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一生——讀經之歌》釋義   王財貴 教授主   2012/04/14 北京昌平白羊溝讀經教育培訓基地&uhG
好聽不好聽啊?(眾答:好聽)其實不只是歌曲好聽,歌詞作的好不好啊?(眾答:好。眾鼓掌)其實這個歌詞作的也可以說不是很好,為什麼?因為這個幾乎不是我作的,這個都是古人的,古人的一些話,把它拼湊拼湊。但是呢這個也可以說作的很好,因為這個點竄堯典舜典字,塗改清廟生民詩

@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4%D


這是用古典的話語,比如說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就是《詩經》的句子啊,就剛好這四句話。那這個在《孟子》裏面孔子,他引孔子對這句話的解釋,他說孟子引孔子的話,那個在《論語》裏沒有的,那麼孟子說《孟子》上面說子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作此詩者,其知道乎?說作這一首詩的人他就是一個了悟道的人,早上我們不是講道術嗎?有道的人,其知道乎?我們現在說你知道嗎?——知道。那個知道就是從這裏出來的,其知道乎?他了悟了道,那道就是道理啊,那譬如說我講了一萬個道理問你瞭解不瞭解,就是問你知道不知道?那你說知道。知道就是知道這個道,瞭解道理的意思。作此詩者,其知道乎?然後孔子就開始解釋了,不只是這首詩,孔子要解釋《詩》嘛,孔子要怎樣解釋《詩》你知道嗎?孔子就說蓋天之生民,有物必有則矣,民之秉彝,故好是懿德也。這樣子就解完了。古人解書啊,你不是要瞭解嗎?不是要解釋嗎?這個孔子當時解釋《詩經》,孔子當 國文 老師啊,解釋《詩經》就是這麼解。你看我再念一遍啊,孟子這麼說子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作此詩者,其知道乎?蓋天之生民呐。天之生民”“天生烝民那個者眾也,眾人的意思,眾。這個呢就好像我們那個水蒸氣蒸,蒸不是叫蒸蒸日上嘛,蒸,就是盛大的樣子,所以烝民就是很多民眾,很多民眾,天生烝民。那孔子說天之生民天既然生下百姓,生下人,有物必有則矣

 

