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乎人文--易理「時」「中」之道

 

《易經 》是儒家群經之首與義理之奧府,它以象、數等不同角度,及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來譬喻、統括宇宙間品類萬端、吉凶禍福的各種變化現象及事理,故〈繫辭傳〉云:「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蹟,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而每卦每爻的變化情狀正顯現事物在特定的「時」所發展的階段現象。

 

    天地萬物,曾不能以一瞬,遷流不息,如何在「變易」中以「簡易」馭繁雜,而臻通達無礙、安身立命呢? 〈繫辭傳〉云::「變通者,趣時也」〈艮.彖〉云:「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即能審時合勢、通達行權、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時中」之道,故惠棟提出「『易』道深矣,一言以廠之,曰時中」。又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而《易經》全書皆「時中」之理的體現,它從趨吉避凶的指示中告訴我們在不同的「時」境做出「中」適宜的舉動,以順時而動、與時偕行。因此,探求在 「變易」無常的萬事萬物中,掌握 「不易」「中道」的原則,來以 「簡易」馭繁雜的智慧寶典。以下就三方面來探研《易經》「時中」之道。

 

一、「中爻」之時位闡「中道」之要

 

   《易經》極其重視「時」,六十四卦卦辭因「時」而異,卦爻更因「時位」不同而不斷變化。《易經》更重視「中」,故統計六十四卦「時中」的六爻「時位」之吉凶,可以明顯發現,吉利之道絕大多數集中於「中爻」(此中爻指二、五爻),而非〈繫辭傳〉云:「若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之「二、三、四、五爻」),此乃以「中」爻之象、吉利之道,寄寓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中正平和、通權達變的「中道」之理,故凡合於「中道」的,大都能逢凶化吉,無往不利;而不合於「中道」的則多凶災不斷、諸事不利。如:

 

   「需于酒食,貞吉。」「象曰:酒食貞吉,以中正也。」(需九五)

   「訟,元吉。」「象曰:訟,元吉,以中正也。」(訟九五)

   「介于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豫六二)

    「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文言曰:龍德而正中者也。」(乾九五)

   「孚于嘉,吉。」「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隨九五)

 

以上乃既「中」且「正」而吉者。

 

而「中」而不「正」者亦多吉,更可知《易經》特重「中」:

 

1)「知臨,大君之宜,吉。」「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臨六五)

     「九二,貞吉。」「象曰:九二貞吉,以中也。」(大壯九二)

     「九二,在師中,吉无咎,王三錫命。」「象曰:在師中吉,承天寵也;王三錫命,懷萬邦也。」(師九二)

     「九二,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象曰: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解九二)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紛若,吉,无咎。」「象曰:紛若之吉,得中也。」  (巽九二)

 

   「中爻」居上卦或下卦之「中」,象徵行事合乎「中道」,多吉利之占,故〈繫辭〉云:「二多譽,五多功」。

 

2)而因卦時或爻位之關係而未得吉利者,亦因「中」而往往「有慶」,或化險為夷,不致遇凶遭禍。如:

 

   「困于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凶,无咎。」「象曰:困于酒食,中有慶也。」(困九二)     

 「九二,大車以載,有攸往,无咎」「象曰:大車以載,積中不敗也。」

     (大有九二)   

 「六五,貞疾,恆不死。」「象曰:六五貞吉,乘剛也,恆不死,中未亡也。」  (豫六五)

  

 以上乃就易象「中爻」時位之道說明《易經》對「中」義理之重視。

 

3)而就易數而言,河圖之數五十五,其關鍵數目是五和十(二個五)居中策應,使整個河圖運轉不息。洛書數四十五,居中之五,正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從中策動,變化無窮。而生成數(一二三四五為生數,六七八九十為成數)中,五居中位以運四方,是為「生數之主」;同時,五加生數一為成數六,五加生數二為成數七,五加生數三為成數八,五加生數四為成數九,可見在生成數的關係上,五又是變化成數的樞紐。由以上河圖數、洛書數、生成數亦可知「五」「居中」之重要。

 

二、因應各卦時及各爻之時位,體現「中道」之理

 

