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之心
一段傳奇美好的故事

文/滿濟
⋯⋯
如果說玄奘大師西行求法的撼動人心,是雄偉的高山,那麼他以河流的柔軟,度了窺基,他們師徒之間流傳的故事,千年前是神話,千年後還是神話。

玄奘的功績,譯經事業之外,最重要的是他寬容年少窺基的輕狂、自大,才有唯識宗的肇建,也造成窺基成為當代的「百論疏主」,創下唯識學的輝煌時代。

俊秀的窺基出生於長安,父親是將軍,出身貴族名門,學問、外貌、家世都是優異傑出。改變他一生的時候到了。

唐貞觀十九年(公元六四五),玄奘從印度歸國,回到長安城,著手進行譯經事業,他希望能找到資質好的、可以傳承心法的人才。偶然在路上遇到窺基,見其眉目俊秀,語言敏捷、舉止沉著,有意度他為弟子。

惜才的玄奘大師親自向他的父親商量,父親欣然應許。窺基性情剛烈有主見,面對父親的承諾,他極力的抗拒,大膽的提出三項要求:「不斷情欲、不斷葷血、過中可食。」玄奘大師毫不考慮就答應下來,引起長安城一片譁然。

十七歲的窺基,出家後,不把戒律放在眼裡,無視於他人異樣的眼光。外出時有女眷、葷食相隨,當華麗的三車招搖過市,玄奘大師勇敢的承擔信眾、教團內的指謫,他寬容,不加評論窺基的行為,因為他明白,慧心的窺基,假以時日,在佛法薰染下,必然會徹見這些感官、五欲暗藏的汙濁。

沒有玄奘的心量,能慈悲容受三車和尚,就不可能造成未來百部論疏的「窺基大師」,他們師徒的「故事」,讓人們驚嘆,如果一位老師不具慧眼識人,是無能分辨魚目明珠;一位雖有千里馬潛能的學生,若不逢明師點撥、培養,也可能一生平庸無所作為。

冬季讀《大般若經》,重溫兩位千年前美好的人物故事。玄奘視窺基為衣鉢傳人,他的五性宗法、因明要義等,只傳授給窺基一人而已。窺基也能不負期望,辛勤的著述與弘法。

麟德元年(公元六六四),玄奘在玉華宮譯場圓寂,譯經事業中止。窺基重新回到大慈恩寺,領導譯經,並全力撰述唯識學的相關著作。五十一歲的窺基,創造不可思議的「百部論疏」的奇蹟,在慈恩寺翻經院圓寂,並長眠於玄奘大師附近的塔院。

三車和尚也許是民間版的傳說,但玄奘大師接受窺基的狂躁,讓我們見識到一代大師他心內無比容量,因為他具足這樣無邊的容量,今日,我們才有福,讀誦浩瀚如星空的《大般若經》,每字每句如星光日月,指引我們前往菩提道的路途。

夜再長,路再暗,只要願意翻開經冊,那千年不滅之光,將穿透幽冥,與我們相陪隨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