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疏解
論語疏解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義理組讀書會
日期:1993.10.24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這個對答當中,那一個字是要領呢?求。「求」是我主動去求,「與」是別人自動給與,所以求是被動的。子禽問,夫子為什麼到一國家必立刻掌握一個國家的要政、政策方向?假如立刻請他來主掌國政,孔子立刻可以接手,就這麼厲害,為什麼這麼厲害呢?子禽不懂。「求之與,抑與之歟?」人家會主動告訴我們夫子國政嗎?這是可以起疑惑的。問這個問題,眼光很銳利。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不是「求」,假如這是求,也是不同意義的求,這是求之在我的求,這種求不是有條件、有目的,只是義之所在,所以別人就自動能夠信任他。這是一種信賴,用基督教之語講叫信靠,可以信靠。信靠誰呢?在基督教講,叫信靠耶穌,你可以信,可以靠。一個人能夠讓別人信靠,可見他的德行,可以發而動人,不僅是自己內在情操好,而且他可以放出光輝而動人。當然有些人可以做假。但是國際上的人見到孔子,果然就是名不虛傳,這時候認為孔子是可信靠的人,你告訴他國家困難,孔子也不會隨便去東家長、西家短,而且你告訴他國家現在所施行的辦法,有問題問孔子,孔子也會很誠懇的回答,而且你也相信孔子是有辦法的,所以才提出來問孔子,跟孔子討論。可信靠的有兩個意思:
第一,將自已慚愧的缺憾告訴他,你知道他不會取笑你,不會流傳開。
第二,你相信這個人可以協助你。夫子溫良恭儉讓的求是不求之求,所以最後是求之在我。一個人能如此,那是不容易,一般的朋友交往之間,甚至你到某一個學校、地方,這些同事或是長官、或是部屬,他有一些困難,可以跟你商量,像這樣,就代表你的人格真的是和平中正。
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合起來就有一個形象出來,形象二字,主要是「象」,《易經》講象,象表意,而「溫良恭儉讓」是言,言不盡意,以言來表意,要把這五個字融化,融化它的語言來形成一個象,這個象背後有個意,就是一個心靈。
這個心靈很重要,錢穆先生曾經告訴人,我們讀書,尤其是讀大書(great book 經典),每一部重要的書背後都有一個心靈,這句話講得很漂亮,每一本書背後有一個心靈,你讀《史記》,你不是只讀《史記》的文章就好,你要知道寫《史記》那個人背後那個心靈,假如背後沒有心靈,只是材料,或是你把他當材料,這書對你意義就減少,他本來有心靈,你看不到,那你就讀不出他真實的味道,假如背後沒有那個心靈,只是材料的累積,你讀了也是索然無味,所以必定要讀大書,大書背後有心靈,有一個偉大的心靈,有一個高度的心靈支撐這一部大書,這叫「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個心靈就是這本書的源頭活水。
那麼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來形容生命,是有一個象,象是由意凝結出來的,這個「意」是一個心靈推出來的,所以背後有一個孔子的心靈,子貢感受到了,感受到了以後,在子貢心中有一個象,這個象用溫良恭儉讓五個方面來形容它,所以那個言是比較不重要的,那個象比較重要,那個象還不是最重要的,意才是最重要的,意是心靈,所以你如何在這裡讀出孔子周遊列國的形象,假如沒有,你讀這一章就沒有意義,意義很少。溫、良、恭、儉、讓,彷彿有孔子周遊列國那個影子在你心中產生,子貢之所以能夠這樣講,實在也是這個影子在他心中。這裡有關意、象,我們舉一個例子,讓大家更瞭解: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的故事。孔子也學琴,後來我才知道,我以前沒有學是不對的。孔子也是少年時候學琴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十五歲才開始真正有老師帶領。孔子學琴於師襄子。