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的生命境界(二)

 

這就是王陽明以及他的弟子們所要做的工作,所要完成的一種志業。但是也沒有人做到,王陽明或許可以說有一些樣子,他的弟子當然是沒有啦。不過這一門學問不可以遺失,隨時都要再講,講這種最高的學問,而最高的學問其實就是最簡易的學問,為什麼最簡易?因為當下即是。為什麼當下即是?因為人本來就這樣,這是最平常的事,最正常的事,人就是不正常的存在,你要把人回歸到正常,你就會這樣做。一個正常的人就是“不遷怒,不貳過”;一個正常的人就是“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一個心靈正常的人,他就是“才動即覺,才覺即化”。這不需要努力的,努力都是不對的,努力都是因為自己太差了,所以要趕快回歸到自己的內心之德,內心之德是完滿的德,這個叫做現在良知,明明顯顯的擺在那裡,隨時都存在的良知。從那裡立根基,一下子就到達聖人的境界,聖人之學要講到這裡,以顏淵做標準。所以王龍溪他最敬佩的人是顏淵,他想要傳的道,就是顏淵之道。這種學問,縱使沒有在歷史上真實的流傳,但是在人的理想中,他永遠是存在的,永遠是我們嚮往的標準。所以不要感歎顏淵三十二歲就死了,也不要認為這樣子顏淵之道就不傳了,這就是講學的重要性。人類還要活下去,但是人怎麼活的回歸到他的本色,這永遠是要去探討的,而能夠探討到這麼深刻,從古以來能夠探討這種學問的人不多。我們自己能夠想一想,或者能夠聽到這樣的學問,自己也要立志。照王龍溪講,要做簡易的學問,也要做繁難的學問,曾子跟子貢以下,都是繁難的學問,只有顏回以上,才是簡易的學問。就是本來就在,當下即是。

 

有人說這是禪宗,因為禪宗也說本來就是,講當下,但是這是行事的高明,在行事上任何一個學問,尤其是實踐的學問,都可以講到高明,而且高明一定要講到超越,才是真高明,講到超越才可以當做終極的關懷,這一門學問才可以成為永恆的學問。古今中外,學問能夠達到永恆性的不多,就只有儒、釋、道,跟基督教,其他沒有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當然沒有道,基督教是以宗教的方式表現,佛教是以半宗教的方式表現,儒家、道家不以宗教的形態表現,道家是虛的不以宗教形態表現,儒家是實的不以宗教形態表現,所以只有儒家是最容易的,剛才說現在良知,儒家是當下就是這裡,而且是實實在在的在這裡。以宗教形態表現是不容易的,因為他寄託在遙遠的地方;道家是虛的,所以虛的不容易把握,實的就容易把握,所以“本來如此,當下即是”,這門學問一直還要再講。

 

 

我們今天講這個學問,是確實講到很高了,所有學問都在這樣的學問當中,得到他某一方面的位置。希望我們大家多多體貼體貼,如果講到這麼高的地方最後你體貼不了,一定要從最先講的先去體貼:“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先從這裡體會就好,“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才動即覺,才覺即化”從粗的一直到細的,自己去自得啦,你自己知道你的位置在哪裡。如果真有人立志,從當下開始,你是可以一步一步檢查你自己的內在生命的,這個叫做修養,修——養;叫做操守,操就是把握,守就是定住,你能夠把握得到,定得住,看看你能把握多少,看看你定的功夫有多少;也叫情操,情者實也,對你的生命實實在在的能有多少把握?假如遇到什麼事情,你會有什麼反應?要常常這樣想;或者說不只是你這樣去想:遇到什麼事你會有什麼反應?應該怎麼反應?而是在實實在在的日常生活中,你真的遇到這些事了,請問你當時怎麼反應?後來有沒有反省?從粗到細,這就是你的功夫,所以功夫是要下功夫的,你才有功夫。每個人都要下功夫才對得起自己,要不然統統都是恍恍惚惚,行屍走肉,每天都差不多,這樣一天過一天,一年過一年。天天要覺醒,你一覺醒你就在,不覺醒就沒有。所以存亡在旦夕之間,在分秒之間,這是實在的學問,要這樣做!謝謝各位!(掌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