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這一班--小故事

孔子的兩個學生~孔蔑和宓子賤.同時當上了官.孔子探訪兩位學生.並詢問當上了官他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孔蔑回答{自從我當上了官.沒有得到什麼.卻失去了三樣東西.一是公務太繁重我沒有時間探研學問.因此學問不能明達.二是俸祿太少.生活困緊.養育了家人.卻沒法照顧親人.導致親戚更加疏遠.三時間因被公務綑綁.導致沒有時間弔祭死者探訪病人.朋友越加疏遠.}

孔子聽了.搖搖頭.嘆息!

宓子賤回答到{自從當官以來.我沒有失掉什麼.卻得到了三樣東西!一是之前所讀的知識和道理.線再正好有機會實踐.二俸祿不多.但生活儉樸.還有餘力照顧親戚.使得親戚更加親近.三公務雖然繁瑣.但這讓我更珍惜與親友相聚的時光.因此朋友更加親近.這是第三件收穫!}

孔子聽了笑了笑.滿心歡喜!

有一回.學生子貢向孔子請教.{我當別人的下屬.可是卻不知道該怎樣做才好?}孔子指了指地上.笑著對子貢說{當下屬.就要像土地一樣!}子貢驚訝.孔子解釋說{是.像土一樣!播種了.就會有五榖長出.向下挖掘就會湧出泉水.草木依賴他生長.禽獸依賴他來繁衍.活人站立在他上面.死人埋在裡頭.土地的功勞非常之多.但從不表功.當下屬.真的應該像土地一樣呀!}

子路問老師,怎樣才算是君子?孔子說:「修養自己,以致能認真謹慎的面對一切。」子路再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以致能安頓四周的人。」子路再問:「這樣就夠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以致能安頓所有的百姓。修養自己,以致能安頓所有的百姓,堯舜也會覺得這是很難做到的事啊!」

子張問老師,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孔子說.{言語忠誠老實,行為忠厚嚴肅,即使到了別的部族國家,也行得通.言語欺詐無信,行為刻薄輕浮,就是在本鄉本土,也寸步難行啊!站著的時候好像看見{忠誠老實忠厚嚴肅}幾個字在我們面前.做在車中,也好像看見他刻在前面的橫木上.時時刻刻記著他,這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

********

知罪

魯國有對父子,兩人互打官司.季康子很生氣地說:{這個孩子如此不孝,不如把他殺了吧!}孔子知道了,馬上阻止.

說:{不行!老百姓不知道父子之間打官司是不對的,由來已久.這是在上位者不施教的過失啊!如果在上位的領導有方,也許就沒有這樣的事這樣的人了!}

季康子卻反建議說:{提倡孝道是治理人民的根本,現在殺一個來警戒不孝的,不也是可以嗎?}

孔子說:{是先不施教化,不孝了就殺他,等於是殘殺無罪的人.三軍大敗,不能誅殺.司法不上軌道,不可試刑.在上位者施予教化而自己先以身作則,那麼老百姓很快的就會跟從.等到自己實踐了,而百姓還不跟著做,才可以用刑罰來約束胎他,那麼老百姓也就知罪了.}

{知錯才能改過}

子貢問老師,怎樣培養仁德? 孔子說:{工人要搞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搞好他的工具.我們住在一個國家,要事奉大夫之中賢良卓越的,並且要結交士人之中努力行仁的.}

富爸媽,富子女

哀公向孔子請教治國之道。孔子說:「首先要做的是,使人民富裕長命。」哀公反問:「那如何可以讓人民富裕長命呢?」孔子說:「很簡單,減少勞役,降低賦稅,這樣人民不就富有了嗎?以禮樂教化來代替,這樣人民不就更長命了嗎?」

哀公說:「聽起來很簡單,但如果我依照您的話做,恐怕魯國稅收馬上要減少,那國家不是更窮了嗎?」孔子說:「{詩經}有句話說{在上位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那裏有子女富裕而父母貧窮的道理。」  「人民幸福,國家有福。」

