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

教孩子有以下這三種模式。如果老師是怠惰的懶惰的那自不用說了,如果是負責任的老師也有三種。一種是很認真,花了很多精神力氣,這種認真我們可以把它比喻做挑磚頭,挑磚頭的苦力很認真,他一個一個磚頭挑,也很努力可以把一件事情完成。這個老師把孩子當磚頭一樣挑,把我們的孩子當死東西,也會有一定功效,把磚頭從這裏搬到那裏的功效,不過磚頭還是磚頭。那另外一種方式,也是一直照顧學生,照顧的也很周到;他一直提防著學生,生怕那個學生出差錯,學生一旦出差錯他一定要管,他管的很嚴格,這不是挑磚頭的模式,是警察抓小偷的模式。這個警察,很認真的啊!他爲了維持社會的平靜與安定,所以他要除暴安良,他要很細心的防止這裏那裏的學生會作怪,他也能把一個班級管的很好。但是這個很好?這些學生是不是就能有很大進步呢?他管理的這一段時間之內就一定有進步,但過一陣子時間呢?就不一定保證有進步。

  我有一次去新加坡演講,開始我贊揚新加坡。這麽小一個城市,地方這麽小,人口那麽多,街道那麽擠,但是呢?新加坡政府把它治理成一個公園城市,新加坡就是一個城,可能整個國家還沒有深圳大。但它到處井井有條,沒有人不守規則,路上沒有一片紙屑,我說新加坡人了不起!但是呢?不過聽說新加坡人到馬來西亞也會亂丟垃圾,(衆笑)因爲新加坡到馬來西亞就隔著一條水溝嘛!他們就哈哈大笑全體鼓掌。所以這個是國家對人民沒有信賴感,不信任人民,那這種人民不一定就是有德有文化涵養的人民,只是守法的人民。這個是警察抓小偷的管理模式,所以第二種老師很累,第一種老師也很累,所教的學生都未必可以成就。


  所謂成就!就是開發他的人性。要更進一步的老師,他也不是不認真也不是不去管束學生,但他管學生有另外的方法,就是你與其努力挑磚頭,爲什麽不把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看成是有生命的,他的生命是能發展的,或者說他也是可以自動的。那麽我們來看看第二種,警察抓小偷!你要把你的子民你的人民培養成都是有德的君子,警察就輕松了就沒事做了。所以一個教學很認真的老師不一定是個好老師,我去學校演講常常講這個觀念。
  我說有些老師很認真的改作業薄子,管理學生很認真,批改作業很認真,而且時常和家長經常打電話聯絡等,認真到最後,這個老師自己也受不了。又胃潰瘍又什麽肝病啦!我就說這個老師活-該!呵呵(衆亦笑),爲什麽活該?誰叫他要害人!怎麽說這樣認真的老師害人?他當然害人!(清羽按:這裏我們做讀經老師和家長的也要仔細反省,我們雖然教學的內容比體制內學校恰當,但在教育的智慧上是否也如此通達圓融。)


  所以做一個老師要有智慧,所謂智慧就是對人性有深刻的了解,通達人性!那我們要知道人都是有良心的,其實這個我們在座的也知道太多了,講的太多了。我們換個說法:人的生命都是追求長進的,人性本來是光明的,而且他也希望自己是光明的!對人性要有這種深刻的判斷,人的一些毛病,怠惰懶散,自私自利,浮躁,像這些毛病都是外表的,都是因爲現實的一種汙染。人還有他超越的深刻的內在的本質性的能力!這種是天性,人有他如是光明的超越的天性。


  我們也可以隨俗說人有兩種天性,《中庸》的天命之謂性;但人也有另外一種天性,因爲它好像從天而來,好像一生下來就有。


  《中庸》說天命之謂性也是一生下來就有,不止是如此,本來就有!這個是形而上的有,超越的有。而我們又說人有另外一種本性,好像也是一種天性,諸如好吃懶做好逸惡勞自私自利等等,像這種你也可以說是一種天性。但是如果用一種哲學的眼光看待這個天性,那《中庸》的天命之謂性是天性!後面的那一種就不能叫天性,因爲後一種說法不是形而上的天性和本來,是形而下的,在形成個體所謂陰陽造化以下。因爲你的個體,你作爲一個人不保護自己的生命,有時好像就活不下去,所以有人說人不爲己,天誅地滅;那是因爲你有這個個體,有這個生命,因爲有這個就和別人分別,佛教是從這裏講起的。


