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

 

臘八節 

一:臘月的由來


古人習慣上將農曆十二月叫做「臘月」。為何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呢?談起這起源,恐怕必須由先民從狩獵時期剛進入農業初期的事說起。「臘」字的本義,原是把各種祭祀配合在一起舉行的意思。在古代的農業社會,一切的風俗習慣,都免不了與農業生產發生關係,農民的生活,無論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是十分的忙碌,然而比較起來,大概只有冬季才有較多的空閒時間,所以常在大豐收之後的年底舉行盛大的祭典,表示慶賀和慰勉自己一年來的辛勞。


基於傳統敬祖的觀念,首先想到的祭祀對象便是列祖列宗了;同時又想到農業的收成,不單是靠人力,風調雨順也是一大主因,當然也應該感謝神靈的庇佑;最後更希望以祭典為自己驅除不祥和疫癘,永保平安,所以利用「臘祭」將各種祭祀合併在一起舉行,藉以表達自己內心的誠意,因此,把祖先、神靈和天地合在一起祭祀,便稱為「臘祭」。因而「臘」可是包含了好幾種意義的。
1. 臘:
 也就是祭祀先祖,可以說在夏朝時便已經開始了。這裡的「臘」其實也就是「獵」的意思。為什麼要打獵呢?因為要舉行祭典,便必須去獵取百獸,若是獵取野獸很多一時吃不完,只好抹上鹽風乾起來,留著以後慢慢吃,因為是「獵祭」剩下來的,所以叫做「臘味」。「臘祭」的日子,早先並不固定,不過在周朝時大約都是在新舊年交替的時候,這個時間,換成農曆,就是十二月的時候,而日子在當時也並沒有固定。由於周朝在我國文化奠基的工作上著力最深,影響也最大,所以後代雖經曆法的改變,人們仍然是在這時舉行祭典,這大概就是「過年」祭祀活動的一個萌芽吧!

2. 蠟:
也就是祭祀與農業有關的八種神。許慎的《說文解字》說:「年,穀熟也。」由此可見,年的原始意義和農事收成有關。古代的農業技術不如現代發達,所以在辛苦的耕種過後,收成的季節通常也就成為了狂歡慶祝的時機。而慶祝收成時,除了慰勞自己一年來農事的辛苦外,也要感激上天的賜與,並祈求來年能有同樣的豐收。


臘祭其實就是祭祀這門、戶、中霤、行等神祇的儀式。在《禮記》「郊特牲」另外提及:「天子大蜡八」,這裡的「八蜡」指的是八種與農業有關的神。臘祭原本表示一個生產周期的結束,一直要到曆法確定以後,臘的種種祭祀才逐漸被分散並融入現在陰曆年的各項習俗中。通常這種祭祀大典,只有在大豐收之後才會舉行,平日是不輕易舉行的,而且若是收成不理想,便可以免去,以避免人力的浪費。

3. 儺


根據《漢書》「禮儀志」中的記載,儺是一種驅除疫鬼的儀式,是由許多年青力壯的人扮成金剛神,敲土鼓,用歌舞驅走魔鬼的儀式。過年時值新舊交接之際,各種除舊佈的新措施就成了這個節期的主要任務。過往一年如有任何疾病災禍,都要趁這個時機舉行一個象徵性的儀式加以驅除,確保它們來年不再為害世間,這就是「儺」的由來。
臘祭及大儺都是歲末重要的祀典。民間的儀式或許比不上宮廷的盛大,但是它們酬神、驅邪、祈福的基本精神卻是相通的,所以可以從現存的許多過年的習俗中,找出臘與儺殘存的痕跡。
相傳臘祭早在神農氏時就有了,到了夏商周時臘祭很受到當時統治者的重視。《禮記‧月令》記載:天子再每年十二月,都要宰殺牲口,釀製美酒,舉行臘祭,祈求天地祖宗保佑,以求得來年豐收。由於臘祭是在十二月舉行,所以稱十二月為「臘月」。
既然臘祭是年終歲末最重要的大型慶典,那麼,臘祭又是在哪一天舉行祭祀呢?其實原本在漢代以前,臘祭的日子並不固定,有時候在十二月初,有時候在十二月底,到了漢代才開始把臘祭固定在冬至後的第三個戌日。恰巧第一年的臘祭日正好在臘月初八,人們便於記憶,就把祭祀的日子訂為臘月初八了。

 


二、臘八節的由來:
農曆十二月八日是中國傳統的臘八節,家家戶戶有吃臘八粥的習俗。為什麼稱為「臘八節」呢?除了臘祭的日子為臘月初八,故明臘八節的說法外,尚有一種說法:由於臘祭的神有先嗇、郵表、蝃神、司嗇神、水庸神、貓虎神、坊神和昆蟲神等八種,故名。


實際上,臘祭一直到南北朝時才真正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作為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節日。在古代,人們把臘八節看做是新春的序幕,因此相當受到重視。南北朝時流行著「臘鼓鳴,春草生」的名諺,反映了農民在節日中敲打臘鼓,載歌載舞,迎接新春的歡樂景象。


東漢以後,臘八這一天也是佛教徒的盛大節日─佛成道節,又叫做佛成道日。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折磨,便於二十九歲那年毅然捨棄王位,出家修道。經六年苦行但仍無法悟道,有一天,他來到了人煙稀少的摩揭國,因勞累飢餓過度體力不支而暈倒。幸好遇到一個牧羊女將身邊攜帶的雜糧加上野果,用青泉水熬煮成乳糜狀的粥餵食,才得以恢復體力,精神振奮,便在河裡洗個澡,然後坐在菩提樹下沉思,終於在臘月初八,悟道成佛。由於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為了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便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也因此成為「佛陀成道紀念日」,這便是臘八粥的由來。


