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孩子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 淺談讀經在家自學

十全國小週末親子讀經班家長   李美霞

緣起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似乎是每個父母親在新生命誕生時的殷殷期盼。然而,當為人父母的我們也在熙熙攘攘的追逐中忙碌時,似乎遺忘了我們最初的期待,甚至對於未來也不再那麼堅持了。在一連串的忙、盲、茫當中,我們是否也該停下腳步思考生兒育女的初衷與責任。當生活陷入空轉時,我們的孩子是否就在社會的盲目期許中被安排了呢?

結婚後努力了四年多,終於有了第一個寶貝,經過第二個四年,才又生下第二胎,對於這一對得來不易的子女,我心存感恩,感謝他們圓了我當媽媽的心願。我曾思考他們的未來會怎樣?我是法律研究所畢業,先生則研讀化學博士,或許我們的子女都可能在學歷上達到博碩士程度,也或許都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但是他人生的道路要通往哪裡?他人生的價值主要在追求什麼?我不斷地問…我期待他們能開創一個不一樣的未來以及一個不後悔的人生。

教育怎麼了

我一直深信透過教育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但回顧多年來的教育制度不禁令人寒顫台灣推行教育改革十幾年了,但政府官員已經不只一次公開承認「教改失敗」。因為教的結果一樣是升學主義大行其道,莘莘學子們朝夕苦讀為的只是分數成績金榜題名,其所追求仍脫離不了「功名利祿」四個字。彷彿人生的價值除此之外其餘都是次要的,都是不切實際的。

一、贈品恐慌症

前段日子剛好是期末考及畢業典禮的季節,網路上看了幾則跟教育相關的新聞,真讓人不知如何是好。其中一則是新竹縣一名小五女學童,第二次月考數學考了九十五分,比前次月考進步了四十一分,導師送她一個橡皮擦及一枝玉兔牌鉛筆,作為「最佳進步獎」鼓勵。但女童興高采烈回家炫耀「戰利品」時,卻被父親潑了冷水。這位在竹科台積電擔任主管的女童父親,對於老師送孩子五塊錢的文具用品相當不以為然,「我們家不需要這麼寒酸的東西!」另有一名男學童當選「環保小天使」,老師送他玩具小汽車。學童看了標籤價格後,馬上歸還老師,並表示,「這不是名牌,我不要!」老師當場楞住,說不出話來。送學生獎品本來是出於一片好意,如今卻變成噩夢。許多小學老師面臨「贈品恐慌症」!

二、疏離的師生關係

另一則新聞則報導今天師生關係疏離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國中畢業典禮,已看不到相擁哭泣,依依不捨的畫面,而是警察護盤,嚴陣以待的場景。砸玻璃、摔桌椅、打教官、殺老師,校園倫理的整個人際關係結構,根本壞掉了。師道的失落,讓曾經擔 任高中 老師的我不禁喟然嘆息。以往師生之間所依據的道義感情不見了,老師與學生之間,不曉得要依據什麼態度,什麼行為來彼此相處,所以大家都顯露自我,憑情緒的好惡,性格的剛柔來處理事情,為了避免場面緊張,保持距離是最好的方式。所以今日師生關係的疏離,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了。當前的教育制度所呈現的結果是父母怕孩子生氣,老師怕父母嗆聲,媒體和網路把孩子養成需索無度、缺乏責任感的「被寵溺兒童症候群」。管教,已經成為當代父母與師長的頭號焦慮。零體罰時代來臨,面對新環境、新挑戰,父母和教師如何排除種種阻礙,教養出好人格的下一代?這實在是教育的一大隱憂。

三、這樣的高材生

現在的父母著重在孩子的成績要比第幾名啦、才藝方面要愈多愈好,但卻永遠不會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如何替別人著想,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論是成績、或是才藝方面都要比別人的孩子還要更好、不能輸人,但是卻忽略了讓孩子能夠培養獨立自主、有禮貌的個性

(一)高材生,人情世故0分

某一國中 蔣姓 老師在模擬考結束後招待考前幾名的學生到家中作客。約定時間的前一個星期,她便 和 先生忙裡忙外的打掃兼採買,而她那從不下廚的另一半也研究起食譜,費心準備當天的餐點和零食。

