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  

潘正遙:讀經與我的海外求學之路

 

分享│潘正遙:讀經與我的海外求學之路

各位老師家長們,大家晚上好!

時間真的是如白駒過隙,一晃19年就過去了。回首這麼多年來,真的是覺得成人不易,要成才更是道阻且長。無疑,讀經是我成人路上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我和家人為之付出了無數的努力,經典也為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前年夏令營的時候,我跟大家分享了我從小讀經的心路歷程,那今年就不再重複了。出國留學歸來,想必大家對國外的學習十分好奇,那我今天就從經典教育對我國外求學的影響說起。

很多人問我:你覺得國內教育和國外相比哪個好?我都是這樣回答的:“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能明辨是非對錯,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能做到慎獨,那就去國外吧。”他們聽了以後都覺得很高興,看自己的孩子一直都是乖乖聽話,沒犯什麼大錯,就覺得這是明辨是非;看自己的孩子都能自覺把作業都完成以後再玩,就覺得那是有自控能力;但殊不知,這些都是在高壓與管束之下的假像。在國外,極度自由,在大把自由分配的時間下,我們的孩子不會像外國人一樣去運動、學習、奉獻社會。而是將自由變成散漫:遊戲、娛樂、聚會、逛街、購物充斥著他們的業餘生活。漸漸地,他們覺得連課餘的時光都不夠用,就開始蹺課,通宵;而當你的同學們蹺課玩樂,逍遙自在;穿著名牌,開著豪車,獲得他人的無盡的稱讚羡慕時,作為一個十六七歲少年的是非觀、價值觀,又能在這扭曲的社會影響中堅守多久呢?我在溫哥華的住家阿姨,從事這份工作已經十幾年了,見過了無數的小孩。每當有家長抱怨孩子學習如何不精進時,她都是這樣回復的:“孩子沒有學壞,沒有去抽煙吸毒,你就偷著樂吧!”我相信所有的家長都是堅信自己的孩子在國外是可以管好自己的,沒有人送自己的孩子出國是希望他們去享樂,更不要說是去吸煙、吸毒了的,但事實證明,這些自信都是錯誤的,是盲目的。所以能明辨是非,堅守本心,做到慎獨,是經典教育給與我最基本,但也可能是最重要的一點。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需要理解上的苛求,只是在反復的誦讀中,君子的為人處世之道,已是了然於胸;那股浩然正氣,已是坦蕩蕩塞乎天地人心之間。正如孟子所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看看我們孟子班的同學,年紀輕輕,卻已滿是浩然之氣。這樣的孩子,將來不管去到哪裡,我相信他們一個個都會成長為明辨是非的正人君子。我要出國的時候,很多人問我媽:“兒子要一個人出國了你擔心嗎?”我媽很自信地反問他們:“有什麼好不放心的呢?”我相信,有朝一日,當我們讀經的孩子羽翼豐滿,要自己去闖蕩的時候,為人父母的你們也可以驕傲地回應別人:“何慮之有!”

經典不僅養了我的正氣,更是提高了我的眼界。在國外的學習,其實是令我失望的,因為我想學習西方文明的心願並未實現。西方文化其實如我們一樣,是沒落的,真正的經典被廣泛地遺忘,而淺薄的文章卻大行其道。在我高中的英文學習中,最重要的“詩歌”卻只占到了學習比重的五分之一。而學習的內容也僅僅是膚淺的現代詩,是沒有內涵深度,有辱“詩歌”之名的詩。所以在國外的課堂學習上,我並不會耗費太大的心神,而是更多地把精力放在王教授出版的《英文名著選》、《英文常語舉要》等經典的誦讀上。在英文詩歌單元的最後一節課上,老師讓我們分享一首自己喜歡的詩。我跟他們分享的,說是一首叫做Peter Manley的著名偉大詩人所作的詩,老師同學們聽完,反響都特別好,說它好在哪裡,各種分析表揚,等他們發表好意見之後,我就笑笑,說:“Peter這個人根本不存在,這首詩其實是我寫的。”當時所有人都傻了眼,我就問他們:“你們學習的初心是什麼?當你們在分析詩的時候,是對其由衷的欣賞、熱愛,還只是為了課業的完成而去機械違心地讚揚?”然後我也把一些我學習的英文經典分享給老師同學,幫他們漸漸拾起被遺忘的文化,和學習的初心。所以經典的熏習使我知道了什麼樣的詩歌作品才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令我不會“身出禮義之鄉,而入無知之俗”,對於西方的教育盲目崇拜,人云亦云。