子貢問老師:「為什麼君子看到大河一定要駐足觀賞?」孔子說:「因為水有很多特質,像君子的德行。不選擇特定的土地而流,像君子的無私;流經的地方都能帶來生機,像君子的仁心;流向低

處而總是順著一定的路線,像君子的行義;淺處流暢、深處不可測,這又像君子的智慧;沖下萬尺的山谷而毫不猶豫,這又像君子的勇氣:和緩處綿密而不絕,像君子的明察事理;不拒各種污穢,像君子的包容萬物;能將不乾淨的東西清洗乾淨,又像君子的教化;水總是平的,像君子的公正,不管怎樣轉折最後還是奔流向東,像君子的心志不變。所以君子看到大河,總會駐足觀賞,以便激勵自己。」

單父的漁夫

宓子賤治理單父三年了,孔子派遣巫馬期去了解狀況。巫馬期喬裝成普通人,到了單父,晚上時分還看到有漁夫把網到的魚丟回水中。巫馬期覺得奇怪:「你來捕魚,為什麼還將補到的魚放回海裏?」漁夫回答說:「這種大魚是濤魚,是我們宓大夫最喜愛的魚,這種小魚是繩魚,我們宓大夫希望能讓他長大,所以網到這兩種魚,我們都會放回去。」巫馬期聽了向孔子回報說:「宓子賤真是太了不起了,連人民晚上獨自一人的行為,都像有人看著一樣,請問老師,這是如何做到的呢?」孔子說:「我曾經告訴宓子賤,真正誠摯純潔的心意,自然會感染每一個人,宓子賤在治理單父這一方面,完全做到了這一點。」  「君子慎其獨。」 「凡夫俗子都能知德行德,國家真有福氣。」 「國君真誠善待全民,全民必然真心回報。」

孔子的一位朋友原壤死了母親,孔子去幫忙料理喪事.

學生子路知道原壤是個沒有德行操守的人,於是他問孔子:{老師不是教我們不要結交那些一無可取的朋友嗎?像原壤這類喪行敗德的人,老師怎麼還會去理會他?} 孔子說:{{詩經}裡頭有一句,{人民有難時,不顧一切的立刻去救助.}姑且不要當原壤是朋友,把他看成是一個有危難的人,我不是也該去幫助他嗎?}

人為?天命?

有一回,哀公和孔子討論:「國家存亡禍福,是人為還是天命?」哀公說:「我覺得有時候應該是天命。」孔子卻說:「不!那純粹是人造成的,。天災地禍其實都沒有影響。」哀公要求孔子舉出實例。孔子說:「還記得嗎?商紂時期,有小鳥生出大鳥的事發生,紂王命人占卜。占卜人說,以小生大,意味著國家將越來越壯大,富裕。紂王以為天命如此,便放心的把國家政事擱在一旁,每天飲酒作樂,拒聽君臣的勸諫。於是百姓反叛,敵人入侵,商就這樣亡國了。這看起來祥瑞的象徵,最後竟也變成災禍的起因。相反的,在商紂之前的太戊,有一度政事不修,法令敗壞,遭到上天動盪警戒,忽然野桑野谷生在朝堂之上,7天內長成兩手合抱的粗細,預測這將是國家將亡、朝堂淪為廢墟的先兆,太戊嚇壞了,趕快修身立德,實行先王的法令,認真的撫育百姓。3年之後,天下大治,萬方來朝,亡國的徵兆最終卻轉變為治國的起點。」

有一回,孔子要出門,雨下的好大,找不到車.

學生當中有人建議:[子夏有,跟他先借用吧!]孔子笑著拒絕:[子夏這個人比較吝嗇,我跟人交往,要盡量配合他的優點,避開他的缺點,這樣相處才能持久.]