   所以人人都有光明的天命之性,又都有一定的劣性;這個要知道,這叫深通人性。但所謂邪不勝正!要知道人形而上的原初的天性,它是永恒的力量!它是雖然被埋藏也有深厚的根性的,爲什麽它被埋藏?因爲你有現實的種種挂礙。有的人是埋藏的已經比較深比較隱密,這種人生命就比較混濁,有的人是比較淺比較薄,這種人就比較清明。所謂堯舜,性者也;湯武,反之也。”(《孟子》)堯舜的德是從他們的天性而發,所以幾乎沒有障礙。自從湯武以下就要反一下,反省一下,回歸一下,就要沖破一下。他們要沖破生命現實的限制,才能發顯天性!


  連湯武周公這樣的聖人啊!也要反一下,何況一般人呢?人的現實的駁雜混濁,這是人類最深沈的悲哀!但人類一定要沖破它,這是人類最高貴之莊嚴!所以對人性要同時兩面了解。對自己要這樣了解,對別人也需要這樣了解,對學生一定要這樣了解!因此在這裏你就起了一個無限的悲憫之情,也起了一個無限的希望和懷抱。你對你的學生有無窮的希望,但是呢!又有無限的同情悲憫。不過剛才說過的這個內在的光明的本性的力道,它發出來的力道!我們可以用魯迅的說法,叫它呐喊,人性的呐喊!不過魯迅的呐喊還深不到天命之性來,所以說魯迅不行,在這裏就知道他不行!


     把孩子當賊來看,認爲孩子是錯的;把孩子當磚頭來看是笨的。所以做一個老師該如何引導一個孩子,該怎麽引導他呢?用我們很現實的工作上來看,這個老師能不動就不動,能不講話就不講話,能不管理就不管理,這就是最好的老師。一切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讓孩子自己願意學習。而這樣自己管理自己,自己願意學習,自己鼓勵自己學習的孩子呢,我們很容易就發現他有一種自豪感!他覺得能對自己負責,他能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他就跟他自己是合一的。不是用另外一個自己鼓勵自己,也不是用另外一個自己來責備自己,他的光明好學的自己跟現實的自己是合而爲一的。要不然好一些的就是用光明的自己鼓勵現實的自己,或等而下之用光明的自己來對抗現實的自己。乃至他不來對抗自己,他來對抗老師,他希望現實受限制的 自己不受老師的 管束,因此他希望成爲現實的那個自己,所以來對抗老師。或者在老師面前對抗現實的自己,其實老師的管理他並不服氣。他也會按老師的標準要求自己,規矩很多規範很多,這種學生表面看起來是好學生,其實當然還不夠,因爲他自己是分離的,自己跟自己隔閡,自己跟自己對抗,他是在消耗他自己的生命力和智慧。


     所以讓孩子能夠自己喜歡做一個有德的孩子,自己喜歡學習,喜歡長進,讓他自己回歸到光明。這是對他最大的保護,他也得到人間最大的幸福!而且這種幸福感一旦確立了,其實就是他光明的自己和現實的自己能保合爲一。用光明的自己引導現實的受限制的自己,當人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他內心的喜悅是不可限量的!還有呢!這種人叫做一個有智慧的人,並且能保持一輩子這樣的智慧。因爲他自己跟自己有一種摩擦的時候,他會很快警覺,這是不對的,很快警覺他的人生這樣不會幸福的!所以要讓一個孩子永遠是自覺,就是離開家長離開老師,依舊有不斷的長進。


    那麽要讓一個孩子這種心態的養成,很難是學生自己來養成。因爲我們剛才說堯舜性者也,湯武還要反之也。湯武這個反之也,他的是障礙很少的反之也,那孔子的障礙也不大,孔子的學生顏回更厲害一點,所以顏回的天性比孔子還要更加清明一些。孔子大概和湯武一樣,所以孔子不敢說自己和堯舜一樣。而照牟宗三先生分析,天下是沒有堯舜的。天下間沒有堯舜是什麽意思呢?就是我們把堯舜當作一個理想人物,理想中的人。所以湯武是可以有的,這種非常快速敏捷就可以體貼他的天性,這一種人是有的;從來沒有障礙,一下子都是從天性而發,這是沒有的,這不是人這是神!


