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武漢大方學校創辦人 余一清、余一彥兄妹

 
 

記武漢大方學校創辦人 余一清、余一彥兄妹 2007-07-25 出處:武漢晨報

 

試驗從自己兒子開始

 

五年前,7歲的潘恂?退學了,二年級上學期才上一個月,媽媽余一彥堅決讓他回家。讀經典、看小說、游泳、學圍棋……潘恂?的生活裡再也沒有課本和考試,直到去年,他上六年級才開始補數學課,上學期參加武昌區統考,數學考了97分,全班第一。不過余一彥更欣慰的是,兒子已經在看文言版的《資治通鑒》了。

 

別人說余一彥是在賭博,可余一彥說,“就算是賭博,我也一定贏,因為當下就能看到結局。”


哥哥把女兒交給妹妹教

 

 

潘恂?不是一個人,他有表姐余思敏作伴,兩人同歲,也是同時退學回家。

 

余思敏原就讀于武昌一重點國小,是一所多少人擠破頭想進的學校。可余一清卻替女兒傷心︰每天作業做到晚上八九點,小時候對音樂、對人文的一點靈氣被磨得快沒了。看到周遭一些朋友的孩子,雖然學習成績不錯,卻有明顯的厭學情緒,余一清擔心,女兒繼續讀下去將來也是這個結果。但他還是半信半疑,畢竟孩子在集體中成長要好一些。

 

一天,武大的一位博導向余一清訴苦︰兒子的 國小 老師指著他的鼻子訓話︰“你怎么生出這種兒子?”此事讓余一清下定決心讓女兒退學,安排到妹妹余一彥的“私塾”。


高分不是教育的目的

 


余一彥坦言,做出讓兒子退學的決定很堅決,但也醞釀了很久

“我從6歲開始上學,27歲博士畢業,29歲讀完博士后,讀了20多年書,我自問已經很努力了,但我很清楚自己肚子裡有多少‘干貨’。”更讓余一彥感觸深刻的是,她從小到大考試都是第一名,卻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她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麻木了。上大學時,偶然在書攤上翻到蔡志忠的一則漫畫故事,她竟感動得掉淚。漫畫的內容她已記不真切了,但寥寥數語講透人生境界、讓乾涸的心靈得到滋潤的感覺,余一彥始終記憶猶新。

 

余一彥27歲時已是武大數學系副教授,她展現出過人的數學天賦,在法蘭西僅用了20個月就拿下博士學位,創下該校紀錄,“若我在專業上多點心思,晉升教授應該不是難事,但我似乎更熱中‘不務正業’。”她看南懷瑾的書,1993年至1997年到加拿大、法蘭西遊學時,她帶得最多的不是專業書,而是南先生的《論語別裁》、《易經雜說》等。1998年,她結識了南 懷瑾 先生並拜他為師,追隨他輾轉全國作關於文化、教育和兒童潛能開發的演講。她甚至在所住的樓棟裡挨家挨戶敲門,請求鄰居把孩子放學后交給她,她免費帶孩子們讀《三字經》、《弟子規》等國學經典。

 

余一彥慢慢清晰,人們追求的就是幸福快樂,這才是真正的、永恆的人生目標,也正是這個,才應該是教育的目的。
IT精英貼錢辦學

 

兩個孩子回家上“私塾”,南懷瑾賜名“大方學堂”

“大方”二字取自老子《道德經》“大方無隅”,寓意寬廣無垠的學識境界。余氏兄妹的姑媽被請來教國文,再請一些老師教其他科目。又有四個親戚朋友把孩子送過來,6個小鬼就在余一清的客廳裡開學了。

 

余一清買了一輛小面包車,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學,買回架子床搭在客廳,讓孩子午睡,天氣好時,一車拉到東湖磨山,在草地上讀書上課,也經常帶孩子們聽音樂、看展覽。

 

孩子們每月只交500元,余一清每個月要從工資裡倒貼四五千元。那時,他創辦的公司已有不小的規模。余一清笑言,要不是創業之后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更深刻了,他也不會被妹妹“忽悠”來辦學,當然,也沒錢辦學。


1992年,28歲的余一清想結婚了,但他在武大計算機學院任教,每月工資80多元,當時結婚需要3萬元,“我不吃不喝,30年才能結婚”。余一清選擇下海掙錢。

 

余一清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聯想武漢分公司,他是公司員工中唯一的碩士,但分發他的工作竟然是去貨場提貨。余一清不僅接受了,而且干得有模有樣。1996年余一清成立奔騰網絡系統集成有限公司,目前年營業額3億多元。


創業過程中,他發現對他幫助最大的不是書本上學到的知識,而是能力、行為習慣、禮儀、修養等。他對古典音樂頗有鑑賞力,有時候就在和客戶切磋音樂賞析時,談成了生意。他徵人員工,能得到機會的往往不是成績最優異的人,而是進門時先敲門、面試後將水杯帶走的人。一個小伙子是名牌大學碩士畢業,公司的技術尖子,但當客戶希望他修改一個程式時,他竟沖著客戶吼︰“你是專家還是我是專家?你提的要求,你自己來做算了﹗”余一清毫不留情地將他辭退,忍不住反問自己︰“這種人算不算人才?”


