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有關孝的篇章
《詩經》中有關孝的篇章 --〈蓼莪〉篇的補充教材
前言
高中國文課本第五冊第九課《蓼莪》一詩一直是我國孝道的代表詩作,感動中國人數千年至今亦然。民國八十四年教〈蓼莪〉一課時,一張姓同學適逢母喪數日,才講解頭幾句張同學已淚流滿面,哽咽不止,全班肅穆而為之悲嘆,我也趕緊改教下一課。後來利用張母出殯之日,張同學請假的空檔,方補上〈蓼莪〉,真正體會晉 王裒「詩廢〈蓼莪〉」的悲慟。
《詩經》除了〈蓼莪〉外,還有多篇直接或間接談及孝道,值得為高中同學介紹。然而,因為是為高中生作的補充教材,所以僅選擇孝道意旨較明確的幾篇,捨棄不少詩篇中零碎者,難度也設定在高中生的學習能力內。 子曰:「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論語.陽貨》)其中「邇之事父,遠之事君」二句,朱注:「人倫之道,《詩》無不備,二者舉重而言。」王向榮《論語二十講》:「邇之二句,是有益於人倫。」可見《詩經》記錄了不少當時的人倫。在國文教學中,宜舉《詩經》中相關篇章,以證夫子之言。本文只論「事父」(事父,實包括父母。),並歸納為下列幾個範圍:一.與〈蓼莪〉並列的〈凱風〉:這篇是〈蓼莪〉首要的補充資料。二.忠孝兩全的矛盾旄行役者思親,不得歸養:〈陟岵〉、〈鴇羽〉、〈四牡〉、〈祈父〉四篇。三.善繼人志者:〈下武〉、〈閔予小子〉二篇。四.將歸寧之喜悅者:〈葛覃〉一篇。五.念母者:〈渭陽〉一篇。
壹.〈蓼莪〉並列的〈凱風〉
邶.凱風1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2。棘心夭夭3,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4。母氏聖善5,我無令人6。
爰有寒泉7,在浚之下8。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黃鳥,載好其音9。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注釋
1凱風,《爾雅.釋天》:「南風謂之凱風。」
2棘,《詩經正詁》:「即酸棗樹。」《傳箋通釋》:「棗、棘初生,皆先見尖刺,尖刺即心,心即纖小之義。」棘心,酸棗樹之幼苗。
3夭夭,《集傳》:「少好之貌」。《詩經研究與欣賞》:「形容棘心之茁壯。」
4棘薪,《朱傳》:「棘可以為薪,則成矣。」《詩緝》:「棘心,喻子之幼小。棘薪,喻子之成立。」
5聖,《傳》:「叡也。」聖善,《詩經正詁》:「叡智而賢淑。」
6令,《箋》:「善也。」
7爰,《詩經正詁》:「發語詞,乃也。」寒泉,《詩經正詁》:「泉水清泠,故曰寒泉。」《方輿紀要》謂濮陽縣東南有浚城,又有寒泉。
8浚,《傳》:「衛邑。」在今濮陽縣南。《詩經正詁》:「二句意謂寒泉能有益於浚民,七子竟無益於母,而使母勞苦也。」
9睍睆,ㄒㄧˋㄢ ㄨˇㄢ。《傳》:「好貌。」載,《詩緝》:「則也。」慰,《傳》「安也。」此章言黃鳥猶能好其音以悅人,我七人獨不能慰悅母心。(見《集傳》)
詩義.章旨
《詩經欣賞與研究》:「慈母的撫育其子女,像和煦的南風,吹得幼苗茁長。子女成長了,慈母也勞悴得白髮蕭蕭,老態龍鍾了。本來自古天下子女有誰報答得了慈母之恩。這是兒子感謝慈母的養育深恩,自責無所成就,不能安慰老娘的詩。」
