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21443王財貴教授 與楊定一博士的互動
我昨天從臺北要來香港的時候,坐在飛機上看一本書。
這本書是臺灣一位很有名的醫生,也是一個生物科學家——叫作楊定一先生,他寫的,他最近出的一本書。楊定一先生是王永慶先生的女婿。那十幾年前我去美國作讀經巡迴演講的時候,到了紐約跟紐則西這兩個地方演講了大概五、六場,就住在楊定一先生家,因為他那時候在美國,就是所以跟他交上了朋友。那麼楊定一先生呢,他從小就隨著他父親(他父親也是一個教授)到巴西(移民到巴西),而楊定一先生他的父親叫作楊振民(振作民眾的振民,楊—振—民)。楊振民先生呢養孩子養的很好,那麼因為他有一個很懂得養孩子的夫人(就是楊定一的母親),她是做護士的。而她養孩子並不一定從護士的角度把孩子養好,是因為這個母親聽他們的長輩,她的母親的母親流傳一個養孩子的秘訣。她說孩子一出生了以後,有些孩子是很喜歡哭,那孩子哭了的時候你就要去注意,他是在哪一方面不舒服,在生理上是不是餓了,還是在哪一方面有什麼其他的原因讓他不舒服,如果都沒有,有沒有大小便讓他不舒服,都沒有,那就判定他是心理上的問題,他心理上有一種需求啊,而這種需求呢他用哭的方式變現。那麼家傳的方法就是不可以理他,所以啊楊定一的母親養孩子的時候啊這個孩子還小剛出生,是半個月、一個月,孩子哭的時候就不理他,那有些時候孩子是哭了一陣子就不哭了。那她說她曾經有經驗,這個孩子哭了半個小時、一個小時,整個喉嚨都要哭出來了,但家裡人呢,就在那邊握著拳頭忍著忍著,大家互相鼓勵互相勉勵,不可以去不可以去這樣子,一家人都不可以去,硬是讓他哭到他累了睡著了。她說那個心裡煎熬是很難過的,但是從此以後那個孩子就不哭了。那當然大家聽了這種養孩子的方法,很多心理學家告訴我們這很殘忍,所以有的人不敢用,但它確實是用這種方式把她的孩子都培養的很好。她家有四個孩子,他們家有十二個博士,為什麼?因為四個孩子,男的娶了媳婦也是博士,女的嫁的丈夫也是博士,那四個孩子變成八個人。八個博士,為什麼十二個博士呢?因為其中四個有兩個博士,所以一家有十二個博士(眾鼓掌)。但是我不是說都是因為哭的時候不理他才成為博士的(眾笑),就是從這個小故事可以知道他們有一種智慧(養孩子的智慧)。還好我們現在推動了讀經寶寶,孩子不會讓他哭的,孩子是本來就不哭的,你就不必這樣子心裡煎熬了。像廣州孟母堂何海輪老師,在網路上曾經寫他的孩子是讀經寶寶的故事。他說他的孩子是從懷孕,簡直從還沒懷孕就開始讀經了嘛,整天都在經典的聲音裡面,因為他們是開讀經的(開讀經學堂的)。這個孩子出生了,這個醫生啊照慣例把孩子倒掉起來,屁股就打下去,打了第一下孩子沒反應,不行,再打第二下還沒反應,用力再打第三下,孩子哈哈笑了(眾笑)。這個孩子一個月沒有哭過一次,所以這個讀經的孩子不需要像他們這個樣子那麼忍受了。iOI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
這個楊定一他們幾個兄弟姐妹都很傑出,尤其是楊定一先生最傑出。他十三歲的時候就已經讀很多書了,因為他們父親也是老師(老式的讀書人),也讓他多多少少讀一些唐詩、宋詞之類的,然後到十三歲的時候已經能寫文章了,他十三歲的時候曾經給鄧小平(中國的鄧小平)先生寫過一封信,讚賞他的“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這個口號,十三歲就寫信給鄧小平。他十九歲就得在美國很有名的醫學院的博士,十九歲得醫學博士。二十一歲再得第二個博士,所以他二十一歲就雙博士了。他二十六歲還是二十七歲的時候啊就當了全世界的最有名的醫學院的生物科技的系主任,是全世界最年輕的系主任。那麼像這樣子的人我去到他家,他帶我來來去去聽演講,他就聽了五、六場演講。第一天的第一場演講下來我住在他家,他就跟我說他十九歲以前最少看過一萬本書,但是他今天晚上拿《老子》來讀,他說這一萬本書不及一本《老子》。那他從此也就叫他的孩子開始讀經。那麼在臺灣也產生很大的轟動,因為他的女兒去年還是前年就是到哈佛去讀書,稱為哈佛女孩啊,那麼表現非常的出色,所以他們一家表現的都很出色,然後楊定一先生在臺灣也算作是一個推廣讀經的人,大家對於他們家族的成功都非常的讚賞。
