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 ◆ 錢穆 先生最後的心聲

  

中國文化中,「天人合一」觀,雖是我早年已屢次講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觀念實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之歸宿處。去年九月,我赴港參加新亞書院創校四十周年慶典,因行動不便,在港數日,常留旅社中,因有所感而思及此。數日中,專一玩味此一觀念,而有澈悟,心中快慰,難以言述。我深信中國文化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主要亦即在此。惜余已年老體衰,思維遲頓,無力對此大體悟再作闡發,惟待後來者之繼起努力。今逢中華書局建立八十周年慶,索稿於余,姑將此感寫出,以為祝賀。中國文化過去最偉大的貢獻,在於對「天」「人」關係的研究。中國人喜歡把「天」與「人」配合著講。我曾說「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從來世界人類最初碰到的困難問題,便是有關天的問題。我曾讀過幾本西方吹洲古人所講有關「天」的學術性的書,真不知從何講起。西方人喜歡把「天」與「人」離開分別來講。換句話說,他們是離開了人來講天。這一觀念的發展,在今天,科學愈發達,愈易顯出它對人類生存的不良影響。

 

中國人是把「天」與「人」和合起來看。中國人認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離開「人生」,也就無從來講「天命」。離開「天命」,也就無從來講「人生」,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人生」與「天命」最高貴最偉大處,便在能把他們兩者和合為一。離開了人,又從何處來證明有天。所以中國古人,認為一切人文演進都順從天道來。違背了天命,即無人文可言。「天命」「人生」和合為一,這一觀念,中國古人早有認識。我以為「天人合一」觀,是中國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貢獻的一種主張。西方人常把「天命」與「人生」劃分為二,他們認為人生之外別有天命,顯然把「天命」與「人生」分作兩個層次,兩次場面來講。如此乃是天命,如此乃是人生。「天命」與「人生」分別各有所歸。此一觀念影響所及,則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兩截分開,便各失卻其本義決不如古代中國人之「天人合一」論,能得宇宙人生會通合一之真相。所以西方文化顯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來作他們討論人生的前提。而中國文化,既認為「天命」「人生」同 歸一貫,並不再有分別,所以中國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國思想中,「天」「人」兩者間,並無「隱」「現」分別。除卻「人生」,你又何處來講「天命」。這種觀念,除中國古人外,亦為全界界其他人類所少有。 

 

我常想,現代人如果要想寫一部討論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書,莫如先寫一本中國古代人的天文觀,或寫一部中國古代人的天文學,或人文學。總之,中國古代人,可稱為抱有一種「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一切人生盡是天命的天人合一觀」。這一觀念,亦可說即是古代中國人生的一種宗教信仰,這同時也即是古代中國人主要的人文觀,亦即是其天文觀。如果我們今天亦要效法西方人,強要把「天文」與「人生」分別來看,那就無從去瞭解中國古代人的思想了。即如孔子的一生,便全由天命,細讀<論語>便知。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天生德於予」。又曰:「知我者,其天乎!」「獲罪於天,無所禱也。」俏孔子一生全可由孔子自己一人作主宰,不關天命,則孔子的天命和他的便分為二。離開天命,專論孔子個人的私生活,則孔子一生的意義與價值就減少了。就此而言,孔子的人生即是天命,天命也即是人生,雙方意義價值無窮。換言之,亦說說,人生離去了天命,便全無意義價值可言。但孔子的私生活可以這樣講,別人不能。這一觀念,在中國乃由孔子以後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所闡揚。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中國留美幼童的成就看兒童讀經的優越性(文/李守力)
轉載自
http://www6.bolaa.com/wise111/zljc/132607515588.htmlH`"5q`

(一)中國留美幼童歷史回顧:中國留美幼童指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西元1872年到1875年間,由容閎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援下,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容
閎受命於朝廷,立即實施“留美幼童”計劃。但以當時的社會觀念,官員既不願把自家子弟送去,民間更有關於西洋的種種不祥傳說(現存詹天佑——第一批“留美
幼童”——的父親與政府簽訂的具結書,有“聽從中國差遣……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等類似“生死文書”的內容),招收學生非常困難。容閎在上海設立預科
學校招生,應者寥寥,一年竟湊不足第一批的30個名額。他只好一面去香港英政府所設學校中去招收,同時回老家去動員鄉親。以至自1872到1875年整個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給孩子什麼樣的環境

指責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怨天尤人
敵意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好鬥逞勇
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畏首畏尾
憐憫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自怨自艾
嘲諷中長大的孩子,將來容易消極退縮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下文提到電視、電玩、音樂、雜誌、廣告對孩子的影響,而台灣現正也充斥這些流行文化,步入後塵,讓台灣的音樂、電視內容群而效之,師長們若不能積極作最後一道防線的把關,等到孩子心靈已被污染,要亡羊補牢就已太遲。

所以還是要建議學校多放古典音樂,流行音樂就儘量不用了
-----------------------------------------------------------

美國流行文化對你的孩子和家庭有益嗎?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金源 (20050502) 中國時報    

    明末學者朱柏廬最近成為話題人物,因為被認為有歧視女性的嫌疑,但真是如此嗎?