《詩經欣賞與研究》:「凱風表現了慈母的養育深思是值得我們推祟的。詩中和煦的凱風與凊涼的寒泉成對比。凱風的和煦固然吹棘成薪,寒泉的清涼來滋潤土壤,同樣不可缺 少。植物的生長,凱風與寒泉同其功。所以父母溫暖的愛護誠可感,冷竣的管教尤為可貴。陶淵明的『凱風寒泉之思』,在實際運用上,更可作懷思他母親對他的『教』『養』兼施講。此詩以凱風寒泉喻母恩,成為三百 篇的名作。唐詩人孟郊活用此意成遊子吟『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之句,遂為千古絕唱。」
《詩經正詁》:「《後漢書.光武十王傳》記章帝賜東平王書曰:『今送光烈皇后假紒、帛巾各一,及衣一篋,可時奉瞻,以慰凱風寒泉之思。』又〈章八王傳〉記和帝詔曰:『諸王幼稚,早離顧覆,弱冠柏育,常有〈蓼莪〉、〈凱風〉之哀。』兩處所記母氏皆已逝世,且〈凱風〉與〈蓼莪〉並稱,可見此詩當是母氏既逝,孝子感劬勞恩重無以報德而自責之詩。」
貳.忠孝兩全的矛盾──行役者思親,不得歸養
傜役之苦的怨歌是《詩經》中的重要主題之一,如:〈王風.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妻子懷念行役在外的丈夫。又如:〈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描繪征途勞苦。
行役的怨懟之歌,以孝養父母為主旨者有:〈陟岵〉、〈鴇羽〉、〈四牡〉、〈祈父〉四篇,零星述及者有:〈小雅.北山〉:「王事靡盬,憂我父母。」〈小雅.杕杜〉:「王事靡盬,憂我父母。」兩篇的詞句完全相同。
一.小雅.祈父
祈父1!予,王之爪牙2。胡轉予于恤3?靡所止居4。
祈父!予,王之爪士5。胡轉予于恤?靡所厎止6。
祈父士亶不聰7。胡轉予于恤?有母之尸饔8。
注釋
1祈父,《詩經正詁》:「祈,通圻。圻,封畿也。司馬掌封畿之甲兵,故呼之曰圻父。」
2予,《箋》:「我也。」爪牙,《正義》:「鳥用爪,獸用牙,以防衛己身。此人自謂王之爪牙,以鳥獸為喻也。」《詩經正詁》:「王之爪牙,王之護衛之士,蓋即虎賁也。」
3《詩經正詁》:「轉,《箋》:『移也。』恤,《傳》:『憂也。』謂憂患之地也。」
4《詩經正詁》:「所,處所。止,即居也。止居,安居也。《箋》:『爪牙之士,當為王閑守之衛,女何移我於憂,使我無所止居乎?』」
5爪士,《集傳》:「爪牙之士也。」《傳箋通釋》:「爪士,猶言虎士。」
6厎,音ˇㄓ。《爾雅.釋詁》:「厎,定、止也。」
7亶,音ㄉˋㄢ。《傳》:「誠也。」《詩經正詁》:「聰,聞也。」
8尸饔,《集傳》:「尸,主也。饔,熟食也。言不得奉養而使母反主勞苦之事也。」
詩義.章旨
《詩經評注讀本》:「這是軍士怨於久役不得安居養親的詩。」
《詩經欣賞與研究》:「這是一篇各章句法字數很不整齊的詩,讀起來有一種低沉氣咽的苦調,正表達了久役在外之軍士的幽怨情緒。前兩章怨祈父不該把他由王之衛士調來邊疆服役。末章怨祈父之裝聾作啞,不理他的怨訴,把他久留於外,使他不得侍養老母以盡孝心。不斥王之用人不當而責司馬,是詩人之忠厚處;先公而後私,是詩人措辭之得當處。」
《詩經正詁》:「全詩三章,每章四句,形式複疊。三章首句皆直呼祈父,情切而意憤也。次句『王之爪牙』,為了解詩義之關鍵。以其責在捍衛禁宮,不在行役戍守,故下句『胡轉予于恤』乃順勢而出。三章『亶不聰』,乃深斥之言。末句『有母之尸饔』,乃詩人作此詩之因,故為全詩之重心。綜觀此詩責祈父者有二:一為爪牙之士不當行役,二為有母不得奉養,而後者尤甚於前者,『亶不聰』一語即以此而發也。」
二.魏.陟岵
陟彼岵兮1,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2,猶來無止3。」
陟彼屺兮4,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5,行役夙夜無寐6,上慎旃哉,猶來無棄7。」