  《易經》除以「中爻」之時位及易數之「中」說明「中道」之重要外,亦因應「各卦時」及「各爻」之時位,體現「中道」之理,藉卦爻「吉利」之占,我們可以尋思其吉利之因,或依照易理之提醒以修德,使我們能掌握時機、見幾而作,依道而行,因而行事順利、持盈保泰。相反的,藉卦爻「凶災」之衍或不順之境,正明顯提醒我們趨吉避凶,我們可尋思其得「凶」之故(如不中、不正、乘剛…等),而做為修德處事之警戒預防,而達「避凶」之效。甚或往往亦在困逆之境時明示我們守正(如「利艱貞」)、誠信(「有孚」)、信仰(「利用亨祀」)、心通達(「唯心亨」)等原則,使之化險為夷,有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予困逆中的人們無比的鼓舞與信心。從中可見聖人的善意與慈悲,在在的提醒我們不忘修德,以符「中道」原則。因此,《易經》藉由易象爻位或易數之「中」以示「中道」之要,此外,更因應各卦時及各爻時位,體現「中道」之理。故廣義言之,整部《易經》皆「中道」思想之體現。

 

以下分別就卦時、爻之時位舉例說明:

 

一、就卦時言,如:

 

   1)「離:利貞,亨,畜牝牛,吉。」離卦象徵處於順利光明之際遇,但如此並非就必定大吉大利,提醒我們要「利貞,亨」利人利己、行正道,如此才可亨達;此外,更要「畜牝牛,吉」,因為聰明大器或運途光明之人往往容易忘卻謙卑,或好爭易鬥,因此提醒我們須培養像母牛般溫順、不好爭鬥之德性,如此才能得吉。

 

2)歸妹卦「征凶,无攸利。」「象曰:澤上有雷,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老子76》章言:「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而歸妹卻象徵一個錯誤的婚姻結構,男在上、少女在下,大欺小、強凌弱,必定男囂張跋扈,而女方滿腹委屈。又「說以動」,即決定婚姻大事非經由培養感情、互相了解、溝通體諒,而是被人說服而草率決定,故「征凶,无攸利」。君子面對此問題叢生 之結構,當「永終知敝」,將問題從頭到尾看清楚,找出敝端而引以為戒。可知歸妹之凶正是以負面的象徵方式,提醒人們正確的行事原則,以免蹈此覆轍。

 

3)困卦:「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陷入困境之時,憂愁煩惱只會敗事,此時要「亨」, 心要通達;還要「貞」,守正。聖人看 出困境正是「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機會,故言「大人吉」。而於此 時須切記,陷入困境之時,千萬不要大發牢騷或議論,如此只曾把人際關係 處理得更糟,而失去人的信任,故「有言不信」。象曰「澤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處困之時,君子宜致力於「天命」,不要致力於「人命」 (人的命運已走不通),而天命之謂性,此時宜向內開發,反觀內照,在心性上下工夫,如此才有再出發之機會,例如王陽明被貶至龍場瘴癘之地,旁人多病死,而他處此困境,「致命」致力於天命,向內開發,睡於棺槨內而頓悟「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說,而後能立德、立功(立文治、武功 平亂之佳績)、立言。由此困卦可知,經文並沒在卦辭繫以凶衍,而是給予人們光明的敢示,讓人心不為所困,並「君子固窮」,從而可化危機為轉機,成就聖賢大人之德業。

 

(二)就爻之時位言

 

    就爻之時位言,如前文所述,「中爻」多譽多功多吉,以示「中道」之要。

 

1)就初爻言由於時機未成熟,宜沈潛涵養,待機而發,不宜躁進,故戒以「潛」,而恆卦初六「浚恆,貞凶,无攸利」「象曰,浚恆之凶,始求深也。」,大壯初九「壯于趾,征凶,有孚。」「象曰,壯于趾,其孚窮也。」皆躁進取凶之鑑戒。

 

2)三爻、四爻處上下卦之間,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處多凶多疑多懼之位,宜戒惕謹慎方能自保而元咎。而上爻其道已窮,宜「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戒高亢滿溢,以免物極必反,窮途末路。可知初、三、四、上爻非「中」爻(上、下卦之「中」),其衍多凶咎,正藉此提醒我們處於其時境時,不忘修德,以趨吉避凶,而達安時處順,化險為夷。例如:

 

    履六三:「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為于大君。」此爻正以「凶」戒人勿無自知之明,無能而自恃逞能,亂衝亂撞,而遭凶災。

 

    坎上六「係用徽纆,寘于叢棘,三歲不得,凶。」即處坎之時,不能「有孚,維心亨,行有尚」,反而雜心妄想紛然大作,糾纏不休,作繭自縛,而如陷荊棘,自傷傷人,必凶無疑。

 

    由上可知,《周易》藉各卦時、各爻之時位,或以正面吉道之鼓勵,或以反面凶咎之戒惕,時時刻刻提醒我們修德,指示我們在各時境中能做出最合時宜 「時中」之行為。因此,「中」絕不是兩端取其「中點」,而是審時合勢,因時制宜。故「時中」就生活處事而言,即能掌握適當時機而做適當之事,例如:

   

     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如武王伐付以去其首惡,然「王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百姓風氣習暴已久,尚未 改正,此時不宜「疾貞」急著改正他們而頒布眾多法令規章,宜以身教、道德教化慢慢導正。

 

  3)進德修業宜「及時」,故乾九四文言曰:「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論語季氏),所以我們宜及時進德修業,不可懈怠,所以 孔子對「四十五十而無聞焉」的人,感嘆其「不足觀」了。

 

    進德修業在自我之道、業成長上宜「及時」, 生活處事上,如何「時中」 在適當的時機做適當的事?這需要有「見幾而作」的智慧,除了大畜:「多識前言往行」學習聖人的德慧之外,我們更要有「時中」,時守「中」的德慧修養工夫,才能準確應事、應機而變、與時偕行。

 

三、與時偕行「時時守中」的德慧修養

 

    《易經》「中」的思想即後來發展所謂的「中庸」之道,而如何實踐中庸之道呢?最直接、根本的方法就是「守中」。

 

    何謂「中」?除了思想、行事無過不及、恰到好處、應時而動之「中道」外, 「中」亦指我們的「本性」,故《左傳.成公十三年》云:「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也。」可知「中」即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取往(《中庸》:「天命之謂性。」),亦《易經》之「元」「黃中」、《中庸》之「誠」、老子之「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孔子所謂「仁」、孟子所謂「良知良能」。「守中」就是守護這個「中」本性,亦即「復性」、「致力於仁」、的工夫,然而能「守中」者很少(故孔子感嘆「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何以故?因為一般人的心只知向「外」看, 而「物交物,引之而已矣」,使得「平旦之氣」砍伐殆盡,而活在相對世界的利害二端中計較,汲汲於避害求利,連自己都無法安身立命,更遑論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了。而「守中」就是把「外」馳的心收回,孟子云:「學間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向「內」觀照,守護本心,「顧天之明命」,「復見天地之心」。如此而行事合乎中道、恰到好處,無往不利。因此,「守中」並非僅己立己達之用,它更可達到立人達人,因為「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必能因時制宜、見幾而作,故繫辭云::「易无思也,无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能「守中」,自可處事合宜,合乎「中道」,故雖不易做到,然孔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日致力於此,必有一日之功效,時時致力於此,則能「復性」以臻聖人之境界了,故顏回「三月不違仁」,而能「不遠復,无祇悔」成為「復聖」,吾人豈可不勉乎?

 

 

四、結論

 

    在「變易」不息的天地中,吾人何以能以 「簡」馭繁,而安身立命呢?其「不易」之道便是「時中」,易經藉二、五「中」爻多「吉」以示中道之要,又廣義言之,易經亦因應各卦時各爻位以體現「中道」之理。而「時中」落實於生命中,則為「時時守中」的德慧修養工夫,能「時時守中」,則能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見幾而作,行道合乎「中道」,無往不「利」,即使處困逆之境,亦可由於守「中」,而安貧樂道、君子固窮、絃歌不輟,從而扭轉乾坤。可知《易經》闡述「時中」之道,使吾人可以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進而崇德廣業,正德利用厚生,更是吾人處世之津樑,聖賢智慧之寶典,願能以易理變化人心,以易學美化人生,以易法淨化人間,在生活的每一當下能真正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