這個有物必有則,天之生任何的事物,有其生一定有其所以生,或者是有其生的原理,或者是有其生的特性,有其生的法則,有物必有則,這就是朱熹所說的同體一太極,物物一太極啦。有物有則,物物一太極。同體一太極就是統合起來整個天地宇宙是一個太極。物物一太極就是萬事萬物,這個物也包含事,叫作事事物物啦。後來朱熹解釋格物呢,就比較往這個物這個地方說,這個王陽明解釋格物呢比較往事上說,事也是包含物,物也是包含事,所謂的物有本末,事有終始啦,這不是物才有本末,事才有終始,是事物有本末,事物有終始的意思,所以事就是物,物就是事。那我們現在呢分開來講,物就類似物質的存在,事呢就是人為的行動叫作事物。那其實古人在用這個字的時候啊,有物有則的物也包含事,就是事事物物都有它的法則,這個叫作物物一太極。那麼假如說同體一太極,物物一太極這句話講起來好像很深,很玄,為什麼你會感覺這句話很深呢?那這句話道理是很深的,但是你要翻譯出來,就是要平白地這樣解釋,你要解釋這個文義,好像也很深,為什麼?因為它裏面太極這兩個字,太極這兩個字不好解啊。不過呢,如果我們知道古人的用字、用詞的方法,這個在《易經》裏面,太極就生兩儀嘛,兩儀就是太極嘛,早上也講過,兩儀就是氣。那麼把兩儀說成氣,那麼太極生兩儀,太極就是理,所以叫作理氣,道理的理啊,跟這個陰陽造化,就是以氣來造化,氣是一種活動的意思,像空氣會流動,所以氣是流動的意思。太極這個理呢,理是存有的意思,它存在在那裏,它有個東西在,而這個東西是流動的,所以太極就必有兩儀。所以太極生兩儀,不是有了太極它生出兩儀來,而是太極它的內容就是兩儀,太極是動的,太極不是死的,所以中國的太極畫起來是流線型的,中間是一個x形,所以太極是動的,從動的方面來講就是說它是氣,而這個氣用陰陽來命名,就像老子說的,道不只是有死的道,它道是活的,而道呢,要來把握道必須從兩方面,一方面是有,一方面是無,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所以一個事物可以從兩面來瞭解。那麼道的有無,道德有跟無,比較具備上下層的關係。《易經》的太極生兩儀它是左右的關係啊,當然也可以是上下的關係,為什麼呢?陽與陰,陽比陰還要貴重,所以陽為陰之主,這樣講也可以。你要瞭解了之後,不講也可以,大家都知道,你講了之後,講的太囉嗦,越講越麻煩。所以同體一太極,物物一太極宇宙整體來說是一個太極,萬事萬物呢,每一個事物都是一個太極,那這個瞭解就用剛才說了,太極就是理,所以整個宇宙合起來是一個道理。然後呢萬事萬物都各有它的道理,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意思還要講嗎,這個意思當然不需要講啊,這個意思大家都知道啊,所以大家不要認為書很難讀,這個書是很好讀的,為什麼書很好讀呢?因為所以的真正的學者,他所講的話如果是對的,有意義的,那就是這麼簡單,就是跟我們所想的都一樣。你不要問你說這個天地綜合起來是不是一個道理,如果天地綜合起來不是一個道理,那它怎麼可以創生萬物呢?所以它當然是一個道理啊。那麼各種事物乃至於一根頭髮它有沒有它的道理呢?頭髮有沒有頭髮的道理,有嘛,頭髮有頭髮的道理啊。那頭髮的道理不是天地的道理嗎?但是它也不離開天地的道理嘛,對不對?所以這句話有什麼難解的呢?所以有物有則的則就是那個理,有物有則就是物物一太極,所以天之生民民也是一個物嘛,民這個物的則,民這個物的理,跟一隻狗一隻貓的理,跟狗跟貓的理就不一樣,所以有物必有則矣。那當然前面說天之生民,天如果生了人,一定有人的道理,人之所以為人的道理,所以有物必有則矣。5@.+$'
民之秉彝,故好是懿德民之秉彝那個很難寫對不對?寫成這個樣子,後來因為這個字太難寫了,後來就寫成這個蠻夷之邦的那個夷,聽之不聞名曰息,博之不得名曰為,視之不見名曰夷那個夷,寫成那個夷,夷狄的夷,那個夷是什麼意思呢?那個夷是平的意思。所以軍隊所過村莊夷平,就把村莊都推倒了,叫作夷,夷平。所以夷是平的意思,平就是常的意思,平常平常,只有平正的,我們用平加以正,只有平正的思路才能長久,所以夷就是常,常就是常道。常道就是真常之道,永恆之道。所以民之秉彝假如是人,人呢,假如生而為人,他一定秉承著人之所以為人的常道而出生,故好是秉彝也,所以一個人(作為一個人)他一定會去好,去喜好,去喜好那個懿德。懿者善也,一定會喜歡那個善德。這首詩不是很重要嗎?這個是《詩經》的烝民篇的開頭,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那孔子解釋蓋天之生民,有物必有則矣,民之秉懿,故好是懿德矣這樣就解完了。o
©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n
【作者為聖,述者為哲。】u}n
那在這裏作者為聖,述者為哲這是出自《禮記》,這句話出自《禮記》,《禮記》是說作者之為聖,述者之為明呐,作者為聖,述者為明明就是明白,明就是哲,明哲保身的哲。那麼,為了押韻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這是《詩經》的押韻,我再押一個,作者為聖,述者為哲,用哲來押韻。則述者為明,我把明改成哲,明就是哲,叫作明哲保身嘛,所以哲學的意思啊就是明的學問,明學,哲學就是明學。明什麼呢?明理之學。所以哲學就是明白道理的學問。那麼哪一種學問不是明白道理的學問呢?都是明白道理的學問對不對?是的,所以所有的學問都是哲學。哲學在西方的詞語叫作philosophy of doctor,這個它開頭是個“p”PHA嘛,這個P,而西方的學問呐,他們西方的學問他們西方人認為學問是從哲學開始,而且都從哲學開出來,就是開出,都從哲學出來,就像我們早上講諸子出於儒家,照這樣講就是這個學術出於哲學這樣,所以西方的古代學問只有一門就是哲學,而哲學下面呢,各個學問家有自己特別的專長,但是也都說他們是哲學家,就是他是明白道理的人。那後來這個專長漸漸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矣致遠恐泥他就泥在他那個地方,所以後來就漸漸地他的學問越做越大,因為雖小道一定還有很多東西可以研究嘛,你說如果有人專門做頭髮專家,他研究頭髮,他可以研究一輩子研究不完,懂嗎,這叫作雖小道,必有可觀