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8,上慎旃哉,猶來無死。」
注釋
1岵,山有草木。
2上,《集傳》:「猶尚也。」旃,ㄓㄢ。《傳》:「旃,之。」 《經傳釋詞》:「之、旃聲相轉,旃、焉聲相近,旃又為之焉之合聲。」
3《詩經正詁》:「止,留止於外也。《集傳》:『無止於彼而不來也。蓋生則必歸,死則止而不來矣。』以上數語,皆行役者設想其父念之之語也。」
4屺,山無草木曰屺。
5季,《傳》:「少子也。」《集傳》:「尤僯愛少子者,婦人之情也。」
6無寐,《集傳》:「無寐,亦言其勞之甚也。」按母命子勿睡,似不合情理。此無寐當謂勿睡得太沉、太死,亦即睡時保持警覺也。
7棄,《集傳》:「謂死而棄其屍也。」按棄謂棄我而不歸也,亦即死之意。不言死而言棄者,體父母之意,不忍正言子之死也。
8偕,《傳》:「俱也。」《詩緝》:「與同役者俱,毋失任也。」
詩義.章旨
輔廣曰:「既思其父,又思其母,又思其兄;既想像其念己之言,又想像其祝己之言,曰庶幾其謹之哉!則斯人也必能以其親之心為心,亦可謂賢矣。」
方玉潤曰:「人子行役,登高念親,人情之常。若從正面直寫己之所以念親,縱千言萬語,豈能道得意盡!詩如從對面設想,思親所以念己之心,與臨行勗己之言,則筆以曲而愈達,情以婉而愈深,千載下讀之,猶足令羈旅人望白雲而起思親之念,況當日遠離父母者乎?」
《詩經正詁》:「此行役者思家之詩。『父曰』云云、『母曰』云云、『兄曰』云云,皆想像之辭耳,非事實也。《詩序》:『(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與詩之一二章吻合,然不能包含末章之意。全詩三章,每章六句,形式複疊。『瞻望』二字為全詩之樞紐,父母兄念己之辭,全自瞻望中想像而來。而陟岵、陟屺、陟岡,則又預伏其意焉。一章言父,二章言母,末章言兄,此詩之倫理之序也。父曰猶來無止,母曰猶來無棄,止、棄皆死也,然父母愛子,不忍言死,故以止、棄代之。猶子女不忍言父母之死,而曰『見背』、『仙逝』也。至末章兄曰,始出死字,以點出止、棄所含之意焉。此詩明明行役者思親之作,然不言己之念親,反言親之念己,如此益顯其思親之切。方玉潤曰:『筆以曲而愈達,情以婉而愈深。』」
三.唐.鴇羽
肅肅鴇羽1,集于苞栩。王事靡盬2,不能蓺稷黍3。父母何怙4?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鴇翼,集于苞棘6。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7!
肅肅鴇行8,集于苞桑。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嘗9?悠悠蒼天,曷其有常10!
注釋
1肅肅,《傳》:「鴇羽聲。」鴇,《集傳》: 「鳥名,似雁而大,無後趾。」集,《傳》:「止也。」苞,《爾雅.釋詁》:「苞,茂、豐也。」是苞為茂盛之意。栩,音ㄒˇㄩ。《爾雅.釋木》:「栩,杼。」《詩經正詁》:「鴇無後趾,故雖止于苞栩,猶肅肅其羽以為平衡。」
2《詩經正詁》:「王事,為王從事征伐之事。盬,音ㄍˇㄨ。」《經義述聞》:「盬者,息也。王事靡盬者,王事靡可止息也。」
3蓺,《箋》:「樹也。」。
4怙,音ㄏˋㄨ。《傳》:「恃也。」
5《詩經正詁》:「曷,何時也。曷其有所,謂其何時將有終止也。」
6棘,酸棗也。
7極,《箋》:「已也。」
8行,音,ㄏˊㄤ。《傳》:「翮也。」指鳥翼。
9嘗,《集傳》:「食也。」今作「嚐」。
10常,平常也。《集傳》:「常,復其常也。」
詩義.章旨
《詩經評注讀本》:「這是行役者自傷不得在家奉養父母的詩。」
