷商的遺民聽了,無不為之流淚。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三家分晉”看“德”與“才”

 
“德”與“才”是古人很早就注意的問題。根據所選用人員具備“德”與“才”的多少有無,宋代的司馬光曾將之劃分為三類:德才俱無的愚人,才勝於德的小人和德勝於才的君子。現實生活中,德才兼美的人畢竟是少數,面對“德”優或“才”優甚至二者均談不上優的人選時,我們如何抉擇和應對呢,也許歷史上“三家分晉”的故事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春秋時,晉國大夫智宣子准備在兩個兒子智瑤與智宵之間選一人作為接班人。智宵沒有突出的才能,也沒有明顯的缺點,較為平庸。智瑤則有五項突出的優點:長發高大,比較帥﹔精於騎射,有武藝﹔能唱會跳,才藝高﹔能寫善辯,文采好﹔堅毅果敢,有氣魄。擁有這麼多優點,加之較為強盛的武力,智瑤很可能繼晉文公之后成為春秋時代又一位由晉而興的諸侯霸主。不幸的是,他有一個明顯的缺點:狂妄傲慢。毫無疑問,這是“德”方面的嚴重缺陷。在嗣君確立問題上,智宣子的雙眼顯然是被智瑤的諸多優點光環給炫暈了,沒有聽從謀臣智果改立智宵的建議,將權力的魔杖交給了智瑤。這個錯誤的決定最終導致了智家的滅亡。

  智宣子死后,智瑤掌控晉國。在藍台與韓國君相會宴時,戲弄國君韓康子,侮辱國相段規。懾於智家強大,韓康子君臣滿腹怨氣卻都銜恨隱忍。謀臣智果看出其中微妙,提醒智瑤要防備韓國。智瑤狂妄地說,生殺大權在我手中,誰能傷害得了我呢。智果聽到這樣的話,氣憤地反駁,螞蟻、蚊子都能傷人,何況是一國君相呢。智瑤不聽。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年譜

 

一歲 公元前551年,周靈王二十一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歷 八月廿七日 ,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城東南尼山附近;今尼山下有“坤靈洞”,傳說為孔子誕生地)。因父母禱於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

 

二歲 公元前550年,周靈王二十二年,魯襄公二十三年,孔子在魯。

 

三歲 公元前549年,周靈王二十三年,魯襄公二十四年,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去世,葬於防(今曲阜縣東二十五里處之防山,今稱梁公林)。孔子的母親顏征在攜孔子移居魯國的首都曲阜闕里定居,孤兒寡母,家境貧寒。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子」作尊稱揭祕〉讀後

高雄師範大學經學研究所 副教授  蔡根祥

 

看到了《國文天地》第二二五期裡,刊登了鮑延毅教授的〈『子』作尊稱揭祕〉一文,心裡一陣興奮,因為我也對這個問題存疑了很久了。而當我讀完之後,心裡卻產生了更多的疑問,不得不冒昧地提出來,說一說我的想法。

 

鮑教授以為「子」之所以可作為尊稱,是因為「子」是商代的皇族族姓;因此,姓「子」的就是商朝的貴族,既為貴族,所以就可以引伸為尊稱。而傳說中商朝的老祖先契,是他的母親簡狄吞下了一枚「玄鳥」卵而得孕生下的,所以後來帝舜命契為司徒,封于商,賜姓「子」。而商朝之所以姓「子」,鮑教授引證「師田父尊」以及「召伯虎敦」的「子」字型作「 」「 」像個小燕子的形象,而且翼、尾特別鮮明,來證明商朝姓「子」的傳說,所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是有根據的。這樣,似乎真的就能很合邏輯地說明「子」之所以為尊稱的原因了。其實,

鮑教授說了兩件事,第一是說「子」何以為尊稱,第二是商朝何以姓「子」。然而我對鮑教授所說的兩點都有不同的看法,茲分述如下: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一毛不拔:本指戰國時楊朱所倡的為我、貴己學說。語本孟子˙盡心上: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後用以譏諷人極端吝嗇、自私。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都像你這一毛不拔,我們喝西北風!文明小史˙第五十五回:王明耀是一毛不拔的,也混在裡面,白吃白喝。


2 一傅眾咻:一人教誨時,眾人在旁喧擾。比喻學習受到干擾,成效不佳,或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語本孟子˙滕文公下: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3 一暴十寒:語本孟子˙告子上: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如:他無心於課業,唸一天,玩十天,一暴十寒如何能把書唸得好?