 所以堯舜在中國歷史上這麽重要,在中國哲學史上這樣重要,其實他只是理想中的人格,這個叫立象作用。就像易經立個卦象,比如乾卦就是畫六個劃,象征天地的創造性,象征無限的光明剛健,這個叫!所以堯舜拿起來做象征,因此不要寄希望我們的孩子成爲堯舜,都是要反之也。要讓他沖破他的一些難關,而老師呢!要對他光明的本性有無窮的信賴,要協助他沖破難關。一個人能沖破現實的限制,剛才說的他要超越的光明的自己和現實的自己合而爲一,或用超越的自己引導現實的自己,而且是自願用超越的引導現實的。他將一輩子去克服自己現實的限制,而能夠克服這種種限制的人就是所謂內聖!而發現這種人間的不安,汙染和拙劣去覆蓋了光明,人間本來是光明的,所以他對人間的種種汙染拙劣就有一種深刻的同情心,他就想用光明來改變這種不安汙染與拙劣,這叫外王


   所以這個內聖外王是永遠的理想,要做永遠的奮鬥!所謂永遠廣大!你也要去廣大的推行,這個永遠廣大就在你一念中,所以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你在這個地方克己復禮通達了人性,你在這裏當老師,其實整個天下也不過在此,也只不過如此!所以天下都在你的仁德感召之中。這樣你的生命,雖然你只是坐在這裏面對幾個孩子,其實你的生命與宇宙相通,與眾生也是相感通的,就叫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那麽我們老師有這樣的心態,很容易就引導學生,這說來很困難,人間最困難的學問就是這個學問!其實又很簡單,那你說這個你做不到,你境界太差。你做不到你就必定受苦!不但你受苦,也帶著別人受苦。其實要做到也不會太難。王陽明說知行要合一,你說我不能做到,就是還沒有真知所以做不到,行動因此跟不上來。那我們今天把道理講清楚,你道理現在知道了沒有,或者說你現在知道了,你等一下會不會忘記!那你就要隨時這樣想,一直這樣想,當你想得很透徹的時候,你自然很願意這樣做,馬上這樣做,幾乎一步到位!


   剛才說我自己做老師一輩子,我在二三十歲我都不敢講我是這樣一個老師,我很認真,我用我的體力去工作,我會把班級帶的很好。越長大,到五六十歲,我漸漸有了一種體會,有時老師是越教學生越沒有信心,越教越一無所獲。那我是越教越有信心,雖然學生越差,現在的學生真的是比以前差了,這十幾年就看出來了,尤其是近年來的大學生,但我也知道怎麽教。我現在教大學生,對大學生有時會失望,我對小孩子絕對沒有失望。你大學生已經養成懶散,投機取巧專門只選修一些簡單的課程,上課不聽講,讓交作業就呱呱叫,他已經養成這個習性了。我們的孩子沒有,他剛剛過來,就是有汙染,也汙染的不深,人性的光明是很容易提升的!


  一個老師要有這樣的認定,你要用智慧來引導,用你的智慧啓發他的智慧,用你的這種光明的信賴,對人性的信賴引導他也能走向人性!如果這樣的話,這個孩子漸漸可以不去管,不必太管他,只要他不過分。孩子總是活潑的嘛,他精力旺盛,他總是喜歡要表現小聰明嘛!總是喜歡要表現甚至搗蛋一下,他要表現他的聰明。所以我們也要立規矩,但這一個規矩要有彈性,如果只設規矩沒有彈性,這條線畫得太死,那老師的心也是死的,這孩子的心於是也死了。所以不能設一個非常死板的規矩,但你一定要有規矩,規矩是要隨時講的,隨時提醒他。這個規矩的外面有個彈性,這個彈性的空間要看老師,老師嚴格一些空間就小一些,老師放松一些空間就會舒展些。但是一定不可以超越這個彈性!規矩之外已經有彈性,再超越這個彈性就是放肆。所以不讓孩子放肆,但是也不要讓孩子完全規規矩矩,就在這個地方拿捏。