遭人告狀大方學校成立

 


2004年,大方學堂從余一清的家中搬出,在武漢水運工程學院租場地,次年租下岳家嘴天梨中學的部分教室,那時有30多個學生,十幾個老師,分年級、分科目教學,“恐怕是中國師生比最低的學校”,余一清笑言

那時,大方學堂仍入不敷出,余一清的公司每年要補貼三四十萬元,但學堂總算上了軌道。


此時,一張告狀信寄到了武昌區教育局,說大方學堂沒有辦學許可,是個“黑校”。余氏兄妹輾轉幾個月,20069月,資質總算辦下來了,“武漢大方學校”正式掛牌。從“學堂”到“學校”,一字之差,標志著兄妹倆心中的辦學夢想終于破土而出。

 

余一彥給遠在上海的南 懷瑾 先生發傳真,南先生回複“辦學當是最不負你平生所學之事”,余一彥堅定了選擇
去年9月,大方學校搬到了現在所在的積玉橋前進路,學生人數近200人。


教育 不能像馬路開拉鏈

 

余一彥用“養正”兩個詞概括大方的辦學宗旨

語出《易經》“童蒙養正,聖功也”,所謂“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兒童是教育的最佳時期,其根本不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從孩子一輩子成人成材著眼,培植其端正的心性及行為,教他們如何做人,教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教他們學以致用,鍛煉出健康的體魄,以不變應萬變,令其一生受益無窮。
余一彥說,推行“養正教育”的根本是解決如何做人的問題。《論語》、《孟子》、《莊子》等是公認的經典,經典不僅僅是為人處世的智慧寶庫,也是文學、歷史、哲學的源頭活水。背經典不強求孩子們理解,先打下“童子功”,等到他們大一些,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小時候背下的經典可以“反芻”,成為滋養他們一生的財富。


大方的學生不僅要誦讀中國古代經典,也要閱讀西方文化經典,如西方文化導論、莎士比亞戲劇等。“從儒家文化裡學到仁義禮智信,從西方文化裡學到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這樣博古通今、融貫中西的孩子還用得著你擔心他的未來嗎?”余一清反問。


2005

年,余一清曾集中考察了七八所國內知名私立學校,他堅信,自己的大方一定是獨一無二的。他很清醒,高考是現階段難以取代的評價體系,孩子通不過這一關,會在社會碰壁;但人生是一個更大的評價體系,沒有良好的道德和人文修養,一生將庸碌無為。余一清提出,大方的學生在兩個評價體系都要贏﹗道理很簡單,一個有十年內功的人去學花拳繡腿是很容易的事情,但要求一個只會花拳繡腿的人進行真刀真槍的比武,焉能不敗下陣來?

 

余一清打了個比方,教育應該為孩子的一生提供整體解決方案,而不是每一個階段編一個程式,發現漏洞再在程式上打補丁。高考試題年年不同,應試教育本身也在不斷變化,但教育如果緊盯應試,就會像馬路開拉鏈一樣,試題一變,就要拉開拉鏈重新修。


“一賺 錢先給 老師加工資”

 

大方現有28名老師,骨干教師每月2000多元,普通教師只有1000多元

“別說跟私立學校比,跟公立學校比我們教師的收入也是中下水準。”這是兄妹倆心中最大的愧疚。

 

大方還有一個獨特的製度, 全體 老師每天堅持一小時的集體學習,從文學到歷史,從科學到養生,老師們都說受益匪淺。
不少老師剛來時不知為何要求學生讀這么多經典,但一段時間學習后,他們不僅自己掏錢買書讀,還帶領家人一起學經典。


余一清說,“預計明后年,大方的學生人數達到400時,可以收支平衡,等到大方盈利時,最先給老師加工資,以后大 方的 老師一定是全國一流的收入﹗”

 


以後要辦初中、高中

 

大方計劃在 一兩 年內辦初中,等到現在一年級的學生初中畢業時辦高中

辦企業的余一清給大方設計了一個與眾不同的盈利模式 家長和社會捐贈即能維持大方的日常運轉,學費用于改善和提高,“這不是天方夜譚,你說我把你的孩子教好了,你會怎么感謝我?”

 

余一彥沒想那么遠,她還有近在眼前的煩惱,“不停要和家長‘較勁’,不少家長擔心孩子考不好,希望大方多做兩套試卷,我就得不停地跟家長溝通,同樣的話要說好多遍。”去年招生時,余一彥到30個幼兒園做報告,人數最少的一場只有4個家長來聽,大多數家長不敢將孩子送來,他們還是覺得把孩子送進名校更保險。


不過余一彥不氣餒,“大方的能力是有限的,了不起教一千人、一萬人,全國有那么多學生,大方怎么教得完?所以大方充其量是塊‘磚’,希望能給全國的同行們一點借鏡,大家共同來做‘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