王靜芝曰:「肅肅鴇羽,集于苞栩者,征人自為比也。征人終日勞苦,日暮途遠,夕陽在山,隨地紮營,棲止非其所安,故因以興難,以肅肅群鴇自此。蓋鴇為雁類,本不木棲,今集於木之枝上,其所棲難安也。
普賢曰:「鴇羽詩是人民痛苦的呼聲,因為它報導的是真實生活,表露的是員實情感,所以雖樸實無華,也無特殊技巧,而感人卻很深。」
《集傳》曰:「民從征役而不得養其父母,故作是詩。」
《詩經正詁》:「全詩三章,每章七句,形式複疊。三章之首二句,皆以鴇之止息而羽猶肅肅不止,象徵自己之遷徙無定,不得安寧。『父母何怙』,為詩人作此詩之動 機。末二語呼天而問,充滿悲愴無奈之情。千古以下讀之,似猶聞其聲,猶感其情也。」
四.小雅.四牡
四牡騑騑1,周道倭遲2。豈不懷歸3?王事靡盬,我心傷悲。
四牡騑騑,嘽嘽駱馬4。豈不懷歸?王事靡盬,不遑啟處5。
翩翩者鵻6,載飛載下7,集于苞栩。王事靡盬,不遑將父8。
翩翩者鵻,載飛載止,集于苞杞9。王事靡盬,不遑將母。
駕彼四駱,載驟駸駸10。豈不懷歸?是用作歌11,將母來諗12。
注釋
1牡,指雄馬。騑,音ㄈㄟ。騑騑,《傳》:「行不止之貌。」
2周道,《集傳》:「大路也。」倭,音ㄨㄟ。《詩經正詁》:「倭遲,《傳》:『歷遠之貌。』《集傳》:『回遠之貌。』即迂曲遙遠貌。」
3懷,思也。懷歸,思歸。
4嘽,音ㄊㄢ。嘽嘽,《詩經詮釋》曰:「此形容馬行聲也。」駱,音ㄌㄨˋㄛ。《爾雅.釋畜》:「白馬黑鬣(ㄌㄧˋㄝ),駱。」
5《詩經正詁》:「遑,暇。啟處,《傳》:『啟,跪。處,居也。』按古人席地,跪與坐皆膝著於席,故跪與坐無別。啟處,猶言安居、止息。」
6翩翩,《集傳》:「飛貌。」鵻,音ㄓㄨㄟ。鳥名。
7載,則。
8將,《傳》:「養也。」下二「將母」之將義同。
9杞,音ㄑˇㄧ。郭璞注:「今枸杞也。」
10驟,音ㄗˋㄡ。《說文》: 「驟,馬疾步也。」陳奐《傳疏》:「載驟,猶載馳。」駸,音ㄑㄧㄣ。駸駸,《傳》:「驟貌。」即疾馳貌。
11是用,朱守亮《評釋》:「是以也,所以也。」作歌,即作此詩。
12諗,音ㄕˇㄣ。《爾雅.釋言》:「諗,念也。」《經傳釋詞》曰:「來,猶是也。將母來諗,言我惟養母是念也。」
詩義.章旨
《詩經評注讀本》:「這是服役者,久不得歸而念其父母的詩。」
方玉潤《詩經原始》曰:「詩之所以次鹿鳴者,以上章君之待臣以禮,故此章臣之事君以忠,上下交感,乃成泰運。然勤勞王事,固人臣所當忠;而不遑將母,又人子所宜孝。故不敢以將母之情而來告,然後忠孝可以兩全。」
《詩經正詁》:「全詩五章,每章五句,形式複疊。『懷歸』二字,為全詩之重心。一章『傷悲』,開啟下三章『不遑啟處』與『將父』、『將母』,末章以『作歌』總結,章法井然。詩有縱面承接,亦有橫面連貫,讀詩者縱橫以觀,則詩義畢現矣。三、四章起句易馬為鳥,三章曰『載下』,四章曰『載止』,似另有寄托。末章起句又轉用馬,且曰『載驟』,似托意斷絕,又回至現實,唯有『作歌』以寄意焉。末句『將母來諗』,最為傳神。蓋子女之於父母,無不尊父而親母。形諸語言文字,雖先父而後母(《詩》文無不如此),實則心中無不愛母甚於愛父也。此詩作者透露內心真實情感,不為禮教所拘,使千古以下之人讀之,猶共鳴不已。勞於王事,忠也,公也;將父將母,孝也,私也。此詩忠孝並陳,公私兼顧,無怪乎後世邦國燕禮歌之,鄉飲酒禮用之,大學始教亦教之也。」
參.善繼人志者──以繼承先祖德行、志業為孝行