經典對於我的影響,第三點非常重要的,就是使我雖身處他鄉,卻一直有著愛國之情。那怎麼樣才能稱之為愛國呢?我的很多同學們也覺得自己愛國,在國外,當有一些老師批評中國政治國情的時候,同學們就會憤憤不平,但在老師面前卻大氣不敢出一聲,只能在中國人的的圈子裡抱怨,說這個老師一點也不好,他們覺得這樣是愛國;還有些同學,堅持不移民,覺得有本中國的護照,就是愛國。經典的學習,使我知道了我們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明白了將我們的文化傳出去,才是真正的愛國。加拿大不像美國是個大熔爐,要把移民進來的所有文明都消融掉,加拿大政府是推崇“多元化文明”的,鼓勵不同文化的傳播。這本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但是我們中國人現在傳出去的文化卻是怎麼樣的呢?我們學校有一次辦了一個“多元文化節”請不同的民族來表演,展示自己的文化,也召集了學校、社區裡非常多的人來觀摩。輪到我們中國代表的時候,我滿心期待,但是等來的卻是一群大媽大叔在臺上跳廣場舞。我們中國泱泱大國,華夏文明綿延五千年,但到現在卻僅僅是濃縮成了一支廣場舞,在世人面前丟臉!豈不叫人痛心!所以在學校裝飾中國春節的時候,看著大廳裡放著惡俗卡拉OK,我會跟他們說:“把這個收起來吧,我幫你們寫一副春聯。”在做演講的時候,我會把古琴作為我的背景音樂;也會跟老師同學們介紹我們的漢服。他們都是非常的喜愛,向我不停表達他們的欣賞。這樣,我們所傳出去的才是真正能夠代表我們中國的文化。

但是,僅僅這樣還是不夠的。因為經典的誦讀讓我明白了,不論書法,音律還是服飾,都還只是較為表面的。我們真正能引以為傲的,是影響了無數代中國人,培育出無數的賢者的思想,是我們諸子百家的經典。所以在英文課的寫作上,雖然老師告訴我們寫記敘文的分數會比議論文高許多,但我還是堅持議論文的寫作,以古聖先賢所言為我的論據論點,將我們的思想傳出去。我雖無刻意強求,但最後英語課的分數還是超越了班上大半的同學,達到了能評獎學金的標準。論英文的實力,我無疑是與外國人相去甚遠,之所以能超越他們,勝就勝在了思想的深度上,而這思想的來源,正是在我們的四書五經之中。有一次,我選擇課題演講的題目為“中西方宗教對比”,跟老師同學們介紹起了我們的儒釋道。按規定,每個人只有十分鐘。但我卻足足講了一個多小時直到下課老師也沒有打斷我。老師聽了以後也是感慨萬千,但她千言萬語最後卻只匯成了一個詞“speechless”:無言以對,來評價。而我第二年見到她,她的桌上也多出了一本禪詩。我想當我能將我們中華的思想傳出去,讓外國人對我們文化的喜愛、千言萬語的讚歎化為對我們文明無言以對的崇敬、折服,並能對他們的生活有所影響時,我想我作為一個文化的傳播者,才算是成功的,才不愧于古聖先賢的諄諄教誨,不愧于王教授傳播讀經教育從黑髮講到白髮,也不愧對於我媽媽對我十幾年的栽培。

講了那麼多,我在國外的學習就分享到這裡吧。其實我並不是很想講這段,感覺意義不大,但是被貼上了“海歸”的標籤,覺得不講又不合適,所以就把它當做一個開場白吧!

一個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我們來一起回顧一下。孩子剛出生之時,並無善惡之分,是沒有人性的,正如王陽明先生所說:“無善無噁心之體”,而我們教育的使命,就是賦予這個純潔的生命體以人性的光輝,幫助他成人。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認為“玩是孩子的天性”,禁錮她的天性是罪惡的,所以就讓他無憂無慮地玩樂。但到了幼稚園,看到了別的父母已經給孩子上這個班那個班,我們就開始有了危機意識,也要給他上課,又親手剝奪了自己曾信誓旦旦承諾給孩子的那所謂的天性,早早就開始了競爭。上了小學以後,這更是一條不歸路,小中高多少年,父母整日把“學的時候就要認真地學,玩的時候好好地玩”掛在嘴邊。而讀了大學、畢業,父母的期望達成了,才悲哀地意識到含辛茹苦那麼多年的養育,從小念叨著的成才,乃至於成鳳成龍也只不過是工作賺錢,成家立業,做一個為家庭生計發愁奔波的小市民,不免覺得可笑痛心。所以一個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所傳輸給他的不是玩樂,就是競爭,除了物質,還是物質。而玩樂,競爭和對物質的追求,到底是人性,還是獸欲?我們是不是應該反省一下我們的教育,我們所謂的成才之路,到底是對人性的培育滋養,獸性的抑制;還是對獸性的寬恕縱容,對人性的泯滅?我們好好看看當今的社會,是不是率獸而食人!