孔子學琴後,師襄子覺得孔子學琴學得太快了,實在是天才,「可以益矣」,可以學新的曲子了,你已習其曲,你對這個曲子已經很熟悉了,孔子說:「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數可能是節奏、弦律,輕重快慢,比較精細的。孔子希望多彈幾天,再學下一首,多彈幾天後,老師的耳朵靈敏,一聽就知道,「已習其數矣,可以益矣。」孔子認為曲子彈得中規中矩,但裏面表達什麼意義,還沒有掌握到,未得其意。過幾天再彈,老師一聽,「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說,慢!「丘未得其為人也」,我還不知道這是誰作的。不是說這個人的名字是什麼,而是這個人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能夠作出這麼高明的曲子。孔子是要得其意。所以孔子再彈,彈到有個領悟的時候,即入定的時候,他感嘆了一下說:這個人長得高,「頎人而長,眼如望洋,如王四國」說這個人眼觀四面,志氣很高,「非文王其誰能為此也!」這人如果不是文王,那會是誰呢!師襄子一聽馬上從席子跳起來,「避席再拜」,站起來跑到旁邊再拜孔子,說:這個學生厲害,此正<文王操>也。這就是文王作的曲子。果然沒錯。這就是見其人,當時沒攝影機、圖畫像,所以,所謂得其人,就是見其象,得其意。這個意凝結成象,這樣才叫真的把握到這個心靈,你要能跟這個心靈相通。
孔子學琴就是這樣學的,所以孔子的音樂素養之高,簡直你沒有辦法想像。伯牙、鐘子期,高山流水知音,孔子超過這個境界,這裡就是知音,他不僅知今人的音,他還知古人,他還可以與古人相通。「子與人歌,必使反之,而後和之」孔子跟人家唱歌,覺得唱得好,請他再唱一遍,跟他兩部合唱,音樂素養高,一聽馬上知道曲子的要點,馬上記住這個曲子。「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哭,弔喪,孔子如果有一天去弔喪,哭則不歌,那沒有每天辦喪事的嘛!可見孔子每天唱歌,所以不唱歌的人不行,要學唱歌。子於是日哭,則不歌,只有哭的時候不歌,可見天天歌。所以孔子喜歡唱歌,喜歡聽人家唱歌,而且一聽就有很深的感受。
孟子不是有一個弟子嗎?有童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說,弟子誌之,弟子呀!記得這首歌。假如你是清的水,人家就拿來洗帽帶,假如你是濁的水,人家就拿來洗腳,所以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國必自毀,而後人伐之。童子唱歌,孔子一聽就轉成這麼深的哲學意味。
孔子也喜歡聽人家唱歌,也聽音樂:「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韶是舜樂,齊、魯都是古國,保留相當高度的文化,魯國更深,但是孔子到齊國才聽到韶樂,韶樂是舜的曲子,孔子曾評論,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在齊國聽到韶樂,居然感動了三月,人家說繞樑三日,他是繞樑三月。不知肉味,吃肉沒有味道,肉本來是最有味道的,這是一個比喻,比喻最有味道的食物,在他吃起來已經變得沒有味道了,他一直念念不忘那個韶樂。三月很重要,你看到三月都要警惕一下,因為顏淵三月不違仁,所以三月代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三月就是百日,以百為期,三是一個大數,三能成眾,三、百、十萬,有時是虛數。三月不知肉味,代表很長時間不知肉味。
孔子聽韶樂是感動三個月,為什麼他有那麼深的感動的心?固然是出於韶樂之高明偉大,也是出自於孔子的心靈鑑賞能力之高,而這鑑賞能力不只是欣賞弦律而已,它裡面有所謂盡善,有所謂德,這就很難瞭解。孔子不說音樂為道德所用,前一句說盡美,所以「子謂韶,盡美矣」,先講美,「又盡善」,再講善,可見孔子對音樂,並未用道德吞沒它,音樂不是為道德服務,可是音樂裡有道德,就好像書法有書卷氣在裡面。所以如果寫書法的人只求寫得美就好,古人說這是不行的,寫得美只是技巧,裏面沒有內涵,這很重要,這是中國的藝術觀,一定要從這個地方來探討中國的藝術。