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可以終生奉行的話呢?」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說不想要的事情,就不要去加在別人身上。」

孔子學琴

孔子很喜歡樂曲,他曾經跟魯國著名的樂師師襄學琴。孔子儘管進步快速,但仍然重複的彈奏同樣的1條曲子,反覆練習。他說:「我已經熟悉這首曲子,但還沒有領悟彈奏他的技巧。」過了一些時候,師襄叫他換另1首曲子來練習。孔子說:「但我還沒有真正的領悟他的用意。」又過了一些時候,師襄說:「你已經領悟到了他的用意,可以彈別的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悟裏面人物的形象。」過了好幾天,孔子若有所思,登上小山向遠處眺望,說:「我能領悟這曲子裡面的人物形象了。此人面色黧黑,身材昕長,眼睛向上看,好像要統一四方,這除了周文王還有誰呢?

」師襄聽了很佩服,應道:「這支曲子正是〔文王操〕啊!原來這是一支描述著名的周文王故事的曲子。」

子貢問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位君子? 孔子說:[先去實踐自己要說的話,做到以後再說出來˙]

子張向孔子請教官職得俸祿的方法˙

孔子說:[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餘足以自信的地方,謹慎地說出,就能減少錯誤˙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其餘足以自信的部分,謹慎的實行,這樣就能減少自己的後悔˙言語的錯誤少,行動的懊悔少,官職俸祿自然不是問題˙]

季康子問孔子:「要百姓尊敬、效忠和振作,應該這麼做?」孔子說:「以莊嚴認真的態度面對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以仁慈之心照顧百姓,他們就會效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他們就會振作起來。」

賭注

顏淵向孔子請教:[我曾向一個行船神速的擺度人請教駕船可以學習嗎?他回答我說:{可以˙而會游泳的人學得更快˙會潛水的人即使沒有見過船,一但有了船也能駕駛˙}請問先生,這是什麼道理呢?]

孔子回答說:[會游泳的人駕船學得快,因為他無視於水,心中沒有恐懼˙會潛水的人能駕船,是因為他無視深淵如平地,深解水性,不怕水˙視舟如車,沒有恐懼,自然從容不迫˙打個比方說,用瓦片做賭注的人自然輕鬆,用黃金做賭注的人,賭起來精神就緊張了˙賭博,之所以拘僅,是因為看重了賭注˙凡重外物,必然因內心的顧慮而顯得笨拙˙]

有人問孔子:[你為什麼不參加政治?] 孔子說:[{尚書}上說,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把這種風氣影響到政治上去,這也就是參與政治了呀!為什麼一定要做官才算參與政治?]

子貢問老師:[如果有一個人,廣泛的給人民以好處,又能幫助大家生活得很好,怎麼樣?可以說是仁道了嗎?] 孔子說:[哪裡僅是仁道,那一定是聖德了!堯舜或者都難以做到呢˙仁是什麼?自己要站得住,同時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要別人事事行得通˙能夠從自己的情況來設想如何與人相處,可以說是行仁的方法了˙]

魯哀公向孔子問道:[我聽到一件荒謬可笑的事,居然有人健忘到搬家的時候連妻子都忘了,你說有可能嗎?]

孔子回答說:[這還不算是最健忘的人˙最健忘的人連自己的身體都忘了˙]

哀公帶著不信任的語氣繼續問:[真的有這樣的事嗎?]

孔子說:[以前夏桀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卻忘掉了祖先傳下來的治國之道,擅自毀壞國法,斷絕祖先的祭祀,日夜貪圖享樂,沈迷酒色,諂媚的臣子為了迎合夏桀,一昧奉承˙忠心的臣子為了免於誅殺,只好閉口不言,最後整個天下都反叛了,夏桀洛個身死國亡的下場,這不就是健忘到連自己都忘掉了嗎?]

子路問孔子:[賢良的君王治理國家,最先要做的是什麼?]孔子回答說:[要尊敬賢人,疏遠小人˙]子路說:[可是我聽說晉國的中行氏正是如此,那為什麼中行氏還會滅亡呢?] 