4不言而喻:事理淺顯,不待說明,即可曉悟。孟子˙盡心上: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老殘遊記二編˙第一回:當日在揚州與老殘會過幾面,彼此甚為投契,今日無意碰著,同住在一個店裡,你想他們這朋友之樂,儘有不言而喻了。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浩天有正氣, 人間存丈夫----說正氣歌的正氣 (汪榮祖) (世界日報之上下古今版)

 文天祥之值得敬仰,不僅僅是忠君愛國,蓋幾千年來多少朝代興亡,為前朝殉難的忠君愛國人士不知凡幾,而文天祥儼然千古一人,端因其不同於一般的殉難者。他不僅言為心聲,耿耿丹心昭然於正氣歌,而且身體力行,說到做到(註一  在文後)確實展現了「沛乎塞蒼冥」的正氣。

 十二正氣典範

 文天祥所表現的正氣一點都不抽象,他在〈正氣歌〉裡,明確列舉十二個歷史人物作為典範,他們是他心目中天地間正氣的代表,也是他身體力行的榜樣。他們是些什麼人呢?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下愈況≠每況愈下

中國文字千變萬化,例如成語,簡單的幾個字就能表達深遠的意義,但也正因如此,常看到有人誤用成語,今天我就來談談幾個錯用成語的狀況。

首先,來看看「每下愈況」這個成語,很多人都以為「每下愈況」跟「每況愈下」是同義詞,就是越來越糟糕的意思。其實錯啦!

「每下愈況」這個成語出自《莊子.知北游》,篇中記述戰國時的東郭子向莊子請教。東郭子問莊子:「你所說的道,到底在哪裏呢?」莊子說:「無所不在。」東郭子請莊子說得具體一點,莊子就舉例說螞蟻、草、磚瓦甚至大小便,都是道所在的地方。

郭子見莊子愈說愈低下,便不想聽下去。莊子於是向他解釋:「愈從低微的事物去推求,愈能看出事物的真實情況。就像市場上的豬販用腳踏豬來估量豬的肥瘦一樣,愈往下踏在豬的小腿處,就更加明白豬的肥瘦,這叫做『每下愈況』。」因為豬的小腿是最難肥的部位,如果往下一直踏到豬的小腿上,豬肉仍是結實肥美的,那就是肥美的豬了。

原文為:「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

因此,成語「每下愈況」在《莊子》原文中,含有由比照而顯明的意思。

愈:更加
況:由對照而顯明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孔子的願景1               94.03.28

綱要:

前言:孔子的祖先

一、夫子的胸懷大志:

二、夫子蒙受三難

三、夫子的魄力-明知不可為而為

四、夫子的願景--天下有道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台南市孔子廟  建築特色之一 】

 

三百多年來,孔廟歷經數次重大整修,歷史性風貌逐漸發展,至今成為府城台南最完整的傳統閩南建築組群,列為一級古貴。現今台南市孔子廟之空間格局,在東側立有泮宮坊,南有泮池。泮宮坊為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立,蔣元樞理修,為仿木構造之石坊,泮池為圓形,與庭園相接之牆上嵌有「思樂泮水」石碑。


  泮池之來源是因孔子廟與地方官學合稱學宮而來,若以天子之學辟雍相對於中央國子監,地方之學宮就相當於諸侯之學泮宮。辟雍環繞以圓形水池,泮宮則繞以半圓形水池,所以孔子廟會設有一半圓形之泮池來紀念此事。廟界以東西大成坊為入口,東入口前牆面嵌有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奉旨設立的「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碑,東大成坊上懸「全台首學」四字,現為孔子廟之總入口,西大成坊僅臨忠義國小校園,平常不開放,庭中古木參天。