 

所以有些學問越走越遠越走越遠,就忘記了它是從哲學而來,而且它自己做大了,吏做富人,附庸做大,他就不認他的主人了,他跟著主人並駕而驅,於是就產生近代西方的各門學問。你們在大學裏面所修的各門學問,各個系啊,本來都是哲學系,只有一個哲學系,後來它說我不是哲學系,就說我是物理系,我是化學系,我是心理系,我是教育系。那莫名其妙,你這些系做什麼,你這些系不是要明白道理嗎。對,我明白的是心理的道理,我明白的是教育的道理,這真的莫名其妙。所以這個就形成各種學派,各種學門啊,學問之門呐,其實這些學問原來都叫作哲學,都統一哲學,你不可以忘記你學問的源頭是哲學。西方人沒有忘記,至少在他們的學制,他們的教育體制中沒有忘記,憑什麼你知道他們沒有忘記呢?因為假如你是大學生,你是分科分系的,你是哪一系畢業的,你是研究生,你是碩士,碩士也是可以分系的,分各科的,你是博士,他在形式上就不要你分析了,所以所有的博士都是Philosophy Doctor,博士不是Doctor,為什麼?因為所有的學問你研究到了這麼高的時候,你一定已經接近哲學了,所以你是一個哲學家。所以任何一個學門的最高成就都是哲學家,所以西 方的 博士它簡寫是PHD,就是Philosophy Doctor,所有博士都是PHD,懂嗎?那你當然你說你哪一個專業,專業是專業,但是你的水準,你是到了哲學的境界。好,不過現在這個是假的,這個只是名稱這樣稱,各個博士都是專業博士,不是哲學博士,這有什麼區別呢,這個當然有區別啊,什麼叫專業博士,你就照著你的這個專業,研究了很透徹的人這叫專家。什麼叫專家?在很小的一個學問裏面研究的非常多的人,懂嗎?這個叫作專家,專家是最不值錢的,專家就是鑽牛角之家,收以專家專家專門騙人家。因為他的學問是太少了嘛,你說研究頭髮可以成為一個PHD,你是什麼博士?我是頭髮博士。哦,好厲害,頭髮博士,你是博士是好厲害,你是頭髮博士,不值錢,我們不是可以這樣看嗎?一個人怎麼可以一輩子隻研究頭髮呢?但是只研究頭髮對不對呢?頭髮要不要研究啊,當然要研究。研究頭髮對不對,沒有有價值?當然有價值。但是他研究頭髮的目的是什麼呢?——物物一太極,頭髮也有道理,而這個道理通於同體一太極,所以頭髮也通于天道,這個時候研究頭髮的學問就有了意義,懂嗎?所以我們為什麼講教育?要講讀經教育,為什麼把讀經教育講的好像,你就將讀經教育怎麼做就好了嘛,孩子功課好了,聰明了不就好了嘛,為什麼這個教育就是通於人性,要講到人性呢?這個就是PHD的講法,就是教育家的講法,不是教育匠的講法。教育匠就是只知道教育這一門的學問,那這一門的學問呢,你並沒有很通透,很透徹,你如果通透了教育的學問,你就知道教育的結論是人間的學問,人間的學問是通於人性,從人性出發,從人性出發的學問一定從天地而來,通於太極。所以你的物物一太極,通於同體一太極,這叫教育哲學。教育不從教育哲學講起,你講教育講什麼東西呢?中華民族一百年來就喪失了教育哲學,這些講教育的人在我看沒有一個有哲學素養,不是他大學的時候不修哲學課,不是啊,大學的時候修哲學課也沒有用,你作為一個哲學專家也不對,你是專家。現在講哲學是那一種整體的,剛早上所說的,備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內聖外王的學問,這樣子叫作哲學。所以作者為聖,述者為者,這些哲學家他還是第二流的人,第二等的人物啊,第一等人物是聖啊,聖人呐,聖人是從生命裏面把天地之道能夠表現出來的人,叫作聖人,所以作者為聖。述者呢就是來描述,來講一講這個道理,以生命來印證,以生命來表現,這個人生之道的人叫作聖人,用學問來描述、來傳播聖人之道的人就是哲學家,就是明白道理的人。所以作者為聖,述者為明呐,我改成述者為哲。I