孔子說:[中行氏雖然尊敬賢人,但卻不能真正任用˙疏遠小人,卻不能真正斥退,結果是賢人因為不受重用而心懷怨嘆,小人自知疏遠而心生仇恨,國家內部充滿怨嘆仇恨,外頭又有強敵環伺,中行氏想不亡也難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孔子有一天對學生曾參說:[我死後,子夏會一直進步,子貢會一直退步˙]曾參很想知道原因˙

孔子說:[子夏喜歡和比自己強的人在一起,子貢則喜歡處身在一群不如自己的人之間,好大發議論˙我聽說,想了解一個人,可以從他的父親和朋友來觀察˙想了解一個君王,可以從他委派的使者來觀察˙想了解一塊土地的性質,可以從生長的草木來觀察˙所以說,跟好人在一起,像走入種植蘭花的花房一樣,久了就感覺不到香氣,是因為你無形中也染了蘭花的香味˙與不好的人相處,就像跑到魚市場一樣,久了也就感覺不到腥味,這是因為你自己也染了一身腥臭˙跟紅顏料放在一起的東西會染紅,跟黑漆擺在一起的東西會變黑,所以君子對身邊相處的人,一定要慎重選擇˙]

子路詢問老師,什麼是強? 孔子說:[你問的是南方文化所講的{強}、北方文化所講的{強},還是你自己的{強}?以寬厚柔順的精神教誨別人,對暴虐無德的行為也不加以報復,這是南方文化所講的{強},一般人安處此道˙披堅執銳,死而無憾,這是北方文化所講的{強},剛強的人奉行此道˙因此,有良好品德休養的人,要溫順但又不隨波逐流,這種{強},卓然不可及˙站穩中庸立場而無所偏倚˙國家政治清明的時候,不改變不得志時的志向˙國家政治黑暗的時候,至死也不改變平時的操守,這種{強},卓然不可及˙]

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治國之道˙孔子說:[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記載在各種書冊裡˙文王、武王存在時,一切政事就都能施行˙文王、武王死了,他的政事也便廢了˙賢人施到可以讓政事迅速進步,以道種樹才對,可以讓植物快速生長˙仁人施政,易見成效,就如同地上浦葦的快速滋長˙所以為政之道,關鍵在於得到人才˙得人在於修養自身˙修身就必須遵循天下通行的法則˙遵循天下通行法則,其實就是遵循仁愛的法則˙]

哀公有一回問孔子:[在原有房屋的東邊再加蓋的房子,聽說不吉祥,真的有這麼一回事嗎?]

孔子回答說:[不吉祥的事有五,但東邊加蓋的房子不在裡面˙一,損害別人來換取自己的利益,這對身體不吉祥;二,不照顧長輩而溺愛小孩,這對家庭不吉祥;三,離棄賢人而任用小人,這對國家不吉祥;四,年長的人不能以身作則,年幼的人不努力學習,這對習俗不吉祥;五,聖人退隱山林而笨人當權執政,這對天下不吉祥˙]

孔子在齊國,逢上大旱災,糧食十分匱乏,人民生活困苦˙景公向孔子請教如何面對˙孔子說:[逢上凶年,君王應該將駕車的駿馬換成劣馬,免去人民的勞役;不建造樓臺宮室這一類不急的工事;祭祀只用幣和玉而不用牲畜,這是君王自我減損來救助人民的禮法˙]

顏回請教老師:[小人的言論有什麼一致的特質?]

孔子說:[君子是以他實際的行事作為來說話,小人則只靠一個嘴巴一條舌頭,所以君子會在合義的事情上相互砥礪,但私下則相親相愛;小人則是在做壞事方面相互依賴,卻在私底下彼此仇視˙]

子畏於匡

當時在宋國有一個壞人叫楊貨,據說他貌似孔子,宋人都要殺他˙孔子帶著一群弟子,經過宋國,大家以為他就是楊貨,把他包圍起來,要殺他˙孔子的學生們感到事態嚴重,驚慌不已˙

可是孔子說:[沒事!沒事!大家請放心好了!]

其中一位學生問道:[如此局勢,還說沒事,豈不是自欺欺人?]