從孔子的「三月不知肉味」、「盡美又盡善」,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美與善確實不一樣。孔子很注意魯國的音樂,當時叫做禮壞樂崩,於是他跑到中央找太師,太師就是國家交響樂團總指揮,他還跟太師討論音樂,曰:「樂其可知也。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他還大言不慚跟太師說:吾自魏國返回魯國,然後樂正,而雅頌各得其所。所以叫做刪詩書,訂禮樂,連樂都要修訂,這境界不知有多高。
魯太師是何等人物呢?魯國是諸國文化最高的,而他是國家的音樂大師,那孔子還要去告訴他音樂的原理,這叫「子語魯太師樂」音樂原理要指導,連音樂技術也要指導,孔子之厲害,不得了,所以光講孔子的音樂,就知道不可輕看這個人。
孔子的弟子都學音樂,不學音樂不行,有一個證明可以知道孔子的弟子都學音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孔子笑一笑,其他人不講話,孔子的弟子也跟我們同學差不多,問什麼問題大家都不講話,這要點名,孔子就點名,「求,爾何如」,求,你怎麼樣,求就講一堆,「赤,爾何如」,公西華你怎麼樣,公西華就講一堆,那還有一個人呢?曾點,曾點在旁邊彈琴,孔子回頭過來,「點,爾何如?」曾點啊,你也說一說吧!曾點「鼓瑟希」,聲音愈來愈小,愈來愈慢,到最後鏗爾,一聲,「舍瑟」,就把瑟擺下來,「而坐」,就是跪起來,對曰「異乎三子者」說,我跟他們不一樣,講完這句話,就不講話了,孔子說,也說說看吧,「何傷也」,沒關係,你就講,那麼他就講出那一段最有名的話:「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說:「吾與點也」我跟點一樣,曾點啊,我贊成你啊。
這段變成千古佳話。曾點彈什麼曲呢?沒有曲子,因為鼓瑟希,鏗爾,隨時都可以結束。隨時可以作曲,隨時可以停止。可見藝術境界之高,藝術境界高的人,是可以隨時作曲的,孔門不得了。
還有一個證據,不只曾點,任何一個弟子都會彈琴,因為連子路都彈琴,何況其他人呢?孔子有一天聽子路彈琴,聽了耳朵難過,子路彈琴「奚為於丘之門?」他怎麼敢在我的門下彈琴。孔子跟子路的感情很好,所以他隨便說說。但這隨便說說不得了,旁邊的弟子聽到了,於是就流傳,說今天我們老師說子路的琴不好,子路琴不在我們門下,是排名之外的,於是門人不敬子路,本來很尊敬子路的,一聽到就不敬子路,孔子看到了,不行啊,大弟子怎麼喊不動了,所以孔子就替子路解危,說「由也升堂也,未入於室也」你說他不行,他總是爬到廳堂上了,還沒有到內室裡面就是了。所以子路彈琴也彈得不得了,其他弟子彈得更好,這是不得了的一個學派,就是孔門。
我們現在這個精神都不講,你五四把這個孔門打掉做什麼呢?胡適之五四運動,蔡元培是先峰,胡適五四運動是民國八年,蔡元培是民初就廢除讀經,廢除祭孔,本來每個學校都有孔子的神位,其實我們師範大學一定要祭孔,這樣才能讓學生知道教育的莊嚴,這叫做祭天、祭祖、祭聖人,你的誠敬之心才會出來,民德歸厚,老師的德厚,你才能培養學生,文化教養才可以高,像我們師範學校沒有帶頭祭孔。本來是每個學校,小學中學大學,到九二八要祭孔,這是從清朝以來的傳統,到了蔡元培一上台廢除各校祭孔,他認為,祭孔是宗教,為什麼要祭孔?如果要祭釋迦牟尼佛,如果要祭耶穌呢?他只講這個道理,但他也強調宗教可以使一個人有悲天憫人的情操,能夠使民德歸厚、溫柔敦厚,他也知道這個道理,因為蔡畢竟是留法的學生,也有相當的知識,他說我們就用美育來代替宗教:美啊,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思無邪也是一種誠敬,所謂溫柔敦厚,詩教也,這樣也可以教導人以德,所以不要用宗教來教導,用美育來代宗教。這是蔡辦學的一個特色,結果呢?也沒有實踐出來,你的美育在哪裡?我們中華民族這九十年來的美育在哪裡?我們台灣的美育在哪裡?不要說彈琴、歌唱,連讀書都沒有聲音,連讀書時,搖頭頓挫、自然的音節的讀書聲音都廢除,為什麼要廢除!因為你讀白話文,就沒有讀書的聲音可言嘛!白話文是講話的,沒有「文」,文就是文采,文采豐富才能夠搖頭擺尾,才有體會,才能一唱三嘆,所以你讀了那些意義很深的文章:先天下之憂而憂、國破山河在(老師吟唱),你自然會吟,白話文這樣吟很肉麻。詩歌來自語言,詩歌裡有深度的情感,有情感就會有抑揚頓挫,抑揚頓挫用吟,吟加上弦律就是「唱」,加上音樂就是曲,手舞足蹈就是跳舞,詩、歌、禮、樂,它本來是自然的。就這樣,全部被廢除,一點不剩!
