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觀點 〉教育不能浮躁改革 欣見讀經已成熱潮
2018-05-27 | 中華日報
日前參加台中教育大學舉辦的「第八屆讀經教育論壇」,子題包括:從讀經教育角度看文白比例爭議、讀經教育對語文素養的提升有無助益、針對不同年齡學子如何落實讀經教育、全球中文熱潮下讀經教育的價值。來自台灣、大陸、法國、香港、義大利的專家學者、實務工作者,提供幾十篇論文及報告,揭示全球已超過一億五千萬人在讀中國經典。
讀經在中國傳統教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與價值。一九一二年一月第一任教育部長蔡元培下令廢除小學堂讀經科,一九一二年五月又廢止師範、中、小學讀經科,一九一七年胡適發起白話文運動,一九一九年五四運動興起,一九二○年教育部將國小國語課文全面改為白話文,此後讀經風氣就日漸衰微。
近年來,王財貴與眾多民間讀經團體致力推動讀經,中斷八十年的讀經重登台灣教育舞台。一九八九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面向二十一世紀研討會」,指出道德、價值、倫理會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的首要挑戰,顯示推展讀經教育的重要性。
古人以明大義、端學則、務實學、崇經史、慎交友為求學最高目標,其中以崇經史為骨幹,「六經」猶為學問根源,士不通經則不明理。可見經學教育的重要性,除了科考需要外,《文心雕龍.宗經篇》:「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經典可以「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不就是教育最高目標?
筆者有幸於一九八七年協助全國第一個讀經協會成立─「台南市讀經協會」。此後,各地陸續成立類似組織,並漸漸擴及港澳、東南亞、美加英歐等僑社;大陸配合國學的復興風潮,迅速蔚成風氣,讀經人口成長速率,約台灣的百倍,如加上全球華語學習熱浪,讀經人口已超過一億五千萬人。
台灣超過百篇博、碩士論文及期刊論文的研究中,藉由實務及學術的討論,可以看出讀經理念、教學、教材、課程、活動、成效或營運組織,都有相當廣泛的發展。一般人質疑讀經效益,並常舉西方理論為依據。以下即以部分西方理論稍加闡釋。
就智力型態論來說,人類智力可分為流動智力與晶體智力兩種不同的型態,前者是受先天遺傳因素影響較大的智力,例如空間關係的認知,對事物判斷反應速度,及機械式的記憶。後者是受後天學習因素影響較大的智力,例如語文辭彙、數理知識等,也就是理解能力。
依據研究,流動智力與晶體智力的發展隨年齡產生變化,流動智力是以生理為基礎的認知能力,其發展與年齡有密切關係。一般人二十歲以後,流動智力的發展達於頂峰,三十歲以後隨年齡增長而降低。晶體智力是以學習經驗為基礎的認知能力,二十歲左右發展成熟,而後不因年齡增加而減低,甚至有些向度的晶體智力隨年齡增加而累積。
基於兒童讀經教育強調記憶的誦讀,而不強調理解的讀經,合乎兒童智力發展之趨勢。其它如認知發展論、鷹架理論、吸收心智論等等論述,多能與兒童讀經教育作鍥合。
把重要經典選編為教材,在孩子記憶力黃金期,教導反復熟讀,並鼓勵背誦,在潛移默化下,建立自我的認識,進而培養對社會、民族、國家的感知。北宋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才是經典教育的終極目標,而不能浮躁改革,盲目追求時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