孔子說:[自文王死後,五百年來,中國文化衰落到現在,難道中國文化的命運真要斷了,不要流傳了嗎?如果上天有意要把我們中國文化的根基斷絕,那麼就應該是我這一輩子都不會接觸到文化,但事實上,我是要擔起這個責任來的˙假如說上天無意斷絕中國文化的根本,而要它流傳下去,那麼今天就還要留著一點˙對於中國文化,我是全心全力貢獻的;也只有我對於中國文化,能夠接受、能夠發揮˙你們放心,我死不了,宋國人也不會把我殺死˙]

顏回問老師,朋友相處之道如何˙孔子說:[君子對待朋友,如果覺得不對,一定會當面直說;朋友的恩惠,再久也記在心裡;朋友的錯誤,一點也不記恨˙]

子路問老師:[君子也有憂慮嗎?]孔子搖頭說:[沒有,君子修身治學,在還沒有明確的成果之前,光是學問思考本身也就夠他樂在其中的了˙等到心有所得,更歡欣雀躍˙修身治學君子一生的志業,沒有一刻不存在心哩,所以說,君子一生都很愉快,而沒有片刻憂慮˙]

子貢問老師:[是不是老師講的道理太大了,所以整個天下都容不下,老師是不是應該稍稍委屈自己,迎合一下世人呢?]

孔子說:[一個善於耕種的好農夫,不見得能收割得好;一個好的工匠能創造出精巧的物品,卻不見得能迎合人意去製作˙君子也是一樣,他只能專心的俢道學習,而不應該去計較人家能不能接納˙子貢啊,你不考慮認真俢道,反而要迎合眾人,志氣真是不夠啊!]

一個清晨,孔子站在廳堂,聽見有人哭得很悲傷˙於是他拿起琴來彈,琴音也同樣充滿悲傷˙當他走出門,聽到弟子當中有人哀聲嘆氣,孔子趕緊問:[是誰?為何嘆氣?]

原來是顏回,他說:[我聽到有人在哭,而且哭得很悲悽,不只是哭死去的人,還哭生離的人˙]

孔子好奇他如何知道˙顏回說:[因為他的哭聲很像完山的母鳥;我曾見過完山的一隻母鳥,它生了四隻小鳥;這些小鳥的翅膀長成了,就要離開母鳥而分飛四海˙母鳥哀叫著送走他們,叫聲非常悽涼,為了這些小鳥再也不回來˙]

孔子於是派人去探個究竟˙哭的人原來是死了父親的男子,家裡窮困,只好賣掉兒子來葬父,哭聲連連是因為和兒子道別˙

孔子點點頭說:[顏回真是聰明人啊!]

魯哀公問孔子用人之道˙孔子說:[各依其能力來派任官職,特別留心不要任用嘴巴太快的、說話華而不實的、喋喋不休的;說話太快,常常是貪求無厭的小人;說話華而不實,往往是好作亂的小人;說話得太多,往往是內心詭詐的小人˙而且,弓要考慮調和,再要求勁道;馬要考慮馴良,再要求雄駿;士人要考慮他的節操,再要求他的能力,沒有節操而能力夠的人是最危險的,像豺狼一樣,絕對不可任用˙]

有一回,子貢向孔子問政˙孔子舉出三項重要的因素:一,糧食的儲存;二,軍備的充實;三,人民的信賴˙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同時保全這三種,應該放棄哪一種?] 孔子回答說:[應該先放棄軍備,其次是放棄糧食,最後才是人民的信賴˙因為一但失去民心,一切的政治都毫無意義可言了˙]

子張向老師請教仁˙孔子說:[能夠做到五樣事情,就算仁了!]

子張請問是哪五樣? 孔子說:[恭謹、寬厚、誠信、勤快、惠愛˙恭謹就不致招致侮辱,寬厚就能得人心,誠信就能得人信賴,勤快就能成事功,惠愛就能使人為我所用˙]

仲弓問孔子:[聽說專用刑法到極點,就沒有治理這回事了;治理完備到極點,也就不需要刑法了,這麼說可信嗎?]