《中庸》:「武王周公其達孝者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法先祖之美德,繼承遺志發揚光大之,是儒家的重要孝行。《詩經》中除了〈下武〉、〈閔予小子〉以孝為詩旨,強調「法祖德」、」繼祖志「外,詩中有此意者尚有:〈小雅.斯干〉:「似續妣祖,築室百 堵,西南其下。」〈大雅.假樂〉:「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周頌.維天之命〉:「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都顯明法祖繼志的重要。又如:〈大雅.思齊〉:「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 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頌周氏三母之德,亦是說文王之聖其來有自。
一.大雅.下武
下武維周1,世有哲王2。三后在天3,王配于京4。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5。永言配命6,成王之孚7。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8。永言孝思9,孝思維則10。
媚玆一人11,應侯順德12。永言孝思,昭哉嗣服13。
眧茲來許14,繩其祖武15。於萬斯年,受天之祜17。
受天之祜,四方來賀。於萬斯年,不遐有佐。
注釋
1《詩經正詁》:「下,《詩記》:『下者,繼上之辭也。』武,與『繩其祖武』之武同,蘇轍《詩集傳》:『_也。』下武,《毛鄭詩考正》:『謂繼承步武也。』句言能繼承先祖者,惟有周家耳。」
2世世代代有明智之王也。
3三后,指大王、王季、文王也。三后已去世,故曰在天。
4《詩經正詁》:「言武王在鎬京,能配三后之德也。」
5《詩經正詁》:「世德,高本漢《詩經注釋》:『累世的德行。』即先祖之德行。作,《詩經詮釋》:『則也。』求,追求、尋求也。句言武王追求先祖之德也。」
6言,語詞。句言永遠配合天命。
7《詩經正詁》:「成,動詞,成就也。孚,《箋):『信也。』《集傳》:『能成王者之信於天下也。』
8《詩經正詁》:「式,《傳》:『法也。』言為天下之法則也。」
9《詩經正詁》:「孝思,孝敬之意念也。言永存孝敬先王之思也。」
10則,法也。武王以孝思為則也。
11《詩經正詁》:「媚,《箋):『愛也。』茲,《箋》:『此也。』一人,《傅》:『天子也。』《集傳》:『謂武王也。』言天下之人皆愛戴武王也。
12《詩經正詁》:「應,即今所謂反應、回應也。侯,《傳》:「維也。」語詞,猶以也。順德,孝順之德。句謂武王應天下以此順德也。」
13《詩經正詁》:「昭,《正義》:「顯明也。」服,《箋》:「服,事也。武王之嗣行祖考之事,謂伐紂定天下。」陳奐《傳疏》;「嗣服,猶言纘緒也。」
14茲,《集傳》:「茲、哉聲相近,古蓋通用也。」來,《集傳》:「後世也。」許,《傳);「進也。」言顯明武王之德於後來者。
15繩,《集傳》:「繼也。」武,《傳》:「迹也。」言繼承先祖的步武也。
16於,音ㄨ,嘆詞。斯,語詞。
17祜,福也。
18《詩經正詁》:「不遐,不致,不會。《詩經詮釋》:『佐字古但作左:左,竦外之也。言千秋萬世,亦不至有疎外周室而不親附者也。』」
詩義.章旨
《詩經評注讀本》:「這是讚美武王的文德能繼承先人之緒而有天下,以開後嗣天祐萬年之福的詩。」
《詩序》曰:「《下武》,繼文也。武王有聖德,復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
《集傳》曰:「此章美武王能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而有天下也。」其說尤洽。