星期六早上,她開車去接學生,看見他們雀躍的模樣,她忍不住洩漏中午的菜單內容。沒想到他們竟七嘴八舌的說:「為何不叫披薩或麥當勞呢?」「可是我比較想吃麵耶!」「老師妳煮的東西能吃嗎?」一陣哄笑之後, 蔣 老師有點被潑冷水的感覺……

才進家門, 蔣 老師正要開口介紹師丈時,聽見有人竊竊的說:「他是誰啊?有點胖!」「一點也不帥……」這時師丈的臉色一陣青一陣白, 蔣 老師趕緊要學生向他問好。

趁他們坐定, 蔣 老師趕緊走進廚 房和 先生一起準備飲料,誰知道這時竟有三個同學偷溜進她們的臥房,對著房裡的照片及擺設品頭論足起來。 蔣 老師強忍心中怒火,提醒他們應該尊重別人的隱私,難道已經國三的學生,連這點基本禮貌都不懂嗎?一陣說教之後,他們變安靜了,氣氛也搞得怪怪的。

吃完午飯,他們嚷著要離開, 蔣 老師也不想強留他們。只是一回頭,面對滿桌未收拾的杯盤和一地的雜誌、撲克牌、CD…… 蔣 老師忽然覺得臉上一陣熱,是她沒把他們教好嗎? 這些孩子功課都很好,怎麼那麼不懂事呢?不會體貼別人,不懂得別人的用心,將一切視作理所當然;不懂得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甚至連做人的基本禮貌都不懂,吃完飯不知道收拾自己的碗筷,臨離去連一聲謝謝也沒有……

是因為升學考試不考這些,所以不會?還是家中父母沒教或不懂得教呢?這些孩子生活在優渥環境中,只學會了自以為是,學會了理所當然的接受,只學會了永不滿足。

(二)利益薰心的高材生

2009年6月27日新聞報導台北市國稅局驚傳稅務人員向納稅義務人索賄100萬,這位索賄的稅務員是曾經參加「亞洲新人歌唱大賽」的楊○○,三十歲的他政大財稅系畢業後,參加電視台歌唱比賽,還獲得季冠軍名次,會唸書又會唱歌,楊○○從小到大拿過的獎狀獎盃不計其數,曾經連過五榜,高考、普考、初等稅務行政、基北北區財稅、稅務特考都難不倒他,四年前進入台北市國稅局工作,更是同事眼中的國稅局歌王。楊○○形象完美,前途應該一片光明,但如今卻為了雙B轎車及精品,利用職務之便,犯下恐嚇勒索案,他心想與其交給國家,不如交給他一點點,就這樣的一個貪念卻足以毀了他原本錦繡美好的人生。政大畢業又通過五次國家考試的他,這麼成績優異的青年算得上是一位高材生了,但卻是一個利益薰心的高材生。

 台灣有品運動

一、何謂有品運動

最近教育部發現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惜要投入九億多的經費推動所謂的「臺灣有品運動」,包括「做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及生活有品味」,強調要把品德教育的種子,深植到校園及社會各角落,營造「他好、你好、我好,台灣真好!」的優質環境。至於具體做法,據說將「從台灣眾多人物中,拔擢有品味、有品質、且有品德的人生導師,效法其精神與經驗,串聯政府、民間的能量,共振出強大的能源網絡,重塑台灣生命力,進而成為源源不絕灌溉台灣的動力」。另外也將挑選「台灣有品大使」,組成「好樣團」到各校園巡迴演說「讓好的更好,不好的變好」,讓「品德、品質、品味」逐漸擴散到絕大多數民眾生活中。教育部用心良苦,請總統親自出馬,加上社會賢達代言,希望引起公眾注目,成效立竿見影。

重金真的能把品德找回來嗎?

這樣的有品運動引起不少人質疑:「重金真的能把品德找回來嗎?」在資訊爆炸的今天,重金請名人代言也許提供若干標竿的作用或吸引媒體而產生一天的新聞價值,但品德教育運動顯然不是如此一蹴可幾。因此甚至前成大醫學院院長黃崑巖認為,提升學生品德其實「根本不需要花錢」。另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也質疑,教育部迷信名人代言未必有效,花八十萬元舉辦記者會,邀請總統坐火車、說故事,這種大拜拜的方式,難以培養學生好品格。尤其主其事的前教育部長則坦承「不太有把握」會成功,而且萬一計畫失敗,對品格教育是更大的傷害。這樣的有品運動究竟能產生多大的作用實在令人堪慮。