孔子說:[倒也不是如此,誌禮盒刑法一定要相互配合˙以前聖明的天子,用道德來教化人民,用禮儀來約束人民,再以政令來引導人民,以刑法來威嚇人民˙所以設立刑法的原意,是希望不必動用刑法˙要等到教化改變了,引導也失敗了,人民行為不義、傷風敗俗,才是用行的開始˙]

魯定公和顏回正討論著著名的禦馬高手{東野畢}˙

顏回說:[他的技術,沒話說,只是我比較擔心他的馬隨時都可能會倒下˙]

魯定公聽了很高興,說技術、論功夫,怎麼會胡扯到馬去?沒想到過了幾天,真的聽說東野畢的馬倒下兩隻˙魯定公趕緊召見顏回,追問顏回未卜先知的智慧˙

顏回說:[我是從政治的原理來猜測的˙以前舜為天子,號稱是最會使用民力的,是因為舜從不竭盡人民的力量;造父是歷史上最會駕馬車的人,也是因為造父從來不竭盡馬的力量˙所以舜沒有力盡的人民,造父也沒有力盡的馬˙而東野畢的駕馬方式,雖然拉起疆繩來車體端正,慢走快跑,步伐皆合於朝儀,但整天駕馬賓士不休,馬累了也不讓他休息,所以我猜這些馬支持不了多久˙]

魯定公聽得入神,要求顏回多說一點˙

顏回說:[我還聽說,鳥被逼急了會啄人,禽獸逼急了會咬人,馬被逼急了會敗蹄,人被逼急了,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

冉有向老師請教:[自古以來,有所謂的{刑不上於大夫,禮不下於庶人}˙難道說貴為大夫,犯了罪就可以不刑罰,一般平民就不能以禮法行事?]

孔子說:[不是這樣解釋的,對君子要從內心以禮法來約束,讓他知道廉恥,主動勵行自己的操守˙而{禮不下於庶人}並不是對一般平民的歧視,相反的,是一種體諒,因為一般平民的日常瑣事太繁雜,很難事事依禮而行˙]

孔子接受老子的教誨後,常周遊列國去尋求自己的支持者˙可是,沒有一個君王接受他的勸說˙孔子感到心灰意冷,再次向老子討教˙

老子說:[任何事物,你如果用耳朵聽,是能聽到的;如果用言語說,也能說出來;用眼睛去看,也能看得到,但是它們的道理絕不能用耳朵、口舌和眼睛去認識˙你用它們去感受事物是可以的,但是要認識道理,就沒辦法了˙你要想真正明白這個事物,就必須心裡真正明白它的道理˙我問你,你懂得事物的道理嗎?]

孔子說:[我雖然沒有勸服君王們聽從我的主張,但我相信我已經明白了事物的道理˙只不過他們不想聽˙]

老子卻說:[你給君王們講的是真正的道理嗎?如果是真的道理,而且國君又是賢名的君主,他就會接受˙萬物都有它自己的道理,只有真正了解這個道理,才會明白一切事物˙否則,看到一朵花是紅色的,就說所有的花都是紅色的˙你依據你們國家的情況形成了自己的主張,但卻跑到另一國去勸說君王來支持你˙國與國是絕對不一樣的,你怎麼能沿用原來的主張呢?即使你只是去勸說你們的君王,但你的主張是在什麼時候形成的呢?和你們國家那時的情況是不是符合呢?]

孔子聽得入神˙老子繼續說:[所以,只有了解花兒為什麼是紅色的,才會明白花兒到底是什麼;只有看清楚一國的真正情況,才能說真正認識了這個國家,才算是明白了事物的道理,也才能夠勸服君王們聽從你的主張˙]

晉國時期,有一位叫邢侯的人,和另一名叫雍子的人,為了一塊土地起了衝突,當時掌理訴訟的人是叔魚,初步判定土地該屬邢侯,但是雍子將女兒嫁給叔魚,叔魚改判土地歸雍子所有˙邢侯非常生氣,怒氣之下當眾殺了叔魚和雍子,事情越鬧越大˙

晉國的正卿韓宣子請教叔魚的哥哥叔向,如何判審˙

叔向說:[他們三個人都有罪˙雍子自知犯錯而行賄;叔魚貪污賣獄;邢侯殺人,罪過都差不多˙犯錯而行賄稱為{昏},心起貪念而敗職稱為{默},肆無忌憚的殺人稱為{賊};{夏書}裡頭說過,{昏、默、賊,這三種罪行都應該誅殺}]

於是韓宣子誅邢侯,而將雍子、叔魚公開曝屍˙

這件事情,孔子評述說:[叔向真是個正直君子,不袒護親人;聲討叔魚的罪行,不會被看成寡情;促成邢侯的死罪,不會被當成偏頗,這都是由於叔向的言辭行為都合乎於正義的緣故˙我想,正直的基礎,就是正義吧!]