《詩經正詁》:「全詩六章,每章四句。一章『王配于京』一語為全詩之重心,詩人明示此王乃繼在天三后而現今在京 之王。其不加『武』字,當是由於王尚在京,未有諡號之故。是則此詩當作於武王在位之時也。二章言王在京 求三后之世德而配天命。三章言王臨下以孚,繼武孝思,二者即世德也。四章重述前章之意,並明示孝思即世德也。五章言王能昭示子孫,繼武祖先,以受福萬年。所謂光前裕後也。末章承前章之旨而預期傳世萬年。全詩重在繼武世德,而所謂世德,即孝思而已。〈中庸〉謂:『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又讚其『達孝』,觀乎此詩,信然!」
二.周頌.閔予小子
閔予小子1,遭家不造2,嬛嬛在疚3。於乎皇考4,永世克孝5。念茲皇祖6,陟降庭止7。維予小子,夙夜敬止8。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10。
注釋
1閔,可憐。予小子,《集傳》:「成王自稱也。」
2造,《毛詩傳箋通釋》:「造,至也。至,猶善也。不造,猶不善也。不善,猶不淑也。」句言遭逢家庭不幸也。
3嬛,音ㄑㄩˊㄥ。嬛嬛,蘇轍《詩集傳》:「無所依怙也。」疚,《傳》:「病也。」句言孤獨無依在病之中。
4皇考,《箋》:「武王也。」
5永世,《集傳》:「終身也。」句言武王終身能孝也。
6皇祖,《箋》:「文王也。」
7《詩經正詁》:「陟降,往來也。止,語詞。按『陟降庭止』猶〈清廟〉『奔走在廟』也。二句言念此皇祖文王往來於庭也。」
8敬,《箋》:「慎也。」句言日夜敬謹不怠也。
9皇王,《箋》:「文王、武王也。」
10《詩經正詁》:「序,《傳》:『緒也。』陳奐《傳疏》:『繼緒,猶纘緒。緒、業一義之引申。」思,《經傳釋詞》:『思,句中語助也。』不忘,即〈烈文〉『於乎前王不忘』之不忘。句言繼文武之業而不敢忘也。」
詩義.章旨
《詩經正詁》:「此成王免喪始朝於廟之詩。《詩序》曰:『〈閔予小子〉,嗣王朝於廟也。』《箋》:『嗣王者,謂成王也。除武王之喪,將始即政,朝於廟也。』由詩文『嬛嬛在疚』、『皇考』、『皇祖』等語觀之,其說是也。故《集傳》亦曰:『成王免喪始朝於先王之廟而作此詩也。』惟何楷全詩一章,十一句。首三句自傷之語,亦示自今而免喪臨朝也。下四句分述父、祖之德。先父後祖者,父親祖疏也。末四句述己之志,在於繼父祖之緒,夙夜敬止而已。此正全文之重心也。」
肆.將歸寧之喜悅者
〈葛覃〉是《詩經》中有關孝的詩篇中,唯一充滿期待、喜悅的一篇,讀之,不禁雀躍。《詩經》歌頌愛情喜悅的情詩戀 歌比比皆是,如〈周南.關雎〉、〈秦風.蒹葭〉既優美又快樂。然談及「孝養」時,何以多述不得孝養的悲苦,而不頌揚孝養之樂?為什麼「孝」竟然是如此沉重?是偶然?或有其時代、社會的因素?似乎值得再深入探究。
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1,施于中谷2,維葉萋萋3。黃鳥于飛4,集于灌木5,其鳴喈喈6。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7。是刈是濩8,為絺為綌9,服之無斁10。
言告師氏11,言告言歸12。薄汙我私13,薄澣我衣14。害澣曷否15,歸寧父母。
注釋
1《詩經正詁》:「葛,草名,蔓生,莖細長,莖之纖維,可織葛布。覃,《爾雅.釋言》:「覃,延也。」即長也。」
2施,音ˋㄧ,蔓延之意。中谷,谷中。
3維,其也。萋萋,《傳》:「茂盛貌。」
4黃鳥于飛,言黃鳥正在飛。
5集,止息。
6喈,音ㄐㄧㄝ。喈喈,鳥鳴聲。見《說文》。
7莫莫,《集傳》:「茂盛貌。」《傳箋通釋》:「猶言萋萋。」
8《詩經正詁》:「刈,音ˋㄧ。《釋文》引《韓詩》曰:『取也。』即割取之意。是刈,《正義》:『於是刈取之。』濩,音ㄏㄨˋㄛ。《傳》:「煮之也。」是濩,《正義》:「於是濩煮之。」