   一個老師要讓孩子很快把握他的規矩在哪裏,彈性在哪裏!這個老師也要很明白,不要一高興起來就變成放縱,心情不好就變成嚴格,這樣孩子永遠把握不好你的彈性與規矩在哪裏?這個孩子心裏會亂的,孩子的心亂就變成師生之間的不協調,你就感覺孩子不如你的意,而孩子也隨時提防老師,像這樣多不好!要一直心平氣和的安安穩穩的,如果這個孩子超越了你的彈性,你就一定要規範他,有時是一個肢體動作,甚至一個眼神就好了。久而久之,這個孩子一旦超越界限,旁邊的孩子會提醒他,孩子會管孩子,他也會警覺這樣下去老師會生氣的,最後就變成老師不動聲色。


 所以《中庸》最後一章一定要讀一讀,一個很認真做事的人是很好的,但是再進一步是要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有明德的人是不會經常大呼小叫的,不會變臉色的。那麽不大聲以色就是最高的嗎?不行!要進一步到德輶如毛,你的德像羽毛一樣使人幾乎感覺不到壓力,不要我要修德了!於是就板起臉孔,你不要板起臉孔嘛,自自然然好像你沒在努力,但你卻是一個有德者。這個也接近莊子說的逍遙了,但是《中庸》依舊批評它,毛猶有輪,羽毛輕嗎?它還有一個圖樣形狀咧!還要再進一步,無聲無臭。所以《中庸》這篇大文章,三千五百字的文章到最後是無聲無臭


  “無聲無臭是《詩經》裏的啊,德輶如毛也是《詩經》裏的啊,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也是。那麽德輶如毛,毛猶有輪,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中庸》最後兩個字說,達到極點了!這形容什麽呢?形容一個君子達到聖賢的境界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進展,也是從十信,十行,十住十會向;初地二地等等像佛教一樣的分成有階位,不過儒家是分幾個階位就好了。你到無聲無臭,你要有多少功德要修?多少德行要實踐!請問你《中庸》最後幾個字,這無聲無臭四個字中哪個字最重要?你說這四個字哪個重要?就那個字最重要,”“這兩個字是代表性的隨便提提,但這兩個字是一個原則性的斷定,要規定到這個地步,這個地步我們稱作境界。


    所以《中庸》對聖人的最高標準是。千萬不要再講什麽道家比較高了,你要分什麽儒家道家,要分不要從境界上分!難道境界道家高,儒家就不可以有這種境界嗎?到這種境界儒道有什麽不一樣嗎?佛家也一樣啊!到這個境界的統統是一樣,不是嗎?所以不讀書不要亂講!什麽儒家是現實的,道家是逍遙的,隱居的,佛家是出世的,亂講!看你從哪裏講。從開始實踐講還是從最高境界講,開始實踐進路有區別,到最高境界沒區別。


  好了,儒家這樣講最高要無聲無臭,退而求其次要德輶如毛,輕輕松松的。羽扇綸巾談笑間不是很輕松嗎?檣櫓飛灰煙滅,一切艱難的問題迎刃而解,這不是輕松嗎?然後你就先從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做起,你有表現不在聲色上了,但這裏還有一些隱忍的味道,我在勉勵自己更加光明接近天性,還要用一番力氣。所以從用一些力氣到幾乎不用力氣,到完全不用力氣,完全沒事情一般。老師要向這裏用智慧,開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這個也不錯了。予懷明德,我自己有明德,我有做老師的樣子,有做老師的智慧。不大聲以色,我不必大聲罵不必動粗,德輶如毛輕飄飄的走過去了,好像沒老師,無聲無臭根本沒老師也是一樣,呵呵!(衆笑)


  那麽老師越使用智慧,就越不用你現實的生命力,越用智慧你就越真正得到涵養,那麽也同時成就了孩子的,雖然孩子不知道這是德,越長大就越了解這是德,這叫大德!