有很多人會說,讀經的孩子雖然可能是有了品行德行人性,但是到了社會上是沒有辦法與別人競爭的。先姑且不說體制內的孩子畢業後,是否就真的那麼有競爭力,想必大家心中已是早有定論。我先舉一個例子:謝老師有一個學生叫做小尹,也是個讀經的孩子,今年剛考好大學。雖然家裡經濟狀況並不盡如人意,但看著同學們一個個都已開始打工,小尹他並不動心。謝老師看了就覺得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他答道:“現在打工,無非是去餐廳之類的地方,與其低層次地接觸社會,不如在家多讀些中英文經典,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如抄寫《漢書》等來提升自己。提高見識,為以後能高層次地理解社會,看待社會甚至影響社會打好基礎。”一個19歲的青年,就能有如此深刻的認識。一個有如此志向,見解的青年,你還會擔心他將來只會是一個收銀員嗎?所以當我們人性的光輝,思想的深度真正被經典激發出來之後,與社會上終日不是競爭就是玩樂,滿是獸性的人相比,就如孟子所說,是“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禽鳥,太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是根本沒有可比性的,必定能夠“出乎其類,拔乎其萃”。所以荀子說:“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這個全,是指學問、生存技能的全嗎?錯!荀子所言是指德行的大圓滿;大學裡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曾子所言“致其知”致的是知識嗎?是生存的技巧嗎?錯!致的是良知,是人性啊!古人還說“上學而下達”,這形而上的學問是什麼?是知識、生存技巧嗎?錯!這些都是形而下的,德行才是形而上之學。上學必將下達!這就是道!何必要為之憂愁焦慮呢?聖人早就告訴了我們“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君子尊德行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我們只要做到“居易以俟命”,切不可自作聰明“行險以僥倖”,只去看表像去抓表像,光治皮毛而不查五臟六腑之病原。正如王教授所說:“太陽一出,積雪全消。”當我們真正能夠通過經典,將孩子的思想打深,將他們人性的光明與廣大喚醒,那麼一切的擔憂與不安,都會如積雪般在太陽的光芒下黯然消退,正如大學所說“雖不中,不遠矣。”

退一萬步說,就算真的有孩子將來只是一個收銀員,如果他能做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能“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能做到“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那我們又有什麼好不放心的呢?人最怕的不是沒錢,沒有地位,而是心無所安。怕我們無法捨棄社會的見解、世俗的價值觀和現實生活的關照。如果孩子能意識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真正能夠“至於道,據於仁”;能夠有聖賢為伴,每天過著充實、不空洞的生活,那我們還有什麼好不樂意的呢?為什麼偏偏要用我們庸俗愚蠢的世界觀價值觀來限定孩子的生活和成長呢?如果孩子真的是如此安貧樂道,那我要恭喜你,因為是他一個慎獨、心安之人;因為他是一個“克己復禮”之人;因為他的生命是一個圓滿的、不歎息的生命。

前年聽完了我的分享,很多家長都很有感觸,覺得我挺不錯的,然後說“我以後一定要讓孩子堅持週末和夏令營讀經,以後也像遙遙這樣就好了。”我聽了以後,驚出了一身冷汗。所以,今天綜上所述,如果給家長們以這樣的想法,想:“要像遙遙這樣好好業餘讀經以後也考個名牌大學。”那我給大家道歉,是我誤導了大家。首先,如莊子所說:“水之積不厚,則其覆大舟也無力。”如果孩子們能做到老實大量地讀經,將自己的底蘊積累得比我深,那超越我就會是一個自然、必然的結果,是根本沒有必要去刻意學習、效仿的。其次,其實我一點也不值得大家學習,我只是一個學問不精進,心中有愧、有遺憾,心無所安之人。這次的文禮書院之行,給我的震撼與反思極大,我意識到,我與書院的阿學生,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可能你們看我現在還是滔滔不絕,但到了書院我卻是沉默寡言,所思所想所念,不是懺悔就是悔恨。當張麗華老師在跟我們講座的時候,看著老師引經據典,下面的學生對答如流而我卻啞口無言時,我頭都不敢抬起來。低著頭已是淚流滿面,因為我心中有愧啊,因為我心無所安啊,我祖宗的文化沒學好,卻一個勁地要往國外跑去丟人現眼;讀書未破萬卷,卻急著要去行這萬里路。怎麼對得起往聖先賢,怎麼對其起王教授,怎麼對得起母親。所以孩子們,你們立志就要立大志,發願就要發大願,立“為往聖繼絕學”之志,發“未萬世開太平”之願。要讀書就好好背他個50萬字,不要像我一樣大了以後再自怨自艾、心無所安、心中有愧。