9《詩經正詁》:「絺,彳。裕,ㄒˋㄧ。《傳》:『精曰絺,粗曰綌。』即細葛布,粗 葛布。
10服,穿著。斁,音ˋㄧ,《傳》:「厭也。」
11《詩經正詁》:「言,發語詞,下同,相當於乃字。見《古書虛字集釋》及胡適〈詩三百 篇言字解〉。師氏,《傳》:『師,女師也。古者女師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猶後世之保母。」
12歸,歸寧。
13《詩經正詁》:「薄,《廣雅.釋詁》:『迫也。』猶口語趕快。汙,《集傳》:『煩撋之以去其汙。』即洗衣搓揉之以去其汙。私,《傳》:『燕服也。』即便服。」
14《詩經正詁》:「澣,音ㄏㄨˇㄢ。《箋》:『謂濯之。』即洗濯之意。衣,《傳》:『公服。』《集傳》:『禮服也。』」
15害,ㄏˊㄜ,何也。否,否定。句言為什麼有的澣?有的洗呢?(因為官服是絲質上有繡花,只能在水中擺一擺──澣,不能搓揉──洗。)參看李辰冬《詩經通釋》
詩義.章旨
《詩經正詁》:「此貴婦人自詠歸寧之詩。全詩三章,每章六句。一章寫春日谷中草盛鳥鳴之景象,二章寫采葛製作絺綌之情形,卒章寫歸寧之喜悅,末語『歸寧父母』始點出全詩之主題。一章全在寫景。二章『是刈是濩,為絺為綌』,寫其勤也。卒章『言告師氏,言告言歸』,寫其謹也。『薄汙我私,薄澣我衣』,則寫其樂也。方王潤《原始》曰:『此賦歸寧耳,因歸寧而生澣衣,因澣衣而念絺綌,因絺綌而想葛之初生至于刈濩。『又曰:『三章三『言』字、兩『薄』字、兩『害』字,說得何等從容不迫,的是大家閨範賢媛口吻。』」
伍.念母者
俗語說:「見舅如見娘。」《渭陽》含蓄迴環的表達思母之情,乍讀之覺平淡,細細玩味,深情悠遠,正是「悠悠我思」。
秦.渭陽
我送舅氏,曰至渭陽1。何以贈之?路車2乘黃3。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4玉佩。
注釋
1曰,發語辭。渭陽,渭水之南。
2路車,《集傳》:「諸侯之車也。」
3乘黃,《集傳》:「四馬皆黃也。」
4瑰,音歸,ㄍㄨㄟ。《傳》:「瓊瑰,石而次玉。」 《毛詩傳疏》:「此玉佩猶佩玉,瓊瑰玉佩,猶佩玉瓊琚耳。」
詩義.章旨
《詩序》:「〈渭陽〉,康公念母也。康公之母,晉獻公之女。文公遭驪姬之難,未反,而秦姬卒,穆公納文公,康公時為太子,贈送文公于渭之陽,念母之不見也,我見舅氏,如母存焉。及其即位,思而作是詩也。」
《詩經正詁》:「然八句之中,『悠悠我思』一句為全詩之重心,亦為全詩之最感人語,《詩序》固已標明其旨矣。《正義》曰:『二章皆陳贈送舅氏之事,悠悠我思,念母也。因送舅氏而念母,因念母而作詩。』《詩緝》曰:『送舅而有所思,則思母也。此詩念母而不言母,但言見舅而勤拳不已,自有念母之意,讀之者但覺其味悠然深長也。瓊瑰玉佩者,雖贈之貴矣,然未足以舒我心之思也。』《詩經通論》曰:『悠悠我思句,情意悱惻動 人,往復尋味,非惟思母,兼有諸舅存亡之感。』嚴、姚二氏可謂深得其味者矣。」
後記
本篇嚴格來說,只作了蒐集、注釋及編輯的工作,論理的部分較少,不妨美其名為「述而不作」吧!其中亦發現很多值得研討的議題,希望有機會我能再接再厲!一方面也希望同學透過這樣的閱讀,除了認識我們討論的主題──《詩經》中有關孝的資料之外,可否試著分析與統整資料?甚至以此資料為始點,再蒐求相關史料,進一步分析其社會、文化圪等因素,有更深入的論述,青出於藍!
丁丑年晉江徐茂瑋於人境軒
參考書目
詩經正詁 余培林 三民書局
詩經通釋 李辰冬 水牛出版社
經欣賞與研究 縻文開.裴普賢 三民書局
詩經評注讀本 裴普賢 三民書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