    明末學者朱柏廬涉嫌歧視女性、宣揚男尊女卑思想。他的《朱子家訓》原被多所學校選為兒童讀經教材,但日前已因前述理由被打入冷宮。朱子古人也,除了靜聽今人數落之外,只好靠我這好事者為他辯護。

    奢華不實的台灣社會,實在應該仔細重讀《朱子家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字字都是金玉。「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句句皆為良言。再看朱子所說:「與肩挑貿易,勿佔便宜。見貧苦親鄰,須多溫恤」,他還說「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對於機關算盡、處處心眼的現代社會來說,《朱子家訓》不啻是暮鼓晨鐘。可惜,學生家長只見秋毫不見輿薪,最在意的竟然是朱子的「男尊女卑、歧視女性」。

    「聽婦言,乖骨肉,豈是丈夫」一語被評為歧視女性,其實朱子批評的乃是搬弄是非、挑撥丈夫兄弟感情的婦人,並非所有女性。這樣的女性難道不應被譴責嗎?朱柏廬沒有說出「聽夫言,乖姊妹,豈是烈女」之類的話,因為他活在以男性為主的農業社會。但是通篇家訓充滿自制以及將心比心的恕道精神,完全看不出朱子「只要求女性,不要求男性」的心態。換言之,家訓如果加入「聽夫言,乖姊妹,豈是烈女」,朱子有知,應該不會反對。批評《朱子家訓》的家長指出:小朋友碰到媽媽嘮叨時,竟然回話:「聽女人的話,算是什麼男人?」顯然小孩誤解家訓的真意,是老師沒教對、學生沒學好,這與朱子何干?

    同樣的邏輯謬誤,也出現在對於「妻妾切忌豔妝」、「三姑六婆,實淫盜之媒」的批評。論者指責「妻妾不可裝扮冶豔」是男性沙文的象徵,但卻沒注意朱子在此句之前已說「奴僕勿用俊美」。朱子對男女的要求標準完全一致,何況「文勝質則野」才是他的深意。

    根據明朝陶宗儀的《輟耕錄》:「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六婆者,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也」。顏崑陽主編的成語辭典解釋為:「卦姑就是賣卜算卦的女人;牙婆就是女掮客;師婆就是裝神弄鬼、耍邪術的女人;虔婆就是女流氓;藥婆就是賣藥醫病的女人;穩婆就是接生婆」。朱子並未歧視所有的「姑」和「婆」,他批評的乃是從事上述職業因而易於說長道短的「三姑六婆」。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經的酸甜苦樂

在吃食物時常常會吃到酸甜苦辣這四種滋味,但是讀經卻有酸甜苦樂的四種感觸在我心裡:

酸─我想要背經的時候,我卻背不起來,我的心好像被石頭壓住了,缺氧了,直像口中含酸梅,酸到皺眉頭。
苦─媽媽每天要我讀經,有時逼得我好難受,每天提不起精神來,真的很想放棄讀經這件事,好像吃苦瓜,有苦難言啊!
甜─在讀經的時候,會發生有趣的事情,譬如媽媽教我讀經的時候,會說到好笑有趣的經典故事,讓我忘記讀經的苦,就像吃蛋糕既飽滿又香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古多神童/哲萱©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 -- 一個讓讀經朋友分享與交流的家   xI1920年國民政府廢止中小學課本中的古文,中國人就將西方教育制度奉為寶典,然後陷於隔三岔五的教學改革忙碌中.奇怪的是,教改總在一次次失敗後,鬥志昂揚走向下一個失敗。他們大概沒有時間停下腳步回頭看看,中國傳統教育有沒有值得深思的地方。

 

"君不見,史書中常有如下記載——r4q~

 