給孩子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我不想讓孩子當教育改革的白老鼠。這次的教育政策萬一失敗了,頂多換部長換政策,教改可以重新再來,但我們的孩子長大了可以重來嗎?我的孩子已經不小了,我沒有太多時間等待政府教改的政策,我選擇自力救濟,把教育的主導權拉回父母手中,於是我申請在家自學方案。雖然無法預知孩子的未來會怎樣,但這是一個改變的契機,我期許能給孩子一個不一樣的未來。

一、在家自學之法源依據

學習,不一定要上學校。現今電腦普及,學習不再需要傳統逐步累積知識,人們隨時都可以上網吸收各種各樣的資訊,最重要的,是自學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申請「在家自學」不是要給老師或校長或教育單位難堪。站在「教育是培育下一代」的共同認識上,所有的教育人員一定會樂觀其成,並應給予這些熱誠的家長鼓勵和輔導。況且教育部已有明確法規,「在家自學」是於法有據的。根據「國民教育法」第四條第四項:「為保障學生學習權,國民教育階段得辦理非學校型態之實驗教育,其辦法,由直轄市或縣 (市) 政府定之。」

二、百年的震撼

一年多前有幸參加 王財貴 教授有關兒童讀經的師訓研習,並獲得教授在北京大學那一場「百年的震撼」的演講DVD,那的確是一場震撼教育,也是使很多家長與孩子轉變、成長的契機。教授的演講讓人對教育有了一線生機,讓我有股衝動栽入讀經的世界裡,冀望孩子能擺脫繼續在惡性循環的教育制度中載浮載沉的命運,更希望能把握孩子記憶的黃金時期,在他大腦裡儲備大量的智慧經典及終身受用的品德,好讓他在未來人生遇到不如意或抉擇時,可以讓他超越困境並做明智的選舉 ,找到人生最好的方向。

王教授一直強調「大量讀經」才能培育優秀的人才,所謂「大量」究竟多少時間呢?在一次與教授的視訊會議中,教授回答「一天要讀10個小時」。我心想孩子扣除在學校上課及睡覺時間後,已所剩無幾,再加上寫學校作業或其他才藝時間,怎麼可能還有10個小時讀經呢?唯一的可能便是申請在家自學了。

三、走訪自學家庭

為了充分了解自學的案例,我親自拜訪楊姓自學家庭2次,在與楊家小孩互動中,我彷彿見到某種自學孩子的特質與成熟度。當我們一群人忙著討論自學問題時,楊家大女兒很懂事地幫忙照顧年幼的弟弟妹妹,好讓大人可以心無旁務。下午參觀月世界的惡地形時,大女兒不慎扭傷了腳,卻絲毫不喊疼,甚至還抱著最小的妹妹,這一幕讓我看了既心疼又感動,小小年紀的她怎會如此懂事乖巧。晚餐時,她也跟著忙進忙出地協助大人準備晚餐,一副小媽媽的模樣,好討人喜愛。又有一次邀請楊家到家裡過夜,與楊媽媽暢談讀經到深夜兩三點,讓我對自學有更進一步的肯定與支持。我知道雖然不見得每個自學的孩子都能如此成熟懂事,就像讀聖賢書者不見得都能成聖成賢,但至少會走在學習聖賢的路上,起著見賢思齊的作用。

四、事前的溝通與階段試驗

理念與實踐之間,還需要信心與勇氣才能落實,畢竟要讀經的是孩子,且孩子不是個人的財產,他個人的意願與想法也需尊重,必須建立讀經是為他自己而讀,而非為了父母,否則不易建立快樂讀經與大量讀經的樂趣。當然家人的溝通也很重要,否則家人的負面信息與阻礙,可能成為最大絆腳石。慶幸地,在經過一番努力後,孩子的意願與家人的意見都有了共識,於是我寫聯絡簿跟班導師略述申請在家自學的動機。

兒子的導師在知道我的決定後,認真思考三個星期並寫下萬言書,最後在導師的建議下,我們做了一個小階段的試驗,兒子從第二次月考後就請長假,除了去學校參加直笛校隊的練習天數外,一律請假大量誦讀經典,教科書的部分就讓孩子自我學習,同時我也刻意地不去過問他的功課,期末考成績出爐,他依舊是前五名,數學考一百分,其餘都九十幾分。事實上,打從五年級申請自學迄今已經過4次月考,兒子的國語、數學及英文月考總平均恰好皆為98分,一點都不輸每天上學寫功課的同學,但當別人反覆寫測驗卷時,同時間他已經熟讀許多智慧的經典。因此我肯定孩子讀經後,開發他其餘學科的學習能力,其閱讀與理解能力也都同步獲得提升了。