  台南市孔子廟主體建築部份依循左學右廟之規制,廟前東西分設有禮門與義路,大成門為入口,兩側為節孝、孝子祠與名宦、鄉賢祠。大成殿為主體,兩側前為東、西廡,後為禮器及樂器庫。後殿為崇聖祠,其旁分別是典籍與以成書院。大成殿位於台基之上,階梯中央為一斜坡稱為「御路」,刻以棋琴書畫與龍頭,古時平常人不准行走,只有新科狀元與皇帝祭孔時才得行之;平台前後圍以腰牆,角落上立小獅各具姿態,古樸可愛,角落下為螭首,實為排水之用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南孔廟 






台南孔廟又稱文廟,建於明永歷年間,是全台最早的文廟,也是清末之前最高的官辦學府,故有「全台首學」之稱,今已列屬一級古跡,孔廟廟堂文物眾多、殿宇恢宏,不愧為文廟之宗。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至聖先師孔子,禮中庸謂孔子天下至聖,至聖之號本出此;稱先師者,以孔子為萬世師表也明世宗嘉靖九年禮部議稱:「人以聖人為至,聖人以孔子為至,宋真宗稱孔子為至聖,其意已備,今宜於孔子神位題至聖先師孔子,去王號及大成文宣之稱;改大成殿為先師廟。四配稱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十哲以下凡及門弟子皆稱先賢某子,左丘明以下皆稱先儒某子,不復稱公、侯、伯、製木為神主,其塑像即摒撤。又定制先師南向,四配東西向,以及十哲東西向」


孔子一生致力於教育工作。他創新教學方法,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的精神,樹立了良好的師德典範。他的的教育思想對後代有深遠影響。孔子是做為“人倫之楷模,萬世之師表”而被後人尊崇的。他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綱常被封建統治者用來維繫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關係,維持封建社會的軼序。他授徒三千,賢者七十二人,以其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在當時被尊為顯學,漢代被定為一尊,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的思想更奠定了中華文化之根,深深地滲入到中國人的血液中。孔子所培養出了子夏、子遊、子張、曾參等才華出眾的弟子。這幾個人後來大都從事了教育事業。對儒家學派的形成與發展,以及孔子思想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漢代,孔子被經今文學家奉為有德無位的素王。西元元年,孔子始有封號,漢平帝劉衍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其後,在封建王朝中孔子又屢次被尊封。孔子先後被尊封為“文聖尼公”、“至聖文宣王”、“大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至聖先師”等。民國年間“國民政府”派專員祭祀孔子,祭文仍稱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據《謚法》說:“揚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經天緯地曰文”,“道德博文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聖善周聞曰宣”。至於“大成”,是讚揚孔子及古聖賢之大成,“至聖”則是說孔子是最高的聖人。由歷代王朝給孔子的封號可見他們對孔子的最高讚譽及對孔子思想學說的尊崇。孔子作為萬世師表的至聖先師的地位也在這些尊封中確立下來。

參考資料 http://big5.china.com.cn/culture/txt/2006-10/16/content_7244897.htm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四配十二哲

  上古有以德配天的傳統,行祭天大禮時,夏後氏以黃帝配享,殷人以帝嚳配享,周人以後稷配享。 上古有以德配天的傳統,行祭天大禮時,夏後氏以黃帝配享,殷人以帝嚳配享,週人以後稷配享。 這種形式也為祭孔禮儀所仿效,孔廟以四位最傑出的孔門弟子顏淵、曾參、子思、孟軻配享,稱為"四配",但四人進入配享的時間有先後。 這種形式也為祭孔禮儀所仿效,孔廟以四位最傑出的孔門弟子顏淵、曾參、子思、孟軻配享,稱為"四配",但四人進入配享的時間有先後。

十二哲

  如果說"四配"是祭孔時陪祭的第一等級,那麼"十二哲"就是其第二個等級了。 如果說"四配"是祭孔時陪祭的第一等級,那麼"十二哲"就是其第二個等級了。 據《論語-先進》,孔子曾經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評定他的學生的優長:"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據《論語-先進》,孔子曾經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評定他的學生的優長:"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三經

宋代列孟子於經部,與易經、尚書、詩經、周禮、儀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合稱為「十三經」。

十三經是儒家最基本的典籍,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承。

十三經是由漢朝的五經逐漸發展而來的,最終形成於南宋。

漢朝:五經
主條目:五經
漢朝時,以《易》、《詩》、《書》、《禮》、《春秋》為五經,立於學官。

唐朝:九經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