 

【儒釋道西,經傳奕赫。】-d

~

那麼,有多少的聖跟哲呢?有多少呢?噢,儒釋道西。有儒家的聖哲,道家有聖哲,佛家有聖哲,西方也有聖哲,蘇格拉底不是聖哲嗎?耶穌不是聖哲嗎?而聖哲表現在哪呢?表現在經。經的解釋叫,所以解經的書叫傳。所以叫經傳,經傳都很光輝燦爛,這個都非常的光明,能夠照亮人心,叫作奕赫,因為押韻嘛,奕就是大嘛,赫就是顯嘛,非常廣大而顯明叫作奕赫經傳奕赫啦。

Y
【今日的讀誦,願我溫柔敦厚,知遠疏通;來年的契會,願我易良廣博,絜靜精微;一生的踐行,願我屬辭比事,恭儉莊敬。】se:E


下來就是今日的讀誦,來年的契會跟一生的踐行,分成三個步驟。但是我就把願我溫柔敦厚,因為讀書是自己的事,所以讀了經都要啟發自己的志向,所以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所以讀書要悱憤之情。你雖然不能瞭解經典的解釋,能解釋的不一定能瞭解它深刻的意義,能瞭解它深刻的意義,並不一定能夠實踐。但是呢你總是要有一些悱憤之情,什麼叫悱憤呢?是充滿的意思,心中充滿了一股向上之氣叫作。憤的旁邊是一個bi),或者念作fen也可以,一個心字旁,一個賁,這個在《易經》卦念作bi,有時候可以念作ben,虎賁之勢,念作ben,念作fen,念作bi,我們把握好這個詞啊,三個十,然後加一個貝念作bi,這個賁就是大的意思,所以虎賁像老虎一樣的有力量,像老虎一樣健壯的勇士叫作虎賁,這個賁就是大。凡是有賁的這個發音,這個憤是形聲字,賁是發音,凡是用賁作發音的字都有大的意思。比如說我們把豎心旁加個口就是,加個嘴巴,就是噴,打噴嚏的噴,因為你的氣很滿嘛,所以噴出來嘛。加個水也是變成,濆水池,為什麼水會濆出來呢?因為水位很高嘛,所以水滿了就濆出來嘛,所以都有滿的意思,大的意思。加個字旁就是墳,我們一看到這個墳,都覺得心中毛毛的,一看到墳就想到墳墓。其實墳沒有那麼可怕,墳是土很多,就跟土堆的意思,所以高出來的土堆叫作墳。那麼古人為了做記號,為了對他親人、祖先埋葬的地方做記號,所以最先只是埋著,平地,地是平平的,埋在地平面,過一段時間找不到了,找不到埋葬地點了,所以後來就有一種習慣、風俗,就是把埋葬親人的地方做一個土堆,其實做一個土堆就是做記號的意思,因此把那個埋葬人的地方又叫墳了,這個樣子。其實那個應該叫做墓,只是那個土堆叫作墳,所以你看到那個墓心裏毛毛的,看到墳不要心裏毛毛的,那個墳就是土堆的意思嘛。'c