孔子的美育,為什麼不提出來講一講呢?為什麼要廢除祭孔呢?美育的第一把交椅就是孔子,孔子教美育,教的好,孔子美,不只談琴美,各方面都美,生活美,席不正不坐,古人席地而坐。如果有菜在盤子上,那盤子叫筵,筵放在席上叫筵席。所以對於教育,我們要想辦法,讓他恢復人性之所需,其實是很容易的,我們看誰有能力,看誰能發心,將來就可以恢復!我們正在尋找讀書的聲音,讀古文啊!吟詩啊!詩歌禮樂讓他能夠恢復,就是弦歌不輟,文風鼎盛,青少年就比較不會無聊。
……「溫良恭儉讓」,一個人不要怕寂寞,有寂寞孤獨之感的人,心裡不健康了。孔子說:「德不孤,必有鄰」。有德者必然不孤嗎?是如此嗎?我們好像看到有德的人,他孤阿!所以文天祥才說:「會有撫卷人,孤燈豈長嘆」,「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你認為他德孤,其實他不孤,但他的鄰不一定在你面前,千古必有瞭解他的人,「古道」是他的鄰。「照」寫得好,因為有光才有照,古道是一片光,你讀書能讀出一片光嗎?如果不能,你讀書的功力就不夠了,這片光就是朱熹所說的源頭活水,「活水」表示背後心靈的生機蓬勃。不管是光還是水,通通代表他生命力之強,感動人心。顏色的顏就是臉,風簷兩個字連起來也蠻美的,在屋簷底下風吹來。為什麼在屋簷下讀書呢?一定在早晨,因為陽光還不能射進屋子裏來,所以在屋簷下讀書,所以清早起來就讀書,書一打開來,古人的心靈就好像一片光芒湧出來,我的臉色都被照亮了,照亮臉色,就是照亮他的心靈,他那會孤獨呢?他的鄰在古代。這是從讀書上說,不會有狐獨感。從一般做人來說,所謂人不知而不慍,「人不知」是孤獨,「不慍」就不孤獨了,即是孤獨而無孤獨的感覺。有人說我推廣讀經一定受到很多的挫折,我說,我有挫折,但是沒有挫折感。這樣才做得下去,而且不是因為使命擔當,而是本來如此,這才是自由的,無條件的,不為了什麼而推廣,道理本自如此。
據調查有50%的青年人患有憂鬱症,我說這些沒有用的年輕人,你憂鬱個什麼呀!生命正是發揚的時候,青春正當時,你憂鬱個什麼!什麼叫不狐獨寂寞,一定要呼朋引伴嗎?所以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你溫良恭儉讓,不得之也不要緊嘛!所以只問你有沒有溫良恭儉讓,以後就做這五步工夫,五項修練,溫良恭儉讓,好好去想一想,然後形成一個圖像。子貢的孔子形象,就是由溫良恭儉讓形成,孔子心中的周公,也是圖像,隨時圖像就在他面前,所以,「久已,吾不復夢見周公」,可見孔子常常夢見周公,是夢見周公的象,以及其背後的意,背後的心靈,孔子一直去揣摸、去嚮往周公的心靈,所以那個象就凝聚起來,這跟天地造化萬物是一樣,天地有個生物之心,就以陰陽二氣凝聚為物,所以天地的力量大就凝聚成我們這個形狀,未凝聚以前就是氣,凝聚以後就是質,所以我們說這個人的氣質,氣質就是天地變化出來的東西,至少周公的氣還在,周公的氣在那裡不知道,但是一個有心的人,他就感覺到周公還有氣,好像天地變化,周公還在那裡旋乾轉坤,這就叫做「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
在孔子的心目中,周公當然是神,所以隨時有這個形象出現,這個形象你要落實就雕成一個像,沒有落實就是心中的象,所以子貢善於形容聖人,溫良恭儉讓,孔子善於瞭解周公,所以常夢見周公,這些都是很偉大的心靈呀!很深刻的情操!如果你沒有這個心靈,就不能了解這些話的意義,如果你能稍稍了解這些話的意義,你就知道一個人要怎麼做人,怎麼樣開發你的性情,然後這裡始終有大樂存焉。
為什麼大樂呢?因為上通千古,下開萬世!這不是大樂嗎?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天地的心都在這裡,生民的命都在這裡,民德歸厚不是生民的命嗎?要不然生民那有命呢?大家都這麼涼薄,都很冷漠,生民那有命,生民的命都快沒了,哀鴻遍野!要先為天地立心,才能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你沒有通於往聖的心,你如何替他繼絕學!這樣你不誠懇嘛!寫一篇論文,拿個學位,就算了,不能這樣交差了事。論文可以這樣交差了事,你對自己的生命不能這樣交差了事!生命是你要過的,所以沒有生命了,就是剛才說的,沒有性情,沒有心,沒有情,這樣是對不起自己,所以不可以交差了事,要踏踏實實,民德歸厚,你對自己的生命要有一種愛惜,你要對天地一切感恩,你就必有鄰。鬼神都可以為鄰。所以「溫良恭儉讓以得之」是很漂亮的一句話。
[/watermark]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