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讀經」的構想 |
王財貴(台中教育大學語教系副教授,華山書院院長) |
「讀經」的教育,其實不是什麼特別的發明,它只是出自於一個理想:讓教育回歸它的本性,回歸它的自然。而教育如果教的是人,則應該回歸到「人」之學習的特性上來。我們曾標舉教育應追求的的四項目標:「在最恰當的時機,用最簡捷的方法,教最高明的教材,以培養最優質的人材」。總之,即是一句話:「該怎麼教,就怎麼教。」我認為這種理想,可以應用在各科目上,所以方便地說,各科目都可以「讀經」。
本來,吾人所推廣的讀經是從語文教育開始的,其主意是「在兒童期之內(時機),反覆誦讀(方法)經典之作(教材),以達成語文文化教育功能(人材)。」此外,與語文相類似,著重反覆「灌輸」的教育,在藝術的涵養與鑒賞方面亦有「音樂讀經」和「美術讀經」的提出,因為它們都是屬於「浸潤型」(或謂「滲透型」)的學問。(乃至於「德性教育」,亦屬於「浸潤型」,它是實踐方面的浸潤。)
所有科目中,與「浸潤型」相距最遠的是「結構型」,此則以數學為代表,數學涵幾何,而應用於各種自然科技性的科目,統稱「數理」。中國古來並未注重這方面的開發,自從西學東漸,國人為了迎頭趕上西方科學成就,乃大力提倡數理教育,亦是理性的應有要求。但由於不明本性,其教學之心態、時機、教材、教法等未能切中本性,遂讓學生倍感艱難,成為學習壓力的主要來源,上自國家,下至家庭,投入大量心血,而成效依然不彰,我稱為「科學教育的失敗」。
我常說:如果識其本性,教育本來就是很簡單的,學習本來就是很快樂的,培養人才本來就是很容易的。數理亦有其本性,苟能依其本性而教學,自是簡易而有效。故若要改善數理教育,首在識其本性。我認為數理教育至少有如下的基本性質,需要吾人省識:
一,數理的能力是人類本具的:數學、幾何、物理、化學這些科目的基礎在邏輯,而邏輯本來是人類知性所自發的思考之能力。牟宗三先生繼承康德對知性的研究,發現數學起源於邏輯的步位相,幾何起源於邏輯的展佈相,數學與幾何整個系統的推演,不出於人類思辨理性的自我運作,它們本來就是人類心靈自己建構起來的。以數學幾何去面對自然萬物,即成物理化學,及一切科技。所以數理科學的能力是與天俱來的,順著本能而教,理應簡易,何有困難?順著天性而學,理應可樂,安有痛苦?柏拉圖深通此理,曾說:「給我一個僕人,也可以把他教成數學家。」西方人之所以成就科學,必定已相當地把握了數理教育的本性,中國人若能把握此本性,當然也可以有科學的貢獻。
二,數理能力發展是有一定順序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把人類認知的能力的發展,分為感覺動作(一至三歲)、運思準備(三至六歲)、具體運思(六至十一歲)和抽象運思(十一歲以後)四階段。可見思考能力雖是人類的天性,但其展現,是按部就班的,從具體到抽象,從直覺到反省,從淺度到深度。而具體練習,即已藏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只要一個能正常生活的孩子,都在默默中進行著數理及思考的學習。尤其是語文的表達,從語法到語句,隨處隨時都在運用思考,都隱含了邏輯的訓練。如果說數學是邏輯抽象表現的代表,則語文乃是邏輯具體表現的代表。而人類首先發展的能力是語文,吾人應在這時特別注重語文的教育,語文能力增強了,時機成熟時,自然可以輕易轉為數理能力。近百年來,我國語文教育亦違反語文學習的本性,造成極度的失敗,不僅語文能力低落了,間接也影響到數理的成就。又,由於太過強調數理教育,遂把數理教材提前加深並且加快進度,違離了人類思考能力自然的發展程序,嚴重打擊了全國學生的數理興趣,並且白白浪費了全國學生的聰明才智。