那麼楊定一先生呢他後來當了一個很出色的醫生,而且從生物科技立場做很多的研究,跟他一起研究的人都得了諾貝爾獎,所以一般人都認為他是諾貝爾獎級的人物。那他後來研究醫藥,他也希望改善地球的土質、空氣、陽光和水,他都有他的獨特的成就。有一次因為王永慶先生他在前幾年曾經發起一個捐助教育的運動,除了在北京發起希望工程之外,這王永慶先生發起建一萬所(協助大陸建一萬)所學校,那麼只要來申請他那就捐助一半,看這個學校要花費多少,幫學校改建,那他就出一半。那有很多的地方都來申請,他希望建一萬所,但有個條件凡是我所捐助的學校,都要做兩件事,第一件事是要做品德教育,第二件事是要讀經。所以為了這個事情,他交給楊定一先生來辦,楊定一先生就請我到他辦公室。那麼到辦公室他就給我介紹他近來的研究成果,我不知道後開他就回到臺灣做了一個生物科技的一個基金會的董事長,他來做研究。其中有一種研究很奇特,我跟大家說一下啊,這個我永遠忘不了的。他就拿一塊好像石頭的東西給我,說你拿起來看看,我拿起來哎這個石頭瞞重的,他問我說哪是什麼,我說這好像是石頭,他說不是,那是陶器,陶土。那我說這個陶器比一般的陶器還重,他說是的,這個陶器的分子很密,它的硬度是花崗岩的六倍,花崗岩已經很硬了,這個硬度是花崗岩的六倍。那麼一般的陶土經過燒制是燒不出這樣子的硬度的,他說這種陶叫作冷陶,什麼叫冷陶?沒有經過溫度燒的陶土,那沒有經過溫度燒怎麼會有陶土呢?從古以來我們人類就是或許是天災打雷了,這個室內起火了,然後地下的土被火燒過,然後呢結果轉硬了,於是人類就發現原來用火來燒土它會轉硬,於是人類就發明瞭陶器。那麼現在呢不用火燒,它可以成陶器,它成為冷陶,他說這是世界先做出來的。然後他又想,因為他讀遍古今中外的書,他又想埃及的金字塔,埃及的金字塔這個石頭都是幾方丈的面積,它是很厚的,每一個石頭都重幾十噸,而埃及金字塔用幾千塊石頭這樣子堆積起來,堆積起來之後它各種的幾何角度不差一分一毫,而且堆的那麼高,到底用什麼方式把石頭運上去去的,很多人都在研究,是從哪一座山打這些石頭來,一座山有那麼多石頭,這個石頭打的這麼方正這麼完整嗎。他說這個石頭那麼大,但是石頭跟石頭之間的縫,一張紙是插不下去的,就是說緊密,緊密到一張紙插不下去。但是要知道這個地上的東西遇到熱會脹的,遇到冷會縮的,這個脹縮之間如果你的石頭之間太密,它脹的時候會蹦破了,而金字塔幾千年沒有發生過蹦破的情況。那這個石頭怎麼運上去的呢,而且他們為什麼能夠維持的這麼好,還有而且他的脹縮的程度會那麼小呢?這個楊定一先生就推測,那些石頭不是從哪一個山上拿下來再打造的,那些就在當地造的,用當地的那片的土,然後用冷陶技術做起來的,他說這個還沒有得到證實。我聽到這個我嚇了一跳,從幾千年前埃及人就有冷陶技術,是不是真的,不曉得。然後他說這個冷陶做起來其實也不是很困難,經過也不很多。這個冷陶呢含有很大的能量,住在這個屋子裡面呢可以長壽,我就想將來我要請他建一套冷陶屋,是他的研究,很了不起。然後他改善土質,改善土壤。在巴西那裡有一個火山,火山口(以前爆發的火山口),那個地方的土地是很貧瘠的,一根草不生的,不毛之地。經過他的技術改良之後,它種植不僅是可以種植,而且它所生產的農作物啊,真的是了不起,這本書的照片就有,他的蘿蔔跟手背一樣長,蘿蔔這麼長,每一棵蘿蔔都是這麼長,他改善土質。最最重要的是他發明瞭許多的醫藥,他這個醫藥(因為他是醫生),他是學西醫的,但是他認為醫藥一定要合乎人的身體,而人的身體要合乎自然,而最瞭解自然的可能不是現代人,是古代的我們的祖先。所以他每次發明瞭一種醫藥,用最現代的科技發明的一種醫藥,他就要去考察,他考察有三個標準點:合乎不合乎中國古代的《黃帝內經》、《傷寒論》這些理論;第二點合乎不合乎古印度的醫學;第三點合乎不合乎古埃及的醫學。所以古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如果他現在發明的最新科技(用最新科技發明的藥)如果不符合這三個古老民族的古代的醫學思想他就不用,如果合乎的他就用,所以那他說他的醫學他稱他的醫學叫作“真原醫”,就是真正的最原始的醫學,其實原始不是最古老的意思,那個原始也是最現代,而最古老跟最現代他都是最原始的,為什麼?它合乎天地人生之道。Gj;<(d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M&h-\V
