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關於英文讀經的故事--天涯在小樓
一個關於英文讀經的故事,有一點長,但記得很清楚,因為它太不普通了。那是十年前,一個叫林依奴的女孩,就快到上學的年齡,媽媽擔心孩子會跟不上學校的進度,于是把她送去接受學前的讀經教育。1996年,“兒童讀經教育”得到南懷瑾先生在大陸的大力推動,讀經教育的全球首倡者王財貴教授首次來大陸演講,便去了廈門,呂麗委老師是廈門最早受到讀經教育影響的人,她即知即行,利用業餘的時間來教授讀經,林依奴便是她早期的學生之一。
開始的時候,是誦讀中文的經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後來,身為英語教師的呂老師有了雙語讀經的想法,這個想法與林媽媽一拍即合,于是,林依奴又成為英文讀經最早期的實踐者。
依照中文讀經的理念,呂老師找來經典的英文篇章,自己念一句,讓小依奴跟著念一句,但幾個月過去了,沒有太大進展,依奴對於英文還是沒有任何感覺,呂老師幾乎要放棄了,不過,林媽媽依然堅持。經過一番反思,呂老師找到自己的失誤,語言的學習,首先是聽覺的大量刺激,然後才能發聲,人類能開口說母語要一歲多,非母語的學習也一定要遵循這個規律。于是,呂老師不讓依奴跟著念了,只讓她聽,這個小小的轉變,竟大獲成功,幾個月後,小姑娘的進步神速,二年級的時候,已經能將學過的英文背得十分流利。
2001年,王財貴教授在北師大做讀經教育的演講,呂老師帶著林依奴同行,那場演講十分精彩,後來被譽為“一場演講,百年震撼”而廣泛流傳,不過,這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演講過後,主辦者請林依奴上台來展示自己英文讀經的成果,八九歲的小姑娘把準備好的文章熟練背誦,可是熱烈的掌聲過後,有觀眾卻站起來問,我這裏有一份“China Daily”,你能讀嗎?
呂老師緊張起來,她沒想到會遇到如此“挑釁”,以前並沒有訓練過孩子認讀的能力,這下恐怕要冷場了。沒想到小姑娘很淡定從容,拿到報紙後準確而流利的將指定的新聞朗誦出來,呂老師這也才突然發現,原來認讀的能力如此自然就能培養出來了。
更令她吃驚的事情發生在林依奴上小學五年級,同往常一樣,師生倆去參加一個會議,並作為嘉賓被安排在第一排。依奴還太小,被安排在這樣顯眼的位置,呂老師有些擔心她會影響他人,剛好上台演講的是一位美國老師,呂老師為了安撫依奴,就給了她紙筆說,你來做記錄吧。其實她並沒有期待依奴能交出一份答卷,而只是希望她能夠安靜的坐下來,因為她從沒訓練過孩子做筆錄。不料,演講過去了,依奴真的記了滿滿的幾頁紙,呂老師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就讓依奴把記錄給演講的美國老師看,美國老師看完後,翹著大拇指說,“你可以去競選美國總統了!”呂老師再次發現,原來孩子的筆錄能力,也可以自然而然的養成。
小學畢業那年,呂老師依然布置了暑期作業,試看看把《莎翁十四行詩》譯成中文,不負期待的,依奴順利的完成了工作。初中一年級暑假,呂老師又布置了作業,試看看把《論語》譯成英文吧!這實在有點太難了,然而一個暑假過去,依奴真的把《論語》譯成了英文,而且有些地方還譯得相當精彩。你知道我要說什麼,是的,呂老師這下相信,原來雙語互譯的能力,也可以自然而然的養成,只要他經過長期中英文讀經教育的訓練,哪怕只是個孩子,哪怕是艱深的古文。
這就是林依奴的故事。“她和普通的孩子不一樣吧?”我聽過之後問的第一個問題。“你忘了嗎?”呂老師說,“她是因為被擔心跟不上學校的課程才被送來讀經班學習的,不僅是普通的孩子,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普通的孩子。”“那她小小年紀就獲得這麼多鮮花和掌聲,不會驕傲自滿嗎?”我繼續問。呂老師繼續笑笑,“她每一步的成功,都通過踏實的努力,她很清楚付出和回報是平等的,而且那些聖賢的篇章也讓她知道有更廣闊的世界。”“難道每一個孩子都是這樣嗎?”“是的,幾乎每一個孩子都一樣。”呂老師的平靜是有力量的,而我後來在現實中所見到的一切也都印證了她的回答。
這是一個關於“讀經”的故事,與“私塾”無關,不過,它卻是私塾的前奏。許多早期讀經的家庭都發現,只要經過長時的讀經教育,其它的任何學習都那麼自然而然、輕鬆自在,不僅是語文、英語,甚至連數學也是如此,因為“讀經”使一個孩子聰明而好學,他們甚至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就把書架上的書都讀完了。這就產生一個後果,不能再上學了,因為學校裏學的東西,他們早早就已經自己學會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