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孟子簡介


*孟子名軻,字子輿。生於西元前三七二年。孟子遠祖是魯國上卿大夫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遷地教子」、「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孟母三遷 1.墳場..模仿送葬2.市集..學著小販叫賣3.學宮(國家教育機構)..成就其學業與德業
˙斷機教子…孟子少年不肯用功讀書,孟母乃斷織訓子,孟子始發憤勤學。

*孟子授業於儒家子思之門人,所學為正統的儒學。

二、孟子的時代背景介紹..爭戰的戰國時代


*諸侯間的相互攻伐: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時代。(孟子離婁篇 第十四章)
歷史記事…西元前二六0年,秦在長平之役敗趙軍,將四十萬俘虜活埋。
*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
老弱轉乎溝壑 意指 饑歲荒年,家中老小活活餓死,被棄屍於田溝荒郊,無力安葬。   
*孟子與梁惠王對話: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篇) 
*此時代聖王已不再出現,諸侯為富國強兵,不擇手段,擴張領土,不管百姓飢荒與死活。

三、孟子的時代背景..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


*士子趁著天下紛亂,自創學說,亂發議論。楊朱、墨翟的邪說,佈滿天下。
˙楊朱(為我思想)…一切以 自我 為考量,自己顧好自己本分,自己養活自己,不干擾別人。
            無需君臣與社會結構。一切更以自我利益為優先,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也,非常偏頗的自私。
˙墨翟(兼愛思想)... 無親疏等級、無倫理的愛。
˙儒家(博愛思想)…有親疏等級、有倫理綱常的愛。
*孟子批..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不仁不義,無父無君,禽獸也。   
*除儒家、墨家、道家外,光怪陸離的學說亦紛紛出現:
1.法家商鞅(如何用法制治理國家)      2.兵家孫臏、吳起 (教導如何用兵打仗)  3.陰陽家(陰陽五行
4.縱橫家(蘇秦合縱、張儀連橫)(政治分析家)  5.農家(自立耕生自給自足)    6.其他
*孟子覺醒到要使國家真正走上治平之道,必須「正人心,息邪說」。發揚儒家的仁道學說。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孟子滕文公篇 )            
˙距詖行 意指 排抵偏頗不正的行為。  ˙放淫辭 意指 摒次放蕩無據的言論。
˙「三聖 」1.大禹..治理洪水,而天下平 2.周公..平服夷狄,而百姓寧 3.孔子..做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邪說不息,搖撼人心,使社會動盪。亦是阻塞了孔子的仁義大道。

四、紛亂的戰國時代造就出孟子…激昂善辯的性格


*紛亂的戰國時代造就出:孟子正義凜然,非常慷慨激昂的性格與善辯。
*春秋時代無人站出挑戰孔子學說,相對的孔子性格,非常溫和。
*論語與孟子的比較…兩部經典裡,見的到孔門弟子的性格.背景與德性。卻見不到孟夫子弟子的一切。
*孟子非常澎湃與慷慨激昂的性格與善辯,懾服了眼中只有利而無義與擁有威權的君王政要。
*君王對孟子的尊崇與禮遇: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食於諸侯。 (滕文公第九章)
˙以傳食於諸侯 意指 每到一個諸侯國,就受諸侯的招待,住招待所,享用美食。
*孟子也讓君王政要與世人,了解儒家的思想文化。更讓世人尊崇孔夫子的地位。

五、孟子力挽戰國時代的頹風,使儒家大放異彩並真正受到世人矚目。

六、孟子學說重點


*「性善論」、「仁政」、「王道」、主張「德治」與「民貴君輕」的思想。
性善之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仁)  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義)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禮)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智)
四端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告子篇)
*堯舜與人同(孟子離婁篇)。  意指:人皆可以為堯舜   
*孟子更告訴世人,亂世中人人應謹記,有貴於己之利益與生命的志氣與操守。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七、孟子繼承了儒家思想


*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接續儒家孔門衣鉢,與道統聖業。
*儒家開展了後世二千餘年的中國文化
    ˙三綱五常 ˙五倫八德 ˙慎終追遠 ˙孝道(孝經傳後世) ˙以禮樂教化傳後世
    ˙歷代讀書人必讀四書  ˙開啟了平民教育的先河 

八、孟子的周遊列國
*孟子學習孔子精神,周遊列國三十餘年,遊說各國。先後到過齊、宋、滕、魏、魯等諸國,遊說諸侯
,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重用。

九、「孟子」一書的出現
*孟子退隱後與弟子一起著述《孟子》一書,流傳千古。
其篇名為:《梁惠王》上、下  《公孫丑》上、下 《滕文公》上、下   《離婁》
          《萬章》上、下     《告子》上、下    《盡心》上、下  …共7篇、261章、34685字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論語》《大學》《中庸》集結,合稱為「四書」。
*宋神宗熙寧四年(西元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中。
 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十、孟子成道的追諡
*元朝至順元年(西元一三三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自此後被稱為「亞聖」。成為僅次於孔子的
一代儒家宗師。孟子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儒家思想常被稱為「孔孟思想」「孔孟學說」「孔孟聖道」
*追封追諡   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諡
                                    宋朝  元豐六年  宋神宗   鄒國公
                                    元朝  至順元年  元文宗   鄒國亞聖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