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袁崇煥守墓─ 一個延續三百多年的故事

 
為袁崇煥守墓──
 
一個延續三百多年的故事

馮武勇
 
  1630年,一代抗清儒將袁崇煥被崇禎帝冤殺,其帳下謀士佘氏舍家忘死偷葬袁帥首級。從此,300多年來, 佘家世代為袁大將軍守墓。一名美聯社記者采訪後感慨無比:“我們美國立國也就二百多年,你們佘家卻為一個人守墓三百多年,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佘家第17 代守墓人佘幼芝女士說:“不為別的,就為忠義兩字。”而“忠義”二字卻不能僅從字面上去理解。

佘義士冒死葬忠魂

在北京崇文區第59中學校園內佘家小屋的后面,便是青磚矮牆圍起來的明代抗清將領袁崇煥墓園。墓園內有一大一小兩墓,大的墓碑上書“有明袁大將軍墓”楷書,小的只有一塊無字墓碑,則是佘家先祖的墓。
佘家先祖的稱謂已無從查考,連佘幼芝也說不上來,但後人一般以佘義士名之。袁崇煥系廣東籍明朝一代名將。天啟六年(1626),在寧遠一役中大挫金軍,努爾哈赤本人亦為袁軍大炮重創身亡。崇禎二年(1629年),袁崇煥敗金軍于北京廣渠門外。但崇禎帝輕信讒言,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將袁逮捕下獄。次年8月袁被凌遲處死,行刑當日,沿途一些誤信他通敵的人一人一口咬他身上的肉,死得極其慘烈。

佘義士是跟隨袁將軍多年的一位謀士,在袁被害後,他含悲銜憤冒滅門之禍偷偷取回懸于旗杆上的袁氏人頭,埋在自家院中,從此隱姓埋名。佘義士臨終前囑咐家人死後把他埋在袁大將軍身旁,并要求佘家子孫此後不許為官、不許回南方老家,世世代代為袁將軍守墓。袁崇煥身後150年,清朝乾隆帝為他平了反。 同時為他及佘氏修墳以旌氣節。民國初年由康有為出面,各界人士在袁墓旁建立袁祠。中共建國後,毛澤東曾批文指示保護袁墓,不得動遷。當時每年清明,周恩來、宋慶齡、朱德等都前來祭拜袁墓。

問世間“義”為何物

文革開始後,“紅小將”的大錘便毫不留情地砸爛了袁墓、袁祠。佘幼芝欲哭無淚,那可是佘家人戰戰兢兢守了300多年的袁將軍英靈啊。

當時,佘家所有與袁崇煥,與守墓有關的照片、書等都付之一炬,佘幼芝當時搶救出來的唯一一件東西是她父母與外婆的合影。

文革後,袁墓已面目全非,墓園被中學辟為操場,原先的文物有的散落學校各處,面對這一切,1978年起,她到處奔走呼吁,以期修復袁崇煥之墓。很多人對佘幼芝的舉動不理解。1990年,佘幼芝因膝關節病入院,在她最無助的時候,寫過一首詩自勉,內中有這麼一句:“苦守靈園三百載,誰知我氏心中情。”在她的床頭,恭錄著袁將軍的一句話“心苦後人知”。

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袁崇煥墓終於重建起來。1992年4月5日清明節,修葺一新的袁崇煥墓迎來了文革以來第一批祭奠的人們。那天,佘幼芝剪去留了十幾年的發辮。當初她曾發誓:一天未修復袁墓,一天不剪頭發。在佘家,有一個專用帳本,上面記載了每一筆海內外捐款的來源和支出,除了用於袁墓的維護與祭祀,這些錢款誰也不能動,而在他們家中,我看到除了一台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外,可以說是家徒四壁。
當地文物局曾一度要雇專人清掃袁墓,佘幼芝婉言謝絕了:“為修墓國家已經花了不少錢,請人掃墓又得花錢,還是我來掃吧。”

誰來繼續守墓

如今,佘幼芝老人的最後一個愿望就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袁祠的恢復。但如今的袁祠大院里住有十六、七戶人家,光搬遷、安置就是個大難題。另一個叫佘幼芝大傷腦筋的是佘家第十八代計從何出。佘家後人到如今只剩佘幼芝一家六口在此堅守著,佘幼芝的哥哥,即佘家第十七代中的“掌門長子”在文革中便搬走了。
不過,佘幼芝感到欣慰的是,女兒焦穎和兒子焦平都明確表示愿意繼續守下去。愛人焦老師竭力支持,但他表示,得繼續“考驗”兒女:“因為光守墓僅僅是表面的東西,要把一種精神,一種傳統接下去,教育後人”,“要做不到這一點,我們就把墓交給政府,佘家守墓就在我們手里終止。”
 
 
-------------------------------------------------------------------------------------------------------------------------------------------------------------------------------------