還有大家要清楚自己為什麼而讀書,發心是什麼。正所謂“心之所發,意之所動,一言足以為天下則。”而你的孩子正是你的天下啊!所以家長們對孩子的期望,起心動念,孩子們都是感受的到的。那大家思考一下,是應該以怎樣的發心來讀經,是否是依自己的良知而起願。大家可能只知道我是業餘讀經,但卻是不瞭解我媽媽頂著家裡四位老人的反對,為我能堅持讀經,甚至去讀私塾、上文禮書院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正是她純正的希望我能成聖成賢,為往聖繼絕學的發心才能促使她為之付出如此大的努力。而她的發心與堅定,她身體力行上的教育,也才是真正感化我的地方。現實與心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我媽媽雖發願要讓我去私塾、書院,卻是礙於家裡的強烈反對,不得不放棄。所以去國外上大學,並非本願,是“困而行之”,退而求其次的結果。而大家如果只看到我在國外的成就,而發小願,想要去外國學習,卻是“利而行之”,把讀經當做了工具,當成了去提高成績、考取大學的堅甲利兵,那絕對是大錯特錯。而至於是否能完成這個願望,達到我的程度,我也表示懷疑,因為你的起心動念已然不純,而這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就。

張麗華老師去書院,和學生們聊天,最強調的一個話題就是問他們,來書院的初心是什麼。如果初心不是以悲憫蒼生,為萬世開太平,而僅僅是為了給自己修身。張老師說那他們是不配在書院學習的,請他們明天就下山。可見發善心起大願的重要性。因為唯有立了大志,雖不一定成功,才有機會以此為目標去接近。而發了小願,卻只能是將自己故步自封,也落入了俗套。

我們都不是聖人,很多人最初讀經的發心可能都是“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但只要我們及時改正,做到“安而行之”,發“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願。那到成功之時,肯定會如《中庸》所說一般:“及其成功,一也。”孩子們也一定能夠成聖成賢,成就生命的安定、圓滿。謝謝!

最後再說幾句,因為我說了很多也比較委婉,怕大家不是很清楚。所以就把我發言的中心給大家總結下,十分簡單,就一句話:“去私塾、去文禮書院吧!”很短,但聽起來很難,做起來更難。但這就是考驗大家的發願是否純淨是否真心、堅定的時候了。“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們中國有道,卻是暗無天日,率獸食人。正是因為能弘道的大才太少了啊!所以請大家好好地思考一下,回味我剛才所說的全部,到底應該怎麼做。到底是要去迎合這個被蒙蔽的社會,還是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焉”去開創我們中國的新社會、新紀元,乃至於影響整個世界,做到真正的內聖而外王。

媽媽從事經典教育事業已有十幾年了,其中的付出和艱辛,只有她自己知道。期間無數的家長學生們是來了又走,能堅持下來的寥寥無幾,無數的心血也付之東流。我都看在眼裡,苦在心裡,我跟我媽說:“你那麼辛苦幹嘛呢,咱不辦學堂了,大多人都不能堅持,你不僅身體累,心更痛,這有什麼意義呢?”她每次都只是笑著搖搖頭,並不做答。但當我今天看到她流淚對孟子班同學所說的一番話,我才明白,我媽媽為什麼能苦苦堅持那麼多年,是因為她只是單純地希望,這些經典能對孩子們有所幫助,就算只來了一天,只要能在孩子心裡埋下這顆傳統文化的種子,那就是值得的;哪怕只來讀過一句論語,只要那句話能對孩子的未來有所幫助,那也是無悔的。十幾年如一日,這是需要多麼大的決心,要發多大的願啊。媽媽為了我,為了我們所有的孩子,發了那麼大的願。但是我卻沒法完成她對我最殷切的心願:去文禮書院學習。所以在心中有愧的同時,我也希望,我們惠風的孩子,能有人幫助我為我媽媽完成這個小小的心願,如果她能看到你們的成就、成為大才,能看到你們有福氣去書院學習,有能力去為萬世開太平,想必是她最開心最幸福的事了吧。謝謝!

潘正遙,惠風學堂2015夏令營結營儀式上的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