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世界新聞網
彭家彥:好奇號模擬逾千種降落狀況
記者陳慈暉洛杉磯報導
August 08, 2012 06:00 AM | 4672 次 | 0 | 7 | |
參與「好奇號」火星實驗計畫的華裔工程師彭家彥。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6日發射火星探測車「好奇號」(Curiosity),能否成功登陸火星,引發全球媒體高度關注。過去紀錄顯示,其實登陸火星成功率不到四成,但參與「好奇號」實驗計畫的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JPL)工程師彭家彥(Peter Peng,見圖,彭家彥提供)指出,該團隊負責探測器的飛航動力及模擬分析,成功率未達99%,是絕對不可能通過設計測試的。
台灣台大土木工程系畢業,在美取得加州理工學院應用力學博士的彭家彥,1991年進入JPL工作,先後參與三個火星計畫,分別是1993年「探路者號」(Pathfinder)、2003 年「精神號」(Spirit)和「機會號」(Opportunity),以及2003年迄今的「好奇號」。
火星探測器動力分析及模擬工程師彭家彥指出,每個階段的火星計畫,都投入龐大的人力、技術,研發可行性、可靠度最高的火星探測器設計,每次一個設計細節的變更,該團隊就要進行500至2000次不等的蒙地卡羅模擬測試(Monte Carlo Simulation),以降落地點與坡度、水平及垂直速度、接觸陸地面時間差、降落前燃料剩餘量等不同變化參數,在電腦系統中模擬出1000至2000種可能面臨的降落狀況,成功率須達99%,才能通過測試。
彭家彥表示,由於火星實驗計畫是「0與1」的艱鉅任務,不能成功,一切都歸於零,在火星探測器未實際升空、飛行、降落火星前,參與火星計畫的所有科學家、工程師眾志成城,竭盡所能的控制好所有人力可控因素,「好奇號」的成功登陸奠基於近20年的長期努力。
對彭家彥來說,「好奇號」的動力分析及模擬測試,最讓他感戰戰兢兢的挑戰,不僅是進入火星大氣層後的「恐怖七分鐘」,更是探測器著陸前的「最後一分鐘」,如何讓緊繫探測器與飛行平台間的降落纜繩、訊號電纜,在一分鐘內成功脫離,就是「好奇號」 登陸任務邁向「1」的臨門關鍵。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