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讀經教育」的看法

 
我對「讀經教育」的看法
 
 

我的朋友錫展發表了一篇《我對兒童讀經的認識》,這篇文章主要是回應錫展我自己對「讀經教育」的看法。
 

契子

和孺出生後我一直思考能為她作些什麼。在她4個月的時候,我就上網幫她買了唐詩三百首、老莊的CD,不過在聽了一陣子之後,並沒有發現她有什麼變化。

當她越來越大了,這個想為她作些什麼的念頭也越來越強烈。

一直到了2008年7月6日和孺的滿歲,我突然之間有個想法,就是該想辦法讓她接受「讀經教育」。

想法

雖然和孺現在並不識字,但是語言是從聽開始。在學習的過程「聽」了什麼,將決定未來「說」什麼的關鍵。在《哈佛教子枕邊書》中,斯托夫人相信嬰兒時期的語言教育將決定一個人一生的語言能力,所以她在和女兒談話時,非常注意發音、詞句和語法的正確性,盡力排斥「不完整」的語言。

所謂「不完整」的語言,就是一些大人不會用、但卻會用在嬰兒身上的句子,如:「恩恩」、「便便」、「屁屁」等。所以必須用完整的句子與嬰兒對話,例如:在家中時告訴嬰兒「這是一張桌子,我們可以在上面吃飯」。

我接受這個想法,所以我也希望能讓她聽到具有精準用字、內容豐富、主題明確的句子,所以我使用這些在中國流傳了數千年的經典,希望藉由近代詩人鄭愁予口中「詩是古代的媒體」的觀點,讓她領略中國古代詩中的文字精簡、意義深遠、言簡意賅,進一步豐富和孺的語言庫。

我的計畫

所以那這天起,不管回家再晚、再累,只要她還醒著,我就會在她睡覺前、抱著她重覆朗頌幾分鐘某一篇唐詩三百首,直到她睡去。然後到下個星期再換一首,希望有機會在她滿三歲開始讀經前,能讓她聽完所有的唐詩三百首。

儘管現在她才滿一歲,我也不確定現在的她是否聽得懂,但我會就是會這麼一直這麼朗頌給她聽。除了讓她熟悉中國詩詞中著重的音律(韻);也希望能藉由這方式增進與她之間的互動;更希望實踐《大學》中「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希望能藉由一段安靜的時間與空間,澄靜她的心思,漸漸養成每日能夠有段靜下來的習慣後,因為靜下來之後能使她的注意力集中,接著逐漸將每次的時間拉長,讓她每天有越來越多的時間能夠安靜下來,為她三歲以後的讀經作準備。

關於語言學習

在語言學界認為孩童的第一語言(母語)有所謂的「學習關鍵期」。

語言能力在六歲前為顛峰期,之後隨年紀遞減。在這個特定時期內,必須大量暴露在這個語言環境之下,大量學習,並利用語文的鍛鍊,建構其思考力、邏輯能力、理解力,一旦錯過這關鍵期到了青春期後再開始學母語,就很難補救。

現在有很多的父母為了怕小孩的競爭力不夠,就要小孩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英文,以致於連母語中文都學不好。但中文學不好,其實影響到的是思考能力、理解力、邏輯能力都不夠,這導致未來在學習上就會遇到障礙。我認為這是現在學生之所以課業學習效果不佳的原因。

中文的特性

中文是個具有彈性的語言,用字可以互換、代用、縮簡、重組、借用;文法可以依照意思、押韻重組、倒裝,甚至一句只有一個字也能成文。在使用上可以用短短幾個字表達出很深刻的涵意、典故、事件、古籍,讓人意猶未盡、思古發情。

此外,漢字也是目前僅存還具有象形方式存在的少數文字之一,可以單單藉由字的形體,回推字的本意(象形字)。

從經典切換到科學

看完上面的敘述後,有些父母或許會面臨一個過去也曾遇過的困境:

  • 想要讓孩子學習中國經典;
  • 也想要讓孩子學習中國經典又想要讓子盡早學習其他的科目;
  • 更想要讓孩子學習中國經典除此之外,最好還能讓孩子學好另一個語言。
我認為中文不比英文,英文與其他的語言如:意大利文、法文,都是拼音文字,學習方式也相近,甚至也有彼此影響所以接軌學習並不困難,一起學習也不會互相扞劾。

但中文的思維、邏輯與其他文字大不相同。相對於現在某些父母將小孩置身於全美語的環境,我自己認為最好是讓小孩先完全熟悉中文以及背後的文化、歷史後,進而了解更後面的思維、哲學等更底層的東西後,這時已經12歲後,再讓小孩學另一個完全不同的語言。

一方面是因為原本的中文已有一定的根基;另一方面是在學中文的過程已經培養了廣泛超越語言的理解力、邏輯力、表達力後,這時再學其他語言才不會顧此失彼,兩邊都不討好。

但想要學好中文是一件大工程,對於現代的中國人而言,參考前人學習經典的歷程或許是個好方法。以下是由「兒童讀經」運動的首倡者王財貴教授的演講內容中,所節錄出來關於胡適之的學習歷程:

  • 4歲就開始讀古詩;
  • 6歲上私塾,就開始背古文;
  • 9歲的時候,讀了三年古文,他自己就能自己看古典小說了;
  • 11歲時老師就正式教他讀古書,因為已經讀了四年古書了,以前讀書是背,現在已經有能力自己讀了。教師教他第一本書叫作資治通鑒,11歲就讀完了。除了古書,他也已經偷偷地看完三四十本古典小說,一輩子的作文基礎就奠定了;
  • 13歲時就已經把左傳讀完了。把左傳讀完了,大概這輩子中國書都讀過了,以後就是復習、綜合、創造。以前中國的讀書人都在十三歲之前就已經把所有應該讀的書全部讀完。胡適之在接受這種教育後,並沒有因此變成書呆子。以後他的記憶力很好,學英語學得很快;
  • 19歲考取庚子賠款第二期官費生赴美國留學,於康乃爾大學先讀農科,後改讀文科;
  • 23歲至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哲學;
  • 27歲在哥倫比亞大學拿哲學博士;
  • 28歲回北京當北大教授。
透過讀經教育學習的優點

我從鍚展貼的文章中,歸納出透過讀經教育學習的優點:

  • 提升小孩的閱讀力和思考力
  • 提升小孩的理解力和記憶力
  • 提升小孩對事物的判斷力
  • 改善小孩的脾氣、建立小孩穩重的個性
  • 其他更多的優點請自行看「我對兒童讀經的認識」一文。
僅學習中國經典的缺點

有些人過渡渲染了「讀經教育」的優點,但一如大家所了解的我,我從不人云亦云就跟著也認為僅學習中國經典一事也是如此。請接著看下表關於左腦與右腦的比較:

 
左腦功能
右腦功能
說話 閱讀中能掌握蘊藏(比喻)的含義
閱讀 容貌識別
身體左側及視覺空間的合一
綜合性的語言記憶 空間知覺
抽象的分類 路徑探索能力
學習音樂的能力 視覺結果
連續性的細微動作 音樂的感覺
一次可看見一項以上的事物 綜合記憶的形成能分辨左右
詳細畫面 適當畫面的形成
史丹福比奈的反應知能測試(較弱) 史丹福比奈的反應知能測試(較弱)
維克斯勒的語言知能測試以及
史丹福比奈測試(更弱)
維克斯勒的語言知能測試(較弱)
從上表可知:左腦對於聲音聽覺具有先天的優勢能力、所以對語言性的反應也較右腦為佳,此差異並將隨日後對左腦的「訓練」與日俱增。

「左腦教育」的訓練就是先從聽力練習開始。透過不斷的聽、說刺激訓練左腦,直到左腦中的突觸變得異常的強健,這個過程其實相當地接近「讀經教育」的教育方式。

因為中國文化本身就過度地偏好左腦的表現。這可以從幾千年前的父母一直到現代父母、都過度重視子女的學業表現可以看出。他們普遍認為:學業表現也等同於在現實社會的表現,進而希望小孩也具有這篇文章內「好孩子」的特徵:

  • 功課好(考試成績高)、
  • 懂事(有同理心)、
  • 表達能力好(主要是語言的運用能力強)、
  • 記憶力強(能背出更多的經典)、
  • 偏重靜態活動(重視安靜地閱讀)、
  • 聽父母和師長的話(作到大人所要求的事)。
這也可以從中國歷史文化中所遺留下來的教育方式(讀經教育)、以及政府選拔人才的方式(大多來自於考試)看出過度強調左腦的端倪。因為考試制度本身就是一個考驗左腦的方式,因為它強調對文字的理解力、記憶力、表達力。而近代的教育本身,也都是重視左腦,對感性的右腦本身助益不大。

中、西方教育結果的比較

但在外國的父母並非採用「讀經教育」,所以外國會出現一些在「讀經教育」中根本培養不出的人來(至少過去不曾出現過這類的人):

只因為他們的成長過程,都不是那種待在課堂學經典就能培養出的右腦應用傑出特殊人物。那「讀經教育」會培養出什麼人來?
  • 胡適之-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 徐志摩-中國著名新月派現代詩人,散文家,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朱自清-中國現代詩人、散文作家。
  • 錢鍾書-中國近代著名作家、文學研究家。
  • 沈從文-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小說家、散文家和考古學專家。
  • 魯迅-中國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政治評論家、翻譯家,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旗手。歷任北京大學講師、北京女子師範高等學校、廈門大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
  • 老舍原名舒慶春,中國現代著名作家。
  • 林語堂-中國文學家、發明家。
  • 梁實秋-台灣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國內第一個研究莎士比亞的權威。
他們大多是文學家、教授、詩人。

從不同教育模式的結果來看,我個人認為「左腦教育」絕對並非像某些人認為的那麼完美。因為左腦過度侷限於語言方面的範疇,也就是過於重視開發左腦的功能,這個將造成忽略鍛鍊右腦非語言性的知識與訓練的機會,而造成學童右腦的創造性和直觀能力逐漸衰退。結果是造就出相當接近的:文學家、教授、詩人。

當然,文學家、教授、詩人並沒有什麼不好,但大家想想如果這個世界出現了很多的文學家、教授、詩人,和以前獨尊儒者的朝代到底有什麼不同?這個結果,請大家自行思考吧!

小結

我個人對於「讀經教育」有以下幾點看法:

  • 從背頌經典的過程看來,傳統的「讀經教育」和現在所推行的「讀經教育」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因為幾十年前、甚至幾百年前的讀書人就是這麼背頌經典的;
  • 「讀經教育」也不等於「在家自學」,即使接受現存的國民教育,一樣也可以接受「讀經教育」,兩者可以並行不悖;
  • 此外,僅單純地接受傳統的「讀經教育」仍然是不夠的,因為就接受「讀經教育」的結果來看,這種方式所學習到的東西仍受到教育過程的侷限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