$z5`
這個墓也有意思的,墓的下面是土,它跟土有關,那個莫就是上面一個草,中間一個日,是不是,是不是那個莫,莫就是不要,不要的意思就是拒絕,拒絕的意思就是否定、沒有,這個否定、虛無、空虛、莫須有,以及黑暗都是莫,其實莫的本意是黑的意思,什麼黑?天黑。為什麼莫是黑的意思呢?因為莫上面一個草,其實下面不是一個大,下面也是一個草,這個草後來簡寫成大,所以莫這個字上面是個草,下面是個草,中間是日,日就是太陽,就是太陽已經低於草了,在草之中,不是太陽跑到草裏面,而是太陽已經下山的意思,太陽下山就是日暮,所以那個莫就是暮,日暮的暮,這個下面再加一個日,大下面再加一個日,這就兩個日,天無而日,所以日暮的這個暮這樣寫是錯字、別字,因為那個莫本來就是暮,就是日暮、黃昏嘛。但是這個莫呢被當作沒有、莫須有那個字,所以莫須有的那個莫啊是一個抽象的意義,抽象的意義不能造字,但是日暮的暮是可以造字,因為它是具象的,它是具體的事情,所以這件事情是什麼事情,這件事情是太陽下山的這件事情,用這個太陽在草間,在草之間,用這樣的形象來表示太陽下山的這個時刻,這是可以寫出字來的。我們說不要、沒有的莫呢,是寫不出字的,所以它借用別的字來當作自己的字,所以就被借去當作莫須有的莫了。那麼看到這個莫不知道是日暮的暮,反正認為是莫,於是再寫,再造一個字,來恢復是暮的原意,所以啊乾脆就在草下面再寫一個日,就代表這是太陽的意思,這是在講太陽之事,於是一個字就變成兩個字,這個字就是假借以後的轉注。所以有假借,這個往往再產生一個轉注,這是中國文字的發展,本來沒有日暮的暮這個字的時候,只有莫,暮就是莫。那麼現在呢莫再加上一個土,莫剛才說了是沒有、虛無、黑暗,再加上一個土呢,你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人沒有了,埋在黑暗中,埋在土裏叫作墓。那為什麼叫做墳墓了,墳墓就是高出的土堆。那麼現在墳墓不是土字旁,是心字旁——憤,我們說氣很滿叫作憤,比如說憤怒,你在憤怒的時候不是脾氣很大嗎,叫作憤怒,而孔子這裏的憤不是憤怒的意思,是氣也很足,怎麼會氣足呢?因為你志氣高嘛,你有一股志氣嘛,叫作憤嘛,所以如果一個人自己沒有生起一股志氣,我要什麼?我想要什麼?沒有生起一種嚮往之情,孔子就不啟,所以不憤就不啟啦,因為你啟了沒有用嘛,所以孔子教學不是隨便教的,孔子這種教學啊就是要這是一種啟發性的教學,所以不悱不發。那個悱,一個心,下面一個非,不是口是心非那個非的意思,那個悱是你心中想到什麼事,嘴裏想要說出來,而卻說出來不是,那是口是心非,就是心中想到了,嘴巴說不出這個是非。跟我的心不一致,叫作非,就是心口不一,你的嘴巴講不出來。悱就是你心中想要的,卻沒有通達,這個悱是嘴巴想要講不出,心中想要,嘴巴想要而口卻沒有這麼順暢這叫作憤悱。也就是說你志氣比較高,你還沒有完全地透徹,你希望能夠通達,而卻還有阻礙,這個時候啊孔子就可以來開一下,來啟動一下,就是啟發,所以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啊,所以我們應該有憤悱之情啊。你讀經就是去尋找你的憤悱之情,然後孔子能不能給你啟發呢?現在沒有孔子怎麼辦呢?你不要煩惱這個問題啊,這個你憤悱多了,久了,你自己也能啟發你自己,或是看到一件事情啊,聽到一個人說了或是自己讀書了,讀一些解釋的書啊,受到啟發啊。所以假如有人要講一些人嘴巴比較甜,那要做狗腿子,那你遇到我會說,教授啊早上的演講很好,我很受啟發,然後我就很高興,叫作啟發。為什麼很受啟發?憤悱之心,憤悱之情嘛,我才能夠啟發你嘛,這樣子。那假如你的憤悱之情夠的時候,雖然講的不好,你也會深受啟發,這個叫作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啦,大家互相切磋琢磨,那麼往往都有德不孤,必有鄰的喜悅,這也是一種啟發,至少增加自己的信心嘛,知道原來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思考問題的,很多人都在做這種努力,你會心裏面得到一種很大的安慰、喜悅,這樣子就是所謂的憤悱。h,


