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私塾復辟
“必有大木出於深林,可望絕學繼于諸子”,以現代文學館館長舒己爲董事長的北京聖陶學 校因打出“傳統文化素質教育”備受新聞媒體關注,那是怎樣一所“現代私塾”?從小吟詩誦經的孩童會被打造成一代“國學大師”嗎?
聖陶實驗學校的校門前有一株大楊樹,大楊樹上面有兩個喜鵲窩。離這株大楊樹二十米遠處,還有一株楊樹,上面,也有兩個喜鵲窩。而這株也有兩個喜鵲窩的大楊樹旁邊,依然是一株楊樹,樹上,依然是兩個喜鵲窩。清晨,冬日的暖陽照耀著冬日的鄉村,喜鵲飛來飛去,一幫肩負著繼絕興亡大任的蒙童,就在晨光裏大聲誦讀,那讀書聲,琅琅。
“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從1998年5月底,這所位於北京市密雲縣溪翁莊鎮的學校得到有關部門正式批准時起,相關 媒體就做了大量報道,並把新聞意味集中在“私塾”以及傳統文化的繼絕興亡兩件事上。著 名作家老舍的兒子,在北京市郊“打造國學大師”,在辦“私塾”。
情形到底如何?1998年12月,本報記者來到這所備受矚目的學校,親身體驗了一下這所“私塾”的生活,並就有關問題採訪了該校校長劉蔭芳女士。
“私塾”一說的由來
“我們並不是在辦什麽私塾,這種說法很偏頗。”說到“私塾”這兩個字,劉蔭芳校長這樣回答。而該校董事長舒乙先生在接受《大河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不贊同“現代私塾”及“打造國學大師”之類說法,我們培養的是現代人。而實際上,這所學校的“私塾”意味是頗爲濃重的。記者通過採訪得知,之所以反對被稱爲 “現代私塾”,是因爲怕遭誤解,以爲這學校真的就像過去的私塾,而把九年義務教育棄置一旁。
去除這一點,聖陶實驗學校就真的像一所“私塾”了,不過得加上“現代”二字。
首先是課程設置。在九年義務教育課程之外,開設了武術、瑜珈、圍棋、古詩文吟誦、傳統 蒙學讀物中的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京劇昆曲、古箏古琴笙管笛簫二胡塤鼓(每人至少掌 握一種)、書法國畫、篆刻、中醫藥等等。古漢語內容,國家的教學大綱規定占20%,聖陶學校加大到40%。有些課程的教材,是繁體字的,要求學生必須對繁體字有所瞭解。
也上英文課及電腦課。而英文,學的是古詩英譯。記者到這所學校的那一天,一名外籍教師剛剛到崗。
早上6時20分,起床之後,一幫小孩子就聚在操場上嘿哈嘿嘿哈地操練起來了,之後到教室內誦讀“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音樂課用的教材是葉至善先生的“古詩新唱”,150首中國古詩,配上150首世界名曲。
古詩文的含義,先不講解,循古例,待誦讀到一定程度時,“開講”。
聖陶學校的教育目標,劉蔭芳校長說,可分三個層次,即:一、系統接受中國文化熏陶;二 、培養一種對中華古典文化的切實的愛好;三、打造一些可以承擔繼絕興亡之責的毛坯,期 冀他們成爲棟梁。以下是聖陶學校經典誦讀教學內容:
一級:背誦300篇作品,其中詩120首,詞100首,文80篇。此外能背誦《三字經》、《百家 姓》、《千字文》、《聲律啓蒙》。
二級:背誦500篇作品,其中詩200首,詞曲150首,文150篇。
三級:背誦“四書”和先秦其他諸子著作的精彩篇章,漢以後的詩250首,詞曲200首,文200篇。具有初步講解文章精義和鑒賞詩詞的能力。
四級:背譯“四書”、《老子》全篇、《荀子》、《莊子》、《墨子》、《韓非子》、《孫 子》、《尚書》、《春秋》、《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漢書》、《三國志》、《後漢書》、《詩經》、《楚辭》、《心經》、《金剛經》、《維摩詰經》、《 壇經》的重要篇章,漢以來的詩400首,詞曲250首,文250篇。《唐詩三百首》和《古文觀 止》應該能熟練記誦。能較爲準確地講出文章的精義,闡發自己的見解。能夠清楚地點評文 學作品的妙處所在。
從江珊說到現在的孩子怎麽了
義務教育部分,課業已經很重,而我們又加了這麽多特長內容。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明確的,要在素質教育上下功夫,那麽我們對素質教育到底有怎樣的考慮?
