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學校在家裏

時間:2014-08-29 13:34 | 來源:東南早報| 作者: 吳小婷

 
 

  半年多前,陳鐵波和妻子決定把女兒從衆人眼中的名校拽出來。這次“行動”比一年半前來得更“猛烈”,孩子之前以休學方式保留的學籍,這下也不要了。他選擇了另一種教育方式——近幾年來備受關注,也廣有争議的——讓孩子在家上學。


【一次經典誦讀夏令營之後】

  “我們到底要培養什麽樣的孩子?”

  在女兒未降臨之時,陳鐵波就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盡管困惑,他還是和絕大多數家長一樣,先是爲女兒選擇口碑很好的幼兒園,之後送她去理想的小學。

  不過,身爲教師的一員,陳鐵波對學校教育的諸多無奈有很深的體驗,因而對孩子教育的思考與探索,在不斷進行中。随着對來自台灣的王财貴教授的讀經教育越來越深入地了解,他認識到,這才正是他想給予孩子的教育。2012年7月,女兒二年級一結束,陳鐵波就把她送到浙江的一個經典學校,參加了爲期一個月的經典誦讀夏令營。夏令營結束後,他爲女兒辦了休學,決定讓女兒長期留下來接受經典教育。他自己也留在那裏任教。

  陳鐵波對女兒的教育思路逐漸清晰。之後,他帶着女兒回到泉州,開始了讓女兒在家上學之路。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在家上學研究報告(2013)》顯示,中國大陸約有1.8萬孩子在家上學。據調查,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的原因之中,“不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占一半以上。但在陳鐵波看來,學校這方面顯得有點“無辜”。

  “家長一方面盡情滿足孩子們的物質享受,另一方面則對他們‘全副武裝’,讓他們接受各種強壓式的學習和培訓,一切隻爲了那一紙文憑。家長的心願某種程度上左右着學校的走向。”他坦承在這樣的社會現實和教育現狀之下,他也被帶進了這個“漩渦”之中,未能淡定——“孩子2歲半開始,我就把她送去所謂的國際幼兒園讀了四年,名目繁多的培訓自然也沒少。”

【在家讀經教育的探索】

  “這符合我心目中對于教育的期待嗎?多少孩子付出時間和心血,甚至以健康爲代價,得到的卻是蒼白的人生,”陳鐵波認爲,“父母至關重要,我們沒辦法把責任一股腦兒推到學校。每個家長都應該扪心自問‘我想把孩子培養成怎麽樣的人’,然後爲孩子選擇最可行的教育方式。”

  與學校的課程安排不同,他爲女兒實行的則主要是讀經教育,也就是教導孩子誦讀經典,每天主要進行的除了中文經典誦讀之外,還包括英文經典誦讀(陳鐵波本人擔任過近二十年中學英語教師)。中文經典主要包括“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唐詩、宋詞、元曲等,通過熟讀自然成誦;英文經典主要是西方名著精選,如莎士比亞作品、《聖經》等,學習的主要形式是聽原聲錄音、跟讀等。

【讀經之外的“怎麽辦”】
  爲什麽是讀經教育?他說,幸福在于内求,而非一味向外追逐。在目前的教育“漩渦”之下,無論孩子再出衆,他們的身上都缺失了“沉靜”——一種不攀比、不迷戀、不依賴,安然于對世間美好事物的欣賞,坦然于對人生況味探索的高貴品質。而日複一日地誦讀經典,看似枯燥,卻是一種滋養與修身并行的教育,是一種“讓孩子的心靜下來”的教育。“活着,不是爲了一己之生存,而是經由适宜的教育來成就自己。卑微的生存因之偉岸,有窮的生命變得無限。”這才是值得一過的美好人生,也是陳鐵波對于孩子教育的所有期待。

  那麽,數學、自然等其他學科怎麽學呢?陳鐵波分析,人在13歲以前是記憶力不斷發展并到達高峰的階段;與之不同的是,理解力在這階段緩慢上升,13歲之後方有長足的進展。因此,到了13歲之後,理解力有大的發展,再進行數學、自然等科學知識的學習,孩子不僅能夠很快掌握,而且好學,因爲他對于生命的一切學問都充滿好奇與求知的願望。

  孩子與人的相處問題,也讓在家上學備受質疑。對此,陳鐵波并不擔心。因爲有些信任他的朋友陸陸續續地把孩子送到他家裏來,現已形成了一個十多人的小班級。“孩子們年齡在3歲至10歲之間,相互間相處融洽。大孩子對比他小的自然關愛,小孩子對比他大的充滿恭敬,這是非常自然的友好相處能力的培養。”他認爲,就算是父母帶着自己的孩子在家上學,隻要能夠在孩子的性情和價值觀上有良好的引導,根本不用愁孩子未來與人相處的問題。

【未來之路如何規劃】

  陳鐵波的女兒今年10歲。那麽,陳鐵波是否會在女兒13歲之後,讓她重返校園呢?陳鐵波補充:“13歲隻是一個泛指,因爲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迹會有所不同,而且我女兒接受讀經教育比較遲,這個數字估計還要再往後推。”

  對于女兒的未來教育之路,陳鐵波了然在心。首選是延伸目前的讀經教育,進入秉承傳統的現代書院,進行經典解讀與研究;也有回到普通中學的可能。待到學完老祖宗的學問之後,如有機緣,也考慮出國留學。