五、自學與群育的疑慮

申請在家自學最 容易被 老師或家長擔心的問題就是孩子的人際關係與合群精神的培養,我在申請自學的過程中也曾面臨審查委員這樣的質疑,當時我反問委員們「現在的社會,每個人不都是從學校出來的?我們有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合群精神嗎?」王財貴教授認為:「群育」的本質,是要培養一顆善良愉悅而能體諒關懷的心。而這樣的心,不是把大家在集合在一起生活就會有的。「讀經」正是文化教養的良方,讀經以後,心術純正,樂觀盡責,己立立人,是所謂「敬業樂群」的最好榜樣。將來讀經長大的孩子,在家是好子弟,入學是好學生,在社會是好公民,與人交往是好朋友,結婚以後是好丈夫好妻子,在職是好同事,從政是好官員。這才是「群育」的真正成果。當他有格物之道與性情之教安身,處鬥爭堅固的社會,他可以不受傷;當他通曉溫柔敦厚的詩教,在他爬上領導層的時候,他就不會去壓迫、傷害到別人。的確,當聖賢的典範已成為孩子行為舉止的最高準則,甚至已內化為其人格的一部分時,為人父母者夫復何求呢?

就這樣,我懷抱著一絲希望,毅然決然在民國975月為即將升小學五年級的兒子提出在家自學之申請,一年多來心中卻越來越踏實了,也相信這是一條通往教育桃花源的康莊大道。相信透過經典可以讓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

自學的成效與心得

今年(98年)我繼續為兒子申請自學,就連即將升小學一年級的女兒也一併加入自學行列,讀經?讀四書五經?或許現代父母與老師會說「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認為古人這一套做人的方式已經落伍不適用了。今日社會強調多元化的能力、重視競爭、講究精英,應該要積極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才是正途。如果您的教育觀念是這樣,我只能感嘆「道不同,不相為謀。」因為這一年多的自學生涯,我驗證了大量讀經後所迸發出的生命力。

1、孩子的偶像

讀經其實是親子間最佳的互動方式,同時也是品德教育最好的教材。兒子讀經後不久,有一次學校的作文課要寫「我的偶像」,他寫的不是明星也不是企業家,而是寫「孔子」,他覺得孔子好偉大,十五歲就立志向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且他的經典歷經兩千五百多年了,大家都還不斷從論語獲得啟發,所以他的偶像是孔子。同時也喜歡顏淵安貧樂道的高風亮節,有次要幫他買新衣服,他竟說「不用,衣服有的穿就好,要學習顏回的一箪食一瓢飲」。後來他讀了孟子後,他開始同情孟子的遭遇,逐漸了解他為了讓君王行仁政並明瞭義與利之辨別,煞費苦心講了許多比喻,真是用心良苦。最近他也越來越欣賞莊子的文采,還說他的文筆有趣又有深度。我心想讀聖賢書所學為何呢?雖不一定能成為聖賢,但至少能見賢思齊焉。

2、機會教育的好題材

很慶幸地,孩子在讀經之後,不但喜愛文言文,還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譬如當妹妹說話不算話的時後,哥哥就會說: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甚至有時候大人在呼叫孩子,孩子卻遲遲未答或未按著照做時,這時弟子規所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就成為他們應恪遵的規範,所以經典真的是孩子品格教育的最佳教材。

隨著對經典的熟悉,孩子已逐漸能從經典中找到樂趣,這也提升我們親子互動的模式。有一次他讀到論語述而第七第30小節寫著: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 聞 君子不黨,君子亦檔乎?君取於吳為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性,茍有過,人必知之。」兒子不解為何魯昭公明明做了當時不合乎倫常的事,娶了同姓女子當妻子,孔子還要說他知禮呢?後來我們討論後知道這其實是含有君臣之禮,古時候臣子是不能批評 國 君,尤其又是對外國人士(陳國人,孔子魯國人),孔子如果對外國人批評自己君王的不對,反而破壞了君臣之禮,所以事有輕重,這更可看出孔子的智慧;孩子又問那總統也是一 國之 君,為何現在有人一直罵總統,這時後民主政治就成了我們討論的議題;最後我們討論到孔子面對別人批評時的態度是很值得學習的,因為當孔子學生告訴他陳司敗對他的評價時,孔子並不生氣也不解釋,反而覺得自己是很幸福的,一做錯事就有人會提出批評,讓他有反省的機會。這樣的機會教育與親子互動方式真的很棒!