   這種教學這種教育法一定要推廣到全世界!要推廣開來。我們師範教育要有很大的提升,我們如果是師範學校的尤其要註意。現在師範學校不講這些,師範學校當然也說教育老師要有德,但以認真爲標準,能夠操作這個技術爲標準,其實這是一些很初步的老師的本分。


   我們往這個地方提醒,我們以後的讀經教育學要寫出來,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一定是通透人性來講教育的,通透人性這四個字簡單,但你要真有體會才行!不見得馬上會成功,一定會有曲折,但在曲折中你這個信念堅定,你漸漸會看到他的進境,你自己也一步一步往前進,你看到這個孩子也往前進。一個學校不可能同時做到,也可以一個班先這樣做。因爲這個時代墮落,來的人都是牛頭馬面,都是一群猴子,不來虎豹就不錯了,呵呵。(衆亦笑)來一些猴子你要怎麽辦?所以你的德越高,你的影響力越大變化就越快。那要是這樣,尤其是開讀經班,你剛開始找到三五個孩子,一開始有三五個孩子,這些孩子的家庭對讀經大體還是認可,這幾個孩子大體也不錯,加上老師非常的性情平和,這樣有三五個孩子穩定三四個月,有別人要來,看是不是性情平和,等有七八個,十幾個這樣的孩子再穩定一段時間,再收幾個孫悟空進來也沒什麽關系了。(衆笑)


           老師有了很穩定的智慧,而大部分孩子也基本接受了這種學習氣氛的熏染熏陶,就可以立住了。千萬不要一來就七八個新人,所以要一個個來,不要著急,等穩定了自然可以繼續發展。


    所以這個讀經私塾的發展,應該是只進不會退的,因爲我們把握到人性,我們開發人性。有時候有的讀經班開倒掉了,我就知道他沒有按教讀經的方法和原則去做,我現在又發現,有些讀經老師的品行沒有按人性開發自己。所以讀經教育者不一定要很有學問,不一定要深通一般的教育學,通一般的教育學當然可以得到很多助力,但那個助力不是主力,不是主要的核心的力量,還是要先在開發人性上的讀經教育上,在開發人性上,在他自己的智慧上用心。
  核心的力量就是智慧,外圍的那些是才華。一個有智慧的老師也許未必有才華,但他不會排斥才華。他雖然沒學過教育,但他只要學也立即可以把一些教育家怎麽講怎麽講吸收,並融會貫通,而且保持核心理念,這個主力的不變。這樣一個讀經老師經過兩三年,三四年,他就很快超過一般的老師,一般的老師無法和他比較,因爲他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好學上進,他也了解這些現實的體制內的教育,做一個老師當然不能孤陋寡聞,但也不能失去核心智慧,學著學著現實的教育就又跑到那邊去了,如果那樣我們就一起笑他呵呵。


  在十幾年前有一個開讀經班的,他幾乎當天聽到讀經教育當天就實行,退休後還馬上在自己家開了個讀經班。開始時間久了一樓收滿二樓收滿,最後連臥室也收滿了。只好去外面租房子收,慢慢就達到一定規模,達到一定規模就需要正規化一下了,就需要園長有資格的考取認證,他就去學習如何做這個幼稚園園長。結果學習了兩三年,回來後卻迷失了初衷改變了教育的方向,他的幼稚園變成了一般的幼稚園,呵呵這樣是沒有智慧啊!真的也有這樣的人,舍本逐末去了。