劉蔭芳校長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我們先說一件事。洪水中那個抱樹9小時的小女孩江珊現在我們學校。現在她是一個好學生,懂事,刻苦。但她來時不是這樣,來時她是一個野孩子。升旗儀式,她笑,她跑。她把會議室裏的花兒揪了,她把人家給她的捐贈物品看得死死的,誰也不能動。
我就先告訴鞠萍,江珊自從進入聖陶學校後,再不接受捐贈,若有,請轉贈其他困難地區或有困難的孩子。之後我對江珊說,一個人索取太多是不應該的,在聖陶學校,小朋友有的,你同樣有一份,不夠嗎?如果夠了,你就不應該再要。江珊,你不是什麽小英雄,當洪水來;村子裏肯定有像你一樣勇敢的孩子,你只是幸運。別人能夠關心你,你爲什麽不能關心別 人?爲什麽不能把東西分給大家?你得明白,你要一切從頭做起,你沒有父母可以依靠,你得 靠自己。我把江珊當作一個大孩子,一個大人。我得讓她一點點地對現實承受得起,不致於將來一下子措手不及。我這樣對她說話,一點都不殘酷,她總得長大,總會明白一切的,她得有心理準備。
現在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識太強。古時候,十四五歲的孩子已經結婚了,又不講什麽計劃生育,到十七八歲,孩子都好幾個了。他得負責任哪!上對父母,下對家庭,老婆孩子一大堆哪!你能對家庭對自己負責,才可能對社會負責。而現在的孩子太不負責任了。打不得,罵不得,說不得,動輒離家出走。這些東西,有一點西方文化的意味,但卻是偏狹的。父母在 星期天時帶孩子去看卡通,去吃肯德基或麥當勞,爲什麽不能帶他們去看或體味一些中國的東西?我們帶這些孩子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讓他們去看那些書,知道汗牛棄棟到底什麽意思,什麽叫知識,他們得有一個大致的瞭解。北京有500多個博物館,他們得經歷一下,這叫文化。
而有些家長過分遷就孩子,使孩子養成了一些所謂的“個性”,實際上是泯滅了個性。一女孩子,野得比男孩子還野,而一男孩子,動不動就哭了,或者動不動就向老師告狀。不大一點事,爭得不依不饒,這是什麽男子漢哪?寬容是中國男人的一種美德,你與同學處不了,將來你怎麽走向社會?誰寬容你?這就是我們的素質教育。我們覺得中國古典文化有助於陶冶小孩子樂觀向上的性格,使其從小就知道人得對自己的作爲負責任。
孩子的負擔到底重不重
正常的素質教育部分,已有負擔重之說。現在又加了這麽多特長課,學生能否承受得住?負擔是否過重?劉校長對此這樣解釋:負擔重,只是大人們的一種想象。現在的學校,在這個 問題上的認識整個一混亂。時間在大量地浪費。就那麽一點知識,犯得上這樣勞神費力嗎?
犯得上,是爲應試。教材是一年年地簡單起來了,減輕負擔一年一年地喊,但負擔,沒減,反重了。另一方面,我們過分地把孩子當作孩子,就像前面所說,使其不知負責任。幼稚園 裏在小山羊大白兔地熏陶著,上小學了,老師像媽媽。爲什麽不能成熟?孔融讓梨,曹沖稱 象這樣的幼教故事不比小山羊好得多嗎?爲什麽總讓他們奶裏奶氣,七八歲的孩子還是蠻不 講理?現在學校裏有品德課,但單擺浮擱著,遠不如古代私學處理得好,大丈夫立身處世,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是思想原則,同時又是功課,它與品德教育貫穿著,而實際效果 要好得多。 我說的是,如果在兩件事上有所認識,就不會談到負擔重的事,這兩件事是:一、負擔重如 果存在,只是課程安置不合理,是應試教育造成的;二、負擔可以再重,小孩子有潛能可開 發,不要把孩子過分地當作孩子。
高考、中考或招工考試,家長們爲什麽一定去陪著?18歲的兒子,高考前坐在澡盆裏,媽媽給洗澡,爸爸給扇扇子,不可笑嗎?我們對在本校受教育的孩子,將來在知識積累及承受能 力方面,確實有所期冀。
早上6點起床,一年級至四五年級都一樣,20分鐘內務,然後跑步、早操、拳術,7點開始早自習,一三五古詩文,二四學外語,8點開始正視課程。特長課安排在下午,加餐之後,一 會兒是這個,一個是那個,有興趣,就不會覺得緊張了,不會覺得累。
並且,即使覺得累,也是應該能夠承受得起的,因爲他們這樣一群小孩子,是擔承著大任的。正如聖陶學校副董事長王志遠教授在其《聖陶賦》中所雲:“聖陶學校,應運承責。人傑 地靈,其之所在。傍依古鎮,雅號溪翁。有京城通衢,快速直達……山川形勝,歷史悠久。誠宜乎明軒靜思,寒窗苦讀。必有大木出於深林,可望絕學繼于諸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