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的梁啓超教育九個孩子成才
時間:2016-09-21 15:58 | 來源:讀經雜誌| 作者: 魯東大學歷史文化
原标題:像梁啓超一樣做父親(一家三院士,滿門皆才俊)
上個世紀初年,梁啓超在主持《新民叢報》筆政時創造了下筆氣勢如虹,讀之使人酣暢淋漓的報章體散文,起到了示範天下、從風響應的啓蒙奇效,一時士林仿效紛紛,舉國欲狂。胡适感歎:“梁先生的文章,使人不能不跟着他走,不能不跟着他想。”誰知十來年後,梁啓超這位當年“言論界的驕子”在寫給子女的家書中,竟似乎效仿起五四文學青年冰心的文筆。梁容若指出:“(任公)有一部分白話信件,自然真摯,充滿情趣,可以說是絕代妙文。有些寄給子女的信,看出似乎是模仿謝婉瑩女士《寄小讀者》的筆調。文壇名宿梁任公,追随後進的胡适之,從風而靡,這是有人指出過、惋惜過的,卻絕料不到暗暗的他正在向小兒女行輩的少女作風看齊。任公的進取、虛心、無我,真夠令人驚歎了。”
近讀俞祖華、俞夢晨的新作《像梁啓超那樣做父親》(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年版),我們不難體會該書主人公精心、細心、耐心教育子女的一片赤誠、一番苦心。梁啓超以其愛心與智慧成功締造了“一家三院士,滿門皆才俊”的家教傳奇,爲世人貢獻了難以複制、堪稱奇迹的成功案例。按其将教育分爲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的說法衡量:智育方面,以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禮三院士爲代表,梁家九個子女個個成才,滿門俊秀。情育方面,其子女個個對家國故鄉情深意篤,九個子女中七個有海外學習與生活的經歷,最後都學成歸來報效國家;除思忠早逝外,其他子女都有幸福的愛情與美滿的婚姻;又都按父親“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的教誨,有着關愛社會、奉獻社會的責任感。意育方面,梁家子女不懼挫折、常思進取,經受住了苦難、困境、逆境的磨勵與考驗,他們不依賴父輩的聲名,而靠自強自立書寫了各自燦爛的人生篇章。
梁啓超關注着兒女成長的每一階段,從早期幼教,到學校教育,到他們出國留學,再到學成回國、談婚論嫁、就業擇業,子女人生的整個過程都不會遊離梁啓超的視線。在全程關注的同時他又注意對子女的智商、情商、意商、财商進行全面培養,在其引領下,子女們個個都得到了全面發展。他在兒女們面前亦莊亦諧,亦師亦友,亦尊亦親,扮演了親情上的好父親、心靈上的好朋友、學識上的好老師、人格上的好榜樣等多重角色。
梁啓超的家庭教育理念先進,方法得體,且别具特色。理念上,他強調教育就是教人學做智仁勇兼備、知情意全面發展的人,學做人是第一位的,做學問則次之;他注重幼學、女學,強調“人生百年,立于幼學”,提出“欲強國必由女學”;他注重個性主義教育,從來不強迫子女學習所謂的熱門專業,而是鼓勵子女按照自己的興趣和個性,進行差異化的學習;他主張趣味主義,希望兒女不僅從專業中獲得趣味,也從人文、藝術、遊戲、現實生活中多渠道增進自己的興味。方法上,他努力營造有利于孩子成長的溫馨、和諧的寒門家風,以書香盈門的家學涵養智育,以其樂融融的親情陶養情育,以“儉以養德”的寒士家風培養意育;他注重授子女以“漁”而非“魚”,主張“教人當以方法爲主”,給子女傳授了鳥瞰、解剖、會通的“三步讀書法”與“‘猛火熬’和‘慢火炖’兩種工作循環交互着用”的治學方法,更傳授了實現精彩人生的生存經驗、生活智慧。梁氏家教的最大特色是充滿愛心,洋溢親情。父親寫給兒女的書信處處滲透着熾熱的情感,親切的稱呼、細緻的關懷、深情的思念、真誠的告白、娓娓的訴說、諄諄的教誨,無一不在充分展露深深的父愛。
書中還概括了梁啓超教育子女所遵循的一些重要原則,如:言談舉止的“小道理”與安身立命的“大道理”兼顧,圍繞“教人學做人”一個目标;“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寬嚴相濟,突出一個“愛”字;“潤物無聲”的感化與“擲地有聲”的點化結合,争取達到一個好的效果。他的一些教子箴言,例如“處憂患最是人生幸事”“悲觀是腐蝕人心的最大毒菌”“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吾家始終不能享無汗之金錢也”,經得起我們掩卷長思、反複玩味。梁啓超雖然去世已近一個世紀,但他教育子女成才的經驗與方法,對于當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仍然具有彌足珍貴的借鑒價值。(作者單位:魯東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