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8-25 《台灣立報》 作者:中央社


【本報訊】8月24至25日,中國21世紀教育研究院在北京舉行「學在民間:在家上學 & 多元教育國際研討會」。會議中,美國長期研究在家教育的國際在家自學研究學會(National Hom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的布萊恩‧雷博士(Dr Brian Ray)介紹了美國及全球在家自學的歷史現狀、政策特徵、支援體系與未來趨向。台灣在家教育實踐者、研究者分享發展歷程與經驗,並與大陸官員、學者就在家上學與多元教育展開深入研討,發出「北京共識」。

 


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陳怡光參與此次「學在民間:在家上學&多元教育國際研討會」。他觀察,中國與會者有從廣東省鄉下坐了3小時的巴士,再轉23小時火車,帶著兩名自學孩子來的爸爸;還有人為了自學從上海移民到海拔2千公尺的雲南大理;也有人為了自學飛越太平洋到美國,也有打扮非常時髦的北京自學家長。


陳怡光介紹台灣在家自學的發展歷程,帶領與會者從1997年希望把孩子帶離學校的高雄錫安山新約教會信徒講起;到台北4位家長利用市長有約向陳水扁陳情辦理在家教育;直到今年6月立法院通過「高級中等教育法」,成為亞洲唯一有立法保障家長自學的國家


中國的自學家長和學者對台灣經驗非常感興趣,尤其,部分家長對考試升學非常焦慮。台灣在過去5年的爭取下,自學生的升學權益已受到充分保障,但在中國,自學仍然被標籤化。


陳怡光認為,中國自學家庭的水平和台灣不相上下,但台灣的自學家庭對未來有較多想像空間,願意放手讓孩子發展自己的特色強項。部分中國自學家長還是停留在自學是升學捷徑的菁英教育想法,但也有家長,無論如何也要讓孩子適性發展。^?

081
調查:原因與學校、經濟有關p


21世紀教育研究院採取網路調查問卷、QQ群統計和在家上學聯盟網,統計3種資料收集方法對在家上學進行研究,顯示中國家庭選擇在家上學的前5名原因依序是: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54.19%)、學校教學進度過慢(9.50%)、孩子在學校沒有得到充分尊重(7.26%)、孩子厭倦學校生活(6.70%)以及宗教信仰原因(5.59%)。


由此可知,有4項與學校有著密切關係。目前在家上學人數最多的前3個中國大陸省分/市依次為廣東、浙江和北京,均位於東部,可能與東部經濟文化水準較高、社會公眾教育觀念開放有關。


在家上學的孩子中,男孩占62.30%,多於女孩。多數孩子的年齡在4至10歲之間(60.42%),其中6歲的孩子最多(12.18%),17歲的孩子最少(0.51%)。可見,在家上學的孩子主要處於小學階段,初高中階段較少。中國大陸的中考、高考仍是家長難以逾越又必須面對的難關。

 


研究顯示,多數在家上學的孩子喜歡該學習方式,其中43.02%的孩子非常喜歡,38.55%的孩子比較喜歡。家長認為這些孩子的能力都處於中上等水準。對於幼稚園畢業和義務教育階段後,依然選擇「在家上學」的家長,分別占45.25%和41.90%。待孩子高中畢業後,選擇讓他們出國留學的家長最多,占35.75%;其次是選擇參加高考進入大學,占34.08%。_T:F

G
中國自學家長多數具有高學歷,75.42%的家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從職業來看,多半是企業職工、專業人員(如教師、醫生、技術員等)和自由職業,占63.13%;專業人員比例最高,占32.40%。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現,在家上學的家庭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萬元以下和5萬元以上,月收入1萬元以下的家庭最多,占56.73%。在家上學有一定成本,低收入家庭可能因某種客觀原因,不得不選擇,高收入家庭則可能是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


在家上學需政府批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報告指出,目前中國大陸的自學還處於發展初期,面臨4個問題。首先,是合法化問題,現行法律為在家上學預留了可能性空間:《義務教育法》第14條規定「自行實施義務教育的,應當經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准。」通過地方教育制度創新,是自學合法化的路徑。其次,是社會化問題,如何處理孩子的社會化,是自學的爭議焦點。p't

此外,中國大陸自學的成效還需要時間檢驗,目前仍帶有很強的隨機性和主觀性。最後,是資訊溝通與專業發展問題。報告顯示,家長急需溝通交流平台。


目前自學資訊管道主要是網路,家長們表示,最需要的支援是定期的互助團體活動,其次是國內、國外相關資訊分享,然後是教學方法、教材的專業指導和教育資源的拓展,最後才是政策法規支持。


儘管面臨著諸多挑戰,參與調查的48.60%家長對自學的未來非常樂觀,認為會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選擇。陳怡光表示,台灣的自學環境比中國友善很多,政府、家長和媒體之間的互動良好,大多家長樂在其中,比起中國大陸,台灣的網路可以通向全世界。10月4日至5日,台北也將舉辦一場「國際自學研討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