許慎,性淳篤,少博學經典;鄭玄,十三歲可背誦五經;蕭統,三歲讀《孝經》《論語》,五歲遍讀五經;范雲,八歲在席宴之上即興賦詩,在座者無不驚歎;顏之推,七歲博覽群書、無不該洽、詞情典麗;韓愈,日記數千百言;白居易,始生六七月即會指字,六歲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李賀,七歲以詩聞名京師;司馬光,七歲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王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黃庭堅,五歲時可誦讀五經,後讀《春秋》,十天即可背誦,且無一漏字;王應麟,九歲通六經;丘浚,書凡過目即能成誦......W限於篇幅,就簡單舉這些例子,其實要翻開《二十四史》,類似記述比比皆是,也有史學家認為是作者出於對所傳之人的喜愛,而下誇張之語,但中國史家向以嚴謹著稱,即使偶有誇張,也不至於不同時期,對不同人,在這個不很重要的問題上誇張,故有理由相信,古人童年時的學習力是驚人的。X

 

而且,上文所舉大部分都不算古代神童,在專門的神童傳裏,還有更多驚人記錄,而這些所謂神童,是不是常常因開慧過早,而落得傷仲永的下場呢?Z=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月9日至12日教學日誌

 

五月浙東,淫雨霏霏,今晨又雨,泠潔自感無味,情緒低落,肖鋒則情緒很低落、聲音很低。肖鋒這種情緒波動,在小孩子身上是看不到的,看來人一長大,或成年後,確實很麻煩,心眼打開了,煩惱有了,而小孩子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我的概念,純是一片天機,他們天性的玉盤上並不會破開一個洞,而從此越陷越大,無法收拾,而這些大孩子,卻正好如此,長大後,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小我雛形了,陷於煩惱而不拔,並隨煩惱而情緒萬變,如果不學道,不修身,一輩子都會在情緒中往復,所以,修身是最好的情緒管理,修身,才能知,才能止,才能定,才能靜,才能安。\

!對趙升君老師講話若干問題的遺憾

 

1、教了上十年的讀經,今天還在站在公眾場合下抱怨孩子不會寫毛筆。這實在是很難說出口呀!稍微有些遺憾。不去查找一下原因、改進一下教學方法、不去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反而責備讀經教育,實在是有些說不過去。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日期:  2004/04/27    談兒童讀經喉嚨之保養     
徐煌鳴  醫師(台中高唐中醫 醫師) 
 
讀經教育人數這幾年已有顯著的增長,從早期的一星期一次的讀經班,到如今有甚多家長用自學的方式來實施讀經教育,亦有全天候的讀經學園,我們極為喜見經典教育透由自學或是學園方式,將讀經時間延長,也把誦讀的品質提升,這可堪稱為本世紀一件偉大的教學工程,但老師及學生如何在一天將近四至六小時的誦讀過程中,保養好喉嚨及嗓音,這可是一件值得探討之問題。 
 

中醫言小兒體稟稚陰稚陽,肺脾之氣常有不足,而衛表不固,抵抗力較差,所以容易感冒,再加上內傷飲食,就會引起咳喘痰多或上呼吸道感染發生。兒童元陰未充,陽火易動,容易形成痰火相結之勢,亦即容易有反復感冒現象發生,所以身為父母者,必須先有此點認識。在此前提下,當孩童讀經之時,就必須注意不宜太用喉嚨來發音,或大聲嘶吼,均會造成黏膜及聲帶的損傷,長期下來容易聲音沙啞,發音困難。因此平常在保養上就必須特別注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讀經班的日子
2008-05-01 08:00:00 楚天碧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了一座佛堂所推廣的讀經班課程,內容是陪孩子一起研讀唐詩、弟子規、百孝經、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我覺得這個課程不錯,於是每個星期五晚上七點半到九點,我一定帶著孩子一起到佛堂上課。

佛堂的供桌上,立著一座看起來莊嚴又親切的彌勒佛佛像,每次到這裡,向仙佛參拜鞠躬,內心就有一種祥和寧靜的感覺,暢快無比。在年少的歲月裡,背詩詞歌賦是為了考試,往往無法領略文學的意境與美好;如今,我己屆中年,讀書不再為了考試,先人的智慧,對社會現象,國家大事,乃至於人類的情感……,都有一針見血的看法與詮釋。和孩子們讀著唐詩,唸著老子……,和先人的智慧竟有著山鳴谷應的感動。當我帶著孩子讀到了老子所說的「和大怨,必有餘怨……。」使我對辦公室一直處於龍爭虎鬥的兩個同事有了領悟之後的釋然;老子又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使我對人際關係的微妙複雜有了會心的體認,孔子曾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使我更珍惜身邊的好友們,孔子,真不愧為至聖先師啊!

在佛堂裡,我很幸運地認識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姐妹淘,我們利用假日一起到山之滇水之湄遊山玩水,一起到KTV唱歌,一起立志減肥瘦身,一起分享生命中的酸甜苦辣……,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