三、臘八節的習俗與傳說


臘八節最主要的習俗是吃臘八粥。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或「佛粥」。在古時候臘八粥是用紅小荳﹑糯米煮成﹐後來材料逐漸增多;南宋時則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類做粥。現今所用材料和古代有所不同,是用乾果、豆類煮成的,像花生、紅豆、白果、紅棗、栗子、藕乾、松仁、薏米、桂圓、核桃仁、杏仁、蓮子、葡萄乾、糯米之類,湊成八種,加上紅糖、白糖熬煮成粥。至於臺灣的臘八粥,本來只有甜的一種,後來有一種以肉片、木耳、蝦仁….為材料煮成的鹹粥,兩種都很好吃。


吃臘八粥的習俗形成於宋代,北宋時京都在臘八節時,宮廷、官府、寺院都要準備大量的臘八粥,用來祭佛和施捨貧民。民間野爭相仿效,廣為流傳,許多雲遊四方的僧人也挨家挨戶的募化臘八粥。到了明代,臘八粥更成為皇帝賞賜給朝中大臣的節令佳食。清代,連皇帝、皇后、太子等都要煮臘八粥,不但賞賜給文武大臣,還賞賜給宮女,並向各大寺院發放米、果供僧侶食用,以表達對佛教的推崇;有的寺院則在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祐,所以窮人又把它叫做「佛粥」。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


在民間,家家戶戶都會熬煮臘八粥來祭祖祀神,然後餽贈親朋好友,全家聚在一起品嚐。家中有飼養雞鴨狗豬等家禽家畜的,也要餵牠們吃幾勺,據說這樣會長得比較快。假如院子裡頭有種果樹的話,還要在樹幹上塗上一些臘八粥,據說這樣做果樹會多結果實。臘八粥家家戶戶煮得很多,可以吃好幾天,寓意「年年有餘」。然而,古人吃臘八粥並不僅是為了紀念佛祖成道,還帶有祈求五榖豐登、六畜興旺的寓意,甚至有人把吃臘八粥與延年益壽聯繫起來。其實臘八粥的種種材料在中醫的看法,大多具有健脾養胃、補氣養血、暖身驅寒的功效,煮成粥後易於消化,適合嚴冬寒冷季節食用。冬季吃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既可口又有營養﹐確實能增福增壽。


關於臘八粥的由來,民間有許多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吃臘八粥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後因為家境貧苦,父母親把他送到財主家放牛。有一天,他牽牛過橋,不料因為橋面太窄,老牛一不小心跌到橋下摔斷了腿。財主知道了,十分生氣,便把他狠狠揍了一頓後關進一間小木屋,不給他飯吃。


三天三夜沒吃東西,朱元璋餓壞了,想找東西充飢,找了半天只發現了一個老鼠洞。朱元璋失望之餘,想挖隻老鼠煮著吃,不料卻只挖到了一個老鼠倉庫,裡面有大米、豆子、紅棗、芋頭、花生等等,應有盡有。他喜出望外,便把這幾樣東西河在一起,煮成一鍋粥,因為實在太餓了,因此吃起來特別美味。
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雖然每天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但吃膩了,也覺得不合口味。這時,她突然想起小時後吃老鼠糧豆煮的粥時的情景,便立刻命御廚用各種糧食和乾果,煮了一鍋糖粥,果然覺得香甜可口,別有風味。那天正是臘月初八,所以就叫他為「臘八粥」。朝中的文武官員看見皇帝愛吃這種粥,便爭相仿效,後來流傳到民間,成為一種習俗。


大陸有些地方臘八節還有吃赤豆粥的習俗,據說吃了赤豆粥可以袪除瘟神疫鬼。古人吃赤豆粥的時候,還舉行用赤豆打鬼的儀式。為什麼會進行這種儀式呢?


相傳在遠古時代,天地是相通的,而黃帝是當時天地最高的統治者。有一年,地上的蚩尤叛亂,企圖奪取帝位,於是和黃帝展開了一場惡戰,最後黃帝誅殺了蚩尤,獲得最後的勝利。後來,黃帝傳位給顓頊,不料顓頊為鞏固自己的地位,卻倒行逆施,殘害了不少忠良。結果報應落在他三個兒子的身上。顓頊的三個兒子生下來不久便死掉了,一個去了「江水」,便成瘧鬼,專門傳播瘧疾,使人發冷發熱。一個去了「若水」,化做魍魎,專門模仿別人的聲音,奪人心魄。還有一個變成小鬼,躲在屋子裡黑暗的角落,專門叫人生瘡害病,還經常嚇唬小孩。而據說它們最怕赤豆,因此每逢臘八節,人們便到處撒赤豆,把它們趕跑,便可以確保一年內全家大小平安。
其實,這是一種迷信,但吃赤豆粥確實有益身體健康,因為赤豆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磷、鈣、鐵和蛋白質,多吃可以治腳氣病,並對產婦有催乳、通乳的作用。,
總之,臘八節是中國傳統的臘祭和佛教成道紀念日相融合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裡,祀天敬祖與崇佛融為一體,而且摻入了祈求農業豐收、延年益壽的因素,因此是一個很有特色的節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