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句句典重而精到

孔子以前的經典都很難讀,照剛才所分析,是因為文言的系統還沒有成熟。孔子傳古經,又自作春秋,其門徒以及再傳弟子,都受孔子教化,飽讀詩書,他們的學問,代表整個天下的學問。這些人來整理記錄孔子的思想,寫成論語,這一部論語不只思想智慧高,它的文學表現的技巧,更是後世文學家不能望其項背的。你不要認為韓愈的文章好,現在韓愈如果還在,你問他: 你的文章跟︽論語︾比一比,誰好?韓愈馬上跪倒在地, 他怎麼敢說他的文章比︽論語︾好!

︽論語︾是一字不能加、一字不能減的,韓愈的文章,照梁啟超說,可以刪掉三分之二,囉哩叭嗦的!文學嘛!︽論語︾句句典重而精到,每一句都是千鈞之重,每一個字都恰到好處。

譬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這幾句,孔門弟子們當時刻寫文字的工作是很艱難的, 三句話還加那三個「不亦」和「乎」字做什麼?因為如果弟子記,「子曰:學而時習之,說也!」

可能就不能表示孔子的真意。我們想像當時孔子應該是這樣講話的:如果我們學而時習之,不是一件很悅樂的事情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是一件很令人快樂的事情嗎?人不知我,而我不慍,不是一個君子的行徑嗎?︵先生語氣強調三個﹁嗎﹂字︶孔子一定是這樣講的。弟子如果記載成:學而時習之,說也;有朋自遠方來,樂也;人不知而不慍,君子也。這樣記,表面的意思不是差不多嗎?他們偏不這樣記,而記成﹁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先生語氣強調三個〉乎…」字這幾句擺在第一章,一本聖人之書的第一章,連用三個乎, 什麼意思?這叫做﹁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啊!孔子在啟發他的學生,啟發後人,啟發天下人,啟發全世界所有人類。用什麼語氣,才有啟發的效果?要讓人人自己去學一學,才知道悅不悅,讓人人自己去接待朋友,才知道樂不樂,讓人人自己去體會人間互相瞭解的艱難,進而悲憫眾生,才是一個君子啊!如果自己不做,孔子平白說個悅,說個樂,那悅樂又關學生何事?你悅嗎?你樂嗎?你是君子嗎?這裡是實踐之學啊,所以用的是啟發語言,不是邏輯語言,所以用反問句,而不用直述句。所以,三個不亦,三個乎,是不能省的。總之,論語的文章不可改動一字,不信,你去改改看,這才是真正的文學啊!

 

所以中華民族用文字記錄人類的思想,到了︽論語︾,到了孔子門徒,已發展到高峰,為中華民族千秋萬世的文章立下了典範。而我們現在所說的經典,有些是在孔子之前,有些是在孔子之後,但是都以孔子為核心,圍繞著孔子而說的典籍,我們現在提倡讀經,所讀的書,就是這些書。中華文化最核心的結晶,就只不過那三本五本書,而你連這個都不讀,請問你讀什麼書?你怎麼對得起你的祖先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