袁崇煥(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號自如(或又字自如),廣東東莞桑園客家人,廣西梧州藤縣籍。明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和文學家。

生平

明朝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中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天啟二年(1622年)任兵部職方司主事。同年單騎出關考察關外,還京後自請守衛遼東。築古寧遠城(今遼寧興城)衛戍。


天啟六年(1626年)清太祖
努爾哈赤攻寧遠城,受炮傷而死,明軍取得寧遠大捷,袁崇煥升至遼東巡撫,並開始經營關寧錦防線,1627年再次取得寧錦大捷,但終因不附魏忠賢,被其黨所劾去職。熹宗崩,思宗即位,魏忠賢見誅。朝臣紛請召袁崇煥還朝。崇禎元年(1628年)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七月,思宗召見崇煥。崇煥慷慨陳詞,計劃以五年復遼,並疏陳方略,皇帝大喜,賜崇煥尚方寶劍,在復遼前提下,可以便宜行事。


崇禎二年(1629年)崇煥與內閣輔臣錢龍錫談到平遼事宜,認為毛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主張「先從東江做起」,集中精力對付毛文龍。後崇煥於7月24日藉口閱兵設計文龍,當眾宣佈毛文龍十二大罪狀,以尚方寶劍斬文龍於皮島((今朝鮮椵島))。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發生「己巳之變」,
皇太極率十萬清兵繞境蒙古,由喜峰口攻陷遵化,兵臨北京城下,北京戒嚴。袁崇煥聞訊帶兵兩日急行三百里,袁崇煥本應將來犯之敵阻擋在薊州至通州一線,在此展開決戰,以確保京城安全。但當他偵察得知敵兵已經越過薊州向西進發時,只是率兵跟躡,趕到河西務時,又不顧將領反對,率部前往北京,於次日晚抵達廣渠門外,大敗清軍。袁崇煥如此之舉,引起北京城外的戚畹中貴的極度不滿,紛紛向朝廷告狀:袁崇煥名為入援,卻聽任敵騎劫掠焚燒民舍,不敢一矢相加,城外戚畹中貴園亭莊舍被敵騎蹂躪殆盡。史載:「都人驟遭兵,怨謗紛起,謂崇煥縱敵擁兵。」兵部尚書梁廷棟請崇禎立斬袁崇煥,「則逆奴之謀既詘,遼人之心亦安」(《明本兵梁廷棟請斬袁崇煥疏》)當崇禎閃過復用袁崇煥的念頭,即「守遼非蠻子不可」,此時溫體仁趕緊連上五疏,請速殺袁崇煥,再無商量餘地。

世傳皇太極施反間計,捕捉兩名明宮太監,然後故意讓兩人以為聽見滿清將軍之間的耳語,謂袁崇煥與滿人有密約,皇太極再放其中一名太監回京。崇禎皇帝中計,以為袁崇煥謀反。這種講法終明之世並無所本,僅流行於乾隆之後。一些學者傾向於相信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並非是皇太極的反間計得逞。由於袁崇煥是囚禁半年後才被處死的,不大可能是因一時激憤誤殺。事實上,擅殺毛文龍一事,就足以使崇禎皇帝決心殺之。毛文龍舊部大都誤認為是皇帝要殺毛文龍,於是把怨恨轉移到皇帝身上,大舉譁變,造成日後一連串悲劇事件的發生,終於致使前線態勢一發不可收拾。

崇禎三年(1630年),袁崇煥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的罪名「磔」死於北京甘石橋。崇煥伏刑之慘情,令人毛骨悚然,當時北京百姓都相信袁通敵,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張岱《石匱書》)。皮骨已盡,「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明季北略》)崇煥死後,佘氏義僕為其收斂骸骨,葬於北京廣渠門內廣東義園,並從此世代為袁守墓。史載「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貲,天下冤之。」(《明史‧列傳一百四十七‧袁崇煥》)

乾隆49年(1772年)清高宗下詔為袁崇煥平反。《清高宗實錄》載:「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袁崇煥冤案案情始末終於真相大白,不過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所謂的真相大白仍有商榷之處。

袁崇煥紀念館(北京)

袁崇煥紀念館在北京崇文區花市斜街廣東義園舊址,即原來的袁崇煥祠墓,袁崇煥手跡《聽雨》以及康有為題寫的「明袁督師廟記」手書等珍貴文物將珍藏於該紀念館。原墓堂廊柱曾懸有康有為所書對聯。


自壞長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壯山河。


袁崇煥紀念園(廣東東莞)


東莞袁崇煥紀念園位於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水南村。由該鎮村民與海外袁氏宗親捐資一點二億元人民幣,在明代袁氏故居遺址興建,占地共十一萬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督師祠、雕像、衣冠冢、三界廟等。

後人評語

引用自梁啟超《袁督師傳》:

吾粵崎嶇嶺表,數千年來,與中原之關係甚淺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係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