那麼,這個說願我,你會有願望的,今日的讀誦你會有一種願望,希望自己,願我能夠溫柔敦厚,知遠疏通啊,這個漸漸地能夠契入,能夠領會,你能夠希望你能夠易良廣博,絜靜精微,然後你必須付諸實踐,希望能夠屬辭比事,恭儉莊敬,這三聯六句話這也是抄來的,這是出自於《禮記》的《經解》,《經解》其實是六經的題解,講六經的教化功能。溫柔敦厚,詩教也,《詩經》的教導,是溫柔敦厚;知遠疏通,書教也,《尚書》(《書經》)的功能;易良廣博,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所謂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的六種教化功能,我把它編在這個地方,所以這些不是我作的,抄來的,所以你會感覺作歌詞的人,如果這個歌詞作的很有學問,現在我就告訴你不是作歌詞的人有學問,是他抄有學問的書。(先生笑,眾笑)_


【今日來年,一世一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今日來年,一世一生,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日來年,一世一生,今日來年,一世一生,今日來年,一世一生..........】"d

 

好了,再接下去就是自我的一個長遠的,不僅是願望、發願、立志啦。今日來年,一世一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日來年,一世一生。咦,本來今天不是要講這個的(眾笑),是聽你們唱歌唱歌,我就是跟著解釋一下我作的這個歌詞,這個歌詞功勞不在我啦,假如作的好,功勞不在我。但是我本來作起來我覺得不好意思,叫我作歌詞跟我講了幾個月了,我都沒有作。有一天她說來不及了,來不及了,我們要開營了,還沒有請人作曲,還沒有請人錄音,奧,來不及了,叫我趕快作。那我一時之間就作了這樣子,不寫是幾個月都不寫,要寫呢大概十分鐘就寫完了。那我就覺得好像寫的不太好,自己不滿意,但是沒有辦法,只有交卷了,交卷了,然後大家後來唱唱唱,那我常常念念念,我覺得還不錯,還可以,這樣子。(先生笑,眾笑)至少這是我的心願,推廣讀經的一個要領也都在這裏,希望大家唱這首歌的時候,因為懂得裏面歌詞的意義啊,也會有一些更好的感受,你會唱出感情出來。好了,今天不是要講這個,今天要講什麼呢?我們今天要講什麼?這個也可以,意思就是我沒有時間,不再給我時間的意思啦!(眾笑)大家同意沒有用,我不同意!(先生笑,眾鼓掌)大家同意也拍手,不同意也拍手,這些人呐,這些人是什麼——牆頭草!(先生哈哈笑,眾笑),做人不可以這樣,人之生也直,這個開玩笑,這樣問一個問題好了,不過不要像那天問一個問題我講了兩個小時(眾笑),沒有問題啦,那我來問你。oF

 

附:《一世一生——讀經之歌》歌詞{


一世一生——讀經之歌 作詞:王財貴  作曲:陳年芳1(R


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5>939

作者為聖,述者為哲,l}
儒釋道西,經傳奕赫.=j;,aq

今日的讀誦,願我溫柔敦厚,知遠疏通,[;lFUF
來年的契會,願我易良廣博,絜靜精微,Q
一生的踐行,願我屬辭比事,恭儉莊敬.m
©今日來年,一世一生,X1?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B>
今日來年,一世一生,%B,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U
©今日來年,一世一生,2今日來年,一世一生,O:V1.O
今日來年,一世一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