仁恕而公正

孔子有位學生叫季羔,在衛國當法官的時候,判了個犯人剁腳的刑罰˙後來,衛國發生內亂,季羔想逃出城去,到了城門,發現守城門的竟然是日前被他判剁腳的犯人˙

緊急時刻,守城門的人勸季羔從城牆的缺口逃跑,季羔說:[君子是不跳牆的˙]守城門又建議季羔從門牆附近的一個洞逃跑,季羔說:[君子是不鑽洞口的˙]守城人最後建議,不如到他家房裡躲一躲,季羔見實況危急,只好依辦˙追兵趕來,不見季羔,只好收兵˙

季羔安然脫險,臨別之際,問了問守城人:[我是判你剁腳的仇人,你為何不趁機報仇,反而再三助我逃亡呢?]

守城人說:[我被剁腳,是罪有應得,怪不得誰˙而且我記得,在我被審判時,你把我排在最後一個審判,我知道你試圖將罪免去;準備行刑時,我又看到你的臉色沉重,我更確定你的不忍˙但我想,我和你非親非故,絕不是只對我一個人不忍,而是對每個犯人都是如此用心,這就是我不怨恨你的原因,相反的,打從內心,我更尊敬你˙]

孔子知道了這件事,馬上引為教材,對弟子們說:[居官用法,心中長存仁恕,自然能得到人民的感激,只知道嚴刑,人民自然會視為仇敵,季羔真是個仁恕而又公正的人˙]

口服心服

孔子行年六十歲而有六十歲的變化˙從前認為對的,現在不敢說是對的了˙現在認為對的,也不敢說以前的不對˙

這件事引起了惠子和莊子的討論˙

惠子問莊子:[孔子到現在還是使用知識、勞苦心智嗎?]莊子說:[孔子早就超越這個境界了˙他認為明辨是非,不過是服人之口而已,不能服人之心˙如果要使人心服,必須合乎自然的大道才行˙]

子張向老師請教如何增進德行和辨別迷惑˙孔子說:[以忠誠信實為原則,認真實踐該做的事,這樣就能增進德行˙喜愛一個人,希望他活久一些;厭惡一個人時,又希望他早點死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這樣就是迷惑˙]

齊景公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做法˙孔子說:[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齊景公非常認同:[說得對啊!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就算糧食很多,我有辦法吃得到嗎?]

子貢:[我和老師的差別,可以用房屋的圍牆來比喻˙我的圍牆高度不過僅及一個人的肩,所以能由牆外看見房屋裡面的情形˙老師的牆卻有幾丈高,如果尋不著門走進去,便看不見裡面宗廟的華麗及百宮的富盛,然而,能夠尋得著門的人實在太少了˙]

投奔與躲避

孔子聽說晉國的趙簡子很能幹,而且也很禮遇有學問的人,於是帶著弟子,想要去投奔他˙當他們來到了棘津,準備渡過黃何時,就在渡口邊獲知:趙簡子把他門下的鳴犢和竇仇這兩個賢良的人殺害了˙

孔子聽了很吃驚,也很感慨˙他對著滔滔東去的黃河嘆息說:[黃河呀黃河,我始終遇不上懂得任用我的人,這該是命中注定吧!]弟子們一聽,急忙問老師為何如此沮喪˙

孔子說:[ 鳴犢、竇仇都是晉國品行高尚的大夫,趙簡子就是靠這兩人的幫助,才能當上晉國的執政大臣˙可是一旦執政,他卻把這兩個人給殺了˙我聽說如果連懷胎的母獸和初生的小獸也遭到傷害,麒麟就不會出現;在水澤裡不管大魚小魚一律被趕盡殺絕,蛟龍就不肯留在那裡;把鳥窩打翻以取鳥蛋,鳳凰就不會降臨˙這都是因為傷痛他們同類的遭遇˙鳥獸覺察到危險都知道躲避,更何況是人呢?]