  回到中學!爲何他帶着女兒“逃出來”,卻又将此作爲一個可能的選擇?他說:“如果真的要回到普通的中學去,隻要在上中學之前,對小學階段的數學進行幾個月的集中學習就夠了,那時她理解力發展正好,而且,經由多年的經典熏習,智慧之花漸開,學習這些科學知識,是很簡單的事。”

  “您不擔心又跳進了您所說的‘漩渦’當中去嗎?”對此問題,陳先生說,“家長有了方向,孩子有了定性,一切沿着良性發展。就比如一棵小樹,隻要紮好根,就能自在成長,無須依靠外來競争來敦促自己,當然也不躲避外來考驗來成全自己。”

【在家上學“課程表”】

  5﹕00 起床洗漱等

  5﹕30-6﹕30 複習中文經典

  6﹕30-7﹕00 運動(跑步、拉筋等)

  7﹕00-7﹕30 早餐

  7﹕30-8﹕00 做衛生

  8﹕15-9﹕30 第一節課(中文經典)

  9﹕30-10﹕00 課間休息(點心和趣味運動)

  10﹕00-11﹕30 第二節課(中文經典)

  11﹕30-12﹕00 午餐

  12﹕00-12﹕30 觀看《德育動畫故事》等

  12﹕30-13﹕30 午休

  13﹕30-14﹕00 起床與加餐(喝果汁)

  14﹕00-15﹕00 第三節課(英文經典)

  15﹕00-15﹕30 課間休息(點心和戶外活動)

  15﹕30-18﹕00 第四節課(中文經典)

  18﹕00-18﹕30 晚餐

  18﹕45-19﹕15 聽讀英語童謠

  19﹕15-19﹕45 打坐聽英文經典

  19﹕45-20﹕00 每日自省

  20﹕00 休息
-----------------------------------------------------------------------------------------------------

延伸:“在家上學”挑戰教育改革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

  這是泉州市教育局初幼教科相關負責人所知道的泉州首個在家上學的案例。該負責人說,隻要家庭有這樣的教育資源,并能按照義務教育法的要求讓孩子完成國家規定的學習,此方式作爲個人選擇的話,不好下定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适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依法保證其按時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

  “在家上學”支持者認爲,這是對應試教育和學校教育不足的彌補。“我們也很郁悶,太多無聊的課程在體制内打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旗幟,實施着集體的‘全面發展教育’,運用的課程空而無效,占用了孩子寶貴的時間!”一家長表示。

  泉州市通政中心小學吳文俊老師說,當前的教育模式,就像生産流水線,隻是我們大部分人的教育主張被同化,無法思考,确切地說是不會思考。“在家上學是家長對當前教育模式的另一種選擇,然而家長的素養和家庭教育環境至關重要,”吳文俊老師提醒,孩子從小的家庭教育決定了他們的性格,所以說不是每個學生都能适應,也不見得都有效,前期教育與養成很關鍵。

  前教育部發言人、現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在“培養21世紀中國人才”教育論壇上談到在家上學問題時說,在學前教育階段可以讓孩子在家上學,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兩類教育,無法互相取代。

【隻讀經典存局限性】

  把孩子送到陳鐵波家的家長,有的希望在孩子上小學前打點基礎,有的則沒送孩子上幼兒園,來這裏學習經典。學生王謙钰在此學習了兩三個月之後,家長認爲孩子進步非常大,主要表現在: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喜歡上讀經,識字能力提高;懂得孝敬長輩;與同伴相處能力增強。

  不過,市教育局初幼教科相關負責人說:“隻有經典,自然、社會、科學等知識如何融入值得探讨,此外學校豐富的課程安排和團體活動等方面是在家上學所無法比拟的。”

  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謝川壹老師認爲,這種教育是一種較極端的行爲。第一,孩子需要在群體中學會交流,群體交流是在同齡群體中産生的。第二,這樣的課程太單一了,要有除經典之外的學習内容。路有很多種走法,時代在進步,經典很好,但也有局限性。

  據相關統計,目前歐美國家在家上學的兒童已超過200萬。不過,除在家學習外,他們有相當部分的學習是利用社會資源完成的,如參加音樂、美術等才藝表演,參加遊泳、跆拳道等運動課程,這些都是通過參加社會相關的學習班來完成的。

【期待更多的教育選擇】

  “與其把在家上學看成異端和反叛,倒不如把它看成對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讓更多自下而上的教育創新和實踐,成爲體制内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最終讓不同類别和層次的學生,獲得更多的教育選擇。”《在家上學——叛離學校教育》一書作者李新玲寫道。

  “教育應該是多元化的,這樣孩子的生命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和開發。”陳鐵波說。

  謝川壹老師認爲,以前很多人不敢在家教育,主要是受限于教學内容,家長無法面面俱到,但是移動互聯網和在線教育的發展恰好解決了這個問題。

  “我覺得現在的教育體制應該改革,就是孩子早上在學校上課,下午的時間放手讓家長自主選擇各種培訓班,這樣孩子的周末就可以去玩,家長也不會那麽累。我們以後的教育一定會改革,是家長自發推動的改革,很多東西會回歸到本質和本真。”一位家長認爲。

  “讀經一個月來,女兒明顯地安靜了下來——這是我最想看到的結果。”2012年8月,陳鐵波在他的文章《女兒參加讀經夏令營随感》中寫道。現在,他和他的12名學生正進行着這種“靜心”的在家讀經教育探索。(圖片由陳鐵波提供)


文章來源:《東南早報》 記者/吳小婷  2014年3月28日 
原文鏈接:http://szb.qzwb.com/dnzb/html/2014-03/28/content_653239.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