那他就寫了這本書,他就把這本書寄給我,剛好在前天寄給我,我就帶著上飛機來看,那看沒幾頁就看到了他講的也很令人震撼的故事。他說在一百多年之前,歐洲曾經有一段時間流行一種很可怕的疾病,就是產婦的產縟(?)熱,這個我不知道是什麼病,但是呢它是會致死的。他說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產婦因為得了這個病而死,就是產婦很容易得這個病。那麼大家找不到什麼原因,流傳了好幾十年沒有辦法。後來有一個維也納的醫生,他說他提出了一個理論,這些產縟熱發生的原因就是醫生的手(接生的醫師的手),這些醫生的手不乾淨。因為醫生當時啊這個醫生衛生管理比較沒有那麼好,所以他看各種病人,甚至解剖這個屍體,這些醫生不注意他們的衛生,一接觸到產婦她最脆弱的時候,於是就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只要把醫生的手改善了,洗乾淨了,消毒了,這個就沒有這個病了。那麼其他人呢?都笑他,說哪有這麼簡單啊。那結果說試試看,結果這個醫生就改變了這個醫生操作的整個程式。到現在醫生之所以每一次要碰人體的時候都要帶消毒手套,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原來解決這麼困難的問題就這麼簡單,那他也是找到問題的根源,所以問題的根源有的是在目前(眼前的),有的是在很深遠的。就回歸到剛才說我們怎麼解決問題。那麼大家不要認為凡是問題拋出來了,遇到問題了,就一定是非常的麻煩,雖然很困擾人的問題,有些時候解決起來是很方便的,有些時候只有一點小問題,但是他的來源是很深遠的。因此我們現在不要說問題大、小,只要我們有一個心態,我們能夠按照問題的根源,找出它的根源,從根源上解決,那就對了。T
那假如讀經,做讀經教育或說剛聽到讀經心裡有問題,心有疑問,一定要好好地去思考這個疑問從哪裡來,應該怎麼解決。而如果剛接觸讀經有問題,這是很好解決的,怎麼解決呢?有兩個辦法,第一個辦法自己想一想嘛,自己想一想就能解決問題。為什麼?因為讀經既然是一種教育,而教育是像《中庸》所說的“以人治人,改而止”,《中庸》引用《詩經》說“伐柯,伐柯,其責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就是道不遠人啊,道本來離人生不很遠的。像《詩經》上說“伐柯伐柯”,什麼叫“柯”呢,就是斧頭的把柄,斧頭的把柄是用木頭做的,穿過斧頭的鐵板,叫作斧頭把柄。你現在要去做一個斧頭的把柄,你就去砍木頭啊,你用什麼砍木頭呢?你用你手上拿著的這把斧頭去砍一根樹枝,來做斧頭的柄,叫作“伐柯”,柯就是樹枝,你去砍樹枝啊砍樹枝,你砍什麼樹枝呢?你拿著斧頭柄想區砍做斧頭柄的樹枝。“執柯以伐柯,睨爾視之”你就斜著眼睛看到底我砍哪一根樹枝呢?“執柯以伐柯”你拿著斧頭柄要去砍做斧頭柄的樹枝,你難道還不知道要砍多粗的樹枝嗎?你這個斜著眼睛看,還以為我去哪裡找呢?以為斧頭柄的選擇離你很遠,沒有離你很遠,就在你的手上,這就代表道不遠人。而教育呢也是,“伐柯伐柯,執柯以伐柯”,你在做教育,你憑什麼做教育呢?你憑人性來做教育啊,所以教育只不過是開發人性的工程啊。而人性在哪裡呢?人性就在每一個人心裡啊,就在每個人這裡啊,所以懂了人性就懂了教育啊,我們是依照人性來做教育,而你要找尋教育的道理在哪裡找,在你的人性那裡找,人性在哪裡,人性在你的心裡,所以“執柯以伐柯”,道不遠人啊。因此自己遇到問題,自己遇到教育的問題,千萬不要到處去找答案,答案就在我們自己身上,這不是很簡單嗎,所以遇到問題可以自己解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