王財貴教授曾說:「讓孩子讀四書五經,等於把聖賢請到家中來當家教。」很多人懷疑:「經典如此此深奧,孩子年紀這麼小,有用嗎?」其實經典就是在幫孩子埋下智慧的種子,短時間他或許不會完全明白經典的意涵,但經典卻潛藏在內心深處,當他與人群互動時,不自覺地,聖賢的典範與智慧就自然會成為他為人處事的準則。實行在家自學一年,在孩子大量讀經後,發現最好的品德教育的教材其實就在經典裡,真的不須再捨近求遠了。

3.提昇閱讀能力

天下雜誌第386期標題為「卡住的閱讀」,為何台灣推行閱讀運動十年了,卻遠不如香港四年?現在各學校推動閱讀小博士、閱讀護照… 閱讀一定數量的書籍後即可兌換獎品、獎狀甚至與校長合照,然而如此過度重形式與產出的閱讀運動,事實證明了無法把閱讀能力「教」到學生手裡。

同樣也是自學家庭的南華大學 高瑋謙 教授對讀經的期許曾提到,「透過閱讀,我希望讓他們體察到真正的生命高度,認識到什麼才是生命的真誠。」他還提出閱讀三度空間座標,認為「有國際觀,才能不被空間所局限;有歷史觀,可以縱觀自己生命的軸線;有宇宙觀,才能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有了三度空間,才真正能為孩子打開心量的窗。」我相信這三度空間是可以透過讀經加以建構。

兒童讀經教育不鼓勵跟孩子解釋經典的意義,但兒子讀經後,對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人的一生與學說產生濃厚興趣,進一步主動閱讀偉人傳記與中國歷代文學名著, 高 教授認為讀偉人傳記,可以激發孩子的志趣,讀諸子百家引發人生志向,對教育青少年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有機緣可讓孩子接近古之大儒,讓明師碩儒來家裡點化。我相信透過讀經可以培養孩子主動學習與主動閱讀的樂趣,真正培養孩子高度的閱讀能力。

4.世界大同的期盼

「世界大同」似乎只是孔子一個可望不可及的理想,只是供人憑弔的遠古遺訓,甚至只是聊備一格的道德教條,但這樣的觀念卻漸漸成為孩子的理想。有一次活動中,主持人進行「芝麻開門」的遊戲,問孩子當芝麻開門時,最希望看到怎樣的景象,多數孩子都希望看到金銀財寶等等,唯有兒子竟回答他希望看到世界大同的景象。另外有一次我們全家要出門參加讀經活動時,我連續鎖了玻璃門、紗窗門及鐵門等三道門鎖,然後再打開車門鎖外出,在一旁觀看的兒子不禁嘆了一口氣說:「唉!真希望世界大同可以早日到來,這樣就可以外戶而不避,盜竊亂賊而不作了。」

經典的力量真的可以內化成生命前進的動力,孩子讀經後會渴望實現孔子大同世界的理想,在孩子心中已種下這樣的幼苗,這些觀念也會成為他們性格的一部分,古人教育要重德向善,我無法確知孩子未來會成為怎樣的人,但相信只要不離開經典,縱使沒有豐功偉業的成就,但至少是善良有品德的人。

結語

每當孩子興高采烈跟我談論著聖賢的故事或背誦著琅琅上口的經典時,我總有滿心的喜悅與感動,因為我知道聖賢的典範與經典的生命力,正與孩子的心靈交互輝映。他們將走進孩子的生命當中,成為領航與照亮生命的燈塔,他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乃至於面對逆境的態度也將成為孩子迷失方向時的指引。不祈求孩子的未來一帆風順,但求他有足夠勇氣與智慧突破人生每一個關卡,在他遇到困難、挫折時,會學習聖賢所採取的態度,循著偉人的足跡一起超越,進而活出自己的生命價值。我始終相信透過經典可以讓孩子找到生命中最根本、最本質的東西,這才是留給孩子的最可靠、最珍貴的財富。       

2009910完稿於日月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的頭像
    慈悅書院 讀經班

    詩詩動人 經經有味--高雄 慈悅書院 親子讀經班

    慈悅書院 讀經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