  當然這樣的讀經老師還是少,大部分都會繼續堅持讀經。還有一位朋友她以前也在幼稚園教學,也自己開了個幼稚園,後來他的家人也接觸到讀經,于是就介入了教學,但介入進來的時候,兩個人意見就矛盾。所以我推廣宣傳讀經背負很多這樣的罪孽,(先生笑衆亦笑)這個導致家庭不和,呵呵。因此呢這位先生在我辦讀經師資培訓班的時候就拉他太太,拉她這位幼稚園長來聽課,她就是一直不肯來,好久好久才肯來,但也因爲終于還是來了,因此逐漸轉成有共識。這樣就把這個幼稚園轉成以讀經爲主,其他教學爲輔。經過三個月所有的老師和家長,都發現這個幼稚園的孩子不得了。所以這樣從一般的觀念轉到讀經的是很多的,從讀經再轉到一般的是不多的。


   不要真覺得造成矛盾就一定是罪過,這是輕重本末的問題。假如你當讀經老師,你真知道讀經是教育的智慧,教育的真理,你有時真的可以目空一切,但最好也有實質的學問。所以我常鼓勵教讀經的老師,你要讀那些其他關于教育的書籍,你不要嫌麻煩,因爲其實他們是很容易的;你真學過才知道人家的觀念是什麽,它是怎麽形成的?如果以後你跟人家産生辯論,你要破除他有缺陷的觀念,你就會知道怎麽破他,因爲你很了解他。要不因爲你不是專家,他是專家,他才不會細心聽你說話的,他懂得你都懂才有把握轉變他。所以要做有智慧的人,有智慧就很容易開知識,只有知識很難有智慧,有時甚至知識還會障礙到智慧,因爲有知識比較容易自以爲了不起,他就隔絕了智慧,隔絕了自己打開智慧之門。因爲他覺得自己已經有成就,他是已經符合這個時代,他一帆風順他順應這個時代,其實他只是能順應時代卻沒順應人性,這個就是知識障,其實知識不一定就會障,有些學佛的人就勸人家不要讀書不要學習過多的知識,說這樣容易有所知障;我說讀書怎麽會這樣,有知識不一定會障,當然有有知識而成障的,但你也不能否認又有知識又不障的,我就有知識又不障,你看怎麽樣?!呵呵。(衆笑並熱烈鼓掌)


   那爲什麽知識容易障?因爲他一帆風順嘛!甚至這整個時代都承認你覺得你有成就,但你真的通達人性有智慧了嗎?所以你要通人性,你要有智慧用它做核心做主力。當然你也要學習知識,這樣使智慧傳播的更遠更廣大更深刻。所以有時這些人我勸他要讀書,我是用一種利害來勸他讀書,我說你讀書這樣好,你又這樣有知識可以把很多人都轉化,你要讀《論語》啊!爲什麽你要讀《論語》?因爲你不讀《論語》,那些儒家之徒都不會聽你的話。

   這個人不要限制你自己,但是有本,本中又有本,本中之本;最高的本就是人性,就是天地宇宙之性,這就是。所有的學問都抓到一點味道,有的抓的比較緊,有的抓得比較松,有的抓的比較有內容,有的抓的比較外圍。但是既然形成學問了,有一定傳統了,只要是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大概都不是省油的燈,大概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但是依舊本中有本,不是說你以前學什麽信仰什麽,然後改學另外一種就是叛徒了,不是叛徒!只要對天地宇宙不判,對人性不叛,你就不是叛徒!若你執著于一個學派,反倒往往容易是叛徒!


   所以要放開心胸,要打開心量!一時的顛簸曲折你不要太在意,一直走下去。黃河九曲終入海,有時它向東有時會向南向北,有時還會向西咧!但是只要它的水一直在流,一定流到東海。