三,數理能力與大腦神經有關:依照智能醫學的研究,人類思考能力的發用與大腦神經的數量及神經的聯結,有直接的相關性。一般說來,大腦神經發達者,思考反應敏銳,反之,則為遲鈍。所以想要數理能力好,應事先建置一個優良的腦神經系統,以為預備。而人類腦神經的發展,主要是靠後天的訊息刺激。發展的潛力,在原則上雖是無窮無盡;但發展的時機卻有限,其時機起源於胎兒,愈早可塑空間愈大,愈晚則愈僵固,到十三歲大體藍圖底定,成為一生思考能力僅有的供應場。因此,要數理能力好,最主要應不在於孩子入學以後如何加強數理訓練,而是在於機會未喪之前及早拓增腦神經的建置。可以說:「是聰明的頭腦使數理好,而不是數理的訓練使頭腦好。」猶如先要建了高速公路網,才可以讓車子跑得順暢,而不是放了許多車子去跑,就可以跑出高速公路來。沒有暢通的高速公路網,在顛簸的小徑上,只好跑些少量的機車和自行車。放入大車子,立即塞車或翻車。沒有好的頭腦,小學數理或許還能應付,到了中學大學,就思考不來,只好厭學放棄了。所以,在人生整個教育歷程裏,數理教育是後起的依賴性的教育,不是先在的根源性的教育,我稱為是「開用」的學問,不是「建體」的學問。尤其在十三歲之前,是腦神經建置的黃金時期,這時,訓練人類心智的主題,不應在於數理思考的精密播弄,而是讓語文與藝術等訊息的大量往來。「以人文帶動科技」,這不只是在學問價值上如此,即使在教育養成上,亦應如此。
四,數理的學習特重個別性和偶然性:雖然數理本身好像是明白的,但人類為何會瞭解數理,且是如何瞭解的,這是人類永遠無法反身明白的。吾人只能在懂了後,才明白自己懂了,至於原來為何會不懂?又原來不懂的,何以又忽然懂了?又何以有的人懂得快,有的人懂得慢?又,早期學得快的人,是否就永保持領先;現在比較笨拙的,有沒有忽然「飛躍」起來之時?這些都是人類永恒的疑問,「懂不懂」,實在是每個人生命中的祕密,它是很個別的很內在的。數理既以「懂不懂」為標準,則幾乎是不可以教的,尤其不可以眾人一起教,把許多學生集合成一班一起教學,是近代學校體制很不得已的錯誤。數理一定要自己懂了,才算懂,自己會的,才愉暢快,讓人教往往教出壓力來,所以數理最需要提倡主動學習。老師所教,只不過是以自己懂得的方式依理順序說明,以喚醒學生,至於學生為什麼有的懂,有的不懂,是老師管不到的。所以有效的數學教育,應該「能力分班」,最好是「個別教育」。也就是盡量依其能力,放給他自主學習。學得好的,應讓他自己再往前進,以免擔誤他的聰明;學不好的,千萬不要責備他,因為這是個別頭腦裏面的事,在此,有人生無窮的悲苦與無奈,要善於鼓勵與等待。老師盡其引導說明,學生盡其學習努力,就已達到教育的目的了,強求是沒有用的。
五,數理不應是教育的主軸:生命固然是一個整體,學問本來也應是個整體,但若分科來看,則當有其輕重本末之分。從對整體人生價值的啟發來排序,人類最重要的學習,應在於品德和智慧,其次在於語文,其次在於史地及藝術等各類與人生直接相關的學問,最後才是數理與科學。有品德智慧者,自會盡力追求其屬下的各種學問;而語文,上輔品德智慧,下攝各類知識,是一切學習的預設學科,是人文教化之本質學科。數理與科學對提升人類生活的方便性固功不可沒,但一般人只要習得日常的四則運算,即可過現代化的生活。至於科技專家的培養,到十八歲再加強訓練即可,不需要從小那麼辛苦地學那麼深的數理。而真正科學的發明進展,是科學家之事,科學家是由數理天才培養出來的,不是任一個人憑努力就可以成功的。再說,學校分科教育裏的數理成績,只是思考力訓練的參考數值之一,一時數理成績不好,不代表將來不能頓悟飛躍;一向數理成績不好,也不就代表思考力不好,更不代表人生的失敗。一個家長太過份要求孩子數理功課,將使這個孩子自早喪失思考的興趣和能力。一個國家太過強調壓迫數理教育,將使這個國家永遠不能成為真正的科學國家。整個世界醉心於數理而不知回頭,將把人類推向自我毀滅之途。
依照以上的認識,吾人可以以「讀經」的精神,從數理的本性中建立一「數理讀經」的觀念,其綱要如下:
一,在基本學理上,數理科學理既根源於邏輯,又其學習以理解為標準,故教材的編寫,客觀上應遵循邏輯法則,步步為營,說明清晰,系統整然;主觀上又要合乎人類理解力的發展程序,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循序漸進。
二,在教學心態上,因為數理的自然與簡易,所以對它不必先存恐懼之心。尤其是家長老師,要以光明愉悅的心法來面對孩子的數理課程,以鼓舞其信心與興緻。
三,因為數理思考的運作要靠腦神經系統,應在其腦神經發展的十三歲之內給予最大量且最優質的訊息刺激。即在此期間內,應特別注重文字和美育讀經,一方面為人文文化的教養打根基,一方面為數理科學的思考作準備。
四,因為思考發展是由具體到抽象,由渾沌到清明,其歷程緩慢長遠而神祕,非人力所可控制。故數理的教學應從生活開始,尤其幼稚園與小學生以遊戲的心態實施,主要是讓孩子玩。玩得好,固好,玩得不好,也無所謂,因為這時不會的,長大以後不學也自然會了。不必急於求成,否則,愛之適足以害之。
五,因為數理是以理解為準,理解是內在而具有連續性的,所以最好是採取自學的方式,老師一概不教,只是備問。其次是半自學方式,老師只是略作引導與解難,多給學生自省的空間,不可以教太多。教太多,現在好像懂了,其實不是真懂。則縱使一時能勉強過關,終留下將來蹶腳落馬的因子,而一蹶則很難復振,縱使想補救,已無時間重來一次。
六,因為理解深具個別性,所以數理應注重其個別的差異,採取個別進度,各進於其所當進,各止於其所當止。若學生已經會了,即應鼓勵其自己前進,不要等待,直到他不會的地方暫時停下來,待機再進。若學生還不會,應降低其學習內容,不可硬撐硬趕。因為不管多麼用力撐趕,終歸是無效的,只有斲喪其對思考學習的信心而已。
七,當前我國體制內的數理教材,小學一二年級尚合乎一般的認知程度,國內約有二分之一的孩子,可以自己學習;三四年級教材難度漸漸拔升,超出科學國家的水準,但依然有三分之一的兒童可以自己學習。這時,如不讓他自主學習,而由老師來講授,則其聰明將日漸消磨。到初中高中的內容各再突拔一次,青少年就不堪其難了。若一時體制難改,則有兩種方法可以面對。第一是兼顧法:一個自小讀經,或曾進行「早教育」,略能識字而有相當閱讀經驗的兒童,其腦神經的架構比較精密,也有相當的文字理解力。應從幼稚園或小一小二的開始,鼓勵他嘗試自行看書上的說明,自己作習題,從眼前會作的開始,會作的自己作,不會作的問老師或家長,不要等學校進度,一路學上三四五六年級,乃至初中高中課程,培養一生真正的思考能力與習慣。第二是擱置法:因為既已知道讀經的高度語文教育之中,己蘊蓄了高度思考的潛力,思考力不一定要經由數理來訓練;又,科學的興趣和能力在大量閱讀中已有良好的培養,不一定要經由學校的科學功課來達成。而且人類的思考力和知識的吸收能力將隨年齡而增長,所以小學階段的數理功課幾乎可以擱置,專心致力於讀經及閱讀,盡力增長德性、定力及聰明,到了十三歲以後,以兩三個月的時間專心學習,即可輕易而愉快的學完小學體制內六年全部的數理課程,以後視情形再往前進。
八,由於數理科學根源於邏輯,建議國家或個別家庭,在孩子十三歲以後,授與邏輯之學。
九,凡有高度成就的數理學家與科學家,必定帶有天才成份。而其天分往往在兒童少年期即已展現,但如不善於培養,將隨其年紀之增長而日漸磨損消逝,終於等同常人。故我國如欲成為科學國家,應注重發現數理天才,給予特別培養,而不是一味加重一般學生的數理功課。
十,思考與數理既是人類理性的內容,原則上應努力將之盡量開發出來,以盡人生之本份。但人之能力與時間有限,數理與科技又不是人生之主科,故如能學好,固是可喜;如已盡了力,還學不好,亦不必引為大患。人生應以德性實踐為要,以語文與藝術教養為要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