孔子望著河水連連嘆息,隨即打消前往晉國的念頭,而轉向其他國家去了˙

曾參:[我常看到老師有三樣了不起的作為,自己卻始終做不到:一是老師只要看到某人做了一件好事,就能原諒該人以前的一百個缺點;二是老師看到別人的好處,就像自己的好處一樣,一點也不妒嫉;三是老師只要聽見一句好話,就一定認真在生活中實踐,一點也不鬆懈˙]

讀書為何

孔子一行人在戰亂中倉皇逃離陳國˙沿途皆是交戰之地,四野一片荒涼˙師徒們在奔走的路上,餓得荒,路也走不動了˙

子路滿腹牢騷,嘟嘟嚷嚷地說:[我聽說,做了好事的人會有好報;做了壞事的人會有惡報˙先生你的德行這麼高,又很講仁義,幾十年來如一日,為什麼卻落得如此地步?]

孔子說:[子路,你認為有智慧的人就一定能得到重用嗎?王子比幹不是非但沒受到重用,反而被剖心殺害了嗎?你認為向國君提意見的人就一定能被重用嗎?伍子胥不也是沒被重用,反而被卸成幾大塊嗎?一個人能不能得到任用,只是機遇˙這樣看來,有才能德行而得不到重用的人很多,哪裡只有我一個?再說,君子讀書求學,修身養性,並不是為了被任用˙君子在窮困之中應仍然樂觀向上,好學不倦,才能學得廣博的知識,培養崇高的品行,端正地做人,等待時機到來,為國效力˙]

子貢:[我的老師常常對自己鞭策,以期達到三種境界:行仁的人不憂慮,明智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懼怕˙]

治國高手

虞、蕤兩個國家,常常為了爭奪邊境的一塊地 ,鬧得不可開交˙雙方聽說當時周國國君周文王是智慧的仁者,於是決定邀請周文王來仲裁˙

兩國的國君入了周境,看到農夫互相禮讓田界,路人相互讓路,到了周都,看到周的士人相讓大夫的官銜,大夫禮讓卿的官銜˙見此狀,兩國的國君說:[我們兩個小人,怎麼還有臉面會見周文王呢?]於是兩人就各自回國,並放棄對該土地的爭奪,最終該地便閒置在那兒˙

孔子知道了這個故事,對學生說:[周文王的確是治國高手,不必下令,人民就聽從,不必說話,就能完成教化,我實在想不出怎樣能比這個更好˙]

奪、伐、暴、盜

子貢要去一個叫信陽的地方出任首長,臨行前,特去向孔子辭行˙孔子贈言:[以後你要勤奮謹慎,努力奉行周天子的禮法,不可以{奪},不可以{伐},不可以{暴},也不可以{盜}˙]

子貢覺得有點納悶:[老師,我從小就聽老師的教誨,怎麼可能還會去盜呢?]

孔子解釋:[你還不夠了解我的意思˙用賢人來逼迫賢人,稱之為{奪};以小人來取代賢人,稱之為{伐};法令疏慢但嚴刑責罰,稱隻為{暴};把所有的好事皆歸功於自己,稱之為{盜}˙{盜}並不只是偷竊財物的意思˙]

子貢覺悟˙

孔子繼續說:[好的官吏是奉行天子的法令來加惠百姓;壞的官吏則枉顧天子的法令以侵害百姓,這也是百姓起怨的根源˙治理百姓最重要的是大公無私,面對財物最重要的是廉潔不取˙掩蓋別人的善行,等於是傷害賢人,宣揚別人的過錯,是小人的行徑˙親睦人民之道,是要能私下諄諄勸誘,而不是四處造謠中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