  (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苟爲無本,七八月之閑雨集,溝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離婁章句下》)
   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泉水的源頭一直流出來,混混(音:滾滾),不舍晝夜。所以孟子一定是讀過《論語》的,因爲《論語》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孟子在這裏也說一個不舍晝夜,這是直接引用《論語》,泉源就不斷湧出來,然後盈科而後進,科者坎也,盈科而後進就是迎坎而後進,一個意思。坎就是低凹,水一直流到有低凹的地方怎麽辦?水就停留下來一直把這低凹都填滿。你就是山峽有多深,水一直流也把你填滿,盈科而後進,進到東海爲止,孟子說:有本者如是。這是孟子的大文章,這句話非常重要。有本就是有根本,有本源,人有本源的德(什麽是本源的德?通人性通天地之性才是本源的德。)就好象這個泉水一樣,所以你不能無本,有本遇到坎坷怎麽辦?遇到坑洞怎麽辦?我就填它十年也把它填滿,這叫有本。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本,我推廣讀經也會經常有人問我,你沒遇到困難嗎?你怎麽能一直這樣堅持!我說我有本者如是,呵呵你覺得怎麽樣?他說我聽不懂!你不懂我也這樣。(衆笑)盈科而後進嘛!有沒有困難?當然會有啊,但有本者如是。一定要記住這句話!
   你說教學有沒有困難?當然會有啊!他以前是個乖孩子,今天怎麽會這樣?這個父母說他一直是個好孩子,我也覺得他是個好孩子,今天卻做了很過分的事,你怎麽辦?雖然我們希望孩子一直都平安無事,但出了種種問題怎麽辦?人不可能永遠不發生些狀況,所以你有沒有智慧做你的保證。天地生萬物也有困難啊,也不是那樣順利,但天地就是有本,天地就是天長地久啊!永遠生生不息創造不止啊!---有本者如是。
   每個老師都要這樣子,沒有這個有本,你做什麽老師啊?所以事情很艱難沒錯,事情也很簡單,看你怎麽做?路很遠沒有錯?一步就到位也沒有錯,這就叫智慧!所以有智慧者是一步到位的。但有智慧的人也就在曆史中,曆史有波折的,有智慧的人就在波折中表現智慧!所以不要以爲有智慧就一步登天,沒有那回事。現實是很波折,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可以處理它,而且使之改善,完善。
  做什麽事都如此,不知做老師如此。但做老師在這個位置上這個角度上,最容易感觸,最容易體會,因爲教育是最幹淨的事,學校是最容易幹淨的地方,尤其是讀經學校是最幹淨的地方。這個地方你都體會不上,你到現實社會上,那個刀光劍海你還能體貼人性嗎?所以如果在教育中都不能體貼人性,你是真的有些問題喽!
  我們在這個地方培養孩子,也不能完全保證這個孩子出去一定不受汙染,但至少有一大半機會他不會被汙染淹沒;所以你連做這種教育都做不好,你還能做什麽事啊?連做這個教育你都頭疼嗎?老師都要有大德,大才,大量,大智。這樣你才能成就!你老師也許以後還要走出去,你的學生以後一定走出去,你告訴他走出去雖然有艱難,但你有大德就不會被淹沒。
  那麽一早我們這樣子來推廣讀經,一步步的從最簡單的,從兩三分鍾從哪裏開始讀都沒有關系,然後慢慢到至少兩三個小時,到大量讀經,到一直以讀經爲主。這樣當他辦到讀經私塾,已經是一種讀經現象的展現,當然以後還要學習更豐富的知識,成就更大的學問。但現在來說讀經私塾已經是讀經理念最高的展現,是最高展現讀經理念的地方,讀經私塾已經到處都有,那我們看那個讀經私塾越接近我原初的標准,它就越蒸蒸日上。越依照別人的標准它不一定會被消滅,但事情往往越來越多,困難越來越多。跟我這理念貼近的呢,就越走越輕鬆,越走越親切,而且越來越發展。所以一定要把眼光放遠,從人性而行,從良知而行。


   那麽在世界上做這種教育的人,我發現萊州的趙升君是比較純粹的,純粹的意思是幾乎完全按照這個標准來做的,當然其他地方也有,或許我還不知道。不過即使加上別的東西,我也不會一概反對,只要大方向是讀經,我就一定表示支持。那我發現在趙升君這裏,他教學至少把握這種樸實簡潔的要領,他那裏越做越輕松。趙升君也在場一會兒我們請他也說一說,他不是以他自己的標准爲標准,只是在他的心裏想盡量按我的理念和觀念,我們看他確實也沒什麽花樣,它的發展和方向,可以做一種重要的參考,那我們也請他說一下怎麽越做越簡單?這個執簡禦繁,大道至簡。人性本來就